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3年07月25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飯前喝無糖豆漿 有助減重-自由時報1020716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30歲的楊仁光,每天受不了奶茶雞排等下午茶的誘惑,體重高達82.7公斤已經一年,決心減肥,12週內成功減下13公斤,小件衣服通通穿回來。楊仁光強調,成功關鍵就在飲食控制及持之以恆的運動,尤其餐前會喝無糖豆漿增加飽足感,正餐就可減量、減少熱量。

楊仁光前8週的減肥計畫以飲食控制為主,運動方面只有每週一次1小時有氧運動。他戒掉下午茶和消夜,早晚用餐前30分鐘,先喝一杯無糖豆漿增加飽足感,正餐減量;瘦8公斤後卻進入停滯期,不管吃再少都瘦不下去,於是他每天騎90分鐘健身車,最後一個月再瘦4公斤多,持續運動至今,沒有復胖。

開業醫師蕭敦仁募集60名健康但過重或肥胖的成人,進行12週計畫,所有人每週都參加一次營養課程、一小時有氧運動,但其中30人每天午晚餐前喝450毫升無糖豆漿,並在該餐減掉豆漿的熱量(相當於6分滿的白飯)。

12週過後,兩組平均都瘦了4公斤,而且減肥前後的血糖、血壓、膽固醇數值都有明顯進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達統計顯著意義,無糖豆漿組平均多減去1.7%體脂肪。

蕭敦仁醫師表示,如果不喜歡豆漿,也可改喝低脂或脫脂牛奶、乳清蛋白等各類含豐富蛋白質的飲品,因為蛋白質飲品在胃中平均停留2到4小時,飽足效果優於喝水,但一定要記得在正餐扣除相對應的熱量,否則會越喝越胖。若在運動後30分鐘內飲用蛋白質飲品,還能增加肌肉量。

蕭敦仁也提醒,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人,不適合在餐前喝東西,尿酸過高、痛風的人,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也要很小心,最好諮詢醫師意見;此外,由於豆漿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有子宮肌瘤體質的女性不宜過量飲用,最好先與醫師討論。

---------------下一則--------------- 
餐前喝無糖高纖豆漿 有助減重-中華醫藥網1020716《2013/07/15 19:3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減重除了少吃多動之外,醫師提醒,高纖與高蛋白也有助甩油並保留肌肉組織,建議午晚餐前喝無糖高纖豆漿,有助體重控制。

為了解無糖高纖豆漿對體重控制的影響,肥胖專科醫師蕭敦仁在共計 60人的減重班中,隨機分成兩組進行臨床實驗。實驗組的 30人,每天午晚餐各喝 1瓶 450c.c無糖高纖豆漿,在相同的營養教育與減重課程下, 12週最多瘦 13公斤,其他測試者平均也瘦了至少 5公斤。

蕭敦仁表示,中餐與晚餐前 30分鐘喝無糖高纖豆漿,證實能協助體重控制,降低 BMI值及體脂肪,甚至對代謝指標也有幫助。但成功減重的要訣除了飲食控制外,還需要消耗熱量,減重者應同時搭配有氧運動,增加基礎代謝率,不但有助於減重效果也提高身體肌肉量。

參與減重班的楊先生,從 82.7公斤減到 69.7公斤, 12週減重 13公斤。他說,喝了 3-4天無糖高纖豆漿就感覺排便順暢許多,配合飲食控制和運動下,成功減重,最開心的是,走路再也不喘了。

張小姐 12週共減重 8公斤,她笑說,之前試過水果減重法,但恢復正常飲食,體重就胖回來,沒想到豆漿減重法幫助排便與促進身體代謝,讓她整個人都覺得更輕盈。

營養師李姿儀分析,蛋白質能提高攝食產熱效應,增加熱量消耗;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並可促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糜通過腸道時間,減少腸道上皮細胞與有毒物質接觸,使糞便比較柔軟,增加腸道廢物與毒素的排除。

李姿儀表示,無糖高纖豆漿的植物性蛋白質與膳食纖維,較能真正減去脂肪與多餘水分,保留肌肉組織的健康,比肉類的蛋白質更加適合減重者,提供減重時所需的營養與健康。建議利用豆漿減重者,在餐前 30分鐘飲用,一天約 1-2瓶 450毫升無糖高纖豆漿,並在該餐減掉豆漿的熱量 (約 180卡 ),相當於 6分滿的白飯。

---------------下一則--------------- 
餐餐喝珍奶 體重飆破80公斤-中華醫藥網1020716《2013/07/15 21:46》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糖會讓人感到快樂,卻也容易讓人上癮,尤其街頭都是手搖杯含糖飲料店,國內減重門診發現,肥胖患者多有糖上癮問題,甚至有高中女生餐餐都要配珍珠奶茶,不但體重飆破 80公斤,更喝出糖尿病前期和脂肪肝問題。

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含糖飲料多使用的「高果糖糖漿」,容易引起脂肪合成、造成血脂過高、肥胖等,更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產生糖上癮現象。近期更有研究指出,高果糖糖漿與老年痴呆症、憂鬱症有關。一旦糖上癮,會越吃越甜且難以戒除。

肥胖專科醫師蕭敦仁表示,含糖飲料是肥胖元凶,但門診發現,越來越多少男、少女習慣喝含糖飲料成癮,糖上癮的年輕人已增 2成。其中有一名 17歲女高中生就三餐都要配珍珠奶茶,身高不到 160公分,體重竟飆破 80公斤,脖子後方還出現糖尿病前期的黑色棘皮症,不僅有輕微糖尿病,還有脂肪肝。

所幸戒除糖癮要比菸癮、藥癮簡單,只要不喝就能擺脫。蕭敦仁指出,想維持健康體重,含糖飲料最好不要飲用,口渴時還是應該要選擇對身體最無負擔的白開水,其次則是無糖的茶飲、咖啡、牛奶和豆漿。

---------------下一則--------------- 
檸檬原汁冰塊 產銷班教你做【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怎麼吃檸檬最消暑?屏東檸檬運銷合作社經理莊瑞貞建議,直接現榨稀釋喝最好,或者拿來做涼拌菜、清蒸檸檬魚,都是夏季消暑不錯的方式。
莊瑞貞表示,消費者檸檬買回家後,可以先榨出原汁,用製冰盒冰起來,早上起來取出兩個檸檬原汁冰塊丟進杯水裡,早上起來,就能快速製作一杯非常健康養生的檸檬水,早晨一杯喝下肚,提神醒腦又健康,夏天喝檸檬水還很消暑。

莊瑞貞說,蒸魚的時候丟兩塊檸檬原汁冰塊下去,就是簡便的檸檬魚,夏天吃起來開胃又下飯。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現代人喝太多含糖飲料,若仍不喜歡白開水的口感,就加點鮮榨檸檬汁,讓開水裡有點味道,檸檬可以幫助尿酸排除,屬於鹼性食物,對於肉吃太多、尿酸過高、身體體質過酸的民眾來說,有平衡酸鹼的作用。

