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1月10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挑香菇看長相 黃傘+長柄一級棒2013/12/28【華人健康網╱記者劉郁伶�台北報導】

媽媽們過年烹煮年菜,最常用的食材莫過於香菇了,不僅香氣濃郁又百搭,幾乎道道可入菜,既可當成主角也可當配角,但年節期間香菇價格總會飆漲、供不應求,商家用劣質品充數的事件時有所聞,要如何挑選又真、又好、又漂亮的良品是門學問。專家指出,挑香菇就像挑男女朋友一樣,第一眼就是看長相,香菇的菇傘和菇柄是辨別關鍵。

目前市面上所販售的香菇來源分為國產和進口,國產香菇的產地主要來自埔里和新社,進口則是中國、日本和韓國。

迪化街業者吳偉棟表示,香菇最怕的就是發霉和農藥兩大問題,不過,台灣菇寮現多以太空包養菇,太空包裡裝的是木屑、米糠粉、碳酸鈣和小麥粉等,不需要用到化肥,也不能使用除草劑或殺菌劑,只要買到新鮮完整的菇類,不用擔心農藥問題,但年節期間需求量大增,部份業者會以中國進口的香菇,混雜本產香菇販售,中國香菇無法把關種植和加工品質,民眾極有可能買到發霉或含有農藥的香菇。

挑香菇大絕招 看長相+吃吃看
吳偉棟進一步表示,雖然劣質品充斥,但還是有辦法辨別好香菇。香菇結構可分為菇傘和菇柄,買香菇時要注意菇傘的傘面,合格的香菇傘面呈淺黃色、有厚度,菇型完整;而中國產香菇為了讓色澤好看,部份業者會用二氧化硫薰蒸,拿起香菇看見傘面偏白就不要買,含二氧化硫的香菇吃進人體會導致腸胃不適。

從傘面皺摺也可以分辨出這朵香菇是否甘甜,傘面皺摺閉合的香菇嚐起來較苦,民眾可仔細觀察就能避免挑到地雷菇。

除了看傘面,也要注意傘柄,國產菇的傘柄都是長的、未經修剪,但中國香菇的菇柄都是經過修剪,幾乎看不到菇柄。檢查完香菇外觀後,業者建議,可折一小片香菇吃吃看,新鮮的香菇未經烹煮就能嚐到甘甜,聞起來也會有濃郁的味道,做到這幾個「察顏觀色」的步驟,要買到好香菇並不難。

烹煮前 小蘇打粉洗滌更安心
近來,國內食安問題鬧得人心惶惶,就算學會挑選好香菇的步驟,媽媽們還是會擔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可以在烹煮前將小蘇打粉和自來水以1:500的比例浸泡香菇10分鐘,再以流動的水沖洗乾淨,就能洗滌掉殘留的農藥和粉塵。

香菇保存小秘訣 裝袋前包報紙防潮
家庭主婦到年貨大街採辦年貨,往往購買的量較多,買回家做年菜用不完就得好好保存避免變質,香菇這種乾貨,最害怕潮濕,專家建議可用報紙包起來再放入夾鏈袋,有助於防潮,可避免發黴或香味散掉。

---------------下一則--------------- 
川芎、金銀花重金屬超標-中華醫藥網1021231《2013/12/30 17:46》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衛生局 11月份抽驗 30件市售中藥材,其中 3件重金屬超標,包括 1件川芎產品總重金屬含量超過得檢出限量 10ppm, 2件金銀花產品鎘含量分別檢出 1.1ppm及 1.0ppm,衛生局已令同批產品下架。

衛生局說明,這次抽驗 5件川芎檢驗總重金屬含量(標準: 10pm以下 ),有 1件不合格; 5件金銀花檢驗重金屬鎘含量(標準: 0.3ppm以 下 ),有 2件不合格;另 20件中藥材包含黃耆、當歸、甘草、白芍,檢驗總重金屬及重金屬鉛、鎘、汞、砷、銅含量,符合規定。

供貨廠商均來自外縣市,已移請彰化縣及高雄市衛生局處辦。由於中藥材檢驗不合格已屬藥事法所稱之「劣藥」,輸入劣藥之業者將依法,處 6萬元以上 30萬元以下罰鍰,販賣或調劑者處 3萬元以上 15萬元以下罰鍰。

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指出,重金屬大部分會蓄積於體內,即使微量,長期連續攝取,仍可能危害中樞神經、血液及各器官,導致類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氏 症,甚至有致癌危險。鎘的毒性短期會造成腎疾病及肺氣腫,長期則導致癌症。鎘中毒的早期症狀包括有惡心、嘔吐或腹痛,因長期食用鎘鉛污染的食品或飲水會導 致腎小管傷害、軟骨症及痛痛病的前期症狀。

---------------下一則--------------- 
中醫推薦「杜仲葉酸棗仁茶」 助好眠【聯合報╱記者游仁汶�基隆報導】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師李威毅發現許多人因失眠求診,調配出「杜仲葉酸棗仁茶」,推薦患者飲用。他說,現代人常熬夜,肝血較虛,杜仲葉等藥材能夠補肝腎、養血,能夠幫助睡眠。

中醫師李威毅指出,他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服務的這3個月來,發現有許多上門求診的患者,多因為壓力大、生活緊張而睡不好、睡眠品質低落,甚至失眠。

他說,現代人常因工作等因素,時常熬夜或日夜顛倒,生理時鐘亂了調,或是老人家生理機能退化,都很容易造成失眠。經過統計數據指出,全台更有多達4分之1的人口有失眠的困擾。
最近他參考中醫古方,用杜仲葉、酸棗仁、甘草、茯苓、紅棗與枸杞等中藥材,調配杜仲葉酸棗仁茶,推薦患者及親朋好友飲用,能夠幫助調理體質。

