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之之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女孩約骨齡10到12歲間是發育黃金期,男孩則是約11到15歲間

2012年03月23日
公開
53

少男少女想長高 測骨齡加早睡 家長煩惱小孩長不高,醫師今天表示,掌握生長關鍵黃金期,才會長得又高又壯,透過骨齡檢查生長板及早睡,是青春期男女長高祕訣。 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表示,錯過「測骨齡」、未能「早睡」是錯失生長時機的2大疏忽,調查100名9到16歲青春期男女,第一次門診照左手掌X光評估骨齡年紀時,有4成以上已經錯過快速生長期的黃金期。 丁綺文表示,骨齡和實際年齡不同,有的孩子提早發育,骨齡超前,有的延後發育,骨齡落後;同班同學年紀一樣,但骨齡落差有3歲以上。另外,掌握生長關鍵期,建議初次照骨齡時機是女孩滿9歲,男孩滿10歲時。 她說,手掌有27塊骨頭,透過X光片可知骨齡,進而知道孩子的發育黃金期。一般而言,女孩約骨齡10到12歲間是發育黃金期,男孩則是約11到15歲間。男孩比女孩多2年黃金期,所以身高平均比女性多11公分。 另外,睡眠也很重要,有77%的人晚於22時30分上床,這已錯失體內生長激素作用最佳時段(晚上10時至凌晨2時)。皇帝內經談到12時辰養生法,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符合腦部分泌生長激素的時段。 丁綺文表示,身高隨著生長板變化,在青春期初期呈現快速生長的黃金期,到青春期末尾,約女孩初經2年後,男孩變聲3年後,生長板會閉合,身高也差不多固定。 丁綺文建議,飲食方面可多攝取含蛋白質食物,另外,家長可要求孩子自己記錄每晚上床時間,學習自我管理。每晚早睡配合骨齡評估,男孩都能玉樹臨風,女孩自然亭亭玉立。1000915 研究:青少年太晚睡 成長受影響 更新日期:2011/09/15 17:16 太晚睡覺,可能會長不高!最近有項調查研究發現,有七成七的青少年、少女,超過晚上十點半才上床睡覺,嚴重影響腦部分泌生長激素,而且有四成的孩子,骨骼年齡低於實際年齡,因此小兒科醫師建議家長,盡量讓孩子早睡早起,配合適當運動、多吃蛋白質食物,才不會錯過黃金生長時機。開學了,很多孩子除了要擔心學校功課,放學後還要到補習班補習,所以通常都要忙到很晚才上床睡覺。不過太晚睡覺,可能會長不高! 最近有項研究調查發現,100位9歲到16歲、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有七成七超過晚上十點半才上床睡覺,嚴重影響腦部分泌生長激素,而且有四成的孩子,錯過黃金生長期,也就是骨骼年齡低於實際年齡,例如,男孩在11到15歲之間,骨骼發育長得最快,平均一年可長8到12公分;女孩則是在10到12歲,一年可長高8到10公分,但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沒有達到標準。 小兒科醫師說,有的孩子提早發育,骨骼年齡超前,有的孩子則是延後發育,骨骼年齡落後,因此建議家長,女孩滿9歲、男孩滿10歲時,就可以帶孩子到醫院照一張左手掌X光片來判讀,健保每年可免費做一次,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早睡早起,配合適當運動,多吃蛋白質的食物,這樣才不會錯過黃金生長時機。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45

記者:採訪�莊惠旭 諮詢�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 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亂丟東西、不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 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沈迷。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大人們亂丟垃圾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也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的後果,甚至會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 三分鐘熱度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許多人做事情時常虎頭蛇尾、做到一半,一件事總要做很久才會完成,不僅費時,且容 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如果照顧者有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們堆積木堆到一半,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開始耍脾氣、不堆了。 無視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有些照顧者可能到熟悉的親朋好友家,會自己隨意開冰箱、拿他人的東西來使用,對大人來說,對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隨意動手是種與對方熟稔關係的親密表現,然而孩子無法區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論所到何 處,看著大人行為跟著仿效。 打斷談話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不少人有被打斷談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個性急躁」,有些人卻是「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禮貌,也不尊重對方,孩子本來就容易仿效週遭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本來講話即不如成人來得清楚,聽到大人們對話,很容易學 會大人們因急躁而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父母有蛀牙,孩子也會生出滿口蛀牙,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其實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孩子的餵食行為及不當的衛生習慣,讓幼兒患上蛀牙。 生活小惡習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a)挖鼻孔--雖說看著手指從鼻子放到嘴裏很噁心,吃鼻涕並不會讓人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b)忘記洗手--經常不洗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者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c)咬指甲--可能會流血、感染,且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2007年03月18日
公開
41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作者:李駱遜

2007年03月09日
公開
39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作者:李駱遜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如何從生活中教孩子理財?

