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媽咪~

日期

#Tag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

2005年11月19日
公開
36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唸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 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頁),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 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依,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5.帶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摘錄--天下雜誌(家庭教育特刊)

~10種遊戲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

2005年11月08日
公開
43

10種遊戲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台灣社會高度都市化的結果,剝奪小朋友「玩」的空間及機會,進而使不少小孩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困擾。所幸,要增進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陪寶寶玩點小遊戲,很容易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邊玩,還可以邊促進親子關係喔! 您的寶寶很「龜毛」,不喜歡別人碰觸?還是個性孤僻,很難交到朋友?抑或是平衡感很差,經常跌倒?那麼您得提高警覺,趕緊動手開發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否則待寶寶長大後,想後悔,可來不及囉! Part1.感覺統合啟蒙 營造和諧人生 臨床上有些潔癖的媽媽,經常讓寶寶處於極完美的環境,寶寶不能在地上爬、身上不容許一點小污垢、不准旁人抱等,這些看似對寶寶有益的環境,反而是造成寶寶感覺統合失調的主因。親愛的媽咪,偶爾讓寶寶接觸一些「不太完美」的事物吧!玩些無傷大雅的小豆子、小砂子,反而可以創造出感覺很「完美」的寶寶! 何謂感覺統合? 爸比、媽咪來上課囉!身為現代寶寶的家長,您不能不知道什麼是感覺統合,否則擔誤寶寶啟蒙的黃金時期,可就糟了!何謂感覺統合?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張旭鎧說明,感覺統合就是神經發展的過程。簡單來說,即人類受到感官刺激,經由大腦統合,最後做出反應的歷程。其發展程序包含:聽覺、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及視覺等部分。 千萬不要小看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倘若寶寶這項能力發展不全,可能會在集中注意力、組織、自制力、學業學習、抽象思考、身體與大腦的單側專業化,與理解等能力,及自尊心、自信心等出現障礙,並影響往後的課業成就及人際發展。為了讓家長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將各種感覺失調可能造成的影響列於下: 1.聽覺 聽力對寶寶有重要的影響力!倘若寶寶的聽覺發展不完全,可能影響大腦的接受能力,進而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注意力等。舉例來說,當您叫喚寶寶,但寶寶卻時常沒反應,就有可能是聽覺受損。 2.前庭覺 前庭主宰人類的身體平衡感,與重力安全感,如果前庭不夠敏銳,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感覺、身體雙側協調及手眼協調,進而產生容易暈車,或是為了滿足大腦的需求,不斷地跳躍,卻不會感到疲累等反應。 3.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影響人的肌肉張力及姿勢,與人的動作計劃能力有絕對的關係。缺乏時,孩子可能會懶的動,例如坐著時,會用手支撐頭部;爬樓梯時,會有執行困難,不知該先抬那隻腳等。 4.觸覺 觸覺發展主要是藉由吸吮、吃等,母嬰親情及觸覺快感,來獲得滿足。寶寶如果觸覺發展有困難,可能會在活動度、注意力、情緒穩定上出現困難,呈現的表徵有:挑剔衣服、不喜歡人碰觸、不敢接近人群等。有些嚴重的寶寶可能會產生觸覺防禦,假設您輕碰,寶寶也會覺得痛而反抗。 5.視覺、嗅覺、味覺 喜歡用聞的來辨識東西、對味道有特別的偏好的孩子。 感覺統合發展重點 「七坐八爬」是耳熟能詳的幼兒發展階段口訣,而「八爬」正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重點。許多家長擔心寶寶在地上爬會弄髒身體或受傷,所以直接省略這個步驟,但您可能不知道,爬對寶寶手腳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 張旭鎧表示,人的大腦會針對爬行時所接收到的刺激,做整體的比較、整理,進而促進腦部的發展。所以聰明的父母,在寶寶不斷學習新事物的同時,應給予其充份的刺激,給其大腦足夠的學習機會,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寶寶! 至於家長何時才會發現寶寶有問題?大體來說,從寶寶八個月至一歲起,是其大動作發展的主要階段;到了三歲起,主要發展重點則為轉為精細動作、小肌肉及認知等。而一般父母大約會在寶寶二歲左右,與其他寶寶接觸較頻繁時,才會發現寶寶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 原因大剖析 寶寶為什麼會感覺統合失調,張旭鎧分析原因有二:一為遺傳,二為環境。首先來談遺傳因素,先天性的輕微腦部受傷,也可能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所幸,人類的神經具有可塑性,所以70%的患者,可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改善。 其次,現代父母較為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朋友,但為了安全因素又必須將小孩侷限於一處,使其失去探索世界的先機,進而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此外,不少新生代的父母對小孩過度保護,也是原因之一。家長因擔心小孩在地上爬會割傷,爬高、倒吊會跌倒、摔傷,其實只要環境許可,且確定在安全範圍,就不需刻意阻止小孩玩,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反而才是對的喔!要知道小孩也有玩的權力! Part2.玩出好人緣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2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4.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3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2005年11月08日
公開
39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思維清晰的成功人士, 父母從小就應該要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人們通常都明白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但是人們在家庭教育這件事情上卻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誤解: 認為教孩子是無師自通的事情。 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極為有害的, 因為為人父母實際上是一件「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 特別是希望作一個合格父母的人,更應該下一番功夫。 單說一件人人都認為輕而易舉的事: 怎樣和孩子說話,其中的學問就不少, 甚至可以說做父母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怎樣得體地說話。 作為父母, 你知道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影響他習慣、思維和說話的方式嗎? 研究證明,父母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習慣、 思維和說話方式產生著很大的影響。 孩子學會說話基本是透過模仿父母, 而孩子的思維則是透過聽到其他人表達的觀念而逐漸形成的。 因此,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孩子越小,這種作用越大, 這一點,父母務必引起足夠重視。 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說話? 教育學專家提醒人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完整的句子 盡量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 而且盡量不要使用代詞, 而要使用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 例如說「把它撿起來。」不如說「孩子,把書從地上撿起來。」; 把「餓了嗎?」變成「孩子,你餓嗎?」這樣做, 孩子就可能聽到更多的詞語, 他們就會逐漸地學會使用這些詞語, 加上經常重複,孩子很快就學會使用了。 可是調查資料表明,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使用單詞或短句來替代向孩子說的話, 於是孩子也就模仿父母重複著同樣的語言, 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啟發是不利的。 當然, 使用單獨詞句的階段是孩子學習語言必須經過的階段, 但並不意味著父母要說大量短句或省略句子。 人們通常有這樣的誤解, 認為對孩子說長句子或完整的句子, 孩子會聽不懂。 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最新科學證明,孩子的聽覺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很強的, 只是他們有一種嘴巴不說心裡明瞭的情況: 很多內容孩子都是可以聽明白的,只是無法用語言來回應對方。 (2)增加與孩子語言交談的次數 語言的訓練確實影響思維的發展。 心理學家發現: 在學齡前期, 讓兩個孩子接受不同的交流形式和不同的學習刺激, 他們就產生了不同的智力和言語能力。 例如,孩子的詞彙量是由和他交談的次數所決定的。 交談的次數越多,孩子掌握的詞彙也會越多, 如果你經常與孩子交談,到二歲時,他就能掌握豐富的詞彙; 二歲半時,他就可以進行正常交談了。 一個好的「言語模式」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 讚揚孩子為學習所付出的努力, 並溫和地糾正孩子的言語錯誤, 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極大的幫助。 所以如果父母因為事務太忙而無暇與孩子交流, 或自己經常說一些不符合語法規範的話, 並且對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又不感興趣, 那麼往往會使孩子在掌握語言技巧方面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因此, 如果父母長期堅持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 孩子一旦學會說話的時候, 就會很快說出完整的甚至長的句子來。 父母應該充份地盡早意識到這一點, 並且對孩子進行有效訓練。 研究證明, 就憑這一點, 就可以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潛能和智力。 (3)重複重要的詞語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詞語的時候, 重複是很重要的。 孩子使用的詞語越多, 學會閱讀就越容易。 如果父母向孩子說很多詞語, 你就會很快發現孩子使用大量的單詞。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且最重要的老師, 你是孩子首先選擇的模仿對象, 你的思維和說話方式影響著孩子至深。 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未來發展就由父母的啟蒙而定。 許多父母都知道鍛鍊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健康, 也知道孩子的潛能和智力是開發的重點, 可是苦於找不到最有效的方法。 其實有一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辦法: 向孩子說完整的話。 這就是一種鍛鍊孩子大腦的好方法, 可以使大腦機敏和增加創造力。 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驟, 父母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 道理何在呢? 我們知道, 任何說話都是經過思考的, 可是思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語言進行觀察。 單詞組織在一起的方式, 實際上是如何把我們的觀念放進一個位置的最佳方式。 因此,教會孩子說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研究證明,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優秀,與他們小時候所接受的語言薰陶息息相關。如果期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精明和思維清晰的思想家,父母從小就應該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所以年輕父母要改變上一代留下的習慣。開發孩子潛能和智力要從練習說話開始,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不能再圖簡單省事。 (4)孩子「說真話」培養正義感 我經常對朋友們說:「孩子比成人離真理近。」我的意思是說:「孩子天生是不會撒謊的,但是前提是孩子處於一個他能說話的環境中,這樣他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能保護和培養孩子說真話的環境,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長大後必定會成為一個很正派、很真誠的人,會受到人們歡迎和尊敬。因為只有一個說真話,相信別人的人,對生活有信心,才會問心無愧地面對各種事情,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 怎樣教孩子說真話呢? 作為父母,一定先要自己說真話,為孩子做出榜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一說一,說到做到,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怎樣做的,並要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能撒謊說假話。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或是在自己很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哄」孩子,給孩子開空頭支票,許下種種並不準備兌現的諾言,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有失去基礎的危險,因為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的。 只有孩子說真話,父母才能知道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從而才能適時地給孩子以鼓勵、引導、幫助和勸阻、匡正。要是孩子說假話成了習慣,孩子的行為就會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很容易走上犯錯誤、做壞事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撒謊,說真話。 實際上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信不過,天下還有誰值得信賴? 既然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什麼事情或是想到什麼東西,都統統會告訴爸爸媽媽。這時,不要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認真、耐心地聽完,就是有些地方說錯了,甚至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不要吹鬍子瞪眼發牌氣,而要親切地跟孩子交談討論,說自己的心裡話,而不要應付、含糊帶過。如果孩子因為說真話在外面吃了虧,父母應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難題,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講真話,鼓勵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總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鼓勵孩子說真話。 (5) 不要「逼」孩子說假話 有些些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稍有不滿意,即加以訓斥。 這簡直是把孩子「逼上」滿口謊言的岐路上去! 在遭到父母無理教訓的情況下,孩子為了躲避訓斥,往往會把一些真實的東西隱藏起來,而以假話、假情況、假消息應付父母,報喜不報憂。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適當,即使孩子確實因自己的原因出了差錯,比如學習成績不好、和人打架、亂花錢、不守紀律等,父母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而不能以泰山壓頂的方式粗暴地逼迫孩子,因為﹁高壓﹂只會帶來虛假。 人的一生都是在真與假的鬥爭中渡過的,做父母的要認真引導孩子從小說真話,一步步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變成很大的精神力量,變成一種做人的宗旨。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才是最有希望的。 話不得體壞處多 責備孩子要講究方法,並且和鼓勵結合起來,要講究和孩子談話的語氣和態度。 研究證明,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方式,會深深影響孩子從周圍環境中學習的方法和內容。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授羅伯特•赫斯博士認為:「家庭語言環境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 例如,當母親正打電話時,孩子在旁邊吵鬧,不同的母親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第一個母親可能會粗暴地對孩子大喊:「別吵啦!」於是孩子被嚇得往後退。 第二個母親則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我現在正在打電話,請安靜幾分鐘。」孩子乖乖地在旁邊聽母親打電話。 很顯然,不同的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後果:第一個母親的孩子學會了對粗魯命令的服從,產生了對母親的恐懼;而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則學會了理解和遵守兩個原則,即必須在他人打電話時保持安靜,必須與他人合作。 赫斯博士認為,如果僅僅要求孩子「別吵啦」的單一命令,不太可能使孩子把他的行為與正在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相反,一個比較複雜的口頭請求則能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將其行為與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聯繫。因此,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以更成熟的方式去應對。 實驗證明,良好的語言交流能較好地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想說什麼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表達時,父母應該積極提示,讓孩子盡快掌握更多的詞彙。孩子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與父母或其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他們是會感到很高興的,須知,孩子的心情愉悅對大腦的發育是很有利的。在嬰幼兒時期,如果對孩子經常發怒,就會嚴重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後果是很嚴重的。孩子之所以發怒,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能成功地與父母或褓母進行有效的交流,缺乏表達自己需要的語言能力。因此,對孩子說話,要盡量避免使用否定性評價等。 父母失誤的、不恰當的語言會對孩子影響至深,其要點如下: (1)命令句 命令句是指那種把孩子當成工具,不管孩子是不是可以接受,一律都以命令性的方式。不少父母不懂得教育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只知嚴厲。在中國有嚴父慈母的說法,父親有一個代稱叫做「家嚴」。研究表明,父母一昧專橫,小孩子還不知錯在哪裡,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形成膽小、畏懼、壓抑、內向等個性特徵,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 (2)模糊話 模糊話就是不明確的話,讓孩子聽清楚父母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父母對孩子說話應該是非分明。比如帶孩子見熟人或親友,他們一般都會逗逗孩子,鼓勵孩子。 比如說:「這孩子多聰明,就是有點瘦,你們多給他營養嘛。」有的父母這樣回答說:「我們這孩子真挑食,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沒辦法。」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實際上是對孩子挑食現象的肯定,起的作用是暗示、強化。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可以聽出很多語言表面沒有的意義。 (3)玩笑話 不正經的,讓人不好琢磨的話就是玩笑話。 比如有的父母在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時說:「這是我家的小皇帝。」這本來可能是一句開玩笑的話,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可是日子久了,孩子就會順父母的意,逐漸形成任性、粗野、懶惰、不講道理、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性。 (4)反話 正話反說,這本來是很有意思的,常常是幽默或者智慧的表現,可是孩子一般都沒有這樣的理解能力,聽不懂父母的反話,因此,對孩子說話,一般都應該正話正說,不要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含蓄。

