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2年09月29日
公開
14

奇蜜電子報1Y

情緒不穩定,怎麼回事? 從寶寶開始學走路以後,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生活上的形形色色,不過,這些「探索」也是需要勇氣的!如果遇到新奇的事,寶寶就會顯得開心;卻也很可能碰上一些陌生或無法理解的事情,而感覺到特別害怕,於是就容易出現哭鬧、尖叫、生氣或焦慮。 寶寶在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下努力發展他的新能力,如果你沒有從旁觀察及協助,總是忽略他所遭遇的挫折,他就可能會對環境沒有安全感,變得容易害怕! 所以,別怪他哭鬧!寶寶是想確定自己是被保護著、有依靠的。只要你能體會到寶寶的感覺,即時呵護,就足以讓他減少害怕情緒,勇敢往前探索。 剛學走的寶寶為什麼總是在生氣? 現在,寶寶開始學走路了,表示他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生活。但您知道嗎?「探索」也是需要勇氣的。寶寶可能會因為探索,顯得相當開心;卻也可能因為發現到一些陌生或無法理解的事情,而感覺到特別害怕。 生氣,是為了表現自我 當寶寶跨出第一步時,似乎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獨立了!」因此,當我們試圖幫助他爬得更高,或是積極告訴他玩具怎麼玩時,寶寶可是會生氣的。因為他的認知是「我可以辦得到!」不過,可能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狀況是「寶寶沒辦法用更大的力氣攀爬了」或「寶寶怎麼試還是搞不清楚這玩具該怎麼玩……」。 但,我們真的要出手幫忙嗎?那對寶寶來說,似乎就是向他宣告「你辦不到!」這可真是相當大的挫折,其實他是很希望可以自己獨力完成的。只是真要說他好強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每當碰到陌生人,他就會緊緊巴著我們的大腿,頻頻放出求助信號;如果我們沒發現或不採取一些行動,寶寶就會開始焦慮並生氣的大叫,直到我們將他疼惜的抱在懷裡。 多變情緒是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面對寶寶多變的情緒,常會讓我們搞不清楚究竟該怎樣做,往往只做了一些讓彼此都更沒有耐心的反應。例如:當寶寶想要自己來,我們卻希望可以幫上一些忙,因此,寶寶拼命抗拒,我們拼命堅持,雙方僵持到都失去了耐心,結果寶寶哭鬧、爸媽被激怒,一片混亂啊!又例如:見到陌生人,寶寶會害怕、會害羞,偏偏我們卻堅持將他緊抱著我們的手扳開,將他撇開的臉轉向對方,這樣又造就了一場我不甘你不願、充滿尷尬的場面。 但其實這些情緒的背後,寶寶只是想要確定自己是安全的、被保護的。當他準備爬高時,我們在一旁撐托保護;當他嘗試新玩具時,我們也和他一起玩;當有新朋友時,我們將他緊緊抱住,然後輕聲地跟他介紹,由他來決定要不要認識新朋友。當一切熟悉了,當害怕的感覺少點了,寶寶就會願意配合了。如果我們沒有體會或尊重寶寶的這些感覺,寶寶很可能因此失去信心,對於新事物的嘗試就不再有衝勁;也可能對人產生不信任感。對寶寶來說,這樣的過程是不夠健康也不愉快的。 爸媽請提供安全的環境與耐心的陪伴 對剛學走的寶寶來說,只要恐懼的來源少了,就會樂意嘗試新的事物;當他願意不斷嘗試新事物,對往後的各項能力發展將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陪著寶寶拓展新經驗吧,但別忘了不要去打擾及剝奪寶寶探索的機會喔!

2012年09月22日
公開
16

奇蜜電子報52W

孩子週歲了!給爸媽的教養提醒 寶寶滿歲囉!這真是一個值得大大慶祝的日子。 看看你的小寶貝,不再是那個軟弱無力的小嬰兒了。寶寶正邁進「發展自主」的重要階段,儘管還是需要你許多的照料和協助,但寶寶的確長大了呢! 寶寶第一次過生日,你為他準備什麼樣的「BIRTHDAYPARTY」呢?蛋糕、禮物,還是「抓周」禮俗,無論是什麼,千萬不要忘記替他拍一張小小壽星照、及全家福,為這驕傲的一刻留下紀念。你可以將寶寶這一年來的照片和成長紀錄整理成冊,回顧起來一定倍感溫馨。 一歲前的寶寶,事事都需要依賴成人的幫忙,但是,滿一歲後,寶寶即將邁向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他不但可以自己走路,也將開始學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未來的成長讓人有無限的期待,不過,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與發展任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陪伴與全心接納,陪伴孩子一起快樂成長、一起開心學習。 家有一歲兒,給父母的三個提醒   你的小寶寶度過周歲生日後,便正式進入一歲的階段。   當寶寶度過生命中的第一個年頭,結束襁褓階段時,並不表示從今而後,你的孩子就沒有問題了。相反地,他似乎正急著施展他新得到的能力,總是有一大堆的要求等著你答覆他。也因為孩子在他第二年的生命裡,大部分的時間都致力於建立自己的獨立性,因此,他們這時期的表現常常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給父母的提醒   如果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認真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那麼,你就能陪伴著孩子,一路安安穩穩地度過他成長期的各個關口。你的小孩教給你三個最主要的課題是:   第一,不管你多麼焦急,希望他快快長大,你就是無法加速他的成長。一切似乎都已安排好了,他得在不同的階段才能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能力。正如你不能催促孩子趕快把牙長好一樣,即使你費盡心力,你還是無法叫孩子提前表現出某些行為。   第二,每一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從旁幫助小孩,鼓勵他把他性格中好的一面全部發揮出來,並設法遏止他性格中較不好的一面。但是,做為一位父母,你也只能做到這些,你不能為你的孩子決定將來,更不能要求他變成你希望他變成的樣子。   第三,你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導他如何使用他的一些基本能力。你或許會熱心地鼓勵他做拍拍手的動作,但是,不管你教不教他,到了一定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拍手的動作。   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發展狀況是遵循一個既定軌跡的。不論你的出發點有多好,或是你費了多大的勁兒,你就是無法加速他的成長。這麼說來,好像我們就不需要教導孩子諸如爬行、堆積木等基本行為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能做什麼呢?又該做什麼呢?   要幫助孩子成長,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我們的建議是,當孩子還在嬰兒時期,最好的方法是多花時間陪伴他、跟他說話、對他的一舉一動感到興趣,然後,以你認為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不必準備很多玩具或是刺激學習的工具。   一歲小孩喜歡有人注意他,喜歡你抱他、搖他、和他說話、唱歌給他聽,他喜歡你給他的一切自然的愛的流露。如果你對他的成就表現出衷心地讚許,也自然會鼓勵他重複這些動作,這便會為你們倆帶來無比的歡樂。   你不必像某些心理學家建議的那樣,教你的一歲孩子認字、數數,或甚至演算代數問題。你只要陪著他、和他玩,就已經教給他很多寶貴的東西。他從你教給他的一切中得知,他是一個珍貴的、叫人疼愛的小東西;在他需要幫助時,你是他能信靠的人;這個世界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   如果你能了解,孩子的心智和他身體的其他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時,對你養育孩子會很有幫助。譬如說,即使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我們也能從他的行為知道他的心智狀態--他躺在那兒,望著自己不停搖晃的小手,他就是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當他緩緩爬向一粒皮球,抓住球,用嘴舐那個球,這也是一種學習。   如果能在和一歲孩子相處的經驗中,體會出孩子發展的特性,你就比較能接受「你不能也不需要刻意加速他的成長」這個事實。如果你的一歲孩子到現在還不會爬,沒關係,讓他去吧!他還不會說話?別急,時候到,自然就會的。   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往往較能接受孩子的成長狀況,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父母要他「長得好、長得快」的心也愈來愈強。因此,我們要提醒你,即使孩子一天天長大,也請你繼續保持你當初對他的耐心和接納。

2012年09月15日
公開
23

奇蜜電子報51W

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你的寶寶踏出神奇的第一步了嗎?寶寶的一小步,是邁向獨立自主的一大步喔! 寶寶在11、12個月左右,就開始學習走路,他能在大人的牽扶下慢慢的行走,也會自己扶著傢俱慢慢移動。現在,寶寶的骨骼發展更成熟,對肌肉的控制和神經的協調都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大部分的寶寶會在12至15個月之間,踏出人生的第一不,開始獨立行走,但是學步初期步伐不穩,很容易搖搖晃晃的。 在學習走路的這個階段,需要練習雙腳的前進行走以及保持重心的穩定,你可以利用咕咕雞手推車、拖拉玩具之類的輔助器,來協助他做為學步前的練習。這時,寶寶穿的鞋子和襪子,最好都要有防滑的功能,家中地面也要定期清理,並注意不平的地毯或台階。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膽子勇氣也不相同,一定要順應孩子的發展和能力,讓他能站幾秒就站幾秒、能走幾步就走幾步,不要造成他能力上的負荷喔! 讓孩子走得更穩∼鼓勵孩子站和行走的玩具   當孩子有慾望想多站一會兒或試著移動步伐時,「鼓勵孩子站和行走的玩具」能夠讓孩子依著或握著而不致摔倒,甚至能發出聲響吸引孩子往前移動步伐,陪伴孩子度過學步期。 孩子的發展   從七個月開始,孩子的活動能力大增,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大部份孩子在這個月分之內學會坐或爬,顯示孩子下半身肌肉的發展及控制已有很大的進步,之後就開始嘗試學習站立了。孩子學站的地點可能在小床邊、沙發旁,他先是跪在床邊或沙發邊雙手抓著欄杆用力拉,接著雙腿用力蹬,把身體往上撐,掙扎著站起來。 玩具種類 一、垂吊式學步椅   這種玩具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鞦韆,事實上它是為孩子學步而設計的。您可以將孩子放進椅內,跟孩子面對面逗弄孩子,或拿東西吸引孩子往前走,由於上頭已經固定,孩子在一定的距離內都不會傾倒,可以減少孩子學步時的挫折感。 二、推車型學步玩具   對剛學走路的孩子來說,如何讓自己的身體直立不倒並且邁開步伐,是這個時期的一大挑戰。因此車身重、底面積大、不容易翻覆的推車最適合這個時期孩子的需求。等孩子站穩之後,推車上附加的玩具還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及操作的需要。常見的有電話推車、積木推車等等,推動時有的會產生聲音,有地會有驚奇的效果吸引孩子推動或操作。 三、咕咕雞型學步玩具   「咕咕雞」常勾起許多人的兒時回憶,只是記憶中「咕咕雞」似乎很容易夾到手、或推著推著便連人帶車趴倒在地上。不過現在「咕咕雞」的材質和穩定性已大大的改善。目前市面上的「咕咕雞」除了典型的小雞造型外,還有小鴨、兔子、小狗等多樣化造型。 四、拉車型玩具   孩子剛會走路時,會很喜歡拉著東西四處走,拉車型玩具就因運而生。 五、學步車玩具   學步車通常有一個寬的平盤,盤上有撥珠或滾動的大珠子,更有許多學步車附有一些懸掛玩具如兔子或轉輪等等。事實上,立體懸掛設計會干擾孩子前進時的視線,並不實用。簡單寬廣的盤面反而可以彈性地運用,更換不同的玩具,讓盤面更具變化性。此外,車底的輪軸是另一個考慮重點,一般而言,八個輪軸的車子行走比較平穩,撞及牆壁時也不容易翻覆。 六、握把式推的玩具   典型的握把式推的玩具通常有一個透明的滾軸,推動時,滾軸內彩色的珠子就會隨著滾動,發出「剝剝」的聲音;最近的設計有的加上爆米花的聲音,有的放入鈴噹,吸引剛會走路的孩子推著它到處走動。 階段性的選擇幫助孩子走得更穩   對初學走路的幼兒,重型學步推車比較合適,因為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平衡感尚未建立,因此需要的是一個堅實的把手,和具有相當重量的車身,以幫助他平衡。   當學步兒更有自信之後,會十分喜愛握把式推的玩具,孩子喜歡帶著它一起散步,也期待推動玩具時有些驚奇。  回頭向後看的動作對於初學步的幼兒仍有些困難,因此拉的玩具較適合學步晚期的孩子。這類玩具若光是以動作和聲音效果來吸引幼兒,適用時間恐怕不長,因此通常設計者會把這類玩具跟其他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如做成形狀配對箱或玩具娃娃車等,讓孩子可以拉著走,也可以坐下來玩,充分發揮它的功能。 注意事項   選購這類的玩具,不管是推車或學步椅,最重要的是重心要穩。使用垂吊式學步椅時,要注意讓孩子的雙腳能自然的碰觸到地面,不要把孩子懸空吊著,拉車型玩具繩長不可超過三十公分,以免不慎纏繞在脖子上發生危險。除了幫助孩子學步外,安全是要格外注意的。

