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len

為什麼要對孩子說故事 (上) - 分享的真諦

2008年12月17日
這星期三參加一個小座談會,是由彩虹愛家的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將說故事陪伴兒童帶進去校園十年經驗的謝慧燕老師主講,名稱為"說出圖畫書中的生命",這聽起來頗嚴肅又大的課題,但過程中不斷有許多的認同,甚至我開始 review 我的童年,我缺少過什麼,還有讓我富足的童年。

故事是什麼?
其實我們長大的過程中聽過許多的故事,甚至是每天都有故事在我們周遭發生或是被敘述,每一個故事都有它背後的意涵,包括爺爺奶奶們用虎姑婆嚇唬不聽話的孩子,或著是歌仔戲、布袋戲、連續劇、卡通影片還有時事,都是一篇一篇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絕大部分教我們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或者是負面的影響則不在我們的分享範圍)。在大環境與文化的影響下,故事其實在不同的階段給了我們許多input。所以換到我們孩子這個世代,不管是聽故事或是說故事,故事一直都在,只是過去不曾那樣的被強調,尤其是在學齡前的階段,而現在故事變成一種"流行",如故事屋,如更多美麗的繪本還有故事CD的現代產品可以豐富孩子的童年。

說故事的本質-分享
我們常聽到父母對進入自主期(1Y6M ~3Y或更大)的孩子說:「要分享!」這是個抽象的句子,而多半父母要孩子分享的是具象的東西,如玩具等。但是真正的分享其實是一種能力,而它首要建構在語言上,進一步說,分享是二者需要有"共同時間",如陪伴,並且要有共同媒介或是平台,如閱讀。所以一起看電視就不是分享,雖然有共同的時間,有單一媒介,卻不是共同媒介,同時也不是建講在語言上,說得更明白一點,是各看各的,不要說缺乏互動的行為,基本上是沒有相契的溝通與情緒的感染。

(當在語言上有分享的能力,等於擴張孩子內在正向情緒的能力,論到具象東西分享的學習,就更能相輔相成。)

分享就像是關係上的存款
就目的而言,圖晝書只是故事材料之一,所以我們可以把說故事時間正名為分享時間,我們可以有共同的媒介或平台,就像是利用同一個實體材料之如繪本、圖畫書,或利用同一個主題,之如聊一天的活動、興趣、觀點,與對方展開對話,彼此只有分享個人的感受看法,而不是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這當中沒有勝負,只是讓彼此更認識彼此,更了解彼此的看法。

面對要陪伴長大的孩子,正向的分享過程就像是幫孩子在作人生的存款,對彼此愈認識,愈能在生活上有本錢相處,如果雙方只在平行線上,沒有透過分享,在不同的價值觀上或生活的衝突裡,沒有足夠的存款,很容易與孩子的關係負債...,而存款就是要從此時此刻開始。

∼待續。

為什麼要對孩子說故事 (上) - 分享的真諦_img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