~讓寶寶從小有自信的28個方法 ~

2005年11月02日
公開
47

讓寶寶從小有自信的28個方法 1 認真對待寶寶的要求。 經常忽視寶寶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當他在電話裡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牛奶。」你在外面 一時不能滿足他,告訴他具體時間:「回到家,媽媽給你拿,好嗎?」 2 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週末帶寶寶出遊,徵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你想去哪裡?」 而是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範圍, 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3 不要嘲笑寶寶說錯的話 寶寶剛學說話,發音不準確的時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當時 刻意強調,換個時間再教他。在寶寶語言學習期,你的嘲笑會使 他喪失學語言的信心和興趣。 4 認真對待寶寶的提問 寶寶提出問題,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 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 從而增加自信。 5 用商量的口氣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把報紙拿給媽媽,好嗎?」讓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 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 給寶寶一個展示作品的空間 讓寶寶在家中最醒目的牆面上張貼他的塗鴉之作;在櫃子 上為寶寶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製作。榮譽感最能 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7 給寶寶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域 給寶寶一個房間,沒有條件的,可以給他房間的一部分, 讓他有一個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因為擁有自己的 「領域」,讓他心中充滿自信。 8 媽媽的寬容是培養寶寶自信的土壤 不要總是因為孩子房間裡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寶寶,而是 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並且跟他一起做。 9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不對寶寶說:「妹妹已經會數數了,你還不會,你可真笨!」 哪怕他真的比別的孩子差。總是拿比他強的孩子來和他比較, 最能挫敗孩子的自信。 10 讓寶寶偶爾幫幫忙 帶寶寶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裡,讓他交給收銀員。他還 不會算賬,但至少讓他知道錢能買東西。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 零用錢,會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11 讓寶寶選擇自己的衣服 給寶寶購買衣物,讓孩子自己挑選顏色和款式。也許他選的 顏色你並不喜歡,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見被尊重 是他自信的開始。 12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卡通節目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卡通節目,和他討論喜歡的人物和台詞, 對他的觀點表示感興趣。平等的相處和交流是給他自信的階梯。 13 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讓寶寶獨立清洗自己的杯子、小手帕,哪怕洗不乾淨。孩子的 自信來自於每件小事中你對他的認可。 14 鼓勵寶寶表演 當寶寶表演講故事和唱歌的時候,給他打拍子,表示應和。 鍛鍊他敢於從容登台表演,就是鍛鍊他的自信心。 15 讓寶寶多和同齡人玩耍 讓寶寶接近陌生小朋友,積極鼓勵他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 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其實就是在培養他的自信心。 16 幫助寶寶擬訂詳細計劃,並提醒他執行 比如幫寶寶制訂練琴計劃,制訂計劃時和他協商時間。執行時 提醒他:「寶寶,我們現在該練琴了,對吧?」讓他養成按計劃 做事情的習慣。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滿自信。 17 寶寶玩可樂瓶、鞋盒等各種廢棄物,不要制止他 孩子喜歡探索他感興趣的東西,你制止他的興趣,也就 挫了他探索的信心。 18 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遇到困難,讓孩子自己解決 孩子在拼七巧板時遇到困難,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些困難。實在想不出辦法時,你可以側面指點。戰勝困難 可以讓他自信倍增。 19 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要具體表揚 和孩子相處時,經常尋找值得讚許的具體理由,用讚許的 語言鼓勵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揚孩子。可以說:「寶寶知道 自己小便了,有進步了。」不要說:「寶寶你真聰明,媽媽 好喜歡你。」具體的稱讚給他自信,空洞的表揚會讓他自大。 20 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承諾 本來並不想帶他去麥當勞,卻隨口答應他去,承諾了卻不去 實現。你的失信讓他失去自信,也失去對你的信任。 21 幫助寶寶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讓他成為有個性的人 寶寶是急性子,就鍛鍊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鍛鍊他 的條理性。強迫他改變個性會讓你對他失去信心,更讓他失去自信。 22 教他從小認可自己的長相 比如告訴他雖然他不是大眼睛,但小眼睛只要有神就很好看。 很多不自信往往源於對自己相貌的不認可。 23 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支持他自己夢想做的事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他才會更有自信。 24 盡量讓寶寶在生活中脫離依賴 上幼兒園要準時,爭取讓鬧鐘叫醒他而不是媽媽一遍遍呼喚。 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沒有依靠的處境中充滿自信。 25 讓寶寶從小多接近大自然 帶寶寶旅遊時多給他講述所遇到的動物、植物、地理、典故等 各種知識。見多識廣才能自信倍增。 26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的過錯 辱罵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還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7 寶寶遭遇挫折 用緩和的語氣同他一起分析這次經歷,下次就不會有 同樣的錯誤。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28 父母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做受人尊敬的人;父母在 社會中不受人尊重,最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訓練寶寶自己睡!

