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4月17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喝咖啡 名醫:可降肝炎風險 對帶原者有益 過量恐胃食道逆流2014年04月06日蘋果日報 【邱俊吉、蔡筱雯╱綜合報導】

台灣是肝病王國,肝炎病毒帶原者超過300萬人,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昨引述國外研究,建議B、C肝帶原者可多喝咖啡,依攝取量不同可讓帶原者罹患肝炎、肝硬化的風險,降低22%至75%;但有醫師指,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無助護肝,且多喝會使胃食道逆流風險升高,不宜過量。

加糖加奶仍有效
江守山指,國外已有多項研究發現,咖啡對肝炎病毒帶原者有護肝效力,有瑞典學者就綜合多篇研究後推論,關鍵在咖啡中的綠原酸。江守山說,因綠原酸的濃度多寡,在於咖啡豆與熱水接觸的時間長短,接觸時間愈長、綠原酸濃度愈高,他依此認為,使用濾紙浸泡的美式咖啡會有較多的綠原酸、護肝效力最佳;第2名是用高溫、高壓沖泡的義式咖啡,第3名是虹吸咖啡,冰滴咖啡排第4,護肝效果最差。

江守山說,日本學者也曾於2005年發表一篇研究,追蹤東京市民中9萬多名成年的B、C肝帶原者約7.4年時間,發現每天喝1杯咖啡,帶原者發生肝炎、肝硬化風險會降低22%,每天飲用2杯可下降50%,1天喝4杯更可降75%。以美式咖啡為例,1杯的分量是400c.c.,且加糖、加奶無礙咖啡護肝效力。
但一般人多喝咖啡是否也能有護肝功效?江守山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證實。

心律不整應不喝
汐止國泰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楊瑞能說,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無助護肝,且多喝恐過度刺激腸胃,會使胃食道逆流發生風險提高20%。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咖啡中的咖啡因恐致失眠或心跳加速,不建議多喝,若本身就有心律不整,最好不喝。

此外,新加坡學界昨也公布一項研究,發現喝咖啡有助降低因非病毒性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炎及藥物性肝炎,所造成的肝硬化死亡風險。

該研究也指,亞洲人較常罹患的病毒性肝炎如B肝,喝咖啡則無助帶原者降低肝硬化發生機率。

【肝炎帶原者】注意事項
★盡量吃新鮮食物,因過期食物恐含黃麴毒素,會提高肝炎變成肝癌的機率
★少熬夜保持正常作息,降低情緒壓力,因壓力太大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恐引發猛爆性肝炎
★適量飲用咖啡可降低肝發炎、肝硬化風險
資料來源:楊瑞能醫師、江守山醫師

---------------下一則--------------- 
醫師︰亂吃藥保肝 不如喝咖啡 保肝品來路不明 恐傷肝腎-自由時報1030406〔記者黃以敬、羅碧�台北報導〕

適度喝咖啡可以護肝?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不少肝病患者為了保肝,吃下一堆來路不明的保肝品,不僅無法護肝,甚至可能會造成腎功能衰竭失調,他建議肝病患者不妨試試喝咖啡,美式咖啡是首選。

日喝4杯 肝炎風險降到25%
江守山解釋,咖啡護肝相關研究已有十多年歷史,日本二○○五年針對九萬東京都市人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B肝、C肝患者喝咖啡,與降低肝硬化和肝炎風險有著劑量關係。每天喝一杯咖啡,可降低肝硬化、肝炎的機率到七十八%;喝兩杯咖啡,風險降低一半;若一天喝四杯咖啡,風險可降到廿五%。台大醫院四年前也有類似流行病學調查且結論類似,但規模小。

江守山︰瑞典動物試驗推測
喝咖啡為何可保肝?江守山說,瑞典醫師根據動物試驗推測,可能與咖啡生豆裡的「綠原酸」有關,還有待人體試驗驗證。綠原酸是一種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等效果。

烘焙時間短、溫度高、可溶出較多綠原酸。據此,江守山分析,美式咖啡的綠原酸較多,其次義式expresso咖啡、虹吸咖啡,最後是冰滴咖啡,若想保肝,喝重烘焙或冰咖啡,可能較無效。

專家︰沒實際數據可證明
咖啡有咖啡因,喝太多也可能導致膀胱癌、骨質疏鬆症等副作用,衛福部建議一天咖啡因攝取量不要超過三百毫克。

江守山說,一杯咖啡估計導致流失四毫克鈣質,而一份阿拉比卡咖啡豆約有三十毫克咖啡因,一天喝個三、四杯應沒問題。羅布斯塔咖啡豆一份約有一百毫克咖啡因,一天最好別超過三杯。
不過,國內兩位肝病治療權威都強調,沒有實際數據可證明喝咖啡可保護肝臟或改善肝功能。

學者︰肝病人口 並沒減少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培哲強調,台灣和日本等亞洲國家風行喝咖啡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但是台、日的肝炎帶原及肝硬化人數並沒減少,反倒是B型肝炎帶原者和C型肝炎感染者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才有明顯改善與控制。與其藉由喝咖啡護肝或治療B、C型肝炎、肝硬化,不如把買咖啡的錢用來接受正規治療。

有肝病 最好接受正規治療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醫師指出,目前看到的研究報告都是用問卷調查進行,主要詢問病患每天喝多少咖啡,再對照病人肝臟狀況,做法不夠精準。他提醒民眾,有些人一喝咖啡就心悸或失眠,就是身體告訴自己並不適合,千萬不要勉強去喝。

