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桂媽咪~

日期

#Tag

壞習慣,Bye bye!

2004年12月28日
公開
38

壞習慣,Bye bye! 成功必備特質 從小養成 內文整理�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兒童心智主治醫師 臧汝芬、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諮詢專家 丁彤 美國心理學家拿破侖•希爾說: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獲得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你將獲得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你將獲得一種命運! 這句至理名言,表明了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啓蒙老師。心理學研究證實,兒童未來個性發展的特性、傾向,往往與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父母掌握了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了解一般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不同年齡階段應達到的發展指標,那麽就會有意識地預期自己孩子成長的進程,也能具體給予最適當的教養方式。 各位聰明的爸媽,讓我們從孩子童年開始,就爲他們播下良好行爲習慣的種子,與孩子一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不做「小太陽」——培養寶寶的自制力 • Smart Case 4歲的華華是家裏的「小太陽」,一家人全都圍著他轉,看電視時一個人獨霸著遙控器,喜歡的頻道不准換,卡通片看起來沒完沒了;吃飯時有好菜必須自己獨享,家人都不准碰一口;到超市或商店,他喜歡的東西必定得買,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在地上打滾、哭鬧,弄得大人尷尬不已……。 • 專家的叮嚀 ★劃分「可以」和「不可以」的範疇 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爲的適宜度,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一般我們建議要將「不可以」的東西用「可以」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叫小朋友不要亂動時,可以請他把手插在口袋裡,眼睛看著媽媽2分鐘;或是不要亂跑時,可以說:「請你手放在口袋裡,嘴巴一面數123…一面走過來」;如果希望小朋友不要小氣時,就可以告訴他有東西可以分給別人一起吃,並在他做到時,給予鼓勵與稱讚。 ★冷處理 有時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而且馬上要滿足,不然的話就大吵大鬧,絕不肯妥協和順從。這時候家長可以不理睬或轉移注意的視線,待他安靜下來後,再耐心跟他講道理。 ★啓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自制力的發展與其自覺性、堅持性的發展大有關係,父母可從要求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開始,並及時督促,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不做「膽小鬼」——培養寶寶的勇敢精神 • Smart Case 3歲的芳芳特別膽小,看到電視裏的驚險鏡頭,就嚇得捂著耳朵,在屋子裏來回轉圈;天黑後,她總是在大人身邊寸步不離,大人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幼稚園裏的鍛鍊器材也令她非常害怕,無論老師怎麽勸說,就是不敢嘗試。 • 專家的叮嚀 ★父母施教須及時且確實 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膽小的性格。父母要注意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角色扮演 在父母和親朋好友面前,經常舉辦「講故事」、「唱歌」和「藝術表演」等活動,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情自然、大方。只要孩子有進步,父母就應及時給予鼓勵。 ★有意識地給孩子鍛鍊機會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應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孩子戰勝自己所懼怕的事物,如登高、游泳、溜冰等;如果孩子怯生,就帶她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接觸陌生人,並大膽地進行交往。 不做「散漫大王」——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Smart Case 6歲的明明總是把家裡弄得很亂,吃過的東西亂扔,玩具、圖書丟得到處都是,用過的東西從來不放回原處。而且愛吃零食,不愛運動,最喜歡睡懶覺,周末睡到十點多還不願起床。 • 專家的叮嚀 ★給孩子創造機會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反覆實踐中養成的。因此,父母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並注意督促檢查。 ★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可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收拾玩具;吃飯時要求孩子拿筷子等,改變懶散的不良習慣,培養其勞動的樂趣,增強家庭責任感。 ★教育切忌「虎頭蛇尾」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個壞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三兩下的事情,都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父母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信心。 給聰明父母的2項建議 • 自身角色的定位 父母的言談舉止,養育態度及建構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現在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原因,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關注孩子,所以就把孩子丟給老人和褓母看管。而老人比較容易放任孩子的行爲,在發現不良舉止又不加管束的情況下,孩子就可能會變成「問題寶寶」。所以父母要利用自己的角色,與看管孩子的人做好銜接,同時與他們溝通對孩子的一些具體要求,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 切忌溺愛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人們最原始的本能,但過分溺愛孩子,尤其是老人對第三代更是溺愛有加,孩子也順其自然地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如不注重愛的質量,一味地溺愛、嬌寵孩子,甚至從物質和行動上滿足孩子的一切無理要求,往往會使他們變得任性、膽怯、依賴性強等一連串的負面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妨礙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 專家的叮嚀 如果您家裏出現了「問題寶寶」,可以採取心理學上行爲矯正的方法。 父母雙方宜先認真商量,把孩子應該鼓勵的行爲填入「積極行爲表」中;把兩人一致認爲孩子應該克服的缺點填入「消極行爲表」中,並嚴格按照要求執行。這兩張表應貼在全家人看得見的地方,每天根據孩子的表現評定,積極行爲完成好就畫一顆小星星,消極行爲出現就畫一個黑三角形。當星星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父母就應該執行預先的獎勵:例如給孩子購買盼望已久的物品、外出旅遊等;如果是三角形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就應對其施予相應的懲罰:例如取消愛看的卡通片、不能享用他喜歡的某種食物等。 --------------------------------------------------------------------------------

~~小兒發燒處理方式~~

2004年12月27日
公開
37

(丁綺文醫師)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 本文節錄自《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P154~P159,丁綺文著,信誼基金出版社,2003年7月。 ※ 丁綺文醫師簡介 台灣鹿港人、北一女中、陽明大學、台北榮總優良醫師獎。現任: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曾任:台北榮總小兒部主治醫師、急診部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臨床講師。個人特質:勤奮,說到做到的行動派;浪漫,賞花追蝶的自然派;氣質,悠遊藝術的人文派。 (本文作者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