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老二來了•老大怎麼辦?

2011年01月07日
公開
40

~原文刊載於2008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老二來了•老大怎麼辦? 最近有許多身邊的朋友,接二連三捎來喜訊,因為她們懷了另一個寶寶,急著想知道,當新寶寶來臨時,如何幫助自己與家人調適,以便面對新的家庭與生活。 文�賴慧滿 手足互動•必有妒忌 特別是,如果老大還未滿3歲,正在那「家裡我最大的兩歲期」時,母親的焦慮總會大一些。有一位家有兩位小寶貝的母親,曾向我表示,老大一再顯示出來的「佔有欲」,讓她快要受不了。我和小女兒談及這件事,我那已經小五的女兒說:「媽媽,那是因為小姊姊妒嫉的關係啦!」這可是手足互動之間,一定會發生的情形。 很多母親總以為,只要我有預先告知大寶貝,對他解說,大bobo就可以變成懂事的大哥哥或大姊姊。母親都會這麼問:「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培養他們當大哥及大姊的器度,怎麼還會這樣呢?」說這話的媽媽一定覺得十分的挫折!倒底怎麼會這樣呢?我們成人期待「用說的,寶貝會明白!」偏偏孩子們是靠感覺與感受的!他們也依靠著自己的經驗,了解自己該如何成為哥哥,或成為姊姊! 正面挑戰•兩敗俱傷 對2個只有2歲半或3歲的老大來說,在過往的生活裡,我可是父母的「唯一」。如今,家裡多了一個小寶寶,父母的注意力老是放在小弟弟或小妹妹的身上。一下要我「不要這樣」,一下又要我「安靜」,或者「等一下」,再也不再像以往一般,總是快速地回應我的呼喚。對於那進入「學習自我控制啟蒙期」的兩歲兒,這真是很大的打擊,正好與「以我為中心」的發展需要,迎面撞擊。這時,兩歲兒的激烈反應與失控,情緒的強度也會向父母的權威與情緒,來個正面挑戰。於是親子雙方,就會發生衝突,原來和諧共生的模式不見了!正在面臨調適與轉換的父母,也會擔心的問自己:「如果我表現的很強硬,會不會傷了孩子?」「孩子變得這麼無理取鬧,一定要好好的教!」在壓力很大的轉換期,媽媽也很容易情緒失控。結果,常常是兩敗俱傷,親子都不好受。 成人自愛•耐心以對 首先,我們成人要給自己多一些愛,讓自己在忙著照顧兩個孩子之時,也讓自己有一點點獨處的時間。譬如,讓自己可以好好洗個澡、喝杯茶或散個步。哪怕只是10 分鐘,或5分鐘都好!在那只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裡,我們才會有時間,讓自己休息喘口氣。此外,我們要給自己鼓勵,告訴自己已經盡力,給自己一些掌聲。相信我們都會愈做愈好,但是需要時間來學習。接納自己的狀態與情緒,特別是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能支持您的朋友,給自己一些幫助。當我們得到愛與支持時,也才會有比較好的耐性來幫助老大調適他的心情。 兩歲多的孩子,情緒複雜多了!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他需要大人來接納他的情緒,協助他理解情緒與行為之間的關聯。當老大出現胡鬧,固執己見的狀態時,我們要協助他釐清自己的狀態,要能接納老大的情緒,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讓他的負面情緒有個出口。當情緒有了疏通管道後,相信再怎麼頑固的大寶貝,也會慢慢地被融化,這即是「動之以情」!隨後,再來和孩子講道理,當我們一再示範「接受與接納」的行為時,他自然也會耳濡目染的學習到,如何做個哥哥或姐姐。 為人兄姊•大大不易 對過去在家中稱王的老大來說,一下子要當個稱職的大哥大姊,真的很不容易。父母的注意力與重心,再也不是全神貫注在自己身上。以往,父母會陪著我玩;現在,不是要我自己玩,要不,就是不能吵到小寶寶,要安靜!不可以做的事,愈變愈多,讓人煩到極點!看著家裡多了好多小寶寶的東西,而很多東西都是只能看不能碰。規矩更是愈變愈多唷!這些生活現狀的種種改變,往往讓新任的大阿哥或大姊頭,無法招架。偶爾,也會鬧脾氣。這些新任的大哥和大姊,當然會有鬧脾氣的時候,因為他們完全記不得自己當年被呵護的模樣。其實他們也需進行「職前訓練」,老大也需要學習如何成為大哥哥與大姊姊,他們與父母一樣,都要邊做邊學。父母不妨放鬆心情,帶著欣賞的眼光來看他們如何用心學習當大哥哥與當大姊姊。把握機會,給予回饋與獎勵。這樣,寶貝才會愈當愈有趣。 共同學習•親密共存 新的角色,總是伴隨著新的行為與角色期待。父母需要了解2歲兒或3歲兒的發展與能力。抱持過高的期待,要老大忍耐或謙讓,都不是年幼的老大所能勝任的!一次學一點,一天一天地過去,大寶貝就會慢慢變成很棒的大哥或大姊。父母之間的支持與相互鼓勵,也能讓大寶貝調適得更快、更好!手足之間,需要透過正向的互動與遊戲,才能讓彼此之間親密共存,而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力!給自己機會來學習,也給老大機會來學習,老大與老二,也能培養出好感情!

烏龍茶比綠茶更具減肥功效!

2011年01月06日
公開
48

烏龍茶比綠茶更具減肥功效! 烏龍茶比綠茶更具減肥功效! 烏龍茶有提高代謝的功能,300c.c.就能消耗40卡熱量。 烏龍茶的三大好處 1.能活化自律神經,減輕壓。 烏龍茶能提升自律神經、副交感神經的活動,能預防因壓力過大造成的暴飲暴食、 以及因為想抑制焦躁而拼命吃東西的窘境,有助減肥。 2.提高能量代謝 日本對水、綠茶、烏龍茶進行提升基礎代謝功能的測試,結果發現水並無特殊功效, 綠茶則1小時能提高4卡的代謝,而烏龍茶最多,能提高9卡的代謝呦! 且烏龍茶的 功效可延續5個小時,所以1杯300c.c.烏龍茶就能消耗40卡的熱量(相當於快走15分鐘、 上下樓梯10分鐘)! 3.能溶解脂肪、降低膽固醇 烏龍茶能溶解脂肪、幫助脂肪代謝,且實驗證實它也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功效哦! 烏龍茶減肥法 用餐搭配烏龍茶,有助於去除食物的油膩,並增添飽腹感。 *1天喝1公升 1天喝1公升的烏龍茶,就能有效抑制膽固醇,促進基礎代謝與熱量消耗,並有助於 釋放壓力喔! 烏龍茶不但好處多,且冷熱皆宜,妳不妨也養成喝烏龍茶的習慣吧! *用餐時飲用最好 用餐搭配烏龍茶,有助於去除食物的油膩。 並能增添飽腹感,抑制食慾,避免妳吃進太多的東西,所以用餐時是喝烏龍茶最好 的時機。

週末減肥法:週末晚餐吃地瓜,1年可減10公斤!!

