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跑馬燈文案>>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諭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舒解壓力20招

2005年09月07日
公開
8

這是一個處處充滿壓力的時代,壓力對我們的健康有害,以下是 譚健民醫師提供的化解壓力20妙招,祝您健康快樂,神采飛揚,天天開心樂消遙! 1. 早起15分鐘→讓自己有更充裕的時間面對早晨的壓力。 2. 改善外表→使自己看起來更美,心情也會更開朗。 3. 把家裡或工作的環境整理一番→如此才能免去找不到東西的困擾。 4. 家電、器具損壞馬上修理或換新→不要任由一些生活不便之處破壞您的情緒。 5. 和樂天派的人做朋友→杞人憂天型的人物,讓您養成擔憂的習慣。 6. 凡事事先計劃,別等到用完最後一滴油才趕著去加油。 7. 做事一件一件來→尚未完成眼前工作時,別去想下一個任務。 8. 討厭的工作儘早做完→免得令你心煩。 9. 要懂得變通→有些事情不值得力求完美;有些事情必須妥協、折衷。 10. 把問題說出來和朋友討論→別悶在心裡。 11. 每天做一、兩件你最喜歡的事情。 12. 每天留給自己片刻寧靜→一方面休息,一方面整理思緒。 13. 不能依賴「記憶」→重要的約會、工作應該用筆記下來,才不會耽誤。 14. 當你感到愈來愈緊張時→試著放鬆肌肉,做幾個深呼吸。 15. 學會對你沒時間或沒興趣參與的工作或活動說「不」。 16. 碰到必須大排長龍的情形,不要感到不耐煩。因為這就是人生,不妨一笑置之, 安之若泰。如果預期必須等候一段時間,應該帶本雜誌打發時間。 17. 感到四周聲音過於嘈雜時,可戴上耳塞。 18. 洗個熱水澡鬆弛情緒→夏季可改採冷水浴。 19. 就寢前,先將第二天生活做一計劃,包括進餐、衣著。 20. 睡眠要充足→缺乏睡眠會使人變得焦慮、易怒。

