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精選1060704基金資訊

2017年07月04日
歐股人氣夯 連14周受寵2017-07-04 00:07:05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台北報導

美股震盪加劇,上周歐股展現吸金大法、吸金23億美元,登上全球股票吸金冠軍;就上半年看,則以全球新興市場最受青睞,累計今年已吸金381億美元,凸顯資金轉進非美市場。

根據EPFR統計,上周全球市場基金,除了美國淨流出56億美元,成熟市場的歐股、日股各吸金23億、6億美元,特別是歐股吸金量大,也比下第2季月月吸金王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寫下連14周吸金紀錄。

不過就上半年來看,全球新興市場基金挾第2季大吸金,6月再吸金62億美元,仍是今年最吸金市場。合計全球新興市場基金至今已淨流入381億美元。

摩根歐洲小型企業基金經理人康堤表示,上周國際資金加速趕進歐洲,主要是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基談話,再度確立歐元區經濟加速復甦,市場看好歐股有強勁經濟支撐,激勵歐股基金單周淨流入創一年半新高。

康堤分析,歐洲第1季企業獲利年增率達到23%,與經濟數據同步改寫六年多來紀錄,預估第2季企業EPS年增率將維持雙位數成長,且將引領今年歐洲和歐元區企業獲利年增率分別上看20%、24%,這是美股獲利預估的一倍多;且今年歐股吸金總額,比較去年歐股基金凈流出1,061億美元,目前回補量僅一成左右,反映歐股行情只是開端。

新興市場同步吸金,背後也來自強勁基本面帶來支撐。摩根投信表示,全球分析師從去年開始上調新興市場企業獲利預估,為2010年來首見,並預期未來新興市場企業獲利增幅將超越成熟市場,配合今年通膨回到正成長,拉抬新興企業營收;新興股市今年以來吸金約300億美元,約當2011年來淨流出1,500餘美元近三分之一。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今年上半年,美元成為最弱貨幣之一,以美元與新興股市負相關的歷史經驗來看,新興市場還有行情可期。

---------------下一則--------------- 
歐股 急起直追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陳欣文�台北報導
全球主要市場基金資金流向 https://goo.gl/ixEpe2

受惠經濟持續加溫和企業獲利動能強勁,歐股上周再狂掃23.13億美元,登上全球股票吸金霸主,單周吸金改寫自2015年12月以來的80周新高紀錄;不過,就6月和今年來整體吸金動能來看,全球新興市場仍然是國際資金的最愛,第2季以來月月蟬聯吸金王寶座,6月再以62.99億美元的淨流入居冠。

摩根歐洲小型企業基金經理人康堤(Francesco Conte)指出,歐洲基本面持續改善有目共睹,最新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來到57.3,再改寫逾6年新高,各方面數據都彰顯歐洲正處於近年來極佳狀態。

綜覽歐股、美股、新興市場等去年大失血的市場,康堤(Francesco Conte)分析,國際資金今年來回補整體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已超過去年全年流出量,回流美股基金也已達去年全年流出量的五成,反觀歐股基金今年來獲資金回補量僅123億美元,相較去年資金自歐股基金流出的1,061億美元,今年回補量僅約1成,顯示歐股目前是全球最具資金回補潛力的股市。

此外,歐股目前估值仍屬便宜,股價回升空間大,甫以政局雜音轉小,資金持續回流亦提供支撐,皆有利歐股延續落後補漲行情。

安聯歐陸成長基金產品經理田克杰表示,歐洲基本面可望持續提供給企業穩健成長的動能,根據美銀美林資料,5月底歐股近3個月ERR續揚至1.18,相較於全球主要市場,歐股近期獲利上調比例高於全球平均1.03,目前市場仍在上修企業獲利預估。

新興市場方面,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進入下半年,隨著美、歐及英國等成熟國家央行態度轉為鷹派,反應決策者對於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信心,貨幣政策正常化已是大勢所趨,將帶動成熟國家公債利率自低檔上揚,但部分新興國家在通膨獲得控制的環境下,仍有持續寬鬆政策甚至再降息空間。

在基本面改善及評價便宜優勢下,下半年布局策略應可提高新興市場投資比重,建議以新興國家當地貨幣債券型基金,以及新興亞洲中小型股票市場為布局首選。

---------------下一則--------------- 
歐美PMI報喜 股市鼓漲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歐美製造業PMI走勢 https://goo.gl/j67tbN