2012年09月08日
公開
21

奇蜜電子報50W

可以開始學習自己吃飯囉! 每當寶寶坐上餐椅,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抓飯吃,弄得髒兮兮,你會不會生氣?會不會心想自己餵他比較快些?千萬不要心煩,這個時候是培養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最佳時機。 現在寶寶已有握湯匙的能力了,所以,可以準備寶寶專屬的用餐座位,盡量讓他在位子上吃副食品、吃飯,別讓他養成邊玩邊吃的習性。替他選購的幼兒餐具,要考慮抓握的方便性,例如單邊有把手的塑膠碗盤、匙口扁平好抓握的湯匙。要寶寶乖乖的吃飯,最關鍵的是,一定要讓他有「餓」的感覺,所以盡量不要在正餐兩小時前提供點心。平時,讓他和家人一起同桌吃飯,他會漸漸熟悉進餐的時間、方式和禮儀。吃飯前,可以在座位下鋪上舊報紙,以方便清理,並舀一點食物在餐盤碗裡,讓他試著勺著吃,這時即使用手抓著吃也沒關係,因為對寶寶來說,順利將食物送進嘴裡可是個大工程。寶寶學吃飯的過程中,要包容寶寶弄髒餐桌或自己喔! 嗯!真好吃--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當寶寶第一次揚起菜汁和飯粒把自己弄成小花臉,並滿臉笑意的對你說:「好吃!」時,寶寶正用他敏銳的味蕾享受著食物的美好。這時,便是孩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奠定日後對食物接受程度的關鍵時刻。一起來看看,如何讓孩子愛吃飯、會自己吃吧! 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 隨著孩子的生理發展,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純熟。到一歲左右,他已能夠準確地抓取和放下物品,也可以用杯子喝水。只要有足夠的練習,約十五個月大的孩子,就會使用湯匙,並將湯匙準確地放入口中。之後,孩子自行進食的技巧會更臻純熟。但是,進食技巧的熟練與否,除了有賴孩子生理發展的成熟外,其實,還與練習機會的多寡有關係呢!看著爸媽以筷子、湯匙用餐,小小孩也會很想自己嘗試用餐具吃東西,當孩子表現出想嘗試的企圖時,就是開始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的好時機囉! 讓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當孩子到了8、9個月大,能夠獨坐的年齡時,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了。爸媽可以將餵食時間配合成人的「用餐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感受用餐的氣氛與禮儀。若是孩子提早餵食完畢,也可以準備一些水果或是簡單的點心,延長孩子停留餐椅的時間,經過這段醞釀期的預備,孩子自然會更加熟悉用餐時的氣氛和大致的規則。 當寶寶第一次揚起菜汁和飯粒把自己弄成小花臉,並滿臉笑意的對你說:「好吃!」時,寶寶正用他敏銳的味蕾享受著食物的美好。這時,便是孩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奠定日後對食物接受程度的關鍵時刻。一起來看看,如何讓孩子愛吃飯、會自己吃吧! 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 隨著孩子的生理發展,他的肢體動作會越來越純熟。到一歲左右,他已能夠準確地抓取和放下物品,也可以用杯子喝水。只要有足夠的練習,約十五個月大的孩子,就會使用湯匙,並將湯匙準確地放入口中。之後,孩子自行進食的技巧會更臻純熟。但是,進食技巧的熟練與否,除了有賴孩子生理發展的成熟外,其實,還與練習機會的多寡有關係呢!看著爸媽以筷子、湯匙用餐,小小孩也會很想自己嘗試用餐具吃東西,當孩子表現出想嘗試的企圖時,就是開始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的好時機囉! 讓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當孩子到了8、9個月大,能夠獨坐的年齡時,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了。爸媽可以將餵食時間配合成人的「用餐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感受用餐的氣氛與禮儀。若是孩子提早餵食完畢,也可以準備一些水果或是簡單的點心,延長孩子停留餐椅的時間,經過這段醞釀期的預備,孩子自然會更加熟悉用餐時的氣氛和大致的規則。 陪孩子精熟進食技巧 學會自己進食,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由於湯匙的方向不容易控制,孩子在將食物運往口中的過程裡,常因為無法正確掌握湯口方向,而將食物灑落滿地,這些都是孩子嘗試與學習的歷程,只要爸媽運用一些技巧,就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吃得更愉快: ★ 先在用餐地點鋪上廢紙,以減輕後續清潔環境的困難度。 ★ 準備利於幼兒抓握的專用餐具,方便孩子練習。 ★ 將少部分食物放入孩子的餐碗之中。以容易勺起的食物類型為主,如:米飯、小塊狀食物。 ★ 讓孩子一手握住餐碗的把手(或購買下方有吸盤的餐碗),避免餐碗的移動,另一手則引導他握住湯匙。 ★ 因為還不太會使用餐具,嚐不到食物可能讓孩子心急,想直接以手抓取食物。爸媽可以適時協助他使用餐具,對孩子說:「媽媽幫你一下,好嗎?」用手支撐孩子握湯匙的手腕,帶著孩子感受如何用正確的角度,將食物順利送入口中。 ★ 在孩子進食技巧尚未成熟時,除了把湯匙給孩子,讓他嘗試自己吃之外,爸媽不妨也拿另一支湯匙,在一旁幫忙餵食。如此,不用擔心孩子到底吃飽了沒,而孩子也有充分的練習機會,慢慢的就會越吃越順手。 ★ 肯定孩子的進步,適時給孩子讚美,讓孩子更有信心。 讓孩子學習自己吃飯,雖然短時間內可能帶來一些的不便,例如:環境變得髒亂、進餐時間變得更長,只要爸爸媽媽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邁向精熟的重要過程。 最後,提醒爸媽,吃飯不該只是攝取營養的手段,而是人生重要樂趣與享受的來源。請放下「孩子吃不夠」的擔心,不要催孩子「吃快一點」,陪著孩子一起,感受每天三餐各種食物的美好滋味。這些一起共食的美好經驗,不但建立了孩子未來飲食的良好基礎,而那些有「媽媽的味道」的食物,也將成為孩子未來難忘的童年回憶。

2012年09月01日
公開
22

奇蜜電子報49W

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現在寶寶會睡得很淺,容易驚醒。而有許多寶寶現在喜歡搖手擺膝,用頭去撞床板或欄杆。白天用不完的精力總要發洩掉,不是在睡前搗蛋,就是半清醒的淺睡。最好的方法是在寶寶睡前熄燈陪他哼歌、講話,讓他安靜下來,幫助他放鬆緊張的神經,這樣他會睡得好一點,長大後也會自己放鬆緊張的神經。 許多研究證實,世界上並沒有其他活動能媲美睡眠所帶來的好處,只有睡眠可以讓孩子達到既能休息,又能學習的效果。而現在你應該開始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了。 掌握孩子的黃金睡眠期--調整作息,帶孩子進入夢鄉! 每個寶寶的睡眠情況受很多因素影響,不同氣質往往也有差異。較易照顧的寶寶,熟睡期比較長,即使偶爾醒過來也不會哭鬧。較難照顧的寶寶,則是淺睡期較長,同時也比較容易醒過來。入睡情況同樣也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累了倒頭就睡,或是會靜靜地躺著,四處張望一下就睡著了,即使哭鬧幾分鐘,也會自己入睡。不過,絕大多數的寶寶是愈疲倦就愈躁動和哭鬧,有些還需要花很多準備功夫才能安穩入睡,例如:要特定的小毯子、要人拍背安撫、老是口渴想喝水、要上廁所、要講很多個故事……。 針對寶寶的入睡需求,爸媽除了可以透過「睡前儀式」來幫助孩子順利進入夢鄉,同時也需要將寶寶的生理時鐘「設定」好,才能讓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入睡,並在其他時間保持清醒,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得到充足的睡眠,親子之間不必為了上床而起爭執,爸媽自己也能擁有舒適的睡眠品質。 睡前儀式,讓孩子知道「該睡了」 睡前儀式是指寶寶入睡前的準備活動,每天照著一定的「程序」進行,養成習慣時後,寶寶在第一個活動訊號出現時,就會和「睡覺」聯想在一起,而且在完成既定的程序後自然而然產生睡意,進入夢鄉。 哄寶貝上床3部曲 周怡宏醫師提醒,睡眠儀式可依據自己家中的情況來取捨,不宜安排太繁複的儀式,每次大約以20-30分鐘進行即可;上床前後要選擇較安靜的活動,避免讓寶寶情緒太亢奮。建議爸媽參考以下作法: Step 1 環境暖身預備 請爸媽先放下手邊的家務或關上電視,再播放一段有助催眠的輕柔音樂,讓孩子在樂聲中做睡前的準備。 Step 2 上床前的儀式 帶寶寶向其他人道晚安、洗澡、刷牙、上廁所、換睡衣等等,這樣的做法讓寶寶很清楚下一個動作該做什麼。 Step 3 上床後的儀式 幫寶寶輕柔按摩、唱首催眠曲、說個晚安故事,讓寶寶擁著心愛的玩偶入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依著年紀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當孩子習慣的儀式完成、有睡意時,再把燈調暗。 不同年齡的睡眠引導方式 不同年紀需要採取的儀式可依著孩子的成長需求而漸漸調整。在帶領不同年紀的孩子時,爸媽需要敏銳地觀察孩子每個階段的特質。如果你家中有兩個不同年紀的寶寶,請記得針對他們的個別需求,來安排睡前儀式和安撫的方法。 0∼1歲的孩子: 寶寶剛出生的前3個月,最容易也是最正確的方式,就是依據寶寶所透露的訊息、順著寶寶的需要、並且要保持彈性地來照顧他,像是餓了就餵奶、累了就哄他睡、醒著的時候就陪他說話、逗弄他。寶寶3個月以後,飲食、遊戲、洗澡、睡眠和其他活動的規律性,已經慢慢可以找出節奏。爸媽可以開始運用洗澡→餵奶→按摩→唱催眠曲→關燈等簡單步驟,傳遞「準備睡覺」的訊息。 1∼2歲的孩子: 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喝了奶睡覺,多半也還需要特定的安撫物,例如:奶嘴或是味道熟悉的小被子。安撫物雖然能幫助寶寶入睡,不過,如果寶寶太依賴某件安撫物,一旦不見了,那麻煩可大了,所以平日最好能有替代性的東西,讓寶寶不必仰賴單一的安撫物。有的寶寶喜歡被拍撫身體或輕輕按摩,有時聽著固定的睡前音樂就會漸漸入睡。爸媽可以將這些能安定孩子的動作逐一進行。。 對於睡前儀式, 孩子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中去熟悉,才能建立起規律的節奏,養成自動想睡的習慣;當爸媽放鬆心情陪著孩子進行時,孩子多了一份安定,少了被催促的感覺,入睡的心情變得愉悅,自然就能夠一夜好眠了。

2012年08月25日
公開
27

奇蜜電子報48W

寶寶活動力大增!居家安全要注意! 小寶寶變得靈巧、好動,動作之快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正因為他的行動力大增,闖禍的機會也變多。家中的廚房、浴室、開關、電扇…都有許多死角,一定要將這些危險的區域和物品列為危險區域,防範寶寶的接近,以免寶寶發生意外。 就因為處處有危機,我們常常會將「不可以、打打」掛在口上,寶寶雖然可以懂得你的表情和語氣,卻不見得聽懂您的話;偶而,寶寶還會出現「自我提醒」的有趣行為,如:爬到廚房門口時,會自己搖搖頭,或是在玩插座的同時,還會看看周圍人的反應。有學者認為,這種早期的「自控」行為與孩子的智力有所關連。 甜蜜的家,最危險的地方?! 每當傳來幼兒在家中發生意外的新聞時,家有幼兒的爸媽都不免感到惋惜。但也忍不住想問:「兒童意外事故」難道是無法預防的嗎?是否有些兒童安全照護上的迷思,才會導致悲劇一再地上演呢? 爸媽常見的3個安全教育迷思 根據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白璐秘書長和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林月琴執行長的長期觀察,皆發現幼兒居家安全意外會一再地發生,主要來自3個安全教育上的迷思: 迷思1:熟悉的地方比較安全 從國內外研究結果來看,白璐老師指出多數的居家安全意外都是可避免的,但關鍵在於爸媽是否關注這個議題。林月琴執行長從調查中則發現,多數爸媽會認定「未知的」公共環境比「熟悉的」家中更值得注意,對於有刀、有火的「廚房」,也認定比「客廳」危險。但這些認知卻和統計數字恰恰相反。從意外場所來看,「居家場所意外」遠超過「公共場所意外」;從居家事故的地點來看,「客廳」出事的機率也超過「廚房」,而且高居兒童意外事故地點的第一名。基於「不能掌握的,才是危險」這類常見的迷思,當孩子待在熟悉的地方時,爸媽便特別容易掉以輕心,而這也是居家是故容易重複發生的原因之一。 迷思2:用過去的經驗,養育現在的孩子 另外,很多發生居家意外的照顧者常錯愕地反應:為什麼童年時可以自己午睡、在家自己玩的生活經驗,套用在現在孩子的身上,便發生了意外?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爸媽,必須要理解現在孩子的能力、居家環境、生活型態等,和過往都大不相同,爸媽絕不能再以有限的成長經驗來看待居家安全。從前孩子在戶外探索的機會多,有太多事物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但現代孩子多關在房子裡,應變的常識和能力也變弱了。當孩子在有限的居家環境中作探索活動時,若居住處是不能裝鐵窗的高樓(依大廈管理條例新規定),或家中購買的是目前常見的廉價塑合板家具時,發生意外的風險自然比從前高很多。 迷思3:安全教育從來都不是親子必修課 雖然多數兒童居家意外事故,都可透過事先預防來改善,但仔細一想,從小到大,爸媽和孩子並沒有認真上過一堂幼兒居家安全課程,因此,不常吸收新知的爸媽,會認定綁架才是最應注意的幼兒安全問題;看見幼兒意外新聞時,總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很少主動和孩子討論如何因應;當孩子發生居家意外時,自然也常因缺乏急救常識,錯失搶救的時機。親子的居家安全意識無法提升,意外事故當然會一再地發生。 想要增進幼兒居家安全照護觀念的第一步,建議爸媽必須先打破3個常見的幼兒安全教育迷思,接著,也請爸媽開始著手檢視家中的環境是否及格吧!