2006年11月09日
公開
31

如何從生活中教孩子理財? 文�張靖姿、攝影�鄭暐琪 理財,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與其留給孩子很多財產,還不如灌輸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否則再龐大的資產,在不善理財的狀況下,一下子便會被揮霍殆盡,所以理財教育要趁早開始。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使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財產,所以理財教育是重要又不可或缺的。 • 理財教育從小開始,避免成為「月光族」、「信用卡奴」 現在有不少年輕人花費闊綽大方,習慣先享受後付款,而支撐起這些高額消費的力量,有些靠的是日益氾濫的信用工具。 現在申辦信用卡、現金卡甚至小額信貸的手續都相當簡便,申請門檻又低,可支用的消費金額往往是本身薪資水準的好幾倍,甚至連沒有工作的學生族群都能輕易的申辦,於是一些面臨消費誘惑的年輕人,見到心愛的精品服飾就拼命刷卡、預支現金,如果沒有預算規劃,可能等到支付帳單時才驚覺成了花光薪水的「月光族」,或是背負高額債務的「信用卡奴」,這都是因為沒有建立良好的理財觀。 • 八個秘訣,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理財 要給予孩子理財教育,必須自平日生活中做起,並且應該要避免制式、說教型態,這樣才不會讓孩子以為「理財」是複雜且令人感到厭煩的事情,而產生排斥,不願意接受任何相關的資訊。 但是,對於父母來說,要教育孩子如何理財,沒有學校可以教你,到底該怎麼讓孩子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學習,實在是一大考驗,所以,我們特別汲取一些父母的理財教育經驗,歸納出八個秘訣,提供給讀者參考: 秘訣1 盡早訓練孩子的數字敏感度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即使會數數了,也未必懂得數錢,因為那只是抽象的聲音或文字,必須讓孩子感受數字的多與少到底有什麼不同,才能建立金錢觀。 例如,點心對孩子相當具有吸引力,有個會計師女兒和銀行經理兒子的陳媽媽就表示,因為自己是一個全職家庭主婦,所以當孩子上學前,每天下午三、四點時,都會為他們安排點心時間,而從孩子三、四歲開始接觸數字後,她便將數字觀念教育,透過點心來執行。 陳媽媽準備孩子喜歡的可愛造型小餅乾,例如飛機、兔子、星星,甚至是數字等造型,以此引起孩子的注意,當發給孩子餅乾後,會先讓孩子算清楚有多少塊餅乾,陳媽媽發現,很快的,孩子便會清楚的感受到,十個餅乾比五個多,也可以吃得比較久,如此對數字的概念就更具體化了。 秘訣2 讓孩子幫忙購物,了解錢的價值 此外,讓孩子陪你去購物,在採買中,教孩子看價錢,並且清楚的讓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的價錢過於昂貴所以你不買;而家裡的沐浴乳用完了必須再買一瓶,此時選家庭號胖胖瓶是因為用得久比較划算;今天購物的預算用完了,所以不考慮多買一瓶汽水回家,以上總總藉此灌輸給孩子,貨比三家不吃虧,以及要有購物預算等概念。 另外,在付款的時候,可以把錢交給孩子請他支付,甚至對於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便利超商買醬油、鹽的時候,請孩子幫忙跑腿,偶爾把找回來的零錢給孩子當獎勵,並教孩子將錢投到撲滿裡,開始建立儲蓄的觀念,不過,請注意次數別太頻繁,否則孩子若養成要有獎賞才幫忙跑腿的心態,那就不好了。 秘訣3 教孩子具體設定理財目標 當孩子開始有零用錢的時候,就可以教他們定期審視自己存了多少錢,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計算,並記錄下來,而當孩子會寫數字,並且具有基本的加減概念後,可以給孩子一本帳簿,讓他們學習如何記帳。 不過,對孩子來說,單純的記錄很快便會失去新鮮感,一旦如此,便很難持之以恆,幸福人壽業務經理邱瑞蓮就將帳簿加了點趣味,使兩個兒子對記帳相當熱衷。 邱瑞蓮表示,孩子一定有想要買的東西,例如現在最流行的遊戲卡,或是遇到節日、家人朋友的生日,就會想要買禮物,她在帳本上設計一個欄位,讓孩子放置想購買物品的照片或圖像,並將價格標註在旁邊,還會加上在幾月幾號前想要購買,這樣一來,孩子可以確切的知道什麼是理財目標,並學習計算自己是否有能力負擔這筆資金?拿到零用金時,該怎麼存、怎麼分配,才能達到目標?你會發現,孩子為了達成目標,會自動節省平時不必要的支出。 秘訣4 讓孩子記帳,導正消費觀 而就算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理財消費觀念也可能差距很大,有些孩子天生個性慷慨、不拘小節,長大後往往容易成為入不敷出的人,但有些孩子則對錢有相當大的不安全感,進而成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但這些都是不健康的理財行為,父母必須從旁協助導正。 家中有兩個女兒的惠普科技財務長葉素秋表示,她每周固定發給女兒每人五○元的零用錢,讓她們自由運用,但是要求她們必須用電腦Excel軟體製作收支表,記錄下每筆花費和結餘,然後,每月的家庭會議中,會讓兩個孩子將收支表秀出來,報告她們這個月如何達成理財目標,是否有出現過於浪費的不必要開銷,或太過節省的狀況,並讓姊妹兩人互相交換心得,父母則站在協助的顧問角度,經由相互討論以導正孩子理財消費的觀念。 秘訣5 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 教孩子儲蓄,一般先從存撲滿開始,但當撲滿已經有不少的存款時,不妨帶孩子一起到銀行去開設一個屬於他的存款帳戶,且最好讓孩子保管自己的存款簿,如果不放心,也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你將簿子放在哪邊。