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做個表裡如一的父母

2011年12月29日
公開
48

「小明,乖孩子你過來!」 「不要!」 「你竟敢不聽話!」(啪!)   這樣的景況也許不見得是發生在你們家,卻是街頭常見的現象。大多數的現代父母在剛做父母的時候,都下定決心──不要體罰責罵,要用愛的教育。只是隨著孩子愈長大愈難溝通,最後講也講不清,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脾氣,乾脆還是用老方法抓起來打!   要小心喔!因為時而民主、時而權威,管教風格變換不定的父母,比管教極端權威的父母更傷害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徬徨、沒有安全感。也許,爸爸媽媽極力想做一個開明的父母,結果表面上順從孩子,卻在心裡抗拒孩子所做的行為,自以為掩飾得很好,孩子卻有細微敏感的心靈感受到父母的不愉快,最後,他們會把這樣的肢體語言解釋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他們還沒辦法分辨爸媽只是不喜歡他所做的事情。   要幫助孩子有個健全的人格,相當重要的管教要領之一,就是要盡量表裡如一。沒有人可能完完全全接受孩子!因為我們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所謂「無條件的接納包容孩子」,事實上真是「知易行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面前無所隱藏,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接納別人不容易,於是我們可以先從接納自己做起。傾聽自己現在的心情──是擔憂脆弱?是挫折無力?還是因為無法掌控局面而感到焦慮?也許一下子不容易分辨,我們需要先靜一靜,把情緒和眼前的局面分開。   例如,孩子在廚房玩耍,把碗盤打破好多個,媽媽擔心婆婆回來之後怪罪,心裡的焦急一下子就化成憤怒。其實,如果我們已經練習過很多次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就知道現在的情緒是什麼原因,而不會只是一味地怪責孩子。一個很客觀、理性的作法是,簡單扼要地說:「廚房不是給你玩的地方,請你到你房間裡去玩,還有下次要拿盤子一定要媽媽在旁邊。」用正面的語氣告訴孩子他應該怎麼做。   稍後一會,情緒稍微平復、釐清頭緒之後,再告訴孩子,「我很擔心你玩盤子會割傷自己的手,而且打破盤子,讓媽媽心裡很煩惱。」如果當時已經生氣打過孩子,還是要這樣跟他解釋一遍。千萬不要固執認為「爸媽怎麼可以跟孩子認錯道歉!」然而別忘了你是愛孩子的;孩子的心受傷害,跟你的顏面比起來,豈不是嚴重得多嗎?   家庭關係是非常需要花心思去經營的。能夠以真誠的、坦白的態度面對孩子,比起在孩子面前假裝自己,更能贏得孩子的信賴和尊重。願您和孩子之間都能真心相待!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乖,聽話嘛﹗--如何讓幼兒合作