李威毅表示,杜仲葉能降血壓、鎮靜安神,酸棗仁有補肝腎、養血的功效,茯苓能健脾、安神,枸杞也可以滋腎,甘草及紅棗能調和藥物、矯正性味。

只要準備3錢的杜仲葉、酸棗仁、茯苓、枸杞,加上1錢的甘草與3至5枚的紅棗,以1千西西的水煮成7百西西,當作日常茶飲飲用即可,但是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患者睡前不適合喝。

李威毅說,喝杜仲葉酸棗仁茶主要能調理體質、助眠,但是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生活習慣還是要保持規律、避免熬夜。【2013/12/3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維生素D太少 大腦易受損2013/12/30【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美國肯塔基大學研究發現,如果維生素D攝取過少,可能對大腦造成傷害。
維生素D對維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最新研究證據顯示,維生素D對其他器官、組織運作也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像大腦也都需要維生素D營養素。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研究人員以中年老鼠做實驗,結果發現,老鼠飲食一旦缺乏維生素D,經過數個月時間,身體就會產生許多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傷害大腦,導致許多大腦蛋白受到損害。這些老鼠進行學習、記憶能力測試時,認知表現嚴重退化。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肯達基大學化學系教授艾倫•巴特菲爾指出,許多年長者有維生素D不足問題,這項主要在分析中年、老年時期缺乏維生素D會對大腦氧化情況造成哪些影響。

過去研究認為,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與阿茲海默症大有關聯,也可能造成某些癌症或引發心臟疾病。適度攝取維生素D可幫助預防大腦自由基傷害,避免大腦因自由基傷害而功能減退。

專家建議
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宗諭表示,攝取維生素D過猶不及都不好,維生素D參與鈣質吸收、代謝,深深影響骨骼健康。如果維生素D攝取過量,可能造成心臟等重要組織過度鈣化。

李宗諭醫師建議,台灣一般成年民眾每人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為五微克,不到一歲與五十歲以上族群維生素D攝取量可增加到十微克,基本上台灣日照充足,只要每星期曬太陽兩次,每次曬太陽時間達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攝取到充足維生素D。除了曬太陽,魚類、蛋等食物維生素D含量相對較高。

李宗諭醫師提醒,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要注意攝取份量,若攝取過多,很容易累積體內,身體無法短時間代謝,便可能產生一些問題。

另外,食用過多汽水等碳酸飲料、太鹹食物或吃太多動物性脂肪都會干擾鈣質、維生素D吸收,因此最好少吃這些食物,以免維生素D吸收受到不利影響。

---------------下一則--------------- 
嗜吃肉者較易罹癌 研究獲證實【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

吃肉易致癌,並非危言聳聽。美國研究指出,「菸、酒、肉」是致癌最主要的3種因素,特別是趨向以肉類為主的全球飲食習慣變遷,雖然讓人類更加高壯,卻相對提供腫瘤生長所需養分,導致乳房、子宮、卵巢、腎臟、胰臟、攝護腺、睪丸、甲狀腺等部位細胞癌化的比例日益增高。專家表示,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確實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美國舊金山陽光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團隊發表於《營養》期刊的研究,透過比對人種、年齡、飲食習慣、國內生產毛額等因素,分析21種常見癌症在全球157個國家發生的原因;結果顯示,2008年時全球有近2千5百萬人死於癌症,其中有3成是因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少攝取蔬果、缺乏運動、吸菸、飲酒等原因罹癌;在5項致癌主因中,又以吸菸及食用肉類影響最鉅。

「過去只知道多吃蔬果對健康有益,卻不瞭解吃肉竟然會提高罹癌風險。」陽光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威廉葛蘭特解釋,肉類可促進正常身體組織生長,卻也相對導致乳房、子宮、卵巢、腎臟、胰臟、攝護腺、睪丸、甲狀腺等部位細胞更容易癌化,等於是供給腫瘤細胞「坐大」所需養分。

葛蘭特以日本為例說明表示,老一輩日本人身高較矮,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紀錄,近30年來日本人飲食習慣趨近美國,年輕一代從肉品中獲得更多營養,平均身高幾與西方國家無異,但多種原本在日本罹患人數較少的癌症卻也日漸「流行」,且患者分布有逐漸被西方「同化」的趨勢。

事實上,嗜吃肉類致癌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包括德國、愛爾蘭、斯堪地那維亞、斯洛維尼亞等地區,國民都以吃肉為主,相較素食者較多的義大利,罹癌比例就高出許多;另一方面,愛吃肉的美國人罹癌比例在各國名列前茅,但部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徒因為世代吃素,罹癌比例就遠低於該國平均。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證據如此顯而易見的研究。」知名醫學網站「Catalytic Longevity」主筆馬克馬卡提坦言,除各國糧食政策有必要重新調整外,對民眾而言,「算是個好消息,」馬卡提說,「代表每個人都能透過選擇較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降低罹癌風險。」【2014/01/02 台灣醒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選購年菜 看清營養標示-中華醫藥網1030103《2014/01/02 19:11》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農曆春年將屆,營養師提醒,選購年菜時,除注意有效期限及保存方式外,還要看清營養標示,把握多纖、少油、少鹽、少糖,才能避免腸胃不適或肥胖等後遺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師金美琳表示,市售年菜所含油脂、鈉都算高,纖維卻不足,若不小心,年假結束後體重會增加不少。

