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鹽巴18招~

2010年10月26日
公開
55

鹽巴18招 比男人好用 豆腐不碎 咖啡去苦 還可消炎鎮咳2010年08月03日蘋果日報 鹽巴是食物美味不可或缺的關鍵,料理前加點鹽,不但魚好煎、豆腐不碎,還能讓咖啡去苦,中醫上也能消炎鎮咳。今天請專家介紹18種鹽巴妙用,不論料理三餐或做家事,都是主婦的好幫手,比男人還好用!報導╱劉燕美 攝影╱吳朝奎、高世安 料理幫手 1.蛋殼好剝 水煮蛋時加2茶匙鹽,有助蛋白質緊實。因鹽水沸點比水高,水溫較高讓蛋白收縮快。 2.豆腐不碎 豆腐煎煮前先在淡鹽水中浸泡半小時,可讓豆腐質地變紮實,烹調時就不易破碎。 3.防止黏鍋 煎魚前先放一點鹽和油,依鍋子材質選擇在冷鍋或熱鍋時加,避免魚皮黏鍋。 4.減少苦澀 帶有苦澀味的蔬菜,切好後加鹽抓醃,讓鹽透析,出水的汁液倒掉後,可減少苦澀味。 5.加速解凍 冷凍的肉類可先放在淡鹽水中,不僅解凍速度快,並讓肉類表面蛋白質緊實,鎖住肉汁。 6.防筍老化 竹筍放1天甜味易流失,買回後馬上在切口抹鹽,讓表層纖維略乾硬,就能把甜份留在內部。 7.白飯更Q 台鹽研發處高級研究員周佰隆博士說,煮飯時加1小匙鹽讓沸點提高,增高煮飯溫度,讓澱粉糊化,飯Q軟。 家事達人 8.減少油漬 鹽巴灑在瓦斯爐周圍凹槽內,可避免溢出的湯汁或噴出的油沾染而焦化,讓掃除更輕鬆。 9.擦拭金屬 用摻點鹽的檸檬汁或醋來洗刷金屬器具,可磨除髒垢並去鏽,恢復金屬光大。 10.消毒砧板 用高濃度鹽加少許醋刷洗砧板,能殺菌和清除溝縫髒污。 11.排水孔除臭 鹽有殺菌功效,將鹽水倒進水槽排水口,能減少異味。 12.衣物定色 專業洗衣達人沈富育老師建議,新買的彩色棉麻衣物,初次洗滌時可先浸泡在鹽水20分鐘,有定色效果,可保持顏色鮮豔。 其他妙用 13.銀飾除黑 水中加大量鹽加熱後放鋁箔紙,再放氧化發黑的銀飾,鋁離子活性較強會取代氧化物中的銀,將銀還原,1分鐘就讓銀飾變亮。 14.咖啡去苦 想喝黑咖啡減肥或排水腫的人,若不喜歡黑咖啡的苦味,又不想加糖,可加入少許鹽緩和苦味。 15.舒緩蟲咬 昆蟲咬傷的患部沒破皮,可塗鹽水舒緩癢腫,利用鹽分將蚊蟲分泌的蟻酸透析出來而消腫止癢。 16.鎮咳消炎 咽喉乾燥、痰咳不出而頻咳嗽時,喝溫的淡鹽水可消腫並幫助咳痰,但嚴重扁桃腺紅腫者不宜過量。 17.保健牙齦 淡淡鹽水可改善失眠或火氣大引起的牙齦腫痛、出血,及牙周病出血引起的輕微症狀。 18.消泡泡眼 用化妝棉沾鹽水敷眼能消眼部浮腫,台鹽公司周佰隆博士說,因鹽滲透壓高能將水分透析出來。 專家說 嘉鄉家事教育訓練師 陳安祺 杯上的茶漬和烹飪烤焦的用具,可以利用揉過的錫箔紙沾鹽巴來搓洗,可磨除表面污漬,恢復光亮。 料理達人 蔡季芳 湯品在喝前再加鹽調味,尤是雞湯或排骨湯,鹽會讓蛋白質略變硬,風味佳。若蛋殼有裂痕,鹽水煮蛋有助蛋白凝結,防蛋白流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北港分院中醫師 楊淑媚 皮膚有傷口時不適合泡鹽水,否則會很痛;若皮膚有紅腫熱痛或化膿時,也不宜泡鹽水,易使傷口更嚴重。

萬聖節的由來~

2010年10月26日
公開
57

萬聖節的由來~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三、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纔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媽咪 ,不要愛我太多

