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2月27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3種辣味佳餚 可解決便祕困擾2014/02/18【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一族,經常都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嚴重者往往會造成便祕,進而導致排便不順,老外一族有必要額外準備膳食纖維豐富的佳餚。

專家看法
營養師張佑寧表示,水煮蒟蒻皮含有蒟弱,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可望促使排便順暢,進而減少便祕的困擾,加上蒟弱熱量低又有飽足感,適合熱量攝取太多的民眾食用;苦瓜拌辣菇含有苦瓜,具有豐富纖維素,而猴頭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可望減少便祕發生的機會;醬爆小菜丁含有毛豆,具有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吃素的人不妨多加利用,而茭白筍含有豐富纖維素,不但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還可以增加飽足感。

水煮蒟蒻皮(約含有160卡熱量)
1.材料:需準備平板蒟蒻3塊、乾豆皮8片,以及花椒粒2匙、辣豆瓣醬2大匙、素蠔油2匙、辣椒與植物油適量。
2.做法:先把蒟蒻洗淨、切片後備用,然後把豆皮洗淨、泡軟後備用;先起油鍋,等油熱了以後倒入花椒粒爆香,接著加入豆瓣醬、素蠔油,再以小火拌炒一下;把蒟蒻片放入鍋中略炒幾遍後,再放入豆皮,然後加水蓋過材料,燜煮約半個鐘頭即可食用。

苦瓜拌辣菇(約含有95卡熱量)
1.材料:苦瓜1條、猴頭菇10塊及素蠔油、醬油、豆豉、辣椒、薑末、鹽巴和植物油。
2.做法:先把猴頭菇以素蠔油調味後,再油炸至表面呈金黃色,然後撈起瀝乾備用;把苦瓜洗淨後縱切成四大片,再切成段,每段約5、6公分備用;先起油鍋,再把苦瓜表面貼鍋底排放,然後以大火略油炸至苦瓜香味飄出來即可,撈起瀝去油備用;另起油鍋後加入薑末、豆豉、辣椒予以爆香,再加素蠔油2匙、醬油2匙、鹽巴1小匙繼續爆香,然後倒入猴頭菇略為拌炒一下備用;拿一個大湯碗,上面鋪上炸好的苦瓜片,鋪的時候苦瓜片的表皮要朝下,然後在中間倒入處理過猴頭菇,接著放入電鍋蒸半個鐘頭即成。

醬爆小菜丁(約含有135卡熱量)
1.材料:煮熟毛豆1杯、茭白筍4條、胡蘿蔔半條、豆乾2片,以及醬油3大匙、冰糖1大匙、麻油1大匙、甜麵醬3匙、植物油適量。

2.做法:把所有材料都洗淨,再把茭白筍切丁、豆乾切丁、胡蘿蔔切丁備用;拿一個小鍋加入清水、毛豆,然後以大火煮開後轉中火煮5分鐘,煮好後撈起瀝乾水份備用;先起油鍋爆香胡蘿蔔丁,再加些辣椒丁,然後繼續加入豆乾丁爆香,接著倒入茭白筍丁拌炒,炒好之後加入甜麵醬、半杯水繼續炒,炒好後加入冰糖提味,這時應煮至鍋中水分收乾,再倒入毛豆,然後加入醬油稍炒一番即可。

---------------下一則--------------- 
大啖菇菇餐 慢性腎病患痛風-中華醫藥網1030219《2014/02/18 17:34》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一位 50餘歲的慢性腎臟病患,應朋友之邀大啖菇菇餐,沒想到痛風發作,下肢水腫痛得厲害,自購止痛藥後,腎臟病情急速 惡化,就醫發現尿酸、磷指數比正常值高出 2、 3倍,顯示腎臟功能已被破壞,目前安排 1週洗腎 3次,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一心主任提醒腎病患者, 切勿為口慾傷身,以免病情雪上加霜。

該名許姓花農長期服藥控制慢性腎臟病,穩定控制多年,最近應朋友盛情邀請,以香菇為主角,品嘗美味的菇菇大餐,他樂得每天嘗鮮,吃了一個禮拜,卻導致痛風急性發作,他自行買藥止痛,結果病情急速惡化,到院時下肢嚴重水腫,尿酸、磷指數都比正常值高出 2、 3倍。

陳一心主任表示,高尿酸、高磷的數據顯示,有外力介入造成腎臟功能失調。許先生有痛風病史,曾經多次提醒他不能碰香菇這類普林高的食物,強調普林是尿酸的 前驅物,含普林的食物下肚後會代謝為尿酸,痛風很容易發作。但許先生仍然什麼都吃,吃香菇造成痛風發作,已不是第 1次。這次大吃特吃,竟造成 1週洗 腎 3次,甚至終身洗腎機率高達 8成的嚴重後果,為了口慾傷身實在不划算。

陳一心主任指出,對腎臟病人來說,愈強效的止痛藥,往往對腎臟也是 更大的壓力,可能造成腎小管壞死,讓腎臟血流下降,腎臟缺血會造成急性的腎小管壞死;病人尿液變少、腳腫,顯示腎臟已受傷,建議病人有疼痛還是回門診拿 藥,由醫師處方。他也提醒腎病病患,一般人認有益健康的糙米、胚芽米,五榖米,因為屬高磷食物,根本不能碰,素食者應特別注意高普林食物包括:香菇、發芽 的豆芽菜、蘆筍,非素食者則要對虱目魚、白帶魚與動物內臟等忌口。

---------------下一則--------------- 
吃大餐配綠茶 頂多只能消除油膩感2014/02/18【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綠茶富含多酚類抗氧化成分,咖啡因含量中等,可促進循環及代謝。營養師表示,很多市面上的綠茶飲品申請通過「調節血脂」、「不易形成體脂肪」的健康食品認證,但實際上大吃大喝的人,很難靠喝綠茶維持不發胖。

綠茶經過蒸青、揉捻、乾燥,避免芽葉發酵,沖泡之後,呈現天然的青綠色。儘管許多綠茶相關產品宣稱有抑制脂肪堆積或加速代謝等效果,但仍是在減少熱量,配合運動的前提下;若大吃大喝,想藉由飲品來將吃進去的脂肪、澱粉輕鬆代謝掉,非常困難。

吃大餐配上綠茶可以減少嘴中的油膩感。不過肥胖的因素頗為複雜,減肥不是單純喝某種飲料就能見效,如果仔細觀察一些綠茶功能性飲品,可發現還添加各種纖維或難消化性麥芽糊精,也不是純綠茶。

