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ex~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經典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4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經典 黃志平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在美國學校都那麼出人頭地?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很好,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一回到中國就無法跟班?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不好,為什麼美國是公認的科技強國? …… 然後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 科技發達的國家,教育一定發達! 第二, 教育落後的國家,科技一定落後! 我們應該怎麼來評論我們的國家呢? 我認為,鑒於中國教育的具體狀況,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判斷一個真正的勝利者,只能是在終點,而不是在起點!也就是說,在肯定中國的中學生每年都能擊敗眾多對手而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獎盃或金牌下的陰影。                                          ――摘自《素質教育在美國》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而教育是關鍵,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數不勝數,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東嘗一下、西試一番,如果我們沒選對教育的方法(方式),我們就在迷茫中浪費孩子的大好時光,因此我們不得不慎而又慎。   祇有終身學習,才是21世紀唯一有效的通行證(――聯合國:《學習――內在的財富》)。   因此,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孩子的終生學習能力!   那教育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要培養孩子內心一種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善於學習,喜歡學習!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教育改革家魏書生   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就強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這個時期後悔就來不及了!   腦科學的研究証明:正常人一生出來,大腦就有1000億個腦細胞或稱神經元,牠們彼此孤立,就象一根光禿禿的樹幹,當受到週圍環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時,每根神經元發育成許多樹枝狀的樹突,互相聯結。對正常人而言,每根腦神經元可生出幾千根樹突。當給大腦以最優質、最複雜的信息時,每根神經元最多可生出兩萬多根樹突,這時,其智力就會超出常人。這些樹突通過“突觸”接通,就會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網絡越複雜,大腦的功能就越好,人的智力就越高,學習高深的知識就會很容易、處理複雜問題時就會很輕鬆;突觸的形成,主要靠感官經驗的刺激。   在3-4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敏感的時期,大腦的突觸數目甚至可達到成年人的兩倍,一直到7-8歲,腦發育才基本定型,其細胞構建和神經纖維的聯繫大致(80%)接近成年人,到了11-13歲以後,大腦神經網絡開始調整,只保留受外界信息刺激頻繁的、聯繫緊密的那些突觸。因此,要使孩子變得聰明,關鍵是要在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讓孩子反複的接觸最優質的信息。   大量實驗証明:讓兒童反複誦讀優美的經典作品是使大腦神經元得到最優質、最複雜刺激的最佳選擇。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科目一般分為:科學類的科目(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和人文類的科目(如語文、英語、美術、音樂等)。科學類科目與人文類科目的學習方法:   科學類的科目要按部就班、懂了才教、教了能用,前後是緊密聯繫的,如果前面的沒學好,要學後面的就難上加難;而人文類的科目要按照這些科目本身的規律來教,不能簡單的“懂了才教”,而主要是靠耳濡目染和環境的熏陶。   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語言能力,然後才是邏輯、綜合分析能力。語文能力提高了,邏輯綜合分析能力自然就提上去了。要確保孩子各個方向的均衡發展,語文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那語文能力如何培養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語文?簡單的說,語文=語+文。“語”就是語言,語言是可以在生活當中自然而然學會的,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如果我們還專門讓孩子整年學習這些生活的語言,豈不在浪費孩子最寶貴的時間?