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543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果你錯過了寶寶的咀嚼期

2007年07月08日
公開
15

如果你的寶寶快2歲了,依然拒絕吃固體食物;入了幼兒園,吃飯還像個小老太婆一樣不會用磨牙;爸媽一定很著急吧,怎麼辦呢? 一些寶寶不愛咀嚼,只吃糊糊。有時候爸媽提供較硬的食物,他們往往對愛吃的東西,兩眼一翻硬吞下去;對不愛吃的東西,便給你吐出來拒不進食。這樣的寶寶通常都是家裡的寶貝疙瘩,全家人對他疼愛有加,又對咀嚼能力極不重視。 遇到這樣的情況,爸媽想要改變寶寶的飲食習慣,一定不能急於求成。咀嚼培養是個較漫長的過程,錯過了「咀嚼敏感期」想要補課就更需要加倍的耐心了,想在短短兩三天時間裡有徹底改觀簡直是天方夜譚。本文的主角——天巴魯就是一個十分鮮活的實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天巴魯媽媽培養他寶寶咀嚼能力的辛苦經驗吧。 問題根源 依據在網上求助的結果,雄心勃勃著手訓練天巴魯的咀嚼能力,他卻十分地不給我面子——只吞不嚼。究其原因旺仔小饅頭的個頭太小,不入天巴魯的眼;也不在於磨牙棒模樣怪異,問題更不在於媽媽笨嘴拙舌,不知循循善誘為何物——天巴魯囫圇吞棗的意識根深蒂固! 來個追根溯源吧!我家的輔食添加是這樣進行的: 出生至3個月:純奶類,60ml/次 4個月:蛋黃泥+營養米粉,果泥少量 6個月始:蛋羹+營養米粉 10個月始:爛糊面 12個月始:菜肉粥+爛糊面 從此,菜粥和爛糊面就成了天巴魯的主力食譜。 水果就是蘋果和香蕉。其中蘋果買的都是黃焦、蛇果之類容易刮泥的品種,香蕉也是刮著喂。各類嬰兒輔食罐頭以及果汁作為替補隊員。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沒有及時地把握咀嚼敏感期,直白的說就是沒有重視這個很關鍵的階段;另一方面,缺乏第一時間的補救措施。再加上全家人對於天巴魯的食譜毫無異議,一致認為這樣的食物既易消化又營養齊全,寶寶願意吃,大人喂起來省時省心。況且天巴魯各方面的生長發育良好,體質也不錯。 發現問題 麻痺狀態一直延續到天巴魯18個月的時候,家人開始提及送其入托的問題。入托勢在必行,但是到幼托機構一打聽,人家很明白地告訴你:自己不會餵飯?沒問題,有老師幫忙。自己不會嚼飯?問題嚴重了,總不能讓老師代嚼吧?托兒所是統一食譜的,不可能為一個寶寶專開小灶。 解決問題 從那一刻開始,全家人意識到要入托,就必須學會咀嚼。於是再沒有人有異議地齊心投入到天巴魯咀嚼的惡補行動中來。 要培養能力,首先要樹立意識 鑒於23個月大的天巴魯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溝通能力,所以一開始我覺得只要講講道理就能輕鬆搞定。 