2011年12月29日
公開
56

兩歲兒經常是你說東,他偏往西,叛逆性十足。每天早上,幾乎都是媽媽最傷腦筋的時間,每次要孩子做什麼,他不是拖拉很久,就是大哭大鬧地不願去做,常搞得親子關係十分緊張。 就如維維媽媽來說吧!早上準備到保母家去,維維就是堅持要穿著睡衣去,眼看著上班時間快遲到了,讓人又急又氣! 我們要兩歲兒合作,真有這麼難嗎? 孩子「不聽話」大解讀! 對於二、三歲的孩子而言,「不聽話表現」常常是可以被理解的行為。這是因為,幼兒逐漸具有獨立感,開始表現出一些自我肯定的行為;相對地,「反抗性」的跡象也會產生,他可能拒絕做父母所求的事,或甚至反其道而行,因為他已瞭解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控制環境。在歡喜自我有這樣的能力之餘,幼兒更會去測試大人的規範極限在哪裡,學習什麼是他們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讓孩子合作的方法 只要父母不要對孩子有不合實際的期望,就可以很容易地要孩子與你合作。首先,父母要瞭解,當孩子在餓、累、生病及不熟悉的環境狀況時,我們要求他合作會有許多的困難。因此,期望孩子合作、聽話,一定要避開這些時候。 *善用轉移注意力的技巧 在處理幼兒反抗性行為時,你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做正面性的活動,也就是只注重他應該做的,而不是他不應該做的。就如上述的例子,可以用較吸引維維的話題邊說邊幫他穿上外出服就好,不需要與孩子「戰鬥」到他明白他必須穿上外出服。但要注意的是,在健康及安全方面,你絕對要設定規則。 *「我們一起做!」有效引導 教幼兒如何做,最好的方式是做給他看,讓他瞭解如何做,再跟他一起做,讓他有機會學習什麼是你所期望的。比如︰看到幼兒正在拍弄小Baby時,你可以趁機誘導他︰「你在摸小弟弟啊?他好像很喜歡你摸他呢﹗你要不要像我一樣摸摸他的背?像這樣,輕輕的,不要太用力。你看,小弟弟好舒服喔﹗」 *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 二歲的兒童喜歡事情有順序,不要常常變化,這使他有安全感;就如睡前必須刷牙,然後念故事書、關燈、睡覺,只要他能控制所有的過程,他會樂於依循這個過程,你也會覺得他很合作。 *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正值獨立期的孩子,努力地想獨立,我們也常常鼓勵他獨立自主,但是,當孩子想要嘗試時,我們卻又說不可以。當孩子不明白為什麼,也沒有足夠的詞彙去表達他的鬱卒時,就只能用不合作的態度來表達他嚴重的挫折感。 所以,請家長多用心去體諒這位無法完全用言語表達的二歲兒吧﹗ 本文摘錄自: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分享 FacebookPlurkYAHOO!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11年12月28日
公開
51

轉眼又過了一年,年尾尤其寒冷,很多爸媽因為景氣不好而失業,卻仍需堅忍的為孩子撐起保護傘。當爸媽咬緊牙關度寒冬的同時,孩子懂得體會爸媽的辛苦嗎? 以前,窮人家的孩子可能比較懂得惜福感恩,但現在可不一定。關鍵在於爸媽的觀念。爸媽認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或者覺得自己做還比較好比較快,甚至認為孩子「只要給我把書念好」,於是養成了大人忙生計、做家事,小孩看電視、打電動、為爸媽讀書;當小孩越來越閒散而缺乏責任感時,就容易成為不懂真心付出,只顧自己、做表面工夫、目無尊長的孩子了。面對週遭,如果對萬物沒有任何感動,這樣的孩子不但無法欣賞別人的付出,自己也不懂得付出。 爸媽如果擔心孩子的心靈變得冷漠孤寂,怕他未來的人生難以美好。那該怎麼辦才好? 從小事情播種,抓緊日常體驗 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所以爸媽別放過日常生活裡可以讓孩子體驗的機會。以做家事為例,強調的是「參與」,不要只顧著理財教育,讓做家事和換取零用錢劃上等號。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收拾碗筷、倒垃圾,長大則換燈泡、修東西,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也是表現對家的關心、照顧家庭的具體實踐感恩行動。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進行感恩教育,可依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性來引導。 ? 學什麼? 1. 學會關愛分享 愛護玩具、動植物;分享玩具、食物和自己的快樂;能關心身邊的人,進而關心周遭的世界。 2. 掌握生活禮儀 有禮貌地說話、學會做客禮節;能尊敬長輩、打招呼;會感謝別人的幫忙。 3. 培養責任感、獨立和自理能力 有紀律、能獨立解決問題;能體會長輩的辛勞、珍惜別人為我們所做的勞動與付出。 ? 怎麼引導? 學齡前的孩子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上小學的孩子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無動於衷的人,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底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本文摘自2008.01月《學前教育》雜誌,文�黃美湄) **************************************************************************** ◎為孩子說個感恩故事 親子間的互相體貼、領受幫助後的知恩回報、對大自然的細心感受、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樂觀,都是學習感恩的好素材。為孩子說一個感恩的好故事,細心體會書上的情感、寓意,孩子也能一次又一次和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對照,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泉源。 互相體恤․真心回報 《GUJI GUJI》信誼(鴨媽媽養大的鱷魚,在危難中挺身救鴨群) 尊重自然․感恩天地美好 《我們的樹》上堤(每年聖誕節都去森林裡找尋那棵樹,掛上果實,獻給小動物) 樂觀惜福․把愛傳出去 《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向爺爺學習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0~3歲語言發展時期

