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喬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07月12日
公開
9

今天有三件讓我超悶到極點的事情 晚了~ 明天如果還記得再紀錄 1.幼兒發展評估-->轉介早療 昨天去衛生所做幼兒發展評估 是衛生所寄來的通知單,要我們去做「0∼3歲幼兒心智發展評估」 有一項「身體仰躺時,雙手手掌均能自然張開,不再一直緊握〈動〉」 一項「身體仰躺時,雙手會在胸前互相靠近(不一定要碰到)(動)」 一項「仰臥拉起時,頭無法跟著身體台起來,一直往後仰(動)」 →這三項評估,評估人員皆認為不正常 就是讓喬弟躺著拉他的手,結果他的頭沒有跟著起來,一直往後仰 然後評估人員又覺得喬弟的手一直是癱在雙側,沒有要往身體中間舉起或出力的意思 評估人員認為喬弟的肌肉張力不佳 因此轉介早療人員要到我家再做評估 昨天剛回家時,喬弟的確也是這樣 可是一到晚上再試,他的頭就跟著一起起來了 喬爸都說喬弟都會伸手去拿搖椅的玩具了 而且平時會2隻手交握放在胸口,或是啃雞腿了啊 我還開玩笑說要教他說:恭喜發財 所以事後我想想,我覺得是烏龍一場∼不過還是很悶啊 2.弟叫我生出20萬來還他 是他出國前有留20萬叫我幫他買基金 因為我坐月子期間,喬爸公司要認股 我有問他要不要投資,也跟他說過股票暫時還沒辦法賣 最快明年底才可以賣,他也同意了 所以我有轉了10萬元出來買股票 另外10萬元還是留在基金部位 但是他當初本來說要再匯50萬回來買基金 叫我幫他定期定額多一點,所以1個月就要扣2萬4了 結果他1毛錢也沒有匯,因此只能取消扣款 因為全球股災,這樣子的作法只會虧損啊∼目前這部份是虧損一點 結果他昨天說要取回20萬,因為我二姊跟他要她借給他的40萬 所以他希望從我這邊拿回20萬 因為又買了機車的緣故∼我現在根本生不出20萬 我跟我二姐說明年底才能還她 不過搞的大家有點不開心 其實我弟有跟教育部貸款了一百多萬,因此我姊想跟他要回借她的錢 因為她覺得我弟怎麼好像沒有要還錢的意思 而且我弟是拿全額獎學金在念書的 他TA已經考過了∼念書根本不成問題 真倒楣∼連帶我被波及∼ 錢又不是我借的,是我弟主動叫我幫他投資的 現在我生不出錢了∼想把日本巧虎也退了∼退點錢來用好了 喬不知道會不會很傷心? 3.Afaya pad風化了∼ 很少用,喬喬終於想拿出來學日語 居然∼已經開不了機了 我又浪費了6千多∼ 最氣∼

吃錯早餐 小心賠上健康與活力!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5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徐景宜營養師表示,多年來一直都有研究證實,腦部的活動是要靠澱粉類及優質蛋白質促進腦部靈敏度、判斷力與注意力,經過一夜空腹時間,若不吃早餐,將造成供給大腦的營養素不夠,容易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差等狀況,無形中影響學習效果、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會容易出現胃、腸方面的障礙,不但無法達到減重的目的,反而容易發胖,因為能量不足,降低了新陳代謝率,更容易堆積脂肪,並且增高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徐景宜強調,早餐不但要吃,重要的是要「吃得對」。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早餐選擇,如火腿蛋三明治配奶茶、燒餅油條、蚵仔麵線等,雖然提供了熱量,卻也包含過多的脂肪,甚至是反式脂肪,加上纖維質及優良的蛋白質含量不足,吃多了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反而弄巧成拙。 要吃出美味與健康兼具的早餐其實很容易,只要避免營養不均、油脂含量過高的早餐組合,即可吃出健康活力又可保持窈窕體態。徐景宜建議只要把握「健康飲食五大黃金守則」,聰明挑選早餐組合,不但可將熱能轉化為一天活力的動能,還能有助日常生活的表現。 【健康飲食金字塔】 五大黃金守則 ● 選擇纖維質高的五穀類食物為主,如:全麥麵包、全麥土司、雜糧饅頭、五穀粥、燕麥片 ... 等 )。 ● 搭配適量的蔬菜、水果 ● 選擇優良的蛋白質:適量的魚肉、雞肉、鮪魚或奶類製品 ( 芝士、優格、優酪乳 ) 、豆漿、蛋類製品。 ● 避免選用高脂肪食物:一大早若吃得太油膩,不易消化、引起腸胃負擔。 ● 避免選擇高熱量、高糖或高鹽份的食物組合 【活力健康超完美套餐】 A.早餐店套餐:【主餐】鮪魚蛋三明治【飲品】燕麥片【附餐】水果 B.豆漿店套餐:【主餐】燒餅夾生菜【飲品】低糖豆漿【附餐】水果 C.方便簡易套餐:【主餐】全麥土司夾低脂起司【飲品】咖啡加鮮奶【附餐】水果 D.傳統中式套餐:【主餐】地瓜稀飯或五穀粥+現炒青菜【【附餐】水果 E.便利商店套餐:【主餐】三角飯糰【飲品】低脂鮮奶或優酪乳【附餐】水果 【NG早餐解套方案】 ● 火腿蛋三明治:火腿為加工食品,鹽分較多、熱量較高,且含有添加劑。 解套方案:改吃鮪魚蛋或起司蛋,增加蛋白質,營養加分。 ● 蛋餅加奶茶:奶茶中的奶精為反式脂肪酸,對心血管不好,加糖後熱量更高。 解套方案:改喝低糖豆漿或米漿;蛋餅可加高麗菜或鮪魚更有營養。 ● 燒餅油條:油條為 高脂肪食物,熱量過高。 解套方案:燒餅夾生菜、蛋或起司,飯糰不加油條改加蛋,增加纖維質及蛋白質。 ● 蚵仔麵線:麵線勾芡,熱量高;蚵仔數量不多,不足以供應足夠蛋白質。 解套方案:瘦肉粥、玉米粥、海鮮粥等,含腦部活動所需的澱粉及蛋白質。 ● 麵包加咖啡:麵包只有澱粉類,若加餡料(例:奶酥、紅豆)糖粉高,油脂為反式脂肪酸,熱量高。 解套方案:選擇纖維質較高的 全麥土司、 五穀雜糧麵包、核桃麵包等,喝咖啡改加鮮奶,且勿空腹飲用,易傷腸胃。 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55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631

