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引導小朋友學習的25類童書

2006年10月25日
公開
51

引導小朋友學習的25類童書 資料來源:花蓮師院教授 林偉信 提供 花蓮師院91級社教系李旻儒 整理 內容簡介: 一、有關媽媽形象的繪本 (一)「我們的媽媽在哪裡?」,上誼文化。 (二)「我的媽媽真麻煩」,遠流。 (三)「做媽媽的都是這樣」,巨河文化。 (四)「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文化。 (五)「永遠愛你」,和英。 (六)媽媽眼中的寶寶—「我家有個壞╱好寶寶」,格林。 (七)「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 (八)「讓我安靜五分鐘」,台灣麥克。 二、有關爸爸形象的繪本 (一)「爸爸,你愛我嗎?」,三之三文化。 (二)「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格林。 (三)「爸爸,我要月亮」,上誼。 (四)「我爸爸」,格林。 三、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的繪本 (一)「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 (二)「想念外公」,遠流。 (三)「我永遠愛你」,上誼。 (四)「獾的禮物」,遠流。 (五)「一片葉子落下來」,兒童故事集。 (六)「阿星的婚禮」,兒童故事集。 四、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解脾氣與情緒的繪本 (一)「生氣的亞瑟」,三之三文化。 (二)「生氣湯」,上誼。 (三)「啊!煩惱」,格林。 (四)「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三之三文化。 五、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解害怕與恐懼的繪本 (一)「雷公糕」,遠流。 (二)「魔奇魔奇樹」,和英。 (三)「床底下的怪物」,上誼。 (四)「潔西卡和大野狼」,遠流。 (五)「討厭黑暗的席奶奶」,遠流。 (六)「我好擔心」,三之三文化。 六、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父母失和與單親教養的繪本 (一)「好事成雙」,格林。 (二)「保羅的超級大計劃」,格林。 (三)「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遠流。 七、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身心失能者的繪本 (一)「我的妹妹聽不見」(聽障),遠流。 (二)「叔公忘記了」(老年癡呆),遠流。 (三)「好好愛阿迪」(唐氏症),和英。 (四)「威威找記憶」(失憶老人),三之三文化。 (五)「我的姊姊不一樣」(智障),遠流。 (六)「祝你生日快樂」(癌症),國語日報。 (七)「瑞奇的煩惱」(身體缺陷),艾閣萌。 (八)「先左腳,後右腳」(中風老人),漢聲。 (九)「超級哥哥」(智障),國語日報。 (十)「跟著爺爺看」(視障),遠流。 八、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笑容可貴的繪本 (一)「笑容不見了」,艾閣萌。 (二)「給姑媽笑一個」,上誼。 九、可以鼓勵小朋友自由創作的書 (一)「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二)「阿羅有枝彩色筆」,上誼。 (三)「阿羅的童話國」,上誼。 (四)「阿羅房間要掛畫」,上誼。 (五)「野蠻遊戲」,格林。 (六)「美術課」,三之三文化。 (七)「哈囉,你要什麼?」,格林。 (八)「當熊遇見熊」,格林。 十、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與珍惜友情(誼)的繪本 (一)「嘉嘉」,和英。 (二)「大手握小手」,格林。 (三)「平克與薛伊」,遠流。 (四)「最珍貴的寶貝」,格林。 (五)「沒有你,我怎麼辦?」,上人文化。 (六)「月亮、地球、太陽」,格林。 (七)「我最討厭你」,遠流。 (八)「我喜歡你」,遠流。 (九)「瑪德琳」,遠流。 (十)「你是我的朋友嗎?」,台灣麥克。 (十一)「我是老大」,米奇巴克。 (十二)「通通是我的」,台灣麥克。 (十三)「為什麼?」,鹿橋文化。 十一、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成長的繪本 (一)「小女兒長大了」,格林。 (二)「有什麼毛病」,格林。 (三)「精彩過一生」,三之三文化。 (四)「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上人文化。 (五)「你很快就會長高」,三之三文化。 (六)「阿虎開竅了」,上誼。 