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渝&芯の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本周新菜-地瓜

2008年11月24日
公開
2

甘薯(地瓜;番薯) 地瓜在台灣早期被視為豬吃的作物而未受重視,常聽老一輩一年級或二年級生說,台灣光復之後,民生凋敝,物資缺乏,家家戶戶把地瓜刨成地瓜絲(番薯籤),晒乾之後可以貯存很久。當時的白米還是昂貴的主食,煮飯的時候,是用白米摻番薯籤。環境較好的人家,白米多,地瓜少;多數普通人家,地瓜多,白米少,一碗飯裡,白米稀稀疏疏,地瓜密密麻麻,配些鹹魚、蘿蔔乾,一頓飯也就打發了。 吃地瓜放屁其實是好現象,因為偏鹼性的地瓜含纖維質高,不僅可以刺激腸骨蠕動,中和體內酸性物質,有益大腸保健,其富含的膠原及粘液多醣類物質,可以保持血管彈性和暢通,預防動脈血管硬化,分解多餘膽固醇,是防、抗癌良品, 日本人以前就將地瓜視為高級的健康食品,且日本、中國山東長壽村的人瑞,多嗜食地瓜,可見地瓜對人體健康的裨益。 最近除了興起吃地瓜外,餐廳亦多了一到拔絲地瓜。這一篇中將為您介紹地瓜的營養價值,地瓜葉的吃法。 地瓜的營養依據國立中國醫藥研究院:中醫藥資訊>健康飲食入門>常用食物舉例>甘薯(地瓜;番薯)篇所描述: 基原:為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的塊根。 性味:甘,平,無毒(《綱目拾遺》)。甘,溫(《隨息居飲食譜》)。 保健功能: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保健方: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傳習錄》)。 番薯原產中南美洲,後由哥倫布帶回西班牙,16世紀中葉傳入呂宋(菲律賓)。據徐光啟《農政全書》、 周亮工《閩小紅》、施鴻保《閩雜記》等典籍記載, 明.萬曆年間,福建長樂人陳振龍自呂宋攜番薯藤回福建漳州。 每百公克鮮薯含蛋白質2.3公克,醣類29公克(主要由麥芽糖及葡萄糖組成,因此甜味較溫和),鈣18毫克,磷0.12毫克,維生素B2 0.04毫克,維生素C 30毫克,菸鹼酸0.7毫克,維生素A原與胡蘿蔔相比,毫不遜色,其它多種維生素相當柑桔的含量。此外,番薯含有的人體必需的賴氨酸,比稻米和麵粉含量都高。 番薯含大量粘蛋白,這是一種由膠原和粘多糖類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對人體有特殊的保護作用。它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動脈血管彈性,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還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的萎縮,預防膠原病的發生,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及關節腔的滑潤。 許多臨床應用證明,多吃番薯可以減低血漿膽固醇的含量,並使皮下脂肪減少,防止過度肥胖,由於它體積大、飽感突出,相對而言,不會形成過食。加之其纖維素在腸道裏無法被吸收,有阻擾糖類轉變為脂肪的特殊功能,可促使大便的排泄,治療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