有了這個帳戶後,不管存錢或是領錢,最好都讓孩子全程參與,藉此使其明白銀行的功能,並教孩子看懂存款帳簿,以了解當活儲存款達五千元以上會開始孳息,而帳簿裡的錢愈多,那麼利息就會愈來愈多。 秘訣6 借錢給孩子,培養貸款觀念 邱瑞蓮並指出,孩子有時候想購買物品的價格和自己能存的錢,有很大的落差,這時候,除了要孩子調整目標之外,其實可以適度的「借錢」給孩子,讓他有借錢、還錢、並支付利息的觀念。 以她家為例,需要購買父親節禮物時,大家商量好了媽媽出五百元,兩兄弟各出二五○元,如果在父親節前夕孩子中有人存款還差五○元,那麼不妨讓孩子先以預支零用錢的方式,從下次的零用錢扣除,或是分次扣款,不過,一定要先讓孩子提出還款的方案後,才能借出,並且要徹底執行,避免孩子耍賴,另外,孩子也可以向兄弟姊妹借款,這時父母最好當仲裁人,讓其約定如何還款、何時還清等,最好可以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使孩子了解到借、還錢的重要性,培養其責任感。 秘訣7 從遊戲中體認,善於理財才能致富 其實,坊間常見的「大富翁遊戲」算是入門的理財學習法,有買賣、投資行為,而機會、運氣的設置,更是讓參與遊戲的人可以體認到,人生有許多不能預期的變數和風險,所以必須要有適度的規劃,否則有可能面臨負債累累甚至破產的情況。 林太太家中有個即將上小學的兒子,今年過年一家三口一起玩大富翁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林太太發現第一次玩的時候,兒子拚命的買地、建屋,幾乎什麼東西都想擁有,一點也不考慮手上資金的多寡,最後雖然擁有最多的房地產,卻是最早破產,但當第二次玩的時候,兒子開始會去思考,手上必須要預留多少資金,再決定是否可以做投資,漸漸的從遊戲中,發展出一套穩健的理財模式,反而累積下不少財富。 而若是國小五、六年級,甚至國高中的孩子,則可以用國外流行的「現金流遊戲」來教育,這個遊戲更加複雜,每個參與遊戲者,都有一個工作身分,可能是醫生,也可能是大廈管理員,而銀行每個月會依據身分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收入,當然日常支出也會因此而不同,藉由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知道,收入多不一定就是富有的代表,只要善於理財、投資,就能完成許多理財目標,當達到想要做什麼不怕沒錢支付的財富自由時,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秘訣8 從生活週遭找投資標的 「投資」可以說是理財項目中,較為困難的一課,要讓孩子徹底了解投資,更不容易。其實,父母只要讓孩子知道,所謂的投資股票就是用錢購買該公司的股票,當公司獲利,所投入的本金便會因此增加利息,反之,該公司一旦經營不善,則這些資金將會貶值。 坊間有許多人提倡為孩子開戶投資基金,甚至是購買股票A但是卻忽略了讓孩子參與,林太太建議,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所投資的企業,可盡量選擇孩子熟悉的公司股票,像是家裡有宏碁的個人電腦,媽媽持有英業達子公司英華達生產的OKWAP手機,常去買茶葉蛋的統一超商等,這些品牌都出現在孩子週邊,他們並不陌生,進而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資公司的相關營運消息,藉此讓他們知道,哪些訊息會促使其股票漲價或跌價,以及對所投資的錢會有何影響等,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學會簡易的股票投資原則。 謹守三大原則,避免教出反效果。不過,在教孩子理財時,為人父母往往會出現一些盲點,使得教導的過程中出現反效果,因此有三項原則是父母們要謹記的: 原則1 讓孩子真正擁有錢 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中,父母都會支應零用錢,逢年過節也會從長輩手中拿到不少的紅包,可是父母通常都會將孩子好不容易存下的零用錢或是長輩送的紅包,用「爸媽替你存下來」的藉口,全數收回去,這反而會造成孩子一拿到錢就趕快花掉的壞習慣,因為他們多會認為,存下來只會被大人「沒收」。 原則2 給建議但支配權交給孩子 大衛•歐文在其《我家老爸是銀行》一書中點出,多數父母即使讓孩子擁有存款,卻完全不給他們支配權,往往孩子要買什麼,父母認為不必要,便極力阻止,徒然留下不好的溝通經驗,倒不如給意見由孩子自行評估。他以兒子想換新腳踏車為例,他們不贊同但也不阻止,只是分析原本的腳踏車仍新且堪用,而想購新腳踏車除外型炫之外,並沒有特別好用的功能,但價格高出很多,可能花掉他所有的存款,分析後決定權還是在孩子,終於讓兒子不再堅持。 大衛•歐文認為,畢竟孩子未來還是要自己決定如何支配金錢,現在做錯決定也許只是損失幾十元,最多幾千元,可是卻能換取一個教訓,以免長大後一賠可能就上萬元,或甚至傾家蕩產。 原則3 讓孩子花自己的錢 孩子開始有零用錢之後,就要讓他學習如何花自己的錢,這樣才會懂得珍惜金錢。可以和孩子協商,如果是學費、教材費用或是全家一起的花費,就由父母出錢,但如果是自己想買的玩具、出遊時的紀念品、朋友的生日禮物等,則要讓他們自己付錢,因為人性都是一樣,一旦是別人付帳,就容易流於濫花、浪費的情況。 只要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引導他們採用合理的理財方式,加上秉持上述這些原則,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去干涉孩子的理財細節,那麼孩子便可以從中學習一輩子受用的金錢價值觀,輕易藉由理財就能致富。(本文摘錄自錢MONEY雜誌第