2012年08月18日
公開
18

奇蜜電子報47W

照照鏡子玩遊戲,幫助寶寶認識自己 寶寶哭的時候,你會不會帶他去照鏡子?照鏡子除了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寶寶的照鏡子反應中還可以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狀況。 寶寶在十個月之後就會知道,在鏡子裡看到的人、事、物只是一個影像罷了!所以,照鏡子時,一旦有東西從背後出現,寶寶就會轉過頭去尋找那個東西。這表示寶寶已經知道鏡子裡所看到的,與實際環境所見到的是同一個。所以說,寶寶「自我概念」的發展,又邁向更進步的階段囉! 寶寶對於鏡中晃動的影像和人的表情也很感興趣,你可以提供各種鏡類玩具讓他把玩,或抱著他照鏡子,讓他看看自己與他人,幫助他建立「我」的認識。你也可以帶著他在鏡子前看看各種身體部位,或在他頭上戴帽子、替他戴上太陽眼鏡這些照鏡子的活動也會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親子活動。 小寶寶的自我概念發展 小手、小腳,可說是小寶寶第一個現成的玩具,大約在三個月左右,我們就可以發現,躺在嬰兒床裡的小嬰兒時常著迷於自己手腳的長相、嚐起來的味道及動起來的樣子,常常一玩就是好一陣子。其實在這時候,小寶寶並不知道手腳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只覺得小手小腳是個好玩的玩具。 就算寶寶開始對自己鏡中影像出現微笑、親吻的反應時,這都不表示孩子已具有「自我概念」了。 自我概念,是什麼? 一個人對「自己」看法,就是所謂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學習概念,似乎也看不出它的具體影響力,很多父母都會問,自我概念發展重要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因為,自我概念的發生與發展,形成一個人的個性與人格特質的重要部分,試想,一個認為自己是「好棒」的孩子、和一個自認是「失敗」的孩子,他們將會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呢? 自我概念並不是與生就俱來的,需要歷經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剛出生時,小嬰兒根本就沒有自己(self)的概念,就算在三、四個月大時,他們喜歡舉著自己的雙手看個不停,當時,他並不明白眼前的事物就是自己的一部份。但是,我們可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動作,小嬰兒就是透過這個發現自己身體的動作,逐漸進入認識自己的境界。 一歲之前的小嬰兒,最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並感受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例如:小寶寶無意間用腳踢到床邊的玩具、並發出了聲響,此後,在寶寶的腦子裡就建立起一個連結:若是想要讓玩具發出聲音,只要動動自己的腳就可以了。類似這種的探索不僅豐富了他的學習經驗,更鼓勵小嬰兒對自己的身體與個人能力建立起一種獨特的自信。 所以,對「我」的認識基礎是在半歲到一歲之間開始紮根的,大約在15∼18個月大左右,小寶寶才會對「自我」有較清楚的認識。在一歲半至三歲之間是孩子表現出自我覺察的高峰期,你會發現,小寶寶對自己在鏡裡的影像感到極大的興趣,他們還喜歡研究自己的長相、對著鏡子扮鬼臉、說話呢! 影響自我概念的關鍵因素 滿一歲之後,寶寶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概念,對於「我是誰」有相當大的進步,他們可以從照片中找出自己、也知道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他們也瞭解一些身體器官的位置與名稱。 進入兩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概念更趨複雜,由於語言能力的精進,他們常會用「我」、「我的」來直接表達自我的感覺與想法。三歲之後,自我概念仍會持續的發展,他不但會用語言來敘述自己的外型和家庭,也會將自己心情與感覺加以描述,更會藉由別人的評價來認定自己的表現,例如,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乖、很好。這整個發展歷程,就是幼兒自我概念必經的成長歷程。 從表面上看來,這些自我認識的進步過程,彷彿只需要依賴孩子的自我學習就足夠了,事實上正巧相反,自我概念的產生必須是建立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若是脫離與人的互動就完全無法順利建立起對自我的認識。有一個非常知名的研究就驗證了這個說法,由於猩猩是人類之外唯一也能在鏡中認出自己的動物,因此,科學家為了想瞭解社會互動與自我概念形成之間的關係,因此刻意將小猩猩完全與社會隔絕,研究發現,從小被孤立成長的猩猩,長大後,就沒有能力從鏡中辨認自己,也就是說無法建立應有的自我概念。所以,從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了,唯有透過與人的互動、以及其他人的反應,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概念。 因此,「人」就是影響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最為關鍵的要素,究竟,面對孩子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營造出一個最佳的環境、給他什麼樣的助力呢? 從親子互動中認識自己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親密的伙伴,孩子透過父母的愛意傳達與相處過程,逐漸學習如何去信任別人,也可在這親密關係中建立穩固、安全的關係,這種安全感,就是他學會認識自己、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泉源。 在安全基地裡自由探索 家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基地,所以,在家裡,父母可以刻意的引導(如:和孩子一起玩認識身體遊戲),或是安排一些小活動(如:讓孩子打扮成不同的裝扮),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可以自由又自主的認識自己。 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意願 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助於發展孩子健全的自我概念。所以,千萬不要過份寶貝孩子、或是拒絕孩子去嘗試,否則你會發現孩子變得依賴與退縮。所以,就算是孩子做得不好,也要多鼓勵孩子去試試看、做做看、學學看,這樣,自然而然,就可以誘導出「我很棒」、「我很好」的自我認知了。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或是讓孩子交交朋友,也都是建立自我概念不錯的策略,因為,出去時,孩子更需要運用他的感官來認識環境,例如:小公園裡,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玩具;與人一起遊戲時,是學習社交及肌肉技巧的最佳時機。 給孩子正向的評價 我們常在無形間用我們的眼神、動作或言語否定了孩子的表現。其實,在成長過程,父母親是孩子建立自我評價過程,最為重要的角色。父母正是孩子的明鏡,在這面鏡子前,我們讓孩子看到了他人眼中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

2012年08月11日
公開
17

奇蜜電子報46W

可以開始抱著寶寶翻翻書了! 注意到了嗎?寶寶對色彩鮮豔的圖片特別的感興趣!不論是圖畫書、廣告型錄,他都喜歡翻、喜歡看。儘管每次都翻得爛爛的,但寶寶卻很享受這種「閱讀」的樂趣喔! 有大量圖片的圖書寶寶特別的感興趣。這個時候,寶寶已能看清楚書上的具體實物,也能感覺色彩的濃淡。在成人的指引下,寶寶對於熟悉的故事或特定的故事人物,也會出現特有的回應方式,好比摸一摸圖片、親一下動物,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小小孩看不懂書喔!他只是用他的方式來看書。 這年齡寶寶對於具有操作性的玩具書最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在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選購一些寶寶經常接觸或熟悉的生活用品、食物、動物,這類圖畫書可以引發學習興趣。在材質上,最好是顏色鮮明且不易撕裂的厚紙板書、布書或塑膠書,他可以反覆翻閱、注視和探索。每天選擇時段進行親子共讀時間,抱著寶寶,一邊翻書,一邊指著圖片說給他聽,讓他自然的親近閱讀、喜歡閱讀。親子共讀,是一種親子間的遊戲,可別太嚴肅、或一定要達成甚麼成效喔! 【我愛讀】寶寶閱讀Q&A 當你為孩子唸書、和孩子共讀,因為有你的溫暖陪伴,你的孩子順利地、愉快地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只不過隨著孩子年齡與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孩子一起看書時,難免還是會有些疑惑產生。因此,我們挑選了五個爸媽最常提出的問題,在這裡一一為你解答。 Q1:寶寶喜歡啃書、丟書、撕書 小寶寶啃書、丟書、撕書時,是不是對書的內容沒興趣,我該怎麼處理呢? 寶寶喜歡啃書或丟書,這表示他對「書」是感興趣的,所以會好奇的把玩,想一探究竟,這樣的玩書行為就是嬰兒探索學習的特有模式,父母可以提供容易操作、耐於探索的感官操作玩具書,例如:運用不同材質、巧妙設計的塑膠書、布書和硬頁書等,這些適齡而多樣化的圖書,可以充分滿足嬰兒以眼、耳、口、鼻,以及雙手去探索新事物的需求和喜好。 如果寶寶熱中於玩書的行為,就讓他玩個盡興吧!先讓寶寶自由的探索把玩、熟悉書的形式和結構,再逐步引導孩子翻開書頁,認識書中的內容,發掘畫面的樂趣。父母也可以嘗試著以寶寶的玩具、固齒器、被巾等物品,替代圖書,滿足寶寶想要啃咬、抓握和把玩的欲望。 撕書其實是寶寶在探索過程中,無意間造成的結果,可能是翻書時力氣過大或操作不當所致,如果寶寶不小心撕了書,父母應及時制止撕書的行為,可以用言語、表情或肢體動作傳達「不可以」的訊息,避免他一再嘗試,並轉移其注意力,耐心的示範正確的翻書動作,讓他明白書的真正用途與閱讀方式。 Q2:寶寶總是自己翻、自己看 每次要帶孩子一起看書時,他會把書搶走不讓我講,然後自己翻啊翻,該怎麼辦? 嬰兒的閱讀行為發展,多半是藉由注視、抓握、觸摸、啃咬、敲打、聆聽等動作,展開一連串探索圖書的行為,等手部的操作能力慢慢精進了,他會嘗試著合併手指翻拍書頁,再逐漸發展出以手指流暢的翻書。 對孩子而言,學會翻書,而且是自由自主的翻書,不但可以滿足他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習模式,也展現孩子的自主性與成就感,這宣示著他是獨立而有能力的,可以自己翻閱圖書,掌控翻書的步調,這也是孩子模仿和參與閱讀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表現出想要自己翻書的行為時,父母可抱持著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說:「你會翻書了!你好棒喔!」等認同的話語,再提醒孩子留意書中的畫面,並引導孩子:「好有趣喔!媽媽說給你聽。」以激發孩子的共讀意願,只要耐心的引導,應該會逐漸改變孩子只喜歡自己翻書的行為。 Q3:唸書的聲音要很誇張嗎? 和小小孩共讀時,聲音一定要很誇張嗎?要一個一個字指嗎? 親子共讀就是藉著圖書與孩子展開親密的對話,對孩子而言,父母親的聲音永遠是最親切、也最自然的溝通媒介,在與孩子共讀時,保持原來的音色即可,並不需要刻意的誇張或改變。 為了增加共讀時的感受性,父母可以在共讀時,適切的變化聲調和音色,隨著故事的情節略為提高或壓低聲調,賦予角色不同的音色,也可以調整朗讀的速度快慢,在緊張或期待之處稍作停頓,或自然的加入手勢、表情或肢體動作,都會讓閱讀變得生動,引發孩子的閱讀熱忱與興趣。 小小孩是透過圖像閱讀,書中豐富多變的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遠勝於抽象的文字符號,父母可以運用指圖認物、看圖說話的方式,引導孩子聆聽故事並欣賞圖像,幫助孩子解讀圖書的內容。 如果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指著文字朗讀故事,也會增進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 Q4:寶寶老是讀同一本書 我訂了月刊型的圖畫書給孩子看,他特別喜歡某幾本,每次都要我重複唸那幾本,我該怎麼引導他對其他主題也有興趣呢? 孩子想要重複閱讀某幾本書,那正意味著那些書是真的吸引他,可能是故事的主題、內容、角色或視覺畫面投其所好,也可能是透過反覆閱讀之後,能充分掌握故事的情節發展,讓孩子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因而想一讀再讀。重複閱讀不但能滿足孩子對書的喜好,也帶來閱讀的自主性與成就感。 若從孩子的成長學習觀點而言,重複閱讀是有其必要性。當父母一再的為孩子重複閱讀,就如同為孩子搭起學習的鷹架,孩子會在每一次的共讀中自我吸收,不斷的整合概念,精進對圖書內容的理解,掌握閱讀的過程,而逐漸成為閱讀的主角。 父母應先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與主導權,耐心陪他重複閱讀,再適時帶入其他主題的好書,變化共讀的方式,吸引他的興趣,拓展閱讀的多元性。 Q5:孩子沒有耐心聽故事 找孩子一起看書時,他就會不耐煩跑開,似乎不太喜歡閱讀,我該怎麼讓他專心看書呢? 嬰幼兒的專注力短暫,對外界的事物更是充滿好奇,如何吸引他安靜坐下來、專注的閱讀,並建立閱讀的好習慣,是需要同時考量共讀的時間、閱讀的氛圍、圖書的選材、以及共讀方式等因素。 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意願、也有興趣,任何時間都可以展開閱讀,但如果能配合孩子的作息及活動力,在睡前或活動力降低時陪他共讀,選擇安靜、不受干擾的閱讀空間,營造溫馨自在的閱讀氛圍,建立專屬於你們的親子共讀模式,都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在不同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也會提高閱讀的興趣,例如:在睡前安排溫馨的床邊故事,在洗澡時玩洗澡書,而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共讀具有操作探索或趣味參與的圖書,將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經驗與作息之中,也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孩子共讀時,還要兼顧圖書的適齡性與多元性,選擇符合孩子的成長特質,貼近生活經驗,富操作趣味的圖書,巧妙變化共讀的方式,都會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有趣而快樂的事,自然樂於參與,也會專注的閱讀。