2005年11月02日
公開
55

訓練寶寶自己睡! 一天天長大的小寶寶,該不該繼續與爸媽同睡?會不會影響將來孩子的獨立?這對爸媽而言是個很難決定的問題。尤當寶寶在這個階段,常常會有不安全感,也會對自己心裡幻想的事物感到恐懼、或有夢魘與夜驚的睡眠問題;甚至不想、或不敢與爸媽分開…這些狀況,總是讓寶寶在睡前磨姑許久或哭鬧不休,這時爸媽就更不捨讓他一人獨睡了! 雖然培養寶寶的獨立,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發展目標;但這與孩子有沒有獨睡,其實並沒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或許爸媽應該思考的方向,是要多加了解孩子為何恐懼、為何焦慮,為何不想與爸媽分開?然後再來討論是否讓孩子自己睡的問題。 讓寶寶聽見您帶有保證性的聲音 要讓寶寶自己睡,首先要在生活中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即使是4-6個月的寶寶,就已經開始對周圍環境的互動有所回應,也就從這時候開始,對父母的離去或獨自一人產生緊張的情緒;例如,當寶寶獨自留在房間或嬰兒床上,會大聲的哭喊表現他的抗議與恐慌;這時,無論爸媽身在家裡的哪一處,都要讓寶寶聽見你帶有保證的聲音,讓他清楚知道你就在附近,沒有丟下他不管;而對於寶寶的情緒反應也要有相當的敏感度,隨時對做回應,讓他明白是可以完完全全相信你的。這樣的安全感,可以給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為寶寶尋找娃娃朋友 2-3歲的小小孩,是真正可以開始學習自己睡的階段;但這年齡的寶寶有時會無來由地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或許是看到電視、看到故事書、或聽到別人說的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角色。再加上深處黑黑的房間,更加深了對黑暗的恐懼,不敢自己睡。這時爸媽該怎麼處理呢? 建議爸媽可以為寶寶尋找娃娃朋友,跟他說這些朋友都會愛護寶寶,保護寶寶,如果有壞蛋惡魔跑進來,娃娃朋友是會奮力保護他的;同時,為他的房間留盞小燈,開著房門;當碰到作惡夢驚醒,不要將他帶到大人的房間,陪寶寶留在自己的房間內平靜下來,幫寶寶明白自己的房間其實是最安全的。娃娃就是克服寶寶獨睡的最佳伙伴了。 晚安儀式 有時,鬧起情緒來,想讓小寶寶很平和、很甘心的去睡覺,簡直不可能。該怎麼讓寶寶睡前不需弄得像打仗呢?首先,要將睡眠的時間確立成為一種常規,之後,爸媽可以想想是不是可以有些安詳、平靜的就寢儀式來幫助睡眠。例如:說故事、聽輕音樂、跟娃娃說晚安、跟寵物說晚安、跟爸媽說晚安。這樣的儀式,將讓寶寶有更多的安全感,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覺得他做的事是固定可預期的。輕鬆舒緩的氛圍,容易引起寶寶想睡覺的心情。 爸媽克服自己的擔心 或許你早已經為寶寶準備好屬於他自己的小床,只是還不習慣跟自己的寶寶分開睡,總是自己替寶寶擔許多心。但同睡一張床其實是很容易降低睡眠品質的;因此,跟您的另一半討論一下,試著讓寶寶自己睡吧。先給寶寶信心,相信他能在夜裡有好眠。只要你有所準備,即使孩子自己睡時,臨時出現狀況也就能有應對之方。

~皮亞傑發展理論~

2005年07月23日
公開
29

皮亞傑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四階段認知發展論,他認為每個人必然經過這四個不會改變、秩序井然的過程。   這四個階段包括 感覺動作期(0-2歲) 前運斯期(2-7歲) 具體運思期(7-11歲) 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     他認為在人類智力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同的事物便會產生以相對應的方式去處理的「基模」(Schema),其中有三種基本路徑:同化、順應與適應。我們的認知遇到不同的環境就會自動加以同化,以順應改變的環境狀態,在這些過程的進行之中人類自身可以得到平衡,就是適應。「基礎」會隨著不同的階段去調整、改變。第一個階段有認知具體物件的概念,第二階段可以使用符號認知,第三階段可以根據認知經驗思維,第四階段可以做抽象的思維認知。     不同的階段提供不同的學習才料及教學方式,使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他的理論也為開放式教學提出了方向,因為好的教育者不是灌輸學生知識,而是佈置可以引發思考增長智慧的環境,兒童自行探索,從自然中獲取知識。教育者扮演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人,還應該是一個創新者與研究者,讓孩子循自然規律去成長茁壯。   幼兒階段:運思前期的概念前期(2-4歲)    成長特點   沒有具體的事物模仿,根據當時孩子的所見所聞,憑心中想像,(而不是記憶)而表現出來.但思考上的方向可能與大人之想法差很多。如針-會痛-白衣的阿姨,醫生叔叔是相關的.仍有雛型的推理。   能模仿。不在眼前之事物也可以模仿。   兒童對事情的概念(事物)以形象為思考依據,而表現出來.常常只看外表,形體(符號)來記憶事物。如圖案是圓形黃色時,會說是月亮,而大人知道那是玩具輪子;任何一個會轉的物體是風扇。   自我為中心。   可分出他人和自己,而周遭之事與自己也有關係.   有同理心,偶而可看出分享.互動仍少見.   對事物只會看外表,看結果.過程對他們來說較無法想像.比如開關對他們來說,只知道可使燈打亮或關上.牆壁上的開關全都是電燈的開關.(但壁上也有電風扇的開關)       一件事物對他來說是好的,同類的事物也是好的.如跌倒是一種遊戲,那麼大人跌倒了,也是在玩遊戲,所以爺爺跌倒了,會笑得出來就別怪他.   無法逆向思考。   巳成的習慣,一旦稍有改變,會要求恢復原樣.如上床前先刷牙--放音樂--蓋被子--媽媽一起睡.其中少做或次序改變,孩子可能大哭大鬧.   不吃菜.一旦飯中有菜,便拒絕.孩子會集中注意力在菜上,不管飯中是否有他喜歡的食物.   每一種物體都有生命,孩子有他的想像空間.如孩子撞到桌子,會生氣桌子撞到他,娃娃也會餓肚子.(萬物有靈論)   可與母親分離一段時間.   對陌生人較不會有隔離或害怕.頂多保持距離.   對替代物品的依賴常可帶給孩子安全感,尤其和大人分離時,常可減輕孩子的壓力,恐懼及孤單.   訓練要點   多接觸語言,書,圖案,卡片,外物,人群,影像......隨著年齡及接觸物類多,兒童的想像,表達及想法能力增加.   身教重於言教.目前可塑性強,所以大人任務重大,不要養成不良習慣,否則以後的日子就苦了.   以正向的影片,環境影響他們.   如卡片,可增加其記憶,尤其出現具體事物是他特別注意時,卻無法常在周遭看見,則可用卡片代替.如交通工具,字體.   當孩子責備無生命物體讓他不舒服時,可接受他的行為一起行動.如孩子撞到桌子,反過來責備桌子時,大人可請孩子告訴桌子不要傷害他,但不要讓孩子有打或踢的行為,畢竟暴力不好.   不吃菜時,可將菜打成汁或埋在飯中,不讓他的注意力一直在每一餐上面,出現了習慣性的抗爭.   製造一個孩子熟悉的環境,讓他養成好的習慣.方便大人的照顧及外出.     經驗談   家中的環境佈置一個小孩自己的空間,有書櫃,玩具收集箱,專放孩子衣服的衣櫃............固定位置,不隨便更換.一旦孩子熟悉了位置,自己收回原位,其實不是一件難事. 書不嫌多,隨手一拿,隨地一坐,自然而然習慣養成隨手一書. (參考玩具一欄)   講故事中,能讓孩子感受到萬物的脾氣,生命,表情.............. 多接觸大自然,踏青,散步,注意會動的物體(孩子大都很喜歡,如挖土機,風車.........)   幼兒階段:運思前期的直覺思考期(4-7歲)    成長特點   與此期4-7歲的兒童互動的人,事,物等正是他們營造知識的來源。   不再自我為中心,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可以漸漸地模仿孩童心中想像的事物。(無論是有生命的或是無生命的)   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細節上或是某個步驟上。但無法考慮其連續關係。   時間的名詞對此期的孩子太抽象,孩子只會認為是時鐘的問題。如告知時鐘短針到六時,卡通會開始播。孩子可能還不太能記得;但解說是爸爸回家之後,卡通才會播放。孩子可能會瞭解。也就是配合日常作息,孩子更能應用得宜。   對空間的概念上,此期有特別的發展。如距離,內外,左右等。

我家小孩為何要別人的玩具?