金美琳說,自己準備年菜,比較可以兼顧健康及菜色多變化,建議多用蒸、煮、烤烹調,如年糕或蘿蔔糕可以不要用傳統的煎、炸,改成蒸、煮、烤,以減少油脂熱量;糖醋全魚可改成清蒸,並擺上甜椒、蔥絲等蔬菜配色,不但能減少油脂熱量,也更美味。

另外,善用鳳梨、蘋果、檸檬等新鮮蔬果或蔥薑、蒜、香菜、九層塔等天然辛香料增添風味,加上低鹽、低糖烹調方式,用全穀代替精緻穀類,搭配鮮蔬果增加飽足感,並減少熱量,還可攝取更多元的營養素。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心血管病患 避免高強度運動-中華醫藥網1021228《2013/12/27 17:10》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動脈血管硬化是無聲無息隱藏殺手,適當運動為心臟復健良藥。奇美復健部主治醫師楊舒涵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過高強度運動可能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建議此類病人必須在較安全且在嚴密監控環境下運動,避免意外。

楊舒涵說,心血管疾病潛在原因常是動脈血管硬化,因血壓、血脂、血糖引起的血管硬化是無聲無息的隱藏殺手,許多青壯年人都因而死亡。心肌梗塞危險因子有男性、年齡大於 55歲、高血壓、血脂、血糖、不活動、抽菸及肥胖等,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許多存活下來的病人常因而不敢進行運動。

運動對血壓、血脂、血糖等都有改善作用,也能減緩血管硬化速度,所以「心臟復健」的角色在上述這群心血管疾病人治療中就更顯得重要。不管是健康或罹病者,運動都能帶來許多好處,除可提升心肺耐力,還可增加周邊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減緩乳酸堆積及下降在同一強度運動下心臟所需消耗的能量。

楊舒涵說,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一帖藥方,對心血管疾病人而言,規律運動可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同時下降收縮與舒張血壓、血清三酸甘油脂、身體脂肪組成、胰島素需求、血糖值及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藉此延緩血管硬化速度。

運動還可下降焦慮、憂慮及跌倒風險,並提升工作效能,對每個族群人口都是有相當程度益處。心臟復健時因隨時監控心電圖,若出現異常心律或心電圖變化,都可即時下降運動強度或採取適當應變措施,可避免意外。

---------------下一則--------------- 
記憶力減退 當心腦中風前兆-中華醫藥網1021228《2013/12/27 18:15》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天氣冷,近日童綜合醫院接獲多例因急性腦中風而住進醫院;大部分腦中風都沒有先兆,發生得又急又突然,醫師建議從平日維護健康做起,除良好飲食習慣與運動外,也要定期健康檢查發現心血管問題。

童綜合醫院表示, 65歲劉姓婦人有漸進性記憶力減退現象,健康檢查,經 3.0T全功能磁振造影掃描發現腦部已有許多小血管阻塞,出現小中風狀況,目前已用藥治療。

另, 25歲羅姓女子長期頭痛,健檢使用極速電腦斷層後發現患者腦部血管有動脈瘤;根據統計,腦動脈瘤每年的破裂機率約 2%,目前請患者定期返院追蹤與控制動脈瘤生長情形。

童綜合醫院高級健康檢查中心醫師游人達指出,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腦中風可分為阻塞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小中風就是阻塞性腦中風的先兆,是指腦中的小血管出現阻塞缺血,病程比較久且緩慢,一開始無感覺,久了可能會造成失智或功能退化。

他說, 許多年長者已有小中風而不自覺;另一種出血性腦中風則與動脈瘤破裂有關,天冷時更容易因為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管破裂而造成中風。

心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游人達建議生活飲食與習慣中做好預防,早期檢查發現與治療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是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溫差大更需要注意保暖與按時服用藥物。

游人達提醒,突然出現嘴歪、眼斜、臉部表情不對稱、半邊身體麻痺、劇烈性頭痛、講話大舌頭、嘴角無法閉緊而流口水等,要及早至醫院治療,把握搶救腦中風黃金 3小時。

---------------下一則--------------- 
洗頭力道過猛 粉領族狂落髮險禿-自由時報1021228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天氣冷、很多人想到洗頭就覺得更冷,乾脆上美容院洗頭髮。不過讓別人洗頭,除了要注意不要過度用力搔抓,有時候洗髮精的洗淨力太強,也可能造成頭髮過敏,甚至落髮。

「再用力一點!」上美容院洗頭時,不少人會要求美容院的助理洗頭時用力搔抓。助理們在洗頭時,甚至會直接把濃稠的洗髮精大量倒在頭皮上,然後再加水抓起泡。但皮膚科醫師表示,這些動作對頭皮一點都不友善!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有一名28歲的長髮粉領族,平均每3天就上一次美容院洗髮。一段時間後,不僅頭皮乾澀、發癢;後來還開始掉頭髮。她只好到皮膚科求診,在醫師建議下,換成自己在家洗頭,症狀果然好轉。

趙昭明指出,過度用力洗頭可能造成頭皮傷害、發炎,直接把洗髮精大量倒在頭皮也不理想,因為用的洗髮精如果不夠好,裡面有多種石化的介面活性劑,又添加比較多的香精、防腐劑等,除了太過刺激,相對造成過敏等症狀的風險也較高。

至於在家洗頭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髮妝品呢?趙昭明指出,在選擇洗髮精時,如何避免過度刺激頭皮,可以看成分標籤,首先避開內含化學成分太多、介面活性劑種類太多,或是香精、防腐劑等較多的產品。

不要選用太過濃稠、雙效合一的產品。洗髮就洗髮、潤髮就潤髮,效果單一的就好。使用時,不要直接倒在頭皮上,一次使用量不要太多,水溫也不要太高,更重要的是最後要沖洗乾淨。

