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閱讀障礙者的識字學習

2012年09月30日
公開
59

閱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管道,閱讀能力不佳,將極易導致學童產生自我概念差、易焦慮、缺乏勝任感、較無學習動機,且各學科學習效果差,甚而影響整體生活適應等現象。在我們的周圍,正有不少學童在閱讀時發生困難。   閱讀是個複雜的歷程,其中包括「識字」和「理解」兩個主要的部分;文字辨認的缺陷與障礙,被多數閱讀心理學者認為是引起閱讀障礙的重要原因。閱讀障礙者的文字辨認困難,很有可能是因為文字視覺訊息(形碼)或音韻訊息(音碼)的處理困難,或兩者皆是其困難所在。   許多研究指出,閱讀障礙者和一般人相較,在視知覺方面的問題,有以下幾種缺陷,包括:{1}難以辨認相似字的異同;{2}朗讀慢且費力;{3}無法適當將視覺序列保留在短期記憶;{4}閱讀時會跳行、漏字;{5}無法快速的處理複雜的字形。   在聽知覺方面,他們通常有以下幾種缺陷,包括:{1}不能做字形和音素的連結;{2}辨別兩字之間發音異同有困難;{3}聽覺序列困難;{4}對字發音不確定,會停頓在字與字之間,或將有問題的字重複說好幾次;{5}無法快速的處理文字的音韻訊息等現象。   針對閱讀障礙學生在學習上可能會面臨的一些困擾與特徵,以下提出一些教學方面的建議: 1教導識字的相關知識   中文字的組成有其規則性,閱讀障礙者對於辨識文字的結構有困難;有關閱讀障礙者的字彙結構與應用的指導,可使用{1}語音分析:例如,「正、症、政」等皆具相類似的發音;{2}語形分析:指導學生有關字彙形體結構的知識,以增加學生對字彙意義的確認。   教學時宜針對中文字其具有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殊性加以說明,讓兒童理解文字的構造「其來有自」,如此不但可以提升兒童學習國語生字的興趣,當兒童面對未學過的生字時,較會利用形旁、聲旁等詞素線索來達到學習遷移效果。 2重複閱讀   反覆練習,是一種「勤能補拙」的方式;如果讓視覺型閱讀障礙者經常接觸一些字彙,增加其對文字的精熟,有助於改善其識字困難的情況,也可增加文字辨識自動化的速度。在教學呈現時,宜用多變但不複雜的方式,讓這類學童精熟學習。 3教學趣味化   閱讀障礙兒童的教學,宜配合遊戲教學,激發其學習興趣,將教材結合活潑的遊戲進行教學,以提升學習動機,讓識字教學更為生動和活潑化,並讓學生樂於學習。 4多感官教學   在教學時,宜運用多重管道的方式,來幫助其識字及閱讀,並彌補其弱勢。 5適當運用  評量與錯誤分析   適當的運用評量,可幫助教師了解閱讀障礙學生的困難所在,教師宜檢查學生的文件資料(如作業、測驗卷等),並加上口頭的詢問或進行深度的評量,以了解學生作答的心理歷程,找出學生閱讀時的錯誤形態。另外,也可因應不同的閱讀障礙類型,加入視覺、聽覺性的閱讀理解測驗,以多樣的分析,了解閱讀障礙學生與其他障礙學生在錯誤類型上有何不同;如果發現學生在某些測驗表現不佳,則可推論他缺乏這些測驗要測量的心理能力,評量之後,再根據分析結果發展教學計畫。 6考量個別差異   筆者認為,閱讀障礙學生的成因和困難乃因人而異,因此,除了考量個別差異外,找出個體的優勢管道,以及了解學生在閱讀時的特殊習慣、閱讀態度等,來協助這些學生學習識字,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閱讀障礙的成因相當多樣且個別化,教師在從事實際教學時,應考量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及閱讀指導的整體性,除了識字的成分,尚須考量到理解的層面,俾能全面性的指導閱讀障礙者成功的閱讀及學習。.

九個小提醒,幫孩子選對夏令營

2012年09月30日
公開
63

九個小提醒,幫孩子選對夏令營 琳瑯滿目的夏令營,台灣又沒有任何夏令營評鑑制度幫家長先把關,營隊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住宿環境的衛生條件?營區地點的安全性?到底選擇夏令營時該注意什麼重點?還要加入哪些評估條件?才能真正讓孩子玩得盡與、學得豐富? 國內舉辦夏令營的單位相當多,營隊的種類也琳琅滿目,家長在選擇時,除了與孩子充分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之外,《國語日報》社長孫慶國建議,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主辦單位是否為合法單位?口碑如何? 國內對夏令營的主辦單位並沒有任何評鑑制度,但合法的主辦單位,不論是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或民間的公司行號,至少代表比較上軌道,也才可以提供負責的保障。 二、活動內容是否為孩子需要和喜愛的? 很多家長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只是為了解決暑期托兒的問題,所以常常不問孩子的興趣,就幫他報名了一堆,好填滿時間;或者只是主觀的認為孩子該學什麼、該參加什麼,然後用自己的期望去幫孩子選擇他的夏令營。這都是不對的。 要知道,孩子的暑期時間很珍貴,一定要幫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營隊,才能收到學習的效果。 三、營隊輔導員如何訓練?與學員的理想比例是多少? 夏令營的輔導員素質直接關係到孩子在活動中的安全與成長,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往往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家長在選夏令營時,一定要留意營隊輔導員是否經過合宜的訓練和管理。 在美國,夏令營隊輔導員和學員之間的理想比例大約是一:八,家長可以依照這個標準,判斷夏令營的主辦單位對學員的輔導是否用心。 四、營區地點、設備、器材是否安全? 安全是夏令營最重要的課題。在美加地區,夏令營主辦單位對營區的設備安全有一定的標準,例如:距離大型醫院不可超出若干公里車程;教室的通風、照明要有一定水準;營區內(或鄰近)要有設備齊全的水上及陸上活動場地;住宿地點的衛生設備要符合標準等等。 台灣雖然沒有這些規定,但家長在選營隊時,應該針對營區地點多留意一下,不要只看課程和活動內容。 五、除了保險之外,營隊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如何? 目前大多數的夏令營都有為學員投保意外險,但保險理賠是最後的一道保障,真正重要的是第一線的緊急處理。 想要確保營隊出現意外時,管理人員能否有效處理,可以看主辦單位除了輔導員之外,有沒有更有經驗的人員在現場督導?主辦單位與家長的聯繫是否通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可以多一重保障。 六、課程的安排是否兼顧動靜?晚上的活動如何?有沒有自由時間? 對很多初次離家的孩子來說,晚上很可能因為太興奮或太想家而脫出常軌,因此有經驗的主辦單位應該會在晚間活動的安排上多花點心思。 七、參加者年齡是否相近? 讓孩子參加夏令營最大的目的之一,應該是讓他們學習與同儕相處,所以選擇夏令營時最好避免參加年齡差距太大的營隊。不同年齡的孩子在體能、思維、心智上都免不了有些差距,勉強湊在一起,不但在課程設計上無法符合需要,學員在互動時也會產生困難。 八、住宿環境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離家外宿是孩子在夏令營最難得的學習經驗,住宿環境並不一定要像家裡那樣舒適,但安全和衛生不可忽略。 九、價格是否合理? 同樣的營隊,並不是貴的就好;反過來說,便宜的營隊也可能有它的限制在。營隊的價格要從天數長短、活動主題、營區條件、課程安排等各方面去綜合考量,家長可以多問、多比較,找出好的營隊。 2011親子天下夏令營網路專輯

