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妤兒mam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十大睡眠問題破解法

2008年03月07日
公開
51

點閱人數: **轉貼好文章:~~~寶寶十大睡眠問題破解法~~~ 採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龍鳳 吳坤光婦產科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黃秋豔 寶寶的睡眠問題的確讓許多(新手父母感到棘手),別煩惱了!不論您家裡的寶寶有多難搞,專家的撇步都可以讓您輕鬆搞定寶寶,讓您不再老是掛著貓熊眼上班唷! Part1:打造優質睡眠環境 「小寶寶乖乖睡,一暝大一吋。」睡眠對寶寶而言很重要!睡的好、吃的飽,孩子自然也就長的好。不過,往往孩子的睡眠狀況並不如媽咪所願,常搞得媽咪筋疲力盡,變成貓熊眼,到底小寶寶為什麼不能乖乖入眠?請專家來替您解答。 寶寶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 寶寶整天不斷睡,到底一天要睡多久才算足夠?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龍鳳表示,寶寶的睡眠時間依照年齡不同而有不同,且白天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寶寶的年齡而逐漸縮短。 年齡   一天睡眠時數(小時) 白天睡眠時數(小時) 1星期     16.5          8.5 3個月     15          5 6個月     14.5          3.5 1歲      14          2.5 1歲半     13.5          2 2歲      13          2 3歲      12          1.5 李龍鳳指出,三、四個月大的寶寶,一天睡眠可分為四、五段,而且最長的一段睡眠在晚上,大都可持續睡五、六小時。到了六個月大時,大部分的寶寶可以睡長達七、八小時;辛苦了好久的媽媽終於可以睡個安穩的覺。一歲左右的孩子,則可以睡到十、十一小時。 李龍鳳也強調,然而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睡眠的型態、時間也會有個別差異。表上所列僅供參考,只要小孩子睡得好,清醒時沒有疲倦、煩燥,那麼他的睡眠應該是足夠的;但有些較年幼的孩子較不易觀察是否睡眠不足,如果在延長睡眠的時間後,發現孩子比以前情緒更穩定,更能專心,就表示原來的睡眠是不足的。因此如果您的孩子睡眠時間比平均值少了一個半或兩個小時以上,而且易煩燥不安,行為舉止不恰當,可進一步懷疑是否因睡眠不足所引起。 找出原因根絕睡眠惡習 許多家長都會有一個疑問,「貝比為什麼總是精力旺盛,一下子就醒了呢?」其實想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擁有優質的睡眠時間,也不難!李龍鳳認為,只要找出影響睡眠背後的原因,問題多半可以迎刃而解。寶寶半夜啼哭的原因有哪些呢? 嬰兒期: 1. 饑餓 2. 氣質 3. 胃食道逆流 4. 嬰兒腸絞痛 5. 長牙 幼童: 1. 生活常規 2. 環境不佳 打造優良睡眠環境 父母若是能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寶寶自然就能享有優質睡眠。李龍鳳強調,所謂安靜的環境並不代表要保持絕對安靜,甚至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只要少干擾,不要突然出現很吵雜的聲響即算過關。 養成獨睡習慣: 寶寶當然要和爸媽睡在一起囉!這樣才方便照顧。其實讓嬰幼兒與父母同床共枕,很容易打斷孩子的睡眠,並不是很適當的舉動。尤其是六個月以下無自主能力的嬰幼兒,如果與父母同睡,蓋了過於厚重的棉被,反而會有窒息的危險,再加上大人睡眠時會發出輕重不一的聲響,自然會影響孩子。 其次,在孩子六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有分離焦慮,需要時時刻刻感受到照顧者的氣息與陪伴,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四個月時,錯過了養成孩子獨立睡眠的習慣,那麼就得等到孩子三歲之後,分離焦慮逐漸消失時,才有機會再著手訓練了。 如果寶寶起初不肯單獨睡,媽咪可以把小床搬到大床旁邊,接著再用布簾擋住,藉以隔開孩子;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媽咪都得堅持,不可以讓孩子上大床。   安全的環境: 除了讓寶寶在睡眠時不受打擾之外,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也同等重要。