綠茶所含的兒茶素在學理上可輔助減輕疲勞,促進免疫的作用。適量飲茶能消除油膩飲食後的黏膩口感,一般人喝茶還是要以淡為原則,儘量避免太冰、太濃的茶;如果沒有去除咖啡因,喝太多濃茶可能使人過度興奮,而淡茶卻能適度提振精神。此外空腹喝一些高濃度、苦澀的綠茶,容易產生不適感。

心跳過快者或心、腎功能有問題病人也不適合喝濃茶,只能少量飲用淡茶,以免加重器官負擔。若是心跳過緩的民眾,倒是可較常喝茶。傳統醫學認為,綠茶偏苦寒。在喝茶的時機上,醫師建議飯前半小時與飯後一小時內都不宜喝茶,以免鞣酸與飲食中蛋白質形成沉澱物,不利於營養吸收。

綠茶在國內市場商機龐大,廠商紛紛申請健康食品的認證,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孫雅祺表示,一些綠茶產品獲得「調節血脂」、「不易形成體脂肪」的健康食品認證,但不表示民眾可以大吃大喝、不運動,然後喝瓶綠茶就能高枕無憂;至於已經屬於肥胖程度的人,更不可能只憑藉喝綠茶減肥。

---------------下一則--------------- 
防缺鐵性貧血 吃紅肉補充維生素C-2014/02/18【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問題,若有缺鐵營養失衡者,月經量過大,懷孕、產後哺乳等族群應注意。以免影響容易疲勞、頭暈等現象。飲食應注意適當補充鐵質,可配合補充維生素C,增加吸收率。

缺鐵性貧血成因
缺鐵性貧血是所有貧血中最常見的貧血,主要由於體內缺乏鐵質,而影響血紅素的合成機能,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色素缺乏。鐵質吸收的減少影響,常見於長期吃素者或因胃切除、乳糜瀉或胃酸缺乏等族群,由於食物中含鐵質不足或鐵質吸收減少而引起缺鐵性貧血症。缺鐵性貧血的尤其以婦女常見,一方面由於每個月的月經影響,每月都會流失約25至30毫克的鐵質,尤其有經血過多症問題者,影響更大。另一方面也由於懷孕期間、產後哺乳時,因鐵質需求量增加,若沒有適當的補充鐵質,也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症。

缺鐵性貧血常見影響
症狀會因為貧血的程度而有所差異,當鐵質缺乏還未形成貧血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是缺鐵狀況持續,影響紅血球生成,與血氧的供應差,會使人體細胞中的能量供應出現障礙,導致容易疲倦、虛弱、頭暈、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臉色發白等現象,且體力較差,運動耐力降低、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表示,動物性食物中鐵質含量高,利用率也較高,如肝臟,內臟類,牡蠣、貝類、瘦肉,尤其紅肉含鐵量也較多。植物中鐵質來源,如有乾豆及蔬菜,深綠色蔬菜,其他像是葡萄乾、紅棗、黑棗、全穀類,也含鐵質成份。

注意事項
維生素C可使三價的鐵還原為二價的鐵,增加非血基質的吸收。因此,可配合多補充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利用。

---------------下一則---------------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多吃可防中風
2014/02/19【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橘子、柳丁、芭樂、木瓜、花椰菜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法國一項研究發現,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可幫助預防中風,降低出血性中風風險。

根據二○○三年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出現腦中風的患者約有三萬五千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也顯示,以台灣腦中風死亡率十萬分之五十五推估,台灣每年死於中風人數約有一萬三千人。在美國,中風為全美第四大死因,美國一年約有七十九萬五千人中風,每年中風死亡人數約十三萬人。

中風主要分成兩種類型: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當大腦血管被堵住,就可能出現缺血性中風。血管若較為脆弱,導致血液滲到大腦組織,便可能形成出血性中風。

法國龐賽尤大學醫院(Pontchaillou 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團隊發現,當體內維生素C濃度不足時,很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就好像高血壓、喝酒、體重過重一樣,都會增加出血性腦中風威脅。

研究人員將六十五歲以上出血性中風患者與健康同儕者做比較,為兩族群驗血,以了解其中維生素C濃度,結果發現,中風患者體內維生素C濃度往往偏低,而健康、沒有中風的人體內維生素C濃度則大多正常。研究成果將發表於美國神經醫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指出,維生素C或許會幫助降血壓,進而降低中風風險。此外,維生素C也會促使膠原蛋白增生,對身體有很多其他好處。

---------------下一則--------------- 
蘋果減重 一天最多三顆就好2014/02/15【華人健康網╱實習記者陳雪莉�台北報導】

你吃蘋果的時候,是否會把蘋果皮削掉再吃?但是,你知道嗎?蘋果連皮吃有幫助減重的效果。所以,想要減重的話,從現在開始,可別再把蘋果皮亂丟!另外,針對日本流行多年的「3日蘋果餐減重法」,營養師提醒,1天最多吃3顆蘋果,千萬別超過,並要搭配飲用約體重的40倍水量,否則不但無法達到減重的效果,更可能因糖份攝取過多,導致體重上升。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蘋果皮中富含的熊果酸,可以增加肌肉及棕色脂肪量,而棕色脂肪能促使身體燃燒白色脂肪,達到減重效果。

棕色脂肪抑制食慾 有助燃燒白色脂肪
至於棕色、白色脂肪與減重、瘦身又有什麼關聯呢?趙函穎營養師表示,人體內的脂肪可分?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是存在於人體深層的脂肪,其主要功能為人體的能量備份儲存,當人體吸收熱量不足以供給身體運作時,就會分解白色脂肪來形成熱能維持身體活動。不過,一旦白色脂肪的累積超過負荷,便會導致肥胖的產生。

而棕色脂肪有分泌瘦體素、促進新陳代謝、抑制食慾、幫助白色脂肪燃燒的作用。但人體中的棕色脂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少。因此,透過攝取含有熊果酸成分的食物,能夠有效增加棕色脂肪的量,進而達到減重效果。

熊果酸不僅在蘋果皮中 莓果類也可見
趙函穎營養師也提到,熊果酸是存在植物中的三?類,不但有提升棕色脂肪,幫助減重的效果外,還有活化肝臟、提升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除了在蘋果皮中可以找到熊果酸外,在藍莓、草莓、蔓越莓、小紅莓等莓類,以及羅勒葉等其他蔬果中,也可以看到熊果酸的存在。