2010年10月22日
公開
49

媽咪 ,不要愛我太多 【媽咪,不要愛我太多!】 【文�楊毓菁;採訪諮詢�林麗玲(友緣基金會臨床督導)】   女兒脾氣非常不好,不順她的意就大叫大哭,之前我說不可以,他還會乖乖接受;最近她抱也不要,哄也不行,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追根究底,老公到40歲才生了她,他很寵女兒,女兒又很會撒嬌,現在變聰明了,她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只要對爸爸發出求救信號,就什麼都可以。∼念慈   這是【奇蜜親子網】討論區一位媽媽面對孩子被寵壞的無力感。 父母的「我值」溺愛之始   「很多父母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就是溺愛。」友緣基金會督導老師林麗玲從輔導個案中發現,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叫不停真得會抓狂,於是滿足他就成了「暫時」解決的辦法,也成了親子間的「潛規則」。   但是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很容易就跨進了溺愛的界線: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一直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的給他了,相安無事,當時的親子緊張關係是解除了,孩子卻也清楚地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父母幫忙 卻永遠過不了關   一位即將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女孩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掉,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潛意識中,更氣父母干預太多。我們的介入是否剝奪了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愛是給力量 不是介入   林麗玲的女兒因為不適應小學而哭了一星期,問她想要父母做什麼,女兒只想說一說、哭一哭讓爸媽「秀秀」,抹抹眼淚,她還是會去面對學校生活。其實孩子真正要的是當時父母的貼心回應,陪她一起想想怎麼辦,孩子就會療好傷,換個心情走下去。   孩子的生活當中,有黑的部份,也有亮的部份,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把亮的部份一天天多起來。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當孩子靠自己走出挫折,會覺得「自己很棒!」,對自己更有自信;靠爸媽施出援手,雖然逃過當下那一劫,卻覺得自己很糟糕,而永遠無法自我逃避。 孩子有挫折 父母要先過關   林麗玲的女兒適應了一星期,有些孩子可能要哭一個月,這段時間對父母尤其難熬,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第一個要過關的反而是父母。   「如果你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有力量的人,那就不是愛了!」林麗玲說,真正的愛要靠父母釐清怎麼做對孩子是最重要的,做這事是為了他,還是為了我的不忍、難過、很煩,要靠自己經常定位、自我提醒。 溺愛警訊5 check ▲孩子一直抱怨或發脾氣,直到如願才開心。   若直到5、6歲還會這樣,表示孩子早就發現這是馬上如願的妙招。 ▲與其他孩子的關係經常發生問題。   孩子被父母照顧的太好,無法適應別人的情緒,而不受玩伴的歡迎。若孩子已經已經離開學步期,就要注意他如何與其他人分享事物及社交技巧的發展。 ▲家裡的玩具多到滿出來,但她還要更多。   你可能已經讓孩子認為不需要努力就能夠得到一切她想要的。 ▲孩子過胖。   之前的教養模式顯然無法解決體重上升的問題,更或許是教養模式導致孩子過重,身體問題必須諮詢醫師,也要想想自己是否提供太多垃圾食物或過剩營養。 ▲孩子希望你為他做他可以做的事。   想想自己是否做了過多在他的發展上能掌握的事,父母往往低估孩子能完成的能力。

寶貝吃醋

2010年10月19日
公開
50

今天早上要帶寶貝去上學時,寶貝莫名其妙的哭鬧,問她原因剛開始不說,後來媽咪耐心的問她後,寶貝跟媽咪說:她想睡覺她沒睡飽,嗯∼昨晚比較晚睡覺,又加上寶貝吃藥,所以睡眠會多一些,今天到校後跟老師說:老師希望我讓她在家多休息,但媽咪不希望寶貝稍微生病就在家休息,不然會讓寶貝養成壞習慣,往後造成寶貝只要生病就會吵不去上學,所以媽咪交待老師說:如果寶貝真不舒服在請老師打電話給媽咪,我在到學校接她回家,希望寶貝生病快快好起來,其實媽咪知道寶貝並非想睡覺,昨天媽咪開始帶托育孩子後,寶貝似乎在吃醋,媽咪請寶貝幫忙照顧一下托育妹妹,要寶貝把她的玩具一起分享給妹妹玩,昨天可能是第一天寶貝很乖會幫忙照顧妹妹,但今天寶貝開始吃醋,動不動就躲在餐桌下小聲哭,媽咪知道寶貝的感受,抱著寶貝輕聲跟寶貝說:媽咪永遠愛你,只是媽咪現在帶別的孩子,媽咪要專心照顧小妹妹,寶貝可以幫忙媽咪一起照顧她,因你長大了是姊姊啊!等妹妹回家後媽咪還可以跟你一起玩、一起看書、一起去逛街啊!寶貝聽到媽咪還是愛她的,撒嬌的坐在媽咪的身上,嗯∼寶貝真的愛撒嬌,希望寶貝不要在吃醋了,寶貝∼媽咪會永遠愛你,你是媽咪的心肝寶貝女兒。

