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瓶蓋&小飯糰のmam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發燒照護

2006年06月19日
公開
8

寶寶一發燒,父母莫不心急如焚,如果發燒不退,更是焦急的到處找醫師看病,而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其實,人們生病會發燒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處置不當,反而容易造成危險。本文特摘錄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合訂之《兒童發燒問答集》部分內容,提供父母在照護發燒寶寶的參考依據。 隨著醫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日益精進,才發現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發燒的觀念,有許多是錯誤的。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若是對於發燒的寶寶做出不當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基於維護國人健康的立場,特地召集國內相關專家制訂兒童發燒處置的建議,以問答的方式傳達出民眾可以依循的一些準則。 不過,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些內容係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未來,此建議會根據日後更多的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關於體溫的測量 Q1: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體溫的測量? A:無論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例如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確定有沒有生病發燒,就必須避免這些因素,並靜坐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量體溫。 Q2:摸小孩的皮膚看有沒有發燒的方法準不準? A:摸皮膚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所以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Q3:量體溫的方法有好多種,到底哪一種比較準? A: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所以不建議使用;而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 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而且這兩種方法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Q4:量肛溫正確的方法為何? A: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不要過度深入。電子體溫計需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判讀,其他體溫計需靜置1至3分鐘後判讀。 Q5:量耳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只適用於3個月大以上嬰兒,量的時候必須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者量耳溫會有誤差,應該用其他方法量體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關於發燒的意義 Q1: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A: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介於37.5℃與38℃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Q2:人為什麼會發燒? A: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37℃左右。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等。 Q3: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A: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Q4: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A: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Q5: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A: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大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Q6: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A: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Q7: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A: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 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關於退燒的方法 Q1:既然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是否表示都不要退燒? A: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1.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3. 慢性貧血。 4.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5.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6.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Q2: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A: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做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 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此觀念對於代謝異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體溫定位點上升的事實,會大幅增加發燒生理反應所需進行的代謝作用,反而讓身體承受更多代謝負擔而有危險。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Q3: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A: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Q4: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寶寶不可使用的? A:寶寶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燒藥。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Q5: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A: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Q6: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A: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Q7: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A: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 Q8:蠶豆症患者使用退燒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蠶豆症患者如果接觸具有高度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紅血球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如果依照正確建議劑量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都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的危險。但如果因為罹患風濕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的時候,則有導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每公斤每天80毫克的阿斯匹靈治療川崎病。 本日記框來自Jason的魔幻王國