但她提醒,沒有稀釋的檸檬原汁酸度太高,容易刺激腸胃,對於胃黏膜受損、有胃潰瘍現象的民眾來說,是一大負擔,因此喝的時候一定要加水稀釋。賴怡君說,喝東西是「口味問題」,只要習慣就成自然,偶爾可添加天然蜂蜜換換口味,但次數絕不能多,否則血糖血壓偏高,長期造成身體會慢性發炎,反而不利健康。【2013/07/1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一天吃不到5蔬果 折壽2013/07/16【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一天吃五份蔬菜、水果有益身體健康,但如果一天吃不到五份蔬菜、水果,壽命長短可能就會受到影響。瑞典最新研究發現,一天吃不到五份蔬菜、水果的人往往比較短命。與每天吃五份蔬菜、水果的人相比,每天都不吃蔬菜、水果的人壽命平均減少三年,研究期間,死亡率也增加約百分之五十三。

瑞典研究人員以七萬一千名四十五歲到八十三歲瑞典人為研究對象,追蹤十三年發現,蔬菜、水果攝取量與壽命長短大有關聯。研究人員在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八年這段時間以問卷詢問這些人一天吃多少蔬菜、水果,然後追蹤其壽命長短,結果顯示,每天至少吃一份水果的人比完全沒吃水果的人平均多活十九個月,每天至少吃三份蔬菜的人則比完全不吃蔬菜的人多活三十二個月。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吃五份蔬菜、水果最能幫助延長壽命、維持健康,一天吃少於五份蔬菜、水果的人死亡率較高,且壽命會比較短。不過一天吃五份以上蔬菜、水果似乎就與壽命長短無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八月號「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研究認為,從研究結果無法看出因果關係,其中還有許多變數,像少吃蔬菜、水果的人多半有抽菸習慣、教育程度較低,平常也較常吃紅肉、高脂肪乳製品、零食、甜點等不健康食物。另外,吃很多蔬菜、水果的人往往也攝取較多熱量。

研究作者艾莉亞•沃爾克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常有人問她,到底多吃蔬菜比較好,還是多吃水果比較好?事實上,蔬菜攝取量應多於水果攝取量,不過兩種食物都得吃,營養才會均衡。蔬菜、水果含有不同種類的維生素、礦物質,彼此無法互相取代。水果熱量通常比較高,不過蔬菜、水果都含有大量纖維質、營養成份,適量攝取對健康最有好處。

---------------下一則--------------- 
肉減量增蔬果 雞排變健康-中華醫藥網1020717《2013/07/16 18:53》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專家指出,香香炸雞排、超商御飯糰只要略花心思烹調,熱量可以減少一半,且蔬果份數增加了 1-2份,短短 10分鐘也能烹調出營養高、熱量低、多蔬果的五星級料理。

台灣癌症基金會昨日找來美食名廚大師柯俊年及台菜小王子黃景龍設計平民食材、五星級料理,癌基會指出,市售的半成品、微波食品,加入多色多樣的蔬菜水果,就是一道豐富營養的料理,不需太多料理技巧,也不會占用父母太多時間。

柯俊年師傅挑戰了孩子愛吃的炸雞排與義大利麵,柯師傅解釋現在日本最新流行的丼飯作法即是將肉減量、增加蔬果,符合健康又美味。

曾任台大醫院營養部 6年的治療飲食廚師,一度胖到百來公斤的柯師傅說,可以把市售炸雞排切半,減少油炸的熱量攝取,再鋪上五色蔬果淋上清爽的水果醬汁,而義大利麵可以挑 3分鐘易熟的天使麵,只要有方法,自己煮義大利麵也可以跟微波市售義大利麵一樣簡單快速。

黃景龍師傅選擇挑戰將御飯糰改造成蔬果皮蛋瘦肉粥,一向不受孩子歡迎的青菜則加入焗烤這樣的小心機,變身成南瓜蔬菜焗烤,改變單調的青菜口感,又讓孩子可以多攝取到不同種類的蔬果。

癌基會賴怡君營養師評估兩位名廚改造後的餐點,她說,熱量減少了 2/3到一半的熱量,且蔬果份數增加了 1-2份,美味健康兼顧。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家長修正自己的飲食及烹飪習慣,就可以解除孩子身上的癌症未爆彈,只要了解孩子每日的基本熱量攝取,並注意是否達到足量蔬果的攝取,幫助孩子落實健康飲食其實不難。

---------------下一則--------------- 
傳統市場蔬菜農藥 超標10倍2013年07月17日【戴安瑋、徐毓莉╱台北報導】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昨公布蔬菜農藥檢測,102件有51件檢出農藥殘留,其中16件農藥殘留超標,4件驗出歐殺滅等劇毒農藥,超標最高達10倍。農委會表示,違規濫用農藥,最高處15萬元罰鍰。

超過容許值10倍
綠色和平組織找來8個家庭,今年5、6月期間跟隨他們在北中南12個傳統市場買菜,採買102件樣品中,16件農藥殘留超標,4件驗出劇毒農藥超標,包括桃園市買的小白菜,驗出歐殺滅5.81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濃度),超過衛生署訂定最高容許值0.5ppm的10倍。

北市中山區買的白菜,含劇毒農藥歐殺滅1.76ppm,超標倍多,北市中正區買的四季豆和台中市清水區買的青椒,驗出不得檢出的加保扶0.02ppm、脫芬瑞0.08ppm。

泡小蘇打水5分鐘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加保扶過量會導致睪丸萎縮、精子減少,抑制雄性激素,洗菜時一定要注意清洗;加保扶是不得檢出農藥、卻還有人使用,主管機關應好好把關。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為避免農藥殘留,建議先以海綿刷菜,再泡小蘇打水約5分鐘,並提醒最好不要生食。

農委會防檢局表示,會稽查源頭,農民若違規濫用農藥,會開罰1.5萬元至15萬元;本月已公告禁用10種劇毒農藥,未來還有24種劇毒農藥也會陸續檢討。

防農藥殘留注意事項
★避免在颱風前買農民搶收的菜
★盡量不要生食
★先用海綿刷刷菜,再泡小蘇打水(1千公克水約1公克小蘇打粉),可清除約40%農藥,泡約5分鐘,其餘農藥則可透過熱分解或熱揮發
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

---------------下一則--------------- 
一天一湯匙堅果 有助心血管健康-自由時報1020718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天要攝取一份堅果,但根據一項調查發現,30歲以下國人每人攝取的堅果未達建議標準量的1/5。營養師表示,堅果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葉酸等營養,能降低膽固醇,有助心血管健康,建議一天只要吃一湯匙量的堅果就足夠了。

30歲以下攝取不足建議量的1/5
根據衛生署統計,過去10年間台灣壯年死於心血管疾病比例從4.7%遞增為7.2%,增加幅度達5成之多。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國人職場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繃,再加上現代年輕上班族外食及飲食西化,都加重心臟血管負擔,當血液中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飆高時,就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

劉怡里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當務之急,就是改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全穀及堅果,這些食物含有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其中堅果富含優質的油脂,而油脂當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血中好膽固醇的濃度維持,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劉怡里表示,榛果、核桃、杏仁及腰果號稱「四大堅果」,都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葉酸、維生素B6及鉀,一天攝取大約一湯匙的量就足夠了。以榛果為例,一湯匙大約是7到8顆,腰果一湯匙則是5到6顆,核桃則是2顆左右就夠了。