人生,不再是考完試再說!

2012年09月30日
公開
53

我們可愛而珍貴的人力資產—孩子們本身,他們必須明白自己為何珍貴、何處珍貴、甚至更進一步的,必須對開發自己的珍貴價值燃起興趣、熱情與希望,這一連串最重要的自我開發問題,如同本期「親子天下」所述,正是「十二年國教」啟動之後的教育新主軸--生涯探索.... 免試升學,勢在必行! 「當一個時代來臨,沒有人能夠阻擋!」我認為「免試升學」勢在必行!我看到有幾個現況已強力揭示著:「以考試分數定義人才」、「以應試教育主導教育方針」勢必在未來的教育現場中逐步退場。 其一,少子化趨勢釀成的災難已率先衝擊於學校: 未來,供過於求的學校勢必得重新思考生存之道,被迫轉型或改造,努力尋求定位與利基點,走向特色經營,以向形形色色、特質互異的學生們招手。 未來,將愈來愈會是一個「學生挑學校」的時代,學生必會逐漸取得主動選擇的權利,因此,學校力拼生存的焦慮絕不亞於學生,而其經營之道無他,絕對在於能夠提供不同需求、潛能、專長、特質的孩子安穩發展的園地。誰能幫助孩子經營漂亮的生涯藍圖,誰就會是贏家! 其二,少子化的社會中,孩子是最珍貴的資源: 每個孩子都是寶貝,每個人力彌足珍貴。我讀到彭懷真教授在「少子化」一書中的評論:「...已匱乏的『孩子』資源,如今對這種資源的討論,比石油更激烈、更絕望。」 準此,若把孩子當成重要、稀少且珍貴的資源,勢必得好好思考過去以「應試模子」打造「量產人才」是否恰當,我個人認為此種制度很可能造成的錯誤在於把人才導入錯誤的發展方向,因此很可能產出的「高分孩子」卻是個「通才」,「中分孩子」成為沒有特色的「庸才」,而「低分孩子」成了沒有自尊的「蠢才」,每種人力資源難以獲得適當且充分的開發與培養。 人類對於稀少的石油資源尚知無所不用其極的探勘挖掘,同樣的,對於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孩子」這項愈顯珍貴的資源,就更不能不謹慎思考,愈精確找到每種人力的資源所在—意即每個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與潛能,使其充分發揮所長,愈能避免人力凋零、國力衰退的危機!未來,每個人力必定浪費不得,每種特質皆錯用不得! 其三,以「應試」為學校與補教之終極教育目標的弊端已逐漸浮現: 完美堂皇的績優孩子走出社會之後卻未必符合社會期待,殘酷現實的人力需求面往往發現「高分孩子」未必好用,而「中分孩子」準備不夠,對「低分孩子」更是不敢使用。 根深蒂固的科舉模式、紙筆測驗向來只能檢驗一個人單一的、狹隘的知識吸收面向,從未考慮社會需要的,可不只有附屬於一個人的知識學問,而是包含性向、技術、性格、品格、心理素質等完完整整的「整個人」。「應試教育」對於能不能培養出真正為社會帶來實際效益的人力資源,絕對有待商榷。 基於以上的觀察,我認為「以考試拔擢人才」之所以要修正,並不是因為於其造成孩子過度的學習壓力而已,而是整個扭曲的方向與社會需求面向形成落差,人力資源未獲充分開發,這才是關鍵問題。因此,「免試」或者「修正不適切的考試」在台灣乃因應時勢應運而生。 十二年國教新主軸—生涯探索 尤其目前台灣社會的老化速度已是先進國家的兩倍以上,近年來更高居世界第一位,老化、少子化效應已急速發酵,造成學生愈來愈少、學校的未來前景不可預測,人力資源勢必得充分開發、必定要達到實際效用、浪費不得,因此教育的主軸必定得與社會實際需求面緊緊密合,孩子求學必定得拋棄「追求高分」的虛幻目標,而必須認知到使自己與社會需求面契合的重要性,提早透視「自己」這個人力資源的效用所在。 因此,我們可愛而珍貴的人力資產—孩子們本身,他們必須明白自己為何珍貴、何處珍貴、甚至更進一步的,必須對開發自己的珍貴價值燃起興趣、熱情與希望,這一連串最重要的自我開發問題,如同本期「親子天下」所述,正是「十二年國教」啟動之後的教育新主軸--生涯探索! 這個曾被「考試教育」所耽誤的重要課題,一直以來都被親師生拋諸腦後,「考試皇帝大」,凡事都得等到「考完試再說」!此種「先解決考試難題,再思考人生問題」的邏輯順序本來就荒謬可笑,如今在免試時代,孩子因為不再透過考試制度而被動接受安排,因此,得學習主動做出審慎而漂亮的選擇。孩子勢必得開始往內關照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對「自己」這個人力資源透徹理解,方能在人生中的第一個關卡做出無悔的抉擇。 「免試時代」自然會迫使與「孩子」這個資源相關的人、事、物,都投注心力於孩子的自我探索與生涯規劃之上! 親師生面對「生涯探索」新主軸應有的準備 當親師生擔心失去「考試」的鞭策,學生將會出現「任君玩三年」的虛無狀況時,不妨思考一下面對「生涯探索」這個教育新主軸時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 對於孩子本身,不再能暫且把自己晾在一旁,忽略自己的喜好、興趣、性向、個性等,而只將注意力放在「把知識塞進腦袋瓜、在考場上成功傾倒知識」即可。「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面臨比考試更重要的目標:自我探索」,因為他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抉擇:選擇高中或高職。 根據過去的數據,選擇高中與高職的比例約是1:1,如果以十二年國教訂定的75%免試比例,代表將有非常大比例的孩子得非常慎重的做出第一個生涯選擇。根據本期「親子天下」所提供的資料,目前高職課程設計分為十五個學群:如機械、電機、化工、土木建築、商管、外語、設計、食品、家政、餐旅、水產、海事及藝術群,每個學群又再細分科別,雖然孩子這一端握有選擇主控權,但是孩子有沒有選擇的能力?用什麼作為選擇的依據?這些絕對是必須以「充分認識自我」做為前提。 至於老師們,恐怕不能只把教育目標侷限於「提高分數」之上,在「免試時代」裡,老師們勢必得從狹隘的自我升學經驗中走出來,積極儲備「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解析能力、輔導能力,更多的傾聽與同理。這真的是比傳授知識更艱難的任務與挑戰! 同時,學校這一端恐怕不能再把發展焦點集中於「締造光榮的升學比率」,而把九年一貫教育題綱裡的「生涯發展教育」視為「考試之後再說」的無聊課程。 教育當局應該在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前先為這一段「教育歷史的空窗」補足彈藥,根據本期「親子天下」的報導,現行的心理輔導諮詢老師根本不夠,而帶班的導師對於「生涯發展教育」的概念、輔導技巧亦無基礎,這恐怕是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除了「學校分發」之外,更需要重視的問題! 最後,在父母這一端也有必須學習的新課題。當孩子升上國中之後,我們最要忙的,不再只是四處搜集補習情報、考情資料,只管千方百計在孩子身上堆高分數,而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圓、是方、是什麼料。 幫助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甚至開發自我 我們曾被考試與分數阻擋著,以致於無法觀察到孩子的真正需求與深刻圖像,「免試時代」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不再受考試分數的箝制,而讓父母回到起始點,好好的觀看孩子、感受孩子、傾聽孩子,眼裡不再只看到孩子的國文數理考幾分,而是必須跟好時代的腳步,將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個性、職業、生涯等一併融合啟發、全面引導、統合考量。青少年多半都講不清楚自己,對自己沒有根深蒂固的概念、無法自我覺醒,加諸於我們父母身上有趣的新挑戰,也將隨十二年國教的啟動而展開! 認清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新主軸之後,未來,除了關心分數如何計算、學校如何分發之外,親師生一致的目標絕對是幫助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甚至開發自我」。 我認為十二年國教最大的用意不僅僅是在減輕孩子升學考試的壓力,因為人生之路本來就沒有捷徑,少了升學考試不代表孩子將能避開殘酷的社會競爭!不過,壓力與成就、樂趣是一體兩面的!當孩子看見曙光,看見自己,看見未來,壓力會來自於自己,努力會變成樂趣的來源! 真正會產生虛無感的飄盪人生未必是發生在「沒把試考好」的孩子身上,而是始終沒能正確掌握自我的孩子,即使考起試來過關斬將,但是沒能在「生涯探索」上紮根的孩子,或許才進了大學之門,就突然被虛無感包圍,反而真正過起「任君玩四年」的荒誕生活! 「自我探索不會隨著青春期結束而停止,但是愈早開始,路徑就愈清晰!」因此在免試時代,最重要的事是:幫助青少年成功跨出探索自我的第一步! 終於,這麼重要的課題,不必等到考完試再說!

