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幼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楊照分享文

2014年11月25日
公開
39

~楊照 我女兒曾經在雲門舞蹈教室上了超過六年的「生活律動」課程,作為一個經常近接看課的家長,我看到、我感受到的「生活律動」最接近──「沒有標準答案的舞蹈課」。 我遇過其他家長,幾乎沒有一個人懷疑他們的小孩上的是「舞蹈課」,因為他們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小孩的動作,感受到那種動作中的韻律性,然而他們卻常常疑惑:為什麼雲門都沒有教我們一般認定的「舞蹈動作」,而且為什麼同班上課,不同小孩會學到不同的動作,也都沒關係。還有家長最擔心的──怎麼好像都沒有「進度」? 我的理解,家長會這樣反應,正是來自我們教育體系裡,太過根深蒂固的「標準答案」訓練。「標準答案」的權威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入台灣社會意識裡。我們不但在考試上努力追求「標準答案」,而且我們在生活的許多面向上,都有著對於偏離「標準答案」的恐懼。 例如說,因為長期習慣要「標準答案」,就制約了我們讀書的方式。我們一讀書,第一件事就是用很嚴苛的,當年讀課本養成的習慣,不自覺地問:「這書我看得懂嗎?」要看懂每個字,看懂每句話,然後我們才能安心地讀下去。 這種大部分人都視為天經地義的態度,其實大大阻礙了我們接觸新事務、新知識,也阻礙了我們從讀書中得到許多樂趣。老是嚴格計較「懂不懂」,結果是讓我們只願意去讀已經熟悉的東西,而規避陌生的題材。就算讀很多書,讀來讀去都是類似的東西,怎麼可能看到寬廣的世界呢? 這種態度另一項後遺症,是「懂不懂」的焦慮,讓我們學不會享受自己摸索書本意義,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但卻可以朦朧感受的樂趣。 在雲門跳舞的小孩為什麼快樂?因為跳舞時,身體真正是他們自己的。沒有人規定他們怎麼動,沒有人糾正他們的動作,沒有人說他們「錯」,一定要怎樣才「對」。 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能夠帶來一種無法取代自在的樂趣。 舞蹈當然不只有自我探索,雲門的「專業舞蹈」課程也會要求小孩一定的身體紀律,但讓我們別忘了,紀律帶來的成就感,無法取代自我探索的快樂。對於紀律與「標準答案」我們社會了解很多,可是對於沒有標準答案的樂趣,卻相對太少肯定。 試試看用不必計較「懂不懂」的態度去讀書、看電影、聽音樂、看表演,我相信很多過去帶給你困擾的書籍、電影、音樂、表演,會對你展現出不同的面貌來。還有,我希望「沒有標準答案」的態度,也可以透過我們,傳達給小孩,不只在身體舞蹈上,而是他們所有的學習領域中,都可以去試探這樣的挑戰性樂趣。這樣教出來的小孩,將來才會對世界好奇,才會自己願意去探索陌生的花園。 除了追求「標準答案」之外,在兒童教育上,還有另外一項社會習慣,應該稱為「天才兒童症候群」吧! 我們常常用各種形式,鼓勵「超齡演出」。幾年前有一位台灣的小女孩,十一歲就考上了美國費城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她暑假回台灣,在國家演奏廳開獨奏會,竟然早早票就全賣光了。我聽過她的演奏,老實說,她的技巧和表現,就是一個普通音樂學院學生的程度,她能彈奏出來的音樂,大概美國每一個二十歲的音樂學院學生都能彈奏。 換句話說,音樂本身平凡得很,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要買票?不是聽音樂,是看「小天才」表演。 「小天才」獲得的掌聲與注意,往往對小孩自己是破壞是障礙,而不是祝福與助力。一個五歲小孩就能解二次聯立方程式,絕對不值得我們鼓勵,因為這樣的能力,任何一個十五歲的國中畢業生,都會學到。重點不在什麼時候獲得這樣的能力,而在於一個人最後能擁有多少能力,他的數學能力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太早的數學小天才,往往就忘記了數學這個專業領域,絕不可能靠解二次聯立方程式支撐起來的。一個被大人捧成天才的小孩,反而會失去了為自己去追尋數學樂趣的能力,他是為表演而親近數學,不是為了自己。 一個被捧成鋼琴小天才的人,很容易就忘掉了,他擁有的其實是稀鬆平常的能力,是任何一個音樂學院學生都會的,要真正在音樂領域有所突破有所貢獻,比的不是誰先到達一個高度,而在誰最後能到達最高的那一層境界。 同樣地,沒有經歷過自我身體開發的小孩,就算比別人早一點會一些有難度的動最,畢竟還是進不了舞蹈的門,甚至,正因為他以為那樣就是舞蹈了,將會使他一輩子領略不了舞蹈內在的自由精神。 我們不只要抗拒「標準答案」,還要抗拒「天才兒童」,要抗拒「天才表演」,才能對小孩有真正長遠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