由於堅果很好吃,不少人會順口一顆接一顆吃。若堅果吃多了,要減少植物油的攝取。以女性為例,一天要攝取4份的油脂,而一份的液態油脂大約是1/3湯匙,如果多吃了一份堅果,就要少攝取1/3湯匙的油脂,以求均衡。

………………………………………
嘴饞又怕胖…堅果類零嘴最夯【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

看準上班族零食商機,市面主打營養的零食愈來愈多,其中講究健康訴求的堅果類零食,漸受市場歡迎,對愛吃零食又怕胖的上班族女性來說,堅果類產品更是零嘴的首選。

台灣上班族的疲勞度頗高,根據104市調中心「爆肝職人大調查」顯示,88.5%的民眾疲勞指數達5分以上(從1∼10分計算,數字愈大疲累感愈重),吃零嘴成為台灣上班族的紓壓方式之一。

23歲的上班族珍妮佛表示,上班時有吃零嘴的習慣,「尤其是下午一、兩點昏昏沉沉的,很喜歡靠零嘴提神,特別愛吃很甜或很鹹的零嘴。」不過又怕吃太多會發胖,所以會選擇比較營養、健康的零嘴,如芒果乾之類的果乾或榛果之類的堅果類產品。

講究健康的堅果類零嘴搶攻上班族零嘴市場。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長時間外食易與心血管疾病為伍的上班族來說,不僅能取代不健康的動物性油脂還能降膽固醇,減低心血管負擔。

堅果類零食中又以榛果的營養價值最高,除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外,還有鉀、維生素B6及葉酸,其含量高於核桃、杏仁、腰果,榛果每百公克就有55公克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有業者還推出巧克力榛果及和風咖哩榛果兩種口味,兼具美味與健康。【2013/07/18 聯合報】@ http://udn.com/

………………………………………
每天1湯匙堅果 遠離心血管疾病-中華醫藥網1020718《2013/07/17 19:24》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吃堅果好處多,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調查發現國人堅果的攝取量不足, 30歲以下每日攝取量不到標準 2成;建議掌握「 3多 2少」原則,適量攝取堅果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劉怡里指出,根據資料顯示,國內年輕族群死於心血管疾病比例從 4.7%增加為 7.2%。美國農業部指出,堅果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她表示,現有資料也發現,國人堅果攝取量嚴重不足, 30歲以下每天攝取量不到標準建議量的 1/5;建議,要掌握「 3多 2少」原則,適量攝取堅果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將堅果種子類從油脂類獨立出來,就是呼籲國人多食用堅果類,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機率。

劉怡里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只有中老年人血管老化才需要補充堅果,年輕人愛美怕胖擔心熱量過高不敢多吃;但適量攝取堅果,不但營養價值高,也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劉怡里說,掌握「 3多 2少」原則就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多分別為多吃蔬果、全榖、堅果,因為這 3類食物含有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 2少為減少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和紅肉、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

她呼籲,攝取適當的堅果油脂可保持血管健康,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因為是飽和性脂肪酸,會讓壞膽固醇增加,血管的堆積物也會增多;堅果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血中好膽固醇的濃度維持,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可能。

---------------下一則--------------- 
吃核桃 助防攝護腺癌2013/07/18【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吃兩把,大約五十七公克(兩盎司)的核桃,或可幫助預防攝護腺癌。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員羅素•雷特研究團隊以老鼠做實驗,而得到上述結果。研究團隊為免疫缺陷老鼠注射人類攝護腺癌細胞,如果沒有意外,攝護腺癌細胞會在老鼠體內大量生長,多數老鼠會在大約三、四星期後長出攝護腺腫瘤。研究人員將罹癌老鼠分成兩組,一組飲食加入許多核桃,另一組飲食則沒有特別加入核桃。

研究結果發現,十六隻吃核桃的老鼠當中,只有三隻老鼠最後長出攝護腺腫瘤。相較之下,三十二隻沒有吃核桃的老鼠當中有十四隻,大約百分之四十四比率生出攝護腺腫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癌症探索」醫學期刊。

雷特指出,研究還發現,有吃核桃的老鼠腫瘤尺寸都比較小,與沒吃核桃的老鼠相比,有吃核桃的老鼠腫瘤平均縮小約四分之一。

雷特表示,研究顯示,有吃核桃的老鼠腫瘤數不但比較少,且腫瘤生長速度也比較慢,沒想到飲食加入核桃效果會那麼好。這代表核桃或許可以抑制人類攝護腺癌細胞。從老鼠食量換算成人類,人類若要攝取核桃,一天大約是兩把、五十七公克份量。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健走、跑步 運動量比一比2013/07/17【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即便走路或健走的人走更長的距離與時間,與跑步的人的熱量消耗相同,跑者減輕的體重仍然較多。

跑者通常一開始就比健走者瘦,也比較容易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另一項研究顯示,跑者體內調節飽足感之荷爾蒙PYY3-36水準較高,有利於食慾控制。

同樣的時間內,跑步比走路多消耗2.5倍的熱量。160磅(約72公斤)的人,跑1小時約消耗800大卡,大概能燃燒1大片比薩餅的熱量。走路可消耗300大卡。

如果不計較瘦幾公斤、幾磅,健走與跑步一樣健康。只要消耗的熱量類似,都有助控制慢性病。慢跑與健走都是載重運動,一般來說,適度且不勉強的負重或載重運動輔助預防骨質疏鬆。

然而,跑者需更留意運動傷害。髕骨-脛骨症候群、大腿後側痛,小腿痛,腳踝扭傷都是常見的運動傷害。全力衝刺的跑步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如果不是專業運動員,未受過專業訓練,放慢速度較安全。

過度或不正確的跑步方式還是可能誘發軟組織發炎,曾因運動傷害導致關節炎的民眾,還是要留意不當或過量的運動可能讓發炎惡化。

北市聯合醫院骨科醫師羅浩儒提醒,業餘愛好運動人士,同樣要選擇適合的球具或球鞋,提高吸收震盪能力。跑者儘量選擇平穩不濕滑的跑道,可減少受傷機率。

醫師提醒,民眾要小心因運動不當,增加受傷風險,尤其在硬地上快速及長時間跑步要小心,赤腳、穿拖鞋運動受傷風險也較高。想達到跑步運動量,又沒辦法跑步的人,可以進一步採取「進階負重健走」的方式。在跑步機上以1小時4英哩時速散步的人,如果在手腳綁上訓練用的負重器材,運動量等同1小時跑5英哩的人。

---------------下一則--------------- 
血管、組織油滋滋 易骨鬆2013/07/17【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身體器官、血液油通通,小心容易得骨鬆。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肝臟、肌肉如帶有多餘脂肪,很容易造成骨質流失,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患者骨頭容易堆滿油,一不小心就可能骨折。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放射醫學」期刊,研究發現,肥胖的人一旦肝臟、肌肉組織、血液都帶有脂肪,骨髓往往也會有大量脂肪,很容易就會產生骨質疏鬆症。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麻州總醫院放射科醫師、哈佛大學醫學院放射科副教授米里安•布萊岱爾拉表示,過去認為肥胖可以保護骨頭,避免骨質流失,但研究顯示,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有些研究是在分析內臟脂肪與骨質密度是否有所關聯,而這次研究則是觀測骨髓中的脂肪量。布萊岱爾拉醫師指出,在骨髓當中,幹細胞可以發展成成骨細胞,讓骨頭成型。