2012年08月04日
公開
17

奇蜜電子報45W

寶寶喜歡敲敲打打、又愛咬玩具? 你注意到了嗎?寶寶現在拿東西,已不再像從前用整個手掌去抓,而是會用大拇指和食指將小東西撿起來。這時,寶寶的手部抓握技巧又進入另一個階段了。 10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更加成熟,可以撿拾起小東西,所以,當寶寶在地上爬時,你會發現他常常會撿到一些小東西,並順勢的將他放入口中,因此,這個時候非常需要注意家中地板的清潔,更要留意玩具的安全問題,避免孩子將危險、小的東西吃進肚裡。 由於寶寶抓握能力更好了,他很喜歡玩些敲敲打打的遊戲,所以,可以購買一些適合這年齡寶寶使用的敲擊玩具、手握積木,都有助於寶寶學習控制自己的小肌肉,一邊探索新奇的世界,請給予支持,不要過度限制! 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瓶瓶罐罐,讓寶寶在遊戲過程中熟悉「拿出再放入」的技巧,這個動作可以訓練抓握技巧,還可以示範將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鼓勵他模仿練習,這些都是日後孩子玩玩具時重要的手部能力。 我會自己玩∼我就是想要這樣玩嘛!   九個月大的小隆,坐在自己的嬰兒床上,專注地抓著他的波浪鼓敲嬰兒床,敲了一陣子後,又不死心地將波浪鼓放進嘴巴裡咬了咬,彷彿想把波浪鼓剝個乾淨才甘願...。過了好一陣子,小隆又拿起床上扮家家酒用的杯子,再次將杯子敲打與啃咬一番。旁邊的媽媽忍不住笑著想:「小隆果然還是小寶寶,連玩玩具的方法都一樣,一直重複著相同的動作。」 我有特異功能   媽媽的想法沒有錯,不只是小隆,九個月左右的寶寶,幾乎都是這樣折騰玩具的,不過,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因為,這時期的寶寶,小肌肉的發展漸漸完備,開始練習將自己的大拇指,努力與另外四根手指頭好好合作,而能抓起物品。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此時期的寶寶不只是單純地亂抓、亂玩而已,九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有「意圖」地去玩玩具了;亦即寶寶開始了解,當自己把玩具重複敲敲打打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會聽到特別的聲音。   除此之外,寶寶突然發現自己是個具有特異功能的天才,並且認為自己的敲打與啃咬,將使環境有一些奇妙的變化。這樣的發現,讓他覺得很開心,而不斷地重複這樣的驚喜。更有趣的是,九個月大的寶寶,會以為自己的特異功能只能用某些特定的方式(例如:敲打或啃咬)才能發功,所以當他們想要玩具發出特殊的效果時,通常就會像小隆一樣,對不同的玩具重複的又敲又咬。 我有實驗精神   滿一足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這時候的孩子,看到一個新玩具的時候,不再只是單純地敲打或啃咬,相反地,他會謹慎地先把玩具看一看、摸一摸,有時候稍微咬一咬、敲一敲,或用手指戳看看,儼然就像剛開始做研究的新手科學家。尤其當他面對新奇的玩具時,為了想趕快了解這個玩具,就會嘗試各種可能的玩法。皮亞傑指出,一歲左右的寶寶,不再只是單純地想玩就玩,而是開始去記住自己的那些玩法,會使這個玩具有不同的反應,就像科學家一樣,進一步預測他的實驗結果。      在大人眼中,一歲以前的寶寶玩玩具,似乎有點無厘頭,因為他們總是對玩具翻來覆去,老是不按照規矩來,卻仍然可以玩得很專心,也很開心。這是因為,寶寶雖然無法對於如何正確的玩玩具有充分的了解,卻能用自己當時的能力去探索玩具,並從中發現許多的驚奇,也藉由這些驚奇,讓自己更充分地感受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因此,大人對於此時期寶寶的玩具,並不需要挑選太過複雜的設計,只需提供可以刺激寶寶聽覺、視覺或觸覺的感官性玩具,讓他們可以在敲、打、捏、咬的時候,獲得有不同的發現與樂趣,增加不同的體驗,相信就能讓寶寶有個有趣的玩具童年。

2012年07月28日
公開
28

奇蜜電子報44W

其實寶寶聽得懂大人說的話! 現在,小寶寶一定是精力旺盛、動作出奇的快吧!剛剛才看他爬來爬去,一下子又看到他想要動手摳「插座」。為了喝止孩子,我們常「啊∼」的叫了起來,寶寶通常會回頭看看你,就轉過身去尋找其他好玩的東西了。 其實,早在寶寶8個月大時,遇到不確定的情境,寶寶就會先觀察父母的情緒反應,然後再用這些訊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種叫做「社會參照」。所以,爸媽的表情或聲音,能夠傳達許多訊息,也是寶寶判斷事情安全與否的重要依據。 這時期,由於寶寶的好動,會讓我們不得不使用「不可以」這個指令,不過,我們要有節制且謹慎的使用「不可以」這句話,由於小寶寶階的探索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歷程,所以千萬不要過份的制止,讓孩子的探索動機因而減少,如果我們是經常濫用它,寶寶可能也養成聽而不聞的習慣!所以當他要接觸危險物品或前往不安全的地方時,可以說聲「不可以」,並且移開他的手,之後,看著他的眼睛溫柔而堅定的再說一次-「不可以」,把他抱離那危險的情境就是這年齡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 「不」行不行?∼掌握說「不」的時機 在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個月,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一聽到娃娃的哭聲,便立刻飛奔孩子身旁,抱著他萬般疼惜;但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某些行為是「故意」的,為了達到某些需求而和爸媽搗蛋。這樣想,未免太「高估」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 事實上,在孩子三、四個月前,父母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而不用擔心寵壞他。不過,當孩子漸漸長大,便可試著學習辨識孩子的哭聲,是因為無聊還是餓了,或是身體不舒服,而不須立刻丟下手上的工作去抱他。讓孩子學習等待和父母暫時的分離,可以讓孩子瞭解並不是凡事他都可「隨心所欲」,同時提供孩子學習自處的機會。事實上,許多孩子都頗能自得其樂呢﹗ 保護他,請說「不」﹗ 雖然你不大可能寵壞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不過你還是可以給孩子一些溫和的行為限制,以保護孩子或別人。 何時可以開始教孩子,而他也能瞭解你的指示呢? 大部分的寶寶八個月大的時候,已經可以知道「不可以」是什麼意思;十個月大時,已漸曉得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也大約可以揣測你對他的需求,知道你說「不」時,就是自己做了不對的事;十一個月左右,便會自己開始判斷知道一件事是好是壞,也知道你的反應,會試著照你的話做以求讚賞,要做某些行為前也會先看看你。 所以,當一歲內孩子有下列行為時,父母便該試著對他說「不」︰ 1.可能對他自己造成傷害時,如碰觸一鍋熱湯或玩電插座。 2.對別人有不良影響,像出手打其他孩子等。 3.行為造成實際損害時,如在牆壁上塗鴉,或隨意撕毀文件。 不過當你說「不」之前,要先確定孩子真正的目的和自己的反應是否適切。一個五個月大的孩子將你餵的食物吐出,可能不是淘氣,而是他還無法吞下固體食物。 而針對孩子的行為阻止他,比批評孩子更有效,也比較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例如︰「不行,我們不可以把東西丟到地上去﹗」而不是︰「你真是個壞小孩﹗」 另外,當你說「不」時,口氣應該堅定,甚至皺著眉帶著不悅的表情。如此,孩子即便不知道你為何阻止他,也知道做了使你不高興的事。 且慢說「不」﹗ 但是,有些時候你也別急著說「不」,比如孩子做出一些令人覺得麻煩卻無害的行為時。 像八個月大的孩子,常喜歡將手邊拿到的東西丟出去,要求你撿回後,又不斷的丟出。其實,他並不是故意找你麻煩,而是想探測物體丟出的反應。他覺得稀奇、好玩而一再重複,是他學習和遊戲的一部分。父母不妨按下不耐,陪他玩一會兒;過一段時間,找件玩具或做些其它活動吸引他,會比喋喋不休的數說他更好。 除了可能涉及危險的情況外,給孩子多些探索的空間和自由吧﹗畢竟他還只是個小嬰兒﹗

2012年07月21日
公開
29

奇蜜電子報43W

寶寶好像會「說話」了! 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寶寶已經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讓你懂得想要什麼,寶寶也可以懂得你的意思。 這時,寶寶的表達方式更多元、也更純熟了,在特定情境發出特定的聲音,如:有求於你或撒嬌時,發出「嗯∼」的聲音;在玩遊戲時,開心的「啊∼」尖叫起來;想要人抱時,就會拉住的衣角…。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父母親需要更仔細的觀察,並用簡單的話來幫助幫助孩子說出正確的心情,如:你想要媽媽抱抱,說:抱抱!這樣的對話方式,可以加速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能增加對詞彙的瞭解,對於日後的語言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大約在寶寶10個月大時,他就可以聽懂一些生活用語,並會想要模仿聽到的聲音,這包括你說的話。所以,平日跟孩子說話時,說話內容要簡單、速度要慢、口齒要清楚,再利用表情和手勢作為輔助,增加寶寶瞭解你的意思。 圖畫書是一個語言學習很好的工具,可以帶寶寶看書上的圖畫,指著圖畫說出它的名稱,或是讓他找圖畫中的東西,藉此讓寶寶可以學習更多的詞彙。 聽!聲音真好玩  嬰兒的環境充滿了各種聲音——說話聲、玩具鈴聲、音樂聲、車聲……,可別小看每天充斥小耳朵的各種聲音,對小小孩來說,豐富的聽覺經驗,可是日後各種學習的重要基礎。  如何豐富寶寶的聽覺刺激呢?不論是科學實驗或是父母的經驗,都發現小寶寶偏愛人的聲音,尤其是媽媽對著他說話時,那種緩緩地、甜甜地、重複的、音調上揚的,有如歌唱般的聲音。因此,要跟寶寶「玩聲音」,就從他最愛的「人聲」開始吧。 當個「多話」的父母  親子間的對話,不用等到孩子牙牙學語之後才開始。雖然小寶寶還不懂這些聲音語彙被賦予的意義或使用的規則,但是聆聽說話聲將有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  多和寶寶聊天吧!聊聊生活周遭的事物、你正要幫他做什麼或心裡的感動;也可以準備一些故事書和寶寶共讀。你會發現,當你跟寶寶對話時,他會專心看著你,像是在告訴你「我聽見囉,我好喜歡聽你說話!」更重要的是,聽著你的聲音,還能穩定寶寶的情緒,增進你與寶寶間的情感交流。 隨時念唱童謠與兒歌  由於嬰兒對語言重複性的喜好,流傳已久的童謠或順口溜,是寶寶熟悉語言、感受韻律感很好的來源。此外,耳熟能詳、歌詞押韻的傳統兒歌(如:「蝴蝶蝴蝶真美麗」、「造飛機」等)也是很好的素材,能讓寶寶愉快地享受曲調與歌詞間和諧的抑揚頓挫。  對著寶寶念童謠、唱兒歌時,除了要掌握聲調起伏,也別忘了搖頭晃腦或是加上一些手勢。研究發現,成人吟唱若是伴隨特定的身體行為,這種口語與身體的和諧對應,可以提供嬰兒多重感覺的刺激,其中包括了觸覺(輕輕敲、拍、戳著嬰兒的身體)、動態感覺(揮動嬰兒的手腳)與視覺(對嬰兒點點頭、揮手)。  總之,不必擔心自己歌喉不好,也不要認為寶寶還聽不懂,當你經常對寶寶念童謠、哼兒歌時,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寶寶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就像在跟著你一起念、一起唱。 張大耳朵聆聽聲音  其實,生活中就有取之不盡的聽覺刺激。別忘了在忙碌中稍作停留,跟寶寶玩「噓!你聽」的遊戲,引導孩子辨識距離近遠、音量大小的不同聲音。例如:陽台洗衣機的隆隆聲、窗外的滴噠雨聲、馬路上公車的呼嘯聲。除此之外,不妨常常帶孩子走向自然,在屋外散步或野外踏青時,聽聽風吹水流、鳥叫蟲鳴,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和諧聲響。 共玩樂器體驗節奏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可以和他一起試試看身體有哪些部位可以發出聲音?如:喉嚨唱歌、拍手聲、跺腳聲等。同樣的拍手聲,還可以有快快拍、慢慢怕、大聲拍、小聲拍等各種變化;提供孩子響板、小鼓等樂器,或是做一些簡單的節奏樂器,像是將米粒裝進空瓶、封住瓶口,就成為簡單的沙鈴;或是用紙箱來當鼓,用手或小棒子來打鼓。遊戲的時候,不妨放點音樂,讓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打拍子,盡情享受製造聲音的成就感與趣味。  別急著送孩子去上音樂課,爸媽也不需擔心自己沒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只要打開耳朵,啟動聽覺雷達,在親子開心玩聲音的過程中,不但孩子的語言、音感與節奏感自然越來越好,親子間的默契與情感也會越來越「合拍」喔!

