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下午~ 新竹青少年館~

2011年04月30日
公開
30

原本要去十八尖山運動一下 卻飄起雨來 所以改到市區逛逛 車就停在青少年館旁 我們進去就各自找書看 兩個小時 媽咪也挑了個長篇漫畫有十幾集(今天卻只看了三集) 也介紹小庭看看我們時代漫畫 " 老夫子" 珈則是自己挑了漫畫"獵人" 看 這青少年館也提供孩子讀書自修的場所 蠻不錯的 看累了 其實也可走出去看看綠樹 附近走走逛逛 一直覺得護城河附近的環境不錯 距離市中心很近 但又有些距離 社教文化 醫療 交通便利性 生活機能也很完善 媽咪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去把未完續集十幾集看完 今煙晚上就在市區吃蓋飯了 新竹青少年館開放時間: (一) 週二至週六於每日 09:00~21:00 (二) 週日 09:00~18:00 青少年館的歷史 一、背景資料: 青少年館原建物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日治時代原是旭診療所;光復後成為衛生試驗所;民國五十三年撥交與台灣省警務處警訊所新竹分所使用;八十一年由新竹政府徵收;八十七年七月警訊所遷離;現為青少年館,提供民眾閱讀休憩場所。 *註:旭診療所於日治時代,係針對營業衛生人員進行健康檢查之場所 二、規劃理念     以原警訊所老舊建物加以整建,將完好磚橋全數保留,結合青少年館機能,並配合都是位置及自然環境,由市政府規劃成具歷史文化意義並兼具功能性的都會休閒空間,以落實新竹市文化資產建設。建立市民共識與地方認同,成為繼東門之心、玻璃工藝博物館(原憲兵隊)及影像博物館(原國民戲院),又一歷史建物重生再利用的成功典範。 三、籌建過程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蔡仁堅市長規劃在現址籌建青少年館,歷經工程籌建規劃、委託設計、土地撥用、工程發包、施工與完成公辦民營等階段;八十九年十二月舉辦命名活動,開放市民參予評選委員,決議以【向陽館】為最佳命名。 九十年三月十二日完成公辦民營評選,由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取得五年管理服務;九十年三月二十九日開幕啟用以來,一直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愛,成為青少年朋友駐足及成長學習的處所。 九十五年三月起在林政則市長一向最重視青少年教育的正確方針指導下,繼續第二個五年管理服務計畫。 九十九年二月起於許明財市長本著服務市民的初衷,由市府社會處提供本館的服務及管理,期能提供青少年朋友及市民的最佳休憩場所。

嚴長壽談教育 要家長醒醒吧

2011年04月29日
公開
33

更新日期:2011/04/28 20:26 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發表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談自己的教育觀點。批評現在前幾名的技職學校,被分數綁架,讓只想學習一技之長的孩子,機會被高中生被排擠;另外,沒有實務經驗的博士攻佔技職體系,加上「業師」又努力拼博士,讓講求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被扭曲。(陳映竹報導) 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在書中提到,他以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希望喚起大家對台灣教育關心。用嚴厲口吻,希望家長「醒醒吧!」別再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嚴長壽也坦承,他曾對自己學歷不高,只有高中畢業,感到自悲,後來他才發現,台灣教育目標非常單一,讀大學、拿博士,找到讓人稱羨的好工作,才是人生正途,如何運用學識卻不在考量範圍之內。他以自身經歷呼籲家長,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樑,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 關注技職教育的嚴長壽,點出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格,加上升等評鑑的誤導,學院風格主導職業教育生態,原本職校業師放棄實務工作,全力拼博士。職業學校學術化,想學一技之長的孩子,入學被高分生排擠,現在有七成的高職畢業生想要繼續升學,不願再當基礎螺絲釘角色。 嚴長壽說,現在教育只想討好家長,希望透過寫書,讓家長改變態度。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游乾桂

2011年04月26日
公開
2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所不同。 許多現有的科學知識在八年內已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一九○四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若有個黑點,我們通常只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的缺點,大多的家長都會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以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 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患,透過對談了解了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二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以最少的力量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吃的東西?女兒就會愈做愈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 「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會為自己加油的,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未來將是“創意取勝”的時代, 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得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要教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這是家長的責任。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兩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兩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這兩本書,不單是用眼睛。 第一本書是讀自己。 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得一手好手風琴,某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三十歲時才念醫科,三十八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三十八歲才開始畫畫,六十六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兩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反而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持久;有人提早上大學,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十二歲上哈佛大學、十六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以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 不要只是一味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屹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藏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一、每天忙得像豬,每天做牛做馬(動物)。 二、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能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師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就是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患,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這種騙術,如果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隋文帝至清乾隆年間總共出了八百六十八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做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一點七五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祕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五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五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五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需要五千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得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那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不會表現出來。 我會帶孩子一起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就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是故意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有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得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

