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4月29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紅茶PK綠茶!猜一猜誰是燃脂王2014/04/18【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運動是減輕體重的最好方式,不過現代人懶得動又愛吃,不時發想出各類懶人飲食減重法,近來較盛行的就是可提升燃脂率的綠茶,以及被認為可消水腫的紅茶。同為茶葉類飲品,究竟這一綠、一紅的茶飲,誰的減重效果更勝一籌?就讓專家來解析!

支持綠茶減重效果的論點,認為綠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單寧酸和多酚,未經發酵過程,能保留大部分的營養,可抑制脂肪和醣類的吸收,且幫助脂肪分解和燃燒。而認同紅茶減重的人,則認為其所含的咖啡因,可分解脂肪,提升燃脂力,促進水分代謝。

兒茶素助運動燃脂 綠茶排名第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表示,無論是綠茶或紅茶,成分中都含有兒茶素和咖啡因,但對照兩種成分對減重的效果,兒茶素的效益較大,而有研究分析發現,各類茶飲種類中,綠茶所含兒茶素的比例最高,烏龍茶次之,紅茶僅排名第三、含量遠不如綠茶,這也顯示綠茶的減重效果可能比紅茶更好。

劉珍芳教授指出,兒茶素和單寧酸都屬於多酚類,但佔比很小的單寧酸,扮演的角色與「味道」有關,是影響澀味的關鍵,卻沒有減重的效果。反觀所占成分比例最高的兒茶素,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其有維持脂肪代謝、提升運動燃脂率的效果,讓人瘦的更快。

一篇刊登於《營養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受試者在每周3次、共18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前飲用500c.c.綠茶(內有625毫克兒茶素),持續12週後,比一般運動者,多減少7.4%腹部總脂肪量、7%腹部皮下脂肪。而另一份《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前攝取兒茶素,能增加運動過程中17%的脂肪能量消耗。

咖啡因排水減重 紅茶燃脂效益差
紅茶的兒茶素含量遠不及綠茶,那咖啡因呢?劉珍芳教授表示,咖啡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和利尿的作用,可在短時間內提升身體脂肪代謝的速度與利用,節省醣類的消耗,增強耐力和肌肉爆發力,延長跑步的持久性,是運動選手提升運動成績的助手之一。

不過,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對於運動選手的咖啡因攝取量也有限制,以免破壞公平競爭的原則。檢測每毫升尿液的咖啡因含量超過12毫克(mg)就算違規,這樣的標準只要吃進700 毫克咖啡因,30分鐘就會超標。而一般人過量攝取,也會引發心跳加速、心悸、頻尿等副作用。

至於紅茶所含的咖啡因,劉珍芳教授表示500c.c.綠茶的咖啡因含量約39毫克,紅茶所含也不會特別高,很難科學化測量其對減重的效果,即使有一點點燃脂的幫助,可能也需要「非常大量」的飲用量才夠。相較之下,兒茶素比例較高的綠茶,燃脂效用更勝一籌。

---------------下一則--------------- 
高普林易痛風 含糖飲料是幫兇2014/04/22【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鍾佩芳�台北報導】

很多人一想到痛風,就會直接想到少吃海鮮等高普林食物,事實上喝太多含糖飲料,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惠晴表示,像一些帶殼海鮮、內臟、黃豆、菜湯、肉湯等食物都含有較多普林,痛風患者最好少吃為妙,此外,含糖飲料也會誘發痛風發作。有些人以含糖飲料代替白開水,這樣就會讓痛風變得更嚴重。

許惠晴醫師解釋,高尿酸血症患者很容易出現痛風,痛風發作原因主要在於普林代謝有問題,導致尿酸增加,進而形成痛風。這又分為兩方面,可能是普林增加過多,形成大量尿酸,也可能是尿酸來不及代謝,造成異常堆積。

普林增加過多多半與飲食有關,如果常暴飲暴食、大量喝啤酒、吃高普林食物,就容易引起痛風,如果體重過重、有肥胖問題,痛風很可能就會變嚴重。臨床上曾有十八歲患者就因為這種飲食習慣,加上體重過重,導致痛風發作。

若水喝太少、體內水份不足,則會讓尿酸代謝變差。舉例來說,天氣變熱的時候流汗量增加,此時若水份補充不足,體內水份不夠,就會影響尿酸代謝。

許惠晴醫師指出,尿酸大量增加不只容易產生關節痛風結石,也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引起泌尿道結石。民眾若要預防痛風發作,一定要維持理想體重,平常也要多控制飲食,注意水分攝取。

痛風是由於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中尿酸值增高,臨床表現包括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反覆關節炎急性發作,尿酸鈉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軟骨、滑囊、肌腱或軟組織,甚至尿路結石或腎臟病變。

很多學生在健檢中發現有尿酸高情形,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任陳�宏表示,與肥胖、飲食習慣就有關係。尿酸高要有關節炎、尿酸結石等才算是有症狀的;而單純的尿酸過高是沒有症狀的,稱為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

