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娃娃的魅力 能啟發寶寶的家庭觀念

2012年11月29日
公開
72

小朋友可以在娃娃玩具專門店的體驗區與娃娃互動。(圖片提供�麗 … 玩具不只是玩具!每一位寶寶與幼兒,幾乎都有玩娃娃的經驗,或是特別鍾愛的娃娃,因為娃娃是寶寶的親密夥伴,更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根據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兒童研究所一項調查發現,娃娃對兒童的「創造性、溝通能力、家庭觀念」,皆有正面影響。透過遊娃娃,兒童逐漸能培養認識自他、學習自我控制與遵守社會基本規則的能力。 ▲ 小朋友可以在娃娃玩具專門店的體驗區與娃娃互動。(圖片提供�麗嬰國際公司) 現代家庭普遍有少子化的現象,因此獨生子女家庭愈來愈多,許多寶寶都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相處,普遍缺少玩伴,感情上也顯得比較孤獨。但是,如果寶寶和娃娃一起玩,即能夠豐富他們的感情,並激發對生活的聯想,甚至透過角色扮演,可以模仿父母對自己的照料。學會幫娃娃穿衣、餵飯、哄睡覺等,以及將娃娃的四肢和五官與自己相對照,還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在日本有「國民娃娃」之稱的「莉卡娃娃」,原本即擁有完整的家庭成員,甚至新推出莉卡的外婆娃娃,強調東方人對家庭觀念的注重,因而受到市場上小朋友與爸爸媽媽的認同,並讓小朋友能跳脫單純的妝扮遊戲,進一步透過各種角色的扮演,讓小朋友在玩樂中除了可以學習家庭生活的樂趣,也更能體會三代同堂的緊密情感。 來台設置專門店的「莉卡娃娃」,為了讓台灣的娃娃迷有不同的感受,於是並出一款根據台灣兒童喜好而打造的台灣版「薇琪娃娃」,同時,台灣專門店設有歷代「莉卡娃娃」展示專區,設立開放式體驗區,讓小朋友們與「莉卡娃娃」能做直接的互動。 在此要提醒父母,不會說不會動的娃娃,終究不能直接代替父母對寶寶的關愛與親子互動,同時父母不要誤認娃娃能取代父母的教養責任,因而忽略親子關係的培養。

胎兒會打呵欠 不是想睡覺

2012年11月28日
公開
74

胎兒會打呵欠 不是想睡覺 路透社路透社 – 2012年11月22日 下午1:25 相關內容 胎兒會打呵欠 不是想睡覺放大顯示 胎兒會打呵欠 不是想睡覺 (路透倫敦21日電) 科學透過4D影像發現,胎兒在子宮內不僅會打嗝、吞嚥和伸展,還會打呵欠。研究人員認為打呵欠是 項發展過程,或許能提供醫師新方式檢查寶寶健康。 先前已有部分科學家指出胎兒會打呵欠,但部分 人士並不同意,他們表示這不過是發育中胎兒張嘴並伸展嘴部的動作。 英國研究人員在這篇發表於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研究指出,根據胎兒張嘴的時間長短,能清楚分別打呵 欠與「非打呵欠的張嘴」。 研究人員透過4D影像全天候觀察胎兒所有張嘴的過程。研究對象為8女 7男的15名健康胎兒,妊娠週數為24至36週。 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心理學系的雷斯藍 (Nadjab Reissland)領導這項研究,他表示胎兒打呵欠的功能與重要性仍未知,但研究發現可能 與胎兒發展有關,或許能作為胎兒健康的進一步指標。 雷斯藍說:「和我們不同的是,胎兒不會 接二連三打呵欠,也不是因為想睡覺打呵欠。」「打呵欠頻率或許與懷孕初期大腦成熟度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胎兒打呵欠頻率在28週以後減少,男女寶寶頻率無顯著差異。中央社(翻譯)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801

兼顧安全 引導寶貝做家事

2012年11月27日
公開
74

讓小朋友學會做家事,可訓練他們獨立和處事能力,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參與感,要怎麼引導小朋友幫忙做家事?又有哪些安全須知?我們請兒童安全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和家事專家張壯勇來教大家! 報導╱沈欣蓓 攝影╱施偉平 【誘導鼓勵】 小朋友在4歲左右開始發展出「想幫忙、參與」的性格,此時可誘導或鼓勵小朋友協助做簡單家事;學齡階段的小朋友,則可以較實際的鼓勵方法促使做家事的意願。 【學齡前兒童】★兄姐帶領 學齡前兒童較難溝通教導,若家中有兄姐帶領可較易引起小朋友做家事的興趣,也能讓小朋友學習分工合作的觀念。 ★遊戲方式 將家事當遊戲,提高情緒較可鼓勵小朋友,如「想幫媽媽擦桌子的舉手!舉比較高的第一名!」的比賽,讓小朋友更有興趣參與。 ★適時讚美 小朋友完成家事之後,適時給予直接的讚美,讓小朋友獲得成就感,認為自己有能力幫父母做家事,下次便更有意願主動幫忙。 【學齡小朋友】★穿著工具 對學齡小朋友而言,若做家事能穿戴漂亮頭巾、圍裙,拿造型可愛的打掃工具,可提高做家事的興趣和意願。 ★獎勵道具 運用如家事完成貼紙等獎勵道具,讓小朋友獲得肯定與成就感,蒐集貼紙的模式也能讓他們積極完成各項交付家事。 ★實質獎品 除了精神上的鼓勵之外,給予文具或權利(如可看電視的時間)等實質回饋,能讓小朋友更樂於做家事。 【安全打掃】 請小朋友幫忙做家事之前,需確認環境、工具以及家事內容的合適性,依照小朋友的年齡與能力,交付適當的家事工作。 ★告知風險 小朋友打掃時難免遊戲打鬧,有時可能造成意外,應先向小朋友建立安全認知,打掃時打鬧可能受傷,如打到眼睛而失明等實際新聞案例。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的手勁較弱,也較容易跌倒,建議請他們做較簡單的家事。 ★丟垃圾 請小朋友幫忙將垃圾丟到垃圾桶,養成隨手收拾垃圾的良好習慣。 ★收東西 讓小朋友將玩具以及書籍等用過的物品歸放原位。 【學齡小朋友】 學齡小朋友可幫忙做些較進階家事,如掃地、擦地板等,但要先教導正確步驟,看他們實作,確認會做再放手讓他們完成。 ★擦桌椅 先帶著孩子一起擰抹布,教導將抹布擰乾較能擦拭乾淨,也較不會因水漬而滑倒,接著再讓他們幫忙擦拭桌椅。 ★摺衣服 教小朋友摺衣服,可訓練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家長若有時間和他們一起摺也能提高小朋友意願,同時培養親子感情。 ★擦地板 拖把較重且不易擰乾,若讓小朋友幫忙擦地可以抹布代替,先教擰乾抹布再擦地板,需留意勿讓他們自己提水桶,以免太重而打翻摔傷。 ★掃地 先示範教導小朋友避免動作過大而引起灰塵,並由角落往外掃等正確方法,再讓他們試著做做看。 【專家說】★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讓小朋友學做家事,盡量讓他們完成能力所及的工作,可鍛鍊獨立自主和生活能力,也可培養緊急應變、肢體操控能力及責任感,建議從小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與能力。 ★家事專家 張壯勇 避免讓小朋友做如開窗、打掃高處等較危險的家事,建議帶領小朋友以正確態度和流程做家事,確認小朋友可獨立完成,再放手讓小朋友打掃,才能降低發生意外的機率。

培養寶寶的耐性

2012年11月25日
公開
70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 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嬰兒睡枕頭的正確方法