“文”是指具有“高度的、精確的、簡練的、優美的”的語言,是文化的語言、文章的語言。孩子學了高度的表達,自然會低度的表達。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文”,而不僅僅是“語”。學會了“文”,自然就會“語”!   最快捷學“文”的方法就是讀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以其“簡練、精確、優美”而流傳於世,那麼讀這些經典著作對孩子有什麼幫助呢?   自然識字:對于讀經典的孩子而言,識字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具體的教育法如下:拿著書跟孩子一起讀,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由于這個階段大多數的孩子認字不多,並且還不會拼音,剛開始時可以滑讀法(讀的時候一行一行滑過去讀),當孩子熟讀或會背誦時,因為孩子已經會認識其中的一些字,這時就可以用指讀法(一個字一個字指著讀過去),反複用此法,孩子就會對號入座(用已經認識的字,繼而來認未認識的字),不用多久,文章裡面的字就都會認,而且會把這些字應用在其他地方。大多數孩子會在認字的過程當中,祇要稍加引導,孩子自己就會學拼音,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能力!識字越多越早,就能更早地學習表達“複雜”的書本,在閱讀中開發智力。我們發現很多上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還在讀思維層次很低3-4歲幼兒的書本!主要就是識字不多的原因,這就浪費了孩子腦力發展的最佳時光!   閱讀及寫作:識字是閱讀的基礎,當孩子認了很多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我們只需引導孩子多讀多看有益的書就行了,一旦孩子自己喜歡讀書、自己喜歡學習,那我們要做的就很簡單:鼓勵孩子多看課外書,用豐富的信息來刺激孩子的大腦,孩子的智力就在大量信息的刺激下得到了開發!大腦神經網絡的發展,除了靠直接經驗的刺激以外,更要靠間接經驗的刺激,因為個人的接觸面、生活面畢竟很有限。我們是以其直接經驗所累積的體驗為基礎,去吸收更大更廣泛的間接經驗,也就是旁人的經驗,以建構複雜的大腦。而接受間接經驗的最好途徑便是閱讀,尤其閱讀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經典之作!要孩子寫出優秀的作文,就需要大量的閱讀作為基礎,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以間接經驗為後盾,祇要胸有萬巻書,自然下筆如有神!   成績:成績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於學習的努力程度(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會玩的孩子,其成績往往也很好),而是取決於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上面已說過,要提昇孩子的理解能力,中文經典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從頭再看一下:讀中文經典可以讓孩子自然識字(這是基礎);識字可以促使閱讀能力的發展(這是前提);多讀好書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取別人的精華為其所用(汲取大量的間接經驗),書讀多了,很自然地,知識面就廣,知識面一廣,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自然就強,孩子喜歡異想天開,書讀多了,還可以激起他的創新創造能力。由此,孩子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邏輯能力、想象力得到了提昇,這個時候孩子讀教科書還會難嗎?還用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嗎?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單單有高智商(IQ)還遠遠不夠,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博士指出:真正成功幸福的人,其成才因素中,情商(EQ)佔80%,智商(IQ)僅佔20%。“情商”大致可以概括為五方面內容:情緒控制力;自我認識能力,即對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能力;認知他人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有關研究數據表明,智商和技能,兩者的作用加起來,還不如情商的作用大,而且位置越高,情商的作用就越大。在企業高層領導中,情商的作用差不多達到85%。故良好的性情是一個人成功的保障,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又云:幼兒養性、童蒙養正!我們能不能在童蒙時期就培養好孩子的良好品性是關係到孩子將來能否成功、是否幸福最關鍵的要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整天跟偉人在一起,你想不偉大都難!由此可見:跟三姑六婆在一起,你想不成為三姑六婆都難!   人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幾年。經典著作以其寬闊的胸懷陶冶孩子的心性!   這些經典著作的用處無所不至:   溫家寶總理在就職演說上就用到《大學》的“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來回答記者提出的經濟問題。