2005年07月18日
公開
47

我家小孩為何要別人的玩具? 台北市公設民營忠孝托兒所所長 洪玉滿 嬰幼兒對於「物權」觀念還未建立前,常會因為喜歡別人的玩具,順手帶回家或爭執的狀況時常可見;此時,父母應適時的教導孩子,愛惜別人的玩具,以及學習與同伴相處、分享玩具等美德;若未及時糾正,日後易養成孩子侵略性、霸道等偏差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互搶玩具的戲碼一再重複上演,煩躁無奈的父母除了怒斥、責罵外,總是束手無撤,不明就理為何孩子有自己的玩具,仍然要去搶別人的玩具。如何教導孩子玩玩具、尊重同伴,進而彼此分享所擁有,是為人父母必修課題。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玩具? 我們常在托兒所觀察到學齡前階段的幼兒,常常不喜歡自己的玩具,而要別人的玩具,這一點令很多父母百思不解的,以下即針對在幼教經驗的觀察中,分析其原因如下: 1.喜新厭舊︰ 幼兒對於玩具多半是喜新厭舊,價值觀念和大人不完全相同,只要是新奇的、沒見過的或是沒玩過的,對他來說都是好玩的。 2.玩具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也許玩具很美麗、價值很昂貴,但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既然是孩子要玩的,大人應當尊重他的選擇,在購買玩具時,也讓孩子參與意見,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學習。 3.家中的玩具太多︰ 家中玩具太多,引不起孩子的興趣,該怎麼辦呢?可以把一部分玩具暫時收藏起來,過些時候再拿出來玩,以增加玩具的新鮮感。 4.受電視廣告與流行的影響: 孩子最崇拜英雄,尤其是電視卡通影片中的主角。就孩子而言,擁有流行玩具在群體中較容易獲得認同。 5.不知道玩具的多功能玩法: 父母買了新玩具給孩子,未先引導孩子玩法與陪伴孩子一起玩,使孩子對新玩具的接觸,只有外表新奇漂亮、單一玩法,待新鮮感過後,即拋棄一旁;若看到別人在玩相同性質玩具或展現出更多功能的玩法,即被吸引,此時對自己的玩具即不感興趣,而會想要別人的玩具。 影響日後行為習慣 兩歲半前的嬰幼兒,幾乎只以自己的需要來看世界,因此玩具為此年齡孩子的安全感依附,最常見的是孩子出門或在家時,手上會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或布偶;而兩歲半以後,遊戲的層次開始發展,玩玩具的行為也開始擴充到注意他人,從觀察他人玩玩具,到常帶玩具去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若對方不借,則想辦法玩到或與他人起爭執,對自己的玩具則不會珍惜,總覺得別人的玩具較好玩,而吵著父母也要買跟其他小朋友的一樣,造成父母不少困擾,此行為的年齡發展界線,甚至到上小學時都還可能出現,因此如何在學齡前正視此問題,探究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與同伴分享玩具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時,父母想改變或強迫孩子能做分享之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對所有物的感覺。通常父母會覺得有權決定孩子的一切,但是父母應該考慮孩子的立場,這個玩具是孩子的,他有權利決定要不要借給別人玩,而別人也有權利要不要借他玩。 適當的堅持是很重要的,當您下決心要改善孩子的玩具行為時,父母雙方的配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堅持度無法持久或父母雙方意見、做法不同,也會影響輔導的成效。 如果孩子喜歡別人的玩具,那麼,向對方借也無妨,父母還可以藉這個機會,教導孩子對同伴應有的禮貌與尊重,知道愛惜別人的玩具和守信用的美德等。或者可以和別的孩子交換玩具,藉此看看別的孩子如何玩自己的玩具,也可以達到互相觀摩學習,同時,孩子也有更多的玩具可以玩。再者,平日不妨多邀請孩子的玩伴來家中,幾個孩子在一起,腦力激盪後玩法就會翻新,對玩具就不容易厭膩,而且能使孩子學習與同伴相處和分享玩具。 (取材自2005年4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新生兒到3歲前智力發展發育詳細變化過程∼