白頭到老的秘訣

2006年10月27日
公開
28

白頭到老的秘訣 聽過黃鴻麟名字的人,我敢說大部分不是因他是沙田基督書院的校長,而是他的愛妻方法,大名遠播。他在千禧年推出的處女作《護妻傾情四十八式》,令男士嘆為觀止,女士心生渴望,渴望自己的另一半仿傚。 書中他分享了48個獨門的老婆秘方,創意十足。創意的背後,是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婚姻經驗,還有業餘修讀輔導課程帶來的啟發。 啟示:芝麻綠豆釀成衝突 婚姻,最難避免的就是衝突。就算拍拖時如何甜蜜如何和平共處,結婚之後,芝麻綠豆的小事也可變成衝突,黃校長想不到的,只是衝突來得如此快……婚後第一頓飯,太太在廚房煮飯,並向客廳正在看報紙的他高呼:「收拾餐桌啦,準備吃飯呀。」 黃校長以超高速搬走桌上雜物,繼續等上菜,誰知太太從廚房出來,竟然臉色一沉。 「原來她娘家收拾餐桌的定義,不單只要搬走雜物,還要把桌子擦得一乾二淨、擺好餐具。但我由小到大,只知收拾餐桌就是搬走桌上的雜物。」 諸如此類的分歧接踵而來 ……有次太太對他說:「你不會擰毛巾嗎?」 他很懊惱,活了這麼多年,沒理由連擰毛巾都不懂嘛,原來太太一直是反手擰毛巾,他卻相反。 這一切一切,給他帶來許多啟示:「在生活細節上,會發現彼此有很多不同,如不存體諒包容之心,任何一件瑣事都可以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啟示:別強迫對方改變 一段婚姻,需要夫婦倆不斷學習怎樣體諒、明白、包容一個人與適應。 「我處理過很多個案,發現婚姻破裂,都是因為欠缺這些觀念。尤其人總是偏向主觀,很多時會用自我的標準去衡量或規範別人。」 有天他忘記帶車鑰匙,太太說:「都叫你不要把車鑰匙放在那兒啦。」事後他跟對方說:「『放在那兒』是我的習慣,如果我把車鑰匙放在你指定的地方,只會有更多機會忘記。」 他發現,很多人結婚後不自覺要改變對方,小至擠牙膏、放物件等,都是有我無你,忽視了應尊重對方。 「很多小事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反省過後,就會看到背後動機,原來是想控制對方。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愛人是要一起好好生活下去,並非要來控制的。」 啟示:事後溝通最緊要 他也承認,衝突是無可避免,最重要是事後溝通:「如放車鑰匙這個例子,我們了解過彼此的想法後,決定屬於我的東西由我負責擺放,屬於她的由她擺放,到了要用時,只要問對方便可。」 至於擰毛巾這回事,經過他多番驗證,證實反手確是擰得乾淨些,所以他也婦唱夫隨起來。 夫婦間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要你這樣做,都是為你好。」黃校長認為,凡事要看得遠一點。 「是為對方好,還是為自己好?如果要對方不做這些事,可能會帶給對方更多不舒服、更多壓力,只會造成另一個新問題。」 啟示:維繫婚姻有如保養玻璃窗 不過,並非所有事都有最後答案。 記得新婚初期,他 曾對 太太說:「有沒有搞錯!用完廁所竟不把馬桶蓋打開!」 對方的反應是:「有沒有搞錯!用完廁所又不把馬桶蓋放下!」 最後小倆口後取得共識,就是馬桶蓋可開可闔。 「很多問題不在乎結果,只在乎有當時人怎麼看。事實是沒有改變,但了解後便不存在問題了。」 愛一個人,他認為最終可為對方犧牲。如太太習慣筷子橫放,他習慣直放,遷就一下亦無妨。不過,如果只有容忍、沒有體諒,婚姻一樣可能會破裂。 「我覺得婚姻問題就好似玻璃窗的灰塵,假如任其累積,清理便艱難;假如任其深化,就如裂痕出現,玻璃窗最終只會破裂。」 愛妻絕招 鳴謝愛妻廣告 結婚20周年紀念日當日,黃鴻麟特地在報章刊登了一篇充滿愛意的鳴謝啟示,感激太太20年來對他的照顧。之後捧著鮮花與報章,親自送到太太的辦公室。 致電訴衷情 黃校長格言:「永遠不在學校做個好丈夫,也從不在家做個好校長。」 工作時,他從不致電給太太,但某天開會開到晚上9時,他破例打電話回家,說:「會議仍未結束,但此刻我極度掛念你。」電話另一端即時傳來朗朗笑聲。 電鍋裡的生日卡 某年太太生日,黃校長假裝忘記了,但當太太打開電鍋準備煮飯時,卻找到一張生日卡;之後進浴室,又找到一束鮮花;睡覺前更在睡衣內找到生日禮物。 每日一抱 他在研讀輔導與多年婚姻輔導的經歷後,決定了一項堅持,就是對老婆大人的每日一抱。沒有履行「每日一抱」,不得睡覺。後來發現,這原來是解決夫妻爭執的一大良方妙藥。 太太:欣賞他的小動作 「哈哈!他有時做些小動作,會令我很開心。」 黃 太太邱楚賢常常笑口常開,不無原因。「好像有次整理床鋪,枕頭底竟放了一份小禮物,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收禮物,感到非常非常開心。」 那麼她又會如何回應丈夫的心意? 「沒甚麼特別,作為妻子,最重要是體諒丈夫。好像他工作忙,做太太的都希望丈夫多陪伴自己,但站在他的立場,他是喜歡自己的工作才會這樣投入嘛,換了是我也會如此。」 現在若丈夫不在家,她會自行安排節目,好好享受私人空間。還有,「很多人都會把自己丈夫與別人丈夫比較,其實這只會壓低丈夫。男性最需要太太的尊重,做另一半的要不斷了解、愛護他。」 婚後初期,兩夫婦確是有些摩擦。「其實我們都在不斷進步,有衝突時,最重要是學習退一步,停一停,怒氣自然會消除。」 吵架的藝術 兩口子還有個君子協定: 吵架當天清--一項歸一項,絕不拖泥帶水。 絕不翻吵--今天的架今天吵,昨天的事不翻吵。 舊事已過便已了--每一事件都看作一獨立事件,絕不「株連」。 一般人結婚愈久,吵架時愈喜歡說:你上次 ……你上星期……沒完沒了的罪狀,很容易演變成互揭瘡疤。幸好,黃氏伉儷平日絕少吵架,每星期必做的,是抽空一起散步,談談內心話。 婚姻衝突的由來 婚姻為何會有這麼多衝突? 柴灣浸信會輔導中心主任黃麗彰說:「這是由於夫婦的情感距離拉近,很易把未了的心結、渴望激發出來。」 舉例說,某君最不喜歡別人自我中心,如身邊有個朋友自我中心,他不一定會太介意,因為彼此間還有一定的距離和容忍度。可是,當這個人與自己的距離如此貼近,內心便會出現焦慮,後期更會演變成指控、抑壓。 衝突演變成創傷 婚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也是衝突的開端。 夫婦來自兩個成長背景不同的家庭,很易因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而造成衝突;有子女後,又會因彼此對教養的意見差異,產生爭執。若一個不小心出口傷人,更會演變為創傷。 男性方面,自我價值建基於能力之上,但太太竟說:『你無路用』,會使其自我根基動搖,造成傷害。就算太太有情緒的困擾,丈夫也會視她的康復為個人能力的表現,如太太繼續不開心,男士一樣會感到沮喪。 至於女性,自我價值建基於關係之上,如丈夫不重視她、刻意忽略她,她便會感到受傷,甚至整個自我價值崩潰。明知男女大不同,何以不能避免對方受傷? 「人在受傷時,為了保護自己,會刻意針對對方最脆弱的地方來攻擊,被攻擊的一方又會還擊,兩人關係只會愈來愈惡劣。」如彼此自我抑制程度較低,往往導致離婚收場。 尋找心靈空間 黃麗璋表示,面對創傷時,要用當下的智慧避免繼續受傷,尤其配偶不斷用說話攻擊自己,拒絕回應不失為保護自己的方法;之後給自己一個空間,思考怎樣淡化怒氣、回憶對方好的一面。再跟對方分享那一刻的感受。 台灣居住地方擠迫,現實空間缺乏,但我們還有一個心靈空間。「心靈空間可透過閱讀來擴大,在閱讀中,會有很多豐富的訊息,讓你不知不覺進入一個新天新地。我發現很多自省能力較高、自我成長較快的人都是愛閱讀的。」