小寶寶也會缺鐵性貧血喲

2006年06月18日
公開
11

血液中的血紅素是運送養分及氧氣至人體各處,以供各部位細胞利用的小小搬運工,而「鐵質」正是構成血紅素的核心元素。女性由於每月都有好朋友的來訪,因此容易造成鐵質流失,如果沒有適當的補充,便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生理現象。而當「缺鐵性貧血」的現象發生在幼兒身上時,甚至可能影響兒童的腦力、智力等發展,因此鐵質的適當攝取與補充,是維持寶寶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環節! 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 貧血的定義,依世衛組織標準認定,6個月到6歲的寶寶,若是血紅蛋白低於11〈ug/dl〉就稱為貧血。而當這樣的貧血是因寶寶缺鐵所造成時,就稱為「缺鐵性貧血」,寶寶會有疲倦、不安、臉色蒼白、頭暈等表現,若長期嚴重貧血,甚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寶寶缺乏鐵質可能是由下列因素所導致: 來自母體的鐵儲備不足 寶寶自胎兒時期便開始從母體吸收大量的鐵並儲存在自己體內,一般足月出生的寶寶,體內幾乎都能夠貯存足夠的鐵質以供利用,但若是媽咪懷孕時有嚴重貧血,或者是非足月生下的早產寶寶,都可能因未儲備足夠的鐵質而發生貧血現象。 鐵質攝取不足 豐富的鐵質蘊藏在各類的食物當中,因此偏食的寶寶容易有缺鐵的現象發生;新生兒由於多以奶類為主食,若其中含鐵量不高,便可能會有缺鐵的情形;而寶寶對一般嬰兒配方奶所含的鐵質吸收不佳,因此市售配方奶為了滿足寶寶對鐵質的需求,多在配方奶中加入較高含量的鐵質,也使得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將多餘的鐵質排至糞便中而呈現綠便,大多是正常的。而母奶當中雖然含鐵量不多,但進入人體的吸收率高,因此能滿足初生的寶寶利用。 鐵的流失與消耗 當寶寶有長期的腸胃疾病,例如慢性腹瀉者,容易因腸胃功能不佳導致鐵質的吸收不良或者流失;患有腸胃道出血的寶寶也會使鐵質流失造成貧血。 搶救缺鐵性貧血─鐵質的補充 鐵質雖存在於攝取的食物當中,但是缺鐵性貧血無法在短期內依靠食物中的鐵質獲得治療,因此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寶寶,應就長短期來進行完整的改善: 短期:補充鐵劑 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但是在服用時,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的用量,而為了避免鐵劑刺激腸胃,在飯後服用會較為適當,也應避免和牛奶一起食用;長期服用過量的鐵劑亦可能造成其他不良的影響,因此以飲食做長期的改善才是解決缺鐵性貧血的根本之道。 長期:食物攝取 藉由日常生活食物的補充是最健康而最長久的治療之道,含鐵的食物包括了瘦肉〈紅肉〉、蛋黃、葡萄乾、海藻、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等等,而維生素C與蛋白質則可促進鐵質的利用吸收,因此除了要注意含鐵食物的攝取,蛋白質及其他維生素的補充更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另外寶寶從四個月開始補充副食品起,就應該注意含鐵食物的攝取,如菠菜泥等,並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 叮嚀 人體就像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當某些枝葉的養分缺乏時,便會產生萎縮或病變;缺鐵性貧血便是當人體內的鐵質有所缺乏時,所造成的營養不均疾病,可見「充足、均衡的營養」,才是保持人體健康的根本,因此家長們在日常中就要注意小寶貝的飲食是否有所偏失,全方面保持營養的供應,才能讓小寶貝快樂成長、健康茁壯!

愛情魔髮師【第19集預告】專業名模髮型設計師

2006年06月18日
公開
8

「晴空是我的過去,但我的未來,只有你貝若依一人。我差點作出了錯誤的決定,現在上天既然安排我回來,聽到你心裡的話,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小貝我們永遠不分開吧」重逢的這刻,對小貝與亞斯來說,無比珍貴,因為僅僅一秒之差,他們將步入永遠分離的命運。誰知,麗蓮奶奶的好意撮合,誤把兩人關進噴滿強力噴霧殺蟲劑消毒儲藏室,緊抱的兩人,不知為何意志逐漸昏迷,手指越牽越緊…. 不知幾經多少波折,現在的亞斯與小貝,認定彼此才是命定戀人,緊緊相吻,誰知,卻遇上麗蓮奶奶的烏龍撮合,不知情的兩人卻因強力噴霧殺蟲劑,陷入嚴重昏迷,緊急送醫,所幸及時搶救,尚無大礙。不過,兩人在儲藏室深情擁吻的過程,都被麗蓮奶奶的手機全程錄下,不僅如此,此段影片更被眾人親眼目睹,一旁的爾奇雖然心中吃味,仍希望小貝幸福;但對於在機場被放鴿子的晴空來說,卻完全不然,就算亞斯心屬小貝,她仍抱著與亞斯重頭開始的希望,只是放下身段苦求的結果,卻是亞斯的抱歉回應,至此,晴空心碎絕望,她更提出辭呈永遠離開Neo image,面對大家的挽留,即使她最信任的Anna總監的誠懇慰留,都無法改變其心意……… 另一方面,Neo image面臨新的事業危機。原來國際知名品牌AMOUR在國內舉辦的首次美髮大賽,因遭受黑箱作業操盤,而與亞斯等人槓上,導致競爭市場失利。這次,他們來勢洶洶要重新打入國內市場,並鎖定NEO IMAGE,開設專屬Salon,更重金禮聘號稱「魔果之手」的國際名設計師DAVID YAO進軍本地市場,此外,AMOUR為加強陣容,大手筆挖角設計師,而AMOUR的成立,究竟會對Neo image的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喉嚨發炎?還是扁桃腺發炎?