2005年06月29日
公開
47

新生兒到3歲前智力發展發育詳細變化過程 嬰兒在頭一年裡大腦重量增加一倍。這部分是由於腦細胞體積的增大,部分是因為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在增長。沒有這些聯繫,我們便無法思考,也無法學習。當新生兒對某樣東西發生興趣,並努力做出智力上的反應時,這些聯繫就開始形成一個網絡。孩子的任何感官受到刺激都會發生這些事。從出生一開始,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前庭覺和本體感就在引起越來越多的聯繫。    理解力的發展一般由許多部分組合而成。智力的發育要求視物、聽聲、記憶、運動的機能必須一起成長。比如,沒有視覺,嬰兒就看不到玩具;沒有記憶,嬰兒看到她最鍾愛的玩具就不會興奮;沒有大腦與肌肉的協同合作,嬰兒就無法伸手夠到移動的玩具;沒有手與眼的配合,嬰兒就抓不住玩具;不拿住玩具一起嬉戲的話,嬰兒對這個玩具就沒有明確的概念。    你可以使用文中展示的刺激方法來幫助孩子的大腦成長和發育,這在幼兒生命的前四年裡尤為重要,這是大腦急劇成長的時期。    新生兒   寶寶生下來就開始「懂事」。第1天她小心傾聽,十分警覺;第3天,對她說話時,她有反應,目光急切;第9天她的眼睛會朝聲音的方向轉動;第14天她「認出」了媽媽;第18天她會發出聲音,並朝有聲響的地方轉過頭去;第24天她有了一個聲音詞彙表,當媽媽說話時,她的嘴巴會動。    輔助措施  「回答」她所有的示意和聲音。讓她看到你的嘴巴在動,搖晃頭部和身體向她打招呼;  她能看清8至10英吋距離內的東西,因此把你的臉龐,或者顏色,或者移動的手指放到這個距離處她視線的交點。    刺激她的感官  對她說話、唱歌,抱緊並輕輕搖動她,把東西拿到她的臉附近讓她看到。    4周大   你的寶寶懂得了談話的方法。他的嘴巴一張一合,模仿說話的動作。他會根據你的嗓音調整他的行為:當你用撫慰的口氣說話時,他顯得很安靜;假如你語調粗暴或是過於大聲,他就變得不安。    輔助措施  用唱歌式的語調說話,增強他的節奏感。唱搖籃曲給他聽,  常常對她笑。  多動動孩子。不光抱緊他,還要輕輕搖晃、慢慢轉圈。可以使用搖椅或搖籃。    讓孩子熱愛節奏  用唱歌的嗓音和他說話,唱搖籃曲給他聽,抱他的時候多走動,邊走邊輕搖。    6周大   寶寶會向你露出短暫的笑容,你跟她說話時,她會擺動腦袋,並從喉嚨中發出微小的聲音。    輔助措施  她對你十分專注;只要有可能,使你的臉上生氣勃勃,並和她保持目光接觸;  為了引起她的興趣,可以把你的手指或玩具在她視線內外移動,或在她的不同側面說話。    喚起她的興趣  當你說話的時候,注視寶寶的眼睛並保持表情生動;從不同的方向和她說話。    8周大   寶寶經常露出快活的笑容。他對周圍環境表現出興趣,會朝有聲音的方向和移動的東西看。他緊盯著物體,好像要用眼神把東西抓住。    輔助措施  增加他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可用軟墊輕輕托著他讓他直立,並在他四周擺放五顏六色的物體;  在他的床上或是童車上放個可迎風轉動的玩具和一面鏡子,並給他各種小而柔軟的玩具;  唱兒歌;  把他的手給他看。    使他的周圍環境變得有趣  把他直立起來,讓他看看你擺放好的各式色彩鮮艷的玩具。    12周大   嬰兒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可任意看和移動她的手指。她對談話的反應方式豐富多樣:點頭、微笑、嘴巴的動作、吵鬧、尖叫,以及其他快活的神情。她的身體也會因為興奮而動彈。    輔助措施  對嬰兒的所有行為作出戲劇化的、誇張的反應;  用表演體現兒歌的意味;  進行簡單的身體遊戲——輕柔的扭動,彎曲膝蓋、胳膊肘,搔腳丫;  給她不同重量、質地的結實的小玩具,供她抓、握和感覺。    流露歡樂之情  大力誇讚嬰兒的所有行為——用運動、姿勢、表情來鼓勵她。    16周大   嬰兒明顯地有了好奇心。他發覺新玩具、新聲音、新地方、新的人、新感覺很有趣。他認識熟悉的物體和地方,瞭解他的生活程序。看到乳房或奶瓶他會很激動.並開始顯露出幽默感:他喜歡被托著到處看。    輔助措施  鼓勵孩子的幽默感,認同孩子認為有趣的事,和他一起開懷歡笑,分享快樂;  玩具能教給嬰兒許多不同的事情。給他不同大小、形狀、質地和使用方式的玩具,其中一些要能發出聲音。    滿足他的好奇心  跟他講你的所見所為,這可以進一步增進他的體驗。盡可能給每件物體或每樣活動增添細節。    20周大   嬰兒喜愛遊戲,比如在洗澡時嬉水。她花更多的時間觀察事物,這說明她的注意力在發展。她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微笑,把頭轉向聲音的方向,並開始移動胳膊和腿以吸引注意力。她會拍奶瓶。    輔助措施  她知道自己的要求會得到回答,知道你是她力量和慰藉的源泉。當她發出聲音,扭動身體,竭力想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時候,請作出適當的反應,注視她並向她移動;  把所有的陌生人都介紹給你的孩子;  盡量叫她的名字。    盡可能多地做遊戲  她喜歡玩「藏貓貓」和「大拇哥、二拇哥」的遊戲。盡量和她一起歡笑。    24周大   寶寶懂得用吵鬧聲和其他聲響吸引注意;聽到有人走近時他會興奮起來,並伸出雙臂,期盼被抱起。他對著鏡中的自己說話、微笑、吹泡泡。他開始和陌生人害羞地嬉戲,也許會流露出害怕之情,並且偏愛或是厭煩某些食物。    輔助措施  讓一件物體從手中落下然後抓住,嘗試其他一抓一放的遊戲;  反覆叫他的名字;  幫他弄明白事情發生和變化的前因後果,示範並說明其結果。比如,推動一隻球,告訴他球在滾動。    對孩子吸引你的舉動作出反應  當嬰兒表現出他想要你的時候,伸出雙臂向他走過去;同時叫他的名字,讓他知道你正在走過來。    28周大   嬰兒開始說話,許多聲音依稀可辨。她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人抱時會伸出雙臂。她的獨立性表現在她想自己進食。她開始模仿簡單的事情並樂此不疲。    輔助措施  給嬰兒看她在鏡中的自己,同時叫她的名字,讓她獲得自我的概念。強調「那是梅梅,那是你」(不要用我)。說「不」來表示否定;  重複孩子的發聲諸如「叭」、「噠」、「卡」;  對於便於手指取食的食物,鼓勵孩子自己進食。    培養自我概念  給嬰兒看她在鏡中的像。指著像,大聲地念她的名字。盡可能多地使用她的名字。    32周大   寶寶開始懂得字的意思,並知道「不」的含義。他一副勇往直前的樣子,比如去拿夠不著的玩具。他對遊戲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對玩具十分專注。他會左顧右盼尋找掉落的玩具。    輔助措施  進行大量與水有關的遊戲。給他罈罈罐罐,讓他用來傾注、倒空和裝滿水;  把玩具放在他正好夠不著的地方,他要時再拿給他;  多教給他跟身體有關的遊戲,比如邊唱童謠邊拍肩、拍腿;  讓他自己進食,培養他的獨立性。    做大量與水有關的遊戲  和特意製作的玩具一樣,各種家用器具將在寶寶洗浴時給他帶來許多樂趣。    36周大   寶寶認出熟悉的遊戲和旋律,會在適當的時候歡笑並跟著動一動。聽到她的名字她會掉過頭。她會伸出雙手給你洗,卻把頭避開毛巾。    輔助措施  讓每日的固定程序給嬰兒留下印象,這樣她才會懂得什麼是生活。解釋你所做的一切——「現在吃午餐。先穿上圍裙,坐在你的椅子裡,然後媽媽拿來你的午飯,誘人的午飯……」  給孩子會發聲的玩具,允許孩子嬉弄廚房用具。    時刻解釋你的日常生活  利用吃飯、洗浴,或者上床時間向孩子解釋日常生活,這樣她才會習慣週而復始的生活方式。    40周大   寶寶對日常生活程序熟悉起來,比如揮手再見,先穿襪子再穿鞋。他知道布娃娃或玩具熊是什麼,會拍它們。他清楚地記得拍肩拍腿的遊戲。他會到角落裡找玩具;要是你問「爸爸在哪兒」的話,他也會跟著找。    輔助措施  給他會出聲的玩具、喇叭和鈴鐺;  給他一隻柔軟而「像小寶寶」的布娃娃,教他如何給它穿上並脫下衣服;  玩丟下和撿起的遊戲,藏找玩具(最大限度地鍛煉他的記憶力),捉迷藏;  教他如何把東西放進容器再取出來。    開始一起看書  挑選有大幅明亮彩圖的幼兒讀物,每天辟出一段安靜的時間,比如睡前,用來「讀書」。    44周大   寶寶能說一個不標準的字。她也許會指著書裡的某些東西給你看,但注意力不會持久。她不斷把玩具丟出童車,四下裡尋找,然後要你撿給她。她開始懂得裡和外、這兒和那兒。    輔助措施  與寶寶一起閱讀不同的書和雜誌;  看著某樣東西,就此給她講一個簡單而短小的故事,這可以提高她的注意力;  玩拍肩拍腿遊戲,教她如何拍手;  堅持告訴她原因和結果。推倒一堆積木,然後說「全倒下了」。    指出物體的名稱  說出一本書或雜誌的某一頁上幾件東西的名稱。抓住孩子的手.指著它們。念它們的名稱並重複。    48周大   寶寶對書本上的東西流露出濃厚的興趣,並希望你指出它們的名稱。他會重複自己的名字。他喜愛笑話,會不惜一切以博一笑,比如重複某些伎倆讓你發笑。他會搖頭表示「不」。    輔助措施  教給孩子物體及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並重複這些名稱。做動作讓孩子模仿。對他的所有努力和反應表示讚賞;  講故事,營造故事情節,描述日常生活,讓孩子體會、聯想。    幫助孩子模仿你  指著你的鼻子,說「這是他*的鼻子」。拿起他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這是明明的鼻子」。    1歲大   寶寶會親吻,並流露出各種情緒。他會撿起一隻玩具,遞給你,然後鬆開手。他會說2到3個有意義的字,可能還會認出書中的物體並用手指出它們。他逐步理解簡單的問題。    輔助措施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抽像概念的形成:著手讀短故事給他聽;  鼓勵孩子作出親暱的舉動:讓他拍拍布娃娃,撫摸小狗,親吻媽媽,伸出雙臂擁抱爸爸;  做事的時候,比如給他穿襪、脫上衣,最好向他描述你的行為。    閱讀簡單的故事  有關動物媽媽和動物寶寶的故事會令孩子感到欣喜,並能幫助孩子學習動物的叫聲。    15個月大   寶寶蹣跚學步,認識身體各部位及某些物體。他會模仿動物的叫聲,並試著自己脫衣服,如果你要他這麼做的話。他還會去取簡單的東西。他獲得了「貓」的概念,比如,他知道一幅貓畫、一隻玩具貓和一隻真正的貓都是貓。    輔助措施   給他一些簡單的小任務促進他的進取精神和成就感。鼓勵他幫你幹點家務活,比如收拾屋子,把東西放回原處;  幫他用3或4個單詞串成簡單的句子;  教給他所有權的概念——「那是寧寧的球,你的球。」    向成功邁進  讓他盡可能地幫你。收拾整理之類的小任務完全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類,並能激勵他的自豪感。    18個月大   您學步的小寶寶能認出書上的一些物體;如果你說出它們的名稱,她會相應地用手指著。她也許會嘗試做些家務,並努力模仿你的舉動。她能執行需要判斷和記憶的要求——「去把你的玩具熊拿給我。」    輔助措施  語言能力的提高取決於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發展。鼓勵孩子通過重複來學習,和她進行諸如「現在它在哪兒呢?在浴室裡。在那兒。把它撿起來」之類的情景對話;  教給她所有格代詞:「這是我的蘋果,那是你的蘋果」;  用一塊簡易黑板教孩子認識各種形狀。    通過重複學習  無論你做什麼,請重複某些關鍵句子:「梅梅有只蘋果。對,梅梅有只蘋果。」    21個月大   寶寶會要東西吃,要水喝,要玩具,要他的痰盂。他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要求並開始明白更複雜的要求——「請你把你的梳子從浴室裡拿來。」他也許會抓住你的胳膊或用其他手勢引起你的注意。    輔助措施  描述每件東西的屬性,比如,鳥和飛機會飛,膠水是粘的,皮毛柔軟,球是圓的且會滾動,磚頭是方的不能滾動;  描述每件東西的顏色;  教給他反義詞,比如粗糙和光滑;  開始使用數字。先用你的手指示範,再用孩子的手指。    描述事物的屆性  向孩子展示某樣東西、指出它的軟硬、它的顏色、它是否發出響聲,以及發出怎樣的聲音等等。    2歲大   寶寶有關物體名稱的詞彙量飛速增加。她能描述熟悉的物體的特徵並認出它們。她能執行複雜的命令,並急於找到可以玩的東西。她不停地說話,偶爾也問些問題。    輔助措施  教她如何使用簡單的工具,比如鏟子和錘子;  把孩子介紹給其他幼兒,但不要強迫她和他們一起玩;  給她鉛筆和顏料,鼓勵她畫畫;  給她讀長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故事和童話;  利用伴奏帶、音樂帶、故事磁帶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激發孩子的立體感  幫助孩子把各種立方體、矩形和正方形嵌入鑲嵌玩具或是盒子的正確位置內。    2歲半   寶寶開始給一般性的概念添加細節,比如,馬有只長尾巴。他知道一兩首兒歌,能在書裡把它們找出來。他知道更多顏色、一些數字。也許能數到3。他知道自己的名字,開始問「為什麼」並會說「不」、「不要」、「不行」。    輔助措施  給他一套有許多件的玩具,比如一個玩具農場,用來數奶牛、綿羊、豬和小雞的數目;  鼓勵他畫下熟悉的物體並逐步留意細節。描述這些細節並添加更多的細節。對他所有的畫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與孩子交談發生的事情,增強他的記憶力。    做大量數字遊戲  把數字融入你做的每一件事。當你購物、穿衣或是做任何事時,請用數字列舉。    3歲大   寶寶不停地問「什麼」、「哪兒」、「怎麼」「為什麼」。她能數到10,並用積木搭成複雜的結構。她會給布娃娃穿衣、喜歡「過家家」遊戲。她的記憶力很好,會引述過去的事。她知道自己的性別。    輔助措施  用做過的事提醒她,鍛煉她的記憶力。「我們昨天去過超級市場了,記得嗎?」  當她遇到困難時,說「我能幫你」,並示範。  用孩子做主角編故事,  增加寶寶和你一起看的圖畫書和故事書的數目。    增強她對自我的感受  讓孩子參與簡單的決定,比如讓她挑選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鼓勵她的獨立能力和依*自己的本領。

