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媽咪又去看醫生

2010年07月24日
公開
58

自從先生手受傷後,寶貝和媽咪我一連生病好幾天,到現在我們母女倆都還沒完全好,媽咪我更加嚴重,除了家裡所有事都要我自己做外,連先生上廁所、吃飯、穿衣服都要我,而先生自己都不願動手,真的很懶耶∼媽咪我最近頭暈到快昏倒,氣都快喘不過來,今天趁妹妹休假請妹妹來我家戴我去看醫生,因為媽咪我實在沒力氣自己騎車還要帶寶貝出去看醫生,所幸有妹妹幫忙帶我出去看醫生,寶貝跟妹妹(阿姨)感情很好且妹妹也對寶貝超疼的,所以再我看醫生時,妹妹會逗寶貝玩還讓寶貝玩搖搖馬,又買鈣糖果給寶貝吃,妹妹真的對寶貝超好得,謝謝你∼妹妹,要不是有你幫忙,姐∼我真的體力快透支暈倒了,寶貝,你要謝謝阿一記住阿一對你的好喔∼將來長大後要幫忙媽咪照顧阿姨喔∼因為阿姨對你真的很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你、照顧你,比起你的奶奶、姑姑、叔叔他們要好得很多,不要向奶奶他們一樣自私只顧自己不關心別人,因為媽咪不喜歡你和他們一樣喔! 今天醫生診完後跟媽咪我說:我是因為生病太久、太累關係,所以腦部有些缺氧才會一直覺得頭暈,醫生要媽咪吸一下蒸氣讓肺部充滿氧氣,這樣頭就不會暈暈的,說真的,吸完蒸氣後媽咪的頭真的不暈了,整個頭腦很清晰感覺很舒服,但會不會造成不吸徵氣候媽咪的頭還會暈呢?唉∼真希望媽咪我生病快快好起來,媽咪嚄要加油囉!