教養觀念9謬誤

2005年09月06日
公開
39

現代孩子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但他們的身心是否更健康、更快樂呢?只怕未必!這是個很值得父母深思的問題。 錯誤1:重餵養,輕活動 對於大多數的都市家庭來說,經濟條件都算小康,加上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家長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餵養上,不是怕孩子吃不好,就是怕他們不肯吃。可是專家提醒我們,家長不能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餵養上,還要安排孩子從事適當的活動,否則容易出現手眼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等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所謂感覺統合系統失調,是指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患有此症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膽小怕羞、社會交往能力差,容易受挫、缺乏自信,脾氣急躁、愛哭鬧,語言發展遲鈍不良等狀況。 感覺統合系統失調,乃是因為孩子缺乏應有的遊戲活動,繼而影響了大腦神經發育。有許多家長疼愛孩子過度,以致讓孩子仿如生活在「真空」裡,吃要吃最有營養的食物,穿要穿最柔軟的衣服,住要住最舒適的環境,整天抱在懷裡,還生怕孩子摔了;但這麼一來,卻使孩子們失去了享受以前打彈珠、滾鐵環、捉迷藏等戶外遊戲的機會,時間一長,即有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能力發展遲緩和感覺異常。 錯誤2:重生理,輕心理 在爸爸媽媽心中,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是,大多數父母都只注意到孩子生理上的健康,如我家的寶寶是不是和其他孩子吃得一樣多,是不是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高、一樣壯等等;至於孩子在想些什麼,心理是否健康,恐怕父母們就不大在意了。 有不少孩子在失敗時,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不是關懷和幫助,而是責罵,此將致使他的自信遭受到嚴重打擊。所以對於孩子,家長應該報以寬容和理解,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大人在精神上的支援對孩子同樣重要。相較而言,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接受失敗,將他的心理建設得健康快樂,可能要比餵他吃多種營養品更重要。 錯誤3:重物質,輕精神 職場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由於工作很忙,所以孩子從小就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交由褓姆照顧,很少有機會和父母待在一起;而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這些忙碌的父母,經常會為他購給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可是這麼做並不能同時收買孩子的心。 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正困擾著不少事業成功的父母,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反而和爺爺奶奶甚至褓姆更親密。雖然這些家長們也曾反思自己,並承認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可是又辯稱自己以滿足孩子所需做出補償了。專家指出,物質的充實並不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饑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會要求爸媽反覆講同樣一個故事,這在某些家長看來,實在難以理解,還以為孩子的理解力出現了問題,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孩子希望滿足「精神饑渴」的一種表現,他陶醉在父母溫和的聲音中,並在大腦裡不斷構現出故事所鋪陳的美麗畫面,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錯誤4:重IQ,輕EQ 通常家長大多以「智商高不高」、「聰不聰明」,作為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而由此衍生下去,學習成績就代表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可事實上,與智商(IQ)相對應的情緒智商(EQ),在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突出,有多數極為重要的實際問題,均必須運用EQ去解決,它佔據了成功指數的80%比例。 國外將EQ分為如下幾個部分:同情心和關心他人;能夠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緒;有較強的獨立性;適應性強;受人喜歡;能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堅持不懈;善良、友愛、真誠。專家認為,EQ是兒童在日常遊戲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家長不要輕視遊戲所能帶給孩子的快樂成長機會。 錯誤5:重潮流、輕個性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是西元後兩千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法體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於是基於「別人都學,你怎麼可以不學?」的比較心態,孩子們就跟著大人的指揮棒,奔波於電腦、外語、繪畫、跳舞等各種才藝班之間。 事實上,我們應該更注重個性教育,因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家長必須確實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然後針對其強勢優點予以培養。另外,培養孩子的真性情,也是個性教育的重點所在,這可以讓孩子勇於在人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錯誤6:批評指責多,讚揚鼓勵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孩子也不例外。表揚和讚賞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也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更需要表揚作為他的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要對孩子積極的一面予以肯定,以此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鼓勵他繼續朝好的方面發展。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經常表揚孩子會讓他變得驕傲;或者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讚賞的,因而絕不輕易誇獎孩子。其實,對於幼兒來說,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傲人的成就,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所累積而成,所以父母慷慨地給予讚揚,不僅不會讓小朋友驕傲,反而會讓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自信,而且年齡愈小的孩子,所需的讚揚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便可逐步提高讚揚的標準。 當然,在某些時候,批評也是需要的,不過專家有幾個要點提醒家長注意:第一,批評切忌情緒化;第二,不要擴大化;第三,不能給孩子下定論。適當的鼓勵和正確的批評,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搭配。 錯誤7:說教多,自主選擇少 現在有許多年輕孩子,自己從來沒有決定過什麼事情,都是爸爸媽媽給他安排好,他只要照做就可以了,所以他們對父母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即便是成年以後,也表現出心理上的不成熟。 而我們也常看到有些家長,一方面責怪自己的孩子不自立,另一方面又將孩子的大小事情全部包下,且在教訓孩子的語句中,我們聽到的大多數是「你應該如何、如何」之類的陳述句,而不是「你會怎麼做?」這樣的問句。其實,如果家長自孩子小的時候,便多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試著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樂於做的事,也許就不會有現在的煩惱了。 錯誤8:重現實功利,輕全人教育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很多家長跟隨著潮流風尚,急切地讓孩子學習這樣或那樣才藝,以為那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對於孩子的培養,並沒有依照其個性擬定一個明確的長遠規劃,於是一看到孩子眼前的學習失利,不是長吁短歎,覺得孩子以後不會有所作為,就是高壓惡補,非逼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不可。 其實,人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培育孩子絕對是一項長年大計,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害,更何況,過於片面的教育雖能訓練出專才,卻也可能造就另一個領域的庸才,甚至白癡,這樣的人生對孩子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值得父母深思。 錯誤9:動腦多,動手少 動腦和動手經常是緊密相連的,雙手靈巧,大腦才好發號司令。但有些家長卻看不到這一點,寧可讓孩子多背幾篇課文,多做幾道數學題,也不願意讓孩子「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摺紙,或做一個小實驗,所以若和西方教育相比較,我們的孩子在動手操作能力上,便比不過西方兒童。 養育一個聰明寶寶是家長的衷心期盼,但無論您採用什麼方式來栽培孩子,都不應該抹滅他真純快樂的本性,畢竟屬於孩子的人生,即使親如父母的您,也無法替他代嚐酸甜苦辣;不是嗎?! 轉貼自:親子學苑