養成孩子壞習慣的三大罪魁禍首

2006年10月12日
公開
24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瞭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複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複製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複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複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並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係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採取讚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瞭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幾種必需糾正寶寶的壞習慣

2006年10月11日
公開
29

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2、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5、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6、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4、5歲的孩子們還會有一些生活上的小惡習,這些小毛病又可能變成大麻煩哦!   1、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2、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3、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4、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5、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6、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

30 秒清除電腦系統淤塞的 所有垃圾

2006年08月29日
公開
29

是否注意到你的電腦系統磁盤的可用空間正在一天天在減少呢?是不是動作 一天比一天遲緩呢? 在Windows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相當多的垃圾文件,包括臨時文件 (如:*.tmp、*._mp)日誌文件(*.log)、臨時幫助文件(*.gid)、磁盤檢 查文件(*.chk)、臨時備份文件(如:*.old、*.bak)以及其他臨時文件。 特別是如果一段時間不清理IE的臨時文件夾「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其中的緩存文件有時會佔用上百MB的磁盤空間。這些LJ文件不僅僅浪費了寶貴 的磁盤空間,嚴重時還會使系統運行慢如蝸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快速清除 系統垃圾吧!! 下面是步驟很簡單就兩步! 1.開啟記事本 2.複製以下內容貼到記事本中 @echo off echo 正在清除系統垃圾文件,請稍等...... del /f /s /q %systemdrive%\*.tmp del /f /s /q %systemdrive%\*._mp del /f /s /q %systemdrive%\*.log del /f /s /q %systemdrive%\*.gid del /f /s /q %systemdrive%\*.chk del /f /s /q %systemdrive%\*.old del /f /s /q %systemdrive%\recycled\*.* del /f /s /q %windir%\*.bak del /f /s /q %windir%\prefetch\*.* rd /s /q %windir%\temp & md %windir%\temp del /f /q %userprofile%\cookies\*.* del /f /q %userprofile%\recent\*.* del /f /s /q "%userprofile%\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del /f /s /q "%userprofile%\Local Settings\Temp\*.*" del /f /s /q "%userprofile%\recent\*.*" echo 清除系統垃圾完成! echo. & pause 3.另存新檔(檔案名為"清除系統垃圾.bat",而原本會出現的*.txt不要ㄛ!,另外存放位置建議在桌面,因為好找) 4.點擊存好在桌面的那個檔案就會跑出黑白視窗了 記事本在 開始.>>>所有程式>>>附屬應用程式>>>>記事本

心肝寶貝投保 醫療險擺第一

2006年08月10日
公開
22

心肝寶貝投保 醫療險擺第一■ 記者林燕翎�台北報導  少子化時代來臨,出生人數銳減,父母迎接新生命的同時,想為心肝寶貝買分保障?如果預算有限,可優先考慮心肝寶貝的醫療險,嬰兒投保的費率較為便宜,即早打點專屬保單,提前準備未來所需的費用。  提前投保可享受較低的保費,壽險顧問舉例,以純保障型的壽險來說,零歲投保,20年期、100萬元保額,保費只有1萬5,800元,若等到30歲才投保,保費就增加到2萬8,600元。  根據保發中心調查,社會新鮮人、新婚族、新手父母的投保意願最高,尤其家中迎接第一個小孩時,父母都希望心肝寶貝能獲得最好的保障。  大都會國際人壽商品部經理許彰觀察,父母為零到三歲小朋友投保情形相當普遍,尤其初生嬰兒相當脆弱,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許多疾病,加上意外頻傳,新手父母多希望提早投保,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規劃心肝寶貝的保單,應該先看父母的經濟狀況而定,希望先做好保障,還是希望保障與理財兼顧,除了保障外,另外幫子女準備教育基金。一般中產階級若經濟能力有限,建議在寶寶出生後,應首重寶寶的保障規劃。  嬰兒保單可以附約方式附加在父母的保單上,雖然保費比較便宜,可是一旦子女年滿23歲就不能繼續附加在父母身上;或是當父母的保單期滿後,子女就不能繼續附加。  若從險種分析,壽險顧問分析,新手父母以投保嬰兒的醫療險與儲蓄險最普遍,如果預算有限,可先投保醫療險,為子女打點終身的保障。  成長過程中,萬一發生意外或因疾病,造成傷殘,醫療險也可獲得理賠,例如一到三等殘,就可給付保額1%,投保100萬元,就可每月領取1萬元理賠金。至於投保儲蓄險則是希望提早準備子女教育基金、創業基金,由於父母經濟負擔大,如果選擇投保20年後滿期再一次領回儲蓄險,萬一繳費中,發生經濟問題,可能無法解決燃眉之急;可選擇一邊繳費、一邊領回的保單形式,提高資金調度彈性,萬一臨時周轉不過來,保險給付還可作為周轉金。 【2005/12/20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 …………………………………………………………………………………… 雙胞胎投保 體重須滿2,000克■ 記者林燕翎�台北報導  想為剛出生的嬰兒買張保單嗎?壽險專家指出,一般來說,嬰兒出生滿14天,就能以被保險人的身份投保,如果小嬰兒是早產兒,體重超過2,500公克,就能投保醫療險或是傳統壽險。  出生滿14天就可投保,不過,如果家中的小朋友是早產兒,為了確定嬰兒健康狀況,多數保險公司都有「體重限制」。  大都會國際人壽協理張集堯分析,如果嬰兒出生後沒有疾病、健康狀況良好,醫院就會直接讓嬰兒出院,如果是不足月就呱呱墜地的早產兒,壽險公司都會從嬰兒體重是否超過2,500公克,評估是否核保;即使嬰兒不足月出生,但體重超過2,500克,仍可以投保。  壽險業者指出,評估嬰兒身體是否健康,體重是觀察指標,萬一嬰兒體重低於2,500克,可能身體器官沒完整成長,壽險公司多會要求等到嬰兒滿一歲後,看看當時健康狀況:例如體重是否增加,再決定是否核保。  如果媽媽生下雙胞胎,希望為雙胞胎投保,體重限制則放寬為每位嬰兒2,000克至2,500克,只要兩位體重都達到2,000克,就可以投保。  小朋友如果是以健康體投保醫療險,成長過程中才發現有先天性疾病,依照保險法規定,投保前已經有疾病了,雖然家長不是故意隱瞞病情,保險公司可以不理賠。  壽險業者觀察,這類先天性疾病以心臟瓣膜疾病最常發生,很多嬰兒出生後,並未出現心臟異常現象,而是等到成長到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心臟有問題,這時,以往投保的醫療險就不能提供保障。 【2005/12/20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 --------------------------------------------------------------------------------保險理賠金 受益人不能隨意變更 2006.01.19 工商時報 @吳佳晉/台北報導  蔡太太因為得盲腸炎而住院割盲腸,出院後就打電話詢問保險業務員可不可以申請理賠?經過業務員初步估算,蔡太太這次盲腸炎住院及手術總共可申請到各項保險金大約兩萬多元,於是蔡太太就請業務員協助申請理賠!  在填寫理賠申請書時,蔡太太突然想到在北部唸書的小兒子阿雄前幾天正好向她要錢繳學費,於是就在理賠申請書的「受款人」欄位填上阿雄的名字,並且選擇以「匯款」方式來領取保險金,同時填上阿雄的銀行帳戶號碼,希望保險公司能將這筆保險金直接匯款給阿雄,這樣比較方便。  沒想到過了幾天,保險業務員還是拿了兩萬五千元的支票交給蔡太太,支票的抬頭也是蔡太太的名字;蔡太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明明指定保險公司把錢匯給小兒子阿雄,保險公司還是開支票給她,一點也不尊重保戶的選擇,於是質問保險業務員,為什麼你們公司的服務這麼差?  到底,保險公司有沒有損害蔡太太的權益呢?三商美邦人壽理賠部襄理邵賢民指出,各種人壽保險契約都是為了保障「被保險人」的身體或生命而設計的,以蔡太太的例子來說,蔡太太因為生病住院,或者是身體受傷害而造成殘缺,則保險單條款強制約定這些住院醫療、手術、意外傷殘、癌症等保險金的給付,都只能給付給蔡太太本人,不能夠隨意指定給付給其他人,這樣才能讓實際上身體受到損傷的被保險人,本人真正獲得經濟上的補償。  不過,如果是被保險人身故的話,情況就有所不同。  邵賢民表示,通常在投保人壽保險的時候,要保書上會有指定「身故受益人」的欄位,當被保險人身故的時候,保險公司會依照要保書上所指定身故受益人的申請,來辦理身故保險金的理賠給付。  要特別提醒民眾注意的是,投保時指定的身故受益人,日後是可以變更的。