研究團隊以一百零六名十九歲到四十五歲男女為對象,這些人雖然都很健康,但都有肥胖問題。研究顯示,肝臟、肌肉帶有越多脂肪的人,骨髓脂肪量往往也偏高,代表脊椎裡可能填滿脂肪,而脂肪會讓骨頭變得比較脆弱,這樣就會增加骨折風險。

---------------下一則--------------- 
臉上油脂全洗光 皮膚恐受傷2013/07/15【元氣周報�記者黃文彥�報導】

夏天出油量 比冬天高一倍
根據研究,氣溫每上升一度,人體皮脂腺的出油量就會增加5%到10%。台灣最暖月均溫超過攝氏28度,最冷月均溫約17、18度,兩者相差近10度。換句話說,夏季臉部的出油量比冬季高出一倍。

這也是為何夏天一到,皮膚科門診總是大排長龍的原因:除了蚊蟲叮咬案例增多外,臉上冒油、青春痘的病例也在夏天急速增加。

還好有皮脂 防止病原入侵
儘管多數民眾視臉部出油為畏途,但事實上皮脂腺分泌油脂卻不一定是壞事。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表示,皮膚外層的角質細胞與皮脂分泌的油脂,會在皮膚外層形成一層皮脂膜,這道薄膜就是皮膚最天然的防衛屏障,防止病原入侵。

鄭惠文以「水泥牆」形容角質與皮脂之間的關係。她說,角質細胞就像一塊塊的磚頭,皮脂就像水泥,兩者構成弱酸性的皮脂膜,一旦這層膜受到破壞,皮膚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生活作息差 油光冒得更多
除了先天的體質因素外,一般而言,男性受到荷爾蒙的影響,皮脂腺的分泌比女性旺盛;另外一個影響皮脂腺分泌的因素則是年紀。鄭惠文表示,皮脂分泌在青春期最為旺盛,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分泌量,這也是為何青春痘好發於年輕男性的原因。

此外,包含壓力大、熬夜、飲食習慣不佳,也都會影響荷爾蒙,導致皮脂腺過度分泌,形成滿臉油光。除了氣溫高易造成皮脂腺分泌旺盛外,氣溫對汗腺的影響,也是造成夏天滿臉油光的因素之一。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汗腺只要高於攝氏24度,就會開始分泌汗水,因為油水不相容,皮脂腺油脂浮在汗珠上,遠處看起來就像滿臉油光。

控油保養品 不能抑制分泌
油脂既然是身體保護皮膚的自然反應,其實也代表要做到完全的「無油臉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鄭惠文表示,坊間強調的控油產品,其實都只是被動中和臉部油脂,造成乾爽的感覺;她說,其實這些產品並無法主動減少皮脂腺分泌油脂。

我們應該慶幸,「無油臉蛋」是天方夜譚,因為如果臉部完全沒有油脂,反而會讓皮膚缺乏保護膜,讓皮膚直接暴露在外,狀況越來越糟。

油脂全洗光 皮膚可會受傷
但總是有人嚮往「無油臉蛋」,因為夏天出汗又出油,不斷洗臉清除油脂。鄭惠文表示,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皮脂膜,皮脂為了保護皮膚,只好加速分泌油脂,結果適得其反。

鄭惠文建議,油性肌膚民眾,只要每天早晚用洗面乳洗一次臉就好,同時避免使用含有太多皂鹼的洗面乳,避免清潔過度;平時則盡量用水沖洗或擦拭臉部,適度帶走油脂。

鄭惠文表示,洗臉以清爽不緊繃才是最高指導原則,當緊繃感愈重,表示皮脂膜被破壞得越嚴重。

………………………………………
熱水洗「油臉」 也會洗出皺紋2013/07/15【元氣周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隨著氣溫、濕度升高,皮膚油脂也跟著加速分泌,不少油性皮膚的民眾,容易一不注意臉就油光滿面。為了擺脫「油小姐」、「油先生」的稱號,有些人會開始抗油大作戰,三不五時就洗臉、使用吸油面紙,但專家表示,過度清潔可能使得皮膚變成內油外乾。

Q、夏天洗臉,一天幾次比較適合?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說,夏日因為氣溫、濕度上升,容易誘發油脂分泌更加旺盛,不少民眾也特別容易在夏季過度清潔,反而傷害皮膚的保水層,出現T字部位(額頭與鼻子)泛油、但兩頰乾燥的內油外乾狀況,甚至可能造成敏感性膚質。

徐嘉琪表示,一天用洗面乳洗臉不應超過兩次,洗臉太多次會使得皮膚角質層受到損害,角質層是皮膚的保水層,若是角質層磨損的速度大於新生的速度,皮膚就容易出現乾燥等水分不足的狀況。

開業診所皮膚科院長林上立表示,一般來說,早、晚各用清潔用品潔膚一次即可,若期間皮膚嚴重出油,則可用清水洗臉,無須再使用潔膚產品。

Q、用力搓洗,才能洗掉油脂與髒汙?
洗臉時,應以按摩的方式,用手指輕輕地畫圓,將臉上髒汙清除,避免過度用力的摩擦皮膚,以免角質層受損,造成敏感性肌膚。
林上立說,卸妝產品或是洗面乳中常含有界面活性劑,若過度用力摩擦,或是使用化妝棉擦拭力道過大,都容易加速角質層的破壞。

Q、用溫熱水洗臉,才能洗掉油脂?
洗臉時的水溫也是要注意的事項,林上立建議,最好以涼水洗臉,冬天若怕冷,可用低於35度的水溫洗臉。用溫度過高的水,容易減弱臉部血管壁的活力,使皮膚變得鬆弛無力、乾燥,讓皺紋提早出現。
不少廠商因應夏季,推出控油洗面乳等清潔力較強的產品,但也非所有人都適用。林上立說,若是洗完臉5到10分鐘後,臉部仍覺得乾燥、緊繃等不適感,表示產品清潔力過強,應更換洗面乳。

Q、冬夏保養品,應該有所區隔?控油產品能減少出油?
徐嘉琪說,不同季節應使用不同的保養品,冬季較乾燥,適合使用較滋潤的產品;夏季則盡量選擇清爽型的保養產品。不過還是建議若洗完臉後,臉部不會覺得緊繃,就無需使用乳液,有時候乳液擦太多,反而容易阻塞毛孔。

林上立建議,盡量不要太頻繁更換保養品,若有習慣使用的保養品,應固定使用,避免換到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出現皮膚過敏等狀況。不過,冬季、夏季保養品還是要有所區隔,夏季應盡量避免使用面霜等過度滋潤的產品,不但出油狀況會更嚴重,也易阻塞毛孔、長青春痘,建議洗臉後可直接使用精華液。

另外,不少民眾認為控油產品可抑制油脂分泌,但是其實控油產品僅能延緩出油,並無治療的作用。

徐嘉琪建議,民眾若有嚴重皮膚的出油、青春痘問題,切勿過度清潔,可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保護角質層
使用吸油面紙 輕按壓 不是用力擦
「吸油面紙」是常見的隨身控油武器,徐嘉琪說,雖然頻繁使用吸油面紙並不會破壞油脂分泌功能,讓臉越吸越油,但使用吸油面紙應用對方式,避免傷害皮膚。

