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3年09月20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提神飲料含咖啡因 易影響神經2013/09/12【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許多人為了舒緩疲勞感,或者因為睡眠不足等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等作息,選擇飲用提神飲料,但是這類飲料,多含有咖啡因等成份,過量飲用容易影響身體中樞神經等系統。

提神飲料成份
一些能量飲料宣稱可以快速補充體力,不少人在熬夜前後習慣喝上一瓶。市售提神飲料成份常見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C,糖,有些飲品會另添加含酒精成份,以及有些飲品含有硫磺酸物質,雖然可提神,卻容易刺激中樞神經,影響心臟系統,因此過量可能造成心悸、心跳快,肌肉易抽筋等問題。

提神飲料過量與疾病關聯性
根據國外研究提到,過量飲用提神飲料可能引起肝臟受損、腎衰竭、呼吸失調、躁動、癲癇、情緒障礙、噁心嘔吐、腹痛、橫紋肌溶解、心率不整、心肌梗塞、高血壓、心臟衰竭,嚴重甚至會致死。通常這類飲料的咖啡因含量很高,尤其對於兒童而言,若服用過量,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青少年咖啡因過量,有可能造成心悸、癲癇發作、中風等不良影響。

一般建議,18歲以下的青少年,每天攝取的咖啡因應低於100毫克。而其他提神飲品,像是普通的可樂飲料咖啡因含量約為35毫克,一杯咖啡約有100毫克,而有些能量飲料,一罐就約含有160毫克,應特別注意。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胡懷玉表示,提神飲料,除了常見的咖啡、可樂、茶,一些市售提神飲料,或是宣稱的能量飲料,通常含有咖啡因成份,對於青少年、兒童較不適合飲用,且咖啡因過量會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頭礦物化等不良影響,對於成長發育有所阻礙。此外,一些提神飲料含有酒精成份,會影響肝腎功能。有心臟血管問題,肝腎功能差者,易影響排尿、解毒功能。

注意事項
營養師提醒,長期飲用提神飲料,可能造成咖啡因成癮現象,導致平常容易出現情緒躁動,不喝情緒就差,反而感覺愈喝愈累,注意及無法集中。應避免養成只要感覺精神不好就飲用習慣。

---------------下一則--------------- 
花椰菜、白菜 有助抑制膽固醇再吸收2013/09/09【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膽固醇愈高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心臟內科醫師林俊龍表示,植物不含膽固醇,所以吃素者血中膽固醇濃度相對較低,且如花椰菜、白菜等都有助抑制膽固醇再吸收,因此吃素可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林醫師指出,人的血中膽固醇濃度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直接的關連性,也就是說,當血中膽固醇濃度愈高的時候就更加容易囤積在血管壁上面,進而促使血管硬化,不過,一般民眾應了解,其實血中膽固醇有兩種,一種是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高、密度比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這種膽固醇可協助清理血管內的多餘膽固醇,然後再回收至肝臟代謝,所以又稱為好的膽固醇。

林醫師進一步指出,另一種是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少、密度比較低的低密度膽固醇,這種膽固醇經氧化後往往囤積在血管壁,進而引起血管硬化,所以又稱為壞的膽固醇。

根據統計發現,經常吃素的人,其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相對比吃葷的人低三成七左右,因此,比較不容易讓膽固醇囤積在血管壁上面。此外,低密度膽固醇進行氧化的時候,通常是囤積在血管壁前的一個重要步驟,而蔬菜、水果當中多半含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物質,像是番茄、胡蘿蔔的含量就相當豐富,這些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抑制低密度膽固醇發生氧化,進而減少血管出現硬化的情形。

---------------下一則--------------- 
蜂蜜 不容易腐敗的優良食品2013/09/09【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蜂蜜的美味滋味,讓許多人都無法抗拒,回溯人類吃蜂蜜的歷史,約在五千年前就有記載,許多民俗療法更將蜂蜜放入藥方中,不只是口服,還用來外敷傷口,謠傳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棺木內,裝滿許多蜂蜜進行防腐,或許很多人都發現,蜂蜜不論擺放多久都不會變質,能夠長期保存,這是蜂蜜最大的特質。

蜂蜜不易滋長微生物
蜂蜜是一種很特別的糖,很多人說用蜂蜜代替砂糖,對身體有種種好處,但蜂蜜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容易壞,蜜蜂採集花蜜製造蜂蜜時,使用極少量的水份,讓微生物無法在內生存,食物會變質,就是因為微生物破壞攝取養分,微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就能保持良好品質,蜂蜜因此能夠久擺不變質。

須保存在乾燥環境
蜜蜂採集花蜜時,會用翅膀煽動花蜜減少含水量,然後吃進肚子裡,雖然聽起來有點噁心,但蜜蜂肚子裡的化合物,能夠幫助蜂蜜長期保存,當中包含葡萄糖氧化(酉每)、過氧化氫、都能減少微生物入侵,不過儘管如此,潮濕環境依舊不適合保存蜂蜜,存放一定要保持乾燥、密封,才能確保蜂蜜品質不受到影響。

蜂蜜會結晶
很多人意想不到,蜂蜜擺久了底下有一層結晶,會誤以為蜂蜜變質,或著純度不夠,其實這是正常的蜂蜜,不同的蜂蜜種類,結晶程度會有不同,低於攝氏十二度,蜂蜜就會開始結晶,如果要減少結晶,就要避免存放在冰箱,如果家中存放的蜂蜜已經結晶,可用隔溫水加熱,就可以將結晶還原為液狀。

