facebook pixel code

小石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要怕小孩哭

2012年10月31日
公開
69

很認同! 我覺得小石算穩定 但還是會有起歡的時候 目前的解決方法是先試著轉移注意力 如果失敗,就把他抱到床上 我就在旁邊看書等他 跟他說"嘴巴閉閉才抱抱" 然後假裝看書其實一直等抓住那個他停下沒哭的喘息空間衝過去抱他 鼓勵他用說的(雖然還是不太會說) 不要用哭的 不要害怕小孩「哭」 2012-09 親子天下雜誌38期 作者:李坤珊 「老師,我兩歲半的孩子,又哭又鬧的,就是不肯刷牙,怎麼辦?」「老師,要怎麼讓我三歲的孩子不玩我的手機?不給他玩,他就一直哭鬧……」 不好好吃飯、不肯坐汽車安全座椅……每次演講完,面對這一長串同類型、讓爸媽憂心的問題,我心中非常了解爸媽的焦慮。因為這些看起來像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是生活習慣,也是很「大條」的教養或管教問題。它們不但主控著全家人每天生活的步調,也主宰著家庭氣氛,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為什麼做不到? 現代的父母雖然知道要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但經常害怕孩子以哭鬧應對,不知道該如何執行?其實「哭」是孩子表達的工具之一,我們要以正常的態度來看它,別動氣! 但是,假如長期讓孩子以哭來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樣的哭,就會慢慢的轉成小鬧、大鬧、甚至胡鬧的習慣。所以,爸媽想要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生活常規,就要從嬰兒期開始,為他們建立食衣住行的好習慣,而且別怕孩子以「哭」來表達他不想坐下來吃飯、不想坐汽車安全座椅…… 這之間的方法就在:你要不動氣的堅持(比如,不坐汽車安全座椅,那就無法出門),並以自然結果法,讓孩子了解選擇權在他(比如,不好好吃完飯,那麼飯就會被收走)。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再者,現代的父母雖然知道要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也想從嬰兒期就建立起常規,卻又徬徨於該如何做?追根究柢,身為爸媽的你,可能正卡在幾個教養的難題或誤解上: ■ 夫妻倆(或許更複雜,還加上雙方父母)對教養的方式或認定不一樣,所以會有爭執。 ■ 工作太忙,時間有限,只好有時執行、有時放水,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 我們不能限制幼兒,否則會破壞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 看了許多教養書,名家各說各話,到底聽誰的才對? 解決方案一 就事論事的討論 夫妻間的教養想法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雙方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要達成一致的腳步,就要兩人「練習」就事論事的討論。 在過去台灣的教育裡,比較缺乏讓我們學習如何討論。所以,夫妻倆得有共識,先從一件小事開始練習討論,千萬別落入「人身攻擊」的陷阱,比如,「我們家的生活習慣比你們家好。」 假設,你們想要應對孩子吃飯時亂跑的情形,就該討論: ■ 孩子什麼樣的「行為」讓父母抓狂? ■ 你和另一半分別覺得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為什麼? ■ 雙方的共識是什麼?找出一致的做法和說詞。 讓就事論事的討論,變成一種習慣,歧見就能慢慢諧和成一致!成人的態度若不一致,孩子就會在其中討價還價,變成壞習慣;也會導致成人吵架、不合。請記住,金錢和子女教養,是導致夫妻反目的最大原因呀! 解決方案二 執行要一致 想建立好生活常規,成人與孩子所設下的約定,就要切實做到。比如,跟孩子說好:吃完飯才能下桌,才能去玩玩具,否則表示肚子已經不餓,就要收走餐點。所以當孩子吃到一半、離開餐桌,你就要心平氣和的對他那麼說並實行。然後等到下一餐時,提醒孩子這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規律。 要成功建立這個常規,有以下幾個小撇步: ■ 剛開始時,不要給孩子太多飯菜,讓他有成功的經驗,寧可吃完再添,也不要讓他覺得飯菜像座山,吃也吃不完。 ■ 假設孩子這餐飯被收走,下一餐的吃飯時間就可悄悄提早,讓孩子在肚子餓時,建立成功的良好用餐經驗。 ■ 「自然結果法」是教養上比較有效、持久的原則,比如,孩子不吃就收走餐點,然後讓他等下一餐。千萬別打罵孩子,打和罵只會增強孩子的反抗能量和頻率。 ■ 別忘了稱讚孩子:「你看,你可以坐下來吃完一餐飯喔!」 解決方案三 有規矩,才能成方圓 現代的許多父母,會把「放縱」與「創造力」之間的界限弄混了,所以允許幼兒隨心所欲。其實,隨心所欲的幼兒,只能以自己的有限想法和做法來探索環境,常常聽不見、也不接受成人的建議,這並不能發展創造力。因為創造力,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想法加入。 如果讓幼兒隨心所欲,他會習慣固執的以自我為中心來應對進退,所以常常不了解、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處境;相形之下,就會在人際關係上不成熟、也不被人認同,這也不能發展創造力。因為許多的創造力,是需要與他人合作、互相激盪所產生的。 因此,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常規,有下列幾項優點: ■ 可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率的生活作息,所以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探索。比如,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爸媽和孩子就不會花上一、兩個小時打吃飯戰。愉快的用餐,並且花更長的時間親子一起堆積木,絕對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 和孩子一起找到具有共識的常規,比如,與孩子商量好:餐盤上會有兩匙的飯、各一匙的菜(新的菜色可以先放少量),等到全部吃完後,他想再多添什麼菜,都是好的。讓孩子參與選擇和計畫,這樣的習慣,會讓親子雙方養成溝通和尊重的態度。 ■ 孩子完成後,別忘了稱讚他的選擇:「你選擇了坐下來,吃完碗裡的食物,我很為你高興!」稱讚孩子所做的選擇,他會覺得自己有能力。 相形之下,說孩子「乖或聽話」,是讚許他聽從成人的選擇,讓孩子忽略了自己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家庭的結構也不一樣,但只要願意,全家人一定可以建立起最和善、一致、有效又彼此尊重的良好生活常規。 至於,是不是有哪一本教養書,宣稱可以讓你亦步亦趨的跟從,一次見效?我想是不太可能的。身為父母的你,還是要做你應有的功課!