尿酸高,只有1/10會發展成痛風。痛風大部分是單側,1~2個痛,是不同部位的痛;若痛風石久也會出現同時來的情況,會有好的時候。輕則痛1~2天,嚴重者可能要7天,若超過2周以上則不是痛風,大部分是別的病造成,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痛風常會與蜂窩性組織炎混淆,因為都會在腳背上出現有紅腫熱痛的情形;然而,若是痛風,關節上下都會痛,而蜂窩性組織炎足背會痛外,隔了骨頭後就不會痛。

經診斷確診為痛風者,大部分患者須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未好好控制的話,會讓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達標控制,將尿酸控制在4~6mg/dL。尿酸起伏大,會讓痛風發作。

在新版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中指出,肉類、海鮮、啤酒及烈酒、含果糖之食物及飲料將增加痛風及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病人之風險,但是水果、牛奶、豆類、豆製品、菠菜、紅酒等食物將不影響或降低風險。

---------------下一則--------------- 
多紅肉、少蔬果 大腸癌易找上門【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

十大癌症中,大腸癌連續6年位居榜首。醫師觀察,除了體質,大腸癌患者罹病成因,生活習慣不良是最常見的原因。

基隆長庚醫院直腸肛門科主任范仲維說,大腸癌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排行榜第一名,與國人飲食西化,吃較多高油脂、高蛋白質的食物有關,可能也與環境受到汙染,環境荷爾蒙改變有關。

國防醫學院教授、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也說,臨床也看到不少大腸癌患者,有愛吃肉、少吃蔬果、體型肥胖,他解釋,攝取過多紅肉、高脂肪食物,會使膽汁分泌增加,過多的膽汁在腸道與細菌作用,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

饒樹文表示,吃太多紅肉,攝取蔬果少,腸道中膳食纖維不夠,會降低腸道蠕動,容易累積宿便,宿便中的致癌物質與腸道接觸久了,就可能出現癌症;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大腸癌。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50歲以上接受大腸癌篩檢的民眾中,每27人就有1人檢出瘜肉、334人中檢出1人罹癌,若能定期進行篩檢,83%的民眾都能在早期發現病灶,治療存活率高。國健署長邱淑媞說,民國100年的國人癌症登記資料中,大腸癌雖居榜首,但與前一年相比,新增人數明顯下降,與國人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意願不高有關。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瘜肉是大腸癌癌前病變,若能即時切除,能夠避免癌症發生,臨床上發現瘜肉的患者,七至八成都是容易惡化成癌症的腺性瘜肉,沒有即時將瘜肉切除,5到10年間就可能惡化成癌症。他指出,近來大腸癌患者發現期別五成為1、2期,過去七成以上發現時是3、4期,推測與癌症篩檢推廣有關。

糠榮誠建議,預防大腸癌,除了少紅肉、多蔬果,要規律運動,增強免疫力,另外,個人體質也影響罹癌機率,臨床上有多年吃素、身體健朗的民眾罹患大腸癌,因此定期篩檢,也是防癌重要元素。【2014/04/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預防血栓 可多吃黑木耳、納豆2014/04/22【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預防血栓日常食材選擇,可多吃如黑木耳、納豆、辣椒等。也可將肉類尤其紅肉,以魚肉取代,有助抗血栓形成。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黑木耳中含有氨基酸、谷氨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等,還含有腎上腺素等多種抗血栓物質,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力,進而防血栓形成。而納豆中所含的納豆菌、亞油酸等,有助排除血液中的甘油三酯等物質,有助於促進淨化血液、使血液流動順暢等作用。

另外,研究認為,儘管辣椒促進纖溶系統抗血栓的功能是短暫的,但經常食用辣椒,對促進微血栓的清除有幫助。魚肉除了可調節血脂外,還可使血中纖維蛋白原下降,並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有對抗血栓形成有幫助。以及茶,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尤其綠茶具有抗血栓作用,飲茶同時也增加了飲水量,對稀釋血液有一定幫助。

---------------下一則--------------- 
一天一根香蕉 醫生遠離你2014/04/22【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香蕉營養素豐富,對憂鬱、經前症候群、高血壓、便祕、潰瘍、蚊蟲叮咬、宿醉、緊繃、害喜,部分貧血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說「一天一根香蕉,醫生遠離你」一點都不為過。