江守山也強調,他並不是教肝病患者不要吃藥,而是跟亂吃保肝保健品相較,適度喝咖啡應可有額外的護肝效果、做補充品。例如他的門診病人顯示,吃處方藥有五成左右療效,若依日本研究每天一杯咖啡可降低二成五肝硬化風險推算,兩者應可加成。

---------------下一則--------------- 
喝茶尚健康!5大好處報你知2014/04/10【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

提到茶,腦中浮現的是什麼呢?大多數人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紅茶或綠茶吧!有的人喜歡發酵過後散發蜜糖香氣的紅茶,有的人偏愛未發酵、口感較為清香鮮甜的綠茶,不論是哪一種茶類,他們對於健康各有益處,卻是不爭的事實。

茶種類的分別主要以發酵程度來區別,國際上較為通用之分類法是按照未發酵茶(綠茶)、半發酵茶(烏龍茶、青茶)、全發酵茶(紅茶)來作簡單分類。因此,分辨綠茶與紅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發酵程度來判斷。

紅茶VS.綠茶 抗氧化、減脂功能佳
綠茶的好處有很多,日前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指出,運動前喝綠茶有助消脂,綠茶中的兒茶素能抑制人體某種酵素作用,而有助於多消耗17%的脂肪,而茶葉中的抗氧化物質「EGCG」,可中和體內自由基、幫助延緩老化。對於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而言,綠茶除了維生素C含量豐富外,兒茶素也能抵抗由UV-B所引發的輻射傷害;而豐富的維生素A也能幫助抵抗電腦輻射對眼睛的傷害,保護視力。

至於紅茶的好處也不遑多讓,「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s Nutrition Bulletin)有一份報告,建議每日紅茶飲用量約為3~4杯(一般茶杯大小),就能達到預防蛀牙的效果。此外,紅茶中的茶黃素(一種類黃酮)成份,能夠阻止膽固醇從胃進入血液的粒子形成,也是促使動脈擴張、降低中風、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物質。

攝取紅茶加綠茶 營養照顧更全面
現代人飲食經常過度攝取肉類、甜品、油炸類等食品,無形中吸收了過多的熱量而不自知,因此多攝取綠茶與紅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如兒茶素、茶黃質、茶紅質等,有助促進新陳代謝、調節身體機能,並減少疲勞感,適合忙碌、經常外食的現代人。

雖然紅茶與綠茶好處這麼多,但是要現代人每天固定都喝足量的綠茶與紅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隨著食品科技進步,也有將優質綠茶萃取物以及高品質低溫抽取的濃縮紅茶萃取物,以先進的錠劑形式合成,不但攝取營養更方便,也能讓營養品質更穩定,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不用泡茶也能輕鬆攝取到茶葉中的抗氧化成分。

---------------下一則--------------- 
飲食七大好習慣 提昇免疫力2014/04/07【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一個人如果免疫能力正常,就有抵抗各種常見病毒及細菌的能力,在各種傳染疾病的流行期都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提昇免疫力的飲食習慣
1.每天至少一碗五穀雜糧:除了五穀飯之外也可以選擇雜糧麵包或是其他全麥製品。因為在未精緻的食物中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精緻過的白麵條、白饅頭或白米幾乎流失掉這些營養素。維生素B群包含B1、B2、葉酸(B3)、泛酸(B5)、B6,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酵素的作用以及免疫的調節。

2.攝取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建造或修補體內細胞、組織的主要成份,免疫系統也必須靠蛋白質才能正常運作。依行政院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每人每日應攝取3-8份的優質蛋白質。優質動物性蛋白質有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植物性蛋白可從豆類及豆製品、堅果類而得。

3.脂肪攝取不過量:攝取太多脂肪(例如攝取過多油煎或油炸烹調食物)會抑制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應注意油脂的種類。植物油較動物油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建議採低溫水炒或是以快炒的方式縮短烹調時間,避免產生自由基攻擊免疫細胞。

4.吃各種顏色的蔬果:每日至少3-5份蔬菜加2-4份水果,儘可能多種顏色的組合,攝取不同的植物化學成份提升抗氧化能力。搭配方式建議每日一份綠色蔬菜,配上一份紅、橘或黃色蔬菜,因紅橘黃色系的蔬果富含β-胡蘿蔔素,在體內轉換為維生素A可保護眼睛、鼻腔黏膜、口腔黏膜、肺部及胃腸道,有助於增強第一線防禦細菌、病毒的功用。

5.適量攝取菇類:菇蕈類含多醣體成份,研究證實具有調節、提昇免疫能力的作用,也被視為抗癌的明日之星。但香菇普林含量較高,痛風患者在平日應斟酌食用,不需每日攝取。

6.適量優酪乳:每天喝400cc左右的優酪乳能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好菌多於壞菌),改善胃腸道健康,並可抑制壞菌分泌致癌物質,減少罹癌機會。最近研究發現,優格中的乳酸菌可增加免疫細胞釋放「Y干擾素」活性,幫助抗體產生。提醒治療中或是免疫功能尚未恢復的癌友,優酪乳應暫時避免。

7.甜食淺嚐即可:經常食用甜食零嘴會讓血糖不穩定,導致胰島素抗性產生,不僅容易肥胖,也會影響免疫細胞的活動力,臨床發現血糖不穩定或是有胰島素抗性的人,甚至是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其他慢性病以及降低免疫細胞的作用,罹癌危險度較一般健康人還高。