告訴他已經是個大寶寶了,不應該一直吃小時候的食物,只有吃飯才能長得更高更聰明。 天巴魯摸摸自己的大腦袋,使勁蹦躂幾下,自信說我已經長得很大啦。 告訴他如果不自己咬東西吃,小牙齒會很傷心很生氣,就會一個個地離開他。 天巴魯眨眨眼睛,說外婆是自己吃飯的,但是怎麼也沒有牙齒了呢? 告訴他如果不自己咬東西吃,蚊子啊蒼蠅啊就知道牙齒是中看不中用的,就會一天到晚盯著他。 天巴魯氣勢洶洶地說,那他就拿寶劍、錘子去和蚊子打架! 道理說不通,就採取實際行動吧! 按照育兒雜誌上的菜譜,我開始全心全意地在廚房裡倒騰,精心烹製了色、香、味俱全的精緻小菜若干,畢恭畢敬端到兒子面前。天巴魯拈起一片胡蘿蔔,驚奇地說這不是個太陽公公嘛!媽媽樂滋滋地表示贊同,天巴魯卻又把小爪子伸到菜碟裡亂抓一氣,弄得湯汁淋漓無法入口。 小傢伙不自覺?只好來硬的 奶粉等會兒喝,水果不給吃,到時間了,肚子餓了?好,飯菜的伺候!天巴魯扳下我手中的碗,要先看看給他吃的什麼東東。一看,不是麵條不是粥,也不是他的新歡小餛飩?馬上吵鬧開來。媽媽說要麼就吃碗裡的,其他不給做。爸爸也在旁邊敲鑼打鼓,做出很饞的樣子表示飯菜真的很好吃。天巴魯半信半疑張開口,一勺飯進了口。沒兩秒,馬上「撲」的一聲給吐出來,還連嗆帶咳的,小臉通紅,嚇壞了大家。 軟硬結合見初效 前思後想幾次的失敗,結合天巴魯的個性特點,我終於總結出必須軟硬結合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從感情上說服他,從行動上改造他。 舉個例子,給他吃飯前先下若干小餛飩放一邊。天巴魯說要吃餛飩?嗯,給他看一下,他放心張嘴,媽媽舀一半的飯加一半的餛飩,湊些鮮湯,小傢伙毫不猶豫地笑納了。 如此,飯是落了肚,但還是沒有怎麼咀嚼。 即時教育不可忘 正好有次餵他魚肉,其中有根較大的刺沒挑出來。天巴魯在嘴裡抿了一下,小臉就變色了,吐了出來。後怕之餘,媽媽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教育機會。我跟他說,幸虧寶寶自己咬了咬,不然媽媽還不知道肉裡有刺呢,萬一真的吃到肚子裡就「慘」啦。天巴魯感到很自豪,好幾天都拿這事自詡不已。當然了,以後給他喂東西,他都會自覺地嚼幾下。 有不少時候,因為飯菜沒有原來的粥或麵條那麼容易吞嚥,所以天巴魯會相對吃得比較少。開始的時候我總擔心他吃不飽,會考慮再下點麵條或者其他的什麼來補充。但最後我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米飯比較耐饑,即使量少些,也不會餓到。而且如果再下點麵條什麼的話,會給小傢伙造成錯覺,以為不吃飯也不要緊,反正媽媽還會給他吃別的東西。 如此訓練至今,天巴魯能吃比較軟的飯了,不過湯是不能離的,蔬菜要爛點才行。喜歡啃咬切得薄薄的水果片,就是吃的慢點。比起以前,已經算是進步很多了。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漫漫育兒路,看來我還要無盡地跋涉啊。 來源:聰明寶寶