3日蘋果減重 補充水分是關鍵
風靡於日本許久的3日蘋果減重法,指的是按照早午晚三餐各吃一顆蘋果,搭配蔬菜和適量的蛋白質的減重方式。趙函穎營養師表示,一般上,任何人都可以吃蘋果減重,要注意的是一天不能吃超過3顆蘋果,並且要多喝水,才不會造成便祕等問題發生。

在減重期間,一定要多喝水,水量是體重的40倍,因?多喝水有助於膳食纖維在腸內蠕動,把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以50公斤的人來?,一天必須喝2000cc的水。此外,每個人一天的纖維攝取量約9個拳頭的大小,且蔬菜多於水果,有助於排便。除了控制飲食之外,也要多做規律的運動,達到減重的效果。

另外,使用3日蘋果餐減重法時,在食用蘋果的時間上,也要多加注意,盡量在餐前或餐與餐之間吃水果,才能有效地達到減重效果,否則在餐後食用,容易造成果糖堆積在體內,導致肥胖的發生。

不過,因?蘋果的糖分含量相當高,對於有糖尿病問題,或長期施打胰島素的人並不太合適,若仍希望使用此方式,最好還是尋求營養師的指示適量攝取,才不會使病情惡化。

【減重小叮嚀】:
營養師提醒,用餐時謹守「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避免大吃大喝,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此外,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並配合多喝水,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便,把廢物和毒素排出體外,可以有效達到減重的效果。

---------------下一則--------------- 
吃太多含鋅食物 損害關節2014/02/20【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紅肉、許多海鮮、可可亞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不過韓國一項研究發現,吃太多含鋅食物可能會引起關節疼痛,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研究建議,若能減少食用含鋅食物,也許就能幫助減輕退化性關節炎病痛。

韓國研究指出,身體處理、代謝鋅的過程,常會造成一些分子變化,而這些分子變化可能會摧毀膠原蛋白。關節膠原蛋白遭到分解,骨頭就會彼此磨擦,產生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僵硬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疾病,不少年長者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由於醫界對退化性關節炎分子致病機轉還不太了解,目前還沒有有效方法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只能延緩疾病惡化,當關節磨損殆盡,就得考慮置換人工關節。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所出現的組織變化與膠原蛋白細胞中的鋅濃度調節息息相關。研究人員解釋,有一種稱為「ZIP8」的蛋白專門運送鋅進入膠原蛋白細胞內部,這個動作可能造成膠原蛋白組織受到破壞。如果可以減少鋅濃度,或許就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日減500大卡 2週可瘦1公斤-中華醫藥網1030216《2014/02/15 19:06》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年節期間超過 5成的民眾,平均增加近 2公斤,想減重只要找對方法其實不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孫雅祺表示,不會復胖又健康的減肥方式,可以從每日減少攝取 500大卡開始, 2週後可減 1公斤。

醫學研究指出,肥胖不但會影響外形,對於心臟病或是糖尿病,在肥胖者身上的發生率是常人 2倍,肥胖者在高血壓、腎臟病、高血脂症等的發生率都較常人高。

孫雅祺指出,減重以每天減少攝取 500大卡為目標,舉例來說,一個 60公斤的成人若是慢走 60分鐘、快走或騎腳踏車 40分鐘、慢跑或打籃球 25 分鐘,各可消耗 200大卡,再搭配飲食調整,依不同活動量,午晚餐各減少 150大卡,適量攝取 6大類食物,每天運動消耗 200大卡,飲食少 吃 300大卡, 2週後就可健康減重 1公斤。

她提醒,對於從事不同行業的族群,因活動量不同,飲食攝取量也要做調整,例如長時間沒活動的久坐族,建議一餐攝取 500大卡,外勤族一餐攝取 600大卡,活動時間長需搬重物的重力族,一餐則可攝取 700大卡。

孫雅祺說,均衡飲食是不可少的一環,她建議,以去皮瘦肉、魚肉、豆腐取代東坡肉、五花肉、臘肉、香腸,改變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清燉、烤、滷等替換幾道 煎、炒料理,炸物完全避免。若是外燴的飲食因為蔬菜比例低,建議每餐應有 1.5碗份量的蔬菜(含葉菜類、菇類、瓜類)。並以全穀類如糙米飯、全麥麵包、 雜糧饅頭等,取代部分精緻穀類。

對於有吃零食習慣的民眾,可以低熱量的新鮮水果來代替點心,吃消夜多選高纖維為佳、若要吃高熱量的食物,儘量在下午 3點前吃,多餘的零食、含糖飲料則以少量取用、同時以分享的方式減少食用量。

---------------下一則--------------- 
發抖可減肥? 網路傳言別盡信-自時報1030221記者邱奕統�桃園報導

寒 流一波波來襲,網路盛傳在低溫時,衣服穿少一點、發抖,有助於人體燃燒脂肪,進而達到減重目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李偉強表示,這種說法沒 有科學根據,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才是減重的不二法門,建議民眾注意保暖,以免感冒,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猝死,得不償失。

網路最近流傳轉載 「寒流是減少體內脂肪最好的時機」文章,聲稱:「人體正常體溫維持在37度,若低於37度,人體為了正常運作,會燃燒脂肪並轉換成所需熱量,以補足散掉的 體溫。發抖有助於燃燒體內囤積的脂肪,當氣溫降到攝氏15度以下,10分鐘的發抖遠勝於激烈運動一小時所消耗的脂肪量。」

文末還提醒說,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與天冷無關,「鼓勵大家冬天衣服儘量穿少一點,就能自然瘦下來」。

李偉強表示,他曾聽過「發抖有助於減重」的說法,但這缺乏科學依據,如果成立,在寒帶生活的北極熊等動物,「早就瘦到皮包骨」。

他說,人體欠缺熱量時,會藉由發抖讓血管收縮,維持體內核心溫度,若熱量持續流失,會先消耗蛋白質或肝醣等,最後才是脂肪。天冷對於消耗脂肪的助益不大,反而會誘發體內機制讓食慾大增,如果沒有注意保暖,恐會造成心臟、血管收縮劇烈,最後猝死的風險。

李偉強強調,適當的運動及飲食控制,才是最好的減重方式,天冷或下雨時,因為戶外運動不方便,可以在室內來回慢走,直到身體有微熱感,這樣的運動量都比發抖更安全,也更有效。