---------------下一則--------------- 
素食罹癌比率 比吃葷高1倍2014年04月05日蘋果日報【簡竹君、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素食者比較不健康!」國外一份最新研究指,素食者的就醫頻率比肉食者高;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過敏比率是少吃蔬果的重度肉食者的2至2.5倍。國內營養師指,一樣是素食,若高鹽高油、含大量精緻澱粉,自然有害健康。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奧地利「社會醫療與流行病學中心」與格拉茲醫學大學,共同研究該國民眾飲食,發現素食者雖然普遍較少吸菸飲酒、社會經濟地位較高,高血壓與中風機率較低,卻有較高的癌症、過敏、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心理疾病風險。

多補充維他命B12
參與研究的學者說:「研究顯示奧地利成人素食者比較不健康,需要更多的醫療。」這項結果可能與素食者攝取較少動物性脂肪有關,但學者也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跟進,該研究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國內營養師謝宜芳說,素食有多攝取天然蔬果的健康素,也有又鹹又油的不健康素,她說此項調查針對奧地利人,而當地飲食多油膩重鹹、少新鮮蔬菜,無論葷素其實都不太健康;她建議國內素食者:「只要吃健康素,適量補充維他命B12,加上氣功、運動等養生活動,其實不需太擔心。」

台灣演藝圈有不少吃素明星,最著名的大S已為了懷孕而開葷,結果如願懷了小寶寶。藍正龍2001年跟著當時女友大S吃素,分手後仍未改變,但1年多前做全身健檢,醫生建議他最好要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以免影響健康。他此後就開葷,但吃肉的量仍比一般人少很多。

曾吃過約1年素的郭書瑤昨表示:「飲食均衡為主,人體必須有蛋白質,有些蛋白質要由肉類攝取。」她認為要健康還是得攝取肉類。

張懸為環保吃素
張懸昨在美國演出,經紀人表示:「她是為了環保吃素,若遇上演唱會體力負荷大仍會吃肉,她平常吃素不會讓自己營養不良,也很健康,應該沒有這種狀況。」

宥勝幾年前曾嘗試吃素,但因拍戲關係,1年多來吃的都是素便當,結果營養不均衡,被營養師勸阻,因此停止吃素習慣,經紀人昨聞訊表示,研究結果好像跟宥勝的狀況蠻相似的。

---------------下一則--------------- 
炸物含致癌物 少吃馬鈴薯製品-自由時報1030407〔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想吃炸薯條?選地瓜可能比馬鈴薯好!
地瓜類產品檢出丙烯醯胺濃度最低
調查研究顯示,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的生成量,與烹調溫度、時間長短相關外,也與食材種類相關。以國人常吃的洋芋片、炸薯條、炸地瓜、炸油條來說,洋芋片檢出丙烯醯胺的平均濃度最高,其次是炸油條,接下來是洋芋片以外的馬鈴薯製品,最低的是地瓜類產品。

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九四年將丙烯醯胺歸類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近年陸續有研究發現丙烯醯胺在大鼠試驗中,導致末梢神經以及脊椎神經受損等。也可能與胰臟癌與腎臟癌症相關,在人類致癌性方面則需要更多研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臨床上不容易進行人類致癌性觀察,不表示不會對人類致癌,還是應避免食用。

這項調查是由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教授團隊進行,研究人員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分析八十五件從各種通路以及販售點買來的油條、馬鈴薯製品、地瓜製品以及洋芋片所含丙烯醯胺含量。

研究顯示,十五種市售洋芋片均檢出丙烯醯胺,平均濃度1104ppb,烘烤製造的相對較低。薯條、薯餅等廿五件樣品中檢出廿四件,平均濃度334ppb。

廿五件油條也都有丙烯醯胺,平均濃度348ppb。地瓜製品包括地瓜脆片、地瓜薯條等,還有烤地瓜等廿件中,十一件檢出丙烯醯胺,平均濃度87ppb。

葉安義指出,烹調溫度超過一百廿度,就可能產生丙烯醯胺。富含澱粉的食物若經過高溫烘焙、燒烤,也有可能產生丙烯醯胺。
一般認為,丙烯醯胺的生成也與食材中的胺基酸等組成有關,尤其是天門冬胺酸的含量。

烹調時間長短也會影響丙烯醯胺的生成,以這次的研究調查來看,老油條的丙烯醯胺遠高於一般油條,同店家老油條的丙烯醯胺含量是一般油條的一.七倍。

此外,同店家薯餅的丙烯醯胺濃度幾乎是薯條的兩倍到十倍;可能是因為冷凍薯餅體積大,需要更多時間解凍、油炸所致。

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建議對丙烯醯胺長期研究,但至今包括歐盟等並未制定殘留標準。
葉安義建議,民眾改以水煮或是蒸煮方式料理相關食材,不要太頻繁食用高溫烹調食品。

同樣也參與這項調查的食藥署科長鄭維智指出,如果地瓜烤到焦,建議吃裡面就好。若想要攝取高纖、連皮吃地瓜,應採用蒸煮方式料理。

---------------下一則--------------- 
胰臟癌�抗氧瓜王!每日1杯苦瓜汁防胰臟癌2014/04/09【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苦瓜素有「脂肪殺手」之稱,不僅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排毒,且熱量極低,可以預防癌症,對於肥胖族群也有減重效果。營養師表示,苦瓜屬於涼性食物,具降血糖效果,能抑制癌細胞增生,國外研究發現,每日1杯苦瓜汁能預防胰臟癌,具有防癌效果。