2011年01月06日
公開
47

週末減肥法:週末晚餐吃地瓜,1年可減10公斤!! 週末減肥法:週末晚餐吃地瓜,1年可減10公斤!! 研究腸道細菌已經34年的日本辨野博士表示, 現代人普遍都有排便量不足的問題,一般的上班族婦女, 一天的排便量可能只 有100∼ 200公克, 排便量與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根本不成正比,而消化完的廢棄物, 由於無法排出體外,就累積在腸道內,造成腸道老化。 由於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要求每天都能大量排便實在困難, 辨野博士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要在週日能夠徹底清除宿便。 辨野博士設計的週末排毒餐,是透過三天連續的飲食計劃, 在週末可以排出1公斤的宿便,幫助體內環保與排毒。 他實施一年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節食的情況下, 體重減輕10公斤,體脂肪從 28%降低為23%, 膽固醇值降為正常,痛風及花粉症問題也都完全解決, 而且他每天都可以定時排便。 辨野博士的週末1公斤宿便排毒餐的原理, 是利用大量的纖維質清洗腸道。 不需要節食,只是把週五與周六晚上的晚餐, 用排毒餐取代,即可達到週日上午痛快排除宿便的目標。 週末一公斤宿便排毒餐: 週五晚上: 250克優酪乳+ 500克地瓜(蒸熟連皮吃)+蘋果 2個 週六晚上: 250克優酪乳+ 500克地瓜(蒸熟連皮吃) 週日早上: 痛快排便,徹底清除宿便。 辨野博士建議民眾, 除了吃週末1公斤宿便排毒餐,最好還能配合晚上每天快走8000步。 從飲食與運動雙方面著手,不但可以排除宿便, 防止腸道老化,還能附帶有減肥效果。辨野博士希望能夠幫助台灣民眾, 一起對抗腸道老化,預防大腸癌。

改善下半身肥胖的14種食物!

2011年01月05日
公開
51

改善下半身肥胖的14種食物! 改善下半身肥胖的14種食物! 對於女性來講,減肥主要是針對下半身, 除了適度的鍛鍊,在飲食上稍加注意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1.紫菜。 紫菜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及B2, 最重要的就是它蘊含豐富纖維素及礦物質, 可以幫助排掉身體內之廢物及積聚的水分,從而達到瘦腿之效。 2.芝麻。 芝麻含有“亞麻子油酸”可以去除附在血管內的膽固醇, 令新陳代謝更好,減肥瘦腿就輕鬆得多。 3.奇異果。 奇異果除了維生素C是它的強項外,其纖維含量亦十分豐富, 可以加快分解脂肪的速度,避免腿部積聚過多的脂肪。 4.西芹。 西芹一方面含有大量的鈣,另一方面亦含有鉀, 可減少下半身的水分積聚。 5.紅豆。 紅豆所含的石酸成分可以增加大腸的蠕動,促進排尿及減少便秘, 從而清除下半身脂肪。 6.木瓜。 木瓜除了有豐胸的效果,它更有獨特的蛋白分解酵素, 可以清除因吃肉類而積聚在下體的脂肪, 而且木瓜肉所含的果膠更是優良的洗腸劑,可減少廢物在下半身積聚。 7.西柚。 西柚含卡路里極低,多吃也不會肥,它亦含豐富的鉀, 有助減少下半身的脂肪和水分積聚。 8.番茄。 吃新鮮的番茄可以利尿及去除腿部疲憊,減少水腫的問題, 生吃效果更好。 9.菠菜。 菠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這樣就可以令距離心臟 最遠的一雙腿都吸收到足夠養分,平衡新陳代謝,排毒瘦腿。 10.西瓜。 西瓜是水果中的利尿專家,多吃可減少留在身體中的多餘水分, 而且本身的糖分也低,多吃也不會致肥。 11.蛋。 蛋內的維生素B2有助去除脂肪,除此之外, 它蘊含的煙酸及維生素B1可以去除下半身的肥肉。 12.蘋果。 蘋果含獨有的蘋果酸,可以加速代謝,減少下體的脂肪, 而且它含的鈣量比其他水果豐富,可減少令人下半身水腫的鹽分。 13.香蕉。 香蕉雖含卡路里很高,但脂肪卻很低,而且含有豐富鉀, 既飽肚又低脂,可減少脂肪在下半身積聚,是減肥的理想食品。 14.魔芋。 完全不含脂肪又美味,說到底也是減肥必食之物, 豐富的植物纖維更可以使下體的淋巴暢通,防止腿部水腫。 水水們,記得在你的冰箱,放滿這些食物喔∼^.^