憂鬱
香蕉富含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前驅物,血清素令人放鬆。

經前症候群
香蕉含有維生素B6,可調控血糖,改善經前不適。

貧血
香蕉鐵質豐富,可刺激血紅素產生,避免部分的缺鐵性貧血。

血壓
香蕉的鉀離子豐富,鈉含量很低。所以吃香蕉能減少高血壓與中風機率之說並不為過。

腦力
兩百名英國學生曾參與試驗,在早中餐與點心時吃香蕉,果然在考試時反應更敏銳,這也是鉀離子的功勞。

便秘
香蕉富含水溶性纖維,促進腸道正常功能,多吃香蕉可減少瀉藥的使用率。

火燒心
香蕉有抗胃酸的效果,減少胃酸逆流,進而舒緩火燒心。

害喜
餐與餐之間吃香蕉可避免血糖突然降低,減少害喜的機率。

蚊子叮咬
香蕉的內皮可舒緩蚊蟲叮咬造成的紅腫搔癢。

宿醉
打一杯香蕉奶昔,加點蜂蜜就能對抗宿醉。香蕉放鬆腸胃,蜂蜜維持血糖,牛奶也具有舒緩、補充體液及電解質的效果。

緊繃
香蕉的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可減少緊繃感。奧地利心理學研究所指出,長期處在張力較強的工作下,很多人食慾變得不太穩定,尤其會特別喜歡吃洋芋片及巧克力,此時不妨多補充碳水化合物豐富的天然食材,維持血糖穩定,可避免猛吃垃圾食物。香蕉是天然、熱量適中,碳水化合物豐富的水果,對高壓之下的上班族很有幫助。研究更顯示,兩根香蕉足以提供運動九十分鐘需要的熱量。

消化性潰瘍
香蕉是軟質且能抗胃酸的水果,富含膠質,在腸胃道內可形成保護膜,減少胃酸對組織的侵蝕。

體溫
孕婦吃香蕉對維持體溫,減少過熱與亢進有幫助。

香蕉所含的蛋白質是蘋果的四倍,碳水化合物則多出兩倍。磷含量多三倍,維生素A更高出四倍。其餘維生素與礦物質也高出兩倍,同時鉀離子含量頗豐。

民眾常擔心鉀離子高的食物如香蕉傷腎,然而北市聯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聿歆澄清,腎臟功能正常的一般民眾不需要顧慮水果中的鉀離子。

---------------下一則--------------- 
天然辛香料入菜 有助健康2014/04/23【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在食物中放入一點辛香料或香草有益健康。國外營養師妮凱•丹比指出,辛香料增添自然風味,可以減少糖、鹽的使用;如果能用天然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自然有助健康。

例如料理泰國綠咖哩的時候,不妨少放點調味料或油脂,加一點天然辛香料,如此就不會吃下太多熱量。

雖然辣椒容易刺激黏膜,造成發紅發熱,然而辣椒子含有辣椒素,可促進消化,進食的時候較快感到飽足,避免一次吃下太多食物。不過,辣椒能輔助減重之說,目前仍無科學證據。

吃辣剛開始會發汗、發熱,但辣椒素快速耗盡神經傳導「P」物質,導致促進代謝效果無法持續,自然很難宣稱能減肥。

辣椒素能促進腦內啡的釋放,有些人吃完後覺得心情愉快,所以吃辣成癮,不過吃辣還是要漸進,不習慣的人別一次吃太多,避免過度刺激。

對比較敏感的人,在處理如辣椒、大蒜、蒜頭、洋蔥、薑等食材時,最好戴手套或接觸後儘快沖洗乾淨。有些過敏的人對胡椒、乾辣椒粉等調味料敏感;但並非所有過敏患者皆不能碰這類的食物,情況因人而異。

辛香料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例如咖哩使用的薑黃,含有豐富的薑黃素,在許多研究中被認為能抗發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佐料雖含有多種辛香料,但口味重,加工成份多,稱不上天然養生食品。例如國人喜歡搭配的沙茶醬,熱量相當高,要消耗一湯匙沙茶醬,需搖呼啦圈三十分鐘以上;每一大匙的市售豆瓣醬與辣椒醬含鈉量大都超過一千毫克,相當於二點五公克以上的鹽。

營養師呼籲愛吃沙茶醬的民眾,不妨調整一下沾醬的做法,使用天然材料製作,減少醬油比例。如果以少許醬油、白醋、蘿蔔泥、蔥花、生辣椒、蒜泥等調味料調和,可有效降低鈉與熱量的攝取。
國內腎臟科醫師陳聿歆提醒,辛香調味料如果添加太多鹽,對腎臟健康有害。

---------------下一則--------------- 
下酒菜高油鹽 肥胖悄上身【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暴飲導致暴食,在「酒攤」盛行的台灣,更易助長肥胖。
目前的肥胖主因是「多吃少動」,卻不知原來過量飲酒也是肥胖的元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另一大熱量來源則是配著酒下肚的下酒菜,台灣的下酒菜大多數都高油、高鹽,且經常沒有配飯「稀釋」,一餐下來攝取量相當可觀。

台大家醫部主任黃國晉說,目前台灣人肥胖的主因,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喝太多含糖飲料,且台灣年輕人相對較無運動健身習慣。

此外,目前台灣的酒類不需標示熱量,但有些酒類飲品有加糖及其他添加物,和飲料的界線相當模糊。許惠玉說,董氏基金會未來將推動酒類飲品熱量標示,提醒買酒者更有意識地了解喝下去的熱量。【2014/04/2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重複油炸 油品易酸敗2014/04/22【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重覆油炸的油品本身存在有害物質,在過量吃下相關油炸後的食物後,易影響肝臟解毒功能,威脅健康。