陳彥甫營養師指出,苦瓜有「抗氧瓜王」稱號,富含維生素E,是瓜類中含有抗氧化營養數一數二的好食材,有益於抗老化,對於預防癌症也有良好的食療效果。

研究:苦瓜汁能預防胰臟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苦瓜汁可以預防胰臟癌,並可殺死胰臟癌細胞。老鼠食用苦瓜之後,罹癌風險減少約6成之多。動物實驗發現,苦瓜汁可以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這樣癌細胞就會失去能量來源,最後慘遭殲滅。研究成果在今年4月發表於「癌症形成」國際醫學期刊中,受到防癌學術界高度關注與討論。

基本上,維生素E是抗氧化的重要維生素之一,若能和維生素C、胡蘿蔔素共同攝取,可以提升抗氧化的功效,預防癌症的效果更佳。苦瓜不但含維生素E,同時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可說是極優的抗氧化食材。

陳彥甫營養師強調,苦瓜雖然很營養,但很多人不太敢吃苦瓜。事實上,食用苦瓜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並充滿飽足感,因而可以降低攝取其他食物的慾望,有助於瘦身,且其纖維也有利身體排出脂肪,可避免肥胖,並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酗酒應多吃苦瓜 預防肝病變
經常喝酒的人建議應常吃苦瓜,因為酒喝下肚之後,需要利用肝臟分解酒精,酒喝越多的人,肝臟負擔越大,當來不及將酒精代謝掉時,肝臟就會漸漸囤積脂肪,變成脂肪肝,如果繼續喝酒傷肝,就會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因為苦瓜含有苦瓜蛋白MAP30,它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能夠活化攻擊癌細胞的抗癌物質,抑制癌細胞增生,並預防肝癌,且苦瓜中的苦瓜鹼可抑制癌細胞增生,因此也具有抑制肝癌細胞增生的功效。

蜂蜜+苦瓜=不苦的苦瓜汁
1.切片:將苦瓜去籽切片,放入果汁機中打碎後,加入果汁或蜂蜜再飲用,就能去掉大部分的苦味。

2.調味:苦瓜切片後,可先放入鹽水中浸泡約5分鐘,再用於料理或打成果汁,也能去除大部分的苦味。

【營養師小叮嚀】:
苦瓜的排毒解熱效果佳,能消除疲勞。 食用苦瓜前最好用熱水燙過,不建議直接生吃,因苦瓜含有草酸,容易和鈣結合,影響鈣質的吸收,但只要燙過後即可去除草酸。屬於較寒體質者,不妨在吃苦瓜時,加入一些溫性食物,如排骨、蔥、蒜等共食,可以緩和苦瓜的涼性。

---------------下一則--------------- 
青梅排毒!1顆20大卡助排宿便2014/04/10【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清明節前後,正是吃青梅最好時機。營養師指出,青梅熱量低1顆約20大卡,含大量有機酸及礦物質,味道雖然酸酸的,卻是屬於鹼性食物,具有平衡身體酸鹼值功能,不僅有助消化排除體內毒素,更能幫助排宿便預防便祕。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蘇宜君指出,梅子是我國及日本特產,每年約清明節前後,是梅子的盛產期,一般多採收以青梅為主,因為酸度高甜度低,通常是做醃漬梅用,也是輸往日本或曬乾供製造話梅的原料。

望梅止渴 吃青梅好處多
基本上,清明節前後採收的深綠色梅子適合製成脆梅,果實變成淡綠色時適合做成紫蘇梅、話梅、茶梅及製作梅酒。待梅子成熟到變成黃綠色,則可用來釀製梅醋或製作梅子果醬、果汁,完全成熟變紅的梅子,就不適合做成加工品。

青梅果實含有豐富的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B1、B2、C、胡蘿蔔素,以及鈣、磷、鉀等礦物質;近年研究發現,梅子具有增進食慾、改善體質、消除腹脹及暈車等食療效果。

青梅屬鹼性食品 促消化排宿便
蘇宜君營養師強調,青梅含有豐富的鈣、鎂、鉀、磷、鐵等礦物質及檸檬酸,是高單位的鹼性食品,長期食用有益健康,不僅可以在家DIY製作脆梅、Q梅等,還可製成梅醋或梅酒,甚至入菜,做成各式各樣梅子料理,衛生、健康又好吃。

青梅鮮果也是水果的一種,以中醫觀點來說可促進消化、增進腸胃蠕動,也有助排宿便,但醃漬青梅是加工品,裡面添加了許多糖與鹽,對糖尿病、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患者身體負擔大,應該酌量攝取。

青梅入菜 酸甜滋味入口
《1.梅子雞》
材料:去骨雞腿肉、醬油、梅汁少許、梅子。

作法:
1.先將雞肉煎至八分熟。
2.再將醬油、梅汁倒入與雞肉混合。
3.收汁起鍋即可。

《2.香梅炒飯》
材料:白飯、雞蛋、紅蘿蔔丁、青豆仁、蝦仁、梅汁、橄欖油、醬油。

作法:
1.紅蘿蔔丁、青豆仁、蝦仁汆燙好,梅子切丁備用。
2.放適量橄欖油炒雞蛋、白飯,倒入備用食材。
3.倒入梅汁、醬油後均勻拌炒後起鍋。

【嚐青梅 4小叮嚀】:
1.腸胃不好者不適合過酸食物,增加腸胃負擔。
2.醃漬青梅裡加大量糖與鹽,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少吃。
3.1顆鮮果青梅約20大卡,多吃對減重無益。
4.腎臟病患盡量少吃醃漬品,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聯合新聞網提醒您:喝酒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下一則--------------- 
吃豆類食物 助減壞膽固醇2014/04/09【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身體壞膽固醇增多,很容易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吃一份碗豆、扁豆等豆類食物可幫助減少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濃度,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加拿大聖麥可醫院研究人員指出,很多人都不習慣吃豆類食物,以北美民眾來說,應該增加豆類食物攝取量一倍以上,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目標,對降低壞膽固醇也才會有幫助。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加拿大聖麥可醫院臨床營養學與疾病風險因子調整中心研究員約翰•西耶范皮波醫師。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