『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

2006年07月12日
公開
26

『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 大村鄉衛生所╱黃建成醫師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用退燒藥(包括燒到四十度以上),你相信嗎?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你相信嗎? 你大可相信的,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事實上,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因為發燒不是病,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會發燒,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發燒是身體出了狀況的警示,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我們要治療的是病,是擊退敵機,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 發燒的原因 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下視丘」的地方,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等)感染造成的。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熱原素』的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人就發燒了!所以說,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反之,如果免疫功能太差,例如有些早產兒、老年人與重病者,想燒也燒不起來。 會燒過頭嗎? 不會的!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否則萬一燒過頭了,燒壞腦筋,怎麼辦?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腦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頸僵、嘔吐、高燒、昏迷等。好了之後,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一般民眾不知道『腦膜炎』這個病,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就認定是它幹的,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不管燒到多高,有沒有退燒藥,結果都是一樣的。試想,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要治療疾病的話,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不會愈燒愈高的。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滅之故,等病原體消滅了,燒自然就退了! 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發燒的高度、形態與時間,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也叫作解熱鎮痛劑)已是醫界的共識。不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是禁忌(不合併腹痛)的情形下,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碰到講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 的?如果是上班時間,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否則發起燒來臉紅、心悸、四肢無力,如何面對病人呢?至於在家沒事的話,我只會多喝開水,多休息以待燒退。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有時燒到三十九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活蹦亂跳的。如此,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我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覺得這樣相當不好,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退燒。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以教育民眾取代之。 打預防針(主要是三合一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根本不須要治療!榮民總醫院有項研究,把打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退燒藥,一組不給退燒藥。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這組其血清抗體濃度較高,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免疫方面的益處。 需要打退燒針嗎? 原則上是『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退燒針』在先進國家早已被禁用!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除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試想,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過我仍然深信,當個醫師的小孩,好處之一是針打得比別人少! 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領了藥之後,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不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有不少父母們,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以為該位醫師的處方沒效,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真不值得如此!要知道,我們治療的是病,不是發燒啊!而疾病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等急性期過了之後,燒也就退了! 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 前述提及,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簡單的說,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分、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冬天用溫水,夏天用自來水擦澡、冰枕可使頭部、臉部涼快些,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一個優秀的母親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 結論 發燒不是病,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療病,不是要治療發燒,退燒藥的使用,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為了免於民眾因『發燒看病』所苦,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識。筆者看病時,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也因此減少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 筆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少數案例如此),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相信將來有一天『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會成為為普偏的醫療常識。