讚美孩子有方法

2012年09月30日
公開
67

讚美是一種藝術,想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造成錯誤認知,其實有方法可循。以下, 整理了讚美孩子的原則與分齡策略供爸媽參考。 ◎讚美的7個原則 1.讚美「過程」而非「結果」 爸媽必須能看見孩子正向的部分並讚賞孩子努力的過程, 而不只看重最後的結果,才能讓孩子把焦點放在提升自己的實力,不致於為了結果不如預期而失去自信,或是追求排名、 優勝而不擇手段。。 雷庚玲老師提醒爸媽,當過於看重結果, 孩子很容易誤會爸媽對他的「正向關懷」是有條件的,一定要達到某種目標,爸媽才會喜歡他, 孩子可能因此不敢或不願做某些嘗試,因此沒辦法真正發揮自我。 她建議即使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爸媽仍須欣賞孩子正向的部分, 先讚美孩子在過程中做得不錯的地方,再公正地指出可加強的部分,除了給予情感支持,也同步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2.具體地讚美,針對努力而非能力 讚美時,必須具體點出孩子表現之處,避開抽象語彙。比如: 與其讚美孩子圖畫得好棒、好美,不如直接說明他使用的綠色很美,讓人感受到春天來臨的感覺。 這樣的讚美會更直接傳達你的訊息和建議。 從研究中已發現,必須讚美孩子努力的歷程而不是聰明才智, 幫助孩子發現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才能讓孩子有持續努力下去的動機。因此, 陳淑敏老師建議爸媽應盡量陪伴孩子,不是花錢把孩子送入才藝班, 只關注最後的成果或分數, 才能看見孩子在不同階段投注的心力與進步,並依此提出真誠的讚美。 3.讚美孩子的各種特質,不只成績 陳若琳老師發現,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從他會翻身、 扶著東西站起來,到踏出人生的第一步,爸媽都會由衷地發出讚美之聲,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讚美卻日益減少,尤其到了進入學校後, 大多只讚賞學業成績的表現。 但成績不是孩子的一切,在每天的親子生活中, 爸媽一定找得到值得讚許孩子的表現。比如和孩子共讀和共玩時,你發現孩子令人驚豔的想像力;孩子願意分享、主動幫忙摺衣物、 做菜;怕水的兒子願意挑戰學游泳……這些都是值得讚美的表現, 也是一點一滴累積孩子自信的來源。 4. 真誠的讚美,避免誇大不實 如果口中說著讚美的話,但態度輕率, 孩子會知道大人只是在敷衍他。因為聲音是有表情的,有溫度的,孩子能判斷出你的讚美是不是發自內心。 此外,讚美並不表示一定要說誇大不實的話,而是要多用正向語言。張召雅老師曾遇到一位幼兒園孩子收完積木後, 喜孜孜地跑來問她說:「我會收玩具,我是不是很聰明!」 如果回應孩子他很聰明,那是不真實的,她只有謝謝他。 她認為一定要依孩子的真實表現給予評價,讓他收到正確回饋,才不會讓他產生「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問題。 5.善用表情、口頭或肢體語言讚美 陳若琳老師指出,小小孩對大人的情緒其實相當敏感, 溝通與解讀訊息的能力也超乎想像。只要爸媽用心觀察,比如:當在遊戲床內的寶寶望著你,再看看旁邊地上的球, 而你把球撿給他,他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信心, 因為你收到正確訊息。因此,在表達讚美時,別忘了除了口頭語言, 要善用大人的表情(如:微笑)、動作(如:摸摸孩子的頭)或手勢(如:以大拇指比出讚的手勢), 即時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受到認可、讚賞與注意。。