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女性自覺(兩性平權)的繪本 (一)「紙袋公主」,遠流。 (二)「頑皮公主不出嫁」,格林。 (三)「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遠流。 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瞭解讀書真好的繪本 (一)「三重溪水壩事件」,遠流。 (二)「最想做的事」,遠流。 (三)「我討厭書」,遠流。 (四)「愛書人黃茉莉」,遠流。 (五)「有誰看到我的書」,遠流。 (六)「米爺爺學認字」,三之三文化。 十四、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遊戲的繪本 (一)「假裝是魚」,信誼。 (二)「戴帽子的貓」,遠流。 (三)「毛兒的大提琴」、「小莫那上山」,精湛兒童之友。 (四)「恐龍王國歷險記」,上誼。 (五)「神秘的生日禮物」,上誼。 十五、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接龍遊戲的繪本 (一)「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 (二)「喂!下車」,遠流。 (三)「永遠吃不飽的貓」,遠流。 (四)「門鈴又響了」,遠流。 (五)「好餓的毛毛蟲」,上誼。 (六)「好安靜的蟋蟀」,上誼。 (七)「你喜歡」,上誼。 (八)「當我想睡的時候」,台灣麥克。 (九)「誰吃掉了?」,上誼。 (十)「藏在哪兒呢?」,上誼。 十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與建構共同記憶或共同體驗的繪本 (一)「我們的樹」,上堤文化。 (二)「想念」,信誼。 (三)「挖土機年年作響」,和英。 (四)「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 (五)「花婆婆」(改變與希望),三之三文化。 (六)「街道是大家的」,遠流。 十七、可以引導並鼓勵小朋友勇於作自己的繪本 (一)「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文化。 (二)「威廉的洋娃娃」,遠流。 (三)「愛花的牛」,遠流。 (四)「美術課」,三之三文化。 (五)「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六)「我就是我」,三暉。 (七)「你很特別」,道聲。 (八)「森林大熊」,格林。 (九)「田鼠阿佛」,上誼。 (十)「阿力和發條老鼠」,上誼。 (十一)「世界為誰存在」,和英。 (十二)「土撥鼠的禮物」,和英。 (十三)「大箱子」(管教與關心),青林國際。 十八、可以和小朋友玩故事改編遊戲的繪本 (一)「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格林。 (二)「豬頭三兄弟」,格林。 (三)「灰王子」,格林。 十九、可以引導小朋友珍惜兄弟姊妹情誼的繪本 (一)「大姊姊和小妹妹」(相互扶持),遠流。 (二)「小菲菲和新弟弟」(接納),和英。 (三)「班班的地盤」(接納),遠流。 (四)「最特別的東西」,台灣麥克。 (五)「小小大姊姊」,上誼。 二十、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瞭解種族歧視的繪本 (一)「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 二十一、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瞭解與面對性騷擾的繪本 (一)「家族相簿」,和英。 二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瞭解生命與愛生命的繪本 (一)「小種籽」,上誼。 (二)「會愛的小獅子」,三之三文化。 二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手法的繪本 (一)「白鴿少年」,格林。 (二)「公主的月亮」,和英。 (三)「卡夫卡變虫記」,格林。 (四)「阿文的小毯子」,三之三文化。 (五)「聰明的小烏龜」,三之三文化。 (六)「眼鏡公主」,國語日報。 (七)「魔法音符」,格林。 二十四、可以引導小朋友愛護大自然與動物的繪本 (一)「和我玩好嗎?」,遠流。 (二)「我愛大自然」,格林。 (三)「在森林裡」,遠流。 (四)「森林大會」,遠流。 二十五、其他可以引導小朋友進行共同思考與討論的繪本與童書 (一)「洛貝爾•青蛙與蟾蜍故事系列」(四冊),上誼。 (二)「洛貝爾故事集(1-9)」,遠流。 (三)「鯨魚與鬼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四)「靈靈」,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教會孩子等待父母必會訣竅

