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壹媽

日期

#Tag

寶寶滿33週!

2012年04月11日
公開
12

寶寶滿33週!(孩子亂丟東西管不住?) ========================== 寶寶現在是不是很愛扔東西呢?手中的玩具、奶嘴或食物,他都喜歡丟到地上,再低頭瞧一瞧。撿起來之後,再度丟到地上。這種反覆的丟擲動作常常會惹惱父母,不過,請不要惱火,對寶寶而言,這可是一項實驗喔! 這時期的寶寶,為了驗證事物是否會因他的行為而出現,所以樂此不疲的不斷重複「我丟你撿」的實驗。藉此看看,東西會不會發出他預期的聲響?媽媽會不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這是「因果概念」的開端,寶寶漸漸瞭解「我也有能力讓事物發生反應了」。「反覆操作」是寶寶非常重要的學習型式,例如:做同一個動作、唱同一首歌、說同一個故事,都是孩子非常典型的學習特徵。所以,請不要覺得麻煩,反而要有耐心的陪伴他「一起做實驗」喔! 在此時,也可以購買一些適合寶寶做實驗的玩具,好比:一搖就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滾動就會唱歌的球、一拉就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就會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這些玩具不但能引起很高的興趣,也可以滿足反覆試驗的慾望。鼓勵寶寶多嘗試、多學習,他會變得更積極主動喔! 我丟你撿∼談寶寶的因果概念   媽媽正在整理房間,身後六個月大的安安突然大叫起來,媽媽轉身一看,原來是奶嘴掉到地上了。媽媽連忙把奶嘴撿起來,清洗之後,送進安安的口中。沒想到,安安竟然伸手將奶嘴拉出,看了一下,又丟到地上。   「不可以喲!奶嘴會弄髒。」媽媽輕聲地責備他,又撿起奶嘴,洗乾淨,放在桌上。可是安安一直吵,媽媽只好又將奶嘴拿給他,他看了一眼,又把它扔到地上,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面對安安如此調皮的舉動,媽媽有點不知所措,想警告他:「再幫你撿一次,若你再丟,就不幫你撿了。」不過,安安那麼小,聽得懂嗎?   媽媽又想到外婆一直告誡自己,不要太順著孩子,否則會寵壞他,那麼,自己是不是該採取「不理會政策」才好呢? 原來外界會有回應!   從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來分析,安安的舉動並非故意要刁難媽媽,他很可能是在實驗自己的新發現。   這時期的嬰兒,愈來愈注意自己身體以外的事物。小腦袋開始瞭解「小小的我,也有能力使事物發生反應」。對這個新發現,寶寶通常很感興趣。 為確定事物會因他的行為而一再發生反應,寶寶會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同樣我丟你撿的「實驗」。   上例中的安安,一再將奶嘴丟到地板上,很可能只是為了看看它是不是會和前一次一樣,落在地板上,發出他預期的聲響,而媽媽是不是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我們可以說寶寶已建立最早期的「因果概念」了(cause and effect)。   等寶寶再大一點,他的花樣會更多。他可能會用腳一直踢欄杆,讓嬰兒床振動發出嘎嘎聲。他也會試著用手去拍或拉扯懸掛在床邊的玩具,並注意它的晃動。他甚至會發現,只要他一哭,不久就會有一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他的床邊。 慢慢的,嬰兒也可能學習到在無聊或感到挫折不安時,利用丟東西或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至於寶寶是想「與君同樂」,或是需要有人安撫、陪伴,就得靠父母仔細觀察和判斷了。 耐心回應和提供適合的玩具   大多數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大人積極的回應,可鼓勵幼兒繼續嘗試、學習。若幼兒的行為一直得不到他所預期的回應,長期下來,可能會養成較消極、被動的性格。   不過,由於「重複」是幼兒學習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對於自己的新發現,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地反覆嘗試,這對大人的耐心程度,實在是個大考驗。 另外,這個階段的嬰兒已開始學會「玩」,父母可以買一些能讓他實驗「因果關係」的玩具。例如一搖便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丟便會一邊滾動、一邊發出響聲的滾動玩具,或者是一拉即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即可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都很適合此時期的幼兒,也能吸引他的興趣。