一歲以下小孩不適合食用
雖然蜂蜜不會變質,但幼兒還是不適合吃蜂蜜,原因是蜂蜜裡還是有肉毒桿菌孢子,雖然這不是病菌,對於免疫功能健全的民眾,幾乎沒有威脅,但對於一歲以下免疫功能不全的嬰兒,還是可能有一定風險,不過大體上而言,蜂蜜是一個很好的食品,易於保存味道也相當好,不用太擔心會變質。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營養師蔡宜璇表示,又香又甜的蜂蜜廣受民眾喜愛,也常使用在飲料及甜品或菜餚點綴上,其組成成分大多是葡萄糖及果糖,皆屬於人體容易快速吸收的單醣類,也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及胺基酸,在營養素份類上屬於醣類,在熱量計算上亦與一般蔗糖及果糖相同為1公克4大卡。

因此其實吃蜂蜜的同時也吃進了果糖及葡萄糖,並不等同於代糖,吃多了還是會吃進許多不必要的熱量,對於糖尿病及高尿酸或想控制熱量攝取的民眾還是需要斟酌使用的,但未滿一歲的小朋友並不建議食用蜂蜜。

---------------下一則--------------- 
麵包越白 對健康越不好2013/09/09【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最近「胖達人」麵包添加人工香料事件引起民眾、輿論極大關注,事實上,麵包當中不只人工香料可能傷害健康,有的麵包還含有大量玉米糖漿、麥麩,對身體健康大大不利,美國一名專研營養學的醫學生克里斯•剛納爾斯更宣稱,如果麵包越白,吃這種麵包可能死得更快。

剛納爾斯表示,麵包越白,代表營養價值不高。麵包熱量往往很高,且很容易讓血糖快速飆升、暴起暴落,當血糖快速升起、快速下降,就會激發食欲,讓人更想吃東西,長時間下來便會造成飲食過量、肥胖等問題。

不少營養師、醫師鼓勵民眾以全麥麵包取代白麵包,即使如此,食用過多全麥麵包還是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全麥麵包也含有不少麥麩成份,像小麥、黑麥、大麥等都含有麥麩,麥麩是一種蛋白質,部分民眾對麥麩過敏,當麥麩進到身體,消化道當中的免疫系統就會開始「攻擊」這種蛋白質,此時消化道就會受到損害,進而造成腹痛、脹氣、排便不順、容易疲倦等問題。

有的麵包就好像其他加工食品一樣,含有大量糖份、高果糖玉米糖漿,對身體形成很大的負擔。另外,很多穀類都含有植酸成份,植酸會與鈣質、鐵質、鋅等營養素結合,導致營養素吸收率大為下降。因此吃麵包還是適可而止比較好,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國內營養師建議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羅悅伶提醒,麵包可能含有膨鬆劑、乳化劑、香料、香精等添加物,食用過量,便會增加肝臟、腎臟代謝負擔。

有些麵包油量、含糖量都很高,還含有鹽分,糖尿病患者吃太多麵包,血糖就會上升,高血脂症患者吃太多麵包,也會造成三酸甘油脂濃度攀升,高血壓患者則可能食用過量鹽分,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壓患者食用麵包都要特別留意這些問題。

羅悅伶營養師建議,口感較有嚼勁的麵包油脂含量比口感鬆軟的麵包低,民眾選購麵包時,最好多選擇新鮮、原味、口感較有嚼勁的麵包,盡量不要選擇含有餡料的麵包,大蒜麵包多半有抹上奶油,脂肪含量頗高,最好少吃為妙。另外,像奶酥麵包含有酥油,而酥油帶有反式脂肪,對身體傷害更大。

---------------下一則--------------- 
自製烤肉醬 有果香健康加分2013/09/09【聯合報�記者游仁汶�基隆報導】

烤肉醬因為含有大量的鈉及熱量,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過量攝取。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表示,除了可加水稀釋烤肉醬,基隆醫院也研發使用水果製成的「健康烤肉醬」食譜。

基隆醫院營養師許秋萍說,市售的烤肉醬高鹽又高油,在食材上一刷再刷,很容易吃過量。
烤肉想要減少身體負擔,可以在烤肉醬或醬油加進等量開水稀釋,再加上一點蔥、蒜提味。

此外,基隆醫院營養室自創「健康烤肉醬」食譜。許秋萍說,6人分的健康烤肉醬,需使用的材料為5顆金桔、2顆奇異果、2顆蘋果、1顆洋蔥、4大匙蒜泥、2大匙蜂蜜、半碗的醬油與水。

先將金桔、奇異果與蘋果去皮取果肉後,再把所有食材一起打成泥狀、拌勻,不需去渣,可以用來醃肉或直接刷抹在食材上。

許秋萍說,糖尿病患者可用可加熱的代糖取代蜂蜜,醬油則可以隨口味增減使用量。金桔皮去掉後可別浪費,可以用來醃肉,具有軟化肉質的效果。

---------------下一則--------------- 
烤肉食材烤焦易致癌-中華醫藥網1020910《2013/09/09 16:28》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許多民眾中秋節會烤肉,奇美營養科組長劉彩如提醒,應將鋁箔紙鋪在烤肉架上,預防肉類因高溫炭烤滴下油脂或食材烤焦產生致癌物質。生、熟食也要分開擺放及區分使用的長夾或筷子,防止交叉污染。

劉彩如說,烤肉最好準備多樣化新鮮食材,購買原產地的當季食材,儘量避免加工食品。為了達到 3蔬 2果,烤肉時可多攝取高纖維的全穀、蔬菜類,建議以鋁箔紙包裝蔬菜食材,烤肉器具以不鏽鋼材質為主。