2006年10月20日
公開
43

教會孩子等待父母必會訣竅 -------------------------------------------------------------------------------- 2006年08月08日 10:04   “我的孩子想要什麼馬上就要拿到手!”   “我的孩子任性!”   “我的孩子脾氣暴躁!”   ……   這些孩子怎麼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等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缺少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很多方面,都能有所作為。以下建議供父母和幼兒教師借鑒。   1、教給孩子等待的策略   告訴孩子等待的具體目標。比如,教孩子認識鐘錶,告訴他長針走到6的時候,動畫片就開始了。也可用鬧表或計時器,告訴他鈴響了蛋糕就烤好了。也可以用一件事情做等待的標誌,比如:“你洗完澡就到吃水果的時間了。”要讓孩子明白,只有等待才會得到他期望的東西。   教孩子在等待時轉移注意。比如,等著坐碰碰車的時候,讓孩子玩玩別的玩具,或者講講故事、唱唱歌。也可以教孩子回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以前看過的海豚表演),或者把自己不能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像成胖胖的白雲,把不能馬上吃到的巧克力想像成黑泥巴,等等,讓等待變得有趣。   發揮語言的“制動”功效。在孩子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說一句“再等一會兒吧”可能就會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排第二個了,再過一會兒就*到我了。”   2、讓孩子多玩規則性的情景遊戲,讓等待成為孩子的自主行動   規則遊戲能給孩子很多延遲滿足的練習機會。比如,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孩子們要*流當警察和小偷,或者按照約定的規則來決定誰當警察,誰當小偷,並且相互配合。這就要求孩子們在當小偷時能夠克制自己,扮好“小偷”的角色,耐心等待當警察的機會;當警察的孩子,在按遊戲順序該“退位”時,要能克制自己,交出自己喜歡的小手槍,甘心扮演“小偷”,等待“東山再起”。可見,其中有很多練習自我延遲滿足的機會。而且,孩子們在遊戲中的等待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因此他們更容易忍受;一旦等到了當警察的機會,他們也會更加快樂。   通過這些遊戲,遵守遊戲規則、克制自己、忍耐和等待等等變成了孩子們自己的需要和自主行為。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玩“過家家”、“小小醫院”、“小小銀行”等規則性遊戲。   3、讓孩子快樂地服從,學會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   讓孩子全心全意、心甘情願地遵從成人的要求,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可能嗎?完全可能。所有的孩子都願意讓父母高興,因此,孩子們會為自己接受父母的要求、認同父母的觀點而感到滿意、驕傲和快樂。比如,濛濛玩積木和小汽車的時候,媽媽說:“我們要吃晚飯了,你把玩具收拾好。”濛濛會聽從媽媽的要求,高興地把玩具收拾好。又比如,壯壯看見超市裏的新奇的玩具想去拿,媽媽說:“這些玩具不是我們的,不付錢買就不能碰。”壯壯會聽從媽媽,抗拒誘惑不去碰玩具,並且感到愉快。   如果孩子錶現出這種愉快的服從,父母要鼓勵他,讓這種快樂促使孩子將成人的要求轉變成自己內心的需要,逐漸學會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慾望,這對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給孩子主動選擇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能夠靈活使用各種等待策略的孩子,更能做到自我延遲滿足,這就需要孩子有比較強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澳大利亞的孩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獨立自主性較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強,在需要等待的時候,更容易主動採取一些策略,使自己堅持下來。而中國的父母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監管過多,使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控制,因而在面對需要自我控制的延遲滿足情境時,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因此,父母和老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多給孩子主動選擇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這樣,他們延遲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得到鍛鍊和提高。   5、給孩子一個充滿溫暖親情的家   溫暖的家,充滿愛意的父母,在孩子遭受社會適應的挫折時,能給他安慰和鼓勵,讓他重新有信心和勇氣面對社會,面對成長的壓力。所以,父母平時要多抱抱、親親孩子,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在孩子因為等待而焦躁不安,或者因為不能等待而失去他所期望的東西時,如果父母能夠理解他、安慰他、鼓勵他,他就會感到安全,情緒也會好轉起來,並且更有信心和意志力來等待,忍受需要暫時不能滿足的挫折感。而在孩子能夠成功地等待時,父母的讚揚與關懷,會幫助他在面對其他需要延遲滿足的情況時控制住自己。長此以往,孩子便會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習慣。   6、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善於通過觀察和模倣來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行為,自己更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可以將針對孩子和父母的行為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家中的醒目位置,讓孩子和父母互相監督。