---------------下一則--------------- 
氣溫降11度 一堆人過敏【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昨天上午還是溫暖好天氣,下半天卻變天,北部氣溫像溜滑梯狂降十一度、還伴隨下雨。醫師表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七度與濕度變化過大時,皆易誘發過敏症狀,門診出現不少氣管收縮導致氣喘明顯、皮膚發炎紅癢患者,其中三成是因天氣變化引起過敏。

溫差逾七度易過敏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徐世達表示,人會自動調節溫度,一旦氣溫驟降,體溫也跟著下降,但溫差逾七度以上恐致全身障蔽器官過敏,尤其與外界環境接觸皮膚及眼、耳、鼻、口等組織黏膜,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他曾收治一名幼稚園孩童,一天跑廁所十多次,尿液檢查並無膀胱感染,孩子卻一直吵要上廁所,最後發現是過敏引起。

台大小兒科教授江伯倫表示,一般只要溫度驟降四至五度,過敏症狀就會出現,溫差大易刺激組織黏膜受體,影響人體神經調控,進一步誘發過敏免疫反應。他說,溫差對膀胱影響可能是續發性的,主要是泌尿道黏膜受體受溫差變化刺激,加上天冷排汗少,排尿次數增多,多重因素造成膀胱過敏。

濕度太高也易引發
除了溫差七度外,相對濕度太高也會誘發過敏反應,一下雨相對濕度就會驟升達百分之八十或九十。江伯倫說,此時八、九歲以上的孩子較易出現鼻子不適症狀,如鼻癢、打噴嚏、流鼻水等;若本身又有氣喘,還可能因氣管收縮引起明顯氣喘症狀。

三歲以下幼童對於溫差或濕度誘發的過敏反應,則以皮膚紅腫癢、脫皮等症狀較常見,江伯倫表示,尤其一歲以下有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的寶寶,甚至會因溫差及濕度驟變,在寶寶四肢或軀幹長出一整片黴菌。

運動可以抗過敏
徐世達建議,有過敏體質者應找出過敏誘發因子,平時使用抗發炎藥物,力行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即每日累計卅分鐘運動量,才能降低過敏發作機會。【2014/0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長期用電暖器 烤出火激紅斑-中華醫藥網1030215《2014/02/10 19:47》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寒流襲台,電暖器、電熱毯等保暖用品紛紛出籠,除了要小心安全外,醫師提醒,別長時間對著電熱器吹,以免造成無感傷害,輕則燙傷,甚至烤出火激紅斑。

一名容易手腳冰冷的陳姓女子,每到冬天就會持續使用電暖器、電熱毯、暖暖包等用品,寒流來時,就連睡覺時也不讓電暖器離太遠,某次洗澡時驚見小腿部大範圍出現黑色網狀紋路,嚇得直奔皮膚科求助,確診是因長期、長時間使用電暖器,導致低溫燙傷的火激紅斑。

皮膚科醫師施易青指出,火激紅斑是由於局部皮膚反覆暴露於不足以引起燒傷的高溫刺激,而引起的持久性毛細血管擴張性網狀紅斑和色素沉著性改變。低於燒傷溫度的低溫連續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火激紅斑外,也會導致皮膚出現乾燥粗糙等現象。

除了民眾長時間不當使用電暖器、電熱毯等因素外,如烤火取暖,因病長期物理性熱治療、紅外線透熱療法等,也都是常見的火激紅斑病因。另外,長期暴露於熱源的工作者,如廚師、鐵匠、鍋爐工人也是出現這類皮膚病變高風險族群。

施易青提醒,由於火激紅斑為長期累積而成,若不慎出現症狀時,應立即求助皮膚科醫生找出病因及改善,一旦大量黑色素沉殿,就難在短時間內退去,恢復期甚至長達半年至 1年以上。

此外,糖尿病和血液循環障礙者、皮膚熱敏感性低者,及老年人,都是火激紅斑的好發族群,施易青建議,在電暖器、電熱毯等取暖用品使用上,應避免長時間連續開啟,除可預防公安事件發生,還可有效預防火激紅斑爬上身。

---------------下一則--------------- 
壓力大易誘使單純疱疹復發-中華醫藥網1030219《2014/02/18 19:17》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春節過後,很多民眾恢復努力工作拚經濟,最近頻傳一覺醒來,嘴角不斷冒出民間俗稱「蜘蛛灑尿」的皮膚病變,經常任意尋求偏方,成大醫院提醒這可能是「單純疱疹」復發,須慎防副作用。

成醫皮膚部指出,「單純疱疹」通常是因工作壓力大,接連幾天熬夜而誘發,最初是嘴角或嘴唇上覺得刺刺痛痛的,然後出現一些小小的水泡,小水泡慢慢越來越多,有的會滲出漿液。大概 3至 5天會慢慢結痂,約 7至 10天癒合。

「單純疱疹」是由「單純疱疹病毒」( HSV)感染所致的傳染病。可分為兩型,第一型較為常見,主要侵犯口唇部的黏膜與身體皮膚為主;第二型以侵犯生殖器官為主。但有時也因接觸部位改變導致生殖器官感染到第一型病毒,或第二型病毒造成口腔疱疹的現象。

單純疱疹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病,不論發作的部位,第一次於孩童時期發疹,症狀長達 2至 6星期,水泡破裂後進入潰瘍期,引起糜爛或潰瘍,最後則是結痂期,病毒轉入神經節,伺機再發。

初期感染後的潛伏期多在 3至 7天,少數可長達 3星期,且可能合併淋巴節腫大及倦怠感,男性生殖器感染則有 45%會有小便困難。

口唇疱疹主要由唾液、食具、毛巾或親子間咀嚼食物傳遞等接觸而相互傳染。大部分的人在孩童時期可能就已感染過單純疱疹,但以後可能因壓力大、焦慮、疲倦、甚至月經週期時,而誘使它再發。

成醫強調,「單純疱疹」至今仍無所謂斷根的療法,一般治療以外用 Acyclovir藥膏為主,雖無法完全抑制疱疹發作,但仍能縮短發作痊癒時間及病灶嚴重度。對於反覆發作或免疫力下降的病患可以考慮口服抗病毒藥物。

「單純疱疹」偶爾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果感染後有眼睛疼痛、畏光、眼分泌物增加應早期於眼科就診。

---------------下一則--------------- 
工時長 睡不飽 易罹心臟病-自由時報1020215〔記者邱宜君、魏怡嘉�台北報導〕

台灣勞工普遍工時過長,台大心臟內科醫師蘇大成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鄭雅文研究發現,超時工作再加上睡眠不足,心臟病發風險增為二至三倍!