回鍋油對健康影響
回鍋油是指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隨著高溫加熱改變本質,食用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性質不穩定,會因高溫加熱而氧化,產生自由基,進行聚合作用,在缺氧的情況下,聚合反應更加劇烈,會改變油脂的折光率,致使油品的顏色轉深,黏稠度增加,影響油的品質與原有的營養成份。

通常食油隨高溫加熱,會改變其本質,而且加熱時間愈長,改變愈大。包括可能產生過氧化物、反式脂肪等兩百多種物質,經食物進入人體,可能誘發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且重複油炸時,油品更易酸敗,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會攻擊正常細胞,加速人體衰老或細胞癌變。

相關動物實驗也顯示,油炸用油加熱超過二十小時,就會有肝毒性。此外,使用過的油脂發煙點會降低,一般人不易精確掌握回鍋油的發煙點,烹調時容易超過發煙點。即使使用適合油炸的食用油,但持續一而再的高溫油炸,仍是有可能產生自由基,甚至劣變產生致癌物質。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胡懷玉表示,油炸品吃過多,容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增加心臟血管問題,如高血脂、腦中風;尤其若是用動物性油脂去炸食物,更容易造成膽固醇累積,血管動脈硬化;也容易影響記憶力、學習力。尤其當油經過高溫會產生劣解,重覆使用,會變得濃稠、顏色變深,產生泡泡等。回鍋油會讓食物營養成份改變,油在氧化後產生自由基,會影響人體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加致癌風險。

注意事項
食物中的膽固醇遇高溫易氧化,蛋白質經高溫油炸會變質,像是許多人愛吃的油炸物,往往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或膽固醇,如炸雞排、鹽酥雞、魷魚、花枝等。應節制這類食物攝取,尤其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族群。

---------------下一則--------------- 
不吃碳水化合物 易酮酸中毒【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蕭敦仁說,身體活動所需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種營養素的攝取比例為5:3:2,碳水化合物如米飯、地瓜等;脂肪則來自烹調所使用的油脂或動物脂肪;蛋白質包括肉、魚、豆類或海鮮等。

從天然食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葡萄糖,供給腦部所需營養;脂肪則成為脂肪酸,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等營養給身體。

蕭敦仁說,如果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致葡萄糖缺乏,腦部會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另外,身體只能從已存脂肪和肌肉,釋出所需能量的脂肪酸和蛋白質,但釋出過多易致酮酸中毒,腎臟受損。

有些人採行「極低熱量飲食」減重,一天只吃600到800大卡熱量,不久身體便可能酮酸中毒,人會疲倦、喘不過氣;只吃肉的減肥法,也會造成酮酸中毒。【2014/04/23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室外、醫院、農場 細菌好黏【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研究指出食物接觸地面只要不超過五秒,細菌就來不及轉移到食物上;不過,專家表示,若食物掉落在有毒性較強細菌的高風險環境中,例如室外、醫院、農場等,不論食物掉落在地的時間多短,都不應再吃下肚,以免病從口入。

微生物學會理事長、成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忠表示,細菌無所不在,一般健康人體接觸少量細菌也不至於食物中毒或致病,因此若是家中定期清潔,掉落在地上的食物,不論是十秒或廿秒再吃下肚,造成食物中毒的風險也很低。細菌通常是與物體、表面接觸的瞬間就會附著,只要不是放在地上一、兩天,食物上的細菌轉移量的差別並不會很大,且一般泥土中,大腸桿菌數量也很少。

吳俊忠說,若是在戶外,特別是醫院、農場,環境中存在的細菌毒性較強,也可能有抗藥性;因此若食物掉在地上,或是與其他不潔物體表面接觸,不論時間長短都不應該再食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不建議食用任何掉落在地的食物,特別是免疫力較差的幼童、老人或是癌症患者,都不應食用曾接觸過汙染表面的食物,而一般民眾風險則相對較低。

食物掉落在地時,很多民眾會以清水來清洗。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建議,清水無法殺除細菌,必須要使用攝氏一百度的滾水汆燙才可能殺菌,若帶皮的食物掉落,可以清水沖洗再去除果皮即可;保持環境清潔是減少細菌很重要的一環,民眾可定期使用酒精擦拭家具殺菌。【2014/04/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食物掉地上 5秒內撿起送進嘴…呷安心?【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一、二、三、四、五」,掉到地上食物五秒內撿起來到底可不可以吃?網路上盛傳「五秒定律」,就是食物不小心掉落時,在與地板接觸的五秒內撿起仍可食用。最新研究證實,若能在五秒內撿起,細菌可能還來不及附著到食物上。

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研究首次證實,這項假說可能是正確的。該研究將烤麵包、餅乾、麵食以及濕黏的糖果等不同濕度的食物,與三種類型的地板,包含木版、磁磚以及地毯接觸,食物與地板接觸的時間在三秒到卅秒間,觀察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從地面轉移至食物上的情形。