∼耐心+愛心 正確引導孩子說話∼

2005年06月29日
公開
45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

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2005年06月10日
公開
42

啟發0歲幼兒的智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摘錄自《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志村洋子◎著世茂出版社出版 別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超乎大人的想像,能敏感地察覺到媽媽說話時的態度;因此,當媽媽以舒暢的心情、緩慢的語調和愉快的表情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並讓日後的身心成長與人格發展良好。媽媽對還不能言語的寶寶說話這件事情,稱為「媽媽的呼喚」(Motherese),是美國的語言學者在1970年代所極力提倡的。 在離開寶寶前呼喚他一聲,他就會安心 寶寶還很小時,不管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只要肚子餓、尿布濕了,他就會哭個不停;但五、六個月大時,只要看不到媽媽,他也會哭泣。這種現象表示寶寶已經認得自己的媽媽。對媽媽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不過話又說回來,媽媽稍微離開就會哭泣,實在讓人傷腦筋。 正因為如此,媽媽在準備離開寶寶以前,最好告訴他離開的理由,例如「媽媽要去洗手間,你不要哭哦!」「或是「媽媽要去洗澡,你要乖乖的哦!」經妳一說,寶寶似乎聽懂妳的意思,就比較不會大吵大鬧。當你從洗手間或是浴室走出來時,不妨對寶寶說:「你看!媽媽不是很快就出來了嗎?」這樣一來,寶寶就會在頭腦裡把媽媽離開的事情以及媽媽說的話連在一起,以後他小小的心靈就會逐漸明白──「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了。」當他暫時看不到媽媽也不會感到害怕。 吭聲不響離開寶寶身邊,會使寶寶心生恐懼不安 當寶寶長到將近七、八個月大時,連媽媽以外的人也認得出來。以致看到了鄰居的伯伯、伯母等人都會怕生,而且他也開始懂得認識房子了,一旦進入他人的房子就會哭泣。到了這個階段,媽媽在離開寶寶之前最好是先「報告」去處,不宜從寶寶面前突然消失,那些媽媽總是默默地離開的嬰孩,即使到了三歲進入幼稚園時,仍然不肯離開媽媽。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想著──「媽媽,會不會拋棄我呢?」「媽媽一走,可能就不會回來啦!」以致於感到非常不安。寶寶無論何時何地都希望──保護者不要虐待他,不要認為他是一種累贅,千萬別拋棄他,並且能夠時時保護他。 把寶寶交給保姆時,給他安心的呼喚及擁抱 女性婚後仍然工作已經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有相當多的媽媽在上班前會把寶寶交給托兒所,但是在把寶寶交給托兒所的那一瞬間,有些媽媽對寶寶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感情,久久不忍離去;也有一些媽媽非常的乾脆俐落,把寶寶交給保姆後,頭也不回的就趕著去上班。 對寶寶來說,這是處於跟最信賴的人以及最喜歡的人分離的狀態,所以把寶寶交給保姆時,媽媽的呼喚及一個寵愛的擁抱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每天早上跟寶寶擁抱,他就會產生一種被媽媽疼愛的感覺,能夠從容的跟媽媽道別,並且感到某種程度的安心。 早晨對寶寶打招呼將成為最好的教養 時常可聽到小學生及國中生的媽媽如此感嘆:「我的孩子不懂得跟別人打招呼…」凡是這種家庭的父母,在家中本來就極少跟對方打招呼,孩子最會學習父母,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彼此打招呼的話,就是家長不叮嚀,孩子也會跟別人打招呼。 在早晨醒來時,不妨和顏悅色的對寶寶說一聲:「早安」如果你認為寶寶還小,跟他說什麼它都不會懂的話,那就錯了。對寶寶來說,早晨是他感到最為愉快的時段,即使你再忙碌張羅著家事,也要盡量克制自己慌亂的情緒,以優閒而柔和的聲調對他說話,媽媽的溫言婉語,最能讓寶寶喜悅,並促進頭腦迅速發達呢。 教寶寶說話時,也要讓他模仿動作 三個月大的寶寶,即使媽媽說:「向爸爸揮手說再見!」寶寶也不會模仿。不過到了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發出各種聲音,對任何東西也會感到好奇,你必須巧妙的抓住這個機會,在對寶寶說話時最好也加上動作,例如對老公說「再見」時,如果也同時揮手的話,寶寶也會學你揮手,假如寶寶還無法做到,妳不妨把他的小手舉起來揮一揮,只要做到這種地步他就會記牢。 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坐公車時,寶寶會對著隔壁的乘客微笑,碰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寶寶很可愛,往往會對寶寶說:「你要跟媽媽到哪裡啊?」但是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擺出那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的冷漠眼神,讓人感到非常掃興。因為妳的寶寶太可愛,所以別人才會想跟他說話,因此媽媽不妨代替寶寶回答說:「我們去買東西啊!叔叔再見。」寶寶就會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溫情,以及彼此的關心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媽媽採取那種「別理睬別人」的態度,將等於自己斷了寶寶學習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以更廣闊的心胸去面對這個世界,以作為寶寶的榜樣。