此外,也要注意適合自己的膚質。例如冬天來了,若出現特別嚴重的頭皮屑、頭皮癢等症狀,也有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病理性因素所致,這個時候如果再用去屑洗髮精,就可能使問題更惡化。

有鑑於洗髮精、護髮、潤髮、養髮劑、染髮劑、燙髮劑等髮用化粧品,在化粧品市場中占第3位、市場規模約91億元,選對用品也是一門大學問。

為了讓民眾更懂得如何選購髮妝品,衛福部食藥署昨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消費者透過五大原則,「標示完整、認識成分、避開傷口、皮膚測試、正確使用」,正確選擇髮妝品。

---------------下一則--------------- 
偏方治禿頭 小心毛囊萎縮-中華醫藥網1021228《2013/12/28 01:16》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面對髮線不斷向後,許多人紛紛把生薑、辣椒等偏方往頭上倒,甚至把避孕藥磨成粉塗抹;皮膚科醫師提醒,不要聽信坊間偏方,國內也沒有專責的脫髮專科,遇到掉髮問題要尋求醫師協助,以免導致毛囊萎縮,搶救更困難。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呈芳表示,雄性禿和遺傳、年齡、雄性荷爾蒙有關,男性有時工作壓力大會造成免疫力下降,若有家族遺傳基因者,更可能 2、 30歲髮量就日漸稀疏;他說,擔心自己是否開始掉髮,首先注意家族中有無禿頭的親戚,若毛髮越來越少,而新長的頭髮卻變細,就要趕緊就醫。

蔡呈芳指出,目前的生髮商品,國際上同意也符合衛福部核可的成分,只有「敏諾西代」 (minoxidil)、及口服的「菲那雄胺」 (finasteride)。他強調,大多的生髮產品多半是清潔作用居多,最多可稱為營養劑,因為牽涉到生髮的產品都是藥品,其他成分宣稱生髮都是非法,或是可能有非法添加。

蔡呈芳表示,掉髮有程度上的不同,有些是不用太擔心,像季節性掉髮、休止期掉髮;圓禿治療可以減少掉髮;但是像紅斑性狼瘡的掉髮,就必須及早治療否則可能終生都長不出來了,而令人最無奈的雄性禿,則要經由治療才能減緩惡化,但停止治療後一定復發。

他強調,脫髮、生髮的治療,都是醫療行為,必須有合格醫師在側,同時,衛生福利部從未核准所謂掉髮專科,請民眾不要誤信,另外,不要相信未經核可的廣告,因為產品的名稱不等於產品的功能。

---------------下一則--------------- 
低頭族 小心頸肩症候群上身-中華醫藥網1030102《2013/12/29 19:07》記者林偉民�仁德報導

嘉南療養院家庭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吳勁誼,提醒喜歡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工作、玩線上遊戲或長時間滑手機的低頭族,小心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肩頸症候群會無形中上身,他建議若有持續 30分鐘以上的固定姿勢,至少要做 5分鐘活動來緩解,減少肌肉緊繃跟頸椎承受的壓力,避免發生肩頸症候群機率。

吳勁誼表示,當肩頸出現緊繃、痠、痲、疼痛等症狀,就稱為肩頸症候群,通常都是慢性傷害,尤其長期維持在同一個姿勢,可能因不良的姿勢或一直重複相同的動作,造成肩頸肌肉僵硬、發炎,甚至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

肩頸症候群的患者有很多是坐辦公桌的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電腦族、或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這些人因為長時間低著頭,造成肌肉長時間緊繃出力,致頸椎長時間處於承受較大壓力的姿勢,導致肩頸肌肉疲勞,長期下來出現慢性肩頸疼痛、肌腱韌帶拉傷,甚至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神經根會被壓迫。

他指出,肩頸症候群的物理治療,通常會以熱敷、電療、超音波等讓緊繃的肌肉放鬆,若有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產生痠麻,則需以頸部牽引治療,物理治療師也會針不同症狀給予肌肉伸展和強化運動,讓肩頸的肌肉更為放鬆,並藉由肌力訓練,加強頸部關節穩定度,降低疼痛、緊繃、痠麻等症狀復發;另也可搭配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但最重要的是平時就應保持正確姿勢,以避免肩頸症候群發生。

---------------下一則--------------- 
攝護腺肥大憋尿 恐得導尿-中華醫藥網1021228《2013/12/27 21:03》記者黃微芬�台南報導

春節將到,塞車屢見不鮮,致常有攝護腺肥大合併急性尿滯留者到醫院掛急診;醫師提醒,要避免這項困擾,有攝護腺肥大症狀者應盡量避免酒精及抗組織胺藥物。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陳億聲表示,一般來說,正常成年人膀胱大約有 200毫升尿液時就會有尿液感,最多 400至 500毫升左右就會想上廁所,憋尿時膀胱持續擴張,過分擴張時也會導致膀胱收縮力大幅下降,如果又有攝護腺肥大,很容易尿不出來。

他說,會在過年期間被送至急診放置尿管,特別容易出現在攝護腺肥大症狀、卻沒有接受治療的病人身上,因為原本就攝護腺肥大不好尿,加上塞車憋尿,膀胱脹及膀胱收縮力下降,導致尿不出來;依經驗,病人被導出的尿液少則 600多毫升,多則超過 1000毫升,尿滯留除了造成極大不適外,也會造成膀胱功能受損,甚至可能影響腎功能,造成急性慢性腎衰竭,嚴重者甚至往後需要洗腎。