在2003年12月1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中,在說到國際關係時,用了《論語》的“和而不同”來闡述中國的立場,當他和布什站在一起時,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一個強大的中國總理風采,而身為美國總統的布什去不免相形見絀!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大學》乃是中國政治哲學,其為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書提到:當我在科學研究處於逆境的時候,總是可以從《孟子》得到啟發。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外交學院演講時說: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性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六百年道家創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索不清的。對一個外交官來說,這種觀念是非常有用的。   被譽為日本的愛因斯坦的湯川秀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旅人》自述一書說:我五六歲時就開始誦讀中國經典……第一部分是四書,是從《大學》開始的。我最早讀的一本書就是《大學》。《論語》和《孟子》,也是啟蒙讀物。   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我最喜歡的三本書是:《老子》、《論語》、《孫子兵法》。因為他善用這些經典來管理、經營企業,因此,海爾現在成為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之一!   至於文學造詣深厚的人,無不是從經典中獲益良多!如毛澤東、魯訊、胡適之、冰心、沈從文、老舍、金庸、餘秋雨、蔡志忠……等等,數不勝數。   由此可見,經典可以用來安邦治國、可以用來搞科學研究、可以用來管理企業……,經典教育內容包涵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等方面,如果那麼多好東西不教給孩子,而讓孩子以後從最低的起點開始摸索,真可謂本未倒置,豈不很可惜!   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前文言文的比例不足10%,現在提高到40%(按最新的大綱),如果教育部不清楚經典教育的好處,又怎麼會逐年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呢?   孩子現在不讀經典,將來也得讀!那怕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孩子也不得不讀!不同的是,越小的孩子讀這些經典是很輕鬆、很快樂、很自然的,在無壓力、無分別心(孩子沒有難易之分)的情況下就把經典背會了!如果等到為了應付考試再來背這些經典的話,由于小時候很少或是根本就沒接觸過,學這些東西就會學得很痛苦,而且考完就忘…… 好的教育內容也要有好的教育方法!我們應順應孩子腦神經的發展規律,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玩!不能作到這一點,施教者會很辛苦,受教育者(孩子)也會很痛苦,效果自然就不會好!最高明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沒有感到是在受教育,而效果已自然達成了,而這正是兒童的學習特點。

專家學者談背誦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4

2007 / 3 / 1 專家學者談背誦 老志鈞  師大國文系畢業  自由撰稿人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不過,時至今日,背誦卻備受爭議。反對者以為背誦會戕害性靈、拘繫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學法;也認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準日漸低落與背誦有莫大關係。因此,摒棄背誦的呼聲此起彼落,響徹雲霄。背誦真的會毒害人嗎?不妨聽聽以下的專家學者的意見吧。   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後講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一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滾將下去,還拉一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一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我與文學》,台北,大漢出版社)   為文嘗倡「盡芟枝節,少說廢話」,文筆簡潔圓融、幽默雋永的文學大師、新月派驍將梁實秋先生在《豈有文章驚海內》中說:「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份選自《自古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   世界語言學巨擘、對中國文化有深人認識的漢學家,瑞典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1889-1979)先生說:「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裡,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並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採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於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一種崇視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由高本漢先生這番話,得知中國教學講求背誦,產生的效果是;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敬愛,亦提高運用文字的能力。   