幼托整合過關,幼兒該學什麼?

2012年09月29日
公開
62

未來,家長走進幼兒園不太會看到「課程表」,而是「作息表」。為什麼?《幼兒教育與照顧法》上路後,「以幼兒為主體」的新課綱將帶來三種改變,而幼托園所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關乎幼兒教育品質的《幼兒教育與照顧法》(簡稱幼照法)草案四月中在立法院一審通過,預計民國一○一年一月一日上路。幼托整合後,未來幾年內將大幅影響幼兒教育的生態與內涵。 究竟上小學前的幼兒教育,該學些什麼?什麼才是學前教育應該重視的「關鍵能力」? 因應幼托整合,教育部的幼教新課綱草案也早已出爐,預計透過五年的推廣計畫,逐步落實到全台幼托園所。新課綱總召集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幸曼玲強調,新課綱目前透過園所申請實驗的方式走了兩年,至今共有八十一家幼稚園、托兒所參與實驗;今年預計再加入六十九所實驗園。實驗的目的,是希望發現新課綱在教學現場落實的可行性;透過修正,在幼托整合後,可交付給全台七千兩百家幼托園所。 家長想要vs.幼兒需要 目前打著雙語、全美語、才藝、品格等各式各樣招牌的幼兒教育服務,充斥的是「家長的想要」,而不是「幼兒的需要」。 新課綱的精神是「以幼兒為主體」。學習的內容與活動,是從孩子的興趣、生活經驗、階段發展的能力出發,不是以老師的角度來安排課程。 新課綱一旦落實,將對台灣約四十萬名、兩歲至六歲幼兒的教育帶來三大重要改變。 改變一:打破「上對下」的教學 這是參觀幼稚園時最常見的景象: 二、三十位小朋友排排坐,看著前方的老師口沫橫飛、又唱又跳,不時拿著字卡、圖片貼在白板上。上腳踏車主題課程,老師費力的用各種圖片,甚至搬了一台腳踏車進教室,指著輪胎、齒輪、煞車、椅墊……各種零件,向小朋友解釋腳踏車的構造。 這是幼稚園最常展現的教學成效: 花了兩、三堂課的時間,老師認為小朋友應該都了解腳踏車長什麼樣子,於是請小朋友畫腳踏車;或用隨手可取得的回收資源─牛奶盒、筷子等,做出腳踏車。成品完成後,腳踏車的主題課程形同結束,孩子就帶著畫紙或廢物利用做的腳踏車回家交代學習成果。 「我們老師以前念的是教材教學法,」北市教大附小附設幼稚園園長黃瓊秋說,老師很會運用教材設計活動,主導著活動的方向和流程。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角─幼兒卻不見了。孩子對腳踏車有沒有興趣?對腳踏車的理解該到什麼程度?想展現自己心中的腳踏車,孩子想用什麼方式?畫畫、口述,還是找素材製作成品? 幸曼玲認為,腳踏車有輪子、把手和椅墊,這些只是腳踏車的知識,是學習的結果;但幼兒教育不該直接傳達知識,而要重視孩子探究結果的過程。因此,必須打破從前「老師在上面教、幼兒在下面學」的上課方式。對腳踏車的認識,可先從孩子的經驗開始:透過騎腳踏車的經驗,每個孩子眼中的腳踏車不會長得一模一樣,腳踏車對每個孩子的意義也會不同。 幸曼玲指出,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孩子「做學問」的基礎能力。在變動快速的社會,知識隨時在更動,懂得如何探究知識、有能力獲取知識,才是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改變二:統整課程取代分科學習 在目前的課程標準下,美術課就做勞作,母親節畫媽媽、父親節畫爸爸;數學課就數一到十;語文課就讀繪本。每個領域擁有各自的學習內容與進度,幼兒的學習也被切割得很片段。「這種剪貼式的學習,孩子看不到知識的全貌,能力的累積也沒有連續性,」幸曼玲說。 因此,新課綱以「統整」取代「分科」。顯而易見的差別就是:幼兒園將沒有「課程表」,改為「作息表」。 現在參觀幼稚園,家長最常看到的課表是:早上寫著「主題活動」或「角落時間」;下午則每天有不同的分科課程─音樂、體能、美勞、語文、數學。新課綱則僅提供每日作息表,中午前所謂的課程是「團體討論」、「主題活動」、「角落學習區」;下午午休、吃點心之後,是孩子自由活動時間。 新課綱尤其強調幼兒的「自由活動」時間。正在研擬《幼照法》子法「教保服務實施準則」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佩蓉說,新法將以條文明確規範,幼兒每日自由活動時間至少三十分鐘。 對幼兒來說,最佳的學習方式是自由遊戲,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玩的遊戲;自己在團體裡尋求玩伴;自己解決過程中的衝突。自由遊戲也呼應了新課綱「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精神,老師的角色是從旁觀察、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新課綱規劃幼兒應具備六大能力: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每項能力之下分齡訂有學習指標,例如,情緒領域兩歲至三歲的學習指標有「有負向情緒時能表達出來」、「能辨認自己在生活中常出現的情緒狀態」……。六大領域每個分齡約有五、六十項學習指標;從兩歲至六歲,六大領域的學習指標共約兩百個。 所謂「統整」課程,就是在一個主題課程中,讓孩子「經驗」新課綱中的學習指標。例如「走!去逛街」的主題課程,透過「逛街會做什麼事」、「分享逛街時的感覺」兩個單元的活動設計,就有可能讓孩子獲得美感、情緒、語文、社會、身體動作等五種學習經驗:買菜需要和菜販溝通,屬於語文領域;閱讀和上街買東西相關的繪本,則包含語文及美感領域…… 幸曼玲強調,訂下學習指標的目的,不是要孩子「達成」這些指標,而是在課程內容中獲得這些指標的「經驗」。老師教學時,也並非在一個主題課程中就能讓孩子經驗每個指標,若A主題的課程側重三個領域,進行B主題時就可加入之前不足的部分。循序漸進、階段式的協助孩子在三至四年的幼兒園所學習中,經驗各式指標。 改變三:教材地域化 新課綱上路後,教材與課程可能有三個來源:教師自編、坊間業者編撰、地方政府提供。 目前幼稚園多數採用幼兒文化出版廠商的教材。幸曼玲指出,這兩年在新課綱的研習課程中,已見教材商的參與;未來新課綱的教材,也歡迎坊間業者的投入。但是,課程研編小組的理想目標是:教材與課程結合地方文化。 「幼兒的學習要和生活經驗結合才有意義,」幸曼玲表示,希望地方政府能組成幼教輔導團,編撰符合在地文化的教材與課程。 教學現場的難題:人力質量失衡 新課綱雖立意良好,但前三民托兒所所長、現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副教授李慧娟認為,落實到現場會有困難。 首先,幼教人員必須正確解讀上百個學習指標。但是,依現行的幼教人員取得資格,高中學歷、非幼教或幼保科系畢業的幼教人員,普遍存在於公、私立托兒所。這些人員在現場的角色多半是「保育」重於「教學」,要從文字上理解細瑣又抽象的學習指標並不容易。 再者,幼教界的勞動品質目前嚴重失衡。根據高雄縣保育人員職業公會二○○六年的調查,南部五縣市幼托人員平均年資六•七年,每日平均工作一○•○五小時,平均月薪二○八二五元。「甚至,不少幼教老師的薪資往往只有法定的最低工資:每月一七八八○元,」李慧娟說。 條件不佳的勞動品質,造成幼教人員流動率高,教學品質難以延續。 加入實驗園的台北市吉利托兒所所長柯秋桂認為,兼顧現場的可行性,可以分階段實施新課綱。依園所幼教人員現有的能力專長,班級老師(或園所)在六大領域中選擇班上(園內)幼兒現階段最需要且重要的幾個領域,開始實施運作。否則,沒有能力實施新課綱的園所,很容易將學習指標淪為「打勾勾」的幼兒能力指標檢核,喪失了原本的精神。 師資軟實力的提升 學習內涵改變,未來的幼教人員除了「照顧保育」的基礎能力外,「教學能力」更顯重要。 因應新課綱的師資準備,《幼照法》草案對師資的要求提出了三項改變: 改變一 關閉「學分班訓練」:強調幼教專業的新課綱,未來不開放給非幼教或幼保科系的學生進入。 改變二 提升學歷門檻:園長必須是專科以上幼教或幼保科系背景。 改變三 提升五歲幼兒師資:大班必須配置一名擁有教師證的幼教師。幼教師須為專科以上幼教或幼保系畢業,並通過教師甄試才能取得教師證。 依據新課綱,幼兒教育是通識教育,學習上則重視個別差異及師生的互動討論。現場教師要有能力觀察孩子,依每個孩子的特質,回應他們提出的各式問題,適切的引導幼兒正確思考、找出答案。 但幸曼玲觀察,目前現場老師最缺乏的即是「觀察孩子」的能力。 身為實驗園的吉利托兒所,則從「教學對話紀錄」開始提升幼教人員的軟實力。柯秋桂說,幼教人員必須有策略的引導孩子有系統、聚焦式的思考。透過對話紀錄,老師可以發現孩子的思考風格、學習模式、學習瓶頸;也能同時修正、訓練自己的思考風格。 未來幼稚園新課綱的推行,將會改變幼兒教育的生態。家有幼兒的家長,和幼教相關領域的教學工作者,都應該更密切的參與和關注。