養兒育女爸爸一起來

2005年08月30日
公開
46

沒有出現反抗期的孩子有問題 為人父者,有許多人都抱有錯誤的「好孩子」觀念,凡事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動,從不反抗父母,這樣的孩子讓父母很好管教,外人看了也會對此稱讚不已,幾乎七成的亞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乖順的「好孩子」。但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已明確指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所謂的「第一反抗期」與「第二反抗期」,而在反抗期階段出現明顯反抗行為,其實才是「好孩子」的証明。 「第一反抗期」出現在兩歲至三歲之間,如果爸爸以命令語氣和孩子說話時,孩子就會反駁:「不要」;想要伸手幫忙孩子時,他也會推開爸爸的雙手表示「我自己會」。研究指出,這種反抗行為正表示孩子的自發性發展順利。所謂的「自發性」,乃是不依賴別人而由自己思考,自己決定如何行動的力量。隨著這種力量的發展,孩子會顯得朝氣蓬勃、活力十足。 「頂嘴」的孩子乃是好孩子 當孩子升上小學二、三年級到四年級時,正處於「第一反抗期」與「第二反抗期」青春期之間的「中間反抗期」,此階段的頂嘴行為將會日漸增多,常常會出現「爸爸你自己還不是一樣!」的回答,若是事事嘮叨的話,還會被一件一件地回嘴,出現「講一句,回一句」的情況。「頂嘴」的行為之所以會越來越多,是因為孩子已漸漸看到父母的缺點:本來一直以為很棒的爸爸,原來也有很多缺點,也會失敗。不過這些都是孩子有了批評能力的緣故,會批評他人表示具備了反省自己的能力,顯示出了孩子的自發性發展順利。 對師長的批評正是青春期的證明 自發性發展順利的孩子在進入「第二反抗期」--青春期之後,想要反抗父母或老師的情緒會越來越強烈,這種情緒稱為「自我覺醒」,意謂著對師長所教導的事情產生疑問,繼而全盤否定,然後重新努力確立自己想法的過程。因此只要長輩多嘮叨幾句,就會出現頂嘴或者不願服從的態度,若長輩越強勢,越會加重孩子的反抗態度。也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反抗所引發的爭執,因而表現出沈默或者服從的態度,但他們心底的反抗之心已經燃起,隨時有爆發的可能,不過若爆發的力量不足,很多孩子會因此陷入精神衰弱或心身症等的折磨。 越不成熟的父親越會逞威 母親在照料孩子的當下會有許多學習的機會,而父親因為沒有此種機會,只能依樣畫葫蘆地把上一代的教子模式拿來管教下一代,所以往往會以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定義來要求孩子,因而造成孩子的痛苦。而且,有的父親也從不審視自己,只會強迫孩子凡事都要聽「老子」的話。當然,如果老子的話很有道理,那麼聽了之後還可以成為優秀的青年,不過,只要認真自省,相信這個老子便會發現自己是個很多缺點的人,「凡事都要聽老子的話」充其量是利用「父親」這個權力寶座來在逞威風罷了,但也突顯出父親的不懂謙虛及人格不成熟。 如何預防青春期的父子對立 被孩子頂嘴的時候又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您不妨問問孩子為什麼會說「爸爸你自己還不是一樣」孩子一開始可能會結結巴巴說不清楚,此時爸爸可以安慰孩子「沒關係,不管說什麼,爸爸都不會生氣。」先讓孩子在心中產生安全感,之後自然就能侃侃而談了。也許聽完孩子對您的批評後,您會認為不過是個小缺點,犯不著計較批評嘛!如果您這麼認為的話,那麼反過來不就可以說:「其實爸爸對孩子的小缺點也無需那麼生氣啊。」 當孩子說中了您的缺點,只要坦白的承認,有必要向孩子道歉時,說聲「對不起」就是很好的解決方式。爸爸謙虛的態度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促使孩子慢慢養成「錯在自己就願意承認」的態度,成為一個可以真誠認錯以及具有反省心的孩子。如果爸爸的性格剛愎,又常罵人,孩子就很容易變成只會推說「不是我」或「不曉得」等不負責話的人,藉著說謊以掩飾自己的錯。其實孩子會說謊,多半是過去說了真話卻遭到責罵或處罰的經驗所形成的。身為爸爸的您,也曾因為擔心說了真話會帶來不利而說過謊吧!若您回想這些點點滴滴,自然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心情了。藉由彼此互動的談話,不僅幫助孩子增加許多的自信,也達成父子之間情感上的聯繫,能有效防止青春期階段父子間可能出現的激烈對立。 問題發生之後,爸爸的出面已經太遲 人們向來認為在兒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才是父親真正出面管教孩子的時機。但是,也因為在青春期的階段以後才出現在兒子的面前,不少父子因此產生了激烈的對立。「滾出去!」這種斷絕父子關係的意識形態,乃是源自於父親想要按照自己意思來掌控子女的心態。在父親一心要與心中所認為的任性兒子斷絕父子關係的決定之下,造成兒子離家出走,甚至變成了兒子無權喊「爸爸!」的狀態。這是封建時代的父親因為握有絕對的權力所導致的不幸,而讓孩子陷入此種悲慘的境遇。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原因就出在兒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子之間的情緒關係不曾有過充分的交流聯繫。如果自幼父子關係就非常親密,而兒子也敬慕著自己的父親的話,就算彼此的意見有所衝突,也會由於感情的對立不大而化解爭執,因為其中更多的是互相理解的父子之情。 在此呼籲只為公司或社會辛勤工作的男性,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光在心中盤算是不會有什麼進展的,唯有藉由具體的互動才能夠不斷拉近彼此的距離。 摘錄自《養兒育女爸爸一起來》 平井信義◎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