2012年11月23日
公開
62

睡眠占去嬰兒大半的時間,尤其是出生后三個月,到底要不要給寶寶睡枕頭,或是給他睡特殊設計(中間有點凹陷)的枕頭呢? 睡眠是全身放鬆的時期,通常成人會使用枕頭支撐頭部的重量,成人睡覺時習慣上都會在頭部墊上枕頭,這樣可以避免硬的頭骨與硬的床墊直接觸碰,使用硬度適中的枕頭比較舒適。同時,平躺式側睡時,適當高度的枕頭可以填補頭與背部間的空隙,使頭在枕頭上能得到完全的支撐。成人睡枕頭時,頭胸部墊高的姿態,使肺部在上位,因重力關系沒有來自腹間的壓迫力,肺部擴張較容易,所以呼吸會較舒適。 但是嬰兒卻和成人不同,嬰幼兒的頭部較往后突,當仰臥平躺時,由于后頭部突出及兩肩平坦,將使得前頸部的脖子處彎曲打折,而呼吸道的咽喉及氣管正好位于前頸部,過度的彎曲如橡皮水管一樣,會使此處的呼吸道內徑變狹窄,增加呼吸時氣流阻力,使得呼吸較費力。 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當把下巴內縮、頭頸低彎時,可感覺呼吸較不順暢;反之,如下巴向上抬伸,頸肩豎直,則呼吸就會顯得較順暢。 嬰幼兒,尤其是三四個月以內的寶寶,因頭部大而且重,頸部肌肉又弱,所以頸部肌肉無力控制頭部位置。這可由以下的動作獲得證實:當把小寶寶上半身扶正直時,其頭部會左右晃動不定或向下垂。 當寶寶頸部過度彎曲或姿態不佳而有呼吸不順時,也無力掙扎,時間稍久呼吸力量耗盡后,就會因無力呼吸而導致窒息。尤其是當寶寶生病時,全身原本就較無力,更不可能自己調適頭頸的位置,進而發生危險。許多莫名原因的嬰兒猝死癥,可能與此有關,宜多加注意。 為避免頸部更加向前彎曲而壓迫到前面的呼吸道,切不可再把枕頭墊在寶寶的后腦勺下。正確方法應是毛巾卷成約5厘米高的圓筒狀,橫墊于寶寶下頸上肩部。如此可使頭部自然下垂而觸及床面,此時頸部及下巴自然能完全伸張,而內部的呼吸道亦可不受壓迫。

學會和孩子說話

2012年11月22日
公開
67

有些父母經常抱怨與孩子溝通很難,這意味著他們與孩子之間 無法有正向交談,主要原因是親子之間沒有建立正向的情感反應。 與孩子說話應該有正向的目的:給孩子提供知識訊息,說故事, 解決問題,分享想法與情感等。 父母表達友善時,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 要避免一些沖突時的言語傷害。 有時沈默也是有效的溝通,它能讓你冷靜下來,同時維持親子 之間的良好關系。 有幾點建議能對孩子傳達友善的訊息: 【接納孩子】 必須要相信孩子基本是好的,而且不管他說什麽或做什麽,你都愛 他。 也許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你喜歡他的人。 有時只要幾個字 或一句“很好”或“我也有同樣感覺”。 有時微笑、眨眨眼、皺皺眉, 不說一句話地抱抱孩子,都會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接納。 【表達感情】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表達親昵。 其實,人不管長多大,都 需要溫暖的身體接觸。 永遠別忘了接納與鼓勵孩子對表達愛意的機 會。 【減少孩子之間的競爭】 一個在競爭中失敗的人,是無法對自己產生信心的,鼓勵孩子彼此 合作是上策。 【語氣柔和】 歡愉的聲音比高昂尖銳的聲音更能贏得孩子的敬愛。 【主意表情動作】 生氣的臉色表達負向的態度。要冷靜下來,微笑。 【承認自己不完美】 承認自己會犯錯誤,讓孩子知道你也是人,不是毫無缺點或萬事 通。 【表達欣賞】 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麽欣賞他,不止是他表現好的。 【表達熱心與真誠】 創造快樂的時光,可以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試著去了解孩子的話】 語言的發展需要一段時間,年幼的孩子可能會說些不恰當的詞句。 當孩子放學回家說:“媽媽,我特恨我們老師!” 你會有點兒驚訝, 但要試著去了解:“他對你做了什麽,你會恨他?”孩子回答:“他 今天處罰考不好的同學。”“因為他也處罰了你,所以你很難過?” 【反應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無法告訴我們全部的故事,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反 應,假如父母表示理解與接納,他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好的溝通是 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幫助孩子成長的要素。 不要過分擔憂孩子將來 會變成什麽樣,註重用“同理”去了解他的內在情感世界,你會有意 想不到的收獲。

不抱不搖自然入睡法

2012年11月21日
公開
71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58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安醫院嬰兒室暨嬰兒加護病房護理長 薛惠珍 卡爾威特托嬰中心園長 林翠櫻 打開兒童健康手冊「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篇,即清楚載寫:6個月大後,盡量讓寶寶學會自行入睡,家長的幫助越少越好。如果總是靠家長拍、抱、搖或餵奶哄他入睡,習慣別人安撫的寶寶在夜間由深睡回到淺睡狀態時,一旦感覺到沒有人再安撫他就會醒來,吵著要家長再用同樣的方式哄他入睡,一夜間發生1至數次都有可能。日復一日家長的身心都會受到很大的干擾。 寶寶乖、快快睡 睡飽飽,長得好 俗話說:「一眠大一吋」,良好的睡眠品質可提供生長發育最佳助力,家長應該在寶寶出生後協助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不過並非每個寶寶都是安睡天使,有些寶寶精力旺盛,經常臨睡前還因為貪玩毫無睡意,有些敏感寶寶則是淺眠易醒,甚至容易驚醒哭鬧,使得爸媽一整晚無法安心入眠。 臺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寶寶出生3個月後可循序建立自然入睡的習慣,養成方式不可過於激進,且應優先回應寶寶的生理需求,並給予充足的安全感。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上也提到,2、3個月大後,夜裡盡量減少換尿布,寶寶如有響動可先不理睬,除非他大哭不然不要餵奶。餵奶時不要開大燈,不跟他說話或玩,亦可逐漸減少餵奶量,讓他體會白天和晚上的不同,而逐漸放棄夜間吃奶的習慣,一覺睡到天亮。 哄睡3大禁忌 孩子夜間的睡眠分成7、8個週期,淺睡與深睡交替進行,淺睡時會有響動,可能吵醒同床的家長,此時除非孩子大哭,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撫動作,如餵奶、拍背等,給孩子機會學習自行入睡比較適當。 NG 1:搖睡 當寶寶哭鬧或睡不安穩時,有些家長習慣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在搖籃內搖晃直到入睡,雖然這樣的動作可以提供安撫作用,卻可能對尚未發育成熟的腦部造成損傷。 搖晃的動作會使寶寶脆弱的大腦不停撞擊較硬的顱骨,一旦造成腦部組織表面微血管破裂,輕則發生癲癇、腦震盪,重則引發智力低下、顱內出血、腦水腫,應盡量避免採取搖睡方式哄寶寶入睡。 NG 2:摟睡 有些家長喜歡一整晚摟著寶寶睡覺,當寶寶被緊緊擁抱時,往往反覆吸入狹小空間內的汙濁氣體,腦部缺乏新鮮空氣將影響生長發育,也可能增加窒息意外發生機率。 摟睡會造成寶寶肢體受到限制,影響正常血液循環,且容易因為家長的小動作影響睡眠品質;卡爾威特托嬰中心Nancy園長表示,習慣被摟睡的寶寶可能會變得更加敏感,一旦家長離開便會立即驚醒,反而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NG 3:奶睡 喝奶其實是一項耗費體力的活動,寶寶經常會在吸奶時進入睡眠狀態,如果奶瓶或乳頭一直放在寶寶口腔內,可能造成寶寶在睡眠過程中反覆發生吸奶行為,將影響腸胃消化功能,並且可能引發蛀牙以及齒列生長異常,Nancy園長提醒家長應在寶寶入睡後立即將奶瓶或乳頭抽出,切勿養成寶寶依賴奶睡的習慣。 輕鬆哄睡5大絕招 薛惠珍護理長建議家長,幫助寶寶自然入睡一覺安眠至天亮的秘訣,首先要了解寶寶的天生氣質以及睡眠特性,並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寶寶生理時鐘與家庭作息的睡眠模式,方可培養寶寶在舒適、安心的狀態下自然入睡。 Point 1:觀察睡意暗示行為 當寶寶產生睡意時會發出暗示訊息,例如:揉眼睛、打呵欠,薛惠珍護理長建議家長可連續觀察1∼2週後,了解寶寶的生理作息,再來制定適宜的睡眠時間,在寶寶容易感到睡意的時間培養自行入睡的習慣,將可以更快獲得成效,也可免除家長的挫折感。 如果寶寶的生理時鐘無法與家庭作息配合,薛惠珍護理長建議家長可藉由分別列出寶寶與家庭作息周期表,了解其中差異,慢慢將時間差調整至雙方皆可接受的範圍。 Point 2:營造舒適睡眠情境 ★光線—Nancy園長建議家長可利用明亮與昏暗的光線幫助寶寶辨別醒著與入睡的環境差異,薛惠珍護理長提醒家長白天可拉上窗簾減少光照度,夜晚則關掉室內燈光,僅保留一盞小夜燈供夜間探視使用,若寶寶半夜醒來也不易感到驚恐。 ★ 溫度—薛惠珍護理長認為室溫保持25℃上下是最舒適的溫度,Nancy園長則提醒家長不要給予寶寶穿著過多衣物,以免因流汗造成不適影響睡眠。 ★雜音—睡前1小時盡量保持居家寧靜的氣氛,若家長未一同入睡,應盡量減少雜音擾亂寶寶睡眠。Nancy園長認為不需要在寶寶睡眠時刻意保持絕對安靜的環境,以免養成寶寶對雜音更加敏感。 ★寢具—Nancy園長表示,輕柔的寢具可提供舒適的觸覺感受,對於幫助寶寶入睡具有正面效果,但須注意床的四周不可放置容易造成窒息的厚重棉被或繩索,以免在家長離開時發生意外。 Point 3:建立規律就寢模式 寶寶睡前1個小時可以開始進行一連串ending儀式,例如:洗澡、喝奶、刷牙、換穿睡衣、說床邊故事、聽音樂、道晚安…,透過規律的睡前儀式,等於是對寶寶下達「做完這些事就要睡覺」的指令,協助寶寶自然而然養成入睡認知。 Point 4:給予適當安撫替代 薛惠珍護理長說明,不抱不搖,不代表完全不給予安撫,畢竟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是很需要父母的關愛,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寶寶的心理發展亦有正面幫助,不過安撫的方式仍應朝向幫助寶寶逐漸習慣自行入睡的方向進行。 ★ ★ 溫柔撫觸 在寶寶入睡前或睡眠中醒來時,Nancy園長建議家長可利用緩慢且輕柔的方式輕拍或是按摩寶寶的身體,幫助寶寶穩定情緒快速入睡。 ★輕柔音樂 寶寶的聽覺反應特別靈敏,Nancy園長建議家長在睡前可播放輕柔的音樂,如:水晶音樂、海潮聲,製造愉快的睡眠氛圍。 ★和緩語調 大多數寶寶都很喜歡聆聽媽媽的聲音,睡前不妨為寶寶吟唱搖籃曲或是在耳邊輕語,讓寶寶在充滿安全感的情境中進入睡眠。 ★ ★ 安撫小物 家長在培養寶寶自行入睡的階段,可以挑選數樣柔軟的玩偶或是小被子當作寶寶的安撫替代物,若寶寶在夜間醒來,較容易自行安撫入睡,不過Nancy園長提醒家長,安撫小物不應只有唯一選擇,如過度依賴某件安撫替代物,將來可能必須再次面臨戒除依賴安撫物的問題。 薛惠珍護理長建議有奶睡習慣的寶寶可以適當使用安撫奶嘴,但家長仍須在寶寶入睡後立即拔除,以免對奶嘴產生過度依賴。 Point 5:漸進縮短貼身陪伴 Nancy園 長由托嬰中心獲得的經驗教導家長,無論新生兒或已習慣被抱哄的寶寶,都適合採用漸進式縮短陪伴來幫助寶寶學習自行入睡的能力。一開始家長可以採取躺著摟抱 的方式,輔以言語及肢體安撫,等寶寶逐漸習慣之後,再慢慢縮短陪伴時間以及肢體碰觸,例如從一開始緊抱入睡,慢慢拉開身體的距離,以分床或分房為最終目 標。 不要讓恐懼感陪伴寶寶入睡 雖然讓寶寶自行入睡的好處多多,但仍不適合使用過度激進的方式,Nancy園長提醒家長不要過度焦急,以免寶寶受到緊張氣氛干擾反而更不易入睡;薛惠珍護理長也補充,在寶寶學習自行入睡的過程中,應堅守不責罵、不施壓的態度,避免在寶寶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陰影。 另外,有些家長喜歡利用恫嚇方式強迫寶寶盡快入睡,「虎姑婆愛吃不睡覺的小孩」、「再不睡就叫大野狼把你抓走」…,薛惠珍護理長不建議家長採取這類做法,睡前故事也應挑選較溫馨的內容,以免過度強烈的刺激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對寶寶產生心理壓力,造成寶寶不敢入睡或是睡不安穩。 本文引用自:全文詳見