西耶范皮波醫師指出,這次研究發現,民眾若一天食用一份豆類食物,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可下降約百分之五,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也會減少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在台灣,心血管疾病占十大死因第二名,在美國,心血管疾病則是十大死因第一名。

研究人員指出,一份豆類食物相當於一百三十公克重量,量杯為四分之三杯。不過北美民眾每天平均豆類攝取量連一半都不到。豆類食物多半為低升糖指數食物(低GI食物),分解較慢,因此食用後血糖上升速度也比較慢。許多動物性蛋白含有壞脂肪,豆類食物又不會很昂貴,若能以豆類取代動物性蛋白,或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量,對心血管健康較有好處。

西耶范皮波醫師分析二十六份隨機臨床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含括一千零三十七位民眾。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如果每天吃一份豆類食物,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會比女性來得明顯。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男性飲食往往較不健康,膽固醇濃度也較高,因此採用健康飲食後,膽固醇改善幅度就會比較大。

此外,有研究報告顯示,有些人食用豆類食物後會出現脹氣、常放屁、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不過這些症狀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消退,並不會造成永久傷害。

---------------下一則--------------- 
嗜吃生冷食物 小心子宮肌瘤上身-中華醫藥網1030405《2014/04/04 21:59》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許多女性愛吃生菜沙拉、冰品,但中醫師提醒,這類性味寒涼的食物會讓女性宮體受寒,氣血循環變差,造成子宮肌瘤,應盡量避免吃冰及生食材。

1名 57歲日籍婦女 20年來強忍肌瘤帶來的不適,因恐懼開刀遲遲未將子宮切除, 49歲停經時子宮肌瘤已達 24公分,去年 3月因陰道不正常出血,就醫檢查才發現子宮肌瘤已長到 24公分,她因害怕開刀而不接受摘除子宮手術,遂前往仁愛院區中醫就診,經下腹部針上艾灸並服用中藥調理,之後平均每星期回診 1次,目前腹脹、腰痠、下腹重墜感已消除,子宮肌瘤也日漸縮小。

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子宮良性肌瘤在中醫屬於癥瘕,日本人愛吃冰、生魚片、生菜沙拉等性味寒涼食物,會增加子宮肌瘤機會,藉由圍刺任脈、胃經、腎經、肝經等腹部穴位,艾粒溫通氣血,改變子宮腔體環境,並給予中藥活血理氣、溫陽化瘀等方式調理,有助於減輕子宮肌瘤不適症狀。

他提醒,有家族史或肥胖婦女都是罹患子宮肌瘤高風險族群,因為肥胖婦女體內雌激素的量多,發生子宮肌瘤機會也較高,他說,有這類問題的患者生活習慣要更謹慎,少吃肉類以避免過多環境荷爾蒙的誤食,並多吃綠色蔬菜,盡量避免生食,就寢前不要吃水果,因為冰品或寒性食物會導致婦女的宮體變寒,下焦氣血循環變差會使子宮體環境更適合子宮肌瘤成長。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狂盯3C 20歲女冒出大眼袋2014年04月05日蘋果日報【吳慧芬╱高雄報導】

太陽花學運遍地開花,習慣全天候滑手機、平板電腦關注學運最新進度的年輕人,小心出現大眼袋!有整形外科醫師發現,自從智慧型手機盛行之後,求助外科手術去除眼袋的30歲以下族群人數大增,幾乎佔了35%。

下眼皮鬆弛老化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指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因下眼皮組織鬆弛老化,很容易形成眼袋;但現在許多年輕人智慧型手機不離身,早也滑、晚也滑,用眼過度提早變成了「眼袋族」。

曹賜斌每年進行眼袋手術約200例,近3年來,30歲以下個案就佔了3成5。一名19歲男大學生就醫時坦承,除睡覺、上課外,幾乎都在滑手機,短短1年眼袋越長越大;另一名20多歲女性患者,也因為常滑手機,滑出兩顆大眼袋,只好求助外科手術去除。

高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黃慧芬也發現,近來收治年輕眼袋案例明顯增加,多與滑手機、熬夜有關。若真的長出大眼袋,曹賜斌建議可採眼袋內開手術,把眼緣下方形成眼袋的多餘脂肪取出;也可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將眼袋下方的凹洞補平。

---------------下一則--------------- 
氣候悶熱潮濕 因痘求診增3成-中華醫藥網1030407《2014/04/06 18:29》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悶熱季節是痘痘好發的時機,尤其是夏天持續破表的高溫,加上台灣悶熱潮濕的氣候,以及冷氣機、汽車等排出的熱氣,讓肌膚的油脂分泌更為旺盛,在混雜著汗水與髒污空氣下,讓青春痘與痘疤的問題激增。

皮膚科醫師朱芃年表示,近日因青春痘問題求診的人數約提升 2-3成,求診者除了因氣候悶熱、油脂分泌旺盛而產生痘痘者外,因為工作壓力大,熬夜作息不正常,以及荷爾蒙失調,雄性素分泌過盛,而引起成人痘者,也不計其數。