善用5種有效處罰法

2010年07月23日
公開
54

大家都知道,體罰不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如果讓孩子處在成天目睹暴力的環境,對其將來人格發展勢必會造成相當的影響。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常惹得照顧者氣得心癢癢的,想不打罵都難!此時,妳需要的就是代替體罰的處罰方式,不用動手就可以將小調皮們收得服服貼貼,也不會傷害親子間的和氣。 不打不罵 教出完美小孩 寶寶最易惹怒照顧者的行為TOP10 3歲以內的幼兒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識、容易做出犯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動機及行為較為單純,然而卻還是常惹得照顧者生氣,不由自主想打罵他們,根據許多照顧者及幼教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顧者,讓人想處罰他們的10大行為如下: 1.亂發脾氣,哭鬧不休,怎麼哄勸也不聽。 2.不好好吃飯,或是不吃,一直跑來跑去。 3.該睡覺時不睡覺。 4.會打人、咬人。 5.會跟別人搶玩具,不懂得分享。 6.訓練大小便時常尿褲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說,怎麼也教不會。 7.喜歡耍賴,要什麼就一定要給他,不滿足其慾望就一直哭。 8.喜歡黏著照顧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鬧。 9.有自主意識,愛唱反調,不管叫他們做什麼都說:「不要」。 10.做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團亂後,需要照顧者善後。 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妳的孩子常惹怒妳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0∼3歲嬰幼兒發展及心理 在心裡學的理論中,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主張人生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以0∼3歲嬰幼兒發展情況來看: 0∼1.5歲 發展內容:依附照顧者,此時可為以後信任他人關係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歲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專家表示,不同的發展過程,孩子所出現的心裡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發展到1.5歲以後,他們的自主意識越形強烈,加上此時正好也是訓練大小便能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想法與自尊心,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會開始出現許多令照顧者頭大的言行,雖說這些言行所帶來的後果不如成人來得複雜、嚴重,然而一旦發生也常令人生氣,甚至按捺不住脾氣想動手教訓他們。 失控行為其來有自 分析孩子這些惹怒照顧者的「犯罪」行為及心理大多數嬰幼兒常出現失控行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為了吸引照顧者及大人們的注意,便會做出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謂「犯罪」的行為。至於開始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動手,然而此時他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況下,後果當然是無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團糟,在這過程中,當照顧者看到時,大多會直接自己動手做去幫孩子的忙,但是寶寶又不肯讓照顧者插手,就會出現僵局。 此外,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性會導致他們在面對同樣事件時,卻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甚至會失控。例如無理取鬧的耍賴行為,有些孩子當他們要什麼事物時一定要滿足他們,如果慾望不被滿足,就會哭鬧不休,但有些孩子不會;在訓練大小便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反之,有些能力較不足,需要多點時間和耐性幫助他們盡快學會。還有不懂與人相處,會打人、咬人的孩子,這些情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個別的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常見,並非他們故意搗蛋。 冷靜讓教養更順利 雖說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生氣,然而其實當事件發生的當下,孩子們的心裡也不好受。特別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他們的心裡非常焦慮,身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時還會緊張的發抖、咬手指或抱著娃娃不放,此時他們會試著想控制外面世界,藉此減少焦慮及不安的情緒,甚至會不讓照顧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顧者一定要在他們的身邊,這些都是因為自我觀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性,心理情緒不穩定因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當妳在生氣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並非刻意要與妳作對,惹妳生氣。 當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時,很多照顧者因無法接受,在第一時間會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且會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在教養上並不恰當。媽咪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照顧者首先應調適自己的心態,冷靜來面對。照顧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沒有辦法做到100分,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妳的標準,接納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為。同時應抱持著「孩子發生讓我們生氣的行為,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衝著我來」的心態冷靜處理,等平復心情後,再來委婉跟孩子說明妳生氣的原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最重要是,孩子之間都有其差異性,不要做比較,應順著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發展。 有效情緒轉移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本刊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妳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代替體罰的5種方式 打罵是最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然而一旦孩子犯錯,又要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的時候,該如何處理並且避免體罰?建議妳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方式來讓他了解這麼做是錯的,錯在哪?應該如何改進: 1. 鼓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 如孩子愛亂發脾氣,當他沒有發脾氣時,可以描述一下他的行為,稱讚他,或是給他個擁抱,讓他有有動力去完成「好」的行為;相反地,當他亂發脾氣時不理他,讓他知道自己行為不當。 2.提早告知要做的事 孩子喜歡自己嘗試,可以多給他學習嘗試的時間,但要事先告知你會給他多少時間去試。如不愛睡覺,可以教他認識鐘的位置,訂定每天睡覺時間,睡覺前半小時預告他還有半小時要睡覺,讓他有心理準備,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完成,就直接帶他去睡覺,不管當下他在做什麼。 3.教他負責,如果沒做到一起善後 如訓練孩子大小便時,如果他又尿出來,先帶他去廁所洗乾淨,再跟孩子一起擦掉地上的尿;或是當孩子不吃飯時,用行為規範他,告訴他半小時沒吃完就收掉,要到下一餐才有飯吃,且沒有點心,讓他自己負責後果。 4.訂規則並切實執行 訂定明確指示,讓讓孩子清楚後就要確切執行,如跟他說:「你離開位置就沒有飯吃」,讓他很清楚沒有第二個選擇。一旦訂定規則,照顧者就要堅持到底,不可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 5.畫地為牢,讓他反省 當孩子犯錯時,叫他坐在某處自己反省,使他暫時失去活動的自由,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行為就會受到約束。

每天給孩子一分鐘

2010年07月23日
公開
63

其實教育孩子很簡單,只要每天多用一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一分鐘遊戲。   笨拙的孩子在遊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遊戲中找知,傑出的孩子在遊戲中增智。健康、積極、有趣味的遊戲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幫助大人引領孩子過上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2、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平時多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   3、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鯤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4、一分鐘矯正。   風給垂柳以矯正,才會有婆娑;浪給靜水以矯正,才會有魚躍;帆給船舟以矯正,才會有航速。孩子有過錯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及時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任其發展。   不過,面對孩子的錯誤時,父母首先要分辨清楚錯誤造成的原因。矯正的時候要注意場合,語言平緩,態度溫和,不能急於求成。   5、一分鐘讚美。   陽光讚美一番花朵,花朵就會燦爛;雨露讚美一番禾苗,禾苗就會茁壯。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他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讚美。在讚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時機、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