有些因炭火過大使得食材烤成焦黑狀,但內部尚未熟,因食材焦黑會產生致癌物質,民眾應將焦黑部分去除再食用。

劉彩如說,海鮮食材如蛤蜊、花枝等一定要烤熟,醬料可自製,減少含鈉量。慢性疾病患者更應注意份量控制,如糖尿病人應適量攝取全穀根莖類;高血壓病人少吃鈉含量高食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高者要避免海鮮或高油脂;腎臟病人應酌量攝取富含蛋白質食物。

劉彩如表示,以少油方式烹煮,可減少油脂因高溫產生變質的問題。此外,要多攝取水果,增加纖維質及維生素,均衡飲食。

---------------下一則--------------- 
沖洗生肉 易造成污染2013/09/10【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別再洗生肉!」美國卓索克大學食品安全研究員珍妮佛•昆蘭(Jennifer Quinlan)提醒,沖洗生肉恐讓細菌隨四濺的水花,沾染流理台及周遭的食物。

料理肉品前,不少民眾總會先沖洗一番,然而食品安全專家認為毫無意義,畢竟沖洗無法除菌,正確烹煮才能滅菌。沖洗過程產生的水花還可能帶菌,四處噴濺,汙染四周食物。
過去許多廚藝專家都認為肉品料理前要先沖洗,食譜書籍也大都如此教導民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周千欽認為,生肉還是可以稍微過一下自來水,但不必大力沖洗,同時熟食不要擺在水槽、流理台附近。她說,在水槽沖洗生肉的確可能讓細菌隨水花噴沾到龍頭,美國人又大都直接拿杯子從水龍頭接自來水生飲,影響較大。

另有專家認為,肉類倒不必特別沖洗,可直接先用滾開水稍燙一下,倒掉血水後再烹煮,減少肉的腥味,也更衛生。

台灣細菌性食物中毒多半是由能迅速繁殖的腸炎弧菌所引發,一旦料理者不分生、熟食,容器、砧板、或受污染食物中的腸炎弧菌很容易致病。不過腸炎弧菌怕熱,以攝氏八十度煮熟,就能滅菌。還有部分少見的特殊類型大腸桿菌曾在美國、日本引起肉品、蔬菜食物汙染事件,患者症狀發燒、全身溶血、出血、甚至急性尿毒症。

另一常見的沙門氏菌因此容易污染肉類及雞蛋,造成疾病。部分年長者、兒童生食雞蛋,恐造成沙門氏菌敗血症,導致生命危險。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發冷、顫抖、發燒、頭痛、腹痛腸胃炎等症狀;需抗生素治療。

少部分衛生不佳卻又密封香腸、火腿、罐頭、豆干可能發生肉毒桿菌素汙染,通常得在百度滾煮沸十分鐘以上才被破壞。

不過,並非所有的細菌汙染都能仰賴烹煮解決。以金黃葡萄球菌來說,在進入被污染食物之後數小時產生腸毒素,即使在百度滾水煮半小時仍無法破壞,故食物一旦腐敗,就不能再煮食,否則食物中毒風險很高。

---------------下一則--------------- 
研究:果糖吃太多 胰島素反應易變遲鈍2013/09/12【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吃太多果糖不但會增加肥胖風險,還會讓胰島素反應變遲鈍,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形成糖尿病,脂肪肝風險也會上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身體本身就會製造果糖,如果又額外攝取過多果糖,很容易就會形成肥胖,且胰島素也容易產生阻抗性。

最近幾年,醫界、學界越來越重視玉米糖漿、果糖、蔗糖對身體的危害,很多人認為,這些額外添加的甜味劑很可能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性等問題。不少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吃太多果糖,因而引起上述健康風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本月十日在「自然溝通」期刊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研究顯示,不光從飲食會攝取到果糖,肝臟也會運用沒有含果糖的碳水化合物製造出果糖,而這些體內製造的果糖也會增加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風險。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肝臟可以將葡萄糖轉化成果糖,這樣的老鼠若再額外攝取葡萄糖,很快就會出現肥胖、胰島素阻抗性。

研究作者米格爾•拉納斯帕指出,這次研究發現,身體會將葡萄糖轉化成果糖,可能是這原因,因此食用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

該大學醫學教授、研究資深作者李察•強森表示,透過這次研究,可以了解為什麼高升糖食物容易引起肥胖、胰島素阻抗性。高升糖食物之所以造成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就是因為身體會把葡萄糖轉化成果糖,進而產生種種傷害。過去多半認為果糖比較安全,但這項研究推翻這項理論,事實上,果糖的確會傷害身體,且食用高升糖食物也會增加身體果糖濃度,因此高升糖食物也不宜多吃。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天熱頻繁進出冷氣房 易感冒-中華醫藥網1020912《2013/09/11 20:50》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秋老虎發威,若頻繁進出高溫室外與低溫的冷氣房,會引發不適,提醒若長時間待在炎熱的戶外,進冷氣房前要先擦乾汗水稍微休息再進入。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入秋日夜溫差大,一旦著涼,抵抗力將大幅下降,病菌、病毒便趁虛而入。

為預防秋老虎發威因頻繁進出炎熱的室外與冷氣房而產生不適,建議進入室內冷氣房前先將身上汗水擦乾後稍事休息再進入,因為高溫下,毛細孔都會擴張,若是一下子衝進冷氣房,就會造成微血管疾速收縮,而且滿頭大汗之下又直接吹著冷氣,也容易造成頭痛、肩膀痛。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鼻黏膜可把空氣加溫或是加濕,季節交替溫差大,當冷時或乾燥的氣溫會加速鼻黏膜的血液循環,鼻黏膜則會充血腫脹,早晚外出最好戴口罩或圍巾,以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鼻腔,導致流鼻水甚至感冒。