日式育兒經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50

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橫濱、長崎、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 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 儘管這種差異,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但是,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莊凌說,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日式」育兒方式,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 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 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不會中文拼音、不會算術,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順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覺醒 女兒兩歲了,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一隻裝乾淨衣服,一隻裝尿布。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 2名老師,除了午睡用紙尿片,其他時間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 我想,女兒不會大小便,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於是 和 老師探討。老師說:你太心急了,孩子還太小,和她講是講不通的,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沒有什麼感覺,也存不住尿,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會意識到要小便,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 我放棄了對女兒的「訓練」,讓她順其自然,等待她的「覺醒」。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突然就會叫「我要小便」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有趣」的風景。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 ◇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 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她穿得太多了,活動不方便,把襪子脫了,光腳不會滑倒。東京的冬天,室內大約22- 24攝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 3攝氏度。 保育園對1-3歲的幼兒規定,冬天,內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絨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在室內要光腳。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容易著涼。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內衣可以是長袖,也可以是短袖,襪子穿不穿隨意,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 在保育園裡,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純棉的絨衣,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都只有一條單褲,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們,無論冬、夏,牛奶、飲料全是涼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冰水鬧過肚子。 女兒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 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讓我十分驚訝,二三站地,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還不讓穿大衣!女兒卻說:媽媽,我不冷,還出汗呢。 育兒書上說:給寶寶穿衣為難時,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從此,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別擔心,孩子是個小火爐。 ◇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希希打架,老師在旁邊加油 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我剛剛踏入教室,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您早來一步就好了!剛才真是精彩啊!」 老師告訴我,女兒入園後,經 常跟在 老師身後,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有時,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著,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 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她先是愣住了,坐著發呆,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書落地,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小臉兒憋得通紅,誰都不肯放手。 老師興奮地說:「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終於放棄了。 我聽了老師的敘述,有些茫然,不知說什麼好。老師看出我的表情,解釋說:「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別人更不對。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別人,別人是什麼感覺,所以,嘗一嘗被打的滋味,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動手打人。 1-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一般只是隨手而動,沒有心計,不太容易受傷,當然,我們也會看在眼裡,絕不會讓孩子受傷。」 在保育院裡,小小一個班,只有11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生存」的本領,就好像是本能。 一個從沒有被人「打」過的兒童開始「體驗」被打,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這是他的寶貴經驗,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學會辨明是非,學會選擇朋友。 ◇ 男女同浴? 與爸爸一起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 在日本,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這在我聽來,實在不能接受 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我說:「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在這之前,經常是我給她洗澡,爸爸陪她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他們一起「過家家」、「開商店」、「打仗」、「講故事」,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 在保育院也是同樣,3歲前,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 3歲後開始穿泳衣,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 我想,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也是一種教育,當他們長大後,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 ◇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 大班幫小班穿衣,玩「開飯店」的遊戲 女兒5歲升班了,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老師說,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鬱金香班」,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後來我知道,5歲大班的兒童,每天午覺後,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開飯店? 前兩天,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用彩筆畫「錢」,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 「開飯店」當天,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頭上帶上三角巾。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 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削下胡蘿蔔、生土豆、的皮;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首先拿了「錢」來「買」飯,接下來是 3歲、4歲的孩子們,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其實,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練好耐心功 兩歲娃不麻煩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41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 該怎麼形容兩歲娃兒呢?最愛說「不要」,又皮又「番」、拗到不行,難怪會被稱為「trouble 2」。 其實,鬧脾氣的背後可是有原因的,因為孩子需求更多、也更聰明了,看似有主見,卻又缺乏具體思慮。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想睡、又想玩時,父母再怎麼努力哄,孩子還是難免狂鬧一陣,搞得親子雙方都筋疲力竭。 當孩子大小動作的能力更好時,也會喜歡試著自己動手做,於是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剛開始高高興興拿著鞋要「自己穿」,可是穿不好、開始挫折著急,父母伸手想幫點忙時,孩子生氣大叫「不要」,仍堅持要自己弄,最後一邊哭一邊踢腳丟鞋,嘴裡含糊地說「不要自己穿媽媽不要穿不要穿……」,不僅媽媽問不出來、也搞不清楚到底孩子還想不想穿、是要誰穿。其實,鬧到後來,通常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鬧什麼了。 親愛的爸媽,請記得勤練忍術與耐心功,二至四歲的孩子喜歡嘗試、凡事好奇,不時會出現「為什麼」連環問。父母不耐煩時,要盡量往好處想—小腦袋瓜正在用獨特的方式「蒐集」這個世界呢! 二至三歲的寶寶 •能遵循簡單指令(如「手手髒髒去洗洗」) •會自己挑出喜歡的圖畫書,並可說出許多圖片上的東西 •有意義地使用含有配對關聯的東西(如肚子餓時自己去拿空碗和湯匙、想出門玩會先找鞋子穿) •會玩大小依序套疊的玩具(如套套杯或套環塔) •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一邊說出自己的名字或暱稱 •學大人的動作並簡短說出自己在做什麼(如一邊學人打噴嚏,一邊說「爺爺哈啾」) •注意力持續時間仍有限(如可坐下來疊疊積木或聽一下故事,但每件事都做不久) •透過自行探索或大人引導來學習(如學穿鞋子) •開始對熟悉物品的功能有些概念(如把鑰匙拿給大人說「開門」) •對一部分與全部的差別有些概念(如聽懂或自己會說「統統都給我」) 三至四歲的寶寶 •問他時可指對六種顏色(如問他「紅色在哪裡?」他會正確指出) •想尋求解答時會主動問「這什麼?」「為什麼?」或「怎麼用�玩?」 •會說自己的年齡 •會說自己的完整姓名 •刻意將同型的玩具(如小汽車或積木)依大小排成一列 •對於物品功能、分類及量的概念理解逐漸增加(如可指出哪個大?哪個多?) •塗鴉並一邊說出自己在畫什麼,雖然不見得畫得像 •稍微知道過去或現在在時間上的差別(如會說「我剛剛出去玩」) •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容易分心(如故事還沒說完就跑掉了) •透過觀察模仿大人或由大人指導的方式學習(如學習自己用香皂洗手後沖乾淨) 【2007/05/29 聯合報】

0∼6歲語言訓練方法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38

出生到兩歲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辨別顏色&數數。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