研究3年 確認睡不足影響大
兩位外科名醫相繼心肌梗塞、長途客運司機駕駛途中心臟病發…類似事件近年層出不窮,輿論質疑工作害命,卻缺乏科學證據。蘇大成與鄭雅文在國家衛生研究院支持下,以三年時間,邀請到台大醫院三百廿二位符合條件的男性病人參與研究。他們都曾因急性心肌梗塞或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發而住院,年紀都小於六十歲、且發病前還在工作。

另外,再從勞委會九十六年度全國工作者工作與身心健康調查資料庫內的兩萬筆調查資料中,隨機選取兩位與每位病患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縣市地點都相同的人做對照,共六百四十四人。採用相同的標準化問卷,調查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工作和睡眠時間與職場特質。

睡不到6小時 風險增加3倍
結果發現,每週工時超過六十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週工時介於四十到四十八小時者的二.二倍;每天睡不到六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天睡六到九小時者的三倍。這份研究去年十二月發表於《國際心臟醫學期刊》。

蘇大成指出,工時太長,會使勞工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率變動反應能力變差,增加心臟病發機率。人的血壓在工作、警戒及清醒時較高,入夜、休息及睡眠時較低。若休息或睡眠時間受到干擾或壓縮,血壓無法即時恢復,就會一天天高起來。

蘇醫師曾參與美國加州兩萬多名工作族群的研究,發現每週工時若超過五十小時,高血壓的比例就多了三成。

其中,運輸業者除了工時長和睡眠剝奪,還面臨空氣污染的威脅。懸浮微粒每增加十個單位,就會增加一成左右的心血管和死亡風險。

鄭雅文表示,勞工不只該注意健檢、減肥與戒菸,老闆除了落實工時管理、調整工作量外,更應關心員工是否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蘇大成建議,員工健檢時應調查工時與睡眠,知道是否有過勞及睡眠障礙,以利及早介入。

英國研究 睡7小時壽命最長
康聯預防醫學中心總經理蔡志孟醫師表示,不一定睡愈多愈好,英國有份研究發現每天睡七小時的人壽命最長,超過或是不足者,壽命都較短。此外,如果睡眠頻頻中斷,即便睡了七、八個小時,品質一定不好。如果睡眠效果足以支撐工作所需,不會無精打采或是打瞌睡,就表示足夠了。

---------------下一則--------------- 
好癢別硬抓 洗澡改溫水【聯合報╱記者郭逸君�桃園報導】

季節交替,加上春季冷熱溫差大,容易誘發濕疹以及蕁麻疹。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蕁麻疹的患者要避免搔抓皮膚,以免抓破皮引發發炎反應,加重病情。

每到春季,門診中因為春季癢到皮膚科門診求助的民眾增加了三成,「皮膚好癢怎麼辦!」黃毓惠說,春天氣候較不穩定,氣溫忽冷忽熱,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就容易誘發濕疹或是蕁麻疹,「許多病患都會反應皮膚癢到睡不著、上班上課都沒辦法專注」,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開立抗組織胺藥物,患有春季皮膚癢的病患,也可以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來提高身體免疫力。

黃毓惠建議蕁麻疹病患除了依照醫師處方吃藥以外,也可以留意洗澡水的溫度,不宜過燙,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才能加速痊癒。敏感性皮膚的病患,保養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注意天氣溫差做好保暖、減少接觸過敏源,如果覺得皮膚乾燥,也可以依醫師指示,塗抹保濕乳霜,降低發病的機會。【2014/0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
天冷皮膚乾 洗完澡別忘保溼【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板橋報導】

近日受到寒流影響,天氣冷颼颼,由於天氣寒冷,許多人喜歡開熱水沖個不停,平常洗澡不到10分鐘,但到了冬天光沖水就可以沖5分鐘以上,但醫師提醒,熱水去油脂力強,容易將皮膚保護層洗掉,建議民眾洗澡水溫不要超過40度,洗完澡也要馬上擦乳液保住水分。

不少民眾到了冬天,常常皮膚乾癢、忍不住抓來抓去,不但容易發炎,還可能感染。亞東醫院皮膚科醫師朱暐濤指出,天氣寒冷時,皮膚防水功能變差,因此和夏天相比,更容易有乾燥的問題,應更注重保濕。

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表示,雖然因天冷喜歡洗熱水澡,但溫度太高洗掉保護層,反而對身體不好,「洗澡水溫不要太燙,如果洗完澡整間浴室充滿霧氣,就有可能是洗太熱,且洗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泡澡也不要超過15分鐘。」

「洗完澡,保濕很重要。」施怡賢說,擦乾身體後、應趁身上還有水氣趕緊擦上乳液,「如果先吹乾頭髮,回頭擦乳液時身體都乾了,乳液效果也有限。」

如果身體是乾燥體質,施怡賢建議可以先上一層乳液,再上一層凡士林,達到補水、保濕兩功效。也有人冬天圍圍巾、戴口罩,卻會皮膚癢,朱暐濤說,由於冬天皮膚乾容易產生刺激性接觸性過敏,可以先擦乳液在使用保暖用品,「但如果症狀嚴重、遲遲無法改善,還是要就醫洽詢皮膚科醫師。」【2014/0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年節用眼過度 不適患者增加-中華醫藥網1030217《2014/02/04 19:58》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過年期間跟親友聚聚,或是熬夜看電視,因用眼過度造成眼睛不適的患者都會增加。眼科醫師呼籲,從事閱讀、看電視、打電腦等近距離的活動,應每隔 30分鐘休息 5到 10分鐘,以避免睫狀肌痙攣造成頭痛及近視度數增加,平時要抽空到公園或郊外踏青,讓眼睛凝視遠方,都是保護眼睛的運動。

書田眼科診所主治醫師廖士傑表示,明亮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對於眼睛的保養最為重要,電視的位置,一般距離觀賞者約 3公尺遠,螢幕中心點應比視線稍低,明暗對比不宜過強,觀賞時室內應維持適度的照明,如此才不致於導致眼睛的疲勞。

他說,良好的照明,正確的姿勢以及休息,加上充分的睡眠,是護眼的不二法門,最理想的光源是由左後方投射至桌前,並不要閃爍,閱讀書報應端坐於書桌前,維持適當的距離為 30到 35公分。