朱芃年醫師進一步指出,許多人在臉上冒出痘痘時,常會自行將痘痘擠出,這樣常會因用力不當,使發炎更嚴重,導致色素沉澱外,也可能會造成皮膚受傷,產生凹洞,而留下痘疤。建議有痘痘困擾者要就醫,由醫師依情況開立抗生素、過氧化苯等藥物,消除紅腫、痛、化膿等症狀。

目前改善痘疤主要是將雷射做複合式搭配,深入改善在肌膚深層纖維化病變部分,刺激膠原蛋白增生,同時也改善全臉毛孔、淺層疤痕。近來也有動力除疤針、 1927雷射、微針電波等新型療程改善痘疤,與傳統磨皮、飛梭雷射相比,這些療程傷口較小、痛感較低,患者接受度高。

朱芃年醫師表示,每個人凹洞痘疤的狀況與複雜程度有所不同,凹洞痘疤型態有不同,治療過程必須搭配不同技術,才能獲得較佳改善效果,因此專業痘疤門診多需有四、五種以上高科技設備,才能對症下藥,提供完整治療規劃。

---------------下一則--------------- 
低頭族手指麻痛…多是腕隧道症候群-中華醫藥網1030406《2014/03/18 16:22》記者張淑娟/新營報導

許多低頭族手機滑不停,電腦工作者長期使用手指,造成手指麻木疼痛,睡到半夜麻痛醒來,因手指問題問診的病患多了;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表示,多數是屬腕隧道症候群,中醫可以針灸改善。

何裕鈞指出,臨床門診常有病人手指麻木疼痛,半夜常因麻痛醒來,手甩一甩會減輕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支配大拇指動作與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分無名指感覺的正中神經,受到位於神經上方的韌帶壓迫造成;也就是指頭的正中神經經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因各種原因受到壓迫造成。

何裕鈞說,初期正中神經所支配的感覺神經分布區域出現麻木、疼痛等症狀,且在夜間會加劇,甚至麻痛到醒過來,但症狀會因暫時手甩動而減輕,白天也會因重複手腕動作(如騎車催油門、用手洗衣等)而症狀加重,如症狀長期持續則可能出現持物無力或手指精細動作遲鈍甚至肌肉萎縮、感覺喪失等。

哪些人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何裕鈞表示,長期手持機械操作者、木工、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長期反覆使用手腕工作都是好發族群,女性發生比例比男性高;有些女性懷孕後期也會出現,其他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等疾病容易在手腕部產生組織水腫,就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何裕鈞說,初期輕微可以傳統針灸疏通手腕部經絡,有部分因疾病或體質易造成手腕部組織水腫者,可配合內服藥加強療效;部分傳統針灸效果不佳或症狀較嚴重者,可考慮以針刀直接鬆解韌帶達到立即緩解壓迫的目的,或者依個人體質與症狀程度不同,採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治療,以儘快緩解。

---------------下一則--------------- 
小心攝護腺癌 排尿不順速檢查-中華醫藥網1030405《2014/04/04 20:24》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上了年紀的男性通常會有排尿無力、甚至尿失禁問題,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溫玉清表示,忽視攝護腺肥大,嚴重時可能變成攝護腺癌,建議 50歲以上男性定期檢查。

溫玉清說,攝護腺主要是分泌液體供給精子營養,以及控制排尿。若需要時也提供給精子緊急營養,如果攝護腺肥大要切除時,可能會產生精液流入膀胱;另一個功能是控制尿流正常,排尿時,尿液從膀胱經由被攝護腺包圍的尿道排出體外。

他指出,良性的攝護腺肥大會出現尿無力、尿遲滯、尿間斷、有殘尿感、頻尿、尿急、夜尿等,醫師表示,年紀大及男性荷爾蒙刺激,是導致良性攝護腺肥大主要原因。種族、生活飲食習慣、輸精管結紮及飲酒等危險因子與良性攝護腺肥大間的關係,仍不能直接斷定。

溫玉清表示,一般來說,治療攝護腺肥大分為藥物與手術治療 2種。同時提醒,上了年紀就要早注意健康及症狀,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是對抗癌症最好的對策。

他呼籲, 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接受例行肛門指診、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家族中有攝護腺癌病例者,應該提早從 45歲每年 1次檢查。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熬夜玩3C半年 24歲男腦中風-中華醫藥網1030408《2014/04/07 19:08》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經常熬夜玩 3C的年輕人要注意了,台南市一名年僅 24歲的青年,身強體壯,持續半年通宵玩手機遊戲,上個月初半夜開車途中突發腦中風,撞上安全島,送往安南醫院急救手術,才救回一命。

陳姓患者半年前才專心工作,從事汽車裝飾工作,並無高血壓血脂血糖等症狀,晚上下班後多玩手機遊戲,偶爾吃消夜、喝點酒,持續半年,都是早上 4、 5點才小憩一下, 9點就去上班,從來沒覺得不舒服。

3月 5日晚間他參加家族聚餐活動,深夜結束後載朋友回家時開始頭痛,之後頭痛得更厲害,突發癲癇且嘔吐,並且意識模糊,他勉強減速後,讓車子滑行到路邊,輕撞上安全島,人已不省人事。

路人見狀趕快通報 119送醫,當時昏迷指數為 6分 並伴隨腦出血中風現象,身體左半邊完全無力。

經開顱手術清除腦中血塊,在加護病房觀察 14天,轉往一般病房,第 26天開始復健。他原本無法走路,復健後已能行走自如,左手仍較無力。

安南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朱彥澤指出,陳姓患者是他從醫以來所碰過最年輕的腦中風病人,近來的醫學文獻雖偶有 20餘歲年輕人腦中風的報告,但常為先天性遺傳或心血管機能已異常,但陳姓患者並無三高,腦部影像圖顯示腦部大出血是在 2小時內快速爆發,所以根本無法預防。