林上立說,吸油面紙應以按壓的方式使用,不可像一般面紙一樣擦拭,因為若是太用力的摩擦皮膚,與過度清潔的後果一樣,會造成角質層的破壞。若太頻繁的破壞角質層,以至於角質層來不及增生,就會使皮膚變成敏感性肌膚,一有刺激就容易紅腫。

………………………………………
天天洗頭去油膩 頭髮不會掉更多2013/07/15【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案例故事:小梁的頭皮彷彿「煉油工廠」,分明前一晚睡覺前才洗頭,次日中午不到就油頭滿面,黏呼呼的頭髮塌貼在頭皮上,更顯稀少。不時,頭皮還會冒出一顆顆「痘痘」,紅腫疼痛。

讓小梁更困擾的是,炎熱夏日脫下安全帽,油頭異味隱約可聞。他不斷更換洗髮精,價格愈換愈貴,只要聽說能去油、控油,就買回家試。

遺傳、氣溫、壓力 出油大有關係
如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正常頭皮也是膚色,但因頭髮常年覆蓋,較為白皙。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心穎說,身體各部位皮脂腺密度不同,又以臉、頭皮最高,每平方公分約有400到900個,也是相對較容易出油的部位。

不過,皮脂腺密度較高,卻不代表油脂分泌一定旺盛。頭皮是不是容易出油,除了遺傳和體質,與氣溫、壓力、生活作息正不正常也大有關係。

汗水混合油脂 加重頭皮油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考試、工作等壓力,或作息不正常、經常晚睡與睡眠不足,都可能讓頭皮較容易出油,毛囊炎發生機率也比較高,也較容易出現細菌感染風險。

炎炎夏日,汗水、油脂混在一塊,也會加重頭皮、頭髮的油膩感。黃心穎說,最近皮膚科門診裡,因頭皮出油而求診的患者增多,醫師會先釐清,究竟是易流汗、造型產品造成的黏膩感,或真的是頭皮容易出油。

太辣太甜飲食 加重出油困擾
至於飲食太油膩,或愛吃肉、少吃菜,會不會增加頭皮出油量?目前尚無明確機轉可以證明。但黃心穎說,目前有少數研究發現較辣或較甜的食物會使油性肌膚惡化,因此有頭皮出油困擾的人,建議飲食清淡一點,有助改善皮脂腺分泌。

還有人擔心,頭皮出油愈多,頭髮也會掉得更厲害,變得更稀疏。黃心穎說,有人會合併出油、掉髮等問題,但事實上,皮脂腺分泌旺盛與否,與掉不掉頭髮沒有絕對關係,而是與雄性素多寡、對雄性素敏感與否較有關。

用造型產品 盡量別接觸頭皮
頭皮容易出油,也讓不少人不敢使用髮雕、髮蠟等造型產品,就怕加重頭皮負擔,甚至導致發炎、感染等。潘企岳說,「正確使用造型品,不會增加頭皮出油量。」

黃心穎說,有些造型品內含礦物臘、壓克力樹脂等成分,雖能增加造型力,卻也容易產生黏膩感,建議使用時盡量不接觸頭皮,且使用後必須適當清潔。

另外,皮膚科醫師也提醒,機車族戴安全帽,除了注重安全,也別忽略良好衛生習慣。黃心穎說,若沒定期清理安全帽內墊,皮屑、灰塵等汙垢藏身其間,當皮脂腺分泌旺盛,原本存在人體的痤瘡桿菌增生,不只頭髮黏呼呼,還可能產生毛囊炎。

洗髮觀念
天天洗 三天洗 掉髮量一樣多
不少人忍著頭髮黏答答的困擾,就怕天天洗頭,頭皮會愈洗愈油。「這是錯誤的觀念。」潘企岳說,不洗頭,油脂只會愈堆愈厚,毛孔、汗孔更容易阻塞。三天洗一次頭和每天洗頭的掉髮量一樣,不會因為洗頭掉更多頭髮。

即使天天游泳、洗頭,只要正確清洗,不必擔心會刺激頭皮,增加出油量。尤其是游泳池水裡會添加氯消毒,游完泳後應沖洗全身。

洗髮精先搓出泡 別直接倒頭皮
洗頭時應避免把洗髮精直接倒在頭皮上,而是先搓揉出泡泡,再以指腹輕輕清洗頭皮,並以清水洗淨,避免洗髮精殘留頭皮上。(諮詢�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心穎)

………………………………………
用力抓頭皮 洗得比較乾淨?2013/07/15【聯合報�記者張念慈�報導】

夏天到了,頭髮油油膩膩讓人好不舒服。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科主任黃瑞雲表示,要不要天天洗頭其實因人而異,但建議洗髮還是用溫水,不要因天熱就改用冷水,才能讓洗髮效用發揮到最好。

Q、早中晚,何時洗頭比較適宜?
黃瑞雲表示,每個人對油膩的忍受度不一樣、皮膚狀況也不同,但如果參加戶外活動流了滿身汗,或是去吃燒烤等味道重的食物,頭髮一定會沾黏上異味,這時為了禮貌和衛生,當然要洗頭。
至於洗頭的方式和時間,黃瑞雲說,古代人因為沒有蓮蓬頭、自來水和吹風機,加上頭髮長難整理,洗頭會是很大的工程,如果期間受寒,容易生病、元氣大傷。但現代人洗頭方便,只要自己時間可以配合,其實不用去顧慮洗頭要早上、中午或晚上洗。

Q、用力抓頭皮,洗得比較乾淨?
在洗頭的方式上,黃瑞雲建議先以溫水把頭髮弄濕,再將洗髮精倒在手上搓揉起泡後,開始洗頭。
她特別提醒,洗頭是「洗頭皮」不是「洗頭髮」,因為出油的地方是頭皮,應用指腹或指尖輕輕的按揉頭皮,千萬不要為了想洗乾淨一點,用指甲用力的抓頭皮,反而容易造成頭皮受傷。
很多美髮院會透過按摩來護理頭皮,黃瑞雲說,平常在家裡洗頭時也可以輕輕搓揉頭皮「但不是搓頭髮」,重點還是要清潔、洗乾淨,就是最好的照料方法。

Q、夏天洗冷水澡,洗頭當然也用冷水?
許多人認為夏天溫度高,喜歡洗冷水澡、用冷水洗頭,黃瑞雲說,洗頭的水溫當然是越熱越容易去油,但太熱的水容易刺激頭皮,冷水去油力不佳洗不乾淨,建議還是使用溫水洗頭比較好。
洗頭最好洗兩次,第一次是洗去頭髮上髒汙,第二次是徹底清潔去油。如果使用的是去屑洗髮精,第二次洗頭時,洗髮精泡沫最好在頭皮上停留大概5分鐘再沖水,讓去屑配方與頭皮發揮作用,這段等待時間,可以洗臉或洗身體、衣服等。