2011年12月28日
公開
58

多和寶貝說話,0~3歲語言發展時期 開發寶貝語言大能力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資料提供�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英語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鑑如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許碧勳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參考資料�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之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資料 語言,是人際溝通與學習的最重要手段,它雖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也需要後天的訓練,才能嫻熟的運用;未經後天的開發與訓練,本能也會因此退化或消失。語言發展的好,對日後的學習、人際關係都有助益,反之,則可能造成學習落後與社交畏縮。家長應從小提供孩子一個豐富而具啟發性的語言環境,不一定要花大錢購買許多教材,而在於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並配合孩子的發展進程給予適當引導。 本篇專訪了在幼兒語言發展上有長期研究的張鑑如、許碧勳兩位教授,分別針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與訓練,及家長們所關心的外語學習問題,提出看法與建議。並請資深語言治療師李淑娥小姐,以其長期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提醒家長如何注意幼兒語言發展出現遲緩或障礙的徵兆,及尋求協助之道。 【PART1 幼兒語言發展】 寶寶到底怎麼學會說話? 以往,心理學界的行為學派認為孩子學說話就像鸚鵡學人類說話一樣,是一字一句慢慢模仿,並在與大人的各種言語互動中學會說話的。但在1965年左右,心理學家杭士基(Noam Chomsky)修正了此種說法,認為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除了模仿之外,還會自創一些成人無法理解或聽來缺乏邏輯的句子,並在不斷的與成人互動中,自動發掘語言的規律,逐漸修正自己的語法,因此可以說只要是正常發展的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要有環境的刺激與成人的引導,便能學會說話。 0-3歲發展過程與特徵 首先,在幼兒還無法發出聲音語言之前,都是先從身體的舞動與哭聲開始表達他的生理需求並與外界溝通,通常會在1歲前後開始說第一有意義的字。以一般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0-3歲語言發展的過程及各階段特徵如下(但因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僅供參考): 牙牙學語準備期0∼10個月 是語言發展的前期,又稱先聲期。新生兒在滿月以後,因為睡夠了、吃飽了,覺得滿足或愉快時,會發出咕咕(cooing)之類的聲音; 接著便陸續出現唇齒爆發音、牙牙語(babbling)、亦即是聯合母音和子音而發出一些如MA-MA、DA-DA之類的音。 關鍵發展單字句期(10個月∼1歲4個月) 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會揮手說bye-bye,或一些2個字的名詞。 常會以單字來表示一整句話,如說「媽媽」,可能是「媽媽我肚子餓了」、「媽媽快來」等意思;此外習慣以疊音來說單字,如「媽媽」、「ㄋㄟㄋㄟ」、「糖糖」等。 開始聽從父母的一些簡單指令,如「過來這裡」、「抱抱」等。 快速集彙多字句期(1歲4個月∼1歲10個月) 學會的字彙迅速增加,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名詞+動詞等,如「媽媽抱抱」。 喜歡詢問物品的名稱,學習指物命名。 又稱電報句期,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媽媽、糖」,其實是「媽媽給我糖」,因此又稱電報句期。 會說謝謝、或回答一般問話如「那是什麼?」等。 模仿語法造句期(1歲10個月∼2歲3個月) 開始模仿學習成人的語法,能回答簡單問題(如你叫什麼名字)或輪流對話,因此又稱文法期。 學會的語彙約30∼50個,並會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並稍微瞭解「上、下、以前」等空間、時間概念。 愛問為什麼複合句期(2歲3個月∼3歲6個月) 喜歡問「為什麼」,因此又稱「好問期」,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爆發期,語彙快速增加,並學會複合句,如「媽媽去上班,然後弟弟就哭了」。 2歲3個月∼2歲9個月 似乎能瞭解日常生活中的事與物,學會的語彙快速增加。 會問「誰」、「哪裡」、「做什麼」,或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媽媽買菜菜。 會使用「這個」、「那個」等冠詞。 2歲9個月∼3歲6個月 開始會說較複雜的複合句,如「天黑黑,要下雨了」等。 會說剛剛發生的事,如「爸爸回來了」等。 會用『不要』等否定命令句,並在語言表現上較具攻擊性或誇大性。 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 #先天智力+後天刺激 #女寶寶比較會說話? #父母營造的語言環境 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許多研究都顯示,語言發展關係著日後學習與思考能力的發展,想要在學校有優異表現,就要學會許多技能例如閱讀與寫作,而語言能力則是學習種種技能的基礎條件。語言發展速度慢,相對的在閱讀能力、表達與寫作能力上也都比較慢,孩子可能因此自信心受挫,無法提起學習熱忱。 此外,孩子若因為有語言上的障礙,無法明確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不但自尊心受損,也可能因為被其他孩子嘲笑、欺侮甚至被孤立,造成社交畏懼,在成長過程中影響了人格的正常發展,並產生日後的偏差行為。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2011年12月27日
公開
60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38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 模特兒�溫柔媽咪芯平、可愛寶貝彥斌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每當吃飯時間,家裡有小孩的父母總特別傷腦筋,不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食,就是吃飯扭來扭去而把全身、餐桌、地板搞得髒兮兮……。不妨依著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良好用餐習慣,相信不久後親子雙方即能共享愉快的用餐時光。 用餐狀況NG連連? 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 在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尾。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另外,如果家裡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 不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 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 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 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 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 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 孩子嚐鮮的意願低 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 找出吸引孩子的點 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 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 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 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 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 對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才很有本事。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 支持孩子的心情 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學前幼兒該學什麼?