建議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小床周邊要避免擺放柔軟、膨鬆的物品,如:枕頭、毛巾、太厚的被子等,以免有窒息的危險。 除此之外,許多父母會認為小嬰兒沒有抵抗力,將寶寶包的圓滾滾,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只要將室內維持在舒適的24∼26℃之間,寶寶是不用特別穿太多的。而為了讓寶寶有畫夜的區分,在寶寶睡眠時,也可以將燈光調暗。 Part2:改正寶寶睡眠惡習 依傳統的說法,吃的好睡的飽,寶寶的成長發育就不會有問題。何雲鳳說明,新手媽咪免不了會擔心寶寶睡眠時間過長或是不足,不過,若是孩子平常的作息正常,家長就可以判斷,孩子可以依需求來調整睡眠時間,不必過份擔憂。 3個優質睡眠習慣養成必勝法 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打造優良的睡眠品質,也才能讓寶寶發育的更好。何云鳳表示,所謂的優質睡眠需包含生理及心理的穩定。像是:睡的沈不沈?時間固不固定?等。 那麼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間很不固定時,該如何改正呢?何云鳳說,一般在一歲左右的孩子會建議10點就上床睡覺,隔天8∼9點間起床,下午3∼4點間再小睡一會兒;同時為了避免影響夜間睡眠,在晚間5∼6點間就不要再讓寶寶睡囉!除此之外,非常有育兒經驗的何云鳳也指出,有些錯誤的育兒觀念,的確會搞得媽咪筋疲力盡。   小瞇兩分鐘有什麼關係,又不會影響夜間睡眠!錯! 有時媽媽會認為,讓寶寶小瞇一下就應該無所謂,但影響可大了!如果媽咪不小心讓寶寶小瞇了五分鐘,那麼晚上可能得與寶寶奮戰到三更半夜,讓媽咪一個頭兩個大,情緒自然也大受影響。要謹記,當孩子不小心睡著時,一定要立刻將孩子吵醒,帶孩子出走走走,或是陪他玩,務必將瞌睡蟲趕走。   孩子被吵醒,好可憐,再讓他多睡一會兒吧!錯!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對寶寶的睡眠也有幫助。記住囉!不論寶寶前一天多晚睡,隔天早上9點左右一定要立刻把孩子叫醒,以免淪於可怕的惡性循環中。   嗯!先哄騙小孩睡覺後,再起身做事比較方便!錯! 許多家長會有陪小朋友睡覺的習慣,但在孩子睡著之後,家長又會起身繼續工作,這是非常失算的做法。因為小孩非常聰明,他心理明白,「等一會兒媽咪就會離開。」因此,如果家長經常用哄騙的方法讓他上床,那麼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起來玩。 建議不論寶寶聽不聽得懂,家長都必需告訴孩子,「媽咪只是先陪你睡,待會還有事忙,忙完了就會上床囉!」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媽咪的行蹤,避免孩子產生分離焦慮;而且在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後,孩子也比較不會情緒緊張,自然可以一夜好眠。

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父母必知的寶寶3大感覺統合

2008年03月04日
公開
44

討論區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628265&bid=6&r=0&page=1 點閱人數: 有些媽媽會遇到不好哺餵ㄋㄟㄋㄟ、睡眠又不安穩,還經常哭鬧,所謂「難搞」的寶寶,帶去看小兒科,並沒有什麼健康問題;檢視自己對他的照顧方法,應該也沒有疏失,但寶寶就是不乖。漸漸長大,狀況似乎也不見改善,寶寶的一些反應或者動作發展,似乎也比同月齡寶寶慢……。 其實,這有可能是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較差喔!別以為小朋友的感覺統合能力要到學齡前才會出現,事實上,打從娘胎就可以對他做刺激,以便幫助他日後順利發展。以下就請職能老師為新手父母上一堂「寶寶感覺統合能力」基礎課程吧! 文�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詩敏 Part 1 常識篇 【何謂感覺統合】 簡單來說是經由人體的各項感官去接受環境中的刺激,再經由大腦的統整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具有將訊息做統整的一項重要能力。 【出生前的刺激】 其實,胎兒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在媽媽的子宮內不斷的接收到各項訊息,藉以做為日後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例如聽胎教音樂,刺激寶寶的聽覺等;媽媽在走動或活動時,胎兒在羊水中搖晃,可刺激著寶寶的前庭覺;在出生時經由產道的擠壓,對寶寶也是一項重要的觸覺刺激,會影響日後他對感覺的辨識能力。 