結果發現,濕黏的糖果最快附著細菌,接觸地面五秒後,細菌轉移到糖果上;濕度較低的烤麵包卅秒後才有細菌附著;實驗顯示,食物濕度越高,越易吸附地板上細菌。

另外,地板的類型也會影響細菌轉移到食物的速度,掉落到地毯上的食物最難附著細菌。
不過這些數據仍是研究的初步結果,研究結果尚未發表。

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研究結果符合常理,食物與受汙染的表面接觸時間越久,也會附著較多的細菌,較潮濕的物體也易吸附較多細菌。

實驗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最易引發食物中毒的菌種,接觸過量大腸桿菌可能會引起腹痛、嘔吐、腹瀉及拉血便等,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可能引起腹瀉、嘔吐、發燒、忽冷忽熱的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說,細菌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且種類繁多,而研究只觀察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掉落的食物可能附著其他種類的細菌,因此不建議民眾將有接觸到汙染表面的食物吃下肚。

---------------下一則--------------- 
3杯黃湯下肚 一天內暴食多嗑6300大卡【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暴飲」恐致「暴食」。英國調查報告指出,一般人三大杯酒下肚後,接下來的一天內就會額外攝取六千三百大卡熱量的飲食。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分析,酒後易放縱自己吃得更多,也會吃下更多的下酒菜;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最夯的吃炸雞配啤酒,就是熱量極高的吃法。

這項由英國「瘦身世界」(Slimming World)委託 YouGov市調公司的調查,研究二○四二名成人的飲食行為,結果逾半的受訪者表示一旦喝酒過量,就會加重他們對薯片、披薩等食物的欲望。

另外,一旦喝超過約兩千西西的啤酒,過半數的受訪者就取消隔天原本排定的運動行程,改以賴在床上、電視機或流連社群媒體,美其名是「解酒」,但會吃更多;暴飲加暴食,會比平常多攝取六千多大卡熱量。

BBC引述英國營養師班娜蘭(Bridget Benelam)的訪問說,此項調查的科學設計雖不是那麼嚴謹,但的確點出了酒與肥胖之間的連結。

資深營養師泰德史東(Alison Tedstone)也說,這份報告可讓民眾警覺到酒類其實也含高卡路里的意識。其他專家也提出,狂飲非常容易讓人覺得食物更美味,不知不覺就愈吃愈多。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分析,有些應酬場合容易喝多,降低自制力,對美食更不設防,高熱量的下酒菜就屯積在體內。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也說,一克酒精就有七大卡,只比一克油脂的九大卡稍低。黃國晉說,酒除了酒精外,還有糖、麥或其他添加物,熱量也都不低。像韓劇裡炸雞配啤酒的吃法,熱量就很驚人。【2014/04/2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避免過度熬夜 防壓力性掉髮2014/04/24【台灣新生報�記者 鄭綿綿�台北報導】

壓力性掉髮常見於女性族群,平常可藉由注意觀察髮量變化,了解頭皮健康,並避免過度熬夜,學會釋放壓力。有掉髮問題應找出原因,及早治療。

壓力性掉髮成因、影響
壓力性掉髮通常發生在生產、發燒、生重病住院後,或是日常生活中,如生活、工作有身心重大壓力之後。壓力性掉髮常見於女性族群,如俗稱的「鬼剃頭」就是典型壓力性掉髮。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頭皮問題日益嚴重,而頭髮也會隨年齡逐漸變老,以往常見更年期後因為雌激素減少,開始出現大量掉髮和禿頭的現象,現在也經常發生在30多歲的女性身上。

常見在這些壓力事件後,四個月內開始大量掉頭髮。在兩個月至半年後,掉落的頭髮會重新再長,而慢慢恢復正常的髮量及密度。整體而言,頭髮的生長周期可分為生長期、過渡期及休止期,正常的頭髮會不斷的新陳代謝。通常壓力後造成頭髮周期的改變,許多生長期的頭髮,突然大量的轉變到休止期,造成休止期的頭髮由5~10%,劇增為25~50%,所以掉髮數目,也就達到正常的四至五倍,達到每天掉落四、五百根之多。

專家看法
皮膚科醫師郭玉玲表示,平常應避免過度熬夜與壓力,適當的睡眠與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若發現出現異常落髮,及早諮詢專業醫師,確定掉髮成因,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般而言,壓力性掉髮藉由補充營養、減輕壓力,就可逐漸改善。

郭醫師表示,通常隨年紀增長,髮色會逐漸改變;因為老化後,黑色素的細胞也不像以前活躍。以及頭髮生長的速度也會明顯變慢,而頭髮脫落的量卻會增加,就算沒有雄性禿的體質,也會逐漸出現掉髮狀況。