寶寶怎麼睡才安全?

2012年11月19日
公開
66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 提到孩子的睡眠,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在德國,一萬個嬰兒中就有五個在一歲之前猝死,通常原因不明。 一個之前看似完全正常健康的嬰兒,忽然意外在睡眠中死亡,這是滿一歲以前嬰兒最常發生的死因。寶寶兩個月和三個月大時風險最大,之後就會明顯下降;第六個月開始,機率變得很小;一歲以後,危險性已微乎其微。 嬰兒猝死的原因仍不明確,但近幾年有愈來愈多針對潛在危險性進行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效的預防建議。一九九○年之前,在德國,一萬個嬰兒中有十八個 猝死,每年有多於一千件的死亡案例;二○○四年已降到三百二十三件。荷蘭透過積極的宣導,嬰兒猝死的死亡率為歐美最低——一萬個以上的嬰兒才有一件猝死。 如果德國也能辦到,每年就可以多存活兩百五十個孩子。以降低風險為目標父母該怎麼做才能將嬰兒猝死的風險降到最低?以下兩頁是一個美國醫學院小兒科醫師工作小組,根據新近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建議。 或許你會納悶,嬰兒猝死鮮少發生,為何需要如此重視?我們認為,當一個健康的孩子就這麼在睡眠中死去,這是可怕的悲劇。只要能夠阻止一件,花多少工夫都是值得的。 六大要點,確保寶寶的睡眠安全: 1.睡覺時務必讓寶寶面朝上仰躺 寶寶出生後應該立刻習慣面朝上的姿勢,最好在醫院就開始。過去我們認為仰躺會讓寶寶容易噎到,這是不對的。千萬不要讓你的孩子趴睡。側躺也要避免, 因為寶寶容易一翻身就變成趴睡。只有面朝上是安全的。在美國,文宣做得非常順口,叫做「背著睡」(back to sleep)。你怎麼記並不重要,但是千萬要照做。 2.停止抽菸 除了趴睡之外,抽菸在風險排行榜裡高居第二。抽菸固然對肚子裡的胎兒特別致命,但孩子出生後你也應該提供他一個無菸害的環境,因為你很清楚——二手菸一樣危險。 3.給寶寶一張合適的床 你的寶寶需要一張堅實有彈性的嬰兒床和一個睡袋——其他像是枕頭、被子、羊毛皮、鬆軟的襯墊、床頭罩等等,都是多餘的。你的孩子 需要呼吸,得到空氣。呼吸可能會被太軟的襯墊,或者上列物品阻礙。基於同樣的理由,就算是可愛的絨毛玩具,在小孩滿一歲以前,也不宜帶到嬰兒床上。你的孩 子不需要枕頭,也不需要蓋被子。一件可以按季節調整厚薄的合身睡袋,永遠是最能溫暖寶寶的,而且寶寶也不會把睡袋拉起蓋到頭上。至於在最熱的夏天,孩子只 需要穿一件薄衣,其他什麼都不需要。 4.注意室內不要太溫暖 室溫攝氏十八度已經夠暖和。寶寶冬天睡覺時,也不需要戴帽子和蓋被子。不要讓孩子過熱。你可以用手試探孩子兩個肩胛骨之間——假使皮膚摸起來溫暖乾燥,那就一切正常。 5.讓孩子在小床上睡,但是自己要睡在他的附近 對剛出生到六個月大的寶寶來說,最安全的睡覺地方便是父母房間裡自己的小床上。寶寶滿一歲以後,你也應該睡在聽得見寶寶的地方。哺乳和餵奶的時候, 寶寶當然可以和大人一起躺在床上,但是之後要再把寶寶放回他自己的小床。如果你有抽菸的習慣、太疲勞、吃了藥或者喝了酒,你的寶寶更不該和你一起睡。和寶 寶一起睡在沙發上尤其危險。 6.哄寶寶睡覺時給他吸吮奶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但是奶嘴能避免猝死的風險。請注意: * 哺乳比吮奶嘴重要。剛開始如果不能兩全其美,那就先等一個月,待哺乳順利以後再給孩子吮奶嘴。 * 如果你的孩子拒絕吸吮奶嘴,千萬不要勉強他! * 白天或晚上哄寶寶入睡時讓他吸著奶嘴。如果寶寶睡著之後奶嘴掉了,就不要再把它塞回去

秋冬幼兒五大急症,OUT!