2012年07月14日
公開
15

奇蜜電子報42W

站得好,為走路作準備 「蹬,蹬,蹬」寶寶的腿兒真是有力氣,你才正要把他抱起,他就這樣順勢站了起來,兩腿直挺挺的站著,威風凜凜、觀望四方,臉上一抹得意的笑。 9個月大的寶寶,雙腿已經能夠支撐體重,很喜歡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常會扶著傢俱,持續站著,但需要協助才能坐下。到了10個月大,自己就能從坐姿站立起來,並且從站姿坐下來。等寶寶雙腿更有力氣時,雙手還能暫時離開支撐物,獨自站立一會兒。 站得好,是為走路作準備。平時你可以抱著寶寶在腿上、床上、墊子上玩跳躍或站立的遊戲,讓他扶著堅固的家具站著,或待他練習由站姿坐下來,藉此強化腿部肌肉和臀部、膝蓋能力。由於寶寶雙腿的支撐力仍嫌不足,所以活動必須適度,避免長時間站立。外出時可穿上鞋子來保護小腳,最好挑選合腳、柔軟、防滑、透氣、易清洗和易穿脫的鞋子。平時在家可以不必穿鞋,但要注意地面的整潔,拿掉會移動的地墊。桌子上也不要擺放桌巾、熱水壺等,請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環境。 爬著、爬著、站起來了!   約九個月大開始,到一歲左右,寶寶便會嘗試攀著東西 --而且是任何東西--站起來!即使需要很大的力氣將自己撐穩,寶寶還是相當樂此不疲呀! 學會不再當爬蟲類   看他,手抓得緊緊牢牢的,二隻腳張得開開的、身體彎彎向前弓著、最後連嘴巴都不忘咕嚕咕嚕的嘟囔著;然後身體一陣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的搖晃後,終於,站起來了!這對寶寶來說,真是天大的工程;當然,配合我們在一旁的鼓掌與歡呼,他也會知道: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並且,只要可以撐的住,寶寶就會一直堅持站下去。有時,我們會很雞婆的抱起一直站在原地的寶寶,企圖幫他移位;或以為他站久了很無聊,就會拿玩具在一旁逗弄…;但很快的,我們就會被寶寶「使眼色」!因為我們已經打擾到他的「遊戲」了!知道嗎?雖然寶寶好久都站著不動,可是他其實正在體驗一種「奮力」的快感,及正在學習用不同的視野,看世界呢! 我得坐下休息!   可是,有時候卻也發現寶寶用一種非常無助的眼神向我們求救!因為,他雖學會站了,卻還沒學會怎麼「坐」!這會使寶寶陷入困境的,尤其是已經站得好累了的時候!剛開始,我們可以先將寶寶抱起來,幫他坐下;但,不用多久,寶寶就又會完全忘記疲勞,很快的再一次站起來!現在,又是一次的求救嗎?這回,我們讓寶寶學著自己坐吧!首先,請為寶寶舖上一個坐墊!這可以讓寶寶在一屁股「噗通」坐下時,覺得是舒服的、痛快的!並且,在寶寶坐下來後,給予他正面的獎勵與鼓舞;這同樣也可以吸引寶寶「不怕!再來一次」!通常,寶寶一個星期,就可以學會「坐」的新技能囉! 站起來的世界,大不同!   待寶寶學會站後,當然,就會想再測試自己還會什麼囉!如果,現在我們放段音樂,或是拍拍手唱唱歌,寶寶竟也會跟著搖頭晃腦、或擺動身體,就像是跳舞呢!而寶寶最終的目標,還是想四處遊走的。他會小心翼翼的抓牢每一樣東西,然後一頓一頓的移動。對他來說,這才是真正有趣的!所以,學會站起來的寶寶,再過幾個星期,就可以學會扶著東西來回走動囉!從坐到爬、到站、到扶著東西走動,短短幾個月,寶寶就正式脫離當四隻腳的爬蟲類;而寶寶的世界,也開始準備拓展到第三度空間。當然值得歡喜的是寶寶長得好大了;但讓爸媽陷入煩惱的,卻是再來寶寶像小魔鬼般,破壞任何他可看的到、碰的到的東西!

2012年07月07日
公開
18

奇蜜電子報41W

好棒!寶寶會拍拍手了! 「祝你生日…」當生日快樂歌響起時,大夥圍著蛋糕,邊唱邊拍著手時,你家寶寶也會拍手的嗎? 別急!別急!「拍手」動作需要等到視覺神經成熟以及雙手間肌肉的協調,對小寶寶來說可說是高難度的動作,大約要等到九個月左右,寶寶才會出現拍手的動作。這年紀寶寶的模仿學習能力極佳,如果我們常常在他面前示範拍手的動作,或是在音樂響起時,主動拉起他的雙手、在胸前拍掌,都會加速寶寶學會拍手的技巧。 有趣的是,當寶寶學會拍手之後,每當聽到音樂、或是感到開心的時候,寶寶就會主動的出現拍手的動作,顯然「拍手」這個動作帶給寶寶有很多的快樂與成就感。所以,千萬別忘了,我們也要給寶寶拍拍手,用熱情來鼓勵他喔! 我也會模仿! 到了寶寶能自行坐穩的時候,大部分的爸媽都會發現,當你拍手鼓勵寶寶時,他也會跟著拍起手來;當你戴上玩具帽時,他也會學你把帽子戴上。然而,其實寶寶在更小的時候就已經有模仿的能力了喔! 模仿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進步 「模仿」可說是人類的本能,科學家發現,剛出生的新生兒就擁有模仿能力。不過,由於模仿牽涉到感官、肢體動作與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一開始寶寶並非什麼都能模仿。起先,寶寶只會模仿吐舌頭、張嘴、嘟嘴等臉部動作,到了6∼7個月大時,由於清醒的時間與注意力變得較長,且四肢的活動能力也更進步了,他開始能模仿較明顯的肢體動作,而多數爸媽也多在此時才注意到寶寶有模仿能力。當你餵他吃東西時,他會想拿一小塊食物餵你;當你在幫他洗臉時,寶寶也會用手摸你的臉。不過,寶寶在這個階段只會邊看邊模仿,或是看完後馬上模仿;一直要到9個月大左右,寶寶的記憶力較好了,他才能模仿出你在前幾天所做的動作。 善用模仿,寶寶學習事半功倍 由於6∼7個月大時,正是寶寶熱衷使用小肌肉探索和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階段,建議爸媽可透過重覆示範揮手說「bye-bye」,或是吃飯、拿杯子喝水等動作,讓寶寶透過模仿以學會這些簡易的社交與自理技巧。要注意的是,模仿學習必須適可而止,倘若爸媽硬是要寶寶把動作模仿出來,才肯讓他休息,反而會讓寶寶喪失學習的興趣。此外,爸媽也別忘了要留意自己的言行,因為還沒有是非觀念的寶寶,很容易會把看到和聽到的行為與聲音「照單全收」地模仿喔。 讓寶寶模仿的5個Tips 爸媽若能配合寶寶的發展特性,就能讓孩子在模仿遊戲中玩得開心,也學得更好。以下提供5點能提高寶寶模仿意願的建議,供爸媽參考: ˙在寶寶心情愉快時才進行模仿遊戲。 ˙由於0~1歲寶寶的仍無法靈活地使用四肢,建議爸媽最好讓他模仿像是拍打、揮手、抓取等簡單的手部動作或各種臉部表情。 ˙儘量把動作誇大並放慢速度表現,以吸引寶寶注意。 ˙模仿遊戲不要進行太久,否則寶寶很快就會感到無聊,不想模仿。 ˙當寶寶完成模仿動作時,別忘了要好好鼓勵他一番。

2012年06月30日
公開
25

奇蜜電子報40W

讓寶寶有一個安撫的寶貝 你家寶貝的「寶貝」是什麼?是安撫奶嘴、小被被、還是玩具熊?不要小看這些「寶貝」,它可是有神奇效用喔! 很多小寶寶會在8個月至1歲間會「愛」上一樣物品,然後依戀它好幾年,甚至會延續到長大。這些物品具有情緒抒解的效果,所以當寶寶倦了、媽媽不在了、感到生氣時、害怕了,這些「寶貝」可以像媽媽一樣的撫慰他們,就像是回到媽媽的懷抱一般。很多人都誤以為「戀物癖」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徵,事實上,這些「寶貝」反而是可以幫助孩子從依賴到獨立的蛻變中進行的更加順利。 所以,你可以放一些柔軟、好抱、觸感佳的毛毯或娃娃在他床上,幫助他養成「擁有寶貝」的習慣! 依戀物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依戀物、依附物、過渡物、安全物、代替物、小毯子等,指的都是柔軟的、幼兒容易抓、抱的物品,通常與觸覺和嗅覺的刺激有關,能提供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 有依戀物的孩子適應較差?  幼兒依附小毯子或玩偶的現象在歐美主流文化中十分普遍,幾個研究皆發現大約60%的幼兒,曾有依戀一樣特定的柔軟物的習慣。然而大人對於幼兒使用依戀物的態度,在歷史上卻經歷不少轉變。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研究可以證明依戀小毯子的幼兒,比較沒有安全感或適應能力較差。反而是不少研究指出,依戀物在許多時刻可以輔助和陪伴孩子度過焦慮或挫折的情境。 依戀物的正向作用  依戀物可以是孩子生活裡的好朋友。在必須和爸媽分離的情境下,例如上學或訓練獨睡,依戀物所帶來的熟悉感,可以提供孩子慰藉和舒適感。近期的一個研究便發現,進行例行的身體檢查時,允許幼兒攜帶依戀物到醫院,有助於減緩幼兒的焦慮不安感。也有研究發現,依戀物對於幼兒在新環境裡學習有幫助。研究者因而鼓勵醫院或托兒所等場所,應該允許幼兒攜帶依戀物上學或看診。然而,依戀物的安慰效力仍有其限制,通常只在輕微的焦慮狀況下有效,對於會引發幼兒強烈情緒反應的情境,依戀物慰藉仍比不上親愛的爸媽的安慰。 台灣孩子擁有依戀物的比例較低  近年研究發現,各文化中的幼兒有依戀物的比例並非舉世皆同。在臺灣,幼兒依戀小毯子或絨毛娃娃的比例不似歐美普遍。比例上的差異,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親子睡眠習慣的不同。在臺灣,幼兒和父母同睡(同睡一房或一床)的比率較高,但歐美主流文化多習慣讓幼兒自嬰兒期起便獨自睡在一個房間。研究發現,在親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兒有依戀物的比例,低於獨睡的文化。  另外一個可能原因是,在親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兒的依戀物有時並不是一般歐美熟悉的填充動物或小毛巾被等。同睡文化裡,幼兒的依戀物經常是主要照顧者本身,或與照顧者相關的物品。例如有些孩子要摸著媽媽的耳朵或手臂才睡得著,有些孩子則喜歡用手指磨擦媽媽內衣的肩帶等。  雖然不少理論試圖解釋依戀物在幼兒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但為何有些幼兒有依戀物行為,有些則無,至今仍沒有定論。對於已有依戀物的孩子,依戀物可在幼兒成長、學習獨立的過程助其一臂之力。除了衛生上的考量之外(如越來越多的過敏症),依戀物可以是小寶貝的好朋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陪他走一段路。 幼兒依戀物的發展  根據美國的研究,幼兒依戀物的發展有以下的趨勢: ◎一歲:對於特定物體的依戀,通常在接近一歲時開始發展,對奶嘴的依戀則更早開始。 ◎一歲半∼二歲:對物體的強烈依戀從一歲半到兩歲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三歲多,之後逐漸消弱。 ◎五歲半:幼兒的依戀物行為屬於正常發展,在沒有大人介入的情況下,通常在五歲左右慢慢消失。到五歲半時,少於8%的幼兒仍有依戀物行為。(資料來源:蓋爾兒童健康百科全書、心理學百科全書) 給爸媽的教養小提醒 ◎有依戀物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更順利完成階段性的發展任務。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戀物行為,不需強迫接受,也不需刻意剝奪,順其自然就好。 ◎不管孩子有多依賴他的依戀物,在他不開心或不舒服時,還是最需要爸媽的安慰與陪伴。 作者╱周婉湘(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語文教育博士),本文節錄自:《小太陽1-3歲幼兒雜誌》,信誼基金出版社

