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碧馬麻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 而是對問題的想法。』

好文~創傷援助

2013年03月20日
好文~創傷援助_img_1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各位親愛的朋友:

下面的故事很長,如果您沒時間,可先看影片連結。當孩子面對有壓力
的事件,也許是受傷、生病,他剛開始會參考大人的情緒來反應,這時,
我們的情緒狀態,就會是孩子的參考架構。也就是,孩子會受到我們所
示範的事件—情緒連結,來發展出他自己的事件—情緒連結。冷靜,比
較有利於解決問題,這我們都清楚,那麼,我們得要先學習冷靜,才能
教孩子遇事冷靜。

-------------------------------------------


小孩就是小孩,本來就會發生意外,不管是突然流鼻血,或是趕到急診
室找醫生縫針。童年時期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緊張狀況,通常很難事先預
料,更不可能提前洞察。雖然父母無法防止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到燒
燙傷、瘀青或其他的撞傷等意外,卻有能力預防小擦傷擴大變成心靈創
傷,並讓孩子在一生中充滿自信和勇敢。

父母有能力幫助孩子從傷害中恢復健康,這些在生活中受到的傷害包括
各種層面:生理的、心理的、情緒的、精神的與社會性的。口語急救術
能讓家長在孩子受傷時,趁機引導他們。當我們處在大大小小的危機時,
會變得更敏感並容易受聽到的話語影響,無論是對我們說的,或只是周
圍的耳語。這些話語,不僅會影響當下的反應,更會在下意識中影響未
來面對類似事件的反應。以下兩個例子說明:

兩個不同的意外與危機處理

來看看莉莉與奧立佛這兩個故事吧!兩個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其中一
個故事,你會看到危機並沒有被妥善處理,而且後果非常明顯。另外一
個嘛…嗯,等一下你就知道了。


莉莉

當莉莉三歲時,她不小心撞上茶几且割破了上嘴唇,當場血流如注,
疼愛她的父母親驚慌失措,歇斯底里大叫:「啊,天哪!她需要縫針!」
「縫針?需要縫嗎?我的天哪!」「怎麼辦?怎麼辦?我們趕快送她
去醫院吧!」

開往醫院的路上,車上充滿各種可怕和悲觀的猜測,即使到了醫院情
況也沒有改善。醫生冷冷的命令:「把她壓住!」莉莉覺得這世界到
處都不安全。

經過了許多年,她已經長大成人,而且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忘記這件令
人恐懼的事。她成為紐約市的急救護理人員,那天因為職務的緣故,
她來到911恐怖攻擊事件現場。在場的每個人都非常震驚與害怕,當然
也包括莉莉,但她仍勉強自己與搜救人員一同工作,並且照料、傾聽
那些因災難而產生的痛苦情緒。

然而,她發現自己身陷於一種無法釋放、極度震驚的情緒當中。整整
三天,她的身體不自主的發抖、充滿無助。在她幫助別人的這些年間,
她從未有過類似的感覺。最後,她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是來自比工作
經歷更深層的經驗,於是她開始尋求心理治療協助。

最初她對自己的反應感到困惑不安,後來她開始了解會有這樣的反應,
並不是因為那個長大、成為專業急救人員、站在災難前線的莉莉所造
成,而是那個三歲大的小女孩莉莉所留下的記憶。她所經歷的那種全
然無助的感受,就跟她當年被壓住、進行縫合的感受一樣。由於當年
沒人知道該如何教她控制或轉移情緒,以至於莉莉童年早期在急診室
的經驗,深深的鎖進她的身體及潛意識當中。

在那天之前,她總是藉由掌控艱困、可怕的情況,同時幫助他人,來
處理童年事件。但當她面對無法輕易掌控的狀況時,那深藏在心裡的
恐懼及無助感,就會像三歲時所經歷的驚慌一樣衝出檯面。當年並沒
有人懂得說些安慰、舒緩情緒的話語,讓她覺得自己是被扶持,而且
可以勇敢面對這類的狀況。

由於最原始事件用這樣的方式被處理,所以恐懼就潛藏在表面之下,
等到另一個可怕的情況發生,內心就跟著失控了。


奧利佛

我們再來看看奧利佛的故事。某天,四歲大的奧利佛因為外面下雨,
只能留在家中。精力充沛的他所能想到的發洩方式,就是在沙發跳上
跳下、大吼大叫。

突然間,他的腳因踩到靠枕而滑了一下,整個人摔到地面,一頭撞上
暖爐。他大聲呼叫媽咪,唐娜聽到聲音趕緊跑了過來。

傷口血流如注,他正準備要哭,不過還在等著媽媽判斷這件事嚴不嚴重。

「奧利佛,發生什麼事?」唐娜邊說邊把他擁入懷中,冷靜地檢查傷勢。
「哇,你撞到頭了耶。沒事沒事,媽咪在這裡,我已經抱住你囉!
不過,我們得馬上去趟醫院,因為傷口看起來需要縫合,醫生們知道
如何醫好你。」