Q、使用雙效洗髮精,省時效果又好?
在洗髮精的選擇上,如果頭髮很油,最好不要選滋潤性強的洗髮精,以免越洗越油。如果有燙染情況頭髮受損,可以洗完頭髮後,再使用潤髮乳,但應該是「潤髮尾」不是「潤頭皮」。
潤髮乳功用和衣服的衣物柔軟精類似,目的在去除靜電,讓頭髮較柔順。但在使用潤髮乳前,一定要先把洗髮精沖乾淨,否則洗髮精和潤髮乳一起作用容易造成結塊,反而讓頭髮看起更不清爽。
許多人為求方便,喜歡使用潤髮和洗髮「雙效」的洗髮精,黃瑞雲認為雙效洗髮精比較洗不乾淨,可能初期效果還不錯,但慢慢的會越洗越油。這時可以暫時先回到洗、潤分開,等頭髮狀況恢復正常了,再使用雙效洗髮精。但洗、潤分開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Q、夏天該選洗淨力強的洗髮精?
黃瑞雲表示,每個人頭皮狀況不同,正常狀況下使用中性洗髮精即可。如果頭皮常出油,選擇洗淨力較強的洗髮精當然沒錯,但如果頭髮髮質偏乾或有燙染,最好選擇滋潤性的洗髮精。

▇兩個小提醒
要洗頭 也要洗梳子
洗頭髮,也別忘了天天用的梳子也要清洗。黃瑞雲表示,可用中性洗潔精或洗髮精清洗,把細菌和油垢去除,梳子再弄乾就好。

綁馬尾 千萬別太緊
黃瑞雲建議,女生綁頭髮注意不要固定綁某個部位或綁得太緊,除產生疼痛也可能會掉髮,尤其綁馬尾對頭皮的拉扯最大。平常最好常更換綁頭髮的頭皮區塊。

---------------下一則--------------- 
你頭痛、脖子緊?手機用太久啦【聯合報╱記者張念慈 �新竹報導】

新竹國泰醫院最近出現許多病患求診,表示常覺得頭痛、脖子緊,懷疑是中風前兆。醫師診斷發現,這些患者幾乎都是智慧型手機重度使用者,因為長期使用手機導致緊縮型頭痛,其中又有6成是竹科人。

新竹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表示,不少病患愁眉苦臉說「怎麼辦?我常覺得頭痛、脖子緊,一定是中風了!」還有國小五、六年級小朋友被父母帶來看診,父母著急不已「小孩常說頭好痛,是不是腦裡長東西?」

他診斷發現,這些病患其實都是因為用手機太久、姿勢又不對,導致頭頸部肌肉緊繃引發的緊縮型頭痛。例如有名卅歲出頭工程師買了新手機,為測試新功能,連續四天手機不離手,導致頭痛。還有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每天熬夜玩手機遊戲,才頭痛不已。

陳正強說,中風前兆包括覺得突然手沒力、或是暈眩、身體麻,不會以「痠痛」方式來呈現,緊縮型頭痛靠吃止痛藥無法緩解,最好的方式還是不要長時間用手機,姿勢要正確、同一姿勢不要太久、多做運動拉筋骨。

他也提供了簡易的舒展操給常使用手機的人緩解不適,第一個是雙手放在身體兩側,肩膀往後夾緊、縮小腹和夾屁股,可矯正脊椎。第二個是雙手舉起向兩旁畫圈,放鬆肩膀。第三個是將雙手往上九十度垂直交握、舒緩肩胛骨。【2013/07/17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高中生猛玩手機 視力1.0變0.2【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17歲高中生小明為準備升學考試,天天只睡5、6小時,卻又喜歡玩手機遊戲紓壓,平均每天超過兩小時;最近他左眼視力逐漸模糊,直視東西時眼前出現一團圓形黑影,「就像被甜甜圈擋住視線」,就醫發現他竟罹患了「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R)」,視力從1.0掉到0.2。

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洪啟庭指出,CSCR又稱「眼睛過勞死」,臨床上多發生在25至50歲青壯年男性,成因包括長期熬夜、壓力大、用眼過度或高血壓患者,未滿18歲的高中生沉迷3C產品罹患這種病症,在國內外文獻中創下首例。

洪啟庭表示,最近有多起CSCR個案,都是因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造成視力受損,治療後雖有8成機率可恢復視力,不過復發率也高達3成,且會留下視覺色彩異常、對比敏感度下降或物體扭曲變形等後遺症。他強烈呼籲低頭族,每使用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30分鐘,就應休息10分鐘。

小明原本沒有近視,但他到醫院就診時,左眼裸視度數只剩0.2,眼底斷層掃描發現視網膜漿液剝離、中央黃斑部出現水腫。洪啟庭使用抑制新生血管生長的癌思婷(Avastin)進行眼球深部注射消除水腫,每3周注射一次,1個半月後小明的視網膜逐漸復位,目前視力已恢復至1.0。

亮晶晶眼科診所院長梁中玲說,暑假是學童沉迷3C產品的高峰,最近就接獲一名15歲國中生在連打4小時電動後出現黃斑部水腫,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趕緊睡覺才恢復部分視力;還有3歲小朋友收到平板電腦當禮物,1個月內兩眼近視度數暴增250度。她憂心,3C產品已經成為青少年眼部病變的元凶。【2013/07/17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女BMI值較高 易罹膽結石2013/07/15【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肥胖的人要特別留意膽結石風險。丹麥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一旦增加,出現膽結石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特別是女性有肥胖問題,更容易有膽結石。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肝病醫學會所出版的「肝臟病學」醫學期刊。

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疾病與腎臟疾病研究所資料,膽結石長得像鵝卵石,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膽結石是膽固醇過多造成,當膽汁中的膽鹽或膽紅素囤積於膽囊,就容易造成膽結石。
膽結石發生原因不明,不過過去有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越高,似乎越容易罹患膽結石症。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以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九人為研究對象,其中有四千一百零六人在三十四年研究期間出現膽結石。研究人員分析發現,罹患膽結石的人年齡通常比較大,活動量也比較少,且以女性患者居多。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上升,罹患膽結石症的機率似乎也越高,這種現象以女性最為明顯。
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每上升一個指數,得膽結石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七。

研究作者指出,目前已經知道肥胖會增加膽結石症發生機率,這次研究更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增加,可能導致疾病發生。

由此可知,肥胖真的對身體很不好,體重過重、肥胖的人若能調整生活習慣,讓體重降下來,或可降低膽結石風險。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中暑造成橫紋肌溶解 易致死-中華醫藥網1020716《2013/07/15 18:12》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陸軍下士洪仲丘疑遭虐殺案,其大體 15日上午解剖,法醫初判中暑導致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醫界分析,這可能導致肺、腎衰竭,嚴重者極易導致死亡。

法醫石台平認為洪仲丘是中暑造成橫紋肌溶解,高大成認為死因是 DIC(瀰散性血管內凝血),造成 DIC原因是中暑。

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盧立華指出,正常情況下,鉀離子在細胞內,鈉離子在細胞外,中暑會使鉀離子濃度上升,鈉鉀離子及肌肉酵素代謝失調,以致肌肉細胞破裂,發生橫紋肌溶解,腎臟來不及處理,首當衝擊,易發生腎衰竭。