八里-渡船-淡水遊

2011年04月23日
公開
11

下午出發 此行目的為-到淡水修復阿嬤的寶藍色手鍊 還有庭的紅色手鍊斷線也須重串 我們自新竹出發走西濱到淡水 中途路經永安漁港 再繞到觀音白沙岬 燈塔走走 車開往八里後 臨時決定在八里坐渡船到淡水 原本在新竹 天氣有些陰雨的感覺 來到八里 有溫暖的陽光照拂 心卻也豁然開朗起來 問路遇到好心人 建議我們停在最接近碼頭的停車場 果然兩分鐘就可走到碼頭 買了船票 -四人來回票價 119 走這麼一趟 才發現原來八里碼頭也好熱鬧呀! 滿街的小吃 冰淇淋 豬血糕 海鮮香腸 都成了我們的美食 今天天氣好 浪也小 坐船很平穩舒適 第一次搭船遊淡水 對我們來說 既新奇又有趣 我們就在船上盡情補捉這八里淡水兩岸美景 到了淡水碼頭 哇! 更是熱鬧 我們沿岸走到最愛的榕堤餐廳 河岸情侶雙雙 真是浪漫 到了雅羅藝品更換好 手鍊 又挑了兩個一組的紅外線小茶具送給三重阿嬤與阿公試試 走回淡水老街吃可口魚丸餛吞湯 其實除了餛吞 其他媽咪包子魚丸都覺得還好啦 爸比還買了兩個胡椒餅嘗鮮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個老教堂 好美呀! 淡水真是個充滿古蹟文化的小鎮 雖說它已商業化得厲害 但.... 還是覺得美極 逛逛也覺優閒 時間還是不夠 兩寶各買了兩隻寄居蟹及庭星期一戶外教學要帶的小餅乾 就結束了旅程 今日意外的好天氣倒是補抓了不少淡水暮色的美景 有機會 一定要再來走走

洪蘭:心安就快樂

2011年04月21日
公開
7

家顧好,心安定,精神生活滿足了,生活就富裕了。許多雙薪父母很努力賺錢,拚命送孩子去才藝班、補習班,給孩子買名貴的衣服和用品,其實都不必要。家顧好,一家和樂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近一直有拾金不昧的好事情被報導,在經過大學生堅持「留置金」的事件後,這是最振奮人心的事。沒想到愈是貧困、沒受過高深教育的人,愈有同理心,愈能體會遺失巨款者心中的著急;反而是念到大學的人,唯利是圖。 在這麼多拾金不昧的好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位拾獲六十六條金項鍊的高媽媽。當記者問她:「月入兩萬,卻要扶養兩個兒子,是否很辛苦?」她說:「是否辛苦跟自己的心情有很大關係,物質雖然不是很充裕,但是家顧好,生活就富裕。」 說得好!家顧好,心安定,精神生活滿足了,生活就富裕了。許多雙薪父母很努力賺錢,拚命送孩子去才藝班、補習班,給孩子買名貴的衣服和用品,其實都不必要。家顧好,一家和樂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敬佩那個媽媽的是,教孩子不「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言教,還要身教。我父親以前常說:「廣廈千間,夜眠八尺。」人只有一個身體,再怎麼有錢也只能睡一張床。他要我們「儉則足」,不要吃在嘴裡看在碗裡;也教我們快樂是心態,他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像這種話聽多了、講多了,慢慢就變成生活的準則。一個知足的人就不貪,不貪的人不會犯法,心安就快樂了。 在動物實驗上,把猴子放進堆滿橘子的房間,牠會兩手各拿兩個橘子,嘴裡再含一個,然後,找個隱密的地方坐下來吃。在沒有吃完前,牠不會一直去拿;吃飽了,牠也不會再去拿。剛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如此,吸足了奶就不會再吃;但如果他曾經匱乏過,他會很貪心,一直拿不夠。所以父母教孩子時,不要一次只給一點,讓他覺得一直不夠,把「貪」的心生出來。不妨多給他一些,告訴他:不要貪,東西是足夠的。 然後教他什麼是「適可而止」: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天下錢也很多,不要一次賺完,可以慢慢賺。最主要是教他「有得必有失」,一個人只有兩隻手,拿了這個,就只好放下那個;要選哪一個要靠智慧,而這個智慧是可以教的。我父親以前常把每一種選擇列出來給我們看,叫我們講為什麼選某一樣東西;他會一直問為什麼,逼著我們往前想很多步,以及這樣做的後果。最後我們會恍然大悟,知道為什麼選某個是短視、不智。 智慧的選擇會使人安枕無憂。高媽媽說:「東西送還人家,晚上可以睡個好覺。」這非常對,沒有什麼比安枕入眠更幸福。何必去追逐名利,晚上再來輾轉反側呢? 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名與利,因為那是轉頭空。內心的平安與身體的健康,才是真正的金不換。父母只要記住成功的定義是「平安健康有意義的過一生」,在教養孩子上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