2012年11月18日
公開
74

秋冬幼兒五大急症,OUT!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家駿 參考資料�新北市政府衛生所服務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陳奕璇、可愛寶寶:王人頡 每到氣溫多變、許多疾病好發的秋冬季節,寶寶的健康往往是爸爸媽媽最擔心的,哪些疾病是最容易被疏忽的?寶寶生病時,又該如何分辨不同的症狀?本文整理出 幼兒秋冬常見五大疾病的相關資訊,讓爸爸媽媽能預先做好準備,讓寶寶免於疾病威脅! 一、家長易忽略的「哮吼」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家駿特別提醒,由於很多家長對哮吼較為陌生,所以經常容易忽略這個常見的秋冬幼兒好發急症!一般來說,大多數哮吼是經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好發於秋季,以五歲以下的幼兒為主要對象,哮吼初期的表現與感冒相當類似,有可能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不同的是,之後會產生像狗叫般的咳嗽,聲音變得嘶啞,嚴重時,胸骨上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凹陷,造成呼吸困難,危及到生命安全,因此,一旦發現家中幼兒出現上述哮吼症狀,應儘速就醫,切勿自行給予感冒藥。 哮吼並非氣喘 許多家長也會誤把幼兒哮吼,當成氣喘發作,而給予氣喘藥,使得狀況一直無法獲得改善,事實上,哮吼和氣喘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疾病,分別發生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哮吼是一種急性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發炎的疾病,多由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氣喘則是一種下呼吸道,經過敏或非過敏的刺激因素,產生的慢性發炎。 經由飛沫傳染的哮吼 陳家駿醫師指出,哮吼是經由飛沫傳染的,所以,應盡量避免於好發季節出現於人多的公眾場所或密閉空間,若幼兒出現哮吼症狀,也不宜再去日托中心或保母家,以免擴大傳染,此外,家人間若出現感冒症狀時,最好也馬上戴上口罩,避免家中其他人受到病毒感染。 嚴重時須插管或氣切 造成哮吼的主要的病原體,還包括好發於秋季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與腺病毒等,哮吼的幼兒,咽喉部位會因為病毒感染發炎,產生紅腫的現象,由於呼吸道也容易被黏液阻塞,氣管容易被壓迫而變得狹窄,因此會造成無法順利呼吸,咳嗽時也會發出如犬吠的聲音,這種情况在幼兒中尤其常見,這是因爲他們的氣管比成人更小,而且尚未發育完全,如果未及時予以治療,幼兒的上呼吸道持續緊縮,將會造成難以入眠、吞嚥困難、無法進食以及呼吸窘迫等情況,嚴重時,病情甚至會惡化到必須緊急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家長應提高警覺。 哮吼應注意 *誤與氣喘混淆:哮吼會咳到聲音沙啞,聲如狗吠,且會併發發燒的症狀。 *初期有類似感冒症狀:食欲不振、精神差、咳嗽、流鼻水等。 *好發時間:常見於換季時,秋季時亦有不少病例,也經常於夜間發作。 *預防:秋冬時,除了多補充水分之外,也應該盡量避免暴露於乾冷的環境中。 *照護:引起哮吼的病毒通常持續約一周,但前2~3天比較容易出現呼吸窘迫的情況,之後呼吸困難的情況會逐漸改善,幼兒得了哮吼,甚至會併發細支氣管炎、肺部積痰,需依醫師指示拍痰、抽痰和住院。 二、過敏性鼻炎 「哈 秋!哈秋!」一早起床,幼兒可能就會開始出現狂打噴嚏、大量流鼻水、鼻塞,甚至眼睛、喉嚨常常覺得很癢的情況,情況較嚴重的,可能接下來一整天的時間,都 會持續不斷打噴嚏或流鼻涕,此時,家長們應該多加注意,這有可能是幼兒過敏性鼻炎發作,不要誤以為只是普通感冒,若延誤就醫診斷的時間,過敏性鼻炎將可能 併發幼兒氣喘、鼻竇炎、中耳炎、牙齒咬合不當、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等問題。 勿讓幼兒習慣用口腔呼吸 人類的呼吸道可分為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兩個部分,鼻腔屬於上呼吸道,陳家駿醫師指出,鼻腔是人類呼吸的出入口,有重要的過濾與加溫的功能,鼻腔內的黏膜,也與神經傳導有關係,過敏性鼻炎就是環境中的種種誘發因素,引起了鼻腔黏膜的過敏反應。 和感冒不同的是,幼兒鼻腔內的黏膜,在氣溫變化大、早上一起床,吸到乾冷空氣以 及空氣汙染嚴重時,都特別容易受到刺激,增加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會,陳家駿醫師特別提醒家長,一旦過敏性鼻炎被誘發,幼兒的鼻腔功能無法完全正常發 揮時,他們可能會改用口腔呼吸,此時,不但鼻腔會喪失原有的過濾與保護功能,其他的病毒也將更容易從幼兒口腔進入!因此,千萬不可輕忽過敏性鼻炎的及早發 現與控制。 戴口罩是重要防護措施 陳 家駿醫師進一步建議家長,可以在每晚睡覺前,為幼兒準備一個口罩,放置於枕頭下,等到隔日一起床,就幫他戴上,大約戴個三至五分鐘之後拿掉,再進行刷牙、 洗臉、換衣服等盥洗動作,這麼一來,可以有效防止幼兒一早起來,鼻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誘發過敏性鼻炎,此外,只要冷熱空氣變化大時,也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症狀,因此,如果家長常常帶著幼兒出門,室內室外進進出出,也可以事先為幼兒戴上口罩,利用它來保持幼兒鼻腔的濕潤(利用它來阻隔冷空氣的刺激)。 秋冬衣穿上身前,應再次洗滌 其他誘發幼兒過敏性鼻炎的因素,還包括蟑螂、狗毛、貓毛、花粉、黴菌以及塵螨等,因此,平日應保持家中的環境衛生與通風,儘量讓幼兒遠離過敏原,陳家駿醫師也強調,要將較厚重的秋冬衣服拿出來穿之前,都應該再洗滌一次,一來,防止衣服內有黴菌滋生,二來,厚重的衣物,長時間放置於密閉的衣櫥中,也有可能成為塵蟎最容易隱藏的地方。 其他預防過敏性鼻炎的方法 *平日提升免疫力 :多喝水,作息正常、均衡營養,注意保暖,規律的運動。 *避免過敏性食物:最常見的包括有牛奶、蛋、有殼海鮮等食物。 *避免二手菸 : 幼兒應避免在二手菸的環境當中。 三、異位性皮膚炎 秋冬時,皮膚最容易出現乾燥的情況,幼兒容易好發異位性皮膚炎,有些小朋友們可能只是去外面去吹了一下下風,整個臉就會變得紅咚咚,或是奇癢無比。 異位性皮膚炎首重保濕 「好 癢!好癢!都快抓破皮了!」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就是越抓越癢,皮膚會出現嚴重的紅腫與脫屑,尤其幼兒通常沒有辦法控制,感覺很癢,就會用力不停地去抓,抓 了就會有傷口,有了傷口,又再去抓,就這樣,造成惡性循環。陳家駿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障壁,先天就比一般人有缺陷,他們皮膚本身的保水功能 不佳,換句話說,如果天氣乾燥,一般人會覺得皮膚很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會變得更乾、更癢。 事 實上,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體質上的過敏表現,本身是不會傳染的。在一般的情況下,對於患者而言,加強皮膚的保濕是最重要的,平日應勤用保濕乳液來保養,市 面上,有許多標榜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專用的清潔用品、保濕產品,裡面的保濕成分,其實已經比一般乳液的保濕效用強,此外,最好盡量為幼兒選用無任何香料、 色素添加劑、防腐劑的保濕產品,只要聞起來很香的產品,其實都不建議使用,或是先在小面積皮膚做測試後再全身使用。