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萱 mamaヾ(@⌒ー&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千萬別罵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2006年11月04日
公開
3

千萬別罵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3-4歲幼兒發展順練教學

2006年11月03日
公開
3

3-4歲的兒童,大腦結構基本形成,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運用故事、看圖認物、看圖說話、智力遊戲、數學遊戲、兒歌、古詩、謎語、繞口令、紙偶劇、歌曲、手工、繪畫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每天半小時的訓練,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1.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看圖認物:本書提供的看圖認物,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事物。認識這些事物還要靠媽媽平時利用一切機會交他認識常見的實物。在認物的同時,媽媽還要向孩子適當介紹事物的相關知識,擴大他的視野。 3.看圖說話: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看圖說話所使用的辭彙要漸漸地豐富起來,句子的成分也要漸漸地複雜起來。 4.智力遊戲:培養孩子的辨別力以及注意力。 5.數學遊戲:遊戲中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數量概念,提高對數的認識。 6.兒歌:利用順口的兒歌從歌詞中教導孩子認識學習,在輕鬆愉悅的音樂環境中也增進記憶力與強化對事物的認知印象。 7.古詩:安排適量的較為淺近的古詩,讓孩子背誦,以訓練他的記憶力,並獲得詩歌的音韻之美的薰陶。對於古詩的內容,只要求孩子了解大意即可,不必強求全面理解。 8.謎語:這個年齡的孩子猜謎語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採用看圖猜謎底的方式,在幾幅謎底圖中猜一幅正確的謎底圖,如此即較為容易。媽媽要耐心地啟發幫助他分析,為什麼謎底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9.繞口令:練習將音唸準,培養孩子正確發音,在言語表達能力上有增強之功效。 10.紙偶劇:紙偶劇是用卡片架和手指來表演。訓練表演能力及興趣,從遊戲表演中引導孩子獲得成就感,與台上穩健表達自己的適當行為。 11.歌曲:雙親與孩子一同藉歌曲帶動培養情感與和樂氣氛。 12.手工:小小勞作訓練孩子手的靈活度,更引領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 13.繪畫:這時期孩子還不太容易直接從生活中把物體歸納到畫面上。可以找一些兒童畫讓孩子仿造,為了便於模仿,這些畫不要過於寫實,有的漫畫家筆下的兒童漫畫就是簡筆畫,讓孩子模仿這樣的漫畫可能更適合一些。

媽媽爸爸不要我了!要如何[化解老大情結]?

2006年11月02日
公開
2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 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 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 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 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 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你家寶貝欠〔営養〕嗎?

2006年10月29日
公開
2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寶貝,天下的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各方面都能比別人強,比成績、比乖巧、比語文能力…,但是您是否比較過小孩的營養狀態呢?根據最新衛生署國小學童營養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們兒童的營養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包括: 1.熱量攝取過剩與不平衡:吃太多點心零食了。 2.蛋白質攝取過高:吃太多肉了。 3.脂肪攝取過多:吃太多脂肪、膽固醇了。 4.奶類喝不夠:兒童普遍缺鈣喔!也有很多小女生「鐵質」不夠喔! 5.蔬菜水果攝取量嚴重不足:小孩蔬菜水果吃太少了,纖維素及維生素嚴重缺乏。 由此次的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飲食營養狀況都不及格,也難怪兒童的肥胖率近20年來增加了3-4倍;台北市的學齡前兒童有45%膽固醇過高;有將近3成的兒童有便秘的問題;每3個小孩就有一個過敏….。這些研究再次證明了「不均衡的營養造就不健康的兒童」的論點。 用「營養」打造健康未來 改善孩子的健康與營養攝取是刻不容緩的。一定要雙管齊下的從生活中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更要補充成長所需的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缺乏而產生的後遺症, 建議家長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個要訣重新打造小孩的健康: 1.補充綜合維他命:雖然專家一直呼籲孩童多吃菜,但要讓他們每天吃到半斤的蔬菜(約3碟)並不容易,因此,容易造成維生素、微量礦物質與膳食纖維的缺乏,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葉酸、硒、鐵等。這些營養素是強化免疫力,並維持呼吸道健康的重要幫手。因此,如果小朋友有正確的飲食習慣,也沒有偏食的問題,當然由食物攝取均衡營養是最佳的狀態,但如果他的飲食習慣不佳或已經有一些營養缺乏的症狀(如體重過輕、吸收不良、口角炎、貧血等),家長可以由營養補充品來額外加強,改善小朋友的營養狀態。研究指出,額外補充綜合維生素與礦物質,可幫助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並可減少氣喘、腸道疾病的發生,減少罹病率(1-4),及預防感冒。 2.增加礦物質的攝取:不喝牛奶是兒童缺鈣的主因之一。讓小孩養成喝牛奶的習慣,或是補充吸收度較佳的鈣片,可滿足他骨骼發育的需要。另外,研究指出兒童缺鐵質會影響學習能力與反應力,因為鐵質是構成血紅素的元素,負責提供腦部與身體的氧氣運送,因此與鈣質同樣是身體相當重要的營養素(5)。 3.注意飲食的酸鹼平衡:偏好肉食、甜食等酸性食物容易造成兒童體內酸鹼不平衡,造成眼部睫狀肌肉調節能力下降,而影響視力。因此,需注意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取,如點心零食、飲料、肉類或油炸食物等,更需要加強膳食纖維的補充,如蔬菜水果可預防便秘、與肥胖,更富含抗氧化酵素可幫助改善過敏體質,也可補充乳酸菌對促進腸道蠕動,強化腸道免疫力有加成性的作用,如優酪乳、優格等。

