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ne Shirley's 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國語日報投稿入選

2006年06月23日
公開
13

親愛的小朋友: 謝謝你的投稿,你的作品已經通過初選,有機會刊登在國語日報兒童園地版。不過由於作品很多,刊出日期無法事先告知。歡迎你天天閱讀國語日報〈家裡沒有訂報的小朋友,可到統一超商或圖書館閱讀〉,欣賞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增進自己的閱讀能力。小朋友的文章如果刊登出來,一個半月後,我們會寄報紙和稿費到學校請校長頒獎給你。 謝謝小朋友的耐心等待,敬祝多寫多畫快樂多。 題目:礦夫營之旅 YA!終於到了要去九份的日子,我的心裡期盼好久了。在車上我們唱了好多流行歌曲,我覺得我們班真會唱歌。 第一站我們先到「黃金博物館」看展覽,我看到了最有名的大金塊,有兩百公斤重哦,輝煌奪目相當迷人,接著我還把手伸進箱子,觸摸到金塊的光滑,可是為什麼會熱熱的呢?我猜應該是參觀的人接二連三的一直去摸它吧!那兒還展示金螞蟻、金螳螂和金蜘蛛......等黃金藝品,各個都是巧奪天工,而且栩栩如生。 到了九份國小,我們還去洗金,首先把沙子倒進桶子裡,用杵臼搗碎,接著用滾輪,把泥砂滾得更細。我看到大家磨砂的磨砂、敲打的敲打、挖泥土的挖泥土,每個人埋頭苦幹,努力的嘗試把金子洗出來,可惜最後我沒有成功,因為我的金子都掉到泥水裡了。 導覽藍伯伯還講了很多有關九份的歷史,我們聽得津津有味,而且我們時而安靜,時而大笑,相當配合伯伯講故事的氣氛,可惜到了後半段,大家就七嘴八舌的吵個不停,我看老師已經氣得七竅生煙了,大家還不知天高地厚的繼續聊天。 今天我不但能親自感受到淘金的樂趣,還能享受到口味獨特的「礦工便當」,真讓人難以忘懷啊!下回我一定要爸爸再帶我去一趟九份,悠閒的欣賞當地的特殊景觀和品嚐美味的特產,好好的深入了解九份文化之美。

別人的小孩好厲害

2006年06月22日
公開
24

討論區話題 ★翔哥與婕妹@媽 ★ 下午接到安親班園長電話 說兒子這次滑鐵盧了.數學是安親班二年級考的最差的一個 其他都是100分或是99分的再來也有89分就只有兒子71分呀 園長一直和我說對不起.我說這也不是妳們的錯呀 這也是兒子考的最差的一次.上次還有89分. 園長也是電話到.他說最少也要90分. 唉~兒子你怎那麼粗心呀 王媽 我兒子小三這次月考國100 數98 自然98 社會95 沒考滿分,並不意外,因為孩子難免會粗心大意,我看過他錯的,不是不會,只是粗心,那就算了.讓他自己覺得可惜,給他一個機會學習囉. ”快樂的孩子,是會變聰明的;但聰明的孩子,卻不一定都是快樂的” 暑假呢還是讓他去上他最期盼的太陽能模型車課程,跆拳道,羽球課和直排輪;全都是他最愛上的課.快樂的孩子,就讓他快樂一個暑假吧∼ 媽咪的心聲 版媽,我也曾經歷過這種事... 當聽到安親班老師說大家一樣在複習, 別人都考90幾分,只有我女兒考不好, 做媽的真的是一陣鼻酸,恨鐵不成鋼啊! 我家姐姐一、二年級時的表現雖不是頂尖,但還維持在中上, 媽媽也知道她神經大條、粗心大意是家常便飯, 每次考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了,我只要求分數的落點在中間就好了! 不過到了三年級, 她動作慢、不專心、粗心的狀況已經超出了媽咪的容忍範圍,考試每況愈下, 常犯的錯誤有: 1.題目看錯,例如由大到小排列,這個大小姐會由小到大排 2.計算對,寫答案時抄錯,真是白費功夫 3.題目是12,她會看成21 4.答案寫到一半,就跳到下一題,例如答"銳角",她只寫了旁邊的"金"就沒了 5.閱讀時漏字 唉!罄竹難書啦! 也因為如此,前陣子帶她去作了感統的評估, 沒想到本體覺真的有問題, 現在要開始上課治療了! ------------------------------------------------------ 王媽,你的兒子也太猛了吧, 女兒班上這次期末考自然還沒考, 不過國、數、社沒人100,他們學校要考滿分很難吔, 有時覺得小孩都被考得沒信心了!