注意事項
生活中可注意檢視是否有掉髮徵兆,像是洗頭時,排水管塞滿頭髮,而以前沒有這個現象。或是頭髮分線與髮旋逐漸分開,露出的頭皮部分逐漸增加應注意。洗髮時,以指腹輕輕搓洗頭皮即可,洗髮儘量挑選添加物較少的產品,適合個人的頭皮、髮質,以免造成毛囊堵塞,增加掉髮風險。

---------------下一則--------------- 
對付草莓鼻 首重清理門戶--中華醫藥網1030421《2014/04/20 18:0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毛孔粗大與痘疤凹洞是人民公敵,因鼻頭滿布坑洞的「草莓鼻」就醫求助的人更不分男女老少。醫師表示,對付「草莓鼻」第一步是清理門戶,再由醫師量身評估進行下一步治療。

「草莓鼻」確實有礙觀瞻,求診者非常多,男女老少都有。振興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藍淑馨醫師表示,在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下,出油多、形成粉刺、毛孔粗大是三部曲,若再加上出油將毛孔塞得滿滿,凹洞越來越大,就成了「草莓鼻」。

對付「草莓鼻」,藍淑馨醫師表示,第一步是清理門戶,藉著果酸或各種化學換膚溶解角質將毛孔清乾淨,同時適當地抑制出油,清理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針對毛孔或凹洞底部的皮膚刺激,讓真皮膠原蛋白再生。

張小姐因壓力大常長痘痘,年輕即為痘疤及毛孔粗大所苦,近年來兩頰還長出黑斑。求診評估後,先作果酸換膚,一週後鼻頭及凹洞局部作飛梭雷射,二週後作脈衝光,三週後作柔膚雷射,四週後作電波拉皮,外觀約改善六、七成。

林先生兩頰有又硬又深的痘疤凹洞,滿臉粉刺及粉瘤,是最難解的冰鑿形凹洞。評估後先密集作高濃度果酸換膚,接著開刀將粉瘤及部份既寬且深又硬的痘疤切除,再作氣化型飛梭雷射。療程中嚴格禁菸,以免痘痘再發且傷口難癒,同時忌高熱量及上火飲食,多食當季蔬果,數月後朋友都說他變帥了。

大學新鮮人李小妹在中學時因壓力月經不調,至今仍有許多紅腫痘痘及痘疤。經評估後,先以荷爾蒙及中藥調理,不再熬夜,期間以果酸換膚、脈衝光及飛梭雷射交替治療。歷經數月好不容易改善,終於可以抬頭見人了。

---------------下一則--------------- 
低頭族 當心黃斑部病變-中華醫藥網1030423《2014/04/22 17:47》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炎熱夏日到了,戶外活動未做好眼睛保護,陽光中紫外線與高能紫藍光可能造成眼睛傷害。加上3C產品普及,民眾工作多盯著電腦螢幕,午休或下班幾乎智慧型手機、平板機不離身,奇美眼科部表示,這些習慣將增加黃斑部病變發生機會,嚴重喪失視力,甚至失明。

奇美眼科主治醫師柳景豑表示,陽光的光線可區分為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平常聽到的紫、紅外線是屬於不可見光,可見光的部分可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光,這些光線進入眼睛後,會經由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接收後,轉換成訊號傳遞到大腦,形成影像與顏色,造就視覺功能。

陽光中的紫外線,其能量較所有可見光都來得強,進入眼睛時易被眼角膜和水晶體阻擋、吸收,長時間接受紫外線會提早水晶體的老化、混濁,造成白內障的形成。紫光、藍光則是可見光中能量較強的,它們可穿透眼角膜與水晶體,到達眼睛負責感光的黃斑部,長時間接收這些高能量的光線,若未做好防護,會增加黃斑部感光細胞損傷,造成黃斑部病變發生。

柳景豑提供全方位的眼睛防護建議,如長時間又需要一直盯著電腦螢幕工作者,可以適合的濾紫光、藍光螢幕保護,及使用「抗藍光護眼軟體」來保護眼睛。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時,亦可選擇適合的濾紫光、抗藍光螢幕保護貼,減少低頭族受到3C產品發出紫光、藍光的潛在傷害。

他表示,眼睛發生異狀時,必須找眼科醫師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發生黃斑部病變,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下一則--------------- 
優質隱形眼鏡 應具3重保護-中華醫藥網1030422《2014/04/21 18:52》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約有 500萬名近視族選擇使用隱形眼鏡,有不少民眾以片面的產品資訊選購隱形眼鏡,造成配戴後眼睛不適,甚至角膜水腫、破皮狀況。眼科醫師建議,選擇具備高透氧、長效保濕、及抗紫外線 3重保護指標,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質隱形眼鏡以維護眼睛的健康。

隱形眼鏡是國人常見的視力矯正選擇之一,但長時間不當用眼習慣、不良的隱形眼鏡配戴行為及清潔保養習慣,導致臨床上常見角膜健康出現問題的病患,一旦角膜受過傷,可能衍生後遺症。