如果父母嚴於律己、善於克制,他對孩子的要求會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來源/星星生活週報)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 -------------------------------------------------------------------------------- 2006年08月07日 10:28   心理學研究者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請來一群3∼4歲的小孩子,分給他們每人一份棉花糖。告訴他們,他可以馬上就吃,但如果他願意等一等,等到研究者出去辦完事回來以後再吃,他就可以得到雙份的棉花糖。研究者說完後即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是如何表現的呢?可以分成三類:   A類:急不可耐,立刻把糖拿起來吃掉了。   B類:等了幾分鐘,但實在忍不住了,也把糖吃掉了。   C類: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研究者回來,終於吃到了第二份。   之後,研究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若干年後,孩子們長大了——   ◆自我控制能力強的“C類”孩子討人喜歡,比較敢於冒險,自信、堅強、可靠、自製力較高。不僅在學習上表現優越,社會適應能力也很強,普遍都獲得了成功。   ◆那些只想滿足眼前的慾望,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A類”和“B類”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較低。   這個實驗其實測的是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延遲滿足是指孩子為了獲得更大的滿足,或以最佳方式獲得滿足,而對自己的慾望加以克制。所以,延遲滿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   延遲滿足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的。兒童期是一個人行為習慣、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期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效果會事半功倍。   怎樣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積極有效的行為約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行為約束能夠使孩子養成克制自己的習慣,明白很多事情都不能只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很多時候需要克制自己。   ●行為約束也會使孩子明白,有時延縵某種需要的滿足,能夠使他們得到更好的結果。   行為約束的簡單原則:   1,清晰具體提要求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你的這些目標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   然後,讓孩子清楚你對他的要求,並向他解釋這麼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支冷飲,看30分鐘電視,因為這樣不會傷害身體(眼睛)健康。   2,以身作則教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將針對孩子及大人的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墻上,互相監督執行。嚴於律己、善於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會更具有權威性。   3,寬嚴並濟做規矩   有些父母該讓孩子玩時不讓玩,提出的要求又過嚴過頻,朝令夕改,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疲沓了。   也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受委屈,對孩子沒要求,或有要求卻不嚴格,態度不堅決。比如快吃飯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說:“飯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開冰箱取冰淇淋時,媽媽卻又聽之任之,所以,孩子會發現,只要自己一堅持,媽媽就會讓步,以後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該“寬”的時候應當寬一點,比如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並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愛可親、通情達理,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樂於遵守。   “寬”也意味著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好的行為。表揚和肯定會讓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為是該做的、如何做,於是父母期待的好行為就此塑造和保留下來;而批評和責罵只能告訴孩子“你不能這麼做”,卻沒告訴他“你該怎麼做”。   而當孩子開始調皮或不遵守這些規定時,就要及時警告或提醒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糾正。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這一點上是不會輕易讓步的。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天賦,也使他們步入社會後,顯得更有禮貌,更加受人歡迎。(來源/星星生活週報)