---------------下一則--------------- 
去角質變濕疹?破解秋季保濕4迷思2013/09/09【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涼爽的秋天一到,許多人成為「乾妹妹」,以為皮膚脫屑是角質代謝差所致,故而拚命去角質,但曾有1名30歲女性,臉上出現許多屑屑,以為是角質過度堆積,天天去角質,希望能代謝掉老舊且乾燥的角質層,使新生的健康角質露出,沒想到幾天後卻引發濕疹,皮膚狀態變得更糟糕。

秋冬的天氣變冷,身體和肌膚的新陳代謝減慢,皮膚容易變乾燥,常有乾癢、脫屑、發炎等症狀,雖然多數人都知道秋冬的肌膚保養重點在「保濕」,但保濕方法,大家真的做對了嗎?

Check 1:天天去角質可幫助肌膚新生,呈現水嫩感?
每到秋天,許多女性感覺臉上的角質變厚,肌膚黯淡無光,粉屑直直掉,於是每天做去角質, 讓肌膚重拾光澤、水嫩,但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民眾一直以來有個錯誤觀念,認為肌膚脫屑與角質堆積有關,所以拚命去角質,其實脫屑代表肌膚角質處於「不健康」的狀態,會影響自然的新陳代謝。

健康的角質層會自動代謝和新生,不需要藉外力去除,即使每星期一次也沒必要,逕自去角質反而容易傷害皮膚,造成泛紅、發炎甚至濕疹等症狀,尤其是乾性肌膚或皮膚乾燥時,更不能去角質,以免破壞角質層的健康。

Check2:三不五時噴噴水,提升肌膚保水度?
許多女性擔心肌膚缺水會老化,出現細紋,隨身攜帶保濕噴霧,感覺臉部緊繃就猛往臉上噴灑、補充水分,不過黃毓惠醫師提醒,秋冬的空氣濕度較低,水分容易蒸發,同時帶走噴霧和肌膚水分,使肌膚變得更乾。

若感覺肌膚乾燥甚至有脫屑症狀者,建議在洗完澡、肌膚仍保有些許水分的情況下,改用乳液或更滋潤的乳霜塗抹,可增加保水度,減少水分蒸發。

Check3:肌膚缺水時,保養品越滋潤越好?
告別高溫夏天,專櫃保養品也跟著換季,改打滋潤劑型,不過並非人人適合滋潤型的保養品,以免太過油膩、肌膚無法吸收而導致毛孔阻塞和痘痘的肌膚問題。建議購買時仍要依個人膚況做挑選,採分區保養的概念,兩頰部位易乾,可選擇較滋潤的保養品,而出油量大的T字部位,則宜用清爽型產品。

Check4:清潔肌膚,一條洗面乳年頭用到年尾?
黃毓惠醫師表示,夏天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毛細孔易堆積髒污,洗臉宜注意深層清潔,去除多餘油脂;但秋冬肌膚偏乾,僅需做一般清潔即可,應避免選擇含有皂性成分的洗臉用品,可改用添加乳液成分的洗面乳,減少肌膚刺激。

【醫師小叮嚀】:
除了加強保濕之外,秋冬季節也要做好防曬,防止紫外線對肌膚造成傷害,破壞角質層,降低肌膚含水量,使肌膚抵抗力下降,乾癢、發炎。

………………………………………
過度去角質了嗎?自我檢測4招2013/09/08【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

皮膚自然代謝的角質層有好處也有壞處,角質層可以保護皮膚不會直接接觸到外界髒汙、刺激,不過如果角質層堆積過厚,反而成為皮膚粗糙、暗沉無光澤的原因,去角質是基礎保養重要的步驟之一,但對於去角質的基本概念,你知道多少?

洗完臉後,照習慣塗上化妝水、乳液,但總是覺得保養品難以吸收,皮膚的問題也很難改善。這時候就要注意,可能是皮膚角質層過厚的徵兆,才會導致保養品的成份都吸收不了。不過,若選用太過刺激的去角質產品,或是太過頻繁使用,都會讓臉部肌膚變得更脆弱敏感,反而害肌膚扣分。因此應先了解自己肌膚角質堆積的速度,再搭配個人保養順序來判定是否有過度去角質。

check一下自己平常的保養習慣!
1.潔顏產品有無去角質顆粒?
市面上有許多洗顏產品都主打邊洗臉同時去角質,會在洗面乳中加入細微顆粒,讓人覺得邊洗臉似乎也能達到去角質,不過如果使用有顆粒的潔顏產品,那就要平衡一下使用額外去角質產品的次數,建議減少至每周1次即可。

2.化妝水有無去角質功能?
有些化妝水本身成份就有軟化肌膚角質、搭配化妝棉使用就可以清除肌膚表層角質,平日早晚洗臉使用這類化妝水,基本上就已經達到去角質的標準,除非屬於容易出油、角質層較厚的膚質類型,才需要額外再使用去角質產品。

3.平常有無使用果酸類產品?
果酸類產品過去在醫美場所才能接觸到,但現在也可以買到溫和不過度刺激的相關保養品,濃度從5%~20%都有,如果平常就有在使用如杏仁酸這類煥膚產品,再去角質就絕對是對肌膚過度傷害,果酸類就已經幫肌膚做好去除角質的工作了。