2012年06月23日
公開
18

奇蜜電子報39W

吃副食品,可以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餵孩子吃東西時,他是不是會調皮的咬著小湯匙不放?或是故意不將食物吞下去?這些吞、咬的動作,都有助於未來語言的發展喔! 目前,寶寶雖然已能聽懂一些簡單的生活用語、或自己的名字,還無法有正確的口語表達。不過,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必須要有健康的口腔肌肉做為基準。因此,透過餵食副食品的過程,就可以增強寶寶口腔肌肉的發展,在寶寶滿半歲之後,就可以改變進食的比例,逐步讓副食品來取代乳品,並請記得要養成以湯匙餵食副食品的習慣,在這過程,讓寶寶學習不同的吞嚥方式,並促進口腔肌肉的協調性,這些動作對口腔肌肉的強化非常重要。另外,像吸(果汁)、舔(湯匙)、吹(泡泡)的各種口腔動作,都能促進舌、唇、顎發展,有助於寶寶未來語言發音的學習。 9-11個月寶寶副食品--怎麼做? 1.豆腐湯泡飯 材料:飯1/2碗 嫩豆腐1/4盒 雞湯適量 海苔適量 醬油少許 做法: a.豆腐先用滾水燙過,在切成小塊狀。 b.飯與雞湯加在一起煮微爛後,將豆腐放入。 c.最後加入一點醬油及海苔調味即可食用。 備註:等寶寶的咀嚼能力更好,可以再加上碎絞肉一起烹煮。 2.甜馬鈴薯 材料:馬鈴薯切片數片(約1公分厚) 糖水1小匙 奶油適量 芝麻少許 做法: a.馬鈴薯去皮切片,並用水煮軟後瀝乾。 b.平底鍋先抹上一層薄奶油,再將馬鈴薯片放入煎烤一下即可。 c.起鍋後,淋上一些糖水及芝麻即可。 備註: 3.蒸魚丸子 材料:魚肉適量 太白粉 蛋白 蘿蔔少許 豌豆莢少許 做法: a.取乾淨魚肉,再切搗成泥。 b.將太白粉、蛋白加入魚漿內攪拌,再用手或湯匙取球狀。放入蒸器蒸煮至熟。 c.一旁將蘿蔔、豌豆莢切細絲,加高湯加醬油調味勾欠,煮成淋醬。 d.將蒸熟的蒸魚丸子取出,淋上調味好的蔬菜汁食用。 備註:鯛魚、雪魚、肉魚、白鯧魚、土魠魚…皆是可以參考的食材。 4.美式蛋捲 材料:蛋1/2個 魚肉泥2小匙 洋蔥泥1小匙 紅蘿蔔泥1小匙 做法: a.魚肉燙熟後,再搗成碎泥。 b.蛋液+洋蔥泥+魚肉泥混河攪拌均勻。 c.下鍋以小火煎烤至熟後起鍋,再淋上胡蘿蔔泥即可。 備註:也可以先單煎蛋液,趁上面的蛋液還沒熟前,舖上魚肉、洋蔥、蕃茄、起司…,再將蛋皮對折成半圓形,成為餡料型的蛋捲。 5.牛奶香蕉 材料:香蕉適量(約1/4根) 玉米粉2大匙 牛奶1/2杯 糖水少許 做法: a.牛奶+玉米粉入鍋煮熟。 b.香蕉切薄片,淋上a.,再林上一些糖水即可。 備註:除了香蕉、蘋果、桃子…皆可試試。

2012年06月16日
公開
18

奇蜜電子報38W

寶寶最喜歡模仿你的一舉一動! 最近,寶寶的記憶力好像進步很多,我們平日的小動作,常常會在孩子的遊戲行為中出現,例如:他會學習安撫洋娃娃的動作,或是學習爸爸開車的模樣。 寶寶到了9個月大時,記憶力的確會有明顯的成長,他們可以記憶不在眼前的物體或事件,好比一天前看過的動作或玩過的遊戲,還能能將動作模仿出來或記得該如何玩那個遊戲,這是寶寶重要的認知發展。 由於記憶力越來越好,寶寶對於每天的例行性的活動都會產生記憶、也會有預期的能力,例如,一看到天黑,就知道爸爸該回家了;午睡起來之後,就該出去散步了。這種回憶的能力,幫助寶寶建立起簡單的因果關係,對於事情的先後順序也會建立起更清楚的概念。 這時候,可以和他玩「藏起來找出來」的遊戲,也可以將玩具或物品做一個不尋常的動作,好比把杯子放在頭上,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這類遊戲最能啟發寶寶的好奇心與記憶力。請記得,小寶寶最喜歡你陪他玩,不僅能夠獲得樂趣與學習,還能得到情感上的撫慰喔! 模仿能力從Baby開始 為瑞瑞洗完澡後,爸爸媽媽邊幫瑞瑞穿衣、邊擠弄著臉上表情和瑞瑞玩耍。只見將滿2個月的瑞瑞,突然也跟老爸一樣張大了嘴!爸媽見狀驚喜不已:「我們家女兒是天才耶,這麼小就會『模仿』!」 不到2個月的寶寶,的確偶爾會做出跟爸媽一樣的表情,但這可能只是他們突如其來的反射,或者剛好做出的日常動作而已,並不是有意圖地在「模仿」。不過對於每天照顧小寶寶吃喝拉撒的爸媽來說,縱然只是巧合,也能為生活創造不少樂趣和驚喜。 寶寶3∼4個月 ,能模仿「本來就會」的動作 模仿是心智成長的指標。即使只是簡單地張嘴、吐舌,也必須把眼裡看到的動作、耳朵聽見的聲音記憶在腦海,並號令自己的身體啟動相關動作。這表示寶寶不僅能體認自己與他人具有相同的身體,還能光憑本體感覺,讓自己做出跟別人一樣的動作。看來,「模仿」還真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呢! 不過,最令人驚奇的是:3∼4個月的寶寶就能做到!只是,這年紀的寶寶,只能做出他「本來就會」的動作,像是吸吮時的吐舌、或者開心時的咧嘴一笑,要學習一項從沒做過的行為,則需等到下一階段。 即便只是重複自己本來就會的動作,對寶寶而言也別具意義。因為他是有意識、自發性地做出模仿行為,寶寶知道:如果自己做出和爸爸媽媽一樣的動作,他們會笑得很開心,這象徵著模仿背後濃濃的溝通意圖;而當爸媽模仿自己的動作時,寶寶更有被肯定的喜悅。 所以爸媽可以從模仿寶寶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做起。當寶寶眼睛專注看著自己時,先主動誇張地模仿他臉上吐舌、張嘴、眨眼的表情,或者發出「ㄚ、ㄧ、ㄨ、ㄝ」各種聲音,寶寶覺得有趣便會重複動作。一旦順利完成模仿,便給予擁抱、親吻、稱讚,自然能強化他的模仿和溝通意願。等寶寶熟練一個動作之後,爸媽可再化被動為主動、換個表情,挑戰他的觀察力並強化模仿能力。 寶寶8∼12個月,愛模仿不熟悉或與情境有關的動作 這個階段的寶寶,理解力和行動力大增,他們的興趣慢慢轉移到新奇事物。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之前他們只能模仿已經會的動作,但現在,他們卻喜歡嘗試不熟悉、而且適合當下情境的行為。這樣的興趣轉移,在寶寶的發展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經由模仿新動作,學習新的知識和動作技巧。待寶寶滿1歲以後,還能透過模仿衍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可以運用寶寶滿滿的好奇心,教導他各種「表演」,比方拍手、揮手道別或者比「V」,而且最好是在有脈絡的前提之下,像是把飯吃光光就拍拍手、離開家裡或者餐廳時跟其他人揮揮手、拍照時豎起兩指比「V」,而不是光教導他一個單純的動作。如此,寶寶不但能學到動作,還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動作才合宜。 爸媽主動出擊,提昇寶寶模仿力 寶寶愛模仿的天性,如果有大人的協助,將會學得更快。爸媽可以運用以下幾個小技巧去引導: ● 用聲音抓住寶寶的眼光 當寶寶的眼光落在自己身上時,就是爸媽「表演」的最佳時刻。爸媽可以主動發出一些聲音,比方拍手或唱著「如果高興你就拍拍手」,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一旦他覺得有趣,就會跟著拍起手來。反之,當寶寶眼神不斷地落在玩具或別人身上時,就得另覓教導的時機囉。 ● 用趣味命名,強化寶寶記憶 為特定動作命名,寶寶會記得更牢。當爸媽擠眉弄眼逗弄著寶寶開心時,可以針對幾個令他特別容易發笑的表情取個有趣的名字,比方把五官皺在一起就說「肉包」、伸長舌頭嚕嚕嚕就說是「溜溜蛇」,一旦拍照或想在眾親友面前「表演」時,爸媽只要下個「通關密語」:「肉包!」寶寶就會合作地把小臉皺在一起,「笑」果很棒唷! ● 肯定模仿行為,給予鼓勵 爸媽的肯定,可以增強寶寶的行為,所以當模仿成功時,請爸媽給予微笑、口頭讚賞或者一個擁抱,增添他的成就感,寶寶才會模仿得更加起勁。尤其滿1歲後的寶寶,已經具備模仿「看過」的行為的能力,當下的他可能只是靜靜地觀看,但隔天才開始默默地做出模仿動作。這時,如果爸媽發現寶寶辦到了,可千萬要記得給予大大的鼓勵喔。 提供良好身教,寶寶才能學到好行為 除了被動接受教導,寶寶同時也是主動的學習者。每天醒來眼睛便骨碌碌地靈活轉著,將周遭的一切都納入眼皮下。當發覺寶寶正認真地觀察著不希望他學到的行為時,譬如模仿鄰居哥哥亂吐口水,爸媽可以引導他觀察後續發展:「你看,他媽媽是不是很生氣?而且,哥哥把衣服弄濕了。」如果寶寶還是學了起來,冷處理是最好的辦法。請跟他說:「媽咪不喜歡你吐口水。」然後去做自己的事,少了觀眾,寶寶自然表演不起來。 有時候爸媽不經意的口頭禪或者不良習性,也會成為他模仿的目標。譬如開車時突然遇上鄰車過度逼近或突然闖出,很難不引發駕駛的火氣,令人表現出惡劣的態度,甚至說出罵人的話,這時,坐在後座的寶寶很可能就聽進耳裡了;雖然這個年紀的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仍會受到影響,所以爸媽縱使一時情急口出惡言,當場也要有所警覺,主動跟同車的人道歉,表明這樣的態度不好,並儘量謹言慎行做個好模範、口出善言。日常生活裡,能說「請讓一讓」的時候就別說「走開」,能挑優點鼓勵的時候就別針對缺點責罵,這樣一來,孩子將來回饋給自己的,也必然是溫柔的舉止和好聽的話。