想要避免,陳億聲表示,平時建議大家要多喝水,過年開車上高速公路前要盡量避免喝太多水,尤其是茶與咖啡等利尿飲品,以免塞車過程造成膀胱太脹,路途上有機會上廁所就要盡量利用,不開車時則適當飲水;車上準備塑膠袋,不得已時,尿在塑膠袋裡也是方法之一。

他建議,攝護腺肥大病人平常應該盡量避免飲酒與一些感冒過敏藥物的使用,例如抗組織胺藥物容易對排尿功能有負面影響,進而造成尿滯留;至於年節飯局少不了飲酒助興,攝護腺肥大的病人過年期間飲酒則要節制,能免則免。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銀髮族用藥 問題一籮-中華醫藥網1021231《2013/12/30 19:24》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藥劑課落實「樂齡計畫」,最近出動藥師深入社區,訪查發現年長病患用藥問題一籮筐。

市醫林怡儂藥師說,樂齡計畫的重點是安排各種課程充實老年生活,除了彌補部分老人家早年失學的遺憾,也讓他們的重心不再擺在孩子身上,晚年因為自尊而精彩。市醫因而注重用藥安全的教育。

她指出,目前每家醫院都有網路查詢藥典或線上諮詢的服務,但老人家大都不會使用電腦,所以服務團隊使用口語讓老人家易於接受。

許多老人家會自行將藥物減量或停藥,將洗腎的可能完全歸罪於吃藥而非高血壓或糖尿病控制不好的病程所致;另外,抗拒早期介入胰島素治療的老人家也不在少數,認為打了就不會停。所以藥師都一一予以導正。

市醫藥師群除了提醒用藥副作用外,也分析用藥必要性,譬如:若發生咳嗽有可能是服用降壓藥 ACEI引起的乾咳,不一定是感冒症狀得掛耳鼻喉科;但因病情需要不建議停藥,如果可以忍受可繼續使用,或者請醫師加開止咳藥。

---------------下一則--------------- 
吃中藥治療 也會引發過敏-自由時報1030103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39歲的馬先生去年11月初因輕微感冒而前往中醫內科就醫,晚上服用中醫師開立的方劑後,隔天早上就出現嘴唇腫起水泡。原本以為是「唇疱疹」,沒想到竟然是對於中藥成分「細辛」過敏,打破一般民眾以為吃中藥不會過敏的迷思。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崇逸表示,以此個案來說,唇疱疹與藥物過敏性水腫的最大差別為,前者有異常疼痛,或是出現輕微刺痛與搔癢的感覺;後者則是服藥後伴隨全身型過敏反應、支氣管痙攣、蕁麻疹,或是血管性水腫,最嚴重可能引發休克、死亡。

陳崇逸強調,一般來說,中藥過敏個案占過敏案例僅約1%,相當於每一百件只有一件,比較常見的過敏原為黃連、黃岑、金銀花、細辛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成分,類似西藥的消炎功能。

臨床病例中,中藥過敏引起的病症以皮疹、水腫與水泡最常見,容易出現在雙眼的眼瞼、眼皮或手臂內側、嘴唇等部位。若是已知自己對於蛋、抗生素、消炎止痛藥,或是麻醉藥會過敏,對中藥過敏的機率也相對較高,必須格外留意。

陳崇逸提醒,即使先前服用無異常情況的藥品,也可能在停藥數個月後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主要與個人體質與當下的生理狀況有關,因此只要服藥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均建議停藥,並儘速就醫。

---------------下一則--------------- 
中風7成5留後遺症-中華醫藥網1030102《2013/12/19 17:49》記者翁聖權�柳營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患者中風後有 7成 5會留下後遺症。醫師建議應把握腦中風後半年至 1年的黃金復健期,尋求中西醫整合治療妥善照護,才能降低後遺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腦中風俗稱中風,是指腦部血管發生病變,血管破裂時稱為腦溢血,血管阻塞時則稱為腦梗塞。通常中風病人於秋末冬初開始增加,在元旦至春節前後達到最高峰。中風嚴重除了可能致死外,患者或多或少都會有後遺症出現。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中風後有 7成 5的人會留下後遺症,其中以語言表達困難及半身癱瘓最常見。因此,中風也是導致成人殘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台灣有 10823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在 10大死因腦血管疾病排名第 3,許多人也因中風,留下永久後遺症。

曾裕芳說,近年來醫療技術日益先進,中西醫溝通也日益密切,對於腦中風患者,中西醫整合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在發病初期,現代醫學治療是搶救生命的關鍵,待生命徵象穩定後,復健治療及中醫針藥施治,則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減少永久性的功能障礙。

國內學者針對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早期施行中醫針灸治療,進行回溯性分析研究顯示,中醫針灸不僅可以提高存活率,還可降低腦中風併發症,例如肺炎與泌尿道感染及腸胃道出血等後遺症發生。

---------------下一則--------------- 
天冷 小心急性鼻竇炎-自由時報1030103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天氣冷颼颼,若出現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等症狀,持續一星期以上都沒有痊癒,要小心罹患急性鼻竇炎,應儘速就醫,嚴重的話會造成嗅覺喪失、影響視力。

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俊豪說,一名婦人頭痛20多年,近來連呼吸都有困難,睡眠品質不佳,透過鼻鏡檢查,發現下鼻甲肥厚與長鼻息肉,出現鼻塞、呼吸困難與頭痛症狀。

黃俊豪以兩側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用微型手術器械切除造成鼻竇開口阻塞的息肉及組織,擴大鼻竇開口。同時吸走積膿、沖洗鼻竇,使之暢通,終於清除陳年的鼻竇病變。