4.臉部皮膚常泛紅、發癢?
過度去角質會讓保護肌膚的基本保護罩也不見,肌膚變薄的情況下如又持續去角質,還有可能造成肌膚脆弱、變成敏感性膚質,這樣皮膚就更難照料了。因此如果肌膚出現紅疹、泛紅現象,就要注意是否保養上讓皮膚去角質過度。

【美顏小叮嚀】:
如果發現4個問題答案皆為「是」,就表示你的皮膚有可能已經過度去角質,開始呈現敏感肌的現象,建議先暫時停止額外去角質保養,並加強皮膚保濕滋潤,改用溫和洗面乳,讓皮膚自行修復以避免未來變成敏感性膚質。

---------------下一則--------------- 
維生素K不足 輕熟女恐提早骨鬆-中華醫藥網1020912《2013/09/11 21:56》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症是危害健康的沈默殺手,鈣質搭配維生素 K與 D才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關鍵。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昨天公布調查,推估全台 190萬輕熟女攝取維生素 K不足,恐無法滿足骨骼健康營養需求,提早面臨骨質流失問題。

骨骼健康是重要的健康議題,國內曾接受骨質檢測的 25-39歲民眾,每 4人即有 1人屬於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為了解女性對骨骼健康的認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詹鼎正醫師昨天公布「全台輕熟女骨氣危機調查」,發現輕熟女普遍對維生素 K的認知低落且每日攝取量不足。

詹鼎正指出,鈣質、維生素 D和維生素 K才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關鍵,但調查結果顯示,雖然許多女性知道鈣質和維生素 D對於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但卻只有 12.6%女性知道維生素 K是維持健康骨骼的必需營養素。

此外,若從營養攝取的行為面來看,調查發現,有 49.6%輕熟女沒有每天固定攝取足量含維生素 K的食物,推估全台約 190萬名輕熟女性, 因為經常外食而忽略保骨的營養。

詹鼎正提醒,鈣質、維生素 D教育行之有年,民眾已有基本認識,但是維生素 K卻不是。此次調查就發現,由於對維生素 K的認知低落,且每日攝取量不足,因此,根據 Zbranca的研究, 30歲左右女性恐怕現在就開始面臨骨質流失問題。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楊榮森理事長表示,維生素 D可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進入血液內,血液內的鈣質要能成為骨質,就需要維生素 K來搬運。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也表示,膳食營養補充是保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攝取含鈣食物及多元的蔬果來源,兩者缺一不可。建議 30歲以上的女性應趁年輕就開始行動,多攝取深綠色蔬菜,或善用膳食營養補充品,補足所有維持強健骨骼所需的營養素。

---------------下一則--------------- 
口紅重金屬含量超標 身體害了了2013/09/06【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化粧品已成為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須品,尤其亮麗的唇色,是臉色好不好的第一印象,常有人說不化粧也要畫口紅,市售口紅款式非常多樣化,各式各樣的顏色符合各年齡層的需求,但化粧品常常傳出內含重金屬,尤其口紅常有研究報告指出,口紅製造時被鎘與錳汙染,長期使用很可能身體受到傷害。

超量重金屬、肝腎腦都容易受傷
加州大學曾做過研究,市售口紅有多起被驗出重金屬含量超標,尤其鉛、鎘、硌、錳特別受到關注,鎘會累積在腎臟中,可能因此罹患慢性腎病,最嚴重會導致腎衰竭,鉛攝取過量會造成腦部傷害,有糖尿病或需要洗腎的病患,使用口紅更需要注意重金屬,有可能因為誤用不合格口紅,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研究學者劉薩(音譯)博士說,口紅不止一次被驗出含有重金屬,在美國食藥局的百餘次檢測中,都一定會有口紅被驗出超量的鉛,曾有提倡化粧品安全的組織,要求化粧品公司,必須在口紅外包裝上標示警語,註明口紅內含許多重金屬,最後並未獲得認同,成為身體健康很大的漏洞,很可能因此造成極大危害。

可能是顏料惹禍
目前還不清楚口紅為何會和重金屬扯上關係,很多學者直指最大原因是顏料,為了創造各種令人喜愛的顏色,必須讓各種染料融合在一起,當中可能使用各種化合物,或者顏料本身就含有毒素,但也只有業者瞭解確實成份,雖然各國法規對化粧品都有規範,但違規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唯有消費者自己小心才能避免。

減少口紅使用量
無法避免一定要使用口紅時,最好注意使用量,在塗好口紅後,可以使用面紙將多餘的口紅擦去,最好每天擦一次就好,可大幅減少誤食量,有特別喜好的化粧品廠商,一定要打電話表達自己意見,詢問口紅成份外,一定要表明拒絕使用有毒口紅,讓製造廠能有自覺,仔細閱讀標示成份,有任何疑問都要停止使用。

國內專家意見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口紅含鉛的問題常出現,就算是美國的化粧品大廠,都曾被驗出超標的鉛,可能是因為鮮豔的顏料惹禍,鉛會導致大腦與神經病變,除行動受影響外,甚至會出現老年癡呆症狀,還可能引起血壓升高與腎臟病變,不論少量或大量,長期誤食對身體傷害非常大。

---------------下一則--------------- 
日剁雞鴨4000下 婦手肌肉萎縮-中華醫藥網1020910《2013/09/09 16:39》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一名在市場賣雞鴨的 54歲婦女,每天至少剁刀 4千下以上, 5年來同樣動作約 770萬下,竟罹患「職業性腕隧道症侯群」。醫師表示,長期持續以不自然姿勢工作,又缺乏休息復健,可能造成職業傷病。