簡單四步法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2006年10月27日
公開
2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於家長、保姆和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聰明的父母不妨和我們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能有效終結孩子頂嘴的行為,更有助於恢復學齡前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平衡發展。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孩子頂嘴時,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簡單的步驟來處理。 步驟1:首先,作家長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頂嘴。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甚至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步驟2:接下來是選擇正確的應付代價。家長平時就應該先想好頂嘴行為的應付代價,而非臨時決定。例如當孩子做出無理頂撞父母的行為時,最理所當然應付的代價,就是禁止他去做他喜歡或事先計畫好的事情—不准去看電影或不許去朋友家。 步驟3:再來就是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例如媽媽必須告訴孩子他不能去朋友家玩,然後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他出言頂撞的舉動讓媽媽得花許多時間、精力和愛心來處理,這種行為非常要不得,所以他今天不准去朋友家玩。如果孩子對媽媽的這番話表示強烈的抗議(通常都會如此),那麼媽媽就應該採取下一個步驟。 步驟4:處理孩子頂嘴的第四個步驟是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之不理。媽媽一開始應不去理會孩子的抗議,繼續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依然不肯罷休,那麼媽媽應該冷靜地把正在大聲抗議的孩子帶進房間,讓他一個人獨自留在房裡,不給他任何機會和媽媽討價還價,迫使媽媽改變心意。 對某些家長而言,以上這四個步驟看起來或許很容易執行,但對於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卻是一大挑戰,必須要有很大的決心、經常的練習和堅決的自制力才能完成。其中的一個大難題在於,現代的父母都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而非扮演老師或上司之類的權威角色,但是他們很難了解,有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想當父母的好朋友,反而會像典型的叛逆少年一樣,刻意去嘗試各種不當的行為。 總之,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應該立刻採取上述的四個步驟來處理,這樣孩子就會了解父母不但說得到、做得到,而且還會堅持到底。 如何應付媒體上的頂嘴 要打擊受媒體所驅使的頂嘴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觀賞那些充斥著頂嘴畫面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然後在節目結束後讓孩子知道,電視或電影裡面的那種說話方式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這麼說:「我想這部影集裡的那個家庭或許覺得無所謂,但在我們家裡是絕對不可以的。」而且還必須非常清楚地指出你不贊同的是哪一段頂嘴的畫面。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部非常受歡迎的輔導級兒童電影當中,主角對一位社工人員展開一連串充滿敵意的頂嘴,最後還用髒話罵他。 這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不喜歡那個小男孩說話的口氣,還有他罵人的那些髒話。」 而你的孩子可能會反駁說:「可是他罵的那個社工又不是什麼好人,我覺得他被罵根本就是活該。」 接下來你有好幾種回答方式,可以回應孩子的質疑,以下是專家們提出的幾種建議: 1.「小孩子用尊重的口氣一樣可以陳述事實,不需要用頂嘴的方式。」 然後請你的孩子幫電影裡面的這個小男孩想出幾種可能的方法,看要如何能用尊重的方式讓大人了解他的想法。當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動腦。 2.「那個小男孩是電影裡的人物,就像是故事書裡虛構的人物一樣,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小孩,在我們家裡絕對不可以有像它那樣的行為出現」 你現在所展現的,是將現實生活與媒體世界劃分開來的艱鉅任務。 3.「我們家裡絕對不允許有侮辱和猥褻的說話方式,就是這樣。」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絕不敢妄想自己說了侮辱和猥褻的話還能安然無事。 跟孩子一同看電視或電影也是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方式之一,而相處和互動在親子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避免孩子因為犯錯而遭受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