調整方式,使餵奶更順利

2011年01月05日
公開
54

調整方式,使餵奶更順利 (從新知大耳朵看來備份) 調整方式,使餵奶更順利 吉娜•福特 餵奶時 餵奶前先把所有用得到的東西準備好:椅子、枕頭、奶嘴和毯子。和餵母奶一樣,母親要坐得舒適,椅子的選用原則和餵母奶一樣。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我建議所有的媽媽抱著嬰兒吃奶時,手臂下要墊著枕頭,這樣寶寶的身體可以微傾,背可以挺直。 在餵奶前把奶嘴的蓋子鬆開一些。如果擰得太緊的話空氣會進不去奶瓶,最後寶寶會一直吸,卻喝不到奶。 餵奶前別忘了一定要先試試牛奶溫度是否太高,感覺如果溫溫的那就正好。經常餵寶寶溫度較高的牛奶的話,妳會發現餵到後來,牛奶溫度會降低,寶寶會嫌太冷而不願意繼續喝。而牛奶再次加熱或把奶瓶放在熱水中太久,容易使牛奶變質,結果妳可能一餐得熱兩瓶奶,那就太麻煩了。 餵牛奶的時候必須確定奶瓶傾斜至整個吸嘴都有充滿奶水的程度,寶寶才不會吸進空氣。別在寶寶還沒吃夠前停止餵奶幫他拍氣,這樣做只會讓他覺得受干擾而生氣。 有些寶寶會先喝進去大部分的牛奶,再讓大人幫他拍氣,然後休息個十至十五分鐘,接著把剩下的一點奶喝完。在寶寶還是新生兒的階段,妳可以在寶寶喝到一半的時候讓他休息,大概用四十分鐘餵完整瓶牛奶。到了寶寶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大,他應該可以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喝完一瓶奶。 當妳發現寶寶每次喝奶都很費時,有時吃一吃還會睡著,這時就要檢查吸嘴的吸孔是不是太小了。我發現很多我照顧過的寶寶一生下來就直接用中流量的吸嘴,因為用小流量的,實在是吸太慢了。 有時候寶寶在十到十五分鐘內就喝完奶,看起來卻還想要喝,這種嬰兒通常被當成「飢餓型寶寶」,事實上這種寶寶大多數是「愛吸吮」的寶寶,而不是飢餓型寶寶,因為他們有很強的吸吮慾望,所以很快就把瓶裡的奶水吸光了。吸吮不僅僅是寶寶進食的方式,在早期階段,吸吮也是他們天生的樂趣。如果妳的寶寶在吃每一餐時,很快就把所需要吃的奶水吸光了,而且還一副嗷嗷待哺的樣子,可能需要把奶頭的洞刺小一點。在進食完畢之後,給寶寶一個奶嘴,對於滿足他的吸吮需求也會有所幫助。 用奶瓶喝奶的寶寶,如果讓他們喝了超過體重所需要的奶水,體重很容易就快速增加。如果一天額外多喝幾盎司的奶水,不至於構成問題,但是如果寶寶一直吃得過飽,而且每週固定增胖超過8盎司,最後一定會變得過胖,到了這個階段,只喝奶水將沒辦法填飽他的肚子。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還不適合吃固體食物的時候,就會產生棘手的問題。 注意下列事項會使餵奶過程更為順利: ˙在開始餵奶前,先檢查吸嘴的旋轉蓋有稍微鬆鬆的,蓋子如果擰太緊會限制奶水的流量。 ˙檢查牛奶溫度是否恰到好處,應該是微溫,而不是高熱。 ˙喝牛奶的寶寶很容易脹氣,因此在餵奶前儘量讓妳自己坐得舒適,而且抱寶寶餵奶的姿勢要正確。 ˙新生兒在喝到一半時可能就得休息,讓寶寶有大約四十分鐘的時間喝完一整瓶奶。 ˙如果早上七點那一餐都是妳叫醒寶寶進食,而且發現他並不太餓,那妳可以把半夜的那一頓奶少泡大概30CC的量。 ˙確定妳在嬰兒快速成長的階段,都能依照餵食細節去做,這樣可以避免寶寶食量減少,或者顛倒次序,把應該進食的那一餐先停了下來。

有玩有伴,孩子就有力量~

2011年01月04日
公開
53

有玩有伴,孩子就有力量~ 「這是Louise二歲生日,旁邊這個是朋友的,比Louise小幾個月」,在貿易公司上班的媽媽林美玲每翻開一頁家庭相簿,笑意更濃。宛如走在時光回廊看著Louise長大,喔,還有,看著Louise友伴們長大。 獨生子俱樂部   Louise的每張照片裡幾乎可以看到其他同齡孩子,有幾個似乎和Louise如影隨形。原來他們從小就玩在一起,從幼兒園玩到家裡,從社區公園玩到花蓮、墾丁。孩子從同學變成好朋友,而爸爸媽媽們也熟絡得比親人親。   「我們大人開玩笑說要組『獨生子俱樂部』,」林美玲說。呂家就像這些獨生子的玩樂基地,七、八個家庭彼此走動密切,小孩尤其期待「過生日」,因為那天可以留宿小壽星家。小壽星會親手製作標明時間、地點、聯絡電話的邀約卡,每年推陳出新,還標明「玩到瘋了再回家」、「讓你玩到翻過去」。不管是誰過生日,就是要玩得瘋。 孩子有玩伴 更主動   大人剛開始會擔心把孩子放在別人家,後來發現,孩子比在自家還主動、還要乖。主人說杯碗怎麼收、垃圾怎麼丟,小人兒很聽話,就連小主人的習慣也很尊重的照著做。例如Louise不喜歡書有摺痕,連書背都不能有;有些書內頁泛黃,外衣仍有八成新,「孩子們來我家都用雙手捧著書看,」林美玲很感動。   林美玲屈指一算,有十年了,「以前小小孩喜歡玩有伴,卻不懂得怎麼維繫,我們當父母的用了不少心力」。平常誰家有活動就互邀,讓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滋長友情。Louise上了國中,從小的玩伴只有一個和他同校,但仍有三個家庭沿續從小過生日留宿的習慣,三個小孩感情也特別好。 父母適時放手、適時離開   長久玩下來建立深厚的家庭友誼,也讓彼此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人家帶出門,甚至帶出國門。「孩子比較大時,往往覺得只有和父母一起旅行有些無聊」,林美玲夫婦就很熱情地向人家「借孩子」,也把Louise「出借」伴遊。像去年有位媽媽帶四個孩子一起去日本;林美玲夫婦今年過年去馬來西亞玩,也帶了三個孩子同行。孩子年齡漸長,要跟誰玩、玩些什麼,會有主張。「我們要學著了解、尊重孩子,還要學會適時放手、適時離開」,林美玲很感觸。   去年,Louise主動提出「分段式慶生」,邀約名單加入了他在國中的同一褂朋友。生日當天,林美玲夫婦負責開車,把這群國中孩子載到好樂迪唱KTV,送他們進包廂後就離開,直到約定時間再來接,然後送他們繼續第二個節目打保齡球。夫婦倆不干涉他們,免得這些青春期孩子尷尬。 認識孩子的朋友   玲夫婦倆已經很習慣當孩子們的接送司機,以前是為了幫Louise找玩伴,現在是想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們在哪裡、又做些什麼活動。Louise爸爸呂銘修很喜歡騎腳踏車,經常會邀請Louise的朋友們一起騎。因為「一起出去玩」可以多了解Louise「很要好的朋友」是怎麼樣的人,同時也可以觀察到孩子之間的互動與表現。有一次,呂銘修帶著Louisee,以及Louise的三位朋友一起去外雙溪風櫃嘴騎腳踏車。當他們要騎上一個大斜坡時,有位朋友因騎不上去想要和Louise換車騎,Louise二話不說就和朋友換,大家順利的完成這個單車之旅。   Louise的將心比心、樂於分享,林美玲認為與從小有伴一起玩、一起長大有關。現在Louise的好友來按呂家門鈴,即使知道他並不在家,還是會進他的房間看他的書,用他的電腦打電動。Louise也不會介意。 穿越黑暗有伴同行   不管是帶別人家的孩子、把孩子交給人家,還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起玩,林美玲夫婦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多少會有些掛慮,但「不去做,很多美好的事、感動的事也就不會發生」。大約在Louise念小三時,有一次好幾個家庭一起去阿里山看日出。這些小小孩在凌晨三點半就從飯店溫暖的被窩起床,摸黑走了好長的一段路,沒有喊累要大人抱,一直走到山頂,等待日出。「太陽出來了」,小小孩興奮得不得了,大人也感動不已。   林美玲現在回想起來,對當時Louise這麼小就可以做到,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也許,這就是有伴同行的力量吧!她也深深期待,當Louise未來人生必須穿越黑暗時,他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7&p=3&fp=1