他還是不斷啜泣,她看著他的臉並繼續說:「沒事的,奧利佛,等一
下就好了。」她清理傷口,用布包著冰塊壓住,並要奧利佛在她開車
的時候自己照著做。一路上,她告訴他有關自己小時候受傷需要縫針
的經驗。這讓奧利佛印象深刻,因為媽媽也縫過針,而且現在正沒事
地說著她的故事,因此他不停請媽媽重複說了三次這故事。

當他們到達醫院的時候,她拿起一本不久前才讀過的故事書,書裡有
個人被變成了雕像,她要他在醫生縫合傷口的時候,想像自己變成一
座雕像。

她一邊看著醫生的治療,一邊跟奧立佛說:「你看,他真的是一位好
醫生。傷口縫得真漂亮,甚至不會留下任何疤痕呢!」

她告訴他治療結束後,會帶他去大賣場買一臺很炫的玩具車,並問他
比較喜歡哪一種,是跑車款還是經典車款。他想要一台紅色的經典汽
車。接著她告訴他,明天到學校可以告訴朋友們縫針的事情,大家一
定會很驚訝他竟然這麼勇敢!

三天後,唐娜帶奧利佛到診所複診,醫生告訴她們雖然這傷口很深,
不過恢復得相當好,並確認奧利佛應該不會留下疤痕。

幾個月之後,四歲的奧利佛還是喜歡在沙發跳上跳下。當他再次從沙
發摔下來時,他的媽媽聽到聲響跑進來察看,她上次對這種行為的反
應是如此的冷靜,不過她也開始失去耐性,所以當她看見血又從奧利
佛的額頭上流出時,她忍不住大叫:「奧利佛!」

奧利佛抬起頭看著她說:「沒關係的,媽咪,等一下我就沒事了。」
事實就是如此,他自己也知道,而這改變了一切。

唐娜使用了你將會在本書中學到的口語急救技巧,來幫助奧利佛康復,
並引導塑造他未來對於恐懼及疼痛的反應。很可惜,莉莉的父母並不
了解他們的話語與反應所帶來的影響。在後面幾章,我們將會再回到
奧利佛的故事,一步一步教導你如何運用口語急救術,所以你也可以
成為那個說對話,改變他人一生的人。

這些故事呈現了兩個重要的原則。

第一,我們的身體具備傾聽的能力,並會對所看到及聽到的每件事情
做出回應。

我們都曾有過身體回應潛意識的經驗,像每次從惡夢中驚醒,會發現
自己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喉嚨乾渴,而環顧四周,卻發現自己正安
穩在臥房中,並沒有任何危險。但這時,我們還能若無其事地繼續睡
覺嗎?很難!因為腦中的那些影像,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生理化學變
化,這些影響得反應完畢,心情與意念逐漸冷靜後,我們才能再次裹
進被窩安穩入眠。

從日常生活經驗中也可以看到這些印證:看電影時會跟著流淚、看書
時會開懷大笑,若有人講了鬼故事,我們就起雞皮疙瘩。這就是為什
麼孩子們看到意味深長的電影時,跟著影片劇情的轉折、起伏,幾乎
都要忘了呼吸,好像那劇情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相信影片
中的故事彷彿是真實的。

第二,這些故事也顯示出情緒通常會內化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及身體當
中,那些在緊急狀況中所聽見的,會成為我們面對下次危機處理時方
式的一部分。

因為莉莉當時所經驗到的是恐懼與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她後來面對危
難的回應,其實是對前次危機的回應。而因為奧利佛所經歷到的是支
持、鼓勵,及自我克服眼前的困難,他已預備好以內在的信念與自身
的修復能力,來面對下次的危機。

∼取自《超有效的口語急救術》格子外面出版社


*****************************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
馬上讓我聯想到L.羅恩 賀伯特先生

這故事敍述的..正是 "印痕"的部份
而所謂的 "口語急救術"...
其實算是 "援助法"的範圍...

和大家分享這個長長的故事
可以對戴尼提..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唷~~^O^
.
.
.
------相 關 回 應------
.
.
.
張勳媽:
看了2/3..印下來看..好了..
越接觸...心理學..
真的..對自己和家人.朋友也受益..


碧馬麻:
對呀....關於身、心、靈的領域...見人見智..
誠..則信;信..則有....
接觸的越多...瞭解的越多...我自己的心得是~~
越能同理別人的處境....
越能懂得感謝自己的身體..並愛惜..^^


陳品樂:
L.羅恩 賀伯特是快樂之道的作者嗎?

這篇分享非常受用,如同及時雨^_^~~
認識妳真好!!


碧馬麻:
哇..樂媽也認識賀杯杯哦...
妳說的沒錯!!...^^

樂媽..妳的用心..
連在電腦這端的我...都感受到了..
樂樂真的是很幸福的小孩...
因為妳在她還這麼小的時候
就懂得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調整自己..及教育她

像我就起步稍晚一些...
破壞多了...要談建設...
也就會吃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