2006年06月17日
公開
7

花蓮門諾會醫院小兒科主任 史健生 當您的寶寶懂得把一根根胖胖的手指頭塞進口中,吃起「棒棒腿」,甚至玩起伸手可及範圍內的任何物品,並放進嘴裡探索時,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除了開心的做寶寶成長記錄外,更要開始有心理準備。準備什麼呢?就是得隨時準備寶寶的第一次「生病」。尤其當寶寶第一次「發燒」時,更是令許多新手爸媽手忙腳亂。 ※病症重疊容易混淆 當寶寶生病被帶去看醫生時,家長以及醫師們最常提及或詢問的呼吸道病症,就是所謂的「感冒」、「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或「上呼吸道感染」。這四種病症之間有許多重疊、令人混淆甚至誤用的部分,不管是一般民眾,甚至醫護人員也時常語焉不詳。在這兒就讓我們作一個釐清和解釋。 「上呼吸道感染」泛指所有氣管以上,從鼻、口、咽喉(喉嚨到聲帶)、扁桃腺、鼻竇,甚至中耳部位的呼吸道感染。它包含了感冒、喉嚨發炎和扁桃腺發炎,可是我們卻常常把它和「感冒」視為同義詞。嚴格來分,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冒」或常說的「著涼」、「傷風」,與英語Common Cold同義,是一個口語的說法。但在醫學定義中,感冒是指在鼻子、鼻竇部位的感染,少部分還會有咽部感染症狀!它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症狀通常較輕微。但是很多醫護人員會因為病人有喉嚨痛或咽喉部位輕微的發紅,就告訴家長說寶寶的喉嚨發炎了。 許多家長常會在寶寶有發燒、拒食、聲音沙啞時,就以為寶寶喉嚨發炎了。事實上,所謂的喉嚨發炎應該包括咽頭炎及喉頭炎,其中咽頭炎通常包含扁桃腺發炎,因為扁桃腺就在人的口咽部位,而喉頭炎通常會有聲音沙啞或呼吸聲不順的症狀。醫學上咽頭炎廣泛的定義包含了咽頭炎、扁桃腺炎、扁桃腺咽頭炎及鼻咽炎。 而「扁桃腺炎」,只要醫師檢查,發現病人扁桃腺有紅腫,就可以診斷。但也有一些醫師在發現病人扁桃腺有紅腫及化膿時,才會比較強調是扁桃腺炎,否則仍是下「喉頭炎」的診斷。 ※主要傳染途徑及症狀 綜合醫學定義與常用的說法,「喉嚨發炎」是指一般的感冒症狀加上咽頭部位有發炎的現象;「扁桃腺炎」則指醫師檢查咽頭及扁桃腺部位有紅腫發炎現象,這也是大部分醫師解釋的方式。 1. 喉嚨發炎 絕大部分為病毒引起,有些醫師會說是一種病毒感染。 2. 扁桃腺發炎 病源仍以病毒為大宗,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腸病毒、單純?疹病毒。但是細菌性的扁桃腺炎,才是醫生們重視的對象,包括鏈球菌、黴漿菌、白喉桿菌。 ※喉嚨不適時,飲食多注意 無論是喉嚨發炎或扁桃腺發炎,傳染途徑都是經由孩童間的密切接觸,病原菌由呼吸道的分泌物(尤其是鼻涕)被傳播開來;它們附著在孩童的手上、玩具、桌椅表面或食物中,藉由把手和玩具放入嘴巴的習慣、吃進被污染的食物,或「相濡以沫」引發疾病。因此最佳的預防策略就是多洗手,盡量不要讓小朋友挖鼻孔、揉眼睛、吃手指及亂吃亂咬東西。過去在腸病毒大恐慌期間,由於洗手的大力提倡,不僅腸病毒疫情得到控制,連帶所有的呼吸道傳染病都明顯減少了,就是這個道理。 萬一寶寶仍不慎生病,要記得多補充開水,喉嚨不適時可給予清淡或較清涼的飲食,減少太刺激或太熱的食物。求診時不要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或消炎藥,因為絕大多數喉嚨或扁桃腺發炎都是病毒性感染,用抗生素是無效的。一旦醫師診斷決定要用抗生素時,請耐心讓您的小孩服用,遵從醫囑,才能保障您家寶貝的健康! 本日記框來自Jason的魔幻王國