老闆、同事最討厭的10種習慣

2012年09月29日
公開
63

工作中某些不經意的壞習慣,不僅會讓你成為同事的眼中釘,甚至有可能因此丟了工作飯碗。《富比世》雜誌歸納出以下10種同事嫌棄、老闆不愛的壞習慣,這些都是你要極力避免的行為。 老闆、同事最討厭的10種習慣 1.眼睛離不開手機:在開會或是和客戶碰面時,你三不五時低頭看手機、深怕漏失任何的訊息或email。或許你認為自己懂得善用時間,但是對其他人而言,卻非常不尊重。如果你真的在等待一通很重要的電話或訊息,必須將手機帶在身邊,最好能事先告知,讓其他人理解,否則就不該把手機帶進會議室。 2.面對老闆只有點頭稱是:對上級交代的任何事情永遠只有點頭稱是,不僅讓同事覺得你是個愛拍馬屁的人,久而久之,老闆也會認為你是個無用的人,提不出建設性意見。一旦你覺得老闆的意見或決策有任何不妥或疑惑,就該坦白地說出來,目的並非要爭論對與錯,而是要表現出你是個有想法的人。 3.愛管閒事:與工作無關的閒事你不需要知道,更不需要四處打聽那些流言蜚語,別讓自己成了八卦中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4.Email溝通沒禮貌:人們太常用email溝通,再加上工作忙碌,因此習慣只簡短地交代要處理的事情,往往忽略了email的禮貌,該有的「請」或「謝謝」省略不寫。最好每次寄出email之前,自己再重新閱讀一遍,是否有讓對方覺得不舒服的地方。不論是多熟識的同事,都不該忽略基本的禮儀。 5.藉口太多:老闆問你的問題,你不知道答案,或是犯了錯又不願意承認,卻用一堆藉口來塘塞。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報告之前,給自己10分鐘的時間,想好可能被問到的問題,蒐集好資料,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緒,而不要臨時找一堆看似敷衍的藉口。 6.喜歡一心多用: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眼睛同時盯著電腦螢幕、手機、筆電,一心多用已是常態。但是,一心多用的結果,很可能讓你犯下致命的錯誤,例如看錯或遺漏重要的日期或數字資訊。千萬別逞強,避免同時做太多的工作,把事情做對比較重要。 7.公主病上身:如果對於並非你職責範圍內的工作,或是超出工作時間之外的工作,一概回絕,沒有任何彈性調整的空間,只會讓人覺得你在「耍大牌」。如果是在合理範圍內,偶爾承擔一些額外的工作,幫忙解決問題,必定能贏得好名聲、好人緣。 8.被誤認為公司竊賊:有時候你只是不小心拿了別人的東西忘了還,但這無心之過,很可能被別人誤會,成為別人攻擊你的把柄。因此,凡是自己的用品,最好貼上自己名字的標籤,一旦桌上出現沒有標籤的用品,就能提醒自己趕快物歸原主。 9.衣著風格不符合要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穿衣風格,但如果工作需要,必須時常和外部或重要人物接觸,那麼你的穿衣風格並非只有你自己說了算,因為你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最好尋求專業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穿著。 10.愛發脾氣:如果你很容易因為不順心的事情大發脾氣,只會成為眾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當你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緊繃到臨界點,不如暫時離開座位,讓自己冷靜一下,再回到座位上處理未完成的事情也不遲。