秉菡滿八個月

2012年04月03日
公開
46

寶寶滿32週!(喜歡爬行的寶寶越聰明?) =========================== 發現沒?當寶寶俯臥時,小肚子貼著地板,雙手和雙腿卻忙得很,使勁的想要移動身體。恭喜!你家寶寶已經準備邁向成長的另一個階段了! 爬行,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事實上,爬行是大腦成熟和肢體協調的重要表徵,所以,爬行對寶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一般來說,多數的寶寶在7個月左右就會出現類似爬行的動作,不過,爬行是一個不簡單的動作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到了10-11個月時寶寶才能輕鬆的到處爬行。 握了鼓勵孩子爬行,平時可以讓寶寶俯臥著,增加爬行的動力;你也可以拿些玩具吸引他爬行,必要時輕推他的腳掌或稍微抬高他的腹部來幫助他移動身體。 這時可以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爬行空間,地上鋪上軟墊、放置一些玩具,並特別需要重視家中地面的清潔,並將危險的物品移開、在家中樓梯裝置安全護欄等。重要的是,請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喔!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八個月大的立雯,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將她抱起,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   但是,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又怕立雯亂抓東西,又怕她撞到,所以總是抱著她。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最好讓她坐學步車。   像立雯這樣八歲多月的寶寶,活動力和好奇心都在不斷增加,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又要擔心她的安全,真是頭疼!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寶寶滿31週!

2012年03月27日
公開
34

寶寶滿31週!(寶寶咿呀愛說話!5種鼓勵語言遊戲) ============================================= 注意到了嗎?你跟寶寶說話時,他會安靜的聽,等你暫停下來,他才會咕咕呀呀的開始回應你。 在此之前,寶寶一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就會迫不及待的跟著發出聲音,但是到了7、8個月時就大不同了,有人說話時,寶寶常是安安靜靜的,等對方停止說話時才出聲回應。這顯示,寶寶學會了第一個語言規則-「別人說話時不要講話,因為很快就會輪到我了!」。 「輪流說話」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對話模式,也需要在生活中持續學習。因此,平時與寶寶對話的互動,您可以和寶寶說話之後,等著寶寶用微笑、瞇眼、打嗝、或咕咕聲的回應,接著才對寶寶說些別的話,並等著他做下個回應。此外,你也可以在遊戲中建立這種輪流的概念,如:你一句我一句的輪流唱兒歌。漸漸的寶寶就能學習到輪流的概念了。 銅鈴般的喃喃語∼語言發展的歷程   「你聽到沒有?他在『說話』耶!他好喜歡『說話』!」電話那頭,三個月大的子軒的媽媽,喜孜孜的對著話筒向朋友述說著。   沒錯,寶寶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發出的聲音,對每一位父母而言,都是銅鈴般的音樂。