貧血

2006年06月17日
公開
8

血液中的血紅素是運送養分及氧氣至人體各處,以供各部位細胞利用的小小搬運工,而「鐵質」正是構成血紅素的核心元素。女性由於每月都有好朋友的來訪,因此容易造成鐵質流失,如果沒有適當的補充,便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生理現象。而當「缺鐵性貧血」的現象發生在幼兒身上時,甚至可能影響兒童的腦力、智力等發展,因此鐵質的適當攝取與補充,是維持寶寶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環節! 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 貧血的定義,依世衛組織標準認定,6個月到6歲的寶寶,若是血紅蛋白低於11〈ug/dl〉就稱為貧血。而當這樣的貧血是因寶寶缺鐵所造成時,就稱為「缺鐵性貧血」,寶寶會有疲倦、不安、臉色蒼白、頭暈等表現,若長期嚴重貧血,甚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寶寶缺乏鐵質可能是由下列因素所導致: 來自母體的鐵儲備不足 寶寶自胎兒時期便開始從母體吸收大量的鐵並儲存在自己體內,一般足月出生的寶寶,體內幾乎都能夠貯存足夠的鐵質以供利用,但若是媽咪懷孕時有嚴重貧血,或者是非足月生下的早產寶寶,都可能因未儲備足夠的鐵質而發生貧血現象。 鐵質攝取不足 豐富的鐵質蘊藏在各類的食物當中,因此偏食的寶寶容易有缺鐵的現象發生;新生兒由於多以奶類為主食,若其中含鐵量不高,便可能會有缺鐵的情形;而寶寶對一般嬰兒配方奶所含的鐵質吸收不佳,因此市售配方奶為了滿足寶寶對鐵質的需求,多在配方奶中加入較高含量的鐵質,也使得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將多餘的鐵質排至糞便中而呈現綠便,大多是正常的。而母奶當中雖然含鐵量不多,但進入人體的吸收率高,因此能滿足初生的寶寶利用。 鐵的流失與消耗 當寶寶有長期的腸胃疾病,例如慢性腹瀉者,容易因腸胃功能不佳導致鐵質的吸收不良或者流失;患有腸胃道出血的寶寶也會使鐵質流失造成貧血。 搶救缺鐵性貧血─鐵質的補充 鐵質雖存在於攝取的食物當中,但是缺鐵性貧血無法在短期內依靠食物中的鐵質獲得治療,因此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寶寶,應就長短期來進行完整的改善: 短期:補充鐵劑 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但是在服用時,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的用量,而為了避免鐵劑刺激腸胃,在飯後服用會較為適當,也應避免和牛奶一起食用;長期服用過量的鐵劑亦可能造成其他不良的影響,因此以飲食做長期的改善才是解決缺鐵性貧血的根本之道。 長期:食物攝取 藉由日常生活食物的補充是最健康而最長久的治療之道,含鐵的食物包括了瘦肉〈紅肉〉、蛋黃、葡萄乾、海藻、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等等,而維生素C與蛋白質則可促進鐵質的利用吸收,因此除了要注意含鐵食物的攝取,蛋白質及其他維生素的補充更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另外寶寶從四個月開始補充副食品起,就應該注意含鐵食物的攝取,如菠菜泥等,並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 叮嚀 人體就像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當某些枝葉的養分缺乏時,便會產生萎縮或病變;缺鐵性貧血便是當人體內的鐵質有所缺乏時,所造成的營養不均疾病,可見「充足、均衡的營養」,才是保持人體健康的根本,因此家長們在日常中就要注意小寶貝的飲食是否有所偏失,全方面保持營養的供應,才能讓小寶貝快樂成長、健康茁壯! .................................................... 本日記框來自Jason的魔幻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