切剁雞鴨造成手腕的職業傷害很少見。這名婦女每天切剁約 50隻雞鴨,逢年過節則逾 5倍,除春節 3天和中元普度 1天休業外,其餘全年無休。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職業醫學科醫師表示,他曾到市場觀察患者工作情形,發現按雞、鴨、鵝大小,每隻約剁 75至 85刀;另鴨血每片 6刀,每天約售 15片。估算平日反覆手腕剁刀約 3800至 4300下,逢年過節更高達約 19000至 21500下。

2年來,患者手腕疼痛惡化,夜間會因雙手麻木感而影響睡眠。今年 3月曾到澄清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接受神經傳導檢查,診斷為雙側腕隧道症候群,且右手較嚴重,並接受右手正中神經減壓術。 7月再接受職業醫學科門診,右手魚際肌明顯萎縮,是嚴重腕隧道症候群造成。

王俊堯指出,職業性腕隧道症候群是手腕部累積性傷害病變,主要是因工作關係,手腕部須反覆運動,持續以不自然姿勢工作,或經常用力扭轉等,長時間下來引起手腕部軟組織病變或功能異常,造成附近肌的發炎或周邊神經壓迫,產生手腕疼痛或麻痺,嚴重時可能導致手部肌萎縮或功能減損。

針對患者的病情,王俊堯建議持續復健,最好能調整工作內容,避免手腕暴露於重覆性、施力性動作,可佩戴腕部護具,以減少腕部過度活動,並適當休息及定時活動筋骨。

---------------下一則--------------- 
常量腰圍 有助預防心肌梗塞-中華醫藥網1020910《2013/09/09 21:04》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義大犀牛隊總教練徐生明因心肌梗塞送醫不治,昨天舉辦告別式。醫師提醒,健康與危機只在「一線」間,呼籲常用量尺量腰圍預防心肌梗塞。

國人普遍運動量低,健康檢查報告中不難發現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脂及體重均上升。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表示,這些都會造成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的前驅症狀,如果沒有調整生活作息,加上抽菸、飲酒、家族病史及壓力累積,就容易引發心肌梗塞。

納祖德表示,心肌梗塞的發生原因是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及心臟衰竭。要預防心肌梗塞,除了從飲食注意起,要以低鹽、多蔬果、少攝取肥肉與動物內臟為原則,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身體內臟脂肪的比例,從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防堵,就不擔心心臟梗塞找上門。

內臟脂肪如何檢視?納祖德表示,量腰圍是最簡單的檢測指標,女性超過 80公分、男性超過 90公分即為警訊,要特別注意。如何降低內臟脂肪?正確的運動是不二法門,運動的關鍵不在激烈程度,而在於能否真正燃燒脂肪。

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年齡日漸下降,更不乏正處人生巔峰期的中壯年發生悲劇,納祖德表示,只要早點預防,在三高紅字數據發生時就提醒自己,可以改變下半場的人生。

---------------下一則--------------- 
脂肪肝置之不理 小心肝硬化-中華醫藥網1020910《2013/09/09 19:25》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飲食偏油膩喜燒烤,就算體重沒有過重問題,仍要小心脂肪肝上身;醫師提醒,若脂肪肝嚴重並長期置之不理,造成脂肪性肝炎,嚴重可能會導致肝硬化。

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國內成年人約有 33%有脂肪肝,即使體重未過重,仍有可能有脂肪肝。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表示,脂肪肝主要是因為肝臟細胞內有脂肪滴堆積所造成;因俗稱「肝包油」,往往讓人誤解為肝臟被油脂包裹住。

脂肪肝與體重雖然有關,但非絕對關係,林姿伶表示,許多人飲食偏油膩,加上喜歡燒烤,往往攝取過多營養熱量,加上運動量減少,經常熬夜日夜顛倒,新陳代謝功能變慢,逐漸使得肝臟堆積油脂,若再缺乏運動就會肥胖,更導致脂肪肝普遍且越年輕化。

通常糖尿病患者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高危險群,都是屬於新陳代謝症候群,要特別注意體重、血脂異常、血糖代謝異常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酗酒者也因酒精對肝臟細胞造成傷害,導致肝臟油脂堆積,造成所謂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林姿伶指出,脂肪肝不會有什麼異樣感或症狀,頂多偶爾產生疲憊或食慾不振等,大多數是因其他健康問題、或健檢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診斷出有脂肪肝。若情形嚴重並長期置之不理,部分患者會造成肝細胞發炎,成為所謂的「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導致肝硬化。

脂肪肝不是疾病,卻代表身體健康情況的症狀與相關疾病發展的可能性。林姿伶表示,要消除脂肪肝首重規律運動,其次是生活作息正常,及少油、少鹽,且減少或改掉喝酒習慣,加上定期健檢,早期發現異狀就可及早因應改善。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喉嚨腫痛 淋巴癌誤為感冒【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任職某國營事業的邱先生,原本身體健朗,6年前感覺喉嚨腫痛,起初他以為只是小感冒而不以為意,但症狀長達1個月都未見好轉,後來整個頸部和鎖骨周圍都腫痛,甚至還腫如雞蛋般大小。他趕緊求醫,被診斷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第四期。

邱先生為此辭去工作,展開一連串的開刀及化療,接受第一次化療後,腫瘤已明顯消褪,他繼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如今未再復發。他說,生病後才知道健康的可貴,現在他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每天早晨慢跑健身。