6月份歐美製造業數據昨(3)日,IHS Markit歐元區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上修,攀抵6年多新高,連長期萎縮的希臘都重返擴張領域;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6月製造業PMI指數也走高。

由於製造業指數報喜,歐美股市周三盤中同步走高;金融股帶頭領漲,美股三大指數周一早盤全面走揚,道瓊工業指數上漲近1%。

ISM發布的6月製造業指數,從前月的54.9勁揚到57.8,優於華爾街日報調查經濟師預估的55.5,連續97個月保持擴張。新訂單指數、聘雇指數、生產指數等分項指標皆較前月進步,惟庫存指數下滑。

但IHS Markit公布的6月美國製造業PMI終值,與初值相符維持在52.0,從5月的52.7下滑,倒退至去年9月來最低點。

根據市調機構IHS Markit報告,歐元區6月製造業PMI終值,從初值57.3上修到57.4,觸及74個月高點,高於5月的57.0。該指數在過去4年,都保持在景氣榮枯分界線50點之上;此外第2季平均值為57,是自2011年第1季以來最佳。

歐元區國家製造業幾乎是全面性擴張,尤以奧地利(60.7,76個月高點)、德國(59.6,74個月高點)、荷蘭(58.6,74個月高點)表現最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連長期萎靡不振的希臘,都重返擴張領域,上月PMI來到50.5、創37個月新高,也是自2016年8月來,首度跨過50點擴張門檻。唯一指數不升反降的歐元區國家是西班牙,6月PMI終值54.7,來到2個月低點。

IHS Markit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威廉森(Chris Williamson)評論指出:「歐元區製造業的驚人表現,並沒有立即劃下休止符的跡象。對於未來一年樂觀預期攀上至少5年來最高點,未交貨訂單創7年多來最快增幅,聘雇指數仍在歷史高點。由此看來,製造業顯然還處在擴張模式,往後幾個月可望維持成長勁道。」

---------------下一則--------------- 
台股基金績效 甜蜜蜜2017-07-04 00:07:07 經濟日報 記者徐念慈�台北報導
上半年台股基金績效前十名 https://goo.gl/BE2daG

台股今年走勢屢創新高,相關基金報酬表現更加突出。統計上半年,146檔台股基金平均報酬率達12.4%,其中績效排名前四名都超過二成,並由華頓台灣以22.3%的報酬奪冠。

根據CMoney統計,台股基金今年來平均報酬率12.4%,超越加權指數12.3%的漲幅,其中更有23檔淨值創歷史新高,表示這23檔基金的投資人報酬處在高檔。

第一金投信投資長高子敬表示,國際熱錢蜂擁台股,為今年指數攻破萬點大關的主要推力,外資看好台股的理由,主要是整體經濟情勢改善,企業獲利自去年第3季進入上升周期。按過去經驗,平均維持八個季度推估,成長周期會延續到明年上半年,是支撐多頭的重要引擎。

雖然國發會最新公布的景氣領先指數與落後指標交叉向下,短線出現修正的隱憂。但高子敬認為,領先指標下滑不必然代表股市將進入修正,因為今年企業獲利預估成長12%以上,遠高於去年的2%,對照以往企業獲利與台股走勢呈現高度正相關的情形,短線頂多震盪整理。

針對台股後市,安聯台灣大壩基金經理人蕭惠中表示,近期大盤呈現居高思危走勢,未來外資動向仍將是牽動台股後市表現的主要力道之一,回顧6月行情,外資淨買超近180億元,顯示外資目前對台股仍是偏多操作,心態並未改變。在策略上,選股優於選市仍是基本法則;另對於中小型股方面,具有產業地位以及成長性的中小型股才有機會,不要因市場漲多去追逐落後族群。

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近期台股受到歐美股市大漲大跌的影響,波動同步加劇,從籌碼面來看,目前外資期現貨處於溫和做多,期貨多方部位約在5萬口上下,然在近期台股漲多下,後續在操作上仍需持續關注外資動向,短線來看台股呈現高檔震盪的可能性較高。在投資布局方面,除了具新品題材及成長性的電子相關族群外,建議下半年亦可布局低基期傳產與明後年產業趨勢,如5G網通,可望有接棒表現的機會。

---------------下一則--------------- 
磁吸外資 台股登亞股吸金王2017-07-04 00:07:06 經濟日報 記者徐念慈�台北報導