認識腸病毒-疾管局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27

一、認識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1.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過類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險因子尚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目前藉由多元化之監測系統,如「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及「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系統」等,充分掌握腸病毒流行趨勢。 1.臺灣地區歷年疫情趨勢 依據87年至96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10.0%至25.7%之間(95年無死亡病例)。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96年疫情與相較歷年約延遲3至4週,於4月下旬疫情開始上升,至7月上旬達到高峰後逐漸下降。 歷年流行情形以87年最為嚴重,當年度定點醫師每週平均通報門診人次最高曾達19.87,其次為89年,其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最高達11.08,而後各年流行情形趨緩,在臨床上表現除了87年以手足口病表現較多外,其餘各年均以泡疹性咽峽炎較手足口病多。 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監測資料顯示,以87年病例數最多,共405例,95年最少,僅有11例;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除87年佔88.9%外);在死亡病例方面,除95年無死亡病例外,其餘年份之致死率介於10.0至25.7%之間,死亡病例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若以臺灣地區各年齡層人口數粗估各年齡層之重症發生率,可發現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滿1歲嬰幼兒之發生率最高,約為千分之0.03至0.43,其次為1至5歲幼童,約為千分之0.003至0.23。其中以民國90年發生率最高,而後各年均較歷年平均為低。 綜合各合約實驗室及本局檢驗室之檢驗資料顯示,在87年至96年1,57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有712例之檢體無法分離出病原,約佔45.3%;而在其餘可分離出病原之重症及死亡病例檢體中,以腸病毒71型占最大多數。 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圖(pdf檔案) 2.亞洲鄰近國家現況 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對於腸病毒感染症均已建立監測系統,掌握個案數目及病毒型別趨勢,其中香港、新加坡以手足口病為監視對象,日本則將手足口病與疱疹性咽峽炎均納入監視。歷年監視結果如下: (1)日本: 流行期以夏季為主,定點醫師通報病例數約在5到6月間超過警戒值(每位醫師通報病例數等於1.00),7月中旬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約8月底降至警戒值以下,但也曾於秋冬季發生流行,近年以1995、2000及2003年發生的手足口病疫情較為嚴重。( 附圖 )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毒型別為腸病毒71型、克沙奇A16型,而疱疹性咽峽炎主要由克沙奇A10型引起。 (2)香港: 約於3月下旬至4月初進入流行期,於6月到達高峰後開始下降。每年約有數十至數百名患者,並將有熱病╱手足口病而病情急速惡化、無菌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痺或心肌炎的住院兒童病人接受腸病毒感染檢驗,每年約分離出數件至數十件腸病毒71型。( 附圖 ) (3)新加坡: 自2000年10月1日起,手足口病列為法定報告傳染病,在2000年流行高峰期時,每週通報病例達1140例,2001年後,每週通報病例平均約135例,患者主要為4歲以下幼兒。病毒型別以腸病毒71型佔多數,其次為克沙奇A型、伊科病毒,腸病毒71型曾於2000年造成數名病童死亡。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五)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六)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1.臨床病例 具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症狀之病例。新生兒鮮少出現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取而以發燒、嘔吐、活力不佳、肝炎、心肌炎、腦膜腦炎或肺炎表現。 2.實驗室診斷 經下列之一實驗室診斷確定者: (1)病毒分離 以咽喉拭棒或咽喉洗液、糞便或直腸拭棒、脊髓液或水泡內滲出液,用組織或細胞培養來分離病毒,再用標準血清以中和試驗法測定病毒的種類及型別。 (2)血清學檢驗 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的產生,或急性期與恢復期兩者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增加者。 3.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定義: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須於一週內通報。 病例須符合下列兩項中至少一項: (1)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與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的腸病毒感染個案,同時有肌抽躍(myoclonic jerks)之症狀或併發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心肺衰竭等嚴重病例。 (2)出生三個月內嬰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候,並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者。 4.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定義 疑似病例之病歷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經疾病管制局諮詢委員審查確定收案者。 二、預防保健 (一)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三)腸病毒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殺死腸病毒。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2.如何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 (2)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3.環境消毒重點: (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2

腸病毒預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項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29

腸病毒預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項 一、預防腸病毒感染的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濕、搓、沖、捧、擦正確洗手五步驟。 2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3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 4幼童(尤其三歲以下幼兒)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幼童。餵食母乳,以提高嬰兒抵抗力。 二、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若有下列症狀請儘速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上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預防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民眾應注意下列預防方法: 一、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 二、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 三、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 四、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 五、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六、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 七、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 (一)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二)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 (三)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四)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5.患者應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 疾管局官方網站(網址: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