動物園

2012年10月29日
公開
21

早上9點半起床 還是拖拖拉拉到10點才出門 到動物園10:45 在路上我跟小石說要去動物園 他就說哞 然後每一站都指著要下車,要去哞 有沒有這麼急啊 今天好開心 是一種安心的開心 楷楷很喜歡小石 他真的會幫我追小石(其中一次我還找他幫我推推車,也說好) 很喜歡紋鳳 她是個很中庸的女孩子 不過度關心、不過度指導,但也不是沒有個性和脾氣 很好聊 然後給我的幫助都剛剛好 和他們出門很舒服 還有一件超快樂的事情 今天早上8點就起床煮粥 煮完試吃的時候覺得糟糕了 不過還是帶出門 結果小石吃光光耶 總共分三次 第一次是剛進門在等楷楷他們(11:00-11:30) 第二次是看完貓熊,兩個小孩在路邊跑難以前進,乾脆吃飯(12:30-1:00) 第三次是在河馬廣場跑完了之後,來補充精力(2:45-3:15) 我快樂到馬上打電話給大石 但後果是小石在四點多的時候跑跳開心到大便流出來了 orz 我在涼亭擦了很久 回程路上還是一整個賽味 這是我們近期第三次來動物園 再度發現小石記憶力很好 第一次是看了斑馬和長頸鹿後 本來想要往回走去看企鵝(其實企鵝也沒甚麼好看,可是沒看到好像沒來動物園) 結果小石很急得往前衝,然後說:雞!雞! 歐屋!因為長頸鹿後面有食火雞和鴯鶓 所以我們改成往前走,抱他去看雞,他很滿意 第二次是一到河馬廣場 上次來的時候何媽有在這裡吃排骨麵,還分他吃了好幾口 小石一到河馬廣場馬上衝到椅子那邊要上去坐 然後說:麵麵! 我說沒有 他就要拉我進去店裡面買 幸好他也算好商量 跟他說這次不吃,去外面跑跑 也可以 回程在捷運上就睡著了 6:30睡到7:40 晚餐吃咖哩飯+魚+白蘿蔔(貢丸不吃) 吃了兩個小時只吃半碗 真想扁人 11點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