近期亞洲股市進入高檔震盪,國際資金對亞股連續幾周出現資金有進有出的現象,不過整體來看,仍以東北亞與南亞市場最受外資青睞,其中,上周台股大舉吸金7.4億美元,重獲亞股最受外資青睞寶座。

綜觀2017年上半年,台股吸金90.2億美元,是亞股第一;韓股以90.1億美元資金挹注緊追在後;第三名是印度,主因看好稅制改革對印度經濟的提升,光是上半年外資已大舉回補印度股市82.8億美元,為2014年以來再現的榮景。但就漲幅來看,今年以來仍以南韓上漲18%,越南、印度超過16%,以及菲律賓14%,均勝過台股今年來上漲12%的表現。

摩根亞太入息基金產品經理張致寧指出,亞股各市場今年來清一色獲資金淨流入,主要是企業獲利大幅好轉。

據統計,亞洲股票的企業EPS預估已連12個月上調,亮麗表現僅次於2004年與2010年,創下近七年來最強;回顧過去兩次亞股獲利連續調升期間,整體股市分別大漲84%與41%,可預期若未來亞洲整體企業獲利動能再增溫,將能進一步推升亞股持續走強。

張致寧進一步說明,從上半年國際資金對亞股動態可看出,資金明顯偏好東北亞的台、韓雙市,光是上半年台韓兩地的買超金額,就已快逼近去年全年度買超水位。推測主因是歐美需求好轉與科技新品題材持續帶旺亞洲出口。

例如:具指標性的韓國5月半導體出口創歷史新高,年增率高達56%,讓國際資金在過去一季亞股基金增持比重達115億美元,引領台韓與雙印股市6月以來均創下波段新高。

群益亞太中小基金經理人李忠翰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主要股市漲跌中,前十強當中亞股就占了七席,且漲幅都在一成以上,包括韓國、印度、菲律賓、台灣、印尼等國家,表現強勁。展望後市,受益於內外部條件改善,新興亞洲國家在基本面上仍表現不錯,隨著企業獲利動能增溫,亞股在價值面上仍有空間,加上包括東協、印度等地政府持續推動經濟改革政策,亞股後市表現仍可期待

中國信託台灣活力基金經理人周俊宏表示,台股正步入除權息高峰,填權息秀料將能支撐台股上攻,唯仍須注意外資資金動向。

但台股具高殖利率的相對優勢,且預估第3季企業獲利可望進一步上升,在美元續弱下,台股有望續走資金行情。若類股良性輪動,可望使台股萬點行情待得更穩、更久。

---------------下一則--------------- 
資金青睞 年底前亞股漲幅可期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呂清郎�台北報導
亞股2017年底指數預估 https://goo.gl/LSnonk

根據最新的全球主要券商分析師東亞市指數預估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到年底各別市場都有正報酬空間,其中印度6.94%漲幅最大,其次依序為上證3.51%、韓國3.23%、日本2.62%、澳洲1.41%,主要因亞股基本面、題材面及資金面表現均優,持續看好亞股表現,亞洲基金受惠績效可期。

亞洲前景相對穩定,題材多元豐富,亞股可望持續受資金青睞,長期向上趨勢不變;群益印度中小基金經理人林光佑表示,印度經濟數據表現持續增溫,5月製造業PMI為51.6,仍維持在擴張區間,出口年增率33.1%表現亮眼,6月股市呈現創新高後高檔震盪格局,主要是觀望GST實施前對企業業績影響,若雨季雨量正常,且公司營收在7月後迅速恢復正常,應會帶領指數進一步上漲。

日盛亞洲機會基金經理人鄭慧文指出,澳洲央行近期皆對貨幣政策調整有所暗示,資金成本上升也讓股市震盪加劇,歐美股市震盪,亞股指數短線亦出現震盪,中長線角度觀察,泰國、菲律賓、印尼未來5年政府基礎建設預算預期由目前水位翻倍,達3,210億美元,提升外資前來投資意願,基礎建設投資支撐經濟成長,亦支撐內需動力,將是股市前進主要動能之一。

宏利投信股票投資部主管游清翔認為,預估未來數年亞洲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將遠超歐美,第2季度企業獲利表現雖見溫和,但成長性仍值得期待。儘管行情表現穩健,資本流入力道強勁,亞洲股市估值表現呈現分歧局面,意味可透過積極投資掌握獲利機會。