2011年12月27日
公開
69

學前幼兒該學什麼? •文�陳珮雯 •未來,家長走進幼兒園不太會看到「課程表」,而是「作息表」。為什麼?《幼兒教育與照顧法》上路後,「以幼兒為主體」的新課綱將帶來三種改變,而幼托園所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關乎幼兒教育品質的《幼兒教育與照顧法》(簡稱幼照法)草案四月中在立法院一審通過,預計民國一○一年一月一日上路。幼托整合後,未來幾年內將大幅影響幼兒教育的生態與內涵。 究竟上小學前的幼兒教育,該學些什麼?什麼才是學前教育應該重視的「關鍵能力」? 因應幼托整合,教育部的幼教新課綱草案也早已出爐,預計透過五年的推廣計畫,逐步落實到全台幼托園所。新課綱總召集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幸曼玲強調,新課綱目前透過園所申請實驗的方式走了兩年,至今共有八十一家幼稚園、托兒所參與實驗;今年預計再加入六十九所實驗園。實驗的目的,是希望發現新課綱在教學現場落實的可行性;透過修正,在幼托整合後,可交付給全台七千兩百家幼托園所。 家長想要vs.幼兒需要 目前打著雙語、全美語、才藝、品格等各式各樣招牌的幼兒教育服務,充斥的是「家長的想要」,而不是「幼兒的需要」。 新課綱的精神是「以幼兒為主體」。學習的內容與活動,是從孩子的興趣、生活經驗、階段發展的能力出發,不是以老師的角度來安排課程。 新課綱一旦落實,將對台灣約四十萬名、兩歲至六歲幼兒的教育帶來三大重要改變。 改變一:打破「上對下」的教學 這是參觀幼稚園時最常見的景象: 二、三十位小朋友排排坐,看著前方的老師口沫橫飛、又唱又跳,不時拿著字卡、圖片貼在白板上。上腳踏車主題課程,老師費力的用各種圖片,甚至搬了一台腳踏車進教室,指著輪胎、齒輪、煞車、椅墊……各種零件,向小朋友解釋腳踏車的構造。 這是幼稚園最常展現的教學成效: 花了兩、三堂課的時間,老師認為小朋友應該都了解腳踏車長什麼樣子,於是請小朋友畫腳踏車;或用隨手可取得的回收資源─牛奶盒、筷子等,做出腳踏車。成品完成後,腳踏車的主題課程形同結束,孩子就帶著畫紙或廢物利用做的腳踏車回家交代學習成果。 「我們老師以前念的是教材教學法,」北市教大附小附設幼稚園園長黃瓊秋說,老師很會運用教材設計活動,主導著活動的方向和流程。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角─幼兒卻不見了。孩子對腳踏車有沒有興趣?對腳踏車的理解該到什麼程度?想展現自己心中的腳踏車,孩子想用什麼方式?畫畫、口述,還是找素材製作成品? 幸曼玲認為,腳踏車有輪子、把手和椅墊,這些只是腳踏車的知識,是學習的結果;但幼兒教育不該直接傳達知識,而要重視孩子探究結果的過程。因此,必須打破從前「老師在上面教、幼兒在下面學」的上課方式。對腳踏車的認識,可先從孩子的經驗開始:透過騎腳踏車的經驗,每個孩子眼中的腳踏車不會長得一模一樣,腳踏車對每個孩子的意義也會不同。 幸曼玲指出,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孩子「做學問」的基礎能力。在變動快速的社會,知識隨時在更動,懂得如何探究知識、有能力獲取知識,才是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改變二:統整課程取代分科學習 在目前的課程標準下,美術課就做勞作,母親節畫媽媽、父親節畫爸爸;數學課就數一到十;語文課就讀繪本。