另一位就讀某國立大學研究所的葉先生,一向熱愛籃球運動,有一天在打球中途突然喘不過氣、心跳加快,險些在球場休克,就醫發現他的縱橫腔長出一顆8公分的淋巴結腫瘤,且有心包膜及胸腔積水,導致呼吸困難,醫師診斷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第三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淋巴癌被稱為「沉默的癌症」,患病初期無明顯症狀,像邱先生已喉嚨腫痛,卻還誤以為是感冒或扁桃腺發炎,恐因此延誤就醫。此外,部分病人缺乏病識感,或不敢面對事實,也會造成病況加劇,謝正義曾收治過一名頸部已出現如蘋果大的腫瘤,不得已才來就醫的個案。

謝政毅說,淋巴癌最大的病徵就是淋巴結腫大,其中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其次是腋下、鼠蹊部位,他提醒一旦出現慢性、進行性、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應儘早接受切片檢查。

此外,若有突發性且無法解釋的發燒、全身發癢、夜間盜汗、咳嗽、6個月內體重驟減10%等症狀,可能是體內淋巴系統出現異狀,或因腫瘤壓迫到肺臟或心臟、體內釋放出組織胺等警訊。他呼籲,如果民眾有前述症狀,務必就醫檢查,這對淋巴癌的預後十分重要。【2013/09/10 聯合報】@ http://udn.com/

………………………………………
淋巴癌 就怕晚期發現【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9月15日「世界淋巴癌日」前夕,中國大陸創新工場董事長、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透露自己罹患淋巴癌(惡性淋巴瘤);在此之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1992年得了淋巴癌。

兩位知名華人罹癌,印證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專家也提醒,淋巴癌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正確治療,其治癒率高,是少數可以完全根治的惡性腫瘤之一。

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指出,人體組織除了頭髮、指甲外,大多數組織都有淋巴系統的分布,這些掌管人體免疫系統的淋巴球,是人體的巡防艦隊,一般可分為B淋巴球和T淋巴球。這些淋巴球一旦過度增殖,就會產生癌變,形成所謂的淋巴癌。

雖然大部分淋巴癌的發病原因不明,但臨床發現某些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另外,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

淋巴癌年齡層的分布極廣,從小孩到老人皆可能罹病,但統計仍以成人居多。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民國9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國內淋巴癌一年新診斷人數為2915人,其中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就占了2082人。謝瑞坤說,所謂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差別在於,前者可在病人體內發現一種異常細胞,醫界依組織細胞的型態進行簡單區分。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淋巴癌的病理表現及組織型態複雜,有些病人一經確診,可能在3至6個月過世,但有病人即使是第四期,卻照樣趴趴走,主要差別在於病人罹患的淋巴癌究竟屬於高度惡性,或中度惡性、還是低度惡性的淋巴癌。

不過,謝政毅強調,無論淋巴癌的惡性程度為何,都必須接受全程完整治療,尤其是標靶藥物的問世,即使是高度惡性的淋巴癌,仍有治療希望。他說,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對於淋巴癌的治療效果良好,化療是對抗淋巴癌的首選武器;加上放療可有效清除癌細胞,如果能及早發現,並根據腫瘤的類型及亞型,採用綜合性治療,超過六成患者的存活期可達5年以上。

除化療及放療外,傳統自體幹細胞移植或骨髓移植療法也是治療淋巴癌的方法。謝政毅表示,近年由於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療效有極大進展,難免壓縮幹細胞治療空間,但對於病情復發,且未滿50歲,又能接受高劑量化療殲滅療法的患者而言,也是可嘗試的治療方法。

淋巴癌六大警訊
1.燒:突發性不明原因發燒
2.腫:頸、腋窩或鼠蹊部淋巴結出現2公分以上無痛感的異常腫塊
3.癢:持續性全身發癢
4.汗:夜間不正常排汗
5.咳:喘不過氣或咳嗽
6.瘦: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超過10%,並合併疲倦感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謝政毅
製表�詹建富█聯合報【2013/09/10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中秋前後 腹瀉病號多-中華醫藥網1020910《2013/09/09 18:12》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姚振榮表示,每年中秋節前後,許多醫院的胃腸科門診都人滿為患,大多以急性腸胃炎造成的腹瀉最多;他提醒,賞月大啖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食品安全及衛生,避免吃下大量病菌而不自知。

衛福部公布的集體食物中毒統計顯示, 2009、 2010及 2011年中秋節當週平均腹瀉急診分別為 4.21%、 5.05%及 5.56%,都較當年中秋節的前 1週增加,代表中秋活動與腹瀉關係密切。
姚振榮提醒,烤肉時若食材未妥善保存、肉品不熟、或生熟食未分開處理,就會給各種病毒和細菌有可趁之機,造成腹瀉。

他說,常見的感染源有沙門氏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及霍亂弧菌等,大多會發生腹痛、水瀉、頭痛、發燒及嘔吐等症狀。

姚振榮建議,烤肉前應要先將食材洗乾淨,肉品一定要烤熟;肉品、海鮮、蔬菜分開處理,減少食材交叉污染的機會,且未烤完的食材應冷藏,再度食用前應高溫加熱。

姚振榮提醒,若腸胃道感染細菌或病毒,除了趕快就醫,可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足。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130萬人情緒困擾 逾半曾想自殺-中華醫藥網1020909《2013/09/08 20:22》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年的 9月 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今年主題為「污名化:自殺防治的重大阻礙」。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昨天公布調查,發現台灣約有 134萬人有情緒困擾,其中逾半曾認真想過要自殺,但曾求助者僅不到 25%。呼籲大眾破除偏見,讓意圖自殺者也能勇於求助。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與國際接軌,昨天舉辦「破除偏見、勇於求助」國際學術研討會及記者會,特別邀請到美、日、韓三國自殺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交流該國最新防治策略及推動經驗。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有 100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 40秒就有 1人自殺身亡、每 4秒就有 1人企圖自殺,去年自殺死亡人數共有 3,766人,與 100年相比呈現略微上升趨勢,但仍低於 95年台灣自殺死亡人數的最高峰( 4,406人)。所幸今年 1到 6月自殺死亡人數統計為 1521人,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19.9%。