盧立華說,這常發生在不常運動、缺乏運動的人身上,例如小學生被罰交互蹲跳,軍人重複操練等,藉由檢測血中或尿中的肌球蛋白、肌肉酵素,可發現異常,急救方法是灑水降低體溫、大量喝水、吊點滴、緊急洗腎等。

中暑也循另一條生理路徑,最後的結果就是 DIC,盧立華說,腎臟和肺臟的微小血管最多最密,容易因此而肺衰竭、腎衰竭,很難救回來。

---------------下一則--------------- 
偏頭痛不治或治療不當 易轉成慢性2013/07/18【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偏頭痛急性發作時,如果沒有好好加以治療,很容易在一年內轉變成慢性偏頭痛,患者可能長時間飽受偏頭痛之苦。

研究人員收集、分析四千六百多名陣發性偏頭痛患者就醫資訊,這些患者每個月偏頭痛發作次數都在十四次以下,研究發現,其中有百分之四十八的患者接受不適當、不好的治療,與接受良好治療的患者相比,這些患者似乎特別容易出現慢性偏頭痛,所為慢性偏頭動是指每個月偏頭痛次數增加到十五天以上。

研究也發現,偏頭痛患者一旦沒有接受妥善治療、治療方式很差,在一年內出現慢性偏頭痛的比率約為百分之八。相較之下,接受良好治療的患者出現慢性偏頭痛的比率只有大約百分之二點五。患者若接受中等治療,慢性偏頭痛發生比率則為百分之二點九。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頭痛協會學術研討會議。

偏頭痛常痛到讓人精神耗弱,患者可能出現抽痛、陣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對光線、聲音也可能非常敏感。

研究作者唐恩•布斯表示,研究發現有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預後情況,如使用快速發揮療效藥物讓患者維持不痛狀態,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患者也較有自信。

---------------下一則--------------- 
子宮肌瘤未大於6公分 醫:可不切-自由時報1020718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子宮肌瘤是台灣婦女常見的腫瘤,每3至4名婦女中就有一人有此肌瘤,許多婦女擔心會影響懷孕,醫師表示,子宮肌瘤若未大於6公分,未必影響受孕,也不一定要切除。

台灣每3至4名婦女 就有一人會長
藝人夫妻檔劉田井宏、王婉霏昨天出席記者會,王婉霏4年前檢查出8顆子宮肌瘤,提高受孕難度,兩人考慮是否該先開刀切除肌瘤再懷孕,但醫師建議先嘗試自然懷孕一年,若沒懷孕再考慮切除肌瘤。努力半年後,王婉霏順利懷孕,前年產下一子,第二胎小女兒最近也將出生。

藝人王婉霏與肌瘤共存 懷第2胎
王婉霏回想懷第一胎過程飽受煎熬,8顆肌瘤讓她在懷孕初期持續出血,只能在家安胎,隨著胎兒變大,最大顆肌瘤達8公分,產前肚子大得像懷了雙胞胎,經常只能坐著睡覺。

收治王婉霏的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表示,懷孕時期,子宮肌瘤數量較多或太大時,胎兒可能受到壓迫,容易造成子宮早期收縮,導致早產。但婦女不需聞「瘤」色變,目前醫界對於是否先切除子宮肌瘤再準備懷孕,都還沒有定論,須視肌瘤部位判斷。

………………………………………
子宮肌瘤逾6公分 宜切除-中華醫藥網1020718《2013/07/17 21:16》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子宮肌瘤不是非拿不可,有子宮肌瘤還是可以懷孕,若肌瘤不超過 6公分,同時無經痛、頻尿、便秘等症狀,不影響自然懷孕。

中山醫院副院長、婦產科醫師李世明指出,台灣婦女常見子宮肌瘤,臨床統計每 3到 4人就有 1人長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懷孕期間增大,通常是受荷爾蒙影響或血液循環增加,導致肌瘤跟著胎兒一起長大。

藝人劉畊宏、王婉霏夫婦,婚後一直渴望懷孕,但王婉霏 4年前檢查出長了 8顆子宮肌瘤,造成受孕困難。
李世明原本建議若 1年沒懷孕,再切除子宮肌瘤方便懷孕,慶幸的是兩人已經有愛的結晶。

王婉霏說,當初懷第 1胎時飽受煎熬, 8顆子宮肌瘤讓她在懷孕初期持續出血,所以都待在家中安胎,還好剖腹產生下健康的寶寶。目前懷第 2胎,預產期在 8月,她說,子宮肌瘤還在體內,還好出血不嚴重,也期待小女兒到來。

李世明說,當肌瘤又多又大時,胎兒可能受到壓迫,子宮容易因早期收縮而早產。懷孕又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容易在懷孕第 12週到 22週時,子宮內的血流量因供應到胎兒身上,造成肌瘤壞死,這時孕婦會開始覺得肚子劇痛。

目前醫界對於是否先切除子宮肌瘤再懷孕還未有定論,但建議,若子宮肌瘤超過 6公分,加上經血量多、經痛、壓迫到膀胱易頻尿、壓迫到直腸會便秘或影響腸蠕動,切除肌瘤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孕婦除了擔心肌瘤影響胎兒成長外,也常考慮生產時順便手術切除子宮肌瘤,但因懷孕的血流量大,生產時切除會造成大量出血,嚴重時可能需要切除子宮。李世明建議,只要定期檢查,肌瘤對身體不會有影響。

---------------下一則--------------- 
銀髮族疼痛纏身… 服止痛藥要小心2013/07/18【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由於疼痛問題如影隨形,很多人習慣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師張之浩表示,臨床上可見年長者因關節痛,每天喝5-10瓶「止痛水」;有些患者經常頭痛,隨身帶著止痛藥,一痛就吃,每天吃好幾顆。

張之浩藥師表示,很多所謂「止痛水」就是含止痛藥的感冒藥水。他提醒,民眾服用成藥很容易自行增加劑量,但不能因疼痛未改善而自行增加服用劑量,如果服用後病情不見好轉,出現過敏反應時,需立即停服,儘快就醫,了解疼痛發生的原因。未成年的民眾也不能自行服用含有阿斯匹靈成份的藥品。

藥師指出,藥局可購買到的止痛藥簡單分成2類,通常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是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主要作用是緩解發炎症狀,且同時具止痛功能,像是阿斯匹靈或是「待克菲那」(diclofenac)都屬於這一類;乙醯胺酚則是民眾熟知的「普拿疼」成分。藥師提醒,以成人而言,乙醯胺酚每日劑量不能服用逾4000毫克。

藥師指出,從頭痛到牙痛,民眾常因疼痛問題自行購買成藥,但非經醫療診斷或正確用法而濫用藥物,是造成台灣醫療問題的主因之一。為避免重複服用止痛藥,藥師提醒,若同時看2科以上門診,應主動告知醫師。

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較易出現腸胃、肝及腎副作用,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需在醫師監督下方可服用。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考試壓力大 男大生腸雙穿孔-中華醫藥網1020716《2013/07/15 16:11》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考試季節,年輕消化性潰瘍患者增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部主任鄭清萬表示, 6月罹患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急診學生突然增多。其中有一名 21歲大學生,壓力大到十二指腸破了 2個小洞,怕看病影響功課,導致腹膜炎送急診。