每個領域擁有各自的學習內容與進度,幼兒的學習也被切割得很片段。「這種剪貼式的學習,孩子看不到知識的全貌,能力的累積也沒有連續性,」幸曼玲說。 因此,新課綱以「統整」取代「分科」。顯而易見的差別就是:幼兒園將沒有「課程表」,改為「作息表」。 現在參觀幼稚園,家長最常看到的課表是:早上寫著「主題活動」或「角落時間」;下午則每天有不同的分科課程─音樂、體能、美勞、語文、數學。新課綱則僅提供每日作息表,中午前所謂的課程是「團體討論」、「主題活動」、「角落學習區」;下午午休、吃點心之後,是孩子自由活動時間。 新課綱尤其強調幼兒的「自由活動」時間。正在研擬《幼照法》子法「教保服務實施準則」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佩蓉說,新法將以條文明確規範,幼兒每日自由活動時間至少三十分鐘。 對幼兒來說,最佳的學習方式是自由遊戲,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玩的遊戲;自己在團體裡尋求玩伴;自己解決過程中的衝突。自由遊戲也呼應了新課綱「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精神,老師的角色是從旁觀察、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新課綱規劃幼兒應具備六大能力: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每項能力之下分齡訂有學習指標,例如,情緒領域兩歲至三歲的學習指標有「有負向情緒時能表達出來」、「能辨認自己在生活中常出現的情緒狀態」……。六大領域每個分齡約有五、六十項學習指標;從兩歲至六歲,六大領域的學習指標共約兩百個。 所謂「統整」課程,就是在一個主題課程中,讓孩子「經驗」新課綱中的學習指標。例如「走!去逛街」的主題課程,透過「逛街會做什麼事」、「分享逛街時的感覺」兩個單元的活動設計,就有可能讓孩子獲得美感、情緒、語文、社會、身體動作等五種學習經驗:買菜需要和菜販溝通,屬於語文領域;閱讀和上街買東西相關的繪本,則包含語文及美感領域…… 幸曼玲強調,訂下學習指標的目的,不是要孩子「達成」這些指標,而是在課程內容中獲得這些指標的「經驗」。老師教學時,也並非在一個主題課程中就能讓孩子經驗每個指標,若A主題的課程側重三個領域,進行B主題時就可加入之前不足的部分。循序漸進、階段式的協助孩子在三至四年的幼兒園所學習中,經驗各式指標。 改變三:教材地域化 新課綱上路後,教材與課程可能有三個來源:教師自編、坊間業者編撰、地方政府提供。 目前幼稚園多數採用幼兒文化出版廠商的教材。幸曼玲指出,這兩年在新課綱的研習課程中,已見教材商的參與;未來新課綱的教材,也歡迎坊間業者的投入。但是,課程研編小組的理想目標是:教材與課程結合地方文化。 「幼兒的學習要和生活經驗結合才有意義,」幸曼玲表示,希望地方政府能組成幼教輔導團,編撰符合在地文化的教材與課程。 教學現場的難題:人力質量失衡 新課綱雖立意良好,但前三民托兒所所長、現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副教授李慧娟認為,落實到現場會有困難。 首先,幼教人員必須正確解讀上百個學習指標。但是,依現行的幼教人員取得資格,高中學歷、非幼教或幼保科系畢業的幼教人員,普遍存在於公、私立托兒所。這些人員在現場的角色多半是「保育」重於「教學」,要從文字上理解細瑣又抽象的學習指標並不容易。 