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注意,皮膚保濕只是在形成保護皮膚的屏障,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但是,對於已經產生的濕疹,皮膚大面積紅腫、搔癢難耐,或是小朋友已經抓出了傷口,就應儘速就醫,此時塗抹大量的保濕產品,幾乎很難去改善狀況,而且只要抓破皮,有了傷口,甚至更容易會併發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繼發性感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更難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照護 除 了積極保濕之外,洗澡時,水溫也不宜過熱,否則會加劇過敏肌膚紅腫、搔癢等情況,家長在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選購貼身衣物時,還是儘量以寬鬆的棉質 產品為主,避免容易會讓敏感肌膚感覺不舒服的毛料衣物;秋冬季節或天氣忽冷忽熱時,也建議採用多層次,洋蔥式的穿衣方式,避免悶熱流汗而引起搔癢或紅疹, 此外,不論是久未穿的厚重衣服,或是剛買的全新衣服,最好還是清洗過後再穿上身,避免幼兒接觸到黴菌、塵螨或化學藥劑等,誘發過敏反應。 如 果家長們還是希望在秋冬時,能為小朋友添購毛料衣物,除了可以當成添加的衣物,避免在最內層直接接觸肌膚外,陳家駿醫師建議,也可以試試看減敏感的措施, 在小朋友第一次接觸毛料前,先透過ㄧ些輕柔的刺激,讓他慢慢地適應,例如,在洗澡的時候,能幫他們輕輕地刷刷背,不過,如果異位性皮膚炎已經發作了,或本 身之前已經對毛料產生過敏,還是應避免穿著毛料衣服。 四、腸胃相關 輪狀病毒腸胃炎 腸胃炎是嬰幼兒常罹患的疾病之一,分為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兩種,那麼,病毒型的腸胃炎和細菌型的腸胃炎,又有什不同呢?陳家駿醫師告訴我們,一般來說,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於秋冬,通常自癒性較高,其中又以輪狀病毒為最多,其他還包括諾羅病毒和腺病毒等,輪狀病毒的症狀為發燒、嘔吐與水瀉,以三歲以下幼兒為高危險群;至於細菌性腸胃炎中,最常見的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的感染等,若是感染細菌型的腸胃炎,情況通常較為嚴重,容易產生嚴重高燒、血便等症狀,甚至併發腹膜炎。 接種疫苗最有效 針對預防好發於秋冬的輪狀病毒而言,接種疫苗最有效的,陳家駿醫師也格外提醒,有許多幼兒好發的急症,其實都是可以依靠事先接種疫苗,大幅降低感染風險的,家長們切莫因為過度擔心疫苗帶來的副作用,而不帶小朋友進行接種。 通 常接種疫苗的副作用,最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兩天內可以緩解的發燒,第二個,局部注射處腫脹不適,家長可以特別注意的是,疫苗接種後所引起的發燒,大約都 發生在注射後兩三天內,很少會拖很久,所以,如果接種之後,超過兩天以上,小朋友還高燒不退,那麼並不一定是注射疫苗所引起的,而有可能是小朋友已經有感 染到其他病菌,此時應儘速就醫,。 預防方法 *輪狀病毒主要的傳染途徑為「口糞傳染」,病毒可以存活於患者的排泄物中,應小心處理排泄物。 *注意食物、環境與雙手清潔 用酒精無法殺死的腸病毒 腸病毒是多種病毒的總稱,潛伏期為二到十天,,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1周內傳染力最高,好發年紀一般為十二歲以下孩童,九成以上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其中三歲以下兒童,因為未接觸過這類病毒、抵抗力差,為重症高危險群。 它 的主要傳染途徑包括經由飛沫與糞口傳染,大家最常聽到可以預防止腸病毒傳染的方式就是經常洗手,但是,陳家駿醫師再次提醒,若只是用酒精洗手,是無法殺死 腸病毒的!想要真正達到預防腸病毒的效果,必須使用肥皂,加上流動的清水,徹底清洗雙手,而且洗完手之後,一定要將雙手完全擦乾。 腸病毒可存活於空氣中 陳 家駿醫師強調,病毒通常無法在空氣中存活很久的時間,但是,腸病毒本身就可以在空氣中存活上幾個小時,換句話說,如果今天有一個患有腸病毒的小朋友去公眾 球池玩,他很有可能已經把病毒留在球上面,此時,若家中幼兒,也到同一個球池去玩,把球放在自己嘴巴咬,或是將觸摸過球的手,放進自己的嘴巴,即使他從未 真正接觸過那位患有腸病毒的小朋友,也可能會感染腸病毒唷! 五、氣喘 誘發氣喘發作主要的原因有三個,第一,遺傳性過敏體質,第二,環境刺激因素(如天候溫差變化大、運動後),第三,各類過敏原的誘發(例如:塵螨)。因為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長年溼度高於55%,室內的塵螨易於生存,所以,雖然春秋兩季過敏症狀較易發做氣喘,但對於有強烈塵螨過敏的幼兒來說,一年四季都容易出現氣喘症狀。 氣喘兩大迷思 迷思一:「我的小朋友,只有感冒的時候才會有氣喘,平常從來沒看過他氣喘發作,所以,他並不是氣喘病的患者,也不需要治療。」 陳 家駿醫生特別提醒,許多家長容易輕忽幼兒氣喘,認為小朋友只要平常沒有喘,或是只有在天氣變化、感冒時,氣喘才發作,就不必過於在意,其實,並不是所有小 朋友一感冒,就一定會出現「喘」這個病徵,家長們應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其他的小朋友,可能連重感冒的時候,都不會出現「喘」這個症狀,但是你家的小朋友 會呢?氣喘一旦是產生急性發作,多數都只能靠口服或甚至靜脈注射的『類固醇』才能壓制症狀,因此,針對幼兒氣喘,早期診斷、平時環境的控制以及藥物的保養 是相當重要的。 當心導致呼吸道纖維化 氣 喘發作是因為支氣管慢性發炎導致收縮,發炎本身有時會是一種不可逆的反應,若是忽視了呼吸道慢性發炎,任由它反覆發作受傷,隨著年紀增長,氣喘會更難以控 制,此外,呼吸道的發炎,除非做組織切片,不然是看不見的,因此,它有可能平常就已經一直處於發炎的狀態,只是沒有表現出急性喘的症狀(但可能仍有久咳、 夜咳、運動後咳或接觸冰冷食物後咳嗽),也因此常被忽略。 舉 例來說,這就像是皮膚受傷一樣,每一次的受傷,也許都會好,但可能會留下疤痕;所以,家長們可以試想,每一次嚴重的氣喘發作,也等於讓小朋友的氣管多受傷 一次,若長期累積下來,不加以控制的話,可能會對肺部功能造成傷害,更嚴重者,甚至形成持續性的發炎,造成呼吸道永久性的纖維化!因此,媽咪們應及早帶著 小朋友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才能有效減緩小朋友的氣喘發作或惡化。 迷思二 :「為了有效降低秋冬時幼兒氣喘發作,家中只要使用防塵螨家具,就可以了。」 塵螨屍體、排泄物,大作怪 塵螨是最為熟知的常見過敏原之一,根據統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過敏兒都會對塵螨過敏,控制室內的濕度在百分之五十五以下,可以防止塵螨的生長。 陳 家駿醫生特別強調,其實主要誘發氣喘的是塵螨的屍體與排泄物,所以,除了要限制塵螨的繁殖生長外,居家環境的清潔,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在進行打掃時應保持 室內空氣流通,建議可以多使用吸塵器、抹布以及拖把,這麼做主要是避免打掃時飛塵,誘發家中小朋友氣喘發作,此外,最好於打掃完成後的一小時,再讓小朋友 們進入打掃過的空間內,開玩笑的說法就是對塵螨不只要『毀屍』還要『滅跡』!因為吸入死掉塵螨的屍體,還是會誘發過敏症狀的。