每年 6、 7月是考試季節,對容易緊張或抗壓較低的學生,最容易罹患消化性潰瘍甚至穿孔,急診室經常有半夜腹痛送醫的年輕學生。

一名 21歲男大學生,期末考前因腹痛而到診所就醫,被認為是腸胃發炎,吃了藥繼續熬夜用功,幾天後持續腹痛到冒冷汗,送到中港澄清急診室。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破了各約 0.3和 0.6公分的小洞,緊急開刀縫合,腹腔發現食物殘渣和液體髒水。

鄭清萬表示,緊張壓力過大容易分泌胃酸,而十二指腸又是消化液集中處,胃酸、膽汁、胰液在此綜合,一旦酸鹼失去平衡,過酸或過鹼都會造成腸胃壁黏膜受侵蝕而潰爛甚至穿孔。通常是單孔,十二指腸雙穿孔的病例較少見。
也有學生強忍腹痛考試後,發現解黑便後才掛急診就醫,已是嚴重的胃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食道、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症狀包括:腹脹、上腹部疼痛、饑餓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嚴重者會解黑便、吐血等。少數會有胸悶、燒灼感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表現。

鄭清萬強調,緊張、壓力、熬夜是消化性潰瘍的元凶,其他原因還包括飲食習慣不良、抽菸、喝酒、愛吃辛辣油炸食物、喝咖啡、濃茶等。

鄭清萬指出,消化性潰瘍病患有年輕化趨勢,可能與年輕人生活飲食習慣有關。通常十二指腸潰瘍是在饑餓時有腹痛的感覺,餐後症狀會緩解甚至消失;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後發生。

---------------下一則--------------- 
精神疾患 一半始於14歲-中華醫藥網1020716《2013/07/15 21:09》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課業、同儕關係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青少年充滿隱憂,研究指出,罹患終身精神疾患的案例中,有一半開始於 14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確不可忽視。

根據近期發表於網路《睡眠期刊》的研究摘要指出,針對 6092名 15-19歲的青少年,填寫「瑞士多中心青少年健康調查」問卷調查顯示,青少年睡不安穩的情況,和憂鬱症狀及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感有關,家長和師長們的支持與接納能夠發揮一定的保護作用,也證實了睡眠品質與憂鬱症有關。

「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報告也提到,在罹患終身精神疾患的案例中,有一半開始於 14歲,可看出在青少年時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身心科醫師吳佑佑指出,多數人認為在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其與同儕之間的相處互動,但事實上,親子、師生之間的關係,重要性更甚於同儕。提醒父母與老師,應多主動關懷身旁的青少年,不僅只在課業,在睡眠品質及情緒上也應多加留意,陪伴青少年走出情緒風暴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也表示,影響身心健康的許多生活習慣,常是在青少年階段型塑養成,包括睡眠,除了生理問題所引起的失眠,青少年睡太少或嗜睡,是因各式壓力引起,也是判斷憂鬱的症狀之一。若父母師長能予以關注協助,問題被解決,壓力減少,自然睡不好或睡不安的頻率會降低,若不面對時,睡眠品質沒法改善,漸成習慣,將會影響作息及情緒。

---------------下一則--------------- 

居家生活


廢食用油做「蚊愛呷」 30元除蚊害【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板橋報導】

享受無蚊叮咬的夏天並不難,新莊區一社區主委潘睿祥利用回收的廢食用油,自製環保無毒的捕蚊器,殺光社區地下停車場的蚊子,每盒成本不到3元,而且持續一年有效。

潘睿祥是新莊「揚名學園」二期社區主委,也是環保局培訓的低碳社區規畫師。他表示,之前社區對面的水池養了不少蚊子,緊臨水池的社區停車場,一到夏天蚊子趕不完,住戶苦不堪言。

潘睿祥想起小時候在農家割稻的經驗,每次割稻時,田邊就會放一盆洗手水,收工時,家人就用肥皂洗手準備用餐。他總發現,這盆水裡常有一堆蚊子的浮屍,心裡就很納悶,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是肥皂的鹼性物質意外成了滅蚊利器。

面對社區停車場蚊子滿場飛舞,潘睿祥上網參考許多生態學者的意見,向社區收集廢食用油,沉澱3到5天去除煎、炸食物的雜質,取上層的清油使用。他把600西西的廢油加熱煮沸,揮發油中食物的雜味,接著放涼至70℃左右,加入100克的氫氧化鈉和300西西的清水攪拌,等降溫至40至50℃,加入100西西的食用白醋,放置幾天就會皂化分解,產生和人體汗液一樣的乳酸物質,吸引母蚊休息產卵。潘睿祥戲稱這款DIY的環保捕蚊器為「蚊愛呷」。

他說,公蚊會被捕蚊器內容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吸引,母蚊則喜愛乳酸物質的環境,一旦站在蚊愛呷上,不論母蚊或產下的卵,都受不了氫氧化鈉的強鹼而死亡。現在停車場幾乎找不到蚊子。

潘睿祥表示,每盒蚊愛呷的成本不到3元,100坪的停車場約需10盒,合計成本頂多30元,就能有效滅蚊一年,實在划算。【2013/07/1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全齡住宅 新顯學2013-07-15 01:24 工商時報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近幾年房價飆漲,有愈來愈多的夫妻,為了節省生活開銷,紛紛搬回家與父母同住,面對「老中小」三代,若要新購房或者改裝,有近5成的民眾會把長輩的需求擺第一位,其次,依自己、伴侶和孩子的需求,則是占了40.2%。

早在1、20年前,房價不太高時,民眾買房或者換房通常都是以自己上班方便或者子女學區為優先考量因素,不過,隨著近幾年各地區房價大幅攀高之後,年輕人買房不是要靠父母幫忙,就是和父母同住,也推升三代同堂的比例,同時也讓「全齡住宅」漸成目前房市新顯學。

根據好房網調查目前想兩代同堂甚至三代同堂比例已較過去大幅提高中,有高達49.6%的受訪者,在考慮新購房子是會以「方便年邁父母親的居家動線」為主、有23.4%的受訪者是以「自己和伴侶的需求」為重、另有16.8%是「以家中幼兒的居家安全」為先。

然而有高達54%的受訪者表達有高度意願購置「全齡宅」,也就是適合「老中少」的住宅,另外,也有38%的人選擇「房子重新裝潢或改造來做格局調整」,僅有8%的受訪者「不考慮任何變動,住久就習慣」。

好房網資深協理徐賢淑表示,隨著房價居高不下,都會區的三代同堂比例有日益增多趨勢,許多小家庭為了節省開銷,而漸漸開始選擇與父母同住,存下來的錢當成「裝潢費」拿來翻修住宅。

不見得所有父母都喜歡和子女住在同一屋簷下,尤其子女已成家甚至有小孩,徐賢淑也說,一些具經濟能力、注意身體保養又很重視生活品質的「富老族」,就傾向資助兒女婚後在自己住家附近買房子,彼此方便就近互相照顧又能保有個人空間。

許多腦筋動得快的業者近幾年紛紛鎖定有閒又有錢的「富老族」商機,量身打造各種貼心商品,小至各式各樣能讓生活更安全方便的輔具、大到室內無障礙空間改造。

因此,為銀髮族量身定做起居空間的設計公司業績也跟著扶搖直上,成了「銀髮經濟」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