印度政策支持及內需強勁帶動下,企業獲利持續轉佳,經濟數據也持續轉佳,未來2年企業獲利預估分別有雙位數成長;林光佑強調,印度人口組成年輕,消費需求旺盛,有利推動內需市場持續增長,看好印度經濟成長潛力。

---------------下一則--------------- 
Q2大贏家 亞洲股市強勢出列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陳欣文�台北報導

回顧今年第2季全球展現淡季不淡的強勢多頭行情,MSCI世界指數第2季上漲3.98%,且統計第2季全球漲勢前十強市場,幾乎清一色由亞股包辦,並由大漲逾10%的南韓,以及漲幅超過7%的香港與台灣,穩居全球第2季漲勢前三強股市。

摩根亞洲增長基金產品經理張致寧指出,今年第2季各國股市在多頭加持下,一甩淡季魔咒,包括美股頻頻改寫歷史新高,南韓、印度、台股等亞洲股市也再攀高峰,另外像是東協的越南、菲律賓、印尼等股市也紛紛繳出4.7∼7%的好表現,在亞股普遍強勢的帶動下,MSCI新興亞洲指數第2季大漲9.03%,高居全球各區域之冠。

張致寧指出,亞洲經濟成長動能越見穩固,在通膨回升、新科技產品題材帶動下,企業獲利表現亮眼,尤以受惠景氣加溫的循環類股,如科技、能源等盈餘上調趨勢最為明顯,並帶動資金持續回補亞洲。

除了有「基」之彈,資金面也對亞股有利,規模達1.4兆美元的全球股票型基金,目前仍以減碼配置亞洲股市,以過去10年水位來看,目前的配置仍屬相對低檔水位,特別是中港、台、韓等東北亞市場,在成長與評價面都深具優勢之下,看好後市國際資金回補空間。

台股方面,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經理人沈萬鈞指出,選股不選市還是現階段台股的最佳投資策略,投資建議上,第3季無論題材面或基本面均相對正面,更是電子業拉貨以及新品題材發表的旺季,傳產股方面則可關注汽車零組件族群。未來須持續關注外資是否持續賣超、新台幣的匯率走勢、以及美國升息動向。

安聯四季成長組合基金經理人莊凱倫表示,全球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基本面持續復甦,企業獲利亦見加速成長,惟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攀升的情況下,以基本面相對穩健且透明的新興亞洲區塊為主。

莊凱倫表示,除基本面,這些市場也分別在獲利面、資金面(sentiment)及價值面具備潛力,例如獲利動能重返成長軌道、經濟轉機題材重獲投資人青睞以及估值較成熟市場更具吸引力。

---------------下一則--------------- 
亞股下半年 帶財2017-07-04 00:07:03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台北報導
路透調查今年底亞股表現預估 https://goo.gl/wYGCuo

路透調查全球券商預估主要指數表現揭曉,市場對亞股下半年展望樂觀,其中預估印度再漲6.9%最大,中國上證、韓國KOSPI指數也料漲3%,成為亞洲三大亮點。

根據路透最新一季調查全球300位金融專業人士報告,今年全球經濟穩定,持續點燃市場信心,在調查的21個主要股市中,預估下半年看升有20個,並對亞股持正面預期。

特別是已創歷史新高的印度股市,因改革紅利加上企業成長,分析師樂觀預期潛在漲幅還有7%,其次是位階落後的上證指數、韓國股市,預估也會再漲3.5%、3.2%;成熟市場的日本、澳洲則估漲2.6%、1.4%,展現全球機構對亞股高度期待。

群益投信表示,亞洲政經不確定性相對歐美市場少,下半年歐美各自面臨德國大選、川普政策兩大變數,除此,亞洲題材多元,企業獲利成長帶來資本利得和收益機會,搭配美國鴿派升息,市場轉進風險資產不會忽視亞洲,建議投資人聚焦高成長預期的焦點市場。

群益印度中小基金經理人林光佑表示,下半年印度經濟持續增溫,至少有四大題材可以期待,包括稅制整合的GST法案7月1日上路、支撐印度經濟的農業耕作可望獲得雨季加持,以及下半年向來是消費旺季,預估今明年印度企業獲利受惠需求成長、年增幅上看兩位數,有助印度股市挺進。