---------------下一則--------------- 
熬夜後量血壓 預防腦中風-中華醫藥網1030408《2014/04/07 19:09》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年輕型腦中風近幾年已悄悄倍增,上升到 10%,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提醒經常熬夜的年輕人務必節制,切忌喝酒、吃消夜,熬夜後記得量血壓,若超過 130和 80則不能再持續。

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朱彥澤表示, 以往都認為腦中風是專屬老年人的疾病,跟年輕人無關,但隨著工作及生活型態改變,腦中風也開始年輕化,出現「年輕型腦中風」一詞。

年輕型腦中風是指第 1次中風的時間發生在 40歲以前,台灣原本約只占 2%到 5%,現在升到 10%,原因應是年輕族群熬夜普遍,飲食習慣複雜,可說是身體「加倍奉還」的反彈。

朱彥澤說,年輕患者常感嘆︰「我還年輕,怎麼可能會中風?」例如陳姓患者突發急性中風,長期熬夜是關鍵。

腦中風是台灣地區的第三大死因,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病, 6成發病年齡均超過 65歲,朱彥澤強調特性是會有漸進性的症狀,分屬出血型和梗塞型,但年輕型腦中風以出血型居多,徵兆較不明顯。

朱彥澤提醒,千萬不要自恃年輕有本錢而經常熬夜不以為意,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形同自殺。一旦突然單邊肢體無力、麻木及言語不清,就要趕緊就醫。

腦中風治療重點在於急性期的掌握,急性期時間長度通常為使用血栓溶解劑後的「黃金 3小時」,所以及早發現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下一則--------------- 
長期聞炷香 法師竟罹鼻咽癌-中華醫藥網1030405《2014/04/04 18:26》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 1名 56歲道教法師,長期身處拜拜炷香煙霧中,最近因常流鼻血而就醫,結果診斷是鼻咽癌初期,經治療,自行在神壇裝設 3台排煙設備後,目前病情穩定控制。

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青劭表示,很多職業都會有其職業所衍生出來的疾病問題,而法師因為長期接觸拜拜炷香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蔡青劭表示,這名病患擔任法師已經 18年,長期宮廟裡瀰漫著拜拜炷香的煙霧,最近因為右側鼻子常常出現流鼻血、鼻塞、耳鳴、重聽與頭痛症狀,察覺身體有異,到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經蔡青劭問診檢查,發現病患鼻腔有很多污物,使用鼻咽纖維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右側鼻咽黏膜增厚,進行鼻咽切片化驗後,確診患者罹患鼻咽癌第一期;安排進行放射線治療,以及定期回診追蹤,發現病患鼻腔變乾淨。

蔡青劭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患者因為無法卸下法師職務,就在神壇上方裝設三台大型排煙設備, 24小時運作下,讓香煙不再繚繞在宮廟裡,目前在治療與自我防治下,病情穩定控制。

蔡青劭表示,鼻咽癌是在鼻子後方與喉嚨交接處的鼻咽腔長了惡性腫瘤,因為病變位置比較隱密,且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患者會自行判斷為感冒或火氣大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季節交替 鬱症情緒起伏大-中華醫藥網1030407《2014/04/06 15:39》記者鄭佳佳�台南報導

春夏季節交替之時,是精神疾病好發時刻,隨著天氣轉暖,社會局提醒,家中若有憂鬱、躁鬱症患者,務必要注意其情緒起伏及是否按時服藥,以免適應能力下降,衍生負面效應。

溫度的轉變,容易讓有躁鬱、憂鬱等精神疾病患者情緒起伏變大,情緒易怒、晚上難入睡、上班與同事起口角等,不僅如此,更可能衍生出家暴事件。據往年經驗,每到季節轉換期,尤其是冷變熱,家暴通報案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都相對較高。

台南市每年家暴通報案將近七千件,若是動手毆人、精神虐待等情形,較能預防,但若是類似憂鬱症個案,屬潛在性危險,平時可能沒事,但往往一發不可收拾。

社會局表示,家人若多給精神疾病患者支持與鼓勵,讓患者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對減少負面情緒有極大幫助,此外,更應陪同走向戶外,轉移注意力,利用環境治療減少發病頻率。

最重要的預防方式就是規律生活,隨時保持愉悅心情,此外,適度的運動,也是紓壓方式之一。

---------------下一則--------------- 
三不口訣 防治自殺-中華醫藥網1030408《2014/04/07 20:59》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統計, 101到 102年共接獲 3281通求助電話,有 3成 5是自殺風險者的親友來電諮詢;自殺防治中心提醒,面對親友表達負面情緒時,除了主動詢問和回應外,也要掌握「不」要打斷、「不」要簡化處境、「不」要評斷等「 3不」口訣。

自殺防治中心表示,過去的「一問二應三轉介」是重要口訣,但鑑於周遭親友擔心自己做得不對、說得不好,反而變成第一時間去關懷有自殺意念者的隔閡。根據過去一項調查顯示,有 86%民眾認為「不認為只有專業人員可以防治自殺」,卻只有 37.9%願意和有自殺傾向的親友談一談,足以顯示想幫忙又猶豫的矛盾心情。

自殺防治中心指出,一旦出現自殺想法時,周遭親友第一時間提供關懷與心理支持,就有機會降低風險。在專線諮詢處理後,就可透過親友主動關懷,協助紓緩壓力,提醒面對親友負面情緒時,除主動詢問和回應外,也要掌握「 3不」口訣。