陪孩子走對的路~

2011年01月04日
公開
48

陪孩子走對的路~ 陪孩子走對的路�盧蘇偉 我們周遭有太多規劃型的父母,為了孩子能上醫科或台大,用盡各種方法預先做了各種準備和規劃。我們夫妻似乎都是「大神經」,根本還搞不清楚孩子喜歡和適合的路... ------------------------------------------------------------------------------------------------------------ 父母不為孩子的未來打算,他就能學會計畫自己。孩子如果讀書是為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再怎麼辛苦他都甘之如飴。孩子的能力由父母做多少而決定。 「謝謝你給爸爸這份榮幸,送你上學!」這是每天我送孩子上學,他要下車時我對他說的話。酷酷的他剛開始只輕輕的回一聲「謝謝!」現在偶爾會說:「謝謝您的看重!」許多人都很羨慕我這個來報恩的孩子,自動自發,自我管理,並為自己負責。除了神經常會少一根,搞不清楚狀況外,很少有機會讓我們操心。 「怎麼教的呢?」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期待他要怎樣,我先要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 要成稱職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我的孩子期待他的父母怎樣對待他,我們夫妻只是盡最大的努力陪伴他走一段路,支持、鼓勵他做他喜歡的事。我一直覺得,孩子是讓我們重新選擇過一次自己要的童年和成長歷程。我的父母很愛我,但大部分時間在為生活忙碌,和金錢奮鬥,很少有機會存下親子間成功的存款。我身為孩子的父母,就一再的提醒自己,要把孩子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太太負責陪他學習,我負責陪他玩,我的理想是做他最好的大玩偶。但我卻不是孩子的玩偶,有時像是他競爭的對手,有時是他別無選擇時的球友,有時又像他諮詢的百科全書,媽媽反而比較像他的玩偶,高中了還經常賴著媽媽抱抱!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做孩子的朋友?」我知道自己的成長經驗,我不要別人來管我和教我。所以我謹慎的站在遠處,看著,等孩子對我提出他的需要。孩子年紀愈來愈大,我站的就愈來愈遠,他對我的需求也愈來愈少。最後我忍不住請求他,給我送他上學的機會。因為等他高中畢業後,父子再也不容易有獨處的機會,我趁他想學網球時趁機搭上便車,要求教練讓我們一起學。還好現在我們父子都有共同的約會,周日下午要一起趕著去佔球場和打網球。孩子愈長愈大,就離我們愈來愈遠,有機會和孩子共處是很難得的,更何況有共同的興趣,因為有網球,即使他讀了大學,我還是有機會邀他殺一場! 「我也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麼?」孩子從小興趣變來變去,幼稚園他是個恐龍專家,家裡有幾十本恐龍的書和各種模型玩具,這都是我主動買給他的。之後他喜歡上歷史,我們有各個階段的全套歷史故事和有聲書。後來他喜歡上物理,書櫃上有著各種物理書。最近他愛上了經濟的各種議題,書架上也有好幾本與經濟有關的厚書。小時候孩子要什麼,我就張羅什麼給他,其實也在滿足我自己的許多好奇。現在他已經不需要我們的協助,自己上網找書和逛書店,我為了多知道一點,他看的書無論如何自己都要翻一下。我只知道我父親對待我的方式,「父母不能為你做任何的決定,但會在你做完決定之後,全力的支持你!」我還搞不清楚孩子真的喜歡什麼?我想他自己仍在摸索。我只希望做他最好的支持者和啦啦隊,永遠的賞識和支持他的決定! 「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經常有父母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都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分享我孩子的經驗。父母不為孩子負責,孩子就能學會為自己負責;父母不為孩子的未來打算,他就能學會計畫自己。做的愈少的父母,孩子就能有愈多機會磨練自己;父母出力愈少,孩子就要更加努力。能力來自意願,如果孩子是為父母讀書,我想他應該會應付和敷衍,孩子如果是為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再怎麼辛苦他都甘之如飴。孩子的能力由父母做多少而決定。 我們周遭有太多規劃型的父母,為了孩子能上醫科或台大,用盡各種方法預先做了各種準備和規劃。我們夫妻似乎都是「大神經」,根本還搞不清楚孩子喜歡和適合的。孩子只上過一天的補習班,或許他真的不知天高地厚,以為自己讀就可以應付未來的考試。他每天一定會抽出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書,由於動作慢、操作能力差,所有的努力只能勉強應付老師的要求,每天中午還會有精力在大太陽下打球。每天我載孩子出門,看他不是很用心在衣著上,雖然和我的期待有些落差,我都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應由他自己決定和負責。走在孩子的背後,如果孩子不需要我,我也盡可能不要去打擾孩子。如果有一天,他不再需要爸媽了,我相信我會完全的放手讓孩子飛翔在屬於他自己的天空。 「陪孩子走對的路!做對的事!」就讓我們學習做一個放心和輕鬆的父母,陪孩子走一段學習成長之路吧! ※摘錄自親子天下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66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2011年01月03日
公開
50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 6.5~6.7%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摘錄自親子天下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80