寶寶先天氣質 相應照顧方式

2010年10月15日
公開
774

寶寶的先天氣質 & 相應照顧方式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採訪撰文�黃子恬 諮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珮玲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陳富美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鍾秀足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倪信章 您是否覺得寶寶太過活潑、好像精力永遠用不完?或是覺得為何別人的寶寶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我家寶寶一點聲音就會醒過來?也許這正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氣質」造成。透過一些具體指標和建議,您將能更認識寶寶的天生個性,並知道該如何「因材施教」,不再為寶寶的一些舉動煩惱抓狂喔! 我家寶寶好難帶 什麼是寶寶的先天「氣質」?   這裡所談的「氣質」(temperament)並不是我們平常習慣的認知(形容人的優雅態度和風範),而是指寶寶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性情,寶寶對外在環境和刺激的反應方式。研究顯示,「氣質」主要是由生物遺傳因子所構成,因此嬰幼兒階段會顯現出寶寶的基本個性;但隨著寶寶長大,遺傳對氣質的影響會減低,環境的影響會變得更重要。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副教授表示,國外曾有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拿一些玩具在一群約4個月的寶寶眼前晃動,發現有的寶寶起初反應很興奮、手舞足蹈,但沒多久就開始表現出生氣、不高興的樣子;這樣的寶寶追蹤至14個月時,發現他們的個性其實是比較內向的,比較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對外在刺激的接受度較低。而實驗中有一些寶寶在看到研究人員手中的玩具時,雖然沒有表現出特別興奮的樣子,但神情自在放鬆,這樣的寶寶到了14個月時,反而表現出很能接受新的事物、比較外向的個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研究發現,是因為第一種寶寶的刺激接受度原本就較低,所以一點新奇的事物他們就會感受很強烈,當刺激過度時就會感到疲累而表現出生氣煩躁的樣子;反之,第二種寶寶因為刺激接受度較高,所以比較不會表現得那麼“High”,但其實他們的先天氣質是比較敢於嘗試新事物的。 即使是同樣的父母,所生下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氣質。因此父母可能會發現,同樣的教養方式,為何用在老大管用,用在老二就行不通?或是同樣發生一件事,老大和老二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此外,所謂的「好帶」、「難帶」其實與父母自身的個性能否與孩子適配,以及父母對孩子所抱持的期望有關,例如:有的父母比較喜歡靜態活動,或是年紀大了、較容易感到疲憊,可能就會覺得寶寶怎麼活動量那麼大、帶起來很辛苦。因此,父母需要先有正確的觀念,瞭解「氣質」其實並無好壞優劣之分,試著在自己與孩子的個性間找出謀合之道,並「因材施教」,就可以不用再為親子間的小事抓狂囉! 他的牛脾氣到底像誰?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為什麼我們夫妻兩人個性都很溫和,可是寶寶的脾氣怎麼那麼拗呢?對此疑問,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副教授表示,寶寶的先天氣質雖然與遺傳有關,但還是有許多未知因素的影響,而且大人的個性已經過數十年的社會化(所謂的「好脾氣」可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磨練),其實也很難評斷寶寶和「小時候的自己」到底像不像;有的爸媽也許會問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有這麼難帶嗎?」但長輩的回答也不見得是「事實」,因為數十年前的回憶可能會因為孩子長大後的表現而改變,比方說:有的孩子可能小時候很皮,但長大後變得很貼心,父母的回憶可能就會有些改變,覺得孩子小時候也還算乖啦。因此,爸比媽咪與其抱怨寶寶難帶,或是追究到底像誰,不如學習認識並接納寶寶的先天氣質,給予寶寶適當的「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喔! 寶寶的九個氣質項目 1977年美國的成人精神科醫生A. Thomas和兒童心智科醫生S. Chess兩人在紐約對133個孩童做研究,依據嬰幼兒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可將寶寶的先天氣質分成以下九個項目: ∼寶寶的九個氣質項目∼ 1、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天的時間當中,動作節奏的快慢、活動頻率的多寡、活動幅度的大小等。 2、規律性:是指寶寶的生理機能是否具有規律,如:飲食或排泄數量的多寡、睡眠時間的長短等。 3、適應性:是指寶寶接受、適應新的人事物的難易程度,和所需要的時間長短。 4、趨避性:是指寶寶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或地方,表現出樂於接受(趨)或退縮拒絕(避)的態度。 5、反應強度:是指寶寶針對內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應程度,包含言語、動作、情緒表現等的強度。 6、情緒本質:是指寶寶在一天清醒的時間中,所表現出的正面情緒(如:快樂、友善、興奮)和負面情緒(如:生氣、忌妒、難過)的比例。 7、堅持度:是指寶寶對於正在做或正想做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繼續維持原活動,或就此放棄活動的傾向。 8、注意力分散度:是指當寶寶正在做某件事時,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的變化)而無法專心。 9、敏感度:是指寶寶對於外在的聲音、食物、衣物、人…的察覺程度,包含感官(嗅覺、觸覺等)和社會知覺(察言觀色)。 