新光醫院眼科醫師葉威毅表示,台灣隱形眼鏡取得管道普及,許多近視族未諮詢醫師就逕自選購隱形眼鏡配戴,因未注意選購合適且舒適的鏡片,加上長期不當配戴,容易產生角膜過敏、乾澀、紅腫等問題,造成角膜刮傷,甚至潰爛,嚴重者可能會因傷口發炎化膿造成失明。

葉威毅表示,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近視族一味追求高透氧率 Dk/t值、高含水量的隱形眼鏡,卻忽略了部分水膠材質鏡片在水分蒸發時,反更需要吸附淚液以維持高含水量,不但不能達到保濕效果,反而讓眼睛更乾澀。

許多人也忽略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葉威毅表示,一般框式太陽眼鏡距離眼睛仍有一段距離,無法阻擋鏡片側邊或透過鏡片背面反射進入眼睛的紫外線,建議選擇有抗紫外線功能的隱形眼鏡產品。

由於角膜長時間缺氧、破皮、發炎、潰爛,若不慎留疤,可能永久影響視力。葉威毅表示,配戴隱形眼鏡需由眼科醫師或視光師謹慎驗配,提供適合的鏡片選擇,並提醒配戴者定期做檢查,以照顧配戴者角膜的健康。

葉威毅指醒,隱形眼鏡每天配戴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8到 10小時,若是重度用眼工作者,配戴時數更要下修,且需注意鏡片清潔及日常保養工作,一旦出現眼睛發紅的病徵,應立即摘除隱形眼鏡讓雙眼適度休息,並儘速就醫檢查,以免造成眼睛永久性的傷害。

---------------下一則--------------- 
心房顫動易中風 早晚量血壓-中華醫藥網1030422《2014/04/21 20:44》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醫師呼籲,心房顫動容易伴隨中風、心肌梗塞及失智風險,由於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平常要養成習慣早晚量血壓,每次連續量 3次,每次間隔至少 15秒,可以有效監測心房顫動。

雙和醫院神經科陳龍醫師表示,由於心房顫動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心悸、胸悶、呼吸短促、頭暈等,出現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症狀,易與老年疾病混淆,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粗估 20至 25萬名,大約有 1/3的心房顫動患者因無症狀,因此沒有被診斷出來。

陳龍說,過往研究僅指出約 6~21%的心肌梗塞患者會發生心房顫動,但根據最新研究,心房顫動會導致中風猝死、引發心肌梗塞,還有增加失智症機率。

心房顫動為中風的危險因子,根據腦中風登錄統計,其中有 28.3%患者有心顫病史;同時, 2014最新登載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的研究證實,罹患心房顫動的人心肌梗塞發生率較無心肌梗塞者增加 2倍,並且女性風險更高出男性 1.55倍。

陳龍進一步表示,長期追蹤更發現,初次診斷心房顫動的 5年內,患者失智的機率為 10.5%,與中風的機率相當,後續照護的社會成本龐大。 臨床上,心房顫動的診斷要靠心電圖,陳龍表示,雖然量測脈搏是最簡單可以辨別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方式,但要病人自我把脈是相當困難的,即使透過護理師的診脈篩檢,其準確率不到 7成。

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機能亢進、酒精及藥物,對心房顫動都不好,醫師說,平常時候要養成習慣量血壓,早晚量一次血壓,每次血壓量測須連續量測 3次、每次間隔至少 15秒,再取其平均值,居家長期篩檢可以及早掌握症狀。

名廚阿基師(鄭衍基)再度擔任心房顫動公益大使,他表示,由於具有高血壓的家族病史,自從母親中風後,平時除了注重養身更養成每日量血壓及監測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習慣,以防止二次中風的危險。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肺癌、乳癌人數增 篩檢抓出壞東西【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民國100年十大癌症排行榜,肺癌及乳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乳癌新增人數首度突破萬人大關,達10056人,比99年多出401人,平均52.3分鐘就新增一位乳癌病患。

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說,乳癌是一種文明病,跟肥胖、吃太好、熬夜、日夜顛倒、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等因素有關。雖然乳癌新增人數逐年攀升,但許多患者屬於早期癌症,張金堅觀察發現,國內婦女警覺性強,接受乳房篩檢的人變多,使得乳癌能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近年來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CT)的人也有增加趨勢,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及彰化基督教醫院都有同樣情形,100年肺癌新增人數較前一年多出444人,也找到許多早期肺癌。

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育民表示,這幾年第一期肺癌患者增加很多,零期原位癌及第二期肺癌也不少,約3%到4%的早期肺癌患者透過低劑量CT找到。

「抽菸是肺癌的致癌因子。」台大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冠宇說,癮君子的罹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即使已戒菸,但過去留下傷痕會持續發酵,抽菸效應仍會持續約20年。若將肺癌風險因子依序排名,正在抽菸的人罹癌機率最高,其次是戒菸者,最低是不吸菸民眾。

不過,及早戒菸的好處仍遠高於壞處。彰基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引用美國癌症協會研究指出,戒菸15年後的人,罹患肺癌機率與一般人無異。