寶寶不喝奶,Why?

2012年11月17日
公開
110

寶寶不喝奶,Why? 嬰兒與母親 11月號 NO.433 採訪撰文與插畫�湯佳珮 諮詢�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弘明 寶寶不喝奶其實並不一定是厭奶期來臨,也可能是因為嘴巴裡面長了鵝口瘡。鵝口瘡通常好發於年紀較小、抵抗力較差的寶寶。倘若寶寶感染鵝口瘡,家長除了按時塗抹藥物之外,局部的清潔處理也要做好,才不會痊癒後下次又復發。 明明還不是厭奶期! 案例分享 嘟嘟是個3個月大的寶寶,母親最近發現嘟嘟好像都不太愛喝奶,要喝奶時就哭鬧不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厭奶期應該還沒到呀!帶去給醫師檢查時發現,嘟嘟的口腔裡有一些白色的斑點,醫師告知母親:寶寶的嘴裡感染鵝口瘡,喝奶時會感到疼痛,因此才不愛喝奶。 鵝口瘡的好發年齡與症狀 鵝口瘡其實就是口腔中的黴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傳染的途徑為接觸傳染。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陳弘明主治醫師表示,鵝口瘡好發於年紀6個月以內的嬰兒,6個月以上的嬰兒抵抗力較佳,比較不易感染鵝口瘡。在外觀上,口腔黏膜或舌頭上會有白色斑點,甚至長到嘴巴外圍。有些寶寶的鵝口瘡只有長在舌頭上,家長可能會誤以為是舌苔或奶垢,分辨的方式為使用乾淨的紗布巾擦拭,如果擦不太掉則要懷疑是感染鵝口瘡。輕微的鵝口瘡不一定會影響到食慾,若是導致寶寶哭鬧不想喝奶,通常都是已經比較嚴重的程度。 在什麼情況之下易感染鵝口瘡 一般來說,鵝口瘡的產生大多是由於身體的抵抗力不佳所造成。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可能: 1.在一般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胃道及生殖道經常可以發現念珠菌的存在。當身體抵抗力足夠的時候,通常都能與其和平共處;但當身體虛弱或是由於寶寶仍處於新生兒時期、抵抗力不佳或生病時,就容易導致鵝口瘡的發生。 2.若是衛生習慣不好,哺餵嬰兒時,奶嘴頭或母親乳頭上還殘留著白色念珠菌,寶寶的嘴巴接觸後即可能會感染鵝口瘡。 3.由於鵝口瘡為接觸傳染,而女性陰道內部也經常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新生兒通過產道時可能被感染,又因為抵抗力不足而引發鵝口瘡。 4.寶寶因生病住院,醫師若有給予抗生素治療,也比較容易會產生鵝口瘡。這是因為抗生素會殺死細菌,破壞了細菌與黴菌原本在體內互相制衡的狀態,一旦大量細菌被消滅,黴菌勢必會乘機坐大。 5.少數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特別容易反覆受到疾病的侵襲,比方一些先天性免疫缺損的孩子。 鵝口瘡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發現寶寶有鵝口瘡,醫師會開藥粉給寶寶使用(健保給付),母親必須將藥物塗抹在寶寶口腔內,一天3∼4次;這種藥物安全性很高,即使吃下肚也沒有關係。如果是親餵母乳,母親的乳頭上也須塗藥,可避免白色念珠菌藉由乳頭接觸傳染給寶寶;如果是瓶餵,則要將奶瓶以消毒鍋消毒乾淨,或是直接更換一個新的奶嘴頭。鵝口瘡的療程大約為1週∼2週左右;不過有時候寶寶也可能毋須憑藉藥物即可自行康復,所以一旦發現鵝口瘡,可先改善衛生習慣觀察約3∼4天;倘若還沒痊癒,則須依照醫師指示塗藥。在治療的這幾天內,局部的清潔工作仍然要做好(如奶嘴或母親乳頭),另外也可以讓寶寶多漱口。 避免鵝口瘡復發,清潔工作要做好 由於鵝口瘡屬 於易復發的感染,即使治癒後,也仍要注意奶嘴或母親乳頭的清潔。如果母親採親餵,在餵奶之前最好先清潔一下乳頭,乳頭的清潔方式為使用清水稍加洗滌,再以 乾淨的布擦乾即可,不用過度使用肥皂或沐浴乳。以清水沖洗雖然無法將全部的念珠菌都沖掉,但可以減少念珠菌存在的量,以避免鵝口瘡復發。一旦出現鵝口瘡感染,醫師若告知要替寶寶抹藥,治療時間必須長達1∼2週,才不易使鵝口瘡復發;直到寶寶約6、7個月大身體抵抗力較佳之後,就不易再有鵝口瘡感染的困擾了。若是過了這段時期之後,寶寶仍然不斷感染鵝口瘡,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先天性免疫系統的缺損。 如何照顧感染鵝口瘡的寶寶 *按照醫師指示塗抹藥水,每日須3∼4次,時間並須長達1週以上。 *替寶寶泡奶時溫度可以低一點,寶寶比較肯喝涼一些的奶,因為熱食會刺激到鵝口瘡,使寶寶更痛。 *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口腔內與屁股上容易有黴菌感染。 陳弘明醫師也 指出,寶寶若因身體抵抗力差導致嘴巴內出現鵝口瘡,屁股上也可能會有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這種尿布疹與一般尿布疹不同,症狀是屁股上會出現散狀紅色丘疹, 須經由醫師判定是否為一般尿布疹或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治療方式亦為塗抹抗黴菌藥物,家長替寶寶更換尿布時也可以稍微留意一下。 結論 鵝口瘡並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即使寶寶感染了,只要根據醫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藥物並配合局部清潔就不用過度擔憂。造成鵝口瘡的感染原為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的一種),藥物治療其實不能將白色念珠菌完全消滅、而是減少其數量,讓身體免疫力能與白色念珠菌抗衡,並且同時要配合良好的衛生習慣,才不致於引發不適症狀。