黃俊豪表示,鼻竇是圍繞於鼻子周圍的空腔,以小通道與鼻腔相通。鼻竇開口堵塞或發炎,會使得鼻竇充滿液體或膿,因而引發鼻子不適症狀。

急性鼻竇炎的症狀為鼻塞、鼻涕倒流、流黃濃鼻涕、鼻痛、顏面疼痛、牙痛、頭痛、口臭及眼睛周圍脹痛,若超過3個月以上就屬於慢性鼻竇炎,若持續惡化,可能併發鼻竇黏膜囊腫或膿樣囊腫、骨髓炎、眼眶蜂窩組織炎、視力衰退、腦膜炎等。

黃俊豪建議指出,多運動、多喝水、戒菸、擤鼻涕(見上圖,情境照,記者林宜樟攝)、常洗鼻子、用熱毛巾覆蓋眼睛及顴骨等自我保健方式,可減少鼻竇炎發生,若有嚴重症狀,需要就醫治療。
---------------下一則--------------- 
近半民眾不知中風原因-中華醫藥網1030103《2014/01/02 20:1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寒冬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但最新中風大調查,近半民眾不清楚中風定義,更有約 6成不知把握黃金 6個月恢復期。

包括前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前宜蘭縣長劉守成都因中風送醫,引發民眾對中風高度關切。趨勢民意調查公司最新的「中風大調查」顯示,民眾對中風知識普遍認知不足,雖有 94.4%聽過中風,但 49.4%無法正確回答中風原因。

調查發現,在引發中風的疾病中,民眾只對高血壓較有概念約 61.0%, 73.6%不知道糖尿病與中風有關, 77.5%不知道高血脂可能引發中風, 80.5%不清楚心臟病會引發中風。超過 9成不知道高尿酸、心律不整與頸動脈狹窄可能導致中風。

至於中風發生後症狀, 56.3%不知道會肢體無力,更高達 9成以上不知智能障礙、失明、意識不清、認知能力下降和大小便失禁也是中風的症狀。

調查也發現, 78.2%民眾不知道中風如何治療, 15.9%民眾認為需要靠復健;對於中風後有 3至 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調查也顯示 55.7%不清楚。

針對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風高危險群,慈濟技術學院根據六順診所病歷資料的回溯性研究顯示,透過適當治療,可將中風風險從 3%降到 0.1%,且中風的治療無治療時間限制,研究成果刊登在國內醫學期刊。

六順診所總院長王新民表示,民眾對中風認知的缺乏,是導致中風疾病發生及病後恢復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中風治療著重在發生後的「黃金 3小時」,但忽略中風發生後 3至 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若妥善治療,恢復改善的空間越大。

「台灣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由趨勢民意調查公司以電話調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時間為去年 12月 4日與 5日晚間,共完成 1,101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在 95%的信心水準下,為正負 3.0個百分點。

---------------下一則--------------- 
調查:近8成民眾 不知中風如何治療-自由時報1030103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近來天氣冷颼颼,是中風的好發季節,前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日前就因為中風送醫。一項調查顯示,雖有高達94.4%的受訪民眾聽過中風,但有49.4%的人無法正確回答造成中風的原因,對於哪些疾病可能導致中風?更有28.5%的受訪民眾完全不清楚。

這項「台灣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是以電話調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有效樣本為1,101份;調查發現,在引發中風的疾病中,民眾只對高血壓較有概念(61%),但高達73.6%不知道糖尿病與中風有關,有77.5%民眾不知道高血脂可能引發中風,更有80.5%受訪民眾不清楚心臟病會引發中風。

至於中風發生後的症狀,有43.7%受訪民眾知道「中風會肢體無力」、18.7%認為「會感覺麻木」,15.7%知道「會說話及吞嚥困難」,但是高達9成以上的受訪民眾不知道「失明」及「認知能力下降」等也是中風的症狀。

在中風治療上,78.2%民眾不知道中風如何治療,15.9%民眾認為需要靠復健,但是對於中風後有3至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則有55.7%的民眾並不清楚。

六順診所總院長王新民表示,民眾對中風認知的缺乏,是導致中風疾病發生及病後恢復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中風治療著重在發生後的「黃金3小時」。發生中風後3至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也不可以輕忽,尤其是缺血性中風,除了復健之外,合併使用一些抗血栓藥物也很重要,若妥善治療,恢復改善的空間越大,且可以預防二次中風。

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在引發中風的疾病當中,高血脂及糖尿病都會引起動脈硬化,心臟病則易出現心房顫動,掉下來的血栓會跑到腦血管塞住,造成中風。所以有這些慢性疾病的民眾,應控制好「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下一則--------------- 
感冒久不癒 恐係鼻竇炎-中華醫藥網1030103《2014/01/02 17:06》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天氣冷,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若同時出現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等症狀,持續 1星期以上都沒有痊癒,可能罹患急性鼻竇炎,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嗅覺喪失,甚至影響視力。

醫師黃俊豪說,一名婦人頭痛 20多年,不當一回事,雖有就醫服藥,,卻找不出病因,頭痛越演越烈,只能依賴止痛藥或擦藥膏度日,近來連呼吸都有困難。

透過鼻鏡檢查,黃俊豪發現婦人因為下鼻甲肥厚與長鼻息肉,造成鼻塞、呼吸困難與頭痛,因為白天鼻塞與頭痛,進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在由兩側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後,使用微型手術器械將造成鼻竇開口阻塞的息肉及組織切除,擴大鼻竇開口,同時吸走積膿、沖洗鼻竇,終於清除兩側多處陳年的鼻竇病變。