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葉蜚聲先生,他在接受澳門大學學生訪問時說:「學習語言必須多讀、多講、多背誦。......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語言,我都喜歡背誦,因為背誦是幫助融匯貫通的方法之一。」   可見背誦並不是愚策的教學法,相反有助於學生認識語法規律,掌握遣詞造句的訣竅,背誦得當還是一件樂事呢。   出身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夏志清教授推崇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材、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唸這些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著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為唸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國詩詞裡極度的精純性,對於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於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學養深厚、筆融文白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博士在《談背誦》中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背誦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觀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境,印證永恆的人性人情,於是自己的文學藝術,又可層樓更上。」(《碧海長城》,香港,山邊社)   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工夫全從誦背來》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誦鑭熟之中得到法則;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書背熟了,辭彙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於胸,二者如築屋的材料,人人可拈用成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如果能將所記得的辭彙、成語,一一點化,則能自成格調,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達難達之情的地步了。......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國文天地》第三十二期,台北)   由上述幾位學者的話,足見背誦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語言文字清通暢達、靈巧鏗鏘。   任教於香港大學心理系的李永賢博士在《語言心理學與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背誦文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或較艱深的作品,有益無害。實驗證明,倘能背誦,理解也不差,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語文雜誌》第十二期,香港)   李博士從語言理學的角應指出「能背誦,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誦拘繫思考的論調:「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也正與朱光潛先生說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不謀而合。可見經過背通的一事一物總會貯藏於心中,在適當時候發揮應有的作用。   美國著名大眾演說家簡理機先生(D. CARNEGNE)說:「好好發展我們的記憶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幾。背誦好文章越多,你的記性愈好。」(見陳耀南《情是何物》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記性好,對做學問、創事業有利無害,而背誦能鍛鍊記憶,又焉能不背誦呢?   怎樣背誦才恰當呢?自譽為「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博士,就給了我們一箇非常好的答案。他在《英文學習法》中說:「背誦法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的背誦應與體會同為一事,就是書上看了一句,得其句法句義,然後閉書體會其意義,試用英語說出。說不出再看書,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的背誦方法。」(《論孔子之幽默》,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這位幽默大師說的雖然是英語的背誦方法,但同樣適用於中文的背誦。總而言之,各專家學者的精思卓見,讓人對背誦有正確而深入的了解,也好讓反對背誦者,尤其是某些教育當局能深切反思。(摘錄自國文天地八十五年四月號)