但實際上,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如何開始的呢? 在子宮邁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   胎兒早在七個月大左右,便用著兩隻耳朵,加上大腦裡上億的神經原,忙碌地展開了語言學習的工程。透過「牆壁」,胎兒在子宮這人生的第一間教室聽取人類的語言,從而形成母語音調與節奏的心智藍圖,向語言學習邁出第一步。      隨著成長,寶寶更不斷地建立「資料庫」,把環境中的聲音、他人經常重複的聲音,加以整理納入。所以當寶寶肚子餓,你靠近他並用同理的音調告訴他:「你肚子餓了,媽媽餵你喝牛奶。」寶寶的哭聲與肢體動作會變得緩和、放鬆。若是聽到電視中議會質詢的嘶吼,寶寶在哭聲與表情上則會表現出不悅。這些都顯示出他對聲音的辨別。 「前語言期」的發展   一般來講,寶寶在○到三個月時就會微笑,懂得用哭聲或肢體動作對聲音有所反應,也會咕咕作聲(氣管、舌頭等的偶發性動作)。四到六個月時,寶寶會咯咯的笑,也會喃喃出聲(會繼續到15或18個月);當你說話時,寶寶會注意到你在動的嘴巴,而將「發出的聲音」與「嘴巴動」產生聯想。   六到九個月的寶寶會模仿聲音,例如:聽到小朋友尖叫,不一會兒,他也會尖叫起來;有時,他也會發出類似大人講話的聲音,常發的有ㄇㄚ ㄇㄚ ㄇㄚ、ㄅㄚ ㄅㄚㄅㄚ、ㄅㄠ ㄅㄠ ㄅㄠ或ㄉㄚ ㄉㄚㄉㄚ──這些往往是他們將來說出的第一個字彙的音;同時,寶寶也逐漸會用聲音來表達需要,例如發出「哼哼」聲表示「要」。   到了10到12個月,寶寶開始意識到語言的意義,知道你說的話是有含意的,雖然他不見得懂。此時,寶寶的聲音開始有大小、高低起伏,甚至抑揚頓挫,有時像是在說一串話或單字;寶寶也可能在這時說出生平第一個「意有所指」的字彙,而不再只是發聲練習。   一般而言,孩子在10到18個月發出第一個字彙;不過,孩子的差異極大,有人在八個月,有人則在二歲,甚至更大時,才說出第一個字彙呢!這階段稱為「前語言期」。 善用兒語與寶寶溝通   在前語言期跟寶寶用兒語(如「小手手」)或沒有意義的喃喃音說話,只要不過度,並能隨著寶寶的成長做修正,是無傷大雅的。事實上,成人這種緩慢、高揚、像唱歌似的音調,以及逗弄時的重複、目光接觸和誇張的肢體表情,都能促進寶寶「溝通的感覺」,也鼓勵寶寶與你互動。 以下是一些有助幼兒語言發展的遊戲 1.多跟寶寶說話 平時,多跟孩子描述你們正在進行的事件,例如:換尿布時,告訴寶寶你 現在要幫他換尿布了,首先要解開扣子,或脫掉褲子、打開尿布,再換上 乾淨的尿布...。隨著動作的進行,將步驟與內容用言語描述出來,可讓  寶寶參與整個過程,也熟悉日常生活的語言。 2.念故事、唱兒歌 雖然寶寶對於書本還沒什麼概念,但念書給他聽,讓他看書中不同的圖  案,都是很具吸引力的,也能為他進入口語與文字的世界做預備。而兒  歌、手指謠、繞口令等特別的旋律與韻味,更可增加寶寶聽與說的樂趣。 3.指物命名 看著東西,邊指邊說出它的名稱。一開始,寶寶可能不懂,你指著花又發 「花」的音是什麼意思,但反覆的經驗會讓他逐漸瞭解。 4.玩口腔動作的遊戲 親一下、發個大聲響、伸伸舌頭、吹吹氣,用口腔部位做各式的組合,發 出不同的聲音。開始時盡量做給孩子看,隨著寶寶成長,當他也試著模仿 時,給予肯定,再伺機引導。 5.目光接觸 跟寶寶說話時,讓他看見你的臉與嘴唇的動作,能幫助寶寶學習如何發出 不同的音。 靜心等待孩子學習   女生、排行老大的孩子通常語言發展快些,而同時學習兩種以上語言則會發展慢些。   只要孩子聽力沒問題,在十一、二個月左右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言語(如:對自己的名字已經很清楚,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且父母能持續給予寶寶合宜的語言刺激,接下來就只需要「等待」了──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而「時間」正是孩子學習上最需要的。