縱觀全球趨勢,李明濱表示,英國、澳洲、日本的自殺防治策略,皆有訂定 10年內自殺死亡率應下降 20%的目標,台灣則是自 94年至 99年的 5年內,國人自殺死亡率就下降 20%,可見政策推動的重要性,防治工作也仍不可懈怠。

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 15歲以上民眾,抽樣進行的自殺防治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有情緒困擾的民眾達 7.3%,推估約有 134萬人,其中有 52.4%曾認真想過要自殺,可見自殺意念的生成和情緒困擾嚴重程度有關,然而曾求助於醫療診所的人僅不到 25%。

同時,呼應「世界自殺防治日」的「污名化」主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副秘書長張家銘也表示,今年特別增加自殺認知與態度的調查題目,發現造成影響的偏見有:「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占 87.3%、「自殺是自私的行為」占 81.7%、「自殺行為是弱者的表現」占 59.6%、「自殺是羞恥的行為」占 38.8%。這些負向的評價和責備,這些可能會使當事人感覺受傷被否定,而削弱他們尋求協助的可能。

其他普遍存在的迷思,尚有 52.8%的民眾認為「自殺身亡的人在生前不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 63.4%認為「說出自己想自殺的人只是在發洩而已,並非真的想死」,也有一半的民眾認同「自殺是個人的權利,決定權在自己」,張家銘指出,這樣的社會氛圍會降低對自殺者伸出援手的意願,更不利於防治工作的推展。

令人欣慰的是, 70.7%的民眾表示贊同自殺問題是可以公開討論的,更有 62.2%的民眾表達可為自殺防治工作貢獻心力,是歷年調查結果最高的一次,其中的 75.6%也表示會以關懷陪伴的方式協助對方,符合珍愛生命守門人理念當中關懷探詢、支持陪伴的精神。

李明濱呼籲,只要多一份關心,多用一點心聆聽,對發出自殺警訊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人。「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期待全國民眾攜手合作,落實「網網相連、面面俱到」,共同為自殺防治盡一份心力,為挽救寶貴生命而努力。(珍惜生命,請撥打一九九五)

---------------下一則--------------- 
自殺被當弱者 3/4拒求援2013年09月09日【蔡明樺╱台北報導】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昨公布最新自殺防治認知調查,推估全台一百三十四萬人有情緒困擾,其中約五成二、七十萬人曾有自殺念頭,且每四名想尋短者,僅一人會對外求助。醫師分析,外界對自殺者貼上自私、弱者等污名化標籤,導致想自殺者拒絕求援,不利自殺防治。

70萬國人曾想尋短
自殺防治中心七月電訪全台兩千一百五十八名十五歲以上民眾,從而推估全台約七十萬人,曾因情緒困擾有過自殺念頭,數據創近三年調查新高;造成想尋短者拒絕求助的前三名原因,依序為外界認為自殺是不負責任、自私、弱者的行為。

林口長庚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世衛組織定義每十萬人有逾十三人自殺亡,屬自殺高盛行率地區,台灣連十一年名列其中,去年自殺死亡三千七百六十六人,較前年增兩百五十九人。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祕書長廖士程說,外界除對想自殺者污名化,導致其拒絕求助外,逾六成民眾認同「想自殺者只是說說而已,並非真的想死」,更有過半民眾認「自殺決定權在自己」,造成對有意尋短者伸出援手的意願下降。
張家銘籲國外研究顯示曾自殺未遂者,再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六十六倍,應主動關懷自殺未遂者,避免再次尋短。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1995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下一則--------------- 
高齡化 逾65歲每百人6人失智-中華醫藥網1020908《2013/09/07 21:12》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面對高齡海嘯來襲,根據失智症協會最新統計數據, 65歲以上的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經超過 5%,平均每 100人就有 6人有輕度以上失智症狀,呼籲國人實踐「三動」: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活動為出發點,以降低失智風險。

國內失智症人口數逐年攀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昨天在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中表示,隨著高齡海嘯來襲,失智人口有增無減,統計數據,國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為千分之 6,且隨著年紀增長,罹患比例越高,其中每 100名 65歲以上老年人,就有 5.4人罹患失智症; 90歲以上者,更是每 3人就有至少 1人發病。

面臨人口高齡化社會的衝擊,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失智人口將以每年新增 1700萬人的速度成長,民國 130年時的失智人口數將會有 70萬人,無論是疾病治療或醫療照護,未來勢必增加龐大的社會成本。

劉慧芳女士也表示,先生在 8年前失智,因為早期對不了解失智症,不清楚患者的個性、行為會發生驟變,家人一度以為先生是被鬼怪附身,也看過許多科別門診,都未能確定診斷;除了浪費許多時間金錢在四處逛醫院、尋求宗教協助外,中途也被知情的第三者趁虛而入,居然利用先生認知能力退化的時候,詐騙取財;使得夫妻兩人前半生的積蓄幾乎不保。

智症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劉慧芳呼籲國人:每個人都會老、都可能失智;政府應加強宣導,讓民眾對失智症的了解從知識變成常識,才能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