不要將嬰兒米粉、麥粉放在奶瓶裡吸食

2006年06月20日
公開
30

不要將嬰兒米粉、麥粉放在奶瓶裡吸食 到了五、六個月大,一般家長都會開始購買米粉、麥粉(有人是以米磨細成米仔麩),加在奶瓶裡,以便讓嬰兒「能吃飽一點」。確實,這時候嬰兒腸胃系統的一些消化酵素(如澱粉酵素)已成熟,可以開始適應穀類做為副食品。不過這樣做是不適當的。 吃副食品主要是為了做斷奶的準備。斷奶的意義是逐漸由純液體變成固體、由奶水變成多元化食品、由吸吮變成咬嚼、由奶瓶變成湯匙筷子、由每日五次奶水變成周歲後的一兩次。米、麥粉是已添加不少營養成份的西方式現成食品(加水可食),等於是台灣的稀飯形式。我們看到國外的家長如將稀飯放在奶瓶餵小孩,一定覺得好笑,國外的人看到我們把米粉、麥粉放在奶瓶餵,也必覺得好笑。 將米粉、麥粉放在奶瓶,太少沒有意義,太多則不易吸吮,有時因此太用力而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如長期以奶瓶吸食米麥粉,更無法戒掉用奶瓶習慣,而種下將來奶瓶性蛀牙原因。應該是選一餐的奶水,先倒出一些放在碗裡,加適量米(麥)粉,攪成糊狀,以湯匙試餵完,奶瓶剩下的奶還是以吸食方式。當嬰兒逐日適應吃奶米糊,且份量增加後,整瓶奶都可倒入碗裡,以後就可直接吃一碗奶米糊,而少用一次奶瓶了,如此才能慢慢戒斷奶瓶。(王英明) 一線醫生 �張之琪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當寶寶不太愛喝奶時,許多媽咪都會擔心寶寶是否發育不良?其實,只要能正確添加副食品,並選擇適合寶寶體質所需的副食品時,保證您的寶寶長得高又壯,從此毋須擔心寶寶的厭奶問題了!一般來說,新生兒從出生至4個月大,都是以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為主。一方面是寶寶4個月大時,運動神經及腸道消化器官已逐漸發育完成;另一方面是寶寶因長期吸食母乳或嬰兒配方奶,而開始出現「厭奶」現象。添加副食品的重要性根據新光醫院小兒腸胃暨營養科劉明發主治醫師表示,當寶寶出現厭奶時,爸媽即應為寶寶慢慢添加副食品,尤其喝母乳的寶寶更加需要。因為母乳中所含鐵元素,會在4個月後較為缺乏,這時寶寶就要從副食品中來吸收奶類所欠缺的營養素。由於此時也是寶寶飲食上的轉換期,所以,爸媽也要開始訓練寶寶的咀嚼及吞嚥能力,以增強及刺激腦部發育。 3大添加階段當爸媽開始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時,應視每個寶寶的不同體質及吸收程度來添加。除了添加副食品的方式要正確外,爸媽還應依照寶寶各個不同月齡,階段性地為寶寶添加最簡單又最能讓寶寶消化的食材,在眾多副食品中,以嬰兒米粉/ 麥粉,成長麥粉最為簡單方便,並能提供寶寶所需的營養。第1階段(4-6個月大)寶寶4個月大時,若出現厭奶現象,爸媽可為寶寶額外添加嬰兒米粉(或米餅)或稀釋果汁等副食品,但以米粉最不易引起寶寶過敏,故嬰兒米粉最適合作為寶寶的第一口副食品,等寶寶適應後即可讓寶寶嘗試純榖類麥粉。第2階段(6-9個月大)寶寶6個月大時,爸媽可添加不同口味的嬰兒麥粉,也可自行製做米湯來餵寶寶食用。剛開始時,以選擇單一口味的嬰兒麥粉為原則,例如蘋果/梨子或簡單的蔬菜類,接著再讓寶寶嘗試多樣的蔬果麥粉。另外,為了讓寶寶更適應未來的食物組合,則可餵寶寶一些肉類的口味麥粉,例如魩魚或嫩雞。當然爸媽還可餵寶寶吃小魚、紅蘿蔔泥、馬鈴薯泥等較易消化的天然食材,每次不要添加太多種類;或將碎肉以果汁機打爛,再加入大骨頭熬湯,為寶寶補充蛋白質的營養成分。第3階段(9個月大後)到了9個月,寶寶的腸胃吸收消化器官大致完成。此階段寶寶可以進階食用成長麥粉。但由於成長麥粉中添加較多營養素,能提供寶寶10個月大後對營養的大量需求,並建議選擇與大人食物近似的口味組合,如多種水果、多種榖類、嫩雞、鱈魚、蔬菜等。由於魚類中含有DHA及EPA,特別是深海魚(例如:鮭魚、鱈魚),更能提供足夠的不飽和脂肪酸給發育中的腦部,而肉類也能提供寶寶所需的鈣質,因此建議選擇不同口味麥粉,為寶寶見囔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米粉, 麥粉正確添加法目前許多家庭皆為雙薪家庭,導致忙碌的父母,常為了節省時間,而將嬰兒米、麥粉添加在嬰兒配方奶中,其實這是錯誤做法。這樣反而會讓寶寶失去自行咀嚼食物的能力及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如果爸媽能依照下列方法,正確添加米粉、麥粉,就能讓寶寶有效吸收。製成米粉糊或麥粉糊餵食爸媽剛開始添加米粉、麥粉時,應先做成米糊或麥糊,然後一口一口慢慢地餵寶寶吃。由於寶寶還不太會吞食,所以,爸媽在餵食過程中,一定會遭遇許多挫折,這時應耐心嘗試,大約2星期後,寶寶逐漸適應時,就會吃得很好了!副食品應額外添加在餵寶寶吃副食品時,爸媽不能忽略寶寶的正餐──喝母奶或嬰兒配方奶。所以,可在寶寶喝奶的兩餐中間,額外添加1餐米糊或麥糊餐;或是將寶寶某一正餐替換成副食品,即能幫助寶寶獲得重要且足夠的營養。只要加入是量的米粉、麥粉爸媽若真的沒時間餵食,仍想將米粉、麥粉添加在嬰兒配方奶中的話,劉明發醫生建議爸媽,在沖泡嬰兒配方奶時,以不超過2匙米、麥粉為原則,不要加入超量的米、麥粉,也絕對不能減少原本沖泡的奶粉量,而將牛奶沖調得太過濃稠,使得寶寶失去原本應從嬰兒配方奶中攝取的營養成分。 3大選擇米/ 麥粉、成長麥粉原則由於市面上的米/ 麥粉種類繁多,爸媽究竟該如何為寶寶挑選適合的米/ 麥粉?劉明發醫師提供下列4種選擇原則: 1. 過敏體質寶寶應吃嬰兒米粉如果寶寶屬過敏體質,那麼開始吃副食品時、應以嬰兒米粉為主。因為目前所有副食品中,最不會過敏的就是嬰兒米粉。 2. 選擇含有α+β水解過程的米/ 麥粉米、麥粉大部份以澱粉為主,若是能經由酵素水解過程將澱粉分子先分解成小分子,則寶寶可以很容易便吸收消化米、麥粉的營養。目前市面上的米、麥粉有水解過程的不多,或水解過程不完全。具有α+β水解成分的C.H.E雀巢嬰兒米/ 麥粉、成長麥粉,其經α與β二段式天然酵素水解,確實將澱粉分子分解成適當的小分子,幫助寶寶真正吸收到米、麥的營養,為爸媽最佳選擇之一。 4.選擇信譽卓著且品質保證的國際大品牌爸媽在選擇副食品時,應選擇有口碑、信譽卓著、歷史優久且品質保證的國際大品牌,才能讓寶寶安心食用。專家建議對於副食品的選擇,劉明發醫師建議爸媽,應多用心比較市面上各種副食品的差異,並深入了解寶寶的體質及所需營養,並深入了解寶寶的體質及所需營養。最好能讓寶寶攝取天然食材,並能均衡飲食,才是為寶寶正確添加副食品的不二法門。新手媽媽, 第一次餵食寶寶米糊餐的步驟 1. 第1-3天,在晚上2餐中間給予糊餐,於30c.c.的牛奶或開水中調3匙嬰兒米粉。 2. 第4-7天,在晚上2餐中間給予糊餐,於60c.c.的牛奶或開水中調4-6匙嬰兒米粉 (視寶寶的吞 嚥能力逐漸增加匙數)。 3. 第8-14天,在60c.c.的牛奶或開水中調6匙嬰兒米粉,每天餵食2-3餐。 * 請依每位寶寶實際狀況, 以10cc 添加一匙米粉的原則逐漸添加