再者,幼教界的勞動品質目前嚴重失衡。根據高雄縣保育人員職業公會二○○六年的調查,南部五縣市幼托人員平均年資六•七年,每日平均工作一○•○五小時,平均月薪二○八二五元。「甚至,不少幼教老師的薪資往往只有法定的最低工資:每月一七八八○元,」李慧娟說。 條件不佳的勞動品質,造成幼教人員流動率高,教學品質難以延續。 加入實驗園的台北市吉利托兒所所長柯秋桂認為,兼顧現場的可行性,可以分階段實施新課綱。依園所幼教人員現有的能力專長,班級老師(或園所)在六大領域中選擇班上(園內)幼兒現階段最需要且重要的幾個領域,開始實施運作。否則,沒有能力實施新課綱的園所,很容易將學習指標淪為「打勾勾」的幼兒能力指標檢核,喪失了原本的精神。 師資軟實力的提升 學習內涵改變,未來的幼教人員除了「照顧保育」的基礎能力外,「教學能力」更顯重要。 因應新課綱的師資準備,《幼照法》草案對師資的要求提出了三項改變: 改變一 關閉「學分班訓練」:強調幼教專業的新課綱,未來不開放給非幼教或幼保科系的學生進入。 改變二 提升學歷門檻:園長必須是專科以上幼教或幼保科系背景。 改變三 提升五歲幼兒師資:大班必須配置一名擁有教師證的幼教師。幼教師須為專科以上幼教或幼保系畢業,並通過教師甄試才能取得教師證。 依據新課綱,幼兒教育是通識教育,學習上則重視個別差異及師生的互動討論。現場教師要有能力觀察孩子,依每個孩子的特質,回應他們提出的各式問題,適切的引導幼兒正確思考、找出答案。 但幸曼玲觀察,目前現場老師最缺乏的即是「觀察孩子」的能力。 身為實驗園的吉利托兒所,則從「教學對話紀錄」開始提升幼教人員的軟實力。柯秋桂說,幼教人員必須有策略的引導孩子有系統、聚焦式的思考。透過對話紀錄,老師可以發現孩子的思考風格、學習模式、學習瓶頸;也能同時修正、訓練自己的思考風格。 未來幼稚園新課綱的推行,將會改變幼兒教育的生態。家有幼兒的家長,和幼教相關領域的教學工作者,都應該更密切的參與和關注。 ★新課綱實驗園一覽 想了解新課綱「以孩子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家長可透過參訪、觀課的方式進行。下列為各縣市新課綱實驗成果發表園所: 台北市:南海實驗幼稚園、景美托兒所 新北市:高登托兒所、漳和國中附設幼稚園 桃園縣:美奇幼稚園 苗栗縣:新南托兒所 新竹縣:陽光國小附設實驗托兒所 嘉南區: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 花蓮縣:旺暘托兒所 台東縣:鹿野鄉立托兒所 延伸閱讀 >>幼稚園非念不可?公、私幼優缺大解析 >>上幼稚園前要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2011年12月27日
公開
67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研究重點提醒您! 研究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讓人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疏離。 所以爸媽不要讓孩子小小年紀就遭受強迫分離的創傷,例如,孩子還沒做好準備就上學、寶寶哭了硬是不抱他哄他,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驚嚇與恐慌,帶來長久的不安。 作者:洪蘭