首先「不」要打斷他們的表達,建議只要聆聽、接納而不打斷他們宣洩痛苦感受,才能使對方感覺被了解而吐露心聲,才能進一步了解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或行動;「不」要簡化他們的處境,像是「其實沒那麼嚴重」或是「你想多了」等來回應,因為讓他們知道有人陪伴才更有意義。

此外,「不」要評斷他們的苦楚,像是「我比你更慘」或「你還不是最慘的」這類話,這些可能造成他們更大的愧疚,不要試圖以「比較」來說服他們,而是用溫暖的回應來表達對他們的重視,並鼓舞正面的希望與想法。

---------------下一則--------------- 

居家生活


明年多6天假 勞工竟不適用2014年04月07日蘋果日報【唐鎮宇╱台北報導】

內政部日前決議,公務員明年起放假日遇到周休二日,將一律補假;依此決議明年將可補六天假,不過這項規定並不適用勞工,為避免勞工休假小確幸成泡影,勞動部已決定邀請勞團、企業及學者開會討論,預計年底前將做出新解釋,把這六天假「還」給勞工。

《勞基法》並未規定
勞動部官員解釋,因我國《勞基法》法定工時仍為二周八十四工時、工作七天中有一天為例休,但因有民間企業為了配合公部門作息,將工時挪移為周休二日,一般多約定周日為例休,周六為休息日。

勞動部官員表示,因《勞基法》並未規定休息日應補休,依照現行規定,若國定假日落在周六,勞工不能因此補假。

明年包括大年初三、二二八紀念日、清明節、端午節、國慶日及蔣公誕辰紀念日等六天的國定假日全都落在周六,勞工無法補假。

勞動部年底前解套
勞動部說,為避免勞工看得到吃不到,會盡速邀學者、勞團及產業界開會討論因應措施,希望搜集各種放假樣態,最快年底前做出新解釋,不讓勞工小確幸成泡影,周六放假也能補休,勞工的放假天數可望「回補」六天。

---------------下一則--------------- 
勞工小確幸! 可望適用多放6天假【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內政部上月決議,明年起國定假日遇例假日一律補假,但是該項規定只適用公務員,不適用勞工,勞工明年等於被「吃掉」六天假。勞動部本周將邀集勞資團體、學者協商,讓勞工比照公務員,也有放連假的「小確幸」。

勞動部表示,依照現行放假規定,勞工明年全年假期為一百零四天,若六天被例假日吃掉的國定假日都可補休,就多六天假,會有一百一十天。

勞動部指出,明年有六個國定假日剛好落在周六,依現行規定,勞工不能補休。六天分別是二月二十一日大年初三、二二八紀念日、四月四日兒童節、六月二十日端午節、十月十日國慶日、十月三十一日蔣公誕辰紀念日。

勞動部官員解釋,「勞基法」法定工時為兩周八十四小時、每七天有一天例休,而非周休二日,很多工廠仍是「隔周」休二日,約定周日為例休,周六為休息日。

勞動部官員並表示,「勞基法」並未規定休息日遇到國定假日應補休,因此國定假日若落在周六,勞工就不能補休,周日才可以。

若勞動部在本月順利做出決議,修訂勞基法中的請假規則,明年勞工將多出五個三天連假,春節也將多放一天,可以放六天。

勞動部官員解釋,明年春節原從除夕放到初三(周六),初四為周日,初五(周一)就要上班;但若初三這天假可補在初五休,就可等到初六再開工。

此外,明年清明連假,勞工原只放三天,未來若可多補休一天,勞工可以從周五放到周一,連放四天。
勞動部次長陳益民表示,此次也會考慮比照新北市增加陪產假、陪產檢假。【2014/04/08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別碰感光紙 雙酚A恐引子宮肌瘤【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郭綜合醫院研究發現,出現在感光紙、奶瓶等物品中的環境荷爾蒙「雙酚A」,會促進子宮肌瘤幹細胞發炎反應,並增加侵襲能力,可能是引發子宮肌瘤的原因之一,女性應該特別注意避免接觸。

相關研究全球並不多,這項成果刊登在國內婦產科醫學會雜誌中,並獲選為去年刊登文章中論文類的第1名。

負責這項研究的王凱弘表示,雙酚A過去認為會造成多囊性卵巢炎、子宮內膜增生及流產,但並未研究與女性子宮肌瘤的關聯,未來將進一步臨床研究,確定兩者間的關係。

郭綜合婦產部部長林大欽表示,有子宮肌瘤的女性相當多,生育年齡婦女中每3人就有1人有,停經婦女更是每2人就有1人有,但多數不必處理,只有較大壓迫到膀胱、腸道,或造成流產、不孕或大量經血時才需割除,過去認為與基因異常有關,但環境中各類型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當前全球都相當關注的議題。

王凱弘花費1年多時間,從子宮肌瘤的檢體中抽取幹細胞,在實驗室中以環境濃度的雙酚A刺激,結果其細胞的侵襲性增加1.5倍,增生的速度也變快1.2倍,發炎反應也增加許多。

他指出,過去的相關研究,台灣女性受到雙酚A汙染的情況普遍,從母親的乳汁或羊水中都可發現,但究竟濃度達到多少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仍未有定論。而雙酚A存在許多塑膠用品中,除了奶瓶,傳真機或是收銀機等使用的感光紙也有。

林大欽表示,環境中存在多種的環境荷爾蒙,當濃度達到一個程度時,對人體都有相當的影響,包括雙酚A、塑化劑及清潔劑內的壬基酚等。【2014/04/08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