2012年06月09日
公開
19

奇蜜電子報37W

認識寶寶的「一指神功」! 你家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你發現了嗎?他已經會用「小食指」來表達他的想法與需要了! 大約在9個月左右,寶寶就會發展出「以指指物」的能力,通常寶寶會伸出食指,指著想要的物品、想前往的方向或者感興趣的活動。這種能力可說是嬰兒發展社會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標,透過「以指指物」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讓別人瞭解他的想法,並藉此指引別人注意他感興趣的事物,讓別人了解他的意思。 當寶寶開始出現食指指物之後,爸爸媽媽一定要用心解讀並給予回應,遞給他想要的東西、帶他去想去的地方,如此能鼓勵寶寶更樂於主動與人溝通。另外,盡量避免將寶寶的手包起來或戴手套,這樣會限制手的活動與發展。 當然,當寶寶的食指能力更加精準後,寶寶就會出現用食指碰觸開關或按鈕,這些食指的探險動作都很容易產生危險,所以父母一定要多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問題。 寶寶用手勢動作說什麼? 又到了樂樂和媽媽玩遊戲的時間了。只見樂樂用他那萬能的小食指這邊指指那邊點點,一會兒搖搖頭,一會兒拍拍手,要媽媽從玩具箱裡,一一拿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樂樂還不會說話,但透過他的眼神、動作,也能告訴我們,他在想什麼…… 或許你已有所體驗了—當你注視著寶寶時,他會用他聰敏的眼神專注的與你交會;當你在替他換尿布時,他會踢踢腳動動屁屁的回應你;當你替他放洗澡水時,他會開始興奮的手足舞蹈;當你翻翻書說故事,他會跟著嘰嘰咕咕搶著發表意見;當你下班回家見到他時,他會展開雙臂表示「你終於回來了,我好開心啊!」寶寶早在開口說話之前,其實就不斷的與我們對話了。除了哭與笑,寶寶也擁有許多法寶,讓爸爸媽媽可以猜中他的心事,作最有效的溝通呢。 寶寶用眼神注視和爸媽互動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雖然寶寶還沒有出現許多活潑明確、有意義的動作,但隨著感官能力的快速發展,他漸漸能夠認得爸媽、辨認不同的表情與聲音,同時對這些刺激有所回應。例如,他會專心盯著你的臉看,眼神跟隨著你,並且試著發出不同的聲音,引起你的注意;他也會很喜歡看你對著他喃喃說話的樣子喔。在他聆聽整個語言的聲音時,雖然不懂其中的詞彙、意義,也不瞭解說話語調所傳達的涵意,但他正專注的體驗,並且學習預測這樣的互動過程會發生什麼事。 給爸媽的建議:這時,你可以和寶寶玩些表情的遊戲、幫他按摩、持續地對他說說話,增進彼此之間的親密感以及默契;但如果寶寶轉過臉、轉移視線、閉上眼睛,表示他或許累了,也可能是感覺刺激太多,還是要讓寶寶有足夠的空間歇息喔。 舞動手腳身體,說出好心情 3、4個月之後,寶寶的肢體動作能力進步許多,會坐、會翻身、在床上打滾了,他的高興和不高興就很明顯,尤其開心的 時候,他會揮舞著拳頭、小腳ㄚ踢踢蹬蹬、全身扭動起來,讓人十足的感受到那份雀躍。這個時候,爸媽和寶寶之間也會有更好的默契,知道寶寶什麼表情是餓了、什麼動作是想要再玩一次,也知道怎樣可以搏寶寶一笑。 給爸媽的建議: 這段時間,你可以開始和寶寶扮鬼臉、搔搔癢、玩些小遊戲、唱唱可以動動小手小腳的兒歌,也可以透過不斷的「交談」,讓寶寶觀察你慢慢地、誇張地說話,鼓勵他模仿你發出「啊」、「嗚」的聲音。 一指神功,表達出特定需求 到了6、7個月,寶寶越來越好動囉,他的肢體動作以及認知能力,都會有更驚人的開展。在9個月大之前,他會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溝通招式,那就是「一指神功」:用手指著他所想要的物品、想要去的地方,表達他特定的需要。初期,寶寶小指頭指的是他的某種欲求,期望你拿給他某個玩具、帶他去某個地方;但是再過一段時間,他所指的,將會是有更多意涵、傳達更複雜的訊息,像是「你看,蝴蝶在飛!」「你再跟我玩一次!」,這便是與你分享他的感覺和經驗。伴隨著他的表情,通常爸媽不難猜出寶寶的心思,而這樣的動作,可是語言學習的開始喔。 在指認的過程中,寶寶學會每樣東西都有特定的名稱,而且可以用手指著它來傳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例如,用手指著奶瓶,表示「餵我喝ㄋㄟㄋㄟ吧!」如果不小心猜錯寶寶的意思,他可能還會嘟著嘴巴生氣呢。 給爸媽的建議: 此時,任何互動性的遊戲,都會讓寶寶興奮愉悅。你可以在寶寶伸展一指神功的同時,說出寶寶想要的東西、想要做的事,還可以告訴寶寶各種事物的名稱。你可以嘗試著在不同位置叫寶寶的名字,或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都會讓他覺得有趣而且親密。這個階段,寶寶也會翻書了。你可以每天撥個一小段時間,陪寶寶翻書指認書中的圖案、物品,這將是他進入閱讀世界的第一步。 手勢動作,表達想法更精準 大約從9∼10個月大開始,寶寶便能夠了解一些簡單的詞彙,同時運用自己的手勢動作,更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搖搖頭表示「不行」,點點頭表示「謝謝」;把手指放在嘴邊說「噓」表示睡覺、要小聲,用手指點點臉頰表示「羞羞臉」;用力拍手表示「好棒好棒」,揮揮手便是說「bye-bye」了。等寶寶會站,可愛的動作就更多了!聽到喜歡的音樂,他也會開始載歌載舞動起來呢。 給爸媽的建議: 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學習能力更是突飛猛進,他能夠理解爸媽說的話和表情、動作之間的關係,並且加以模仿。你可以透過簡單的兒歌,讓寶寶跟隨節奏旋律,做些好玩的動作;也可以在跟寶寶對話時,加入明顯的手勢,讓寶寶跟著做。 牙牙學語,表情、動作、聲調一起來 接著,寶寶就進入牙牙學語階段;你會聽見他說出越來越多的單字詞彙,也逐漸了解你對他所說的話,完成你的指令。這時,寶寶更能夠掌握成人說話的重要特質,運用許多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聲調的變化,好讓你可以快速了解他的意思。 給爸媽的建議: 有空,就說說故事給寶寶聽吧,試著用多樣的聲音語調,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隨著圖畫書的內容,問問寶寶「鴨鴨在哪裡?」「小金魚呢?逃到哪裡去了?」也許就在某一天,寶寶突然就不經意的指出來,告訴你正確答案! 寶寶即使還不會說話,他已經嘗試著運用各種方式,一直與外界進行溝通。而他的第一個管道與對象,正是爸爸媽媽和最親密的家人;爸媽能夠了解並掌握寶寶的肢體語言,給予適當的回應,在寶寶的溝通經驗以及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正向的互動會讓寶寶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自信,鼓勵他學習和表達的意願。重要的是,在與寶寶不斷對話的過程中,你和寶寶之間的關係將會更加親密!

2012年06月02日
公開
23

奇蜜電子報36W

喜歡到處探險的「爬行家」! 這年紀寶寶最喜歡在家中到處爬爬走、到處去探險!對於家中的瓶瓶罐罐、盒子抽屜也特別的感興趣,一定會想盡辦法的把裡頭的東西拿出來、倒出來,讓我們不得不去收拾殘局。這些都是空間探索的必然歷程。 寶寶在學會爬行了之後,探索空間就變得很大、探索機會也變得很多,這期間也學習了許多空間概念,如:在觀察家中擺設時,已能分辨出近處與遠處的物體;當寶寶將物品從容器中倒進倒出,就是探索內、外的關係。這些裡外、遠近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空間概念,我們還可以利用玩具來強化這些空間概念的學習,如在洗澡時用小水杯作為戲水玩具,讓他在裝水、倒水的遊戲中,瞭解倒入、倒出的相互關係。 有時還可以讓寶寶坐在家裡不同的角落、或是抱著他從不同的高度,來觀察家裡的各種東西,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引導他去看看各種東西、觀察不同距離的物體,這都是寶寶非常喜歡的空間探索經驗。 在生活當中學習空間概念  八、九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開始爬行、扶走,生活範圍逐漸地擴展開來。在這樣喜歡探索的年紀,透過生活體驗和遊戲,再加上對語言的掌握越來越好,空間概念也隨之快速發展。 透過探索,孩子逐漸建立心象地圖  爬行會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每一次探索,便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張環境圖,當他發現不同的路徑也能通往同一個地方時,就會創造另一張地圖,於是,不同地圖便逐漸在腦海中形成立體心象。  對於不認得指引文字的孩子而言,他必須透過雙眼認真觀察並記憶:哪裡該轉彎、哪裡該直行,然後將視覺的影像結構成地圖儲存在腦海,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心理學家Guilford將這種視覺空間立體化的能力定義為「視覺空間智能」。視覺空間能力好的人,能夠準確地觀察環境中各種細節,譬如色彩、線條、形狀和空間線索,並且在腦海立體呈現,所以方向感比較好,也比較擅長用圖畫將心中想法傳達給別人。這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觀察力佳、會認路、擅長玩形狀盒或積木等組合玩具,長大後喜歡畫畫、而且畫中包含很多細節和想像力。 玩具+語言+生活體驗,發展空間能力  空間概念雖然很抽象,但孩子可以透過生活體驗和實際的玩具、遊戲,一步步學習。 ■摸索玩具,認識裡外、大小、形狀  從寶寶會坐開始,爸媽就可以提供積木、形狀盒、套杯等玩具。雖然這個時候他們只會一個一個把玩,不過等到一歲之後,就可以把積木堆高,也能把小杯子放入大套杯裡。如此一來,孩子在玩耍的過程,自然就會認識裡外、大小、形狀、上下等空間概念。 ■在遊戲中加入空間詞彙  抽象的空間概念,如果有語言的輔助,不僅有助於爸媽跟孩子溝通,對於增進空間能力也相當有效。隨著寶寶的理解力增加,爸媽也逐漸增長句子的長度,這時便可適度加入空間線索,比方當寶寶把玩中的球正好從手裡溜走時,告訴他:「球跑到你後面了。」  此外,你也可以試試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例如:爸媽輪流躲起來,另一個陪孩子當「鬼」。當孩子尋找時,躲著的人持續發出細微聲音,指引孩子朝發聲方向而去。如果孩子沒發現或找不到,陪著的那個人就可以出聲引導:「往前爬……停,看一看⋯⋯有沒有看到誰的腳?」 ■在日常生活細節裡培養空間概念  即使手邊沒有上述的玩具,爸媽平常也可以把握機會來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例如:帶著孩子坐車時,誰坐前面、誰坐後面,這就是一種空間關係;上下樓梯或坐電梯時,往上或往下,也是一種空間概念;開門走進屋裡或走出屋外,這個「裡外」也是很基本的空間概念。所以,日常生活細節裡,爸媽不妨多加運用,孩子在點點滴滴經驗的累積中,對空間的概念會更熟練。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讓腦中地圖細緻化  孩子腦中的3D地圖,需要從生活中不斷地體驗來鞏固,等到孩子會走以後,爸媽可以常帶著孩子外出,即使是相同目的地,也可以換條路走走看,孩子就能把居家周邊的地圖牢牢儲存在腦中。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2012年05月26日
公開
19