13歲前教給孩子全部學問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4

2007 / 3 / 1 主題: 王財貴老師 13歲前教給孩子全部學問 鄭州晚報 獨家責任記者專訪 內文: 鄭州晚報:13歲前教給孩子全部學問 取自:【鄭州晚報】(責任編輯:雷陽) 2005年07月21日   對話人物   王財貴, 臺灣省台南縣山上鄉人,臺灣著名國學大師、台中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全球“兒童讀經教育”的首倡者、實踐者和推廣者。美國科技教育協會研究員,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   對話主題   “孩子在13歲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裏面。”這就是臺灣省台中師範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財貴倡導的教育理念。7月24日,他應鄭州晚報和先鋒教育之邀,將到河南省人民會堂進行演講。7月14日,王財貴先生接受了《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的專訪。   “一生學問13歲前教給孩子”   鄭州晚報:在您的演講中,您一再强調“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這對于現代教育思想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你的根據是什麽?   王財貴:事實上,我强調的是孩子在13歲之前的教育很輕鬆,一定要把他一輩子應該有的學問全部教給他,讓他自己終身去開發領悟。科學研究證明右腦的學習力是左腦的100萬倍,而現代世界流行的教育95%的都是抑制右腦潜能的教育。而誦讀經典恰恰是開發右腦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鄭州晚報:爲什麽這麽說?   王財貴:人的右腦是一個專用于知識儲存的大腦,也就是說是存檔的。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右腦的東西都存在著,它就像電腦的硬碟,在你想用時,就可以調出來用。而左腦則不存檔。兒童在3~6歲,右腦發育成熟60%~80%,13歲前右腦發育成熟能達100%。這段時期孩子潜意識中耳聞目染的知識和內容往往能全盤吸收。如果用國內外最經典的文化熏陶,包括古典音樂、傳世名畫、經典書籍等,就能讓孩子全盤吸收,終身受用。當年齡超過13歲之後,那種直覺的能力消失,深度學習的習慣也就消失,之後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需付出比13歲以前千萬倍的努力了。   “你的孩子爲什麽不聰明”   鄭州晚報:不少人感覺自己的孩子在3歲之前什麽都不懂,字沒認多少,給他灌輸那樣高深的古代文化精髓,他能懂嗎,真有用嗎?   王財貴:根據西方的醫學研究,人類在胎兒,3個月到5個月,就開始腦神經的發育。人類的腦神經,有140億個腦神經元細胞。這些細胞與細胞之間本不相溝通,但是,接收到世界上的任何資訊,腦神經元就會長樹突,如果樹突跟隔壁的神經元樹突接觸,叫做突觸。突觸是神經與神經之間溝通的管道,如果資訊重復30次以上,這個管道就鞏固起來,終身可以用,如果神經元根本沒有受到外界刺激,它不長任何樹突。有的神經元接受良好的外界刺激,它可以長1萬到兩萬根突觸。長兩根與長兩萬根的人,將來他的思考能力、才華就相差1萬倍。所以,你問你的孩子爲什麽不聰明,你要好好想一想你怎麽不教他聽古樂、誦古書。   鄭州晚報:爲什麽非要教他聽古樂、誦古書?   王財貴:我們的家長認爲,小孩子懂什麽?小孩子當然不懂,但是人生的學習只有懂才行嗎?你現在不學,將來一輩子不懂。現在學了,每一年都有它的懂,乃至于懂一輩子。假如你說,我現在一邊教孩子音樂,一邊告訴孩子音樂的知識不是很好嗎?但是我告訴大家,孩子事實上已經有了鑒賞音樂的能力。你想他曾聽過幾百首世界的名曲,如果他想要知道音樂這些理論,那麽,等到他長大,兩個禮拜就可以全部學完。你怕什麽?爲什麽現在就要告訴他,這個人叫貝多芬,這個人是18世紀的人……所以,知識是比較簡單的事,而心靈的開發却是很難的事。   孩子的啓蒙教材“越高深越好”   鄭州晚報:誦讀中國經典文化叢書的孩子與普通孩子到底有多大區別?   王財貴:根據實踐,我們發現誦讀經典的孩子注意力漸漸集中,記憶力漸漸地提升。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提升,理解力和學習力就跟著增長。而讓數學學科等理科知識學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就是挖掘孩子內在的學習能力。人類總是先發展語文能力,然後才發展思考能力的。在孩子小的時候,訓練他的思考能力,是沒有用的。要讓他誦讀,幷且要趁早。   鄭州晚報:他們大多是從哪些經典開始入門的?   王財貴:孩子最初的記憶沒有深淺可言的,你要把握教育的內容,越高深越好。所以,孩子的啓蒙教材應該是《論語》,第二年開始讀《大學》、《中庸》、《莊子》,第三年讀《孟子》、《詩經》、《易經》。到了第四年以後,可以讀《春秋》、《禮記》、古文選等。我認爲,按照這份書單持之以恒,兒童讀經一年,國文程度可超越高中,讀經兩年可淩駕大學,讀經3年則應有中文研究所的水準。每天花個二三十分鐘,一年就可以背下3本書。千萬不能讓孩子讀那些小兒科的東西。