【出生後的刺激】 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視、聽、觸、前庭、本體等感覺器官提供許多刺激。 【刺激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理論是以神經醫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此一理論。此理論認為唯有基層的訊息傳遞良好,全面發展的大腦其高階層的功能才能加以發揮。而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為個體發展早期的最基礎的三個感覺系統,若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未來更高階層的皮質功能,例如先天缺少各項感覺刺激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影響他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認知概念學習及專心注意力等高階的能力。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如下: 1.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 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2.前庭覺系統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是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給予適量的前庭刺激,例如慢速的搖晃(搖籃)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放鬆;快速的旋轉及俯衝動作,有助於興奮情緒並保持警覺,這些都有助於情緒及使大腦神經維持在適當的警醒程度,有助於認知的學習。 3.本體覺系統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Part 2異常篇 如何察覺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是否有問題呢?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是在8歲以前,現在的家長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並及早給予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除了關心孩子的健康及生長發育外,也得要細心留意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是否有以下這些行為,他很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喔! 【嬰兒時期】 *很難照顧的寶寶:如很容易哭、很難安撫情緒、常常感覺很不安。 *睡眠品質不佳的寶寶:不好睡,可能睡1∼2個小時就會起來、很難入睡,需要哄很久才睡著,一點點聲響就被吵醒,不愛午睡等。 *肌肉鬆軟,感覺身體及四肢軟趴趴的,在坐或站時不易維持身體挺直。 *吃的不好、吃東西很慢。 *不喜歡被抱著或碰觸,會扭動不安。 【幼兒時期】 1.觸覺系統異常 *不喜歡被碰觸、當與人有非預期的肢體接觸時,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 *排斥一些有特殊材質與觸感的物品,如不喜歡赤腳踏草坪或沙地、不喜歡玩黏答答的東西,如黏土、膠水,穿毛衣或緊身衣會不舒服、甚至是挑剔食物如不愛吃過軟或過硬的食物。 *喜歡尋求觸覺上的刺激,特別需要大人的擁抱、會去觸摸各種物品、喜歡碰觸別人的肢體、會咬手、摳指甲、觸摸某種材質的東西,如絨毛玩具或被子、毛巾等。 *對於洗臉、刷牙、洗頭、洗澡、剪頭髮、剪指甲等需要肢體接觸的活動有異常的排斥反應。 *從小不喜歡用手抓握或操作物品,因此影響到他手指的靈活性,對於寫字、使用筷子、剪刀,扣釦子、綁鞋帶等,動作較笨拙,手眼協調較差。 *很容易因為有人在附近走動而分心,易被外在刺激干擾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 2.前庭覺系統異常 *改變姿勢的時候會不平衡,常跌倒或撞到物品。 *害怕高的地方或搖晃及旋轉的刺激,如盪鞦韆、從高處跳下來、下樓梯會怕。 