原來孩子們都做得到~

2011年01月03日
公開
56

原來孩子們都做得到~ 原來孩子們都做得到�吳敏蘭 每年的五月,我們的幼稚園都會為大班要畢業的孩子舉辦兩天一夜的「畢業成長營」,「成長營」顧名思義就是要證明孩子已經長大了,準備好要進入小學、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所以首要條件就是「父母不隨行」,每次聽到這個條件,往往父母比孩子還更放不下!以今年為例,我們就有孩子已經報名,但是媽媽在前一天仍未鬆口說好呢!   有好多孩子其實每天仍然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睡的,聽到要自己睡,原本都面有難色,但是在為期兩週在校內的「行前訓練」,我們不但密集分享孩子們所要體驗的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加強孩子們的動機,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其實「同儕」之間學習的力量真的是很大,問孩子「長大了,敢不敢自己睡?」只要一個孩子說「我敢自己睡!」,其他人就陸續舉手了!就算是真的有一兩個仍在猶豫的孩子,在我們分享「沒關係,大家都一樣緊張,我們大家抱在一起睡!」時,也都笑了起來!   許多爸媽不放心,在孩子的行囊內放了孩子的小被子、小娃娃、平安符等等•但是當我們沒睡午覺、玩了一天,終於回到房間換上睡衣時,孩子們可是興奮到最高點呢!當我到各個房間去發宵夜時,發現有的孩子用棉被玩捲蛋捲的遊戲,有的興奮的在分享下午競賽所得到的零食,有的嘰嘰喳喳的聊天說個不停,有的則已經筋疲力盡,碰到枕頭就睡著了•完全沒有任何一位孩子睡不著、認床、想媽媽、掉眼淚呢!當我回房在Facebook上傳照片給同步在家等候的爸媽時,還有爸媽因此而表示「怎麼孩子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剛剛打電話報平安,急著要掛電話回去玩呢!」字裡行間盡是父母的失落呢!   這次要出發前,各組老師和自己所帶的孩子家長都已通過電話,從孩子的過敏、用藥、飲食習慣、睡覺習慣等等,一一了解•但是直到要出發前,我都還是看到媽媽們在老師的耳邊耳提面命,進行最後的交代,老師們一面幫孩子整隊、確認行李,還要一面「安撫」爸爸媽媽的心情,真是不容易!其實,當我們出發後,我從旁觀察,當孩子們被賦予「獨立」的機會時,還真是潛力無窮呢!我們讓孩子自己拉著行李走向遊覽車時,孩子臉上的神情都好像被「加持」過了呢,雖看得出有小小的不安,卻個個神氣又驕傲!   一路上,孩子們的表現可圈可點,簡直就是前兩週「行前課程」的驗收,孩子們自己上廁所、自己背背包、水壺,口渴了拿水壺喝水,太陽大就自己戴上帽子•老師們不再事事叮嚀,而是逆向的說「哇!大家看Jade 好棒喔,自己擦好防曬油,還會幫同學擦!」「喔!大家看Angelina的行李已經收拾好了,好整齊喔!」馬上每個人都「見賢思齊」一個比一個棒了!   而這次畢業成長營最讓孩子及老師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特別安排的「內務比賽」•別看孩子們才五六歲,整理起房間還真不馬虎!我們在孩子們將行李收拾好,進行早操的時候,到各個房間巡房評分•幾乎每個房間都整整齊齊,看起來好像是還沒有入住過的房間!實在很難想像每個房間在前一晚都被孩子們玩到天翻地覆呢!我們讓孩子們相互學習、到各個房間相互觀摩,看看房間可以如何整理看起來會更整齊,並選出前三名房間給予表揚!   出門旅行是個很好觀察孩子的機會•我們在出發前、一路上都不斷的教導孩子對自己的東西「負責」,負責準備自己要帶的東西、負責整理自己的行李、負責收拾所換下的衣物、髮夾、盥洗用具,並且學會如何「有效」收納所有東西;這些對於孩子都是難得的經驗•現在好多孩子都有出門旅遊的經驗,但大多是爸媽菲傭幫忙收納,孩子只會開口、等著被服侍,這次我們樣樣讓孩子「自己來」,在孩子臉上看到的不是挫折,而是「我可以做到」的神氣•其實,孩子們真的是充滿無限可能,只看我們給他們多少機會,他們就會發多少光和熱! ※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00

禮貌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01月02日
公開
55

禮貌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天在朋友家,她念國二的兒子正好放學回來。他看到我們並未打招呼,也沒喊他媽媽,便直接穿過客廳進去裡面。朋友有點尷尬,就先跟他說話:「你回來了?今天課上得還好嗎?」孩子還是不答腔,自顧自的進了房間。很奇怪的是,我聽到鎖門的聲音。我驚愕的望著朋友,她自我解嘲的說:「唉!現在孩子都是這樣。」我很不以為然,這不是理由,因為也有孩子不是這樣。這是沒有禮貌,這孩子被寵壞了。   我小時候放學回家是先要去喊母親,說:「媽,我回來了。」然後看今天家中有什麼事需要做。母親說家是大家的,所以家事要大家做;長輩走進房間,小輩要站起來,不可以大剌剌坐在椅子上不動;別人跟我們說話,不論是誰,都要很有禮貌的回答,她不要別人說她的孩子沒有家教。母親的這些要求後來變成我們出社會後待人接物的態度,也真的讓我體會到「有禮走天下」這句話。   其實,在文明社會中,有問有答是基本禮貌。晚輩對長輩怎麼可以愛理不理,高興才回答、不高興就不回答呢?杜威說:生活即教育。「禮貌」是一個需要從小、從生活中教的習慣,它直接儲存在大腦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哪怕這孩子將來得了失憶症,他小時候學的習慣並沒有丟掉。父母不可以推諉掉這個教養的責任。   後來跟學生談起這件事。一個學生說:「大人也是一樣呀!我們跟父母講話,他們也是愛理不理的。」另一個說:「我爸從來都不曾正眼看著我說話。」還有一個說:「我們才不敢回答,每次回答都被老師說強辯,反而挨打。」我才明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原來是大人說話也不客氣,給孩子做了壞榜樣。   我想起曾接過一通電話:「喂,你是那個洪什麼嗎?有人託我帶東西給你。」原來我妹妹在美國的學校教書,把他們多的英文書託人帶回來捐到山地去。這人很熱心,但是很沒有禮貌;還有一次在宴會上,坐我旁邊的企業家飯後端起茶來咕嚕咕嚕的漱口,然後吞下去。剎時,我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這行為只可在洗手間做,不可在餐桌上做。報上有讀者投書說:幾十個學生下公車,卻沒有一個人跟司機說「謝謝」,我們社會怎麼進步到連這些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了呢?   「禮」是社會運轉的潤滑劑;無禮,社會就會充滿暴戾之氣。現在的孩子在家中父母無暇教,到學校又忙著學那些出社會後用不到的方程式,使得真正該學的沒有時間學。其實我們中學課程教太多太深的知識,中學的教育應該是通才教育。因為大部分的人不需要高深的學問才能就業,但是他一定要有普通常識和進退應對的禮貌,事業才會順利。 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就請學校從禮貌開始教起吧! ※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46