秉菡滿七個月

2012年03月06日
公開
65

寶寶滿28週!(吃得津津有味的寶寶!) ========================== 當我們拿零食往嘴裡送時,這才發現,小寶寶早已盯著你好久,小嘴巴也跟著咀嚼起來,看他認真又無辜的模樣,簡直要笑翻了。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對「吃」就會逐漸感興趣,記得要用小湯匙來餵食,這樣可以增進孩子的吞嚥與咀嚼能力,這些口腔活動對於日後的語言學習都有 關鍵性的影響,父母千萬不要忽略,或是因為懶惰而疏於調製副食品。 除了調製的副食品之外,這時也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適合食用的嬰兒餅乾,在正餐之外,鼓勵他自己抓握、將食物送進嘴裡、學會囓咬與吞嚥,這些能力的培養非常的重要。只是,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健全,所以選擇食物一定要謹慎,避免食用成人的食物或零食,盡量餵食柔軟易消化的食物類型,鼓勵寶寶細嚼慢嚥。此外,為了及早培養寶寶良好的餐桌習慣,請盡量讓他在固定的地點、時間進行,養成他良好的進食習慣。 如何幫孩子添加副食品? 添加副食品的最佳時機   副食品的添加時機,和寶寶個別身心發展具有高度關聯,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嘗試,但不需要強迫,因為寶寶6個月以前,體內仍保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和營養素,只要攝取足夠的母奶或牛奶,滿半歲以後再開始補充也不遲。   我們可以隨著孩子的進食與吞嚥能力,以不同的策略讓孩子逐漸適應新食物: •4∼6個月: 在餵食副食品之初,寶寶因為還不懂吞嚥的訣竅,一開始會用舌頭將食物推出,爸媽可別急著要他吞下,因為重點不是寶寶吃了多少,而是要和他建立良好的互動;即使寶寶一口都沒吃也要抱抱他、對他笑一笑,讓他覺得吃副食品是件快樂的事。 這個時期可以提供「流質」食物,包括:果汁(以開水1:1稀釋)、菜汁和米糊(可加水、母奶或牛奶),米糊攝取一段時間後,可嘗試大麥粉、燕麥粉,小麥粉因含麵筋成分可能產生過敏,建議一歲以後再給予。寶寶6個月大左右才剛開始具備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建議滿6個月後再添加蛋白質食品。 •6∼9個月: 讓寶寶採坐姿並用湯匙餵食方式。此時,寶寶開始長牙,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除了可以準備小餅乾或烤吐司條讓他自己吃、磨牙之外,還得提供具備熱量及鐵質的「半固體」食物,增進寶寶的咀嚼能力,包括:果泥、菜泥、肉泥、蛋黃泥、肝泥和稀飯等,這對寶寶腦部和語言發展很有幫助。但是寶寶消化油脂的能力比較差,爸媽準備肉品時要記得去除脂肪。 •9∼12個月: 寶寶可以吃的食物已和成人大同小異,只要將食物切碎成小塊即可直接餵食,為了避免腎臟的負擔太大,鹽分仍需控制在少量。此外,因為奶類的攝取減少,爸媽得留心寶寶鈣質的攝取是否足夠,適量補充黃豆、魚類和雞蛋等食品,以確保寶寶骨骼發育。特別要注意的是,蛋白容易引發過敏,建議讓寶寶滿1歲以後再吃全蛋。 添加副食品,父母必備知識   幫寶寶添加副食品時,絕不是隨性的,有一些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 1. 隨著嬰兒的成熟度,作適當的調整:   副食品一定都是先由流質食物開始、半流質食物,再到固體食物。由於哪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發育狀況、食慾和食量,請爸媽在更換副食品不要過份執著自己的期望。 一般而言,在嬰兒健康情形良好時,才餵食新的食物種類,並有充裕的時間來餵食,不要因為匆忙的氣氛讓孩子減少了適應新食物的機會。副食品的選擇是以易消化、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一次只能試餵一種新的食物,且應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濃度由稀漸濃。 2. 餵食後,請注意身體的反應:   每餵食一種新的副食品,必須注意寶寶的糞便及皮膚狀況有無過敏反應, 如:腹瀉,嘔吐,皮膚紅疹等。由於一次只餵食一種新食物,才可以正確知道哪種食物會引起過敏。若寶寶適應良好,3-5天後才可換另一種新食物。 如有異狀發生,必須暫停餵食,待症狀消失一陣子再餵食看看;如仍有異狀,即停止餵食該種食物,並帶寶寶去看醫生。通常添加副食品後,嬰兒的大便可能會較軟,有時一些切碎的食物會原封不動的排出,只要大便不稀就沒有關係。 3. 千萬不要強迫餵食:   可定時餵食,初期在寶寶空腹時(有「餓」的感覺)先試著餵一些副食品,之後再餵奶。給予寶寶副食品絕對不可以放在奶瓶中,以避免過度餵食。當寶寶坐的穩時就可以準備一張高腳餐椅,養成要吃東西時就坐在高腳椅上的習慣。如果他爬起來想要玩耍的時候就讓他離開,不要養成追著孩子餵食的壞習慣。 4. 食材宜新鮮,注意處理時的清潔:   嬰兒的食品仍是以天然、少人工的為優先。如要現成的嬰兒食品,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年限。一旦開罐後,通常必須在24小時內食用完。嬰兒食物,最好不要依照大人的喜好調味,避免給予太甜、太鹹、太冷、太熱等的食物,以免養成寶寶嗜吃某種口味或養成重口味的習慣。建議爸媽不要添加調味料於副食品中,盡可能以天然食物做為食物成分。 5. 將輔助食品置碗內:   應將輔助食品置碗或杯內,以湯匙餵食,訓練嬰兒漸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滿周歲後三餐可與大人同時進餐,上午十時與下午三時可給牛奶或水果,盡量不要給無益的零食如糖果、巧克力糖等,漸漸養成寶寶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 七個月大的孩子不肯喝牛奶,如何確保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