認識學習障礙

2012年09月29日
公開
73

認識學習障礙 壹、什麼是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一群學習異常現象的統稱,包括各種不同的類型。學習障礙並不同於一般說的學習困難,必須要符合以下原則: 1. 學習障礙者一般智力在中等或中等以上。 2. 學習障礙者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的學習上,會出現一項或多項的顯著困難。 3. 這些學習上的異常是因為神經中樞的異常而導致,並不是由於智能障礙、感官缺陷、情緒困擾、環境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   學習障礙者雖然智力正常,但可能會出現學習成就和潛在力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或是個體本身不同能力之間差異很大(亦即一項或數項能力特別低落,但是其他能力又表現良好),而產生令人難解的矛盾現象。   雖然學習障礙者因為腦部功能的不同,使其在資訊的接收和處理上異於常人,而無法在一般傳統教學下充分學習,但是透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習障礙者一樣可以超越障礙,發揮潛在的能力。 貳、學習障礙的特徵 一、 學齡前:學習障礙兒童在上學前可能會出現下列生理上和行為上的特徵:   ◇生理上的特徵,例如:動作協調差、精細動作不良、語言發展較慢、視或聽學區辨力差等…。   ◇行為上的特徵,例如:易挫折、不易專心、衝動、學習意願不高、不易與同年齡的孩子交往等…。   以上問題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也有可能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好轉,但是到了學齡階段障礙會轉換成其他學習上的異常現象表現出來。 二、學齡階段:多數學障兒童上學後才被發現其學習上的異常,他們常出現的困難可能有學業和行為兩方面:   (一)學業方面      ◇閱讀困難:認國字或拼讀注音困難,閱讀速度很慢且常常發生錯誤,常有跳行跳字的現象。      ◇書寫困難:注音的拼寫或國字的仿寫或書寫有困難,筆畫很難辨認,或者句子不完整。      ◇運算困難:無法瞭解數字之概念、無法心算、需用手指或實務操作才能計算。      ◇推理困難:對於文章的理解或數學概念的理解或運用很差。      ◇聽覺處理困難:對於老師複雜的指令或者是冗長的上課內容不能理解。      ◇口語表達困難:運用詞彙表達想法有困難。   (二)行為方面:動作笨拙,生活秩序的管理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上課情境的影響;不易與同學建立人際關係,無法與同學一起玩;容易挫折,缺乏信心。   以上的特徵並不是每個學習障礙的孩子都會出現,而且學障孩子的困難特徵可能不一樣,孩子是否確實有學習障礙,還需經由專家鑑定。 參、家長應該要做的 一、 有信心:國外不乏學習障礙者成功的例子。在政治界、科學界、文學界、體育界、演藝界都有知名的人士是學障者。不 要因現有的困難,放棄學障兒的教養,要堅定自己對孩子的信心。 二、 有毅力:學習障礙有可能終身伴隨,其困難可能會依成長階段而異,因此家長應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不要因為一、二次的困難就放棄,幫助孩子把阻力減至最低。 三、有耐心:學障者常常因為不斷的受挫,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脾氣失控,家長必須以無比的耐心包容、幫助孩子。 三、 平常心:父母不必要的焦慮往往造成家庭氣氛緊張。因此家長應理性的面對問題,不要因為太過於專注孩子的障礙而放棄日常社交活動與自我發展。同樣的,也不要太急於發展孩子的能力而剝奪孩子應有的遊戲和社交活動。甚至也不要因其障礙而太縱容,使其喪失學習的機會。 四、 和老師之間要有良好的溝通:學習障礙兒童的困難,往往發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因此家長必須和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務必讓老師明瞭孩子的障礙與學習特性,避免教師因誤解而傷害孩子。 五、 注意手足之間問題:學障兒因為課業上需要大量的協助,父母容易忽略其它孩子的需求,或是造成家庭手足不公平的氣氛,而導致其他孩子對學障兒的嫉恨。父母應隨時警惕自己,隨時注意其他家人的感覺與反應。 六、 夫妻要協調一致:同樣出於對學障兒的關心,父親和母親之間可能在想法和做法上都很不一致。最好父母之間能隨時溝通、協調,畢竟帶學障兒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人互相商量與合作,可減少管教的負擔。 七、 結合力量爭取權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歐美現有的學障教育也是家長爭取多年的結果,學障兒的權益惟有賴家長的積極爭取才有可能獲得。因此在積極教育學障兒的同時,家長應團結大家的力量,共同為學習障礙者呼籲與爭取權益。

孩子被欺負,不敢講怎麼辦?