~ 轉貼文章 --『0~2歲寶寶成長遊戲』~

2005年03月21日
公開
53

0-2歲寶寶成長遊戲(轉貼) 玩,其實是人們的共同天性,只不過在嬰幼兒時期,不知壓力為何物,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唯一要做的就是玩,而遊戲不僅是玩耍的重要形式,更是成長學習有力工具,所以理應善加運用。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的國度裏,孩子們完全放鬆,全身心投入,因此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同時,遊戲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發展智慧、增強體質和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爸爸媽媽要充分認識到遊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更要瞭解孩子愛玩是他們的重要特徵之一。   爸爸媽媽應讓遊戲伴隨孩子的整個童年,甚至從寶寶一出世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小寶貝做遊戲了。 ★不同年齡寶寶的遊戲   遊戲,是嬰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們童年時代一種最好和最自然的活動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遊戲的內容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爸爸媽媽要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為孩子安排或選擇一些遊戲,既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同時還能達到開發孩子心智的目的。 新生兒 ●用顏色鮮豔的、會發聲的、可動的玩具在離嬰兒眼睛20∼30釐米處逗引,每次2、3分鐘,每天3次。 1個月寶寶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讓孩子經常看到媽媽的身影、聽到媽媽的聲音。 ●在寶寶的小床上方懸掛上色彩豔麗、可動、會響的2、3個玩具,促進嬰兒視、聽能力的發展。   ●在寶寶俯臥時將一個彩色的玩具向上拉過他的視野,讓他的眼睛和頭部追隨著運動。 ●爸爸媽媽經常用溫暖的手撫摸寶寶的手心、腳底、臉頰、頭面和背胸腹部的皮膚,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溫暖,每次5∼10分鐘,每天2∼3次。   ●按摩寶寶的手指,和孩子玩數手指的遊戲,展開每個手指,幫助他放鬆。對小寶寶的腳趾也可以這樣做。 2個月寶寶 ●當寶寶趴著時,拿一個色彩鮮豔的玩具放在他的正前方,稍離開些,讓他必須抬起頭才能看到。 ●可用枕頭將寶寶的頭和身體稍稍抬高,在他的旁邊擺放各種柔軟、豔麗的玩具,鼓勵他用手去抓。 ●除了給寶寶做全身按摩外,還要經常逗弄寶寶的小手和手指。還可以用不同質地的物品摩擦他的手,但質地不能太粗糙、太硬,摩擦的動作也不可太用力,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 3個月寶寶 ●給小寶寶一些不同質地、重量的玩具供他抓、握和感覺,注意玩具的材質應是無毒的,且沒有纖維脫落,大小和雞蛋一樣大即可。   ●把一隻撥浪鼓放在寶寶的手裏,讓他學習抓、握和搖動,有助於他對玩具質地的瞭解和對聲音產生興趣。 4個月寶寶 ●可以在寶寶的胸腹部懸掛一些大的玩具,一端用鬆緊帶套在寶寶的手腕或足踝上,另一端繫在玩具上,誘導他只運動一個肢體來牽動玩具,並用手抓、摸、撞擊、翹起兩腳蹬踢。   但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離開時一定要給寶寶解開鬆緊帶,免得帶子纏住寶寶的手腳。 5個月寶寶 ●為了訓練寶寶集中注意力,可以給他創造多看、多聽、多摸玩具的機會;還可以給他做嬰兒體操。 ●跟寶寶做一些鏡中認人的遊戲,可以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 ●5個月的寶寶對音樂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興趣,並會隨著音樂節奏擺動四肢,他對音樂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反覆放一些好聽的曲子或是模仿動物叫聲的音樂,增強孩子的節奏感。  6個月寶寶 ●給寶寶一些能拿、搖、轉著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膠娃娃、喇叭、鈴鐺等等,這些玩具有助於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像5個月大時一樣,寶寶還喜歡聽有節奏的音樂和童謠。爸爸媽媽可以多給他哼唱一些兒歌或是放一些音樂給他聽,來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兒歌要反覆地唱,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動物的叫聲,或是大自然的各種聲音。 ●嬰兒體操還可以堅持做,鏡中認人的遊戲也應該繼續做,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7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練習獨坐,時間可以適量延長。可以開始學扶站、扶著邁步。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提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機會,並學習“再見”等禮貌用語。  8個月寶寶 ●寶寶此時獨坐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爸爸媽媽可以開始讓寶寶學習扶著(東西或大人的手)站立和邁步。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教寶寶學習“再見”、“謝謝”等禮貌用語 9個月寶寶 ●9個月的小寶寶能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摘取小東西,喜歡兩手握物把玩,還喜歡把手中的物件放入盒內或從盒裏取出。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創造這樣的機會。 ●此時親子之間的對話要增多,因為9個月的寶寶喜歡爸爸媽媽跟他講話,唸兒歌給他聽。爸爸媽媽此時應和寶寶進行發音遊戲,所有的語言、動作都要和物品、玩具聯繫起來。 10個月寶寶 ●寶寶喜歡重複的遊戲,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做遊戲,如拍手遊戲、躲貓貓等。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看書或雜誌上的圖片,讓寶寶說出它們的名稱。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玩玩具,如小動物的玩具等,並就此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聽。  11個月寶寶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覺得家裏的東西比玩具更有吸引力,但玩具可以幫助嬰兒運動。讓嬰兒玩球、喇叭、動物玩具、木製能拉的小汽車等是比較合適的。 12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時可以開始教孩子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比如,媽媽可以先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是媽媽的鼻子”,再用寶寶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這是寶寶的鼻子”。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爸爸媽媽此時給寶寶講故事要注意營造故事情節,讓孩子去體會故事的內容,還要鼓勵寶寶對故事情節進行大膽的聯想。  13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玩具,讓他放進大玩具箱裏,藉此鍛鍊寶寶的手眼配合及協調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支筆,一大張紙,讓他隨意進行塗畫,這是開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遊戲。  ●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學習辨認事物和給新事物命名。 ●爸爸媽媽還可以教寶寶學習稱呼別人。 14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積木和畫筆,讓小寶貝自由想像,隨意搭積木和畫畫。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貝一本漂亮的小畫冊,讓他自己去看。   ●此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買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男孩子就給小汽車、小飛機,女孩子就給布娃娃,讓他們自己去玩,去想像。  ●帶孩子一起玩沙、玩水是非常好的遊戲,可以讓寶寶與自然親密接觸。  ●孩子的玩具最好放在櫃子底層的抽屜裏,便於孩子拿取。抽屜裏的玩具最好時常換,這樣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5個月寶寶 ●此時的寶寶已經能堆四塊積木了,還能找到被藏起來的玩具。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做這種遊戲,鍛鍊他的記憶力。   ●15個月大的寶貝很喜歡對著電話模仿大人打電話的樣子,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玩。  16個月寶寶 ●寶寶此時不但走路已經很穩了,甚至還可以小跑呢,他對家裏的人、事、物表現出自己的喜愛,喜歡注視大人的語言、行為並進行模仿。爸爸媽媽可以根據這個特點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提高他的動手能力,這其實是他最喜歡的遊戲。  ●此時的寶寶還喜歡玩指眼、耳、鼻、口、手的遊戲,爸爸媽媽要予以配合,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種遊戲可以幫助他認識自己。 17個月寶寶 ●17個月的寶寶對玩水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爸爸媽媽可以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讓小傢伙盡情感受一下玩水的快樂。此時教孩子游泳也是不錯的遊戲和運動。 ●搭積木和追趕遊戲,也是這麼大的寶寶非常喜歡的遊戲,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發展孩子的智力。 ●培養孩子的小手為自己服務,對於17個月的寶寶來說已經完全可以做到了。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自己握杓吃飯、脫鞋襪、收整玩具等。然後再讓他學著幫助爸爸媽媽做事,如拿報紙等。 ●爸爸媽媽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小手的靈活性,如握筆畫畫、摺紙等。    18個月寶寶 ●寶寶已經1歲半了,此時和他玩一些需要向後退步走的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倒退走的能力。這是對孩子四肢協調能力的訓練。 ●給18個月大的寶寶一些可以推或拉的玩具,鼓勵他掌握更多的動作。如,用柔軟的球和他玩踢球比賽,鼓勵他把球踢出去。 2歲寶寶 ●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較強的節奏感,喜歡做類似跳舞的動作,聽到音樂,他就會跟著節拍搖擺,非常可愛。爸爸媽媽可以放點音樂,讓他伴著音樂起舞,做些跪地或搖擺的動作,邊唱邊拍手。同時還利用故事、音樂磁帶等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2歲的寶寶可以給他鉛筆或顏料,鼓勵孩子畫畫,畫他喜歡的東西。  ●爸爸媽媽可以幫寶寶把各種圖形,如矩形、正方形,或各種立方體嵌如玩具或是盒子的正確位置,激發孩子的立體感,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細小的肌肉活動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2歲的孩子讀一些長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故事和童話,他完全可以理解你所講的故事

文章分享~~養育小孩的訣竅

2004年10月12日
公開
47

~~養育小孩的訣竅~~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文章分享

2004年08月21日
公開
41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給爸媽的備忘錄

2004年08月20日
公開
48

給爸媽的備忘錄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如果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瞭解事情,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已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像是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他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瞭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 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 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的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瞭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 對不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他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放眼看世界」。每一位爸媽不妨抽個空,用心讀讀這份教養子女的備忘錄。

文章--三要四不要--讓小孩玩出聰明

2004年07月16日
公開
45

∼本文摘自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小樹成長里程∼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 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 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 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 作,若能依循著,坐→爬→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 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 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 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 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 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 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 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 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 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 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 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 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 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本文摘自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小樹成長里程∼

文章--6-12個月寶寶發展什麼

2004年06月28日
公開
64

6∼12個月的孩子發展什麼? 身體的變化 孩子滿六個月了,由於大肌肉張力的發展更好,他不再需要靠東西的支撐,也能坐得很穩。俯臥時,能靠手推及腳蹬的力量讓自己移動並伸手拿到放在前面的玩具,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寶寶透過不斷地學習用膝蓋抬起自己的身體、協調手和腳的動作,來達到爬行的成就。爬行的經驗除了讓寶寶更懂得協調身體的左右兩側外,重力、移動、肌肉以及關節等感覺的成熟,讓孩子自己學會站立,知道嗎?在這第一年中的後半年,也是大肌肉發展成熟最重要的階段,大肌肉成熟,身體才能穩定下來,身體神經體系因此更細緻發展,小肌肉的掌握度也才能越來越好。他能用單手準確的抓起玩具在桌上敲打以製造聲響, 懂得鬆開手指讓玩具掉下來或拋擲, 有時候他也喜歡自己用湯匙吃東西。會嚐試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小物件、撕紙或翻書, 此外, 快滿一歲的寶寶, 也很喜歡玩拍拍手的遊戲喔! 認知發展 爬行使嬰兒知道空間以及他與環境物體之間的關係、對距離及物體大小正確的判斷,他能按照體積的大小排列積木或玩具,也喜歡把玩具放入容器中, 花很長的時間玩〝放進去—拿出來〞的遊戲,進而對物體的高度和邊緣的認識更趨精確。 根據皮亞傑(Piaget)在對感覺運動智慧的描述中提到:在出生後第九或第十個月時,嬰兒建立起物體永存性這一概念:環境中的物體是長久存在的,不因它們不被拿到或看到而停止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有一個重要的發展任務:因果關係。他們知道某些事的發生會引發其他事件。一個十個月大左右的孩子,他可能會喜歡玩電燈開關,讓燈一明一滅;或是把玩具丟在地上,希望聽到撞擊聲;父母千萬不要急著制止這個小頑童,因為他正在為將來執行計劃的能力打下基礎呢! 在語言發展方面,八個月大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聽力,能聽得出熟悉的聲音,知道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意思。唇、舌、聲帶及鼻音共鳴等發聲器官,在出生後七個月左右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因此他已經會發出一連串的聲音,像「爸爸」、「媽媽」、「杯杯」或更多的字。也喜歡怪腔怪調地模仿動物的叫聲。 社會與情緒發展 當孩子滿七個月大,原本只會微笑和哭泣的小人兒搖身一變為表情豐富的表演家,他會發出咳嗽聲、咕嚕聲、吹泡泡、哭鬧、尖叫來表達他更多元化的情緒,這階段的嬰兒,也表現出較明顯的社會依戀,他們可能會摟住父母,拒絕被陌生人抱,掙脫陌生人的接觸,或只是將視線由陌生人臉上移開。在孩子大約九個月大時,他表現出更明顯的對父母親的依戀,當父母親離開,會有更強烈的憤怒或絕望。他也知道自己的名字,了解「不可以」的意思。透過模仿,他也學會親吻和說再見等簡單的社交禮儀。 0到6個月孩子的親子活動建議- 擁抱和按摩增進觸覺辨識別力,增進人際互動經驗 嬰幼兒的觸覺發展和經驗,對於孩子的情緒穩定、人際互動和適應力有明顯的關係,有些觸覺敏感度較高的嬰兒大約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有怕生黏人的情況出現,所以照顧著多給予寶寶擁抱和按摩都有助於加強嬰幼的觸覺辨識能力。 坐著玩、趴一下,多爬行的寶寶愈聰明 寶寶大約在六、七個月左右可以自己坐著再伸手去拿東西,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坐著玩一下,或趴在軟墊上讓孩子練習翻滾運動,隨著肌肉張力的發展用四肢支撐身體、進而匍匐前進、再靈巧的爬行。爸爸媽媽和這個階段的寶寶一起玩,最重要的遊戲也是以引導孩子大肌肉張力發展的親子活動為主。太早將寶寶放入學步車當中,除了限制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以外,也可能形成寶寶前庭刺激不足的缺點。 物理實驗的研究者 隨著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漸漸到有能力捉握、丟或咬玩具,我們可以發現寶寶開始對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和小寶寶玩敲敲打打或可以按壓出不同聲音的玩具,孩子會很認真的練習和研究,這樣的遊戲都可幫助孩子的大腦開始動作計劃能力的進行。 提供良好的互動方式和語言刺激 前語言刺激期是嬰兒發聲的技巧及語言開始的黃金時機,每位寶寶個別生理發展的差異有所不同,但是只要父母提供良好的互動方式和環境,建立內在的安全感,並且讓寶寶處在想和人溝通的情境中,幼兒很快的將進入到另一個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我們會發現寶寶自己雖然不會說話,但是確可以正確的做出媽媽要求的動作,所以不要以為寶寶還小就不和孩子說話。 根據哈佛學前方案的主要發現──『增進孩子能力發展的最佳時光是從六或八個月大至二歲之間』八個月大正是孩子開始瞭解語言的年紀,父母對他們講話的方式十分重要。這也是他們開始爬行、取悅父母、煩擾別人的時刻。他們逐漸對相處最多的人產生依附,所以此人人格變得更重要。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優兒養成中心