文章分享:對的人道歉,錯的人認錯, 學起來

2006年06月07日
公開
18

對的人道歉,錯的人認錯, 學起來 有另一半的人一定要學起來! 以前的夫妻吵架是床頭吵床尾和,現在的夫妻吵架是床頭打床尾離,吵得無非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甚有可能是為了談論別人的是非而起爭執,你認為我固執我認為你不可理喻彼此毫不退讓,其實當自己不願接受對方的意見時自己正犯了固執與不可理喻的毛病,若不是因為有所堅持也不會和對方唱反調。 婚前上山下海在所不辭婚後遮陽擋雨自行處理,從原來的什麼都不計較到後來的雞蛋裡挑骨頭,難道真是愛情變了質?否則為什麼非要爭個誰是誰非呢? 也許,根本沒幾人懂愛情,爭教愛人折服比爭教愛人幸福重要! 對的人道歉,錯的人認錯, 學起來 一對夫妻因為小事吵架,弄得二人賭氣不吃晚飯,到了臨睡前,太太盛裝出現,一屁股坐進先生的懷裡,撒嬌地說:跟我道歉,我就原諒你! 先生回答:是妳錯,為什麼要我道歉? 太太雙手圍住先生的脖子:好,我承認是我錯,但是,對的人要道歉! 先生望了望太太耍賴皮的可愛模樣,剎時笑了出來:好好好,我道歉,對不起,妳滿意了吧! 二人後來一起去吃了頓愉悅的宵夜,恰似初次約會時的甜蜜,誰對誰錯早已無關緊要。 對的人道歉;雖然道歉,但也贏了一半,不是嗎!

文章分享:毛拔要看哦

2006年06月06日
公開
24

要她快樂,不一定要嫁人 女兒五歲,決定讓她上一所收費很高的幼稚園 身為父親的他,感到十分欣慰。常常拿著照片, 跟我們講女兒有多麼聰明、可愛 同事們問他:「從小照顧得這麼好,又這麼認真栽培, 難不成你想要她以後當女總統啊? 他語重心長地說:「那倒不必,如果她真的很傑出, 我希望她能夠獨立生活,不要嫁。 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多麼不容易, 女主人和男主人雙方要付出許多心血。 有幾個男人願意這麼配合女人,營造一個幸福家庭? 如果,我的女兒很傑出, 勢必沒有辦法被限制在一個傳統婚姻的框架中, 一旦結婚,丈夫又不是很上進、 很能包容,注定會過得不幸福, 他倒是講中了兩個重點: 1.【上進的男人不見得能夠包容一個和他一樣優秀的女人】 2.【而不上進的男人,就算有再大的包容力,又怎麼能夠讓女人幸福呢】 我寧願她安心地去發展自己的夢想, 多交幾個男朋友,甚至有固定的性伴侶。 想永遠住家裡,我一定很歡迎。 想一個人搬出去住,我也會支持她。 總之,我要她活得很快樂。 一個人生活,快樂可以由自己主宰。 嫁了人以後,自己的快樂卻操之在丈夫及公婆手裡。 他很慎重地和大家分享內心真正的想法。 那次聊天以後,同事們的見解不一,有人認為: 他太寵愛女兒了,寵愛到近乎想霸占她的地步。 也有人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實在想得太多。 我個人倒是認為,他的講法裡有幾個突破性的觀念, 值得男性朋友深深思考: 第一、當你愛上一個女人時; 是否能尊重她的想法及發展,並且全力支持? 第二、迎娶一個心愛女人回來; 是否能在事先安排好幫助她適應新環境的準備? 第三、你的愛及你家人對你所愛的支持; 是否一致?  不論男性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對一位優秀的女性來說:『擁有一位疼愛自己、 永遠不會逼女兒結婚的老爸, 絕對比嫁一個不尊重女性的老公,要來得幸福得多』。 上述所言,實在是字字珠璣啊 !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的現代女性懼怕婚姻的原因吧 ! 不過,我相信, 只要彼此有心願意共同努力 ! 珍惜與經營.....幸福也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所以,單身的朋友們 , 請不要因身邊的朋友一個個步入婚姻而為自己心急..... {慎選一位適合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