另方面,因企業獲利增長,推算的股市評價也會下滑,使印度股市不至於受評價過高影響出現大幅修正,有望在合理區間震盪向上。

保德信大中華基金經理人陳舜津表示,中國官方6月製造業PMI升至51.7,優於預期的51,新出口訂單指數表現尤其亮眼,創下2012年4月來最好成績。在官方設法削減金融風險同時,今年實體經濟活動的表現強於預期,有利股市表現。

---------------下一則--------------- 
歷年7月 東協基金績效旺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呂清郎�台北報導
今年來東協基金績效表現 https://goo.gl/XsdFMa

時序來到7月,統計近10年每年當月全球主要股市平均表現,以印尼4.9%居冠,其他依序為菲律賓、巴西、韓國、NASDAQ、香港、泰國、印度、道瓊、S&P 500,整體以亞洲股市佔最大宗,東協股市表現更出色,顯示7月是投資亞股佳機,東協更值得留意,布局東協相關基金績效可期。

群益東協成長基金經理人高浩偉指出,東協股市基本面良好,印尼股市近期頻創歷史新高,統計今年來共創新高16次,使得今年來漲幅已達10.06%,今年外資流入逾13億美元;外資在泰國也轉賣為買超2.5億美元,菲律賓買超4億美元,後續資金動能不虞匱乏。

東協基本面穩健,人口紅利有助長期經濟發展,創造廣大內需消費商機,股市正面能量深具長線向上潛力。

日盛亞洲機會基金經理人鄭慧文表示,新興亞股受惠資金湧入,表現相對亮眼,新興亞洲國家央行今年將普遍保持貨幣政策不動,因經濟表現好轉、物價上揚。最有可能升息的菲律賓,因通膨趨緩,即將上任的央行行長表示將關注通膨動向,部分國家出現需要放寬貨幣政策的聲浪,將有助股市前進動能。

宏利投信股票投資部主管游清翔認為,預計未來數年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將遠超歐、美,第2季度企業獲利表現溫和,但成長性仍值得期待。且行情表現穩健,資本流入力道強勁,亞洲股市估值表現分歧,意味可透過積極投資掌握獲利機會。

台新新興市場機會股票基金經理人李文孝強調,東協受惠出口及基礎建設持續成長,經濟動能表現強勁,吸引外資,以印尼最看好,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表現也不俗;東協國家致力擴大基建,維繫經濟強勁成長潛力,人口紅利帶來蓬勃消費力道,可望成為繼大陸與印度後,新興亞洲投資新亮點。

---------------下一則--------------- 
天然資源基金 買點到2017-07-04 00:07:05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台北報導

西德州輕原油站上46美元大關,創5月底以來最大波段漲幅。法人認為,長天期均線反壓可能影響油價不易一舉突破50美元,不過,供需面及消息面等三利多護體,可短打掌握區間利潤。

國際油價經歷長達五周下跌修正,上周終於起色並連日反彈站回46美元,ETF商品元石油正2(00672L)昨(3)大漲4.1%,僅次於華頓S&P黃豆上漲4.8%,商品價格齊彈為經濟情勢穩定捎來好訊號。

在天然資源基金,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投資人可先定期定額分攤風險,波段操作待能源類股反彈突破下降趨勢線,再單筆進場。根據Facset統計,標普500能源類股獲利預估年增392%,居所有類股之冠,著眼能源類股已回落一年來低點,在美股相對高檔下,具有下檔風險較低的吸金優勢。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國際油價回穩,一大因素來自美國能源資訊局(EIA)統計最新一周,美國原油日均產量比前周935萬桶減至925萬桶,是4月初來最低,代表45美元的油價已開始抑制頁岩油生產,配合空單大量回補,激勵油價大漲。

根據美銀美林估,美國頁岩油在油價盤整45-55美元區間,生產價格彈性大,以55美元情境預估,美國頁岩油日產量預估增加110萬桶,但油價回落45美元,供給量便驟減至20萬桶,如再降到40美元會進一步衰退。

以目前全球景氣帶動原油需求穩定,富蘭克林證券投顧預期,油價短線將在45-50美元震盪,隨著夏季用油高峰到來,有機會靠攏55美元,加上美國油產量有滑落跡象、卡達斷交等中東政局暫時穩定,三利多可望支撐油價。

元大元大S&P原油正2基金經理人表示,油價上檔面臨季線48美元、半年線49.8美元反壓,要一舉突破50美元大關並不容易,但以近日反彈來看,43美元應是底部,從目前的46美元反彈至48-49美元,元石油正2布局約存在6-7%獲利空間,但波動仍然看增,積極投資人可酌量參與,一般投資人建議以原型商品搭配反向ETF。