文章

2004年06月22日
公開
57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 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 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轉貼文章

2004年06月15日
公開
47

訓練聽覺 1、掐掐書 布料裡頭裹上硬殼塑膠材料,無論怎麼揉、搓、咬,絕對不會撕爛,而且還會發出掐掐聲,可吸引寶寶注意力,「上誼」推出的「小球拍拍」、「小狗汪汪」都屬這類。 2、珠珠書 誠品兒童館進口的「CAN YOU COUNT你會數數嗎?」厚紙版側邊串上5顆珠子,搖一搖會發出聲音,撥一撥,還可以「1、2、3」練習數數。 3、ㄘㄘ書 「頂好預購誌」推出的ㄘㄘ書,硬紙板加上亮片材質,炫麗並可發出聲音,可刺激寶寶聽覺。此書共四本,內容分別是訓練形狀、顏色、數字和字母,都具有亮片和ㄘㄘ聲音功能。 4、按按書 誠品兒童館有一本「SQUEAK,SQUEAK,MAISY」書的一角設計喇叭扣,一邊念一邊按,激發小寶寶讀書興致。 訓練嗅覺 1、香香書 書會散發香氣?「上誼」推出的「好吃的食物」就是經典款,小朋友在想聞的食物上,輕輕用手指摩擦,就能聞到香氣。輕輕搓PIZZA就可聞到麵皮混合香草、胡椒的氣味;搓一下草莓也聞到濃郁香甜的草莓香。 訓練視覺 1、黑白書 出生不久的小baby,不妨訓練他對線條的敏銳度,誠品兒童館、信誼基金會皆推出沒表情、色彩但可清楚分辨線條的黑白書。 2、幻燈片書 廣大的森林裡有小雞、小鹿、羊咩咩及大豬,他們有些離你只有咫尺,有些則在林間深處,把書頁按等距離拉開透視,嘖∼嘖,神奇魔力出現了,森林的景深出現了,動物們遠遠眺望你呢。 訓練觸覺 1、拉拉書 「頂好預購誌」有一款「害羞的長頸鹿」拉拉書,拉拉腳把頭伸出來,還會張開大嘴巴,好好玩。 2、拼圖書 「誠品兒童館」有本「MY LUNCH BOX我的午餐盒」拼圖書,每頁午餐內容不同,有胡蘿蔔、草莓,爸媽可將食物拿起來,讓小朋友拼回去,增進親子互動。 3、尋寶書 「上誼」推出的「好玩的東西」布料窗簾、衣服底下暗藏玄機,小BABY幫忙拉開,咦!出現小貓咪和蝴蝶,好驚喜!「誠品兒童館」的「PETS」隨身書,10平方公分小開本,附鎖鏈掛在外出小車車,打開內頁,小兔子、小狗狗圖片中間都附上一塊仿造的身體絨毛,摸一摸,好像真的摸小動物。 4、洞洞書 「上誼」的「好餓的毛毛蟲」,內頁毛毛蟲貫穿蘋果、梨子、橘子、葡萄,書上出現很多個洞洞,怎麼辦?不如小朋友把手指頭鑽進洞洞裡有趣極了。 其他baby書 1、農場書 快樂的農場有什麼?有小兔、小雞、小鴨、乳牛、綿羊、小豬、小馬等等,「頂好預購誌」推出的「快樂農場」,就是一個完全讓小朋友建構自己農場的布料玩具,裡頭還附各種動物和一本對應的布書喔。 2、房子書 「誠品兒童館」引進的布房子,情況和農場書一樣,收納起來就是一個提袋,打開來,有小男孩以及他的好朋友小浴缸、小車車,小朋友可以玩家家酒。 3、睡覺書 用舒服毛巾布料製作的大本睡覺書,是媽媽愛用的床邊書,打開可以說故事,合起來就能當枕頭,軟綿綿睡覺很香甜。 4、洗澡書 耐水塑膠材質製作的洗澡書,是小BABY洗澎澎的最佳良伴,「上誼」的「小鯨魚」隨書附上活動鯨魚氣球,將氣球吹滿氣,浮在水面,小BABY就能和鯨魚一起洗澡。「小鴨鴨愛游泳」則設計一隻活動小鴨,拿下來後,小鴨可旅遊到書中的每一頁,讓小朋友自編自導故事。 「頂好購物誌」推出去看企鵝、小鴨、小熊、青蛙的洗澡書,有這四隻寶貝,小朋友也會愛洗澡。 5、字母布掛圖 abcdefg∼,媽媽該用什麼方法才能教會寶貝,「頂好購物誌」推出字母布掛圖,a至z26字母共有代表的26種小東西,媽媽讀到「a∼apple」,小朋友趕緊拿起蘋果進入「a」的口袋,直到通通放對為止。 【2004/02/12 聯合報】 記者徐文玲�專題報導、攝影】

爸爸媽媽要加油再加油..

2004年04月14日
公開
38

爸爸今天好像有點生病囉... 全身沒力.. 病厭厭低.. 沒有辦法幫媽媽照顧我.. 爸爸好口憐.. 媽媽也好口憐.. 媽媽說.. 爸爸不能倒下去.. 因為他是我們家的支柱.. 媽媽還有我.. 都好依賴爸爸... 媽媽依賴爸爸分擔照顧我的責任.. 媽媽依賴爸爸幫他好多生活上的瑣事.. 如..找眼鏡..買中晚餐..拿遙控器..曬衣服..洗洗碗.. 我則依賴爸爸..陪我玩..教我看書..換尿布..洗澡澡..哄睡覺.. 爸爸對我和媽媽都好重要喔.. 還好爸爸睡了一下午.. 身體比較好囉.. 爸爸真厲害.. 爸爸常說自己.. 久久病一次..一次病久久.. 媽媽說.. 昨天爸爸在休息時.. 媽媽一個人照顧我一天囉.. 有點不耐煩囉.. 媽媽就突然有一個想法.. 如果沒有煜壕.. 這時的媽媽會在做什麼.. 如果沒有煜壕.. 這時的媽媽會不會比較幸福一點.. 媽媽說.. 這是第一次有深深的後悔的感覺.. 還好之後爸爸就醒囉.. 媽媽告訴爸爸他的想法.. 爸爸給了媽媽好大的擁抱.. 並且告訴媽媽.. 誰教你兒子要那麼口愛.. 爸爸給媽媽好大的鼓勵.. 媽媽才有力氣再繼續照顧我.. 晚上媽媽要去上大夜班時.. 出門前.. 爸爸也要媽媽加油.. 我的爸爸媽媽還在門前.. 呼了幾聲加油的口號.. 好像要上場打仗比賽一樣.. 所以我也要給我的爸爸還有媽媽加油..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我是你們又愛又恨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