他呼籲,一旦眼睛有任何不適,都要儘快求助於專業眼科醫師的診治,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護眼的訣竅,不但眼睛健康,也可活絡身體其他機能。

---------------下一則--------------- 
眼睛抗藍光 3C、陽光都要防2014/02/17【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3C產品當道,「抗藍光」成為近來眼科、眼鏡業者最夯的行銷用語,不過,除了螢幕以外,生活中的藍光其實無所不在,醫師表示,太陽光才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藍光來源,抗藍光不能只靠看螢幕時戴藍光眼鏡,外出更要做好眼睛的防曬。

黃斑部病變 推測與光線有關
光線分成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可見光波長多落在300到700奈米間,並以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順序做為波長長短排序,紅光的波長最長,藍光波長最短;紅外線、紫外線則屬於不可見光,紫外線波長小於300奈米、紅外線波長大於700奈米。

白內障及老年黃斑部病變已成為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眼疾之一,奧斯卡眼科中心診所院長張正忠說,研究顯示,曝曬於陽光底下時間較長的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機率較高,也因此推測光線與黃斑部病變有關連。

藍光、紫光 最易穿透水晶體
張正忠表示,在預設光線為黃斑部病變可能的危險因子之一後,科學家就開始尋找哪種光源對眼睛傷害較大,結果發現波長較短的光波,例如藍光、紫光,較容易穿透角膜與水晶體直射入黃斑部,可能造成黃斑部感光細胞的損傷。

而黃斑部就像是相機底片的感光中樞,張正忠說,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點,視網膜功能就像相機的底片,接收影像的形狀、顏色、光線,黃斑部病變與遺傳、外傷、年齡、糖尿病、血管硬化等都有關係。

陽光中的藍光 比3C螢幕更多
近來報章雜誌大幅報導3C產品、螢幕散發的藍光恐對眼睛有很大傷害,不過,大安眼明眼科院長王孟祺表示,藍光為可見光,陽光會發射不同顏色的光波,其中的藍光其實比3C產品所發出的藍光來得更多,但民眾多認為藍光僅會從螢幕散發,甚至使用螢幕時戴濾藍光眼鏡,但出外卻不戴太陽眼鏡。

王孟祺指出,太陽眼鏡可擋掉紫外線及強光,減去一部分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建議民眾外出也應留意眼睛的防曬。

螢幕閃爍光線 長期注視很傷
王孟祺說,其實各種顏色的色光都可以用紅、綠、藍這三種顏色的色光調和出來,3C產品也是利用這樣的原理所製作出來的,但無法透過眼睛來辨別光線的顏色。而3C產品、螢幕是由藍色的LED塗上螢光的物質而成,藍光並非螢幕的主要色光,而是螢幕散發出的光線之一,因為長期近距離注視螢幕,眼睛就更容易受到藍光刺激。

張正忠說,除了光線的波長以外,研究也發現閃爍的光線比穩定的光線更容易傷眼睛,而螢幕的光線就是一直處於閃爍的狀態,因此若長期注視,對眼睛也有不小的傷害。另外,若在暗室中看螢幕,光線對眼睛的傷害恐更大,因為暗室中的光線會造成瞳孔擴大,眼球的感光細胞也較敏感、較容易受損。

---------------下一則--------------- 
呼吸 用鼻子好還是嘴巴好?2014/02/20【台灣新生報�記者 萬博超�台北報導】

很多專家認為,「從鼻子呼吸比嘴巴呼吸佳」,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運動生物學講師詹姆士•薛佛銳斯表示,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佐證鼻子吸氣一定比較好,大部分人休息或靜態時都是靠鼻子吸氣,運動或大活動量時靠嘴巴輔助吸氣,只有張嘴才能加大吸氣量。

「不妨自由呼吸吧!」詹姆士•薛佛銳斯認為,沒有必要刻意從鼻子呼吸,自然就好。他表示,多數人都是一般狀態下都是先從鼻子呼吸,運動量加大,大約到六倍的呼吸頻率時,非得張嘴呼吸不可,否則吸不到足夠的氧氣。不過,如果天氣乾冷時,從鼻子吸氣的好處是可以更容易濕潤與暖和吸進來的空氣,使整個呼吸的過程更順利。

如果是氣喘患者,或許從鼻子呼吸,更理想。二○○八年一項小型研究顯示,氣喘患者從鼻子呼吸較少誘發氣喘症狀。

有些人強調「腹式呼吸」,認為如此才能深度吸吐,然而詹姆士•薛佛銳斯指出,目前並無科學佐證。他強調,人類運動時,就是呈現深度的空氣吸吐狀態。

很多人清醒時的呼吸狀況,經常看不出異常,但入睡後,由於身體呈現放鬆狀態,一旦呼吸道附近肌肉鬆弛,很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鼻塞、軟顎及扁桃腺附近肥大,或舌根大、下巴後縮、喝酒,使用部分藥物可能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比較嚴重時會在睡眠中反覆出現呼吸道完全阻塞。如果觀察枕邊打鼾的人鼾聲響亮,且常斷斷續續吸氣、掙扎,可能是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覺時出現呼吸中斷現象,是很多人的困擾。睡眠呼吸檢查主要是偵測受檢者的腦波、呼吸、心跳、血氧,若有異常,再找出可能阻礙呼吸道暢通的問題。

北市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楊惟鈞指出,如果整天都必須從嘴巴呼吸,可能是鼻腔不通暢,最好就醫檢查,而晚上入睡後只用嘴巴呼吸的人,也可能是鼻塞或呼吸系統異常的表現,找出原因比較重要。

---------------下一則--------------- 
國人脂肪肝比例 20年飆升18倍-中華醫藥網1030220《2014/02/19 21:4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脂肪肝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根據一項《健檢認知大調查》顯示,國人脂肪肝比例 20年飆升 18倍,小心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癌症危機上身。

脂肪肝是台灣上班族常見的肝病之一,且代謝症候群患者超過 5成有脂肪肝,動脈硬化患者超過 6成有脂肪肝,且大腸癌患者超過 6成、乳癌患者超過 5成有脂肪肝,顯示脂肪肝是許多疾病的前兆,對健康更具威脅。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醫師表示,根據聯安統計 1993到 2013年間健檢異常症狀發現,脂肪肝比例從 20年前的 2.8%在 20年後攀升至 52.9%,成長 18倍。長期脂肪肝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問題等病變,民眾不可輕忽。