1、活動量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布或衣服時,寶寶是安靜的或是手腳不停地揮動? b.洗澡時,寶寶是否不停地拍打水,還是乖乖地讓您洗澡? c.寶寶會走路後,是否喜歡跑跑跳跳、似乎一刻也靜不下來?還是可能走沒幾步就喊累、想要大人抱? (註:「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資料來源�王珮玲教授) 「因材施教」小撇步 活動量高 活動量低 1、讓孩子能有機會發洩過多的精力,如:帶孩子去公園玩、假日安排一些戶外活動。 2、在孩子已發洩過精力之後,陪同孩子一起做些靜態活動。 3、讓孩子做你的小幫手,如:幫忙做家事。 4、睡前不宜有太興奮的活動。 5、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可樂或甜食)。 1、鼓勵孩子嘗試動態活動,免得影響寶寶的視力發展,成為「近視寶寶」喔。 2、可安排固定時間,帶孩子從事一些體能活動或戶外活動。 正面思考 活動量高的小孩,小時候可能會讓爸媽感到很頭痛,覺得帶起來很累;但其實這樣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反而因為「精力旺盛」而能夠身兼多職,或是耐操耐磨、工作量再大也不覺得累。 2、規律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肚子餓的時間都差不多或不一定? b.每次喝奶的量都差不多或很不同? c.睡覺和排泄的時間是否固定? 「因材施教」小撇步 正面思考 爸媽要先明白寶寶的規律性是天生的(除非大人自己的作息不正常,導致寶寶也沒法規律作息),因此對於寶寶的狀況不要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不會帶孩子才會這樣。規律性低的寶寶雖然平時可能會讓爸媽覺得「很難掌握」,但相對來說,當爸媽的作息有些更動或臨時需要改變時,這樣的寶寶也比較不會有情緒反應。規律性低的寶寶通常在上學之後,就會因為學校的要求和作息時間而漸漸規律,因此這項氣質是最容易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的。 3、適應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換房睡時,是否可以很快適應? b.是否能夠很快適應新的保母? c.是否能夠很快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 「因材施教」小撇步 適應性高 適應性低 1、為孩子篩選接收的訊息。 2、這樣的孩子在幼年時照顧起來會比較輕鬆,但當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時,家長就要特別留意孩子周遭的朋友或大眾媒體的影響。 1、環境有變動時(如:搬家或去新學校),要提前告訴孩子或帶孩子先至新環境看看,讓孩子能提早準備,並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 2、協助孩子有足夠時間複習功課,不要因為學習上的挫折而不喜歡上學。 3、當弟弟或妹妹出生前,要先給孩子做心理準備;寶寶出生後,試著讓孩子參與照顧寶寶,並儘可能讓孩子知道爸媽還是很愛他的。 正面思考 適應性低的寶寶因為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或他原本不喜歡的東西,因此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容易受到負面事物的影響。 4、趨避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寶寶是否不怕生、不怕在大庭廣眾前說話? b.換副食品時,寶寶是否能夠馬上接受?或是拒絕再嘗試? 「因材施教」小撇步 趨性傾向(外向) 避性傾向(內向) 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或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隨便告訴陌生人家裡住哪,或告訴別人家裡的情況。 2、給孩子適當的限制。 1、體諒孩子容易害羞的狀況,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 2、不要一次太多陌生人來家裡作客,最好是以熟人為主,夾雜一、二位陌生人,且最好提前告訴孩子,讓他先有心理準備,並可請孩子幫忙準備水果或點心來招待客人。 3、給孩子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讓孩子逐步地提高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正面思考 趨性傾向的孩子個性較為外向,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都很大方;避性傾向的孩子對於陌生的人事物則較易警覺,不容易發生危險。 5、反應強度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身體不舒服或心情不好時,是否會大聲哭鬧,或是悶不吭聲? b.對於不想吃的東西,會強烈抗拒或是平靜地拒絕? c.遇到困難時,會又哭又叫、反應激烈,或是溫和地反應? 「因材施教」小撇步 反應強度高 反應強度低 1、父母需有一致的教養態度,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2、冷靜面對孩子的強烈反應,不要受孩子影響、跟孩子怒火相向,反而可能讓親子關係惡化。 3、防止孩子傷害自己的身體。 4、訓練孩子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用語言或畫畫,而不是單用肢體或哭鬧來表達。 1、父母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以免因為看不出來而忽略孩子的需要。 2、間接瞭解孩子,如:看孩子的圖畫、學校日記,並可多和老師交流孩子的狀況。 3、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正面思考 反應強度高的孩子,爸媽能馬上警覺到孩子的不舒服,比較不易忽略孩子的需要;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則是情緒平穩,容易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