2012年09月29日
公開
72

孩子被欺負,不敢講怎麼辦? 向來活潑好動的孩子,回家突然安靜端坐一旁發呆;或躲在房間不吭聲,顯然有狀況卻不說。父母如何開啟孩子心扉,和他一起面對問題? 「怪怪,哥哥最近回家怎麼都悶悶不樂、不說話,每次回來就直接走進房間,把門用力關上?」媽媽很疑惑。「姊姊今天脾氣很不好,放學回來就大發脾氣、摔書包,大聲罵妹妹『你才笨頭笨腦』!」媽媽向爸爸抱怨說。「媽媽,我頭痛不舒服,明天不想要去學校。」看似沒有生病感冒,但手心隱約有一道傷痕的弟弟向媽媽如此要求。 父母直覺的認為孩子在學校似乎發生了一些事,但孩子幾乎什麼都不想說。當房間傳來哥哥的咆哮聲,您隱約聽見:「為什麼都是我?為什麼?為什麼?我又沒有做錯事,你們幹嘛要這樣對我!」此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校園有時就像一處非己所願的羅馬競技場。被打、挨罵、被欺負、被排擠、受霸凌可能無時無刻出現在身邊而苦痛不堪。如何協助孩子勇於開口對父母說,是讓孩子遠離校園羅馬競技場的第一步。在這當中,需要父母的敏感察覺、懂得轉移孩子注意力、催化孩子適時說出來、對話時的專注傾聽、減少不必要的語言刺激、協助孩子自我思考行為因應,與安心承諾保證的親師溝通等。 七步驟,讓孩子願意開口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回家不敢講怎麼辦?分享以下七個步驟,在環環相扣中,讓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能夠自然、勇敢及願意開口對父母說。 1.三效合一讀卡機 當孩子放學後,一句話都不說,或大發脾氣,或唉聲抱怨頭痛不想上學,該如何覺察與解讀孩子所要傳達的訊息?建議您,啟動三效合一讀卡機,運用雙眼,仔細觀察孩子的眼神、嘴型、表情、姿勢、動作是否出現異樣?運用耳朵,仔細聆聽孩子說話的聲調、音量、語氣或使用的字眼,是否傳遞著何種情緒訊息,可有弦外之音。運用觸覺,當輕輕碰觸孩子的手心、擁抱孩子的身體時,他是否出現畏懼、逃避或者抗拒的反應,甚至是大發脾氣或在懷裡哭泣? 面對孩子的三緘其口,或不願談論的反應,先不要急著追問原因或事發經過,例如「哥哥,你今天在學校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是不是被欺負?趕快跟媽媽講,不然媽媽會很擔心」。而應先同理回應「哥哥,媽媽感覺到你今天在學校應該有些委屈」,或寫張紙條或利用便利貼塞進房間,讓孩子知道您能感受到他的情緒訊息。 2.旋轉木馬轉圈圈 孩子放學後,出現異於平常的表現,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情陷於負向漩渦而跳脫不出來。此時,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如同在悲傷、難過、委屈或憤怒時,讓他坐上音樂旋轉木馬轉圈圈,將壓抑的情緒先轉移到另一個心情捷運出口。透過一些屬於孩子平時抒解壓力的方式,讓心情舒緩一下,再等待下一段孩子心門願意敞開的時刻。 抒壓的方式,無論是讓孩子深呼吸或數數自己的心跳。或洗把臉、沖個澡,涼快一下。或塗鴉、畫畫、上床小睡。或坐在沙發上、聽聽音樂、注視時鐘上走動的秒針。或對著家中寵物說說話、注視水族箱中的孔雀魚游來游去、望著緩緩爬行的小烏龜。或傾聽雨滴聲;或打開窗,感受涼風與臉的接觸等。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是否轉為愉悅,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是否柔和些。想要與孩子對談在學校被欺負的事,請選擇孩子身心較為放鬆的時刻。 3.情緒鮮奶限時開 用隱喻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就像是便利商店中架上冷藏的鮮奶,一樣有保存期限。當負向情緒放在心裡久了,無論是傷心、焦慮、挫折、難過、生氣、不滿、害怕、委屈或恐懼等,就像鮮奶過了保存期限會變質、變酸。讓孩子知道將內心壓抑許久的話說出來,有時會是很棒的滋味,就像把冷藏的鮮奶在保存期限前打開喝完一般,香醇美味,自己的心情也會變得較為放鬆、舒暢。 當孩子仍然三緘其口,不願多談被欺負的事,父母可以主動分享自己的過往經驗。例如,「其實我小時候也常覺得很氣憤,每次剪完頭髮,隔天同學看到,老愛嘲笑我是小瓜呆頭」、「有時,覺得以前的同學很過分,每次上完音樂課,總愛把我的鞋子偷藏起來,害我找半天」。或許,您也可以試著在孩子面前,對著鏡子、玩偶或娃娃自言自語說:「我覺得很生氣,為什麼老師總愛說我笨頭笨腦?」「很煩耶!我又沒有做錯事,你們幹嘛老愛找我麻煩!」運用扮演的方式,以催化孩子自我表達在學校被欺負的意願。 4.長耳兔子專注傾聽 期待孩子開口說,需要營造一個能夠讓他自在、信任、放鬆的談話情境。無論是剛洗完澡、臨睡前,或在溫暖柔和的燈光下、在沒電視干擾的情境下,陪伴孩子一起面對面坐下來,如同長耳兔子般專注傾聽。讓自己的身體微向前傾,眼神溫柔的注視著孩子,試著讓他能夠感受到您開放、耐心及願意傾聽的態度。 再次同理並幫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無論是對於被欺負所感受到的害怕、恐懼、生氣、憤怒、傷心、難過、無奈或委屈。引導孩子嘗試將事件經過還原倒帶,讓他詳細述說過程,陪伴他走過一遍。例如,「弟弟,你試著說說看,在被老師處罰打手心前,發生了什麼事?」如此您對於事件的始末會有比較清楚的掌握。 5.烏鴉麻雀聒噪暫停 當孩子願意和父母談論在學校因為一些事情而被老師打、罵,或受同學欺負、霸凌時,請記得,在這當下任何的說教、嘮叨、囉嗦或指責,都不是他想要的。例如,「媽媽跟你講了多少遍,上課要專心,不要交頭接耳愛講話,為什麼你都講不聽?被打,活該。」「跟你講了多少次,他很調皮,就不要跟他玩嘛!」當這些話再度出現時,孩子的心靈鐵門又將拉下。 6.自問自答解決法 當孩子心情比較平靜時,可與孩子討論:在學校的不適當行為表現,自己認為老師可以怎麼處理或處罰?例如「如果自己上課愛說話、講不聽,或許老師以後可以調整我的座位,或下課時,罰我整理讀書角,不能去操場玩」。順著孩子的話,接著探詢孩子:「為什麼老師這麼做,你的行為就會改變,上課就會保持安靜?」引導孩子思考自己行為改變最有效的後果,同時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可以嘗試與孩子腦力激盪:如果自己下次又遇到同學欺負、嘲笑時,可以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7.安心承諾保證丸 當孩子分享完在學校被欺負的經過,最後父母可以給予一個令他安心的承諾。例如告訴孩子「關於老師打你手心這件事,媽媽想,應該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明天我會和老師聯繫並討論這件事,一起和老師想想,以後可以用哪一種比較適當的方法來替代」、「關於同學不斷嘲笑你的事情,爸爸會把這個訊息讓老師知道。你放心,我們一定會想出最好的解決方式」。免於恐懼是所有孩子的基本權利,反欺負、反霸凌,需要我們大人立即解決。 小提醒 七步驟,讓孩子勇敢說出委屈 1.三效合一讀卡機,敏感覺察情緒反應 2.旋轉木馬轉圈圈,注意轉移調整心情 3.情緒鮮奶限時開,適時說出抒解壓抑 4.長耳兔子專注傾聽,同理支持感受心情 5.烏鴉麻雀聒噪暫停,說理嘮叨消失無形 6.自問自答解決法,自我思考行為因應 7.安心承諾保證丸,尋找合理有效辦法 •面對霸凌︰從政策到家庭,到底該怎麼做? •以暴制暴之外的終結霸凌方式 •預防霸凌教戰手冊《別找我麻煩》