重口味、未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是脂肪肝的高危指標,鄭乃源分析, 85%患者偏好重口味、油膩、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容易增加臟器負擔; 72%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幫助代謝; 80%則是長期處於加班、忙碌的高壓工作型態。
鄭乃源表示,基礎的腹部超音波雖能掌控肝臟狀況,並以飲食把關,預防脂肪肝。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看醫師前先看藥師 不怕吃錯藥【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首創在門診設立「雲端藥歷照護」,病人在看醫師前先看藥師,由藥師整合各家醫院的用藥情況,提供給醫師做為開藥參考,不僅避免重複用藥引發的危險,也節省健保藥費支出。

奇美去年10月起在總院的神經內科試辦這項服務,反應相當不錯,醫院計畫逐步擴展到柳營及佳里分院,針對高診次、慢性病患者,一體適用。

奇美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慧瑜表示,健保局去年7月建置雲端藥歷系統,申請的醫院可以透過系統,看到病患近3個月的健保用藥紀錄,目前全台已有部分醫院提出申請,包括奇美,希望避免重複用藥及浪費,多數醫院都是讓醫師主動查詢,但醫師看診忙碌,很難有時間查詢。

奇美去年試辦雲端藥歷照護,針對神經內科患者,設置藥師專用的診間,病患看醫師前先看藥師,藥師只要進入雲端藥歷系統,就能查知病患近期用藥狀況。

像一名中風患者,在其他醫院看診後覺得無效,又到奇美同一科就醫,藥師發現之前開的藥還有近1個月,就提醒醫師,醫師斟酌後就不再重複,只增開不同的藥。還有一名三酸甘油脂高患者家屬,詢問是否可吃魚油,藥師從資料中發現患者已在吃降血脂與抗凝血藥物,擔心再吃魚油會有出血風險,向家屬說明。

藥師陳蓉芳表示,特別是高診次或有慢性病的三高患者,易有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等風險,經由這項服務都可以減少。【2014/0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酒精加重過敏 女子吃麻油雞氣喘【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48歲女子有氣喘病史,一到冬天就發作,每年都到住家對面診所報到,10多年來是診所常客;但今年女子的氣喘症狀特別嚴重,一直聽到「咻咻」的喘鳴聲,1周至少回診2次,1個月就醫次數高達8次,還差點喘不過氣來。

由於就醫次數太頻繁,醫師進一步詢問發現,女子在菜市場擺攤,常到隔壁攤吃麻油雞,只要一吃完就立刻氣喘大發作。

收治這名個案的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麻油雞多用米酒煮,酒精也會誘發過敏發作,但女子主訴平時喝酒並無過敏氣喘情形,他研判女子可能是燥熱體質,加上麻油雞也屬燥熱食物,才會吃完整個喉嚨氣管縮起來。
女子後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及含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氣喘症狀才獲得緩解。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表示,誘發過敏氣喘的原因很多,例如塵蟎、蟑螂、菸酒等,都是刺激來源,尤其氣喘控制不穩定情況時,酒精恐加重過敏發作。麻油雞中的薑、麻油、雞肉、米酒等都可能是刺激物來源,需逐一排除確認,找出誘發因子。

另外,食材過期也會引起氣喘發作,徐世達透露,曾有一對姊弟吃了阿公自製的鬆餅後休克,後來發現鬆餅粉過期1年,長時間放在塵蟎聚集的儲藏室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天冷許多民眾緊閉門窗煮飯。徐世達說,瓦斯柴火在燃燒過程中所釋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揮發性氣體也會刺激過敏發作,他曾收治一名麻辣鍋店董娘,因為室內通風不良,每次烹煮鍋底就嚴重氣喘,後來董娘退到後台,把烹煮工作交給其他員工,降低吸入揮發性氣體及油煙刺激機會,氣喘發作次數才逐漸減少。

「過敏體質平時若沒照顧好,敏感度較高,也較容易氣喘發作。」徐世達說,氣喘是慢性病,民眾應避免接觸誘發因子,除了別養寵物、居家環境需定期清理外,煮飯需在通風環境,以免氣喘發作導致氣管平滑肌收縮、無法放鬆,可能有致命危險。

---------------下一則--------------- 
忍胸痛不就醫…心肌梗塞成殺手【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最近天氣多變化,心肌梗塞病例爆增,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漢根研究發現,許多民眾劇烈胸痛時缺乏病識感,因而延遲就醫,即使醫護人員努力為病人存亡與時間賽跑,仍是事倍功半,這項論點獲國際醫界認同,今年5、6月將在美國急救醫學期刊發表。

「心肌梗塞就像房子著了火,愈快處理,損失愈少」,不過葉漢根醫師歷時4年、以500多名病例對照研究,發現醫院即使在衛福部規定的90分鐘內搶時效救人,心肌梗塞死亡率並未明顯降低;他們對這個奇特現象深入探討,原因在於病患從病發到送醫這段時間延誤太久。

葉漢根說,心血管疾病是台灣第2大死因,其中心肌梗塞是首要原因。2009年衛福部雖祭出評鑑手段,要求各大醫院從病患進急診到送入心導管室手術,需控制在90分鐘內,仍無法有效降低死亡率,追根究柢出在民眾認知不足。

「只有決戰於院外,才能搶得救命先機。」葉漢根說,民眾出現胸痛、盜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時,常以為忍忍就過了,特別是中風、糖尿病、洗腎等痛覺不敏感患者,已經沒力、喘不過氣、意識不清,仍一忍10幾小時。

他指出,男女罹患心肌梗塞的比率為85%比15%,但女性死亡率反而是男性的一倍,大約是7.8(男)比14(女),這說明傳統女性凡事愛忍耐,反而因而喪命。

葉漢根認為,衛福部形成決策,由醫療院所下鄉衛教,讓民眾對心肌梗塞提高警覺,才是杜絕心肌梗塞的有效作法,「即使一胸痛即就醫,最後發現不是心肌梗塞,至少求個安心」。

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以97年、98年266個病例與99年、100年293個病例對照,發現病患送入急診的後端治療時間雖從74分鐘降到42分,民眾從病發到就醫的時間僅從150分鐘減到128分鐘,沒有明顯作用。【2014/0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子宮頸腺癌 女性健康殺手-中華醫藥網1030219《2014/02/18 16:39》記者陳金旺�台中報導