---------------下一則--------------- 
外銀:Q3股市有修正風險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

目前成熟市場股市的評價,特別是投資人青睞的美國科技類股出現走弱,星展銀行、瑞銀財管最新表示,股價上是已處於高估,部份也達到估測合理價位,第3季市場面臨修正的風險。然而,全球經濟持續呈現合理的成長態勢,利率水準也處於歷史的低點,同時許多政治風險並未繼續惡化,因此股市要步入熊市的機會仍然偏低,惟中長期來看,需掌握經濟結構變動的趨勢,才能確切選定類股標的。

星展集團研究部門指出,科技股的獲利動能普遍良好,且成長前景樂觀,經常出現獲利了結和類股輪動,上周的科技股拋售潮造成美股波動上揚,反映的是群聚效應達到極限時,風險性資產將面臨回檔。另一方面,美國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加上美國聯準會透過升息進行緊縮貨幣政策,都會成為股市資金流量縮減的潛在壓力。

然而,外商銀行對於股市的評估,長期趨勢的研究更具參考價值。星展銀行集團研究部發表第3季經濟展望報告時,就針對中長期人口成長衰減問題,認為未來5年內,勞動年齡人口縮減會造成亞洲成長趨緩,但會往人均成長率增加方面調整,並不是一件壞事。

瑞銀財管部門投資總監辦公室則認為,「物聯網概念」已從3年前的萌芽,明年起會成為投資市場的大議題,中長期增長潛力日益顯現,物聯網具備多重優勢。隨著半導體行業發展,包括感測器和微控制器等,消費型物聯網設備能夠存取並分析龐大的數據資源,進而改善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健康和安全。

瑞銀財管分析師Sundeep Gantori指出,物聯網應用率將繼續上升,供給面正面因素包括合理的定價、行業標準出現以及良好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從需求面來看,公眾意識的不斷提升也將帶動消費者和工業客戶以及新興市場的需求增加,接下來將是消費型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成為股票市場的重頭戲。

---------------下一則--------------- 
高配息商品 台灣人愛2017-07-04 09:08:57 經濟日報 記者朱美宙�台北報導

台灣人持有總規模達3.23兆元的境外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為9,890億元,占三成,是當前最重要的境外基金類別。法人表示,高收益債券基金對美債殖利率敏感度低,且因收益率高,持續受到台灣投資人的喜愛,影響持有此商品的最大關鍵在配息情況,只要拿的出令人滿意的配息內容,市場一時間的風吹草動,不至對持有意願構成影響。

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今年前五月高收益債券基金規模成長3.7%,資金持續流入。相關的高收益債券指數今年以來,多上漲4%~5%,法人圈估計,美國高收益債券今年預期報酬可達7%,至今的報酬表現符合預期。

從國際資金流向來看,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經理人許家豪表示,整體美國高收益債的流出狀況溫和,並沒有顯示投資人開始恐慌。部分企業取消發債的原因,應該與產業趨勢有關。他說明,原物料的價格開始價格修正,使得近期原物料的股債都相對不具吸引力。

由於美國高收益債約一成是能源相關債券,摩根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羅伯.庫克表示,短線受到能源價格疲弱拖累,高收益債市場維持波動,且信用評級表現差異明顯分化。

就中期角度,庫克認為,高收益債整體基本面仍健康,僅能源、礦業較弱,摩根大通證券預估今年高收益債券違約率約2%,且距離償債高峰期仍遠。

---------------下一則--------------- 
新興市場企業債基金 Q3可抱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孫彬訓�台北報導
主要債種今年至今價格變動 https://goo.gl/i3cYYn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全球經濟的展望,相較於成熟市場,新興市場到2022年的表現都更勝一籌,新興市場經濟持續回暖,除了股票部位,債券也持續吸引資金簇擁,法人分析,較無法忍受高波動的投資人,建議選擇波動相對小的美元計價新興市場企業債券型基金,混搭投資級債、高收益債,降低基金違約的風險。

保德信新興市場企業債券基金經理人鍾美君分析,第3季債券投資應挑選基本面良好的新興企業,並考量個別國家經濟政治發展條件,在操盤上,由於各區新興國家基本面發展不同,預期將各自表現,首選能源出口國的企業債,如俄羅斯、中東、哥倫比亞;另外,也青睞原物料出口國,如秘魯、智利。