爬行好處多

2006年06月19日
公開
23

【轉貼】♥╮爬行好處多多╭♥ 物理治療師 江長奇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姐姐看治療師

2006年06月10日
公開
2

上午9:00適健診所 評估過程: 1.手部抓、握、彈動作正常 2.老師畫一段曲線,無法準確的照描 3.畫出範本的圖形,平面圖ok,立體透視圖容易錯 4.老師寫一串數字及國字,能準確的抄寫 5.老師唸五個數字,能準確的寫出 6.扁平足,建議用足弓墊 7.手部跟著老師做一樣的動作,眼睛不可看手,動作無法精準 評估結果:視覺、聽覺正常,本體覺比較有問題 治療重點:改善握筆姿勢、教導如何補救因本體覺失調導致之錯誤 本體覺補充資料: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 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各種評估工具,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直接給予小朋友各種適合的感覺刺激,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間接的給予刺激,感覺與動作之間有密切的關連,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 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而評估的進行、治療活動的設計,都必須經由合格的職能治療師來進行,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本體感覺的協調與訓練 提到本體感覺,大家會覺得陌生。但說起下面的經驗,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遊樂場坐雲霄飛車,感到身體四肢好像不是自己的;小時候玩捉迷藏,蒙上眼睛走路會跌跌撞撞;來到陌生地方,會產生「摸不著東南西北」的感覺,容易迷路;明明睜大了眼睛,還是抄錯數字;坐著工作學習時,老是抖大腿,或者整個身子扭來扭去,不能安穩下來。 其實,以上這些生活經驗都源於本體感覺的協調。簡單地說,本體感覺是人對自己身體所在的感覺,自己能感覺到身體所處的位置、保持的姿勢、運動的狀態,感覺到周圍空間的變化。 ◎本體感覺減弱的原因 為什麼以前很少談「本體」感覺,現在卻特別注意?因為現在的孩子很容易發生本體感覺失調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選擇剖腹產的分娩,研究證明,剖腹產對於孩子的智商並無大的影響,但是自然分娩中,產道對孩子的壓迫,給感覺器官提供了一種良性刺激。這種刺激傳導到大腦,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本體感覺。如果孩子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就失去了這一鍛鍊機會,以後出現本體感覺遲鈍的比例會相當高,有十分之三左右的孩子,智商正常、本體感覺遲鈍,這樣的發展會導致兒童學習困難、障礙問題的發生。 ◎本體感覺失調的表現 本體感覺失調的孩子常常有以下表現:穿衣服、繫鞋帶、拉拉鏈、扣鈕扣,動作慢且笨拙;不能靈活地使用湯匙、筷子,吃飯時常把飯粒掉在碗邊;思維與語言不同步,講話口齒不清,甚至口吃;對運動恐懼、厭惡、逃避,特別像跳高、盪秋千、走平衡木。 這樣的孩子在日後就讀小學、中學時,還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比方說,寫作業慢吞吞、經常粗心;考試時看錯、抄錯數字;語文閱讀時常常跳行、漏行。我們習慣上認為這樣的孩子很粗心,但是究其根本問題的癥結在於,大腦對於四肢等身體部位傳遞來的資訊感受能力遲鈍,所以大腦不能及時對肢體活動發出指令,並非孩子不用心,只是心有餘而「本體感覺」不足。 ◎本體感覺失調 問題多多 本體感覺遲鈍,好像推倒了一張「骨牌」,緊跟而來的問題會層出不窮。運動能力差,影響以後體育課的成績;坐姿不好容易駝背、近視;行為遲鈍、協調性差,更容易被嘲笑,從而不夠自信甚至嚴重自卑。而孩子為了不被嘲笑,會拒絕接受肢體動作、學業方面的挑戰,進而不論遇到何事,都採取逃避態度,形成退縮的個性,所以本體感覺遲鈍,會對孩子以後的求學、就業乃至整個人生,造成揮之不去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