如何培養動靜合宜的孩子育兒生活

2012年11月16日
公開
86

如何培養動靜合宜的孩子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可愛寶寶:杜欣璇;漂亮媽咪:林佳勳 古人常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行為表現能夠符合當下場合要求的人,既可沉穩內斂,亦能外向奔放。想必每個爸比媽咪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具備這樣 的能力,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孩子要不是過於安靜,就是「超級」活潑,總是在不對的場合惹出麻煩。該如何讓孩子成為動靜合宜,走到哪都表現得人見人愛的寶貝 呢? 動靜合宜是天性?靠教養? 孩子的行為表現受其性格所影響,而性格究竟是與生俱來的特質,亦或是後天教養的結果,一直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動靜合宜的表現,是一種先天上的「乖巧得體」,還是用心養成的過人能力呢? 教養讓孩子不至於走偏 天 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否合宜,這和後天教養有著很大的關係,決定權可以說在家長的手上。雖然有些孩子天生就好 動,也有部分孩子活動量本來就偏低,所以在評估孩子天生性格特質的「九大氣質向度」裡,才會有「活動量」這麼一個重要的評估標準。 然 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態度可以引導天性不愛動的孩子,使他們的身體動作不至於發展遲緩,也能影響打從出娘胎後就靜不下來的孩子,讓他們不會變成別人眼中的 過動兒。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教養對於這群天生氣質走在兩個極端的孩子來說格外重要,能夠把他們稍微拉回來,不至於走偏而造成學習或社交上的障礙。 過動、過靜,影響專注力 危險的地方在於,有些小男生從小過於好動,而有些小女生總是特別安靜,絕大多數的家長會覺得:「還好啊,小男生好動很正常,小女生文靜也很合理,本來不都是這樣嗎?這就是性別呀!」 然而,王宏哲老師認為,有時狀況並非家長所想的那樣簡單,過於好動很容易發展成「過動衝動型」的孩子;而過於安靜則容易演變為「分心恍神型」的孩子,無論是哪一種,都代表著「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無法專注於當下所進行的活動,這對學習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王宏哲老師希望家長在這方面都能夠有多一點的了解與觀察,以判斷自己孩子的好動與文靜是否還在正常的範圍之內,若發現問題,也能夠及早尋求專業上的協助,以免情況惡化。 動靜合宜的定義 動靜合宜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學齡前的幼兒能夠有哪些動靜合宜的行為?王宏哲老師指出,「動」可以解釋為「動作協調」,以及整個身體的活動量是否適宜;而「靜」,指的則是專注、思考、記憶、和能否穩定下來好好操作一項物品的能力。 王宏哲老師說,一個孩子在5歲之前,能好好地安靜下來從事一些靜態的小肢體操作活動,如:拼圖、疊積木、親子共讀…等認知方面的學習;另外,在跑、跳、爬…等大肢體體適能律動方面,也具備該有的基礎能力,並且能夠適時地展現,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能文能武、動靜合宜。 在5歲以前,爸爸媽媽一定要好好地觀察孩子是否同時具備「動」與「靜」的能力,過分偏向某個方向都不好,可能影響孩子日後的基本發展。 何時開始訓練? 6個月〜練靜 從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動靜合宜」的能力最為恰當?王宏哲老師表示,從孩子6個月大吃副食品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訓練了,小朋友首先要練習好好地坐在自己的餐椅上吃飯,這就是「靜」的表現,才不會到了1、2歲時還是邊跑、邊餵,良好的飲食習慣就很難建立了。 提早訓練孩子靜下來的能力,除了可讓進食過程更加順利以外,還有許多附加的好處,例如:乘車時孩子也比較能夠自己安靜地坐在汽車安全座椅上、在餐廳吃飯時能乖乖待在自己的位置,不吵不鬧,這些對於喜歡獨自帶寶寶一起出門的媽咪來說,格外重要。 8個月〜練動 動的方面,8個月大以後的孩子要開始大量練習爬行,除了有助於身體的發育,還能促進腦部發展。接著1歲開始學走,1歲半開始練跑,2歲應會跳,3歲平衡感要不錯…,父母必須逐步地幫助孩子把各種動作能力往上疊加,將來孩子才不會卡在某個環節無法克服,而失去學習的先決條件,如:3歲以後騎腳踏車的能力、6歲以後跳繩的能力。 1:1,動與靜的平衡 王宏哲老師認為,越小開始練習動與靜的平衡是越好的,要從日常生活裡練習,爸爸媽媽在活動的安排上,最好能夠動、靜各佔1�2, 孩子才會明白每天的活動是有動有靜的,該靜的時候就是要安靜下來,如:中午的時間,大家的身體活動量都下降、一起吃飯;該動的時候也該好好的表現自己, 如:大家都在玩球的時候,應該參加,不要自己在旁邊看故事書,讓孩子知道「因為這個時候其他人都在做這件事情,所以我也應該學習模仿」。 過於文靜的孩子 [案例]無法跳過障礙物的浩浩 浩浩是個3歲大的小男生,因為在幼兒園裡沒辦法跳過障礙物而被父母帶到兒童發展中心進行評估。專家說,2歲大的孩子理應要能離地往上跳,而3歲的孩子躍過10〜15公分的障礙物也是很基本的動作。但是浩浩卻只會從高跳低,而且過程也很害怕,去公園的時候也不敢玩溜滑梯、盪鞦韆,活動時,媽咪總覺得浩浩的身體動作非常不協調,也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有身體上的碰撞,總是喜歡安靜地在家裡玩自己的車車、積木和拼圖。 專家說: 浩浩的情況在醫學上已經符合「動作發展遲緩」的項目,爸爸媽媽反映,浩浩只喜歡玩一些靜態的遊戲,其他動態的遊戲一概不玩,為什麼會這樣呢? 王宏哲老師指出,其實一開始不是孩子不玩,而是他所處的環境裡缺乏這樣的元素,造成經驗的不足,連帶使得能力表現不佳,日後孩子自然會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遊戲來玩。 當我們從小提供孩子的環境,就是只有靜態活動可以選擇時(例如:很少帶孩子出門,大多時間都在家裡看電視),孩子的動作能力自然有限,等他越長越大、開始有自我意識可以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時,自然會選擇不要玩動態的遊戲。 過靜孩子的社交鐵板 1.很多孩子不喜歡跟太文靜的小孩一起玩,因為他們的人格特質多半是比較退縮、容易害怕的,遊戲的過程中若稍有碰撞,他們很可能就哭了,在團體裡容易被視為麻煩人物。 2.因為過於文靜的孩子喜歡從事靜態的活動,而靜態活動常常都是自己一個人玩的型態,所以他們也容易給人孤僻的印象,沒辦法交到很多好朋友。 3.過於文靜的孩子,往往喜歡找能力比自己低的小朋友玩,例如:動作發展遲緩的3、4歲小孩,很喜歡找1、2歲的孩子一起玩,因為1、2歲孩子的動作跟他們比較像,走路慢吞吞或是不協調,也不會發生衝撞,凡事可以慢慢來,這也使得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素質反而往下降了,形成惡性循環,且周遭還是以同年齡的孩子居多,因此他們也容易遭遇社交上的障礙。 爸比媽咪怎麼做? 1.多帶孩子出門 王宏哲老師認為,孩子的活動量是跟隨大人而產生的,有些古典的教養觀念認為,2歲前不應該把孩子帶出門、外面很危險,而這些錯誤觀念很容易造成孩子動作發展遲緩。 建議家長,1歲半以後,每週至少帶孩子出門3次,每次進行低強度以上的活動30分鐘左右(低強度活動如:散步)。 超過2歲以後,除了維持先前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活動之外,活動的強度也要慢慢提升至中等強度以上,讓孩子的身體活動量可以得到滿足。王宏哲老師解釋,沒有規定要做什麼樣的活動,只要觀察孩子在這30分鐘的運動後,若臉色泛紅、有一點喘,就算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也叫作「兒童體適能活動」。 2.提供減敏感訓練 王宏哲老師指出,在感官資訊的截取上,過於文靜的孩子經常屬於「感官敏感型」,他們不喜歡被人碰觸、碰撞,凡事容易害怕,不喜歡到人群裡、喜歡安靜,喜歡溫和的互動,討厭大聲、粗魯的行為。 但是,這種過度敏感的情形會讓孩子的身體經驗和環境經驗大大地不足,因為他什麼東西都不敢接觸,跟別人的互動也總是隔了好幾道牆,所以他的學習也會比較緩慢。 對於這群敏感的孩子,家長不應完全順從他們「與世隔絕」的意願,要適度給予「減敏感」的訓練,例如:孩子覺得遊樂園太吵,只想待在家裡,爸媽可以先帶他到中等吵雜的地方(如:咖啡店),等孩子可以漸漸適應了,再去遊樂場。 3.爸爸帶頭多活動 對 孩子來說,家裡有個模仿的對象也很重要,王宏哲老師鼓勵爸爸多參與育兒的工作,根據研究發現,爸爸是孩子「動作模仿」最重要的對象來源,因為爸爸相對來說 身體活動量較大、精力也比較充沛,除了為孩子作身體活動的示範,假日也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有爸爸參與教養過程的小朋友,通常比較不會落入過度文靜的 極端。 過於好動的孩子 [案例]「游離者」璇璇 璇璇今年4歲,原本媽咪安排她進入幼兒園中班就讀,但2、3個 月後,璇璇就被「退貨」了,老師反映,璇璇除了擁有過人的「精力」,上課時總是動個不停、個性衝動,容易與同學發生糾紛以外,她的從眾行為能力實在太弱 了,當老師要求大家一起進行活動時,她卻總像班上的「游離者」,沒有聽從老師的指令,按自己的方法行事。媽咪也發現璇璇回到家以後,似乎無法描述今天在幼 兒園裡發生了哪些事、上了什麼課,因此,煩惱著到底應不應該再幫璇璇找其他幼兒園。 專家說: 王宏哲老師認為,某些好動是過動的前身,而璇璇的情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好動而已。如何判斷孩子有過動傾向呢?3歲前的孩子,若語言能力明顯較差、衝動行為較多(如:明明就教很多次打招呼要說「Hi」, 但每次遇到認識的小朋友就過去打人家來表現友好),晚上不想睡覺、總是搞得筋疲力盡才要睡,早上很早就起床、睡眠時間太短,沒辦法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整 天生龍活虎、動個不停,無法專心從事靜態活動,堅持度高、要什麼馬上就要得到…,有上述現象的孩子,比較擔心日後會成為過動的族群。 此外,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彷彿停留在2歲前的「自我中心期」,很難融入團體裡、聽從老師的指令,因為他們缺乏「共同式的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例如:老師在講黑板上的東西,全班的孩子也都一起看著黑板,但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就很難和大家一起注意同一個地方,所以他們總是跑來跑去,沒辦法跟上大家的節奏,回到家以後,自然也是一問三不知。 剛進入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但如果1個月後還是沒有改善,就很有可能代表孩子具有過動的傾向。 過動孩子的社交鐵板 1.無法加入別人的遊戲,因為搞不清楚團體的目標,只是自己的身體一直在動。 2.很希望別人跟著他動,但是其他人才不想理。 3.只能跟特定性別的孩子玩,如:小男生過於好動,就沒有小女生想跟他一起玩。 4.因為個性比較急、想要趕快解決事情(如:希望人家快點來陪他玩),常常講話比較大聲、行為也較為粗魯,但很多孩子不吃這一套,因此不喜歡跟他玩,這也會讓這類型的孩子感到很挫折。沒有人跟他玩,他的社交互動經驗就少了,社交能力也就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爸比媽咪怎麼做? 1.培養孩子的專注時間 王宏哲老師表示,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可以預防將來發生過動的情形。2歲之前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吸引下,對玩具應該要有3〜5分鐘的專注力;而2歲的孩子,在沒有人陪伴的情況下,就應該要有7分鐘左右的專注力,3歲的孩子要有9分鐘、4歲的孩子要有12分鐘,到了5歲,孩子應該能專心地自己做一件事情15〜20分鐘。 2.利用拼圖磨耐性 拼 圖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專注力訓練玩具,王宏哲老師認為,在孩子玩拼圖時,家長要看重的不是這個孩子拼得有多好、多快,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及專注 力。因此,即便孩子拼得很慢,但只要有認真地轉角度、對形狀,而不是拼不進去就生氣地把拼圖整個摧毀,就值得給予鼓勵。 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要能拼5片拼圖;5歲時,要能拼9〜12片的拼圖,在拼圖的過程裡,孩子需要動動腦、安靜下來思考,多練習也能減少衝動行為的發生。 3.孩子跑掉,記得抓回來… 王宏哲老師指出,很多父母表示,自己明明給孩子玩了很多拼圖、看了很多故事書,可孩子的注意力怎麼還是那麼不集中? 請 仔細想想,當孩子玩拼圖時,在該有的專注時間內就跑走,你會怎麼做?是否也就把拼圖收好,跟著他去玩別的東西?還是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孩子再多玩一下? 親子共讀時也是一樣,孩子中途分心在所難免,無論如何,請盡量引導孩子回到還沒講完的故事裡,這麼做才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喔!