另外,我非常鼓勵“親子共讀”,及早讀經,越早越好,13歲之前,一定要把他一輩子應該有的學問全部教給他,讓他終身去開發,所以越早越好。你說越早越好,早到什麽時候?千萬不要再說早到胎兒,因爲很多人會捶胸頓足。   3歲前聽盡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畫   鄭州晚報:在現實教育中,你推廣的這種教育理論有沒有具體操作方法?   王財貴:再次强調,一定要在13歲之前打定基礎。打基礎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裏面”。因爲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像海綿一樣地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發酵。就好像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你不播下這個好種子,他就播下壞種子”!所以,家長、老師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誦讀、傾聽、觀看經典的文化,不需要他懂什麽意思,只是誦讀,而誦讀本身也能協調身心,開發大腦,它簡單而有效。   鄭州晚報:請詳細談一下。   王財貴:比如說藝術教育,從腦神經的發展原理發現,在3歲之內教育孩子,音樂是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孩子在跑、跳或者睡覺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播流行歌、重金屬、搖滾音樂,你就播放古典音樂,只有最優雅的聲音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和大腦,越豐富的聲音,越能建構和開發孩子的腦神經系統,這叫做“耳聰”。所以,我建議全天下的孩子0歲到3歲聽盡世界名曲。一首曲子,只要讓他聽兩三遍,終身不忘,供他所用。   美術教育也是這樣,讓一個孩子3歲之內,看世界名畫———有名的風景、建築。只要圖片就可以了,一幅名畫看過3次,就終身不忘。這叫做眼睛明亮,“耳聰”加上“目明”就叫做聰明。而這個孩子一輩子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就比別人輕鬆愉快,人才的基礎就奠定了。所以,教育不要花錢,不要花時間,不要花精神,就靠著簡單輕鬆的辦法執行。   “聽衆的熱烈反應讓我預想不到”   鄭州晚報:據瞭解,很多城市的聽衆在第一次聽了您的演講之後,便深受啓發,馬上學以致用,辦起各類讀經誦讀推廣班,幷開展得有聲有色。   王財貴:在演講活動中,大家聽講的氣氛和聽後的熱烈反應,讓我預想不到。一位徐州的聽衆聽到一半,就忍不住打電話告訴他妻子說:“今天我來對了,我們的孩子有救了。”南京有一位聽衆對我說:“你講的這些話,應該讓我們的教育部門參考。”在溫州演講後,溫州晚報决定連載我的“讀經說明手册”。南京深圳、厦門、桂林等地,立即有人開辦讀經實驗幼稚園。大陸的有識之士對讀經運動認識很深切,近年來做出的成績很是斐然。讀經不是幾個人或幾個地區的事。因爲把子女教養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關切所在,幷且“必須同時提升所有人的文化品質,人類才有共同的前途”。

烤香腸,外祖家

2007年02月21日
公開
4

今天媽很無聊,就架了烤肉爐,起了火,在前面陽台烤香腸啦,爺爺可能快瘋了吧,不過他沒多久就出去了,所以沒有阻止媽,結果媽烤了香腸,花枝和日本麻糬,香腸還不錯吃喔,而且奶奶教媽媽先蒸過再烤,沒多久就香噴噴,呂小芳拿了一根香腸走來走去,還要耽心會不會被一直跟在身邊的小狗啃掉,可是善後就累了,因為我們得把所有的桌椅擦過一次,還去擦了落地窗,因為怕屋子裡有煙味,還開了窗透風,後來我們把善後丟給nu nu姨落跑去外祖家啦,然後到了外祖家,又把小孩丟給小姑姑,爸媽二人上牌桌撕殺,呂小芳也很乖,因為等小姑姑帶她出去買東西回來,呂小芳也睡著啦,後來一直睡到快四點半才起床,後來我們帶她回家吃晚餐,吃完晚餐又去新光三越,因為家裡沒麵包啦,媽不想明天再吃煎發糕,今年是有史以來媽吃最多發糕的一年,結果爸在新光買了二組micky的扮家家酒玩具給呂小芳,為什麼呂小芳有紅包都要存起來,還要爸媽買新年禮物呢? anyway,因為呂小芳認為玩具是爸買的,再加上今天去新光的路上她不好好坐車,媽一路唸她,結果她全程都和爸爸是麻吉,連買的麵包都不讓媽媽拿,回到家玩具也不讓別人踫,洗澡,泡牛奶都是爸爸做的喔,這樣呂小芳還是不要跟媽太好比較好..^_^..不過最後她還是要媽陪睡啦..

逛家樂福辦年貨

2007年02月11日
公開
4

想要讓呂小芳感受過年的氣氛,本來想要坐9點10分的車,然後就可以做10點40分的車回來,可是媽和呂小芳都起晚了,直到9點才起床,本來想不去了,可是到了10點媽還是受不了,結果我們十點多又衝出去了,還好車子準時來,而且車上才只有另一位婆婆,媽和呂小芳就輕輕鬆鬆的到家樂福囉,到了賣場,呂小芳還一臉茫然,因為她沒和媽坐過公車,也沒單獨和媽去逛賣場,結果我們先去逛文具,呂小芳看到什麼都想要,媽只好她拿什麼,隨後又放回去,呂小芳當然不肯啦.不過媽還是迅速把她帶開去買書,呂小芳在這裡看到一本ㄅㄆㄇ的書還有一本kitty的小書,kitty書就算了,反正才49元,只是ㄅㄆㄇ我們家已經有一堆了,呂小芳卻不肯妥協,媽只好算了,就買吧..後來媽想去買泡麵,呂小芳卻不肯,結果媽買了三排泡麵呂小芳一直想把它放回去,媽就讓她拿來當積木排,後來,媽又想去買草莓,可是呂小芳只要媽把草莓放到車上,她又立刻拿起來還給媽媽,結果媽只好放棄,我們又去試吃芒菓乾和芭樂乾,還有鱈魚香絲,呂小芳也吃的津津有味,後來看到抨重的糖菓,呂小芳根本就樂翻了,一直要拿,媽只好拿塑膠袋給她,可是她拿到袋子又把原來挑的糖果放回去,我想賣糖果的小販大概快瘋了,只好又丟了二顆元宝糖進去,結果我們逛了一個多小時,因為沒公車了,所以就搭計程車回家,愉快的小小旅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