黃俊豪表示,鼻竇是圍繞於鼻子周圍之空腔,以小通道與鼻腔相通。若鼻竇開口堵塞或發炎,而使鼻竇充滿液體或膿,因而引發鼻子一連串不適的症狀,便是所謂的鼻竇炎。

黃俊豪指出,平時可多運動、多喝水、戒菸、擤鼻涕、常洗鼻子、用熱毛巾覆蓋眼睛及顴骨等自我保健方式,減少鼻竇炎發生。

---------------下一則--------------- 
急性A肝較往年高 忌生食-中華醫藥網1030101
《2013/12/31 17:46》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元旦及春節假期是親友歡聚及出國旅遊的好時機,疾病管制署提醒,今年急性病毒性 A型肝炎患者較往年同期高,籲請民眾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飲生食。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根據資料顯示,截至今年 12月 30日止,急性病毒性 A型肝炎確定病例共計 133例,較前 3年同期平均 103例為高,其中 94例為本土病例, 3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縣市發生率以新竹縣最高、基隆市次之。

調查發現,病例以 20至 44歲 (95例 )青壯年族群最多;男性病例所占比例較女性為高 (性別比約為 1.61);約有 42%( 56/133)具有生食的飲食史,其中生食海鮮( 46/56)約占 82 %。
病毒性 A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播,藉由食入遭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 15至 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大多數病例會自然痊癒,並終身具有免疫力。

據指出, A型肝炎死亡率雖然不高,約為千分之 1,但對於老年人或 B型肝炎帶原及 C型肝炎感染等慢性肝炎患者,有較高的風險併發猛爆型肝炎而導致死亡。常流行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

周志浩表示,假期親友歡聚及出國旅遊時,請務必注意個人衛生,選擇衛生良好的餐飲環境及食物,避免生飲生食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餐點,並建議無 A型肝炎保護性抗體者( A型肝炎 IgG抗體檢驗陰性),可自費接種 2劑 A型肝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並請醫師針對疑似病例加強通報。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血拼逾23分鐘 會鬼遮眼亂買2013年12月28日【林沿瑜╱綜合報導】

「貨比三家不吃虧」聽起來像是至理名言,但大腦禁得起這般折騰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消費者購物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會發揮作用,幫消費者撿便宜,但前額葉皮層平均僅運作23分鐘,能力就會大幅降低,此時除非休息一下,否則比價能力將大幅下降。

「看到特價就拿」
英國購物行為研究機構SBXL和班戈大學(University of Bangor)針對40名民眾進行模擬購物實驗,請他們閱讀螢幕上的產品和優惠訊息,然後做出購物抉擇。研究人員透過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發現,受測對象的前額葉皮層平均僅在前23分鐘會發揮功能,之後受測者就會轉而使用比價功能較差的大腦島嶼狀皮層(insular cortex),以免耗費過多精力。

英國《每日郵報》前天引述班戈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穆林斯(Paul Mullins)表示,「透過高階的腦部影像技術,我們希望能進一步了解消費者對優惠訊息的回應方式。」

其實,SBXL過去的研究已指出,人們在購物時,大腦很容易陷入資訊超載的情況,20%的消費者會把特惠商品放到購物籃中,卻無視於這些特惠商品可能比其他品牌更貴的事實。

台北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指,未曾聽過前額葉皮層會因使用一段時間就功能大幅降低的情況,但上述研究可能反映民眾買東西先是一頭熱、精打細算,而後逐漸恢復平靜的過程。

逛到累懶得比價
台北上班族蔡太太認為,通常逛街1小時後,就會感覺累,懶得再比價,看到中意的就買了。

---------------下一則--------------- 
壓力習慣就沒事 小心被反噬2014/01/01【聯合報�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

一般人面對壓力時,時常會有「這是壓力嗎?」「小意思,我挺得住」等想法,自認為能夠有方法輕易地解決或排除,卻忽略了方法可能不正確,甚至只是壞習慣,到最後卻愈來愈糟,讓自己不堪負荷。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臨床心理師陳靜怡說,一般人的壓力,多半來自於工作及家庭,若面對壓力沒有用適切、妥當的方式解決,常容易讓人隨時間推進,持續累積壓力,導致生理及心理的沉重負擔,而出現許多奇怪的舉動,成了自己的壞習慣。

▇ 自我催眠,我一定能撐過去!
真相是→壓力後座力驚人,不釋放,會被反噬。
通常生活中的壓力有「不得不承受」與「知道卻漠視」兩種。所謂「不得不承受」的壓力,就是面對工作或家庭時,明明知道自己可能無法承受,或無力解決,但為了滿足期待或現實考量,而必須強迫自己承擔下來。

例如明知自己如果加班或超時工作,身心都會非常疲累,但如果不加班,就有可能會丟了工作。為了保全這份工作,只好勉強自己拚死拚活地操下去,或者是面對壓力時,自我催眠「相信我自己能撐過去」等等。

這些狀況只要日夜累積,表面上好像「習慣就沒事」,但後座力卻是讓身體狀況首當其衝,造成生理上的反彈,而容易猝死、過勞、生重病等,如果沒有適時評估及衡量,反而會被壓力反噬。

▇ 不面對它,就不會有事。
真相是→可能出現不自覺的紓壓壞習慣。
另一種「知道卻漠視」則是,知道自己可能的壓力來源,卻不曾重視它、探索真正的原因,而自認有方法能排除,長久就可能會發展出不適切的行為,自己卻不自知。

例如,有人會習慣大吃大喝、花大錢購物、抽菸等,來滿足心理上的空虛,更認為這樣做就能紓解壓力。實際上卻不知道壓力來源,或根本不知道有壓力存在,光以一些壞習慣來排除「可能的」壓力,久而久之就像溫水煮青蛙,生理和心理同時都會受到傷害。

---------------下一則--------------- 
這些紓壓壞習慣 你可能不自覺…2014/01/03【聯合報�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

陳靜怡說,為了解決壓力而出現壞習慣,通常自己是很難發覺的,必須經由家人、親密夥伴、好友或是醫師溝通、了解,才能「抓出」那些壞習慣,但自己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壞習慣。

她舉例:
1.大吃大喝:當你「大吃大喝」自以為能紓壓時,應該考慮到,自己平時的食量是否這麼大?自己在什麼情況下特別嘴饞?大吃大喝後有沒有對自己的腸胃等身體狀況帶來負面影響?