會自己尋求過度的前庭刺激,如爬上爬下、跳躍、轉圈圈,持續很久也不會覺得頭暈。 *常會覺得他們活動量很大,跑來跑去停不下來。 *不喜歡靜下來操作玩具、很少從事靜態的活動。 *情緒起伏大,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維持穩定,特別是興奮起來會靜不下來。 3.本體覺系統異常 *肌肉力量差,很容易累,不喜歡出力的活動。 *手腳及肢體不靈活,運動協調差,動作笨拙。 *不會控制力氣,會過度使力或力氣過輕,如寫字時。 *模仿動作會出現困難,如律動或體操。 *常會撞到東西,對於自己肢體的空間位置判斷力較差。 *喜歡靜態的活動,不愛玩跑跳的遊戲。 *自信心較低,易退縮不改嘗試新事物,亦會影響其人際互動。 *姿勢不良,易駝背、常趴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 當發現您的孩子有出現上述的行為,且影響到他日常生活或課業學習時,應求助於具有職能治療師執照的專業人員,可以帶孩子到醫院中的復健科,請職能治療師幫孩子做進一步的評估並提供家長諮詢,以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活動,來改善孩子的問題,使其能更適應日常生活的環境。 Part 3 刺激篇 那我們要如何自孩子一出生,即給予他一些適合的感覺刺激活動,以促進孩子大腦功能的正常發展。 提示�大腦的成長在2歲前達80%,而2歲前的發展階段為感覺動作期。大腦的成長在6歲前達90%,為智能發展的基礎,因此嬰兒時期給予寶寶適當的活動刺激,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適合一歲前寶寶的感覺刺激活動: 1.觸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給予適當的嬰兒按摩刺激:速度慢、依照一定的方向(由身體的近端到遠端)、以穩定的按壓手法,給予皮膚大範圍的觸壓刺激。 *用毛巾或被子包裹寶寶全身,可以減少寶寶的驚嚇反射。 *常常撫摸、擁抱孩子,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並培養親子的依附關係。 *提供不同質感的觸摸玩具或固齒玩具,提供其不同的觸覺刺激。 2.前庭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將寶寶抱在懷裡或放在搖籃中輕輕搖晃。 *讓寶寶趴在大人的胸前或大腿上給予緩慢的搖晃,如左右或上下動。 *協助寶寶做連續翻身的動作,先讓寶寶維持側躺→壓在身體下方的手腳必須伸直→帶動身體上方的手臂或腿→使其翻成趴姿或仰躺。 *當寶寶可以獨自坐挺時,可以讓寶寶坐在大人腿上,玩騎馬的遊戲,即給予一些搖晃的刺激讓寶寶能維持平衡。 小提示�須注意寶寶在一歲前頭頂的囟門尚未閉合,因此在給予搖晃的前庭刺激時,速度要緩慢,且搖晃幅度不宜過大,也應避免頭朝下的前庭刺激。 3.本體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幫寶寶做手腳體操,可以彎曲�伸直寶寶的手腳,如踩腳踏車的動作、將寶寶的手腳帶到身體中間,如拍手掌或腳掌的動作。 *鼓勵寶寶移動自己的身體或轉換姿勢,如翻身、往前爬行或移動身體、從坐姿到趴姿、從躺姿到坐起、從坐到站等,一開始可以用手協助寶寶的肢體去移動,等到寶寶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時,再用玩具引誘他伸手去拿玩具而做出這些動作。 *在嬰兒床或嬰兒車放懸吊的玩具,讓寶寶去觸碰,最好是碰到會有聲光的反應,這樣更能刺激寶寶主動去連結這樣的反應,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 【參考資料】 http://203.71.239.3/study/child/feel.htm淺談感覺統合 http://ntuh.mc.ntu.edu.tw/pmr/healthy/healthy015.doc感覺統合是什麼?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802/4167.htm漫談感覺統合 http://zh.wikipedia.org/wiki/何謂感覺統合 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000647.html發展遲緩兒童常見的感統功能障礙 醫名:黃詩敏 治療師 醫歷: 現任�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經歷�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職能治療師 博群復健科兒童職能治療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