過去子宮頸癌常被稱為沒有症狀的癌症,其中腺癌位置在子宮頸深處,不易察覺,且癌細胞侵襲性高、易轉移,發現時很多是 第 2、 3期,治療效果比較差,成為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為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建議,目前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有 2價及 4價兩種, 兩者對子宮頸癌都有很好的防護效果,以 2價疫苗為例,高抗體對子宮頸腺癌有長效的保護力。

同時也是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的曾志仁醫師表示, 子宮頸癌主要分為鱗狀上皮癌、腺癌兩種,政府 84年推動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來,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已下降 6成,顯示抹片篩檢成效顯著。但腺癌主要 發生於子宮體和靠近子宮體附近的子宮頸,位於較深體腔內,加上腔內腺體黏滑,抹片容易滑走,有確診困難度,造成近年來子宮頸腺癌在所有子宮頸癌類型中所占 比例大幅上升,而且有年輕化趨勢,超過 3成患者在 35歲以下。

曾志仁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說明,子宮頸癌無特殊症狀,即使部分女性分泌物增多、下腹感覺腫脹、甚至陰道異常出血,都無法判別罹癌與否。

曾志仁指出,引發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感染,曾發生性行為的婦女皆應定期進行抹片篩檢。抹片篩檢對測出子宮頸鱗狀上皮癌有極佳效果,可望 協助婦女確診、治療。目前抹片篩檢的診出率為 60%~75%,但對於位於子宮頸深處、高侵襲性、高致命率的腺癌仍須留意防範。

曾志仁醫師建 議,目前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有 2價及 4價兩種。兩者對子宮頸癌都有很好的防護效果,以 2價疫苗為例,高抗體對子宮頸腺癌有長效的保護力。子宮頸癌為 第一個有疫苗預防的癌症,全世界已有 4億人施打,聯合國明定會員國符合施打年齡的女性皆應在 2018年前完成接種。台灣也應跟上國際趨勢,同步重視抹 片與疫苗的必要性,才能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

---------------下一則--------------- 
抹片15年來都正常… 竟罹子宮頸腺癌末期-自由時報1030219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47歲的陳姓婦人婚後連做15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都正常,去年卻發現罹患子宮頸腺癌末期,內子宮頸的腫瘤長得像一顆貢丸大,癌細胞轉移到四周淋巴,開刀摘除子宮、卵巢、淋巴腺等器官,又做放療、化療,才救回一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指出,子宮頸腺癌發生在子宮頸深處且黏液多,篩檢困難,加上國人飲食西化、肥胖,近12年來發生率成長3倍。

陳婦去年經常下腹部悶痛,房事後出血、分泌褐色黏稠物,但子宮頸抹片檢查正常,四處求醫抽血、超音波檢查也無異狀,她也懷疑只是貧血,後來檢出卵巢癌指數高出5倍才擔心罹癌。

曾志仁說,陳婦去年7月到醫院做斷層掃描檢查時發現,內子宮頸的腫瘤已經4公分大,癌細胞也擴散到肚臍後方的主動脈淋巴腺,開刀摘除子宮、子宮頸、卵巢、輸卵管和淋巴腺,接著做放療、化療,救回一命。

陳小姐昨天說:「我是年年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模範寶寶,卻成了漏網之魚,罹患子宮頸腺癌又是末期!」聽到噩耗像是被雷打到,歷經2個月痛苦治療,簡直生不如死,幸好在家人陪伴下抗癌成功,現在所有檢查已經找不到癌細胞,提醒婦女一定要加以防範。

曾志仁說,政府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12年來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30%,但其中子宮頸腺癌卻從5%提高到15%,抹片篩檢出機率只有30%-40%,只有子宮頸癌的一半,大多等到出血才發現罹癌且是中後期。

曾志仁強調,子宮頸腺癌長得快,轉移得遠,好發於25到45歲的年輕族群,曾有21歲患者罹癌。末期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從30%到80%不等。

防範之道為抹片篩檢加上施打子宮頸疫苗,雙重保護,保護力有90%,也能預防口腔、肺腺、肛門和鼻咽癌,保護年限超過20年,建議12歲以上就要接種,目前歐、美、加、日、星、馬等國家都提供公費接種,台灣只有部分縣市有公費補助。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成人也有過動症 忘東忘西要注意-中華醫藥網1030120《2014/01/05 18:10》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過動不是兒童的專利,成人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高雄市一名 28歲男性上班族,有做事經常虎頭蛇尾,求學或工作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不僅忘東忘西,還嚴重到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經向凱旋醫院求助,才知罹患了「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凱醫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何志培指出,這名上班族,因為兒子的同學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有類似情況,便自行到醫院諮詢,始知罹患「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後,病人覺得自己變了個人,自我掌控能力越來越好。

何志培表示,分心、好動、控制不了的衝動,是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主要特徵。仔細檢視病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開會總是坐不住,且時常忘記與客戶約定的時間,更別說搞丟手機、重要文件等層出不窮的行為。

近幾年來,醫界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過動症病童到成人期仍有明顯的症狀;因此,有過動症症狀的成人絕大多數是小時候即有症狀,卻沒被發現的隱藏患者。

---------------下一則--------------- 
銀髮族太寂寞 死亡風險增14%-2014/02/19【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年長者要活得健康、長壽,心態、心情很重要。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如果感覺特別孤獨、寂寞,提早死亡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十四。年長者若多與以前的同事相聚、聊天,或多與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時光,就能減少孤獨、寂寞感覺,進而對身體、身心健康產生諸多好處。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契歐波研究團隊發現,孤獨、寂寞很容易增加年長者死亡機率,其影響程度與社經地位幾乎不相上下,社經地位較低的年長者提早死亡機率約增加百分之十九。一項二○一○年研究顯示,孤獨、寂寞對死亡率的影響程度與肥胖差不多,都會讓提早死亡風險翻倍。

研究人員分析年長者生理、心理健康衰退情況,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孤立,常出現孤獨、寂寞感覺,睡眠就容易受到影響,血壓也會升高。早上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濃度也會比較高。此外,免疫細胞基因表現也會出現變化,憂鬱程度增加,整體健康狀況就會越來越差。研究人員認為,多參與社交活動、與社會保持正面連結可幫助年長者在老化過程顯得更健康、更快樂。

研究作者建議,年長者可多與前同事保持接觸,多參與家庭活動,並與家人、朋友共享快樂時光,這樣都能常接觸其他人、保持社交生活,並可以彼此互相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