順其自然,等待孩子成熟 ~

2011年01月02日
公開
56

順其自然,等待孩子成熟 ~ 順其自然,等待孩子成熟 �洪蘭 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問我,她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吃完午飯就往外衝,是全班衝得最快的一個,而且不愛寫字、做功課,該怎麼辦?我說,小一的孩子吃完飯不往外衝,父母才要擔心。 閱讀是習慣,不是先天設定的能力   我們的大腦是演化出來讓我們打獵採集的祖先求生存的,不是做功課的。演化學家認為人能發展出文字這個「非自然」的溝通工具,是個奇蹟,能夠快速的閱讀它,更是奇蹟中的奇蹟。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在演化的歷史上太短了,短到連眨眼的工夫都不夠,因此無法登錄在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閱讀,有一種學習障礙叫「失讀症」(dyslexia),全球約有6%的人口有此毛病,他們的IQ正常,但就是不能閱讀。   如果不是先天設定,那麼為什麼大腦又會閱讀呢?因為大腦有可塑性,可以一直不停地因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迴路的改變與強化」。人類為了把經驗傳承下去,也為了突破口語傳遞的時空限制,而發明了文字。文字發明了以後,大腦把原來做別的事情的神經元調來處理新發明的符號,這個理論叫做「神經元回收再用」理論(neuronal recycling),所以大腦中有語言中心,但是沒有閱讀中心,因為它是調兵借將湊合起來用的雜牌軍,大腦中並沒有專門給它一個位置。 孩子愛玩愛動,是在學習生存技能   孩子愛往外面跑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祖先每天至少走十二公里去覓食;而孩子坐不住也是正常,因為我們的祖先很少坐下來,他們必須不停覓食才能餵飽肚子。人是到了一萬年前進入農業社會之後才安定下來的,所以父母不必太擔憂。孩子在小的時候愛探索、愛遊戲都對他好,他是在學習出社會以後的生存技能,如察顏觀色、建立人際關係等等。 等待大腦成熟,讓孩子順其自然成長   不過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都是害怕孩子少學了什麼,所以《大腦當家》的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最近寫了一本書,叫《Brain Rules for Baby》,教父母怎樣才能教養出聰明快樂的孩子。書中一再說不必花大錢去買電腦「益智」遊戲,麥迪納就他的專業(他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系發展分子生物學教授)來告訴父母,孩子的成長要順其自然,大腦還未成熟,強迫孩子去做他能力還未到之事,對孩子是傷害。 期待過高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害   傷害在哪裡呢?在學習態度。孩子因自己不能控制的外力因素(如手還拿不穩筆,寫字會寫出格;智力還未開,聽不懂老師講的東西)而一直受挫時,會因失敗的經驗最後變成「習得的無助」,就像是一隻沒有主控權而無辜被電擊的狗,換到新環境可以自主時,仍然趴在電板上接受電擊,過去「怎麼做都無效」的觀念已經使牠放棄嘗試,選擇坐以待斃了。所以他說父母過高的期待、持續性的憤怒和失望對孩子是“toxic”(有毒的),這個毒會傷害孩子大腦的發育,並導出青少年憂鬱症。 爸媽不要把孩子當作競爭的工具   我曾經看過一個父親很得意地把他2歲的兒子叫出來背乘法口訣,孩子背得很順,爸爸臉上有光,期待我們稱讚,但是因為我不認為2歲會懂「乘」的意義,所以我就從皮包中拿出巧克力糖說:「你背得很好,這兩顆糖給你,你想不想要多兩倍的糖?」孩子興奮的點頭,我問:「那你要幾顆?」他一臉茫然,爸爸的臉馬上就陰沈下來了。我其實不是故意找麻煩,而是我很不喜歡父母把孩子當作跟別人比賽的工具,好像孩子好就是他的成功。   在二十一世紀,任何領域有特長都能出頭,有一句話非常的好,「沒有什麼叫天才,把孩子放對地方,使他能力可以發展出來,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有天賦的能力,爸媽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短處、每天嫌他不好的地方,要鼓勵他發展長處,等長處發展好了,有了信心,短處自然會被帶上來。 爸媽要記得:孩子是上天的福賜,絕不是競爭的工具! ※摘錄自學前教育雜誌網站:http://www.hsin-yi.org.tw/preschool/commendatory.asp?id=94

鼓勵孩子的重要~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73

鼓勵孩子的重要~ 前些時候,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某個談話節目在聊補教人生。想當然爾,這個主題是了搶搭高國華、陳子璇、劉毅三角風波的列車。 節目中找了幾個所謂的補教名師,暢談自己的創業過程。其中一名作文老師,他滔滔不絕地陳述現在國小學童的作文有多麼糟糕,他甚至還舉出了例子:一個小孩用「況且」造句,他寫道:火車經過山洞,況且況且……。 此刻,現場所有來賓笑得東倒西歪,接著是一片嘆息。大家開始七嘴八舌的痛陳下一代可怕的作文,當然囉,還有自己身為父母的用心與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真的很難過,為那個被嘲笑的小孩難過,如果我是那個小孩,大概會從此不敢碰作文了吧。   這己經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媒體總習慣把孩子的作文拿出做文章,但我真的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笑的?朋友要我別生氣,他對我說那只是節目效果。或許吧,但即使是效果,多少也曝露出我們對小朋友作文的態度:文不對題、辭不達意、胡說八道、鬼話連篇,總之就是一個字──爛!   於是我想問,什麼叫好作文?於是我想知道,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小朋友的作文?我覺得,小朋友的作文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想像與創意。所以我覺得這個造出「火車經過山洞,況且況且……」的小孩很棒。他造的句子畫面感好強啊,大家一看到這個句子就明白這句話的意境。我曾跟幾個老師聊到這件事,他們也都很欣賞這名孩子有趣的創意。   我們為什麼不能欣賞孩子的創意與想像呢?他們的世界很有趣啊。我真是不懂那些所謂名師與來賓在笑什麼?難道身為父母、師長的價值就建立在摧毀孩子的信心上,還是把小孩妖魔化後,才能證明自己有教導的地位?   這個小孩的句子很棒啊,他把聲音與文字做出了連結,進而延伸想起自己坐火車的經驗。這很棒啊,他知道如何捕捉聲音耶!雖然況且一詞不是這麼用的,但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告訴他,我們可以在嘲笑他之前為他的創意與想像拍手,因為他己經向這個世界往前探索了一步。  此時的他,只要我們伸出手,他就敢再往前邁一步。結果呢?看看我們做了什麼!大人自以為是的笑聲嚇得他退回去了。想到這裡,我就覺得難過。鼓勵永遠是最好的方式,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而不是建立自己的優越感。我們都曾是小孩,也都害怕被嘲笑、輕視,想想那時的自己,不也是如此嗎?我想起自己親身的一個故事:  在信義區某一家安親班中,一群小朋友上完了第一堂作文課,其中一位小朋友興奮地把自己剛寫好的作文拿給媽媽看,結果媽媽一打開作文簿就皺起眉頭,開始挑起錯字,小朋友的臉色也興奮轉為失望……。在現場目睹這一幕的我,心裡很不好受,回到家我整晚還在想這件事,於是我隔天寫了一封信給那位媽媽,那封信的大意,是她的孩子在短短四十分鐘左右完成了一篇文章,無論文章寫得如何,都應該要為孩子的努力與成就喝采。  我想說的是,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的作文,但不要苛責他們;我們可以要求他們的作文,但不要勉強他們;最重要的是要鼓勵他們,讓他們因此有勇氣去嘗試,而這不正是你我所希冀的嗎?讓我們站在鼓勵的一方,讓孩子勇敢寫出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想法,只要有耐心,你就能看到孩子的進步。 ※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99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68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 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439