魔鏡,魔鏡,我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

2006年10月20日
公開
46

魔鏡,魔鏡,我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 陳姝伶 博士 著 [email protected] 有位媽媽,有個兩歲半的女兒,女兒每天一睡醒就大哭,哄他沒什麼用,問也問不出原因,非常的苦惱,問我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兩歲多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的很好,要了解他腦子裏想些什麼,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只好請這位媽媽說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想辦法幫他找出一些蜘絲馬跡。聊著聊著,這位媽媽有些得意地告訴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跟孩子把這一天裏他做錯的事情,再檢討一次,希望他明天不要再犯了。這個方法不錯吧!」 不要和孩子算舊帳 我找到答案了。舉個例子,譬如,太太晚上燒菜時,鹽巴多放了些,先生一吃,臉一沈:「這麼鹹的菜怎麼吃。」晚上睡前,先生再度提醒:「太太,拜託,拜託,明天的菜少放一些鹽,吃太鹹對身體是很不好的」。如果你是這位太太,你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先生的意見嗎?還是你會很生氣的認為:「你再嫌東嫌西的話,明天不煮飯了」;或者你會很委屈的想:「只是不小心犯了錯,你為什麼不能放過我呢?」不管你是懷著生氣或是委屈的心情入睡,醒來後,你想你會有快樂的感覺嗎?我相信這個孩子在做錯事的當時,媽媽一定教訓過他了。晚上睡覺前又被算帳一次,想必心情非常不好。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睡覺,醒來時怎麼可能不哭呢? 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每天晚上睡覺前,把孩子在當天做的很好的事情,一一地提出來誇獎,告訴孩子做父母的很以他能夠把事情做得那麼好為傲。然後抱抱他,親親他,告訴孩子「我愛你」,祝孩子有個好夢。這位媽媽果真這麼去試,一個月以後,打電話告訴我,孩子現在每天都高高興興的起床,而且白天裏也不像以前不聽話,亂發脾氣了。 犯錯是成長中的自然現象 在一個小故事裏,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被人詢問道:「你為什麼那麼有智慧呢?」這位長者回答說:「大家認為我有智慧,是因為我對事情常常做很好的判斷。」「那麼你是怎樣讓自己擁有這麼好的判斷能力呢?」長者回答說:「就是從錯誤的判斷中學習來的。」若用這個故事的角度去看,我們大人所謂孩子的犯錯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不好之行為。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學習。更白話些,是一個在錯誤中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孩子犯錯是我們教育他而不是去處罰他的時候。處罰都不要有了,更何況把犯的錯一再的提出算舊帳。(算舊帳是教養孩子的一個大忌) 上面的例子裏還有一個要點,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美國,『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這本暢銷書的作者蓋瑞博士,後來又寫的一本書『孩子來自天堂。』在他的書中有一段話他是這麼寫的:「孩子天生具有愛父母的能力。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愛自己和原諒自己。他們藉由父母怎麼對待他們,還有父母在他們犯錯時如何反應來學習怎麼愛自己。」這也是這篇文章裏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鏡子理論。 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一面鏡子。孩子出生時他是看不見自己的。當你誇他長的好可愛,好漂亮時,他就認為自己好可愛,好漂亮。因為他在你這面鏡子前照到的是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孩。當你誇他是個懂事、講理、聰明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乖孩子。當你責怪他是一個不聽話、調皮、搗蛋、不用功、不認真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沒有能力學習、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不值得別人誇獎,討人厭的小孩。當孩子犯錯時,你的包容反映出你對他的信心,也就是你對他有從錯誤中再學習的肯定;而你的責被也正反映出你對他的失望,還有對他能力的一種否定。 善用你這面魔鏡吧 孩子對自我的形象,自我的信心,自我的肯定,就是從你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當孩子站在你前面,問道:「魔鏡,魔鏡,我是個怎麼樣的小孩?」時,你讓他看到的是個乖巧的孩子,他就可以是個乖巧的孩子;你反應出去是的令人討厭的孩子,他就會是令人頭痛、討厭的孩子。因為你的孩子是絕不會令你失望的。 所以,聰明的爸爸媽媽們,請你們善用你這面具有魔力的寶貴鏡子吧! 本著作權為陳姝伶博士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徵求 陳姝伶博士 本人許可

兒童近視之中藥調理

2006年10月19日
公開
55

兒童近視之中藥調理 廖桂聲(桃園大昌中醫診所院長)  衛生署統計顯示,台灣地區國小一年級學童近視率百分之十二,到了六年級就激 增到百分之五十。近視在國內是最普遍的視力障礙,由於升學壓力、生活空間愈來 愈小,電視、電腦加上琴譜,過度近距離使用眼睛引起睫狀肌緊張,進一步使眼球 前後徑增長,變成近視。  近視是「目明」的大敵。中醫認為眼睛與臟腑、經絡、氣血等關係密切。《素問、 金匱真言論》中說:「肝開竅於目」。《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醫者主水,受 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肝腎同源,強化肝、腎二臟方可改善視力。方劑有效地消 除眼睛疲勞,進而使近視患者能減緩度數增加,還可避免高度近視造成併發症。 防治近視的簡便藥膳食療方法如下: (一) 用枸杞子、龍眼肉、黑木耳煮湯服飲,具防止近視、改善視力的作用。 (二) 杞菊地黃飲:治眼珠澀乾、迎風流淚。其組成為山藥、山茱萸、熟地黃、茯    苓、澤舍、牡丹皮、杭菊、枸杞子等藥料,熬汁溫飲,可消除視力疲勞,可    防止老花眼。 (三) 杭菊二錢、枸杞子二錢、人參鬚二錢、決明子三錢,每日泡水當茶,用於頭    昏眼花、視力模糊、近視等,為最佳飲品。 (四) 茯苓三錢、桂尖五錢、白朮三錢、生甘草一錢、懷牛膝三錢、車前子三錢。    適合高度近視眼壓過高、眩暈、頭重、心悸等全身症狀者,可連續服用,效    果顯著。 (五) 芝麻黑豆粥:黑芝麻卅克、黑豆卅克、炒熟研末後,加入枸杞子卅克、粗糙    米六十克,煮粥食用,對近視有防治之功效。 --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6年10月13日
公開
20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6年10月13日
公開
10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