小兒常見的6種耳鼻喉疾病媽咪寶貝

2012年11月15日
公開
90

小兒常見的6種耳鼻喉疾病媽咪寶貝 11月號 NO.149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建宏 模特兒�可愛寶貝彤彤 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 02-29234000 ) 當天氣稍微轉涼,寶寶敏感的鼻子、喉嚨或耳朵容易出現過敏情況,像是一早起床頻頻打噴嚏、或重感冒引起中耳積水等。因此,特地請專業醫師提出好發於耳鼻喉 部位的常見疾病,並說明其治療及預防方法,讓父母們瞭解疾病型態,為寶寶的健康做最完善的防護。 全面預防+溫柔呵護,GO! 針對嬰幼兒出現耳鼻喉等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建宏指出:「還滿常見,多數是鼻竇炎、中耳炎等合併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臨床確診後會以抗生素來治療。」 耳鼻喉疾病分先天與後天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則進一步解釋,寶寶的耳鼻喉疾病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又以後天性最為常見,造成原因通常是感染或過敏引起,尤以中耳炎居多。至於其它耳朵疾病,例如嬰兒容易外耳發炎、或寶寶因為先天耳前廔管而出現發炎、紅腫情況。鼻子疾病亦多起於感染或過敏,像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等。 不過新生兒的耳鼻喉疾病則多為先天性,像耳朵方面則是先天性的小耳症或聽力障礙等;鼻子部分則為鼻孔發育不全或鼻孔閉鎖等,不過這些疾病少見,毋須過於擔心。 好發嬰幼兒的6種疾病 哪些是好發於嬰幼兒的耳鼻喉疾病?父母該如何照護?如何避免?且由專業醫師為家長們分析與建議。 1鼻竇炎 黃濃鼻涕持續一週以上 鼻竇炎,顧名思義為鼻竇發炎,症狀是孩子流著黃濃的鼻涕至少持續一週以上,才可能是鼻竇炎的診斷。洪依利醫師解釋:「有時鼻竇炎要與感冒做鑑別診斷。」感冒起初症狀可能是鼻涕先變黃,但經過兩、三天後從黃稠漸漸變成白黏稠,接著變成透明水狀,而這程度還不到鼻竇炎。 嚴重可能會造成鼻竇積膿 不過,若家長觀察到寶寶的鼻子分泌物整天都是黃綠色,並持續一星期以上,即可能是鼻竇炎的可能性,除了會併發明顯頭痛而導致頭暈,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洪醫師指出:「鼻竇炎症狀嚴重時還可能會造成鼻竇積膿,甚至引起發燒。」 鼻竇炎除了有明顯的黃綠色鼻涕、頭痛,林建宏醫師也說明:「其它典型症狀即是鼻子以及眼睛下周圍會疼痛,鼻塞、流鼻水、鼻內分泌物變多或倦怠感。」另外,狀況嚴重的極少數幼兒可能會感染腦部、眼睛,常被誤以為是單純感冒,但實際上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的併發症。 治療方法 鼻竇炎若未積極治療,可能衍變為慢性鼻竇炎。 治療鼻竇炎主要以抗生素來對症下藥,洪醫師表示:「10∼14天的抗生素治療是標準流程,另外也會視狀況開立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以減緩流鼻水、鼻塞等症狀。」使用抗組織胺藥物能減少鼻內分泌物,不過,林建宏醫師指出:「若症狀不典型或持續未改善,較大的兒童會考慮安排影像檢查像是X光攝影及電腦斷層進一步診斷。」 清理鼻腔:洗鼻器+吸鼻器 對於反覆鼻竇炎的孩子,洪醫師建議家長用洗鼻器幫小孩洗鼻子,減少鼻腔分泌物的黏稠度,每天至少做1∼2次;接著再使用吸鼻器將鼻涕抽出來,同時服用藥物應可改善情況。 林醫師提醒,鼻竇炎若未積極治療,則可能會衍變慢性鼻竇炎,導致持續鼻塞與頭痛,影響幼兒的學習。 預防之道 至於預防鼻竇炎方法,洪醫師指出:「當幼兒有感冒症狀,鼻涕開始黏稠但還未變黃,家長要盡量將孩子的鼻涕吸出來,再加上洗鼻子等鼻腔清潔動作,可預防即將引發的鼻竇炎。」 妥善控制過敏性鼻炎 若是大孩子則不一定要洗鼻子,不過家長要多鼓勵他將鼻涕擤出來來。除此,有過敏性鼻炎的幼兒容易引起鼻竇炎,因為鼻子長期處在充血、過敏的情況,因此預防引發過敏性鼻炎相對也是降低鼻竇炎機率。 原則上,盡量避免感冒,林建宏醫師進一步表示,有些幼兒出現感冒症狀時,由於鼻涕未清理乾淨造成鼻涕倒流或鼻涕積在鼻腔內,容易引起鼻部的細菌感染,也提高鼻竇炎發生機率,因此除了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家長也可幫助孩子將鼻子洗乾淨。 黃鼻涕=鼻竇炎? 對於鼻竇炎的診斷,洪依利醫師指出,通常會先讓患者照射鼻竇X光,以觀察鼻黏膜的鼻竇的壁是否有增生、甚至積膿情形,如此才會確診是鼻竇炎。然而,一般家長有時不一定能觀察孩子是否有積膿現象,所以另一種簡單的判斷方式即是觀察黃鼻涕是否超過7天以上。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急 性中耳炎是嬰幼兒感冒常見的併發症,症狀是耳朵感到疼痛、或小孩因耳朵不舒服而抓耳朵,嚴重時會發燒到39℃;但林建宏醫師表示,也有孩子的症狀是非特異 性,像食慾不佳、煩躁不安等。不過,假如孩子有聽力變差的狀況,可能已經是拖延較久,要評估是否有慢性中耳炎,甚至持續一段時間的中耳積水。 嚴重時耳內積水或演變慢性中耳炎 正常而言,2歲前的幼兒很少會表達耳朵不舒服,洪依利醫師指出:「因 此,一旦孩子說耳朵痛,幾乎是耳朵有狀況,可能是耳朵發炎或耳內長小膿包等。」所以嬰幼兒若有感冒情況,建議父母帶他去檢查耳朵,以免太晚發現中耳炎而無 法及時治療。至於中耳炎症狀多為發燒,少數嚴重情況則是耳朵流膿。不過,原則上急性中耳炎不會導致聽力變差,大部分是耳內產生積水,或演變為慢性中耳炎已 影響到耳膜的振動,所以才會聽力變差。 對於追蹤診斷中耳炎的方法,林醫師指出:「以耳鏡檢查耳膜情況。」他進一步解釋,會以耳鏡來觀察耳膜是否紅腫、不透光、是否看起來模糊濁濁的,當有化膿情況,耳內就會出現一些分泌物等。 治療方法 治療中耳炎的方法主要以抗生素來進行,然而,林建宏醫師表示有些醫學研究認為真正的中耳炎才使用抗生素,所以現在的治療趨於保守,如果孩子是因為耳朵痛而來就醫,也許是耳膜受到些微刺激,會先開立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先觀察兩、三天,萬一沒有改善才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療10∼14天 然而,若是小於兩歲的幼兒則會先觀察臨床症狀與耳膜情形,謹慎評估是否為中耳炎,且治療上會比較積極,若有符合上述的中耳炎症狀像耳膜有化膿或積水,就會使用抗生素。 洪依利醫師指出,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療程約為10∼14天。倘若以抗生素治療仍沒有效果,還是出現持續發燒的症狀或積膿嚴重,此時建議進行急性穿刺,或稱為「耳膜切開術」,將膿引流出來。若孩子是反覆性中耳炎、中耳積水,且一年達三次以上或影響聽力,則建議在耳內放置通氣管。 預防之道 避免感冒+施打預防針 預 防中耳炎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感冒並施打預防針,林醫師認為,其實中耳炎是細菌性感染,最常見包括鏈球菌、噬血桿菌,而目前有預防針像肺炎鏈球菌10價、13 價。除此,若寶寶有感冒症狀,家長可適時替他清除鼻內分泌物,以免鼻涕等分泌物堆積,細菌經由耳咽管蔓延至中耳、甚至耳膜,造成感染。 除了盡快治療感冒症狀,洪依利醫師提醒:「曾感染過中耳炎的幼兒容易第二次、三次復發,也代表著他們的耳咽管較短,細菌容易蔓延至耳內。因此另一個預防中耳炎的方法即是減少鼻竇炎的發生。」 慢性中耳炎 只要小孩表達耳朵痛,父母就要特別留意。 慢性中耳炎是因為急性中耳炎未根治而漸漸轉為慢性,洪依利醫師指出,其實中耳炎有九成因素是起於鼻竇炎或口腔細菌向耳咽管蔓延所導致,主要與鼻腔或喉嚨狀況相關;僅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游泳等外在因素造成。 之所以演變為慢性中耳炎,林建宏醫師指出,多數是因為還在急性中耳炎階段因為沒有正確診斷或未進行完整的療程所導致,例如:服用兩天抗生素就停用藥物,易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或被當成感冒治療,未適當使用抗生素因而造成持續性的中耳積水或化膿。 治療方法 除了要定期追蹤治療,林醫師表示:「同時評估是否在耳內放通氣管或引流管以排出耳內的膿。」原則上,慢性中耳炎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中耳積水、影響聽力;然而,若中耳炎治療不當,嚴重時也可能惡化為乳突炎,亦即細菌經由中耳進入乳突內造成感染。 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即是慢性中耳炎引起,相關症狀則可能會引起聽力障礙、少數會造成眩暈,林醫師說明,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頭暈、耳朵脹,以及耳鳴等情況;嚴重還可能造成聽力喪失。 治療方法 進行聽力檢查,並在耳內放置通氣管以排出積水,除此,還要以抗生素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若幼兒有發燒或感冒症狀,建議家長要檢查孩子的耳朵是否有發炎,洪依利醫師提醒:「原則上,只要小孩表達耳朵痛,父母就要特別留意,因為耳朵不是幼兒會輕易說痛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