2.花錢血拚:當你花大錢「血拚」自以為能紓壓時,有沒有停下付錢或刷卡的那隻手,想想自己買的是不是生活必需品?是不是買了許多其實沒有用處的東西?有沒有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後再大肆購物?

3.想咬手指、想點根菸:當你因為緊張或焦慮時,是不是忍不住想咬手指?想點燃一根菸來抽?或是下意識地不斷搔頭?

4.重複的行為:覺得自己壓力很大、快受不了,是不是會想搬家具、打掃,重複一些不久前才做過的事情?

5.總是不會說NO:面對他人的要求總是難以拒絕,就算很勉強或不甘不願,還是逼自己答應對方?

陳靜怡說,這些例子都是一般人面對壓力時,很常出現的「壞習慣」。她認為,當碰到「不得不接受」的壓力時,要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一旦超過就要拒絕。尤其當你面臨抉擇的壓力時,常覺得自己只有一個選擇,但好好思量後,往往能找出其他的選項。

【如何面對壓力?】
試著和家人討論 找出壓力來源
當你不清楚自己的壓力來源,日子久了會對自己的身心造成損害,就得針對自己對於生活的「控制性」好好思考,除了自我對話外,也可和他人討論。不妨試著和家人、親密夥伴、子女或醫師討論,因為「旁觀者清」,也許他人反倒能看出你自己的問題所在,而給予建議。

陳靜怡指出,若為了排解壓力而養成壞習慣,或是以壞習慣來排解壓力,雖然可能會自認能成功紓壓,不過多半會影響身心理,對自己其實不好。

▇ 紓壓這樣最好
抽離原有生活 從事無競爭性活動
面對壓力的正確解決方式,應該要試著「脫離」讓自己感到有壓力的環境,從原本的生活模式「抽離」出來,並且從事規律的、沒有競爭性的活動,讓情緒從肢體散發出來。

從生理上,可以試著慢跑、游泳、登山等讓自己運動放鬆的活動,心理層面則可以嘗試靜態的插花、繪畫、捏陶等。只要和自己原本的生活環境或模式有所不同,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到放鬆,而且不要帶有「競爭性」,就能輕鬆、沒負擔地擺脫日常壓力。

---------------下一則--------------- 

居家生活


睡前滑手機、夜跑 更難入眠2013/12/30【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 平日睡得少 假日睡到飽
真相是→睡眠債一周還一次,搞壞生理時鐘。
部分民眾周一至周五工作或課業忙碌,周間幾乎處於睡眠不足狀態,尤其放假前一天更是玩到深夜,次日睡到吃中飯或下午才起床,如此將造成惡性循環。林嘉謨說,因平日睡不飽,假日補眠睡晚,等到上班前一晚睡覺時間到了仍無睡意,所以周一至周四的睡眠債不斷累積,周五至周日沒調整正常作息,情況恐愈來愈糟。

林嘉謨表示,即使周間睡眠不足,假日補眠最多補一小時就好,如果還是覺得睏,頂多利用午睡再多睡30分鐘,才不會影響生理時鐘。

▇ 放鬆心情 睡前滑個手機
真相是→螢幕燈光,抑制褪黑激素。
「任何光線刺激都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林嘉謨說,通常深夜11時是褪黑激素分泌最高峰時刻,如果看電視、玩手機、電腦上網等,螢幕燈光會讓精神變好,睡覺時間延遲。另外,睡前與好友聊天常會欲罷不能,愈聊愈開心、忘記時間,心情反而無法沉澱、不利入睡。

林嘉謨建議,睡前應避免做容易興奮行為,包括打電動、看動作電影等;睡前燈光也別太亮,室內光線應柔和,透過聽聆聽輕音樂或看書轉移白天上班的工作壓力,閱讀較無興趣的書籍或報章雜誌,亦是幫助入睡的好方法。但他強調,如果已經有失眠問題,最好別在床上看書,以免身體搞不清楚在床上要幹嘛,等到真正要睡覺躺在床上時,反而翻來覆去睡不著。

▇ 壓力好大 來段夜跑紓壓
真相是→劇烈運動,讓你愈夜愈精神。
部分民眾喜歡睡前夜跑,林嘉謨指出,運動會提神,很多人跑完精神變好,並不容易有睡意,尤其劇烈運動後,新陳代謝提高、體溫上升,可能得等兩小時核心體溫下降,才會感覺有睡意。

林嘉謨說,「運動是加強白天精神,調整日夜節奏。」對於平時缺乏運動或生活緊張的人而言,睡前夜跑或許有幫助,還能紓解緊張壓力,「但它對睡眠品質不好的人則會延遲睡眠。」如果想睡得好,他建議不妨散步或做些拉筋、打坐等靜態活動,睡前3、4小不可從事馬拉松等會一直流汗的劇烈運動,以免精神越動越好、有礙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