媽咪不再讓寶貝去上公幼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66

原本媽咪讓寶貝去上公幼的用意是希望寶貝能與童齡孩子一起過團體生活,且對學校產生興趣,但媽咪沒想到寶貝上公幼後,不但沒學到好習慣反到學到一些壞習慣和不聽話,寶貝在未上學前非常乖巧,且會在家自己要求媽咪教她寫字、畫畫、要媽咪說故事、陪她一起學習,但自從上公幼後,回到家只愛看電視、拿東西亂畫、說話不禮貌,讓媽咪說也說不聽、叫也不回答讓我很生氣,前陣子還出現會打人、踢人的情形,問老師卻得到讓人傻眼的回答,寶貝自從上公幼後,回到家常可看到受傷回來?,問她有時也搞不清楚狀況,而去年12月時,又因老師帶他們去操場運動,回教室時同學拉她走太快造成她跌到膝蓋受傷又瘀青,跟老師反應後卻讓老師說成寶貝在學校很愛管別人,更不準寶貝到操場時與同學玩,要寶貝坐在旁看同學玩,讓我很生氣,我跟老師說:我沒怪你們的意思,只希望老師帶孩子出去玩時,能多注意呆子的安全,不要孩子回家受傷後,老師卻一點都不知道還一直推卸責任,真的對這位老師的每回說詞讓我很生氣,真不知她的教育理念會不會害到又小的心裡,真是吹殘國家幼苗,周遭朋友要我去跟教育局提告,但我不想,因為我已決定不再讓我的孩子去那上學了,畢竟我不希望孩子在剛上學時,就對老師產生不好得印象,只希望寶貝對往後的學習能更加快樂,這就是我要的,天下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快樂、健康、平安大,這就是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是嗎?