3歲寶貝

2011年12月26日
公開
63

身體的變化 孩子到了三歲,他的身材比起二歲時圓滾滾的模樣,又變得更修長了,這個變化使他在動作的運用上更加靈巧,他的步伐已經從不穩定的、費力的、半滑稽的蹣跚學步,轉變得更優雅、連續、有效的大步行走,他能用單腳站立的時間更長了,比起單腳跳躍,雙腳合併跳躍對他們來說比較簡單,不過,他還是比較喜歡從30公分左右的高度跳下。 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及精細動作在三歲時更趨於精緻,原本只會拿著畫筆塗鴉的孩子,到三歲時已經能夠畫直線和圓形了。他會操作剪刀、繫鞋帶、解開釦子、穿脫衣服,他也會自己用湯匙吃飯了,自己把牛奶倒入杯子中,他也會自己上廁所、刷牙等。看到這樣的進步,妳一定很難想像,三年前他們還是個被抱在懷裡,什麼也不會的嬰兒吧! 認知發展 三歲孩子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已經逐漸成熟,他能了解上與下的區別;開始有時間的概念;會數數而且了解2和3誰比較大;如果圖片上的鴨子排列得很整齊,他還能告訴你書上有幾隻鴨子,這顯示了他有量的概念。他也在這時候,開始發展邏輯性的思考方式,他大概了解事物跟事件間的基本功能關係,一個三歲的孩子知道當他拉了繩索,窗簾就會打開,雖然不太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但他確實知道窗簾和繩索間是有關聯的。 語言發展 三歲的孩子,說起話來更像大人了,他會用複數和過去式,而且知道你、我、我們之間的差異。字彙的增加在這時候累積了約1,000個左右,隨著在運用字、句上的技巧增加,他的溝通能力也越好。他能夠表達情感、需要、經驗和想法,會吹噓自己的新玩具,也會說說別人的壞話。他會用較多的社交語言與人說話,所謂社交語言就是以讓對方聽懂為目的,因此,他會以點頭、注視、微笑來表示了解對方的意思,會使用與談話內容有關的語言,在溝通中產生誤解,也會尋求方法澄清。 社會與情緒發展 三歲的孩子,情緒的變化還是很大,缺乏耐性,但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控制自己並將情緒引導到有建設性的活動中。隨著陌生人焦慮的消失,他跟其他大人及小朋友的友誼建立在這時候變得更重要,他不再那麼依賴妳,而較常去找其他的玩伴,從中學習各種人際互動的技巧,包括友善的擁抱、敵對的挑釁、競爭比較等。雖然還是不太願意跟人分享玩具,但如果對方願意先分享,那他也會願意提出某種形式的回饋。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同理心了,他能注意到別人情緒變化的感覺,給予適當的安慰、表達關心。害怕的感覺在三歲孩子的心裡逐漸成形,他怕黑、怕自己睡覺、怕吸塵器或其他發出巨響的器具,這有些是因為他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但有些則是因為看到大人在談論意外或其他事件時所流露出的害怕表情,便內化對這些事物的恐懼。 親子活動建議 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雖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慢的時間性差異,這和個別的生理成熟和環境經驗都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可是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快滿三歲時,所說的話除了媽媽以外還無法讓別人了解,或還只能用無意義的單音或肢體動作表達多數的意思時,家長就應該重視寶寶的語言發展問題,並且進一步為安排孩子進行專業的生理發展評估,以了解孩子是否有語言或其他方面的發展遲緩問題。爸爸媽媽與孩子說話時要避免以兒語的方式和寶寶對話,才能漸漸增加孩子對語言的理解程度和字彙能力,之後孩子會開始使用簡短的句子來講述自己的經驗和發現。所以爸爸媽媽可增加孩子更多的生活經驗:到市場買菜、參觀動物園或居家附近的學校等等活動,都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從家庭到社會的人際互動變化,以便在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擴大和孩子討論的範圍,而不是一味的批判他的答案對錯。 運動有助於身體協調發展 教孩子單腳站立或跳躍等遊戲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的平衡感,強化腿部大肌肉張力的發展;寶寶為了得到前庭的刺激和肌肉張力的協調穩定,有些孩子在家跳上跳下的行為會更明顯。爸爸媽媽在讓孩子獲得體能刺激時,仍要教導孩子應有的生活常規,但是一味的禁止,對活動量大的孩子並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如果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每天專心的進行十分鐘有效率的計劃性感覺統合遊戲,可以使提高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這樣才能使孩子專注的從觀察和研究中體會學習的技巧。 增加各種感官經驗的探索 隨著孩子精細動作的成熟,寶寶會喜歡一些塗鴉畫畫的遊戲;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張的紙張,讓孩子用手或蔬菜 (胡蘿蔔、花椰菜等等) 沾上顏料玩蓋印章的遊戲,各類要利用手部抓、握、揉、戳的動作所進行的創作遊戲,都能夠讓孩子抒發情緒,是發揮創意和促進手眼協調最佳的親子活動。爸爸媽媽如果能夠捨下怕髒的疑慮,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這將使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獲得成長。. 分享 FacebookPlurkYAHOO!