管教危機!「寵父母」

2012年09月14日
公開
58

管教危機!「寵父母」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故事「權力的掙扎:究竟誰掌權?」報導溺愛世代父母造成的青少年問題。《時代》雜誌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認為現今的孩子比十到十五年前受寵;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他們的孩子的確被「寵壞了」。 二○○五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瑪姬.瑪曼(Maggie Mamen)出書定義「被寵溺兒童症候群」(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書中指出,凡事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寵父母」,已經造就了認為自己應該享有與成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卻永遠沒準備好要接受義務與責任的下一代。 寵父母願意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擔心拒絕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他們避免為孩子設界限,少談責任、道德與價值,深怕造成孩子的不快樂或壓力。 「被寵溺兒童」的共同特徵包含: 1. 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仍需索無度,還要更多。 2 .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3 .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4 .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被診斷為情緒障礙、行為障礙,或是其他精神病學上的失調。 這一代的父母,生於權威時代,多數沒有在愛、尊重與傾聽的教養環境中長大,不想重蹈自己童年的痛苦,也渴望跟下一代建立更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因而愈來愈多家長,放棄用過往權威、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他們比以往的父母更認真吸收教養知識,懂得同理孩子的需求。只不過,孩子畢竟不如教養書上的案例那樣容易「馴服」。 今日的父母比以往更難為。近半數的雙薪家庭,代表著教養時間的困窘與精力的分散。父母疲累時,很難兼顧教養的創意與品質。 愛是一切關係的源頭,但僅僅有愛是不足夠的。只有愛而沒有教導,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與獨立性,產生被寵壞的下一代。 但缺乏關懷與愛的嚴厲管教,也不會發生效果。沒有同理心的威嚇與指責,嚴厲的打罵教育、缺乏讚賞與正向的引導,在現今的環境下,只會造就更加反叛的孩子。

小一生家長注意事項

2012年09月14日
公開
66

小一生家長注意事項 好習慣比好分數更重要(小學新生入學前準備) 親愛的家長,您的孩子準備好即將成為小一新鮮人嗎?如何協助孩子適應新的學習階段呢?以下幾點供您參考: Ø 小學的上學時間比幼稚園早,上學時間通常是7:30至 7:50,讓孩子提早養成這樣的生活作息,早上起床才不會有賴床的問題。還有通常低年級老師不會讓學生在校吃早餐,以免影響學校的課程進行,所以要讓孩子在家吃完早餐再去上學。若有晚睡習慣作息也要慢慢調整,早上不賴床吃早餐時間比較從容,以後上小學後早上也比較不會焦慮哭鬧。 Ø 盡量讓孩子能自行整理服裝裝儀容。 Ø 鼓勵孩子自己背書包上下學,開學時請不要圍在教室外,以免孩子分心或影響上課。不建議使用拖拉式書包,通常小一不會帶太多東西,有一些課本和簿子 老師都會讓孩子放在學校置物箱,除非您的孩子放學後還要去上才藝班。小一的教室通常在一樓,但升了年級後,可能須爬樓梯,學生排路隊下樓時,拖拉式書包是很容易發生意外的。而且拖拉式書包體積龐大,放在教室裡非常佔位置,影響孩子的活動空間。書包選擇後背的背部和背帶有襯墊材質的較佳,依照身材挑選書包大小,千萬不要挑個過大預計可以背六年的大型書包,對孩子發育與初次背書包適應學校上會有負面影響。 Ø 要捨得孩子在學習中接受磨練。在這段時間要給孩子的心理建設就是:學會不依賴,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引起老師注意,以口語或肢體,而非哭鬧情緒反應。 Ø 養成每天晚上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和書包習慣,是獨立的第一部,所以先培養樂觀獨立的孩子,有這樣性格的孩子到哪都能隨遇而安,對人、對環境都能很快適應良好,這比課業好壞更重要,所以就從自己開始吧!當您也有樂觀獨立的生活態度,以身作則,遇事不慌亂,理性不帶情緒處理問題,孩子自然就能潛移默化 Ø 校園在上課時間實施門禁管制,門禁時間欲進入校園的家長,請先至警衛室登記,學生在校期間,家長臨時有事欲接走孩子,務必向級任老師請假。 Ø 放學時間由家長接送的學童請在家長接送區等候,課後上安親班的小朋友,請在安親班接送區等候,勿讓學童久候以免發生危險。 Ø 一般而言,書包,文具用品,抹布,衛生紙是開學當天需要攜帶的,文具方面盡量買簡單圖案的,如果買花俏又可以玩的文具(有的尺或鉛筆還可以打彈珠),容易造成孩子再一開始學習就容易分心!鉛筆方面可以買筆桿三角形的鉛筆,有助於孩子握筆姿勢的正確性!建議不要買自動鉛筆 Ø 幫小孩準備電話卡或零錢打電話,不要讓孩子帶手機,學校老師通常都不允許,讓小孩記住家中電話、家長手機號碼等,萬一有事可以讓孩子連絡到您。 Ø 學校的廁所是蹲式廁所,和家裡的坐式馬桶不一樣,曾有這樣的新聞報導小孩因為不會蹲而憋著不上,通 常學校 老師剛開學幾周會教,但家長可以先教小孩怎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