天然的感冒藥

2010年12月27日
公開
75

天然的感冒藥~ 近來造成十數萬人飽受病魔的摧殘,不僅醫院裡盡是擤鼻涕的聲音, 在各行業的辦公室裡的一眼望過去,也都是傷風者過半。 面對感冒,國人的習慣常是自行到西藥房買綜合感冒藥、感冒糖漿、 鎮咳或退燒等,成藥來服用,這些感冒藥的成份裡含有抗生素、抗組織胺、 咖啡因及普拿疼, 而這四種成份對人體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例如:抗生素(可能有抗藥性的問題,愈吃愈重才有用)、抗組織胺 (可能引起嗜睡或昏睡)、還有咖啡因。  一瓶感冒藥水照規定需分三次喝,(結果往往一次就喝光)、 普拿疼(可能會傷及肝臟和腎臟),倘若民眾未找醫師診斷後再吃藥, 結果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再者;也有部份民眾在心理上或生理上 對西藥過敏,不願意服西藥。  擔心吃太多藥物產生諸多副作用。感冒,可以不吃藥嗎? 試試以下方法吧。在此提供一些簡便有效的食療,相信對正受感冒所擾的民眾 大有助益。 一、熱鹹檸檬茶 用新鮮檸檬切一、二片薄片,放些鹽巴約一公克,再沖熱開水一杯並趁熱喝。 趁熱喝非常好喝,如放久了就會變苦。熱鹹檸檬茶能順氣化痰、消除疲勞,飯 前飯後都可以喝,不會傷胃。每一杯可沖三次,第二、三回沖時,不需再加鹽 巴,注意不可沖冷開水。在感冒剛開始時每天多喝幾杯,就不至於惡化,而且好 得很快。 檸檬經熱開水加熱後,會產生一種天然的化合物---羥苯甲基氨基乙醇,這種物 質是一種類似天然的類固醇,能解除感冒、身體循環淤阻充血的症狀。而鹽巴 可平衡體液,中和疲勞引起的痠痛,就好比打點滴一樣。而兩者相加,更有特殊的 順氣調整身體機能的療效。 二、蔥花稀飯 稀飯煮熟,加一大匙蔥花,每餐吃一、二碗,熱呼呼的蔥花稀飯一下肚,身體馬 上溫暖起來,然後再蓋個厚被子,出身熱汗,感冒自然就減輕了。 吃生蔥可以 殺死口腔中的病菌,因為蔥的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油(蔥蒜辣素), 因而在感冒流行時,吃點蔥大有幫助。 三、紅糖薑湯 三公分長的生薑二、三塊拍碎,加二大匙紅砂糖,煎湯,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 或到超市便利商店買可隨沖之薑茶包來泡一樣有效果。 生薑可逼出寒氣,紅糖 富含鐵質,補血補充力氣,對付病毒。 四、熱番石榴茶 兩個平常吃的台灣小番石榴或一個泰國大芭樂,每個切成四片,加入七碗的 水,煮開後再再以小火煮五分鐘,去渣當茶喝。熱番石榴茶有清熱、解毒、利 尿和消炎的作用,尿尿次數增多,感冒病毒就會隨小便清出去。 五、薏米扁豆粥 至米店買薏米及扁豆,以薏米及扁豆各半碗煮成粥,每天早晚飯前吃一碗,喝 到好為止。薏米扁豆強健脾胃去濕氣,能加強腸胃吸收能力,胃腸吸收能力 好,自然有體力來對抗感冒病毒。 六、地瓜薑湯 以一個大地瓜削皮後切成小塊,一塊生薑切成薄片,加水六碗煮熟後,再加五 大匙紅糖,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地瓜補充營養,生薑可去寒,一定很有幫 助。 七、薄荷茶 至市場或青草店買新鮮薄荷葉,每次用一兩沖熱開水喝,每天早晚飯後喝一 杯,適合口乾、喉嘴痛、沒有痰或痰黃黑的熱感冒,喝到好為止。 薄荷、味辛 苦、性溫,含薄荷精及單寧酸等,能發汗、退熱和殺菌,可治傷風頭痛、支氣 管炎、防止痙攣、宿食不消、健胃及通利關節等。 八、紫蘇茶 至市場青草店買紫蘇葉,每次用手抓一把,加水五碗,煮滾再煮三分鐘,每天早 晚飯後喝一杯,喝到好為止。 紫蘇、味辛性溫、常用於發汗袪寒、降氣化痰、 肺氣喘急、心腹脹滿、安胎及魚蟹中毒。 九、熱梅茶 每次用五個醃漬蘇梅或紅鹽梅(可到大超市購買),沖熱開水一大杯攪拌五分 鐘再喝,早餐與晚餐各喝一杯,喝到好為止。 常吃感冒藥嗎?小心吃錯藥會侵蝕你的健康。  一個小男孩走進新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鄭敬楓的診間,他全身長毛而且身材矮小,「一看就知道長期服用類固醇,」鄭敬楓談到病人覺得不忍心。  因為類固醇可以在短時間內降低發炎的反應(例如發燒、喉嚨痛),很快地就讓病患感覺很舒服,是許多診所醫生贏得「醫術好」的秘密武器。  但是長期使用的結果,會產生許多的副作用,例如:抑制發育、多毛症、滿月臉、水牛肩、骨質疏鬆、高血壓、白內障、局部皮膚萎縮、血管擴張、黴菌感染等,反而得不償失。  除了類固醇,強效的止咳藥可待因(codeine)及抗生素(antibioitics),也是必須注意的陷阱。  可待因的止咳效果很強,但是長期大量使用可能會成癮,而且有痰的時候服用可待因,會讓痰咳不出來,可能造成肺炎。就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啟哲所知,「在醫學中心除了複方咳嗽藥水外,很少耳鼻喉科醫師單獨開出codeine這個藥方。」  診所醫師也都明白可待因強力鎮咳的後遺症,但為了迅速止咳,又要避免肺炎的發生,有些會同時加開抗生素做為預防。  但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結果,會產生抗藥性,嚴重者可能造成「細菌無藥可治的情形,」德音診所院長鄭文生警告。  黃啟哲的臨床觀察發現,「70∼90%的第一線抗生素,對於台灣民眾的鼻竇炎已經都無效了,」他感慨地表示「細菌被愈養愈毒。」 小孩感冒沒人敢用阿斯匹靈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阿斯匹靈(Aspirin),「幾乎沒人用在感冒了,」黃啟哲表示,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它很容易引起一些用藥後的過敏現象,而且一發 生就很嚴重。另外,若是病人感染的是水痘或呼吸融合病毒,一開始很難與一般感冒區分,若服用阿斯匹靈會產生「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會造成中樞神經的後遺症,影響學習能力及智商,所以18歲以下的孩子感冒,不要服用阿斯匹靈。  鄭文生以多年來的執業經驗提醒民眾,小心你及家人的感冒藥,不要出現下列的成分: ●類固醇:當見的藥名有steroid、betamethasone、prednisolone、decadron等。 ●抗生素:常見的標示有盤尼西林、紅黴素、頭孢子素……,鄭文生提醒「只要是『XX西林』、『X黴素』、『XX素』、英文字尾是『mycine』、『cillin』的都要小心。」 ●阿斯匹靈:大部份的醫生及藥師都知道阿斯匹靈用在感冒的嚴重性,所以不會亂開。但是民眾自行買藥,要特別注意。  身為開業醫的鄭文生表示,「民眾求快好」和「醫生下猛藥」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他呼籲民眾: 1.了解感冒的病程,不要求快:在民眾「愈快好,愈厲害」的認知下,開業醫生為了在市場上生存,只好「下猛藥」鞏固招牌。但是感冒的病程差不多是一個星期,用強效藥把症狀壓制,並不代表病好了。 2.感冒不一定要打針: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對藥物的反應較激烈,而且無法追蹤過敏史,」鄭文生表示,除非是無法吃藥的情況(例如嘔吐、疹性咽喉炎),「大人也是要看症狀,不要動不動就要求打針。」 3.不要一個醫生看了沒效,又看第二個、第三個:在固定診所建立完整的病史,較容易診斷出慢性的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不會被當成感冒治療,而且醫生也較能追蹤長期服藥的劑量,避免嚴重的副作用。 4.拒絕不明成分的藥品:例如許多在廟前、開著車來叫賣的黑藥丸,其實主要成分是類固醇,只是做成中藥的型式,讓民眾誤以為「藥效較溫和」。  辨識藥品對於一般民眾是一件困難的事,鄭敬楓說,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這家才有效,別家都沒效,可能就要小心這家了。」(梁煙純) (審稿專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

寶貝學校聖誕節慶祝活動

2010年12月24日
公開
58

今天是寶貝學校聖誕活動,原本想愛寶貝去參加,但寶貝不想去便帶寶貝和托育寶貝去吃早餐後就回家,沒想到回到家後老師便打電話來問為何沒去學校,我跟陳老師說:昨天與黃老師溝通後,黃老師的語氣和讓媽媽我很不高興,陳老師要我帶寶貝去參加活動順便聊聊,我問問寶貝要去嗎?寶貝便開始哭不去,請她自己與老師說,寶貝邊哭邊跟老師說不去,後來媽咪與寶貝溝通後,寶貝要媽咪陪她一起去參加,結束後便要馬上帶她回家,答應寶貝今天不在學校用餐便帶她回家與托育寶貝玩,到校後寶貝剛開始不去玩,但一會便和同學玩在一起還要求拍照,托育寶貝因想睡覺但太吵而哭鬧,安撫後便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等結束後再回教室做聖誕樹,但時間很短所以根本來不及做完,老師只好請家長帶回家慢慢與孩子一起做,於是老師要家長先回家,但寶貝執意要與媽咪回家,不願在學校用餐,所以媽咪只好將寶貝帶回家與托育寶貝一起用餐,最近寶貝超不想上學不知在學校怎麼了,也許老師和生病都有關係吧!希望寶貝過年後能適應心環境,也能學到他自己想學得東西,寶貝∼加油囉!99年12月24日-裕喬與同學合照-大同附幼-舉辦聖誕活動199年12月24日-大同附幼舉辦聖誕活動-裕喬在教室內做聖誕樹過程拍照99年12月24日-大同附幼舉辦聖誕活動-裕喬和雨芯在教室內拍照99年12月24日-大同附幼-裕喬-舉辦聖誕活動(聖誕老人發禮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