但在台灣除了抽菸,包括空氣汙染、廚房油煙、乾洗業的溶劑、礦工及曾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也較容易得到肺癌。陳育民提醒,家族中有不吸菸的肺腺癌患者,其家族成員超過40歲可考慮做低劑量CT。【2014/04/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50歲以上成人 醫認應打4種疫苗-中華醫藥網1030423《2014/04/22 19:04》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響應 2014世界衛生組織( WHO)「預防接種週」,提出「了解、檢查、保護」 3步驟,尤其國內逐漸邁入高齡社會,醫師建議, 50歲以上至少應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破傷風等 4種疫苗保平安。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 4月的最後一週訂為「世界預防接種週」,今年宣導的主題為:「 Are you up-to-date?(您跟上時代了嗎?您的預防升級了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在台響應此活動。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教授表示,全面提升疫苗接種率是 WHO本年度宣導的重點,呼籲台灣民眾應以「了解、檢查、保護」 3步驟,積極提升自身保護力。

他進一步表示,台灣疫苗資源多,但仍有許多民眾因不了解預防接種的重要性,而未施打疫苗,尤其國內少子化情況嚴重,已逐漸邁入高齡社會,成人疫苗將是下波防疫重點。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呂俊毅醫師表示,根據去年針對 500位 50歲以上成人做的調查發現, 6成受訪者自認為現在身體很健康不需要接種疫苗,也鮮少有接種疫苗的經驗,顯示台灣成人的疫苗接種率並不高,且沒有施打疫苗來預防疾病的觀念。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 ACIP)對於 50歲以上成人疫苗施打種類及時程都有建議,李秉穎認為, 50歲以上高危族群至少應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破傷風等 4種疫苗。

由於國人對流感疫苗半信半疑,存有安全疑慮,帶狀疱疹疫苗很貴,保護時間才 10年,破傷風每 10年要追加 1劑,有下田耕種的人更不能忽視,就疫苗推動協會的立場,成人的疫苗保護力也要跟上時代,不要以為身體好就拒絕疫苗。

呂俊毅指出,若成人有罹患慢性疾病則會增加感染和併發其他疾病的風險,目前台灣 50歲以上每 3.6人就有 1人有慢性疾病, 65歲以上每 2人就有 1人有慢性疾病,有超過 3成的人合併 2種以上慢性病,且慢性病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風險更高出健康成人 3至 7倍, 50歲以上民眾就應加強對疫苗防疫的認知,並主動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的需要。

---------------下一則--------------- 

居家生活


春捂秋凍 衣服增減有禁忌2014/04/24【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現代人穿著衣服含有很多的意義,譬如時尚、美觀、方便等,甚至於不同場合、不同環境有不同的服裝造型,比如游泳時要穿著泳裝、運動時要穿著運動服裝,然而,早期衣服只是用來防寒禦暑、保護身體的物品,現在有很多民眾早已忽略衣物原本的功能。

專家看法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穿著衣服是一門學問,因為跟身體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譬如春季時節陰寒未盡而陽氣漸生,早春宜減衣不減褲,以便幫助陽氣升發;夏季時節陽熱熾盛,這時有必要脫掉過多衣物以避其熱;秋季時節氣候轉涼,最好注意適時加減衣服,但是要避免一次穿著過多衣物;冬季時節氣候嚴寒宜加厚衣以禦其寒,民眾可以隨著氣溫降低而逐漸增添厚衣服。

張醫師指出,值得一提的是,春秋兩季宜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也就是春季寧稍暖,秋季可稍涼。所謂「春捂」指的是天氣從冬天進入春天時,脫衣時不可脫得太快,因為春天早晚溫差大,當民眾把衣服脫掉後等風吹過來就容易著涼,所以春天脫衣以緩為原則;所謂「秋凍」指的是秋天添加衣物不要太早、太多,最好要讓身體適應氣候,以便激發身體耐寒的能力。建議民眾注意衣服增減,基本上具有三禁忌:

1.衣物增減忌急穿急脫
平常應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千萬不可以急穿急脫以避免身體感到忽冷忽熱,特別是對老年人而言,因為往往氣弱、骨疏、體怯。此外,中醫認為,風冷易傷腠理(肌表),同時太熱也不宜多穿衣服,如果老人家的身體過寒過暖的話將容易受邪而致病。

2.大汗淋漓忌當風脫衣
當民眾汗流浹背、濕透全身之後,這時候最忌當風脫衣,這是因為大汗之後,人體腠理都已發洩,而且汗孔全部開放,如果驟然脫掉衣服的話,反而更容易受到風寒等外邪侵犯身體而致病。

3.汗濕衣物忌久穿在身
當民眾大汗涔涔、汗流不止之後,常會讓衣服變得濕答答,這時最忌久穿在身,這是因為被汗水弄濕的衣服可能會引起皮膚生瘡,而且人體出汗後腠理虛弱,汗濕滯留肌膚容易產生風寒濕之類的病變,所以濕衣不可久穿,最好找個房間把衣服即時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