塗鴉引爆創造力!

2011年12月26日
公開
65

「創造力」是個邁向成功的流行關鍵字,在這充滿加強競爭力的時代裡,正在父母刻意讓孩子建立所謂「創造力」的同時,孩子隨手的塗鴉,正是展現創意的原始力量。  您的孩子正在畫畫,您會怎麼做?  趕緊湊過去看,「哇!畫得好棒喔!」  瞥了一眼,「你在畫什麼?不太像耶!」  「這樣也不會畫,來,我教你!」您搶過畫筆,開始畫起來。  相信我,以上三種動作將讓孩子的創意走入尋常百姓家,他的創意靈光在那一剎那,熄滅了! 制式思考 入侵腦細胞  每個孩子在1歲多,能用手掌握物品時(如自己可以拿湯匙吃東西),就已經想要拿筆塗鴉,從拿筆戳紙,到握筆畫出線條、形狀,在大人看來可能是「亂七八糟」,對他們來說,卻是當下最自然真切的表達,而畫畫,更是他們觀察事物之後的反芻;有時你還不得不訝異於他觀察的敏銳,與超乎大人眼光的創意表現。  接下來最常看到的「經典畫面」就成了──留長髮綁辮子的媽媽阿姨、人人都有著圓圓的臉型,腰以下則是三角型、還有圓形還帶四射光芒的太陽…。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曾慨然表示,很多孩子到5歲左右,就失去了率真自由作畫的能力,甚至要從一個台灣幼稚園孩子的圖畫中找到奔放的原創才情,已經是相當困難了。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失去原始的創意?曾幾何時,孩子已經被社會制式的思考方式偷偷地洗腦了? 暗殺創造力 是誰的錯?  插畫家湯姆牛有一次看到一個孩子在地上玩石頭,媽媽在自顧自地看著風景,有時看看孩子的動靜,一會兒,孩子玩膩了,就帶他到別處玩耍。  「無為而治,是教0∼6歲孩子創作的最高境界!」他認為,父母帶孩子到可以刺激想像力、觀察力的空間,支持他,孩子自己會找到最有感覺的素材發揮,父母不必過度關注。  這時如果有個路人甲跑來讚嘆著:「哇!你孩子好有天份喔!」或做專家指導狀:「這線條要加強一下」「你的孩子色感很好喔!」您猜猜孩子的想法會有什麼化學變化? 過度讚美 孩子裹足不前  「孩子以後在創作時,會變得很在意有人注意,無法回到從前沉浸於創作的快樂。」湯姆牛認為,讚美本來是鼓勵創作的好意,但對孩子而言卻適得其反,「他一旦得不到讚美,就會誤認為這次做得不好。」甚至以後只畫這種被讚美過的風格,而不敢嘗試別的想法。  0∼6歲的孩子只需要享受自由創作,把創作、畫畫當成遊戲,您總不會對孩子說「哇!你遊戲玩得好棒!」吧!當他自己想玩,就會開始思考如何玩得更好玩,自己激發出更多創意出來,這種創造力才是自己養成的。 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想像力打折  來到幼兒園教學現場,今天孩子們要玩拼貼遊戲,老師把紙撕成數片,排給孩子看;接下來發圖畫紙給每個孩子,您猜孩子會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會依照老師的做法。  「我們都習慣於步驟方法,以為教學就要先示範,孩子才知道要怎麼做。」如果完全不教,讓他們自己玩拼貼,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嗎?「他們做出來的會超乎你想像!」孩子絕對會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像與不像 拘束的框架  「你畫的根本不像嘛!」別人一句話就足以讓孩子信心崩盤了。像不像,真的很重要嗎?如果畫出一個四不像,孩子要承擔多少被討論的壓力?  當父母或老師老是教孩子「魚的眼睛就要圓圓大大的」,還總是幫孩子補上沒做好的部分,這時孩子的想像力早就丟掉了,他再也不敢創作,他當然要努力學習做的和大人畫的很「像」。  在制式與速食主義的環境下,我們培養的下一代都是子弟兵,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而所謂「大師」是要能建構自己的世界,自成一格,試問父母,您要的是什麼? 注:本文選自《學前教育雜誌》2006年九月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當期雜誌!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