群益全球新興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李忠泰表示,美元表現偏弱下,有助大宗商品價格持穩,因此多數新興國家經濟前景仍保有樂觀穩健態勢,新興市場債後市仍可望持續吸引資金流入,有利資產價格持續走堅。

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人麥可.哈森泰博表示,相較於其他債市殖利率多已降至歷史低檔,新興國家當地債市兼具基本面改善、高債息機會、匯兌評價便宜等優勢,可望持續吸引資金流入。

宏利中國點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陳培倫指出,隨著大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舉債受到嚴格控制,加上GDP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成長,也將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提供根本支撐,2018∼2020年大陸政府債務風險指標與2016年相比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野村亞太新興債券基金經理人謝芝朕表示,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統計,新興亞洲2017∼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6.4%、6.4%和6.3%,位居全球主要市場之冠,通膨率長期趨勢亦相當溫和,這種強勁成長搭配溫和通膨的總體經濟,是投資債券的好環境。

---------------下一則--------------- 
無懼利率驟升 投資級企業債、新興債連22周吸金2017年07月04日 04:11 (工商時報)陳欣文�台北報導
主要債券基金資金流向 https://goo.gl/wmNhfs

歐洲央行釋放偏鷹派訊息,引領公債殖利率短線直線飆升,但仍無礙債券吸金動能;上周投資級企業債和新興債連續第22周同步吸引資金湧進,反觀高收益債券基金,卻在能源高收益債表現拖累下已連兩周遭資金調節,上周再微幅失血2億美元。

摩根投信副總林雅慧表示,由於美國聯準會今年底前仍有升息機會,且其他主要央行再擴大寬鬆空間有限,但目前全球公債表現並未完全反映升息議題,投資人應慎防公債殖利率向上風險,美國高收益債券利率風險低於其他債券,為債市首選。

林雅慧認為,新興債收益率高於成熟市場,隨新興市場基本面觸底向上,投資價值攀升,投資人可加碼除了提供較高收益率,還可以參與新興市場貨幣升值潛力的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

凱基新興亞洲債券基金經理人李宏智表示,歐洲在法國大選結果出爐及歐洲央行持續寬鬆政策下表現穩定,美國與亞洲則連續兩個月呈現投資級表現優於高收益的狀況,反轉了先前高收益優於投資級的態勢,主要為高收益債評價面偏貴因素所致,未來高收益債是否有機會反彈,需視總體經濟情勢發展而定。整體而言,全球維持低率環境,將有利資金續往較高收益之資產移動。

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經理人許家豪表示,近期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不如預期,美國利率風險偏低,因此在操作上,維持較低的現金部位,並且進行匯率避險。在債種布局偏向均衡,以評等相對較佳或波動度控管相對較佳的基金為主,偏好較高的收益率與較低的存續期的企業債,以及流動性較佳的新興市場公債。

摩根環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羅伯•庫克(Robert Cook)表示,高收益債整體基本面仍健康,僅能源、礦業較弱,JPMorgan證券預估今年高收益債券違約率約2%,且距離償債高峰期仍遠,且對美債利率敏感度相對低,在擁有收益率較高的優勢下,高收益債券仍有吸引資金的優勢,建議投資人仍可適度參與高收益債市機會。

---------------下一則--------------- 
連續27周獲得資金淨流入 投資級債受青睞2017-07-04 09:08:16 經濟日報 記者朱美宙�台北報導

歐美央行近期接連發表鷹派言論,然而,就資金流向看來,市場似乎無畏這些強硬的談話。據美銀美林引述EPFR截至6月28日當周資料,投資級債已連續27周獲得資金淨流入,上周吸金22.8億美元;新興市場債則連續22周獲得資金青睞,上周淨流入為13.4億美元;高收益債受到油價下跌影響,資金轉賣為買,上周也流入1.4億美元。

近期美國經濟數據略為降溫,但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仍表示將如期升息,且認為目前資產變得昂貴;加上歐洲央行長德拉基同步發表鷹派言論,使公債殖利率反彈。

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經理人許家豪表示,聯準會近期將宣布未來縮減資產負債表的執行細節,投資團隊認為,當前經濟與通膨尚未過熱,無論升息或縮表,都只是聯準會引導利率回歸正常化的方式之一,兩者會交叉使用、但不至於加倍使用,所以對公債衝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