奇蜜電子報35W

多跟孩子玩躲貓貓,促進認知能力 試一試!把寶寶正在玩的玩具用毛巾蓋起來,看看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寶寶會掀開毛巾「找」東西,那表示寶寶的認知能力有明顯的進步了喔! 當寶寶會去找消失在眼前的物體時,就表示已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在四到八個月之間的嬰兒雖然可以跟著物體移動的方向去找它,但是如果東西一旦被藏起來或蓋起來了,他們就不會嘗試去找了。大約在8個月之後,寶寶就能出現「物體恆存」概念,也就是,即使物體不再被看見,寶寶仍知道物體還是存在。「物體恆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到一歲半左右才會建立完成。 此時,我們可以多和寶寶玩「藏與找」的遊戲,如:跟孩子玩躲貓貓的各種遊戲:用小手巾將臉、或玩具蓋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利用替他穿脫衣服的機會,一邊將寶寶的手穿過袖子,一邊說「咦∼小手手呢?喔∼小手手伸出來了!」這些遊戲經驗,都可以讓寶寶學習「物體恆存」的概念喔! 寶寶為什麼愛玩躲貓貓? 「寶寶,來!看這裡!1、2、3,ㄐㄧㄚ!」 一般人只要看到可愛的寶寶,似乎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對他們扮個鬼臉、逗他們笑,或者是玩個「躲貓貓」的遊戲。成人喜歡在自己的雙手移開之後,看見寶寶的笑臉,有時候甚至才稍稍移動自己的手,就已經期待聽見寶寶的呵呵笑聲!不過,有時候卻也因為不理解寶寶的發展,和寶寶玩這個遊戲時,被取笑「寶寶還看不懂吧?」 究竟寶寶何時才會懂「躲貓貓」的遊戲?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和「躲貓貓」有關的發展概念。 「物體恆存」是許多能力發展的基礎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寶寶在0∼2歲的「感覺動作期」中,透過身體感官和動作獲得訊息,來建構「物體恆存」的概念。所謂「物體恆存」就是指:知道某人或物品不見了,只因為他(它)此刻不在自己的眼前,但相信他(它)仍然存在,沒有消失。 剛出生的寶寶會將自己與世界視為一體,若某人或物品從眼前消失,就表示他(它)已經消失;然而到8個月左右,「物體恆存」的概念開始萌芽。人物的移動、聲音和表情都能引起寶寶注意,且能滿足寶寶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如媽咪的懷抱、生理的需求及周遭成人的回應等正向經驗),進而幫助寶寶建立「人物恆存」的概念;也因此寶寶瞭解除了自己,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的存在。這些都會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進而與外界建立可預知和期待的安定關係。這種發展也是空間概念和邏輯思考發展的基礎。 視覺線索是尋找物品的重要依據 出生1個月的寶寶,他的視線會隨移動的物品和光線的刺激而移動,因而在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爸媽可以在生活中提供會「動」的刺激,例如:在嬰兒床上吊一串可轉動的視覺玩具、拿著玩具在他眼前移動、逗弄,這些舉動都是為了吸引寶寶的目光。 在4∼8個月的階段,寶寶開始會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寶寶會為了讓有樂趣的事得以持續,因而重複出現同樣的動作,如:一直搖晃鈴鐺,使它發出聲響。但是,對於眼前的物品,寶寶仍處於一種「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物品的某部分被蓋住,但露出一小塊,寶寶會伸出手去抓取,可是如果物品完全被蓋住了,寶寶則因為看不見,就不會想要去拿取了。 理解「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的現象 在9∼12個月的階段,是寶寶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發展最迅速的時候。他們理解到即使物品不在眼前,但它依然存在,因而會出現不同於前一個階段的表現,這時期對於被蓋住的物品,寶寶會嘗試掀開覆蓋在上面的布或毛巾,以便找到物品。因此,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爸爸媽媽當然也可以直接用雙手蓋住自己的臉,然後再迅速的把手張開讓寶寶看到;有時候,即使我們慢一些張開雙手,寶寶也會伸出他們的手,來把我們的手撥開,看見爸媽的臉之後,就笑得非常開心。 有些人或許擔心玩「躲貓貓」是否會嚇到寶寶,不過,研究指出,有時候一點點的不安或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令寶寶更加興奮。所以爸媽不需要擔心玩這個遊戲會帶來負面影響。 「物體恆存」的延伸能力包羅萬象 「物體恆存」的概念對寶寶來說,是理解周遭世界的開始,也是建立各種概念,包括時間及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想像力、符號認知及遊戲能力的基礎,甚至也是展現出「依目標進行規劃行動」的能力(指把蓋在玩具上的遮蓋物拿掉,以便找到玩具),而這就是成人解決問題能力的前身。 「物體恆存」概念的另一個主要能力展現是記憶力。寶寶必須記得消失在眼前的人或物品,以及最後他們消失不見的位置。由此可知,寶寶在這個時期的因果關係、空間與記憶等能力,都會同時與「物體恆存」概念一起發展。 從家居生活促進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的概念是自然發展的。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幫助寶寶發展,以下幾點建議可在家運用: ●提供井然有序的環境,讓寶寶能掌握 在寶寶經常活動的範圍內,把相關物品擺設在固定及方便取用的位置。除了可以鼓勵寶寶放心進行環境探索,還可以讓寶寶在固定的位置找到物品;當寶寶能夠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並且自己取得物品時,爸媽一定要記得讚美他。這些活動不僅幫助寶寶了解什麼物品應放在什麼地方,同時也幫助寶寶知道他可以掌握他所理解的世界。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寶寶有秩序感 這泛指寶寶的吃飯、睡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透過外在規律的活動作息,不但可以幫助寶寶逐漸形成自己內在的一種秩序感、讓寶寶對於自己每日的活動有所預期,在過程中也會逐漸學習到因果關係等邏輯思考,進而促使寶寶的心智能更完整的發展。 ●用多樣化的「躲貓貓」遊戲,讓寶寶提升能力 和寶寶進行「躲貓貓」遊戲,除了可以讓寶寶有預期感,重覆的進行也能增加對事物的記憶。在進行「躲貓貓」或「東西不見了」的遊戲過程中,可以引導寶寶如何去找不見的東西;如果寶寶不會掀起覆蓋物,可以幫他將覆蓋物翻起,或露出物品的一小部分,讓寶寶可以看到,進而有「找到了!」的成就感。一旦寶寶成功了,不妨就給他一個愛的抱抱或再玩一次。透過重複的進行,相信寶寶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2012年05月19日
公開
18

奇蜜電子報34W

媽媽!不要離開我! 這個階段,寶寶和照顧者已經產生緊密的互動關係,也就是依戀關係。尤其是對媽媽,寶寶更是表現的難捨難分。面對寶寶的愛意,媽媽一方面覺得很有成就感,相對的,如果媽媽是上班族,每天的分離秀常常讓人覺得很心煩。所以,上班族父母可以在每天離家或返家的時候,和寶寶做些親密的互動,如抱抱他、親親他、和他說說話:「你好想媽媽,媽媽也好想你!」撫慰他一下,讓他有心理準備。 寶寶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係,大約在滿6個月之後就建立完成,因此,如沒有必要請盡量不要更換照顧者,不然寶寶很容易出現適應困擾。如果,必須請臨時保姆托帶時,就必須讓寶寶先行適應新環境,或是將寶寶的個性、習慣、行為方式清楚告知,以免造成寶寶的不安。 為了轉移寶寶的情緒,可以給寶寶一個觸感柔軟的玩具或布偶,協助他安撫情緒。此外,也可以多帶寶寶外出,讓他與人互動,幫助他熟悉照顧者以外的人,強化他的人際適應能力。 「媽媽,不要走! 」∼談寶寶的分離焦慮   當寶寶八個月大時,母親會發覺愈來愈不容易從他的身邊走開,才一起身、他就哭鬧,除非媽螞再坐下來陪他,否則他不會安心的再去遊戲,媽媽被攪糊塗了,寶寶到底怎麼了?怎麼都不讓人離開? 人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   寶寶的這種現象稱為「分雛焦慮」、意味著嬰兒已成熟到可以分辨出母親在或不在,只是以他的認知能力,他會以為媽媽離開,就會永遠的消失了,所以他會焦慮、恐懼。寶寶此時正面臨一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寶寶可能很快的度過這個危機,但他可能拖延很久,關鍵在母親如何處理。   事實上,嬰兒從五、六個月大就開始「認識」母親了,他會用直視的目光十分認真地「讀你」、然後,逐漸確定「媽媽」就是那個照顧他、愛他的人,到八、九個月大時,給寶寶玩具,他會丟到地上、再探頭去看,如果發現東西還在,就會很高興。他也會用眼睛一而再的找尋母親,看到時,寶寶會高興的笑。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明白,媽媽離開並不意味永遠消失、媽媽是會回來的。 小心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的分離焦慮若處理不當,對寶寶會有不良的影響。當寶寶發現母親欲離開而開始哭時,母親常不忍心而留下來安撫他,等孩子放鬆心情後,母親又起身企圖離去,於是孩子又開始哭。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只會讓孩子隨時擔心母親會走開,反而增加孩子的焦慮。而許多母親喜歡趁孩子不注意時偷溜走,更等於是在告訴他:千萬不可閉上眼睛,要緊緊盯住母親。結果弄亂了孩子的睡眠週期,也影饗了孩子的成長。 紓解寶寶的分離焦慮有方法   分離焦慮是孩子發展中的必然現象,需要以耐心和愛心來引導。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給寶寶立即反應。注意和關愛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要讓他時常懷疑你是否存在、更不要讓他害怕地等待。 ●儘可能帶著他,給他安全感,讓他看到、聽到你,例如:可以讓他在浴室門口,看你洗澡、上廁所。他會先看你一下就逕自玩自己的遊戲,過一會兒又回來看看你是不是還在。就這樣來來去去幾次後,直到他確定你是在洗澡,不曾消失、你就可以關上門洗澡,用聲音跟他溝通。不消幾次、你會發現.他才不來看你洗澡呢。 ●必要時堅定的離開他:迅速的回來。離開時告訴他:「媽媽馬上回來,你等等。」一再邊走邊和他說話,你的聲音會增加他等待的勇氣。 ●孩子五、六個月大開始.可偶爾將孩子交給保母或外婆等.讓孩子慢慢習慣她們。當你有必要離開時,孩子的焦慮感才不會太嚴重。 開始時、你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來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等有一天.當你暫時離開又飛奔而回時,發現他自顧地玩,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在她身邊,就可以鬆一口氣了。

2012年05月12日
公開
17

奇蜜電子報33W

孩子亂丟東西管不住? 寶寶現在是不是很愛扔東西呢?手中的玩具、奶嘴或食物,他都喜歡丟到地上,再低頭瞧一瞧。撿起來之後,再度丟到地上。這種反覆的丟擲動作常常會惹惱父母,不過,請不要惱火,對寶寶而言,這可是一項實驗喔! 這時期的寶寶,為了驗證事物是否會因他的行為而出現,所以樂此不疲的不斷重複「我丟你撿」的實驗。藉此看看,東西會不會發出他預期的聲響?媽媽會不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這是「因果概念」的開端,寶寶漸漸瞭解「我也有能力讓事物發生反應了」。「反覆操作」是寶寶非常重要的學習型式,例如:做同一個動作、唱同一首歌、說同一個故事,都是孩子非常典型的學習特徵。所以,請不要覺得麻煩,反而要有耐心的陪伴他「一起做實驗」喔! 在此時,也可以購買一些適合寶寶做實驗的玩具,好比:一搖就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滾動就會唱歌的球、一拉就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就會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這些玩具不但能引起很高的興趣,也可以滿足反覆試驗的慾望。鼓勵寶寶多嘗試、多學習,他會變得更積極主動喔! 我丟你撿∼談寶寶的因果概念   媽媽正在整理房間,身後六個月大的安安突然大叫起來,媽媽轉身一看,原來是奶嘴掉到地上了。媽媽連忙把奶嘴撿起來,清洗之後,送進安安的口中。沒想到,安安竟然伸手將奶嘴拉出,看了一下,又丟到地上。   「不可以喲!奶嘴會弄髒。」媽媽輕聲地責備他,又撿起奶嘴,洗乾淨,放在桌上。可是安安一直吵,媽媽只好又將奶嘴拿給他,他看了一眼,又把它扔到地上,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面對安安如此調皮的舉動,媽媽有點不知所措,想警告他:「再幫你撿一次,若你再丟,就不幫你撿了。」不過,安安那麼小,聽得懂嗎?   媽媽又想到外婆一直告誡自己,不要太順著孩子,否則會寵壞他,那麼,自己是不是該採取「不理會政策」才好呢? 原來外界會有回應!   從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來分析,安安的舉動並非故意要刁難媽媽,他很可能是在實驗自己的新發現。   這時期的嬰兒,愈來愈注意自己身體以外的事物。小腦袋開始瞭解「小小的我,也有能力使事物發生反應」。對這個新發現,寶寶通常很感興趣。 為確定事物會因他的行為而一再發生反應,寶寶會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同樣我丟你撿的「實驗」。   上例中的安安,一再將奶嘴丟到地板上,很可能只是為了看看它是不是會和前一次一樣,落在地板上,發出他預期的聲響,而媽媽是不是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我們可以說寶寶已建立最早期的「因果概念」了(cause and effect)。   等寶寶再大一點,他的花樣會更多。他可能會用腳一直踢欄杆,讓嬰兒床振動發出嘎嘎聲。他也會試著用手去拍或拉扯懸掛在床邊的玩具,並注意它的晃動。他甚至會發現,只要他一哭,不久就會有一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他的床邊。 慢慢的,嬰兒也可能學習到在無聊或感到挫折不安時,利用丟東西或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至於寶寶是想「與君同樂」,或是需要有人安撫、陪伴,就得靠父母仔細觀察和判斷了。 耐心回應和提供適合的玩具   大多數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大人積極的回應,可鼓勵幼兒繼續嘗試、學習。若幼兒的行為一直得不到他所預期的回應,長期下來,可能會養成較消極、被動的性格。   不過,由於「重複」是幼兒學習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對於自己的新發現,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地反覆嘗試,這對大人的耐心程度,實在是個大考驗。 另外,這個階段的嬰兒已開始學會「玩」,父母可以買一些能讓他實驗「因果關係」的玩具。例如一搖便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丟便會一邊滾動、一邊發出響聲的滾動玩具,或者是一拉即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即可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都很適合此時期的幼兒,也能吸引他的興趣。

2012年05月05日
公開
15

奇蜜電子報32W

喜歡爬行的寶寶越聰明? 發現沒?當寶寶俯臥時,小肚子貼著地板,雙手和雙腿卻忙得很,使勁的想要移動身體。恭喜!你家寶寶已經準備邁向成長的另一個階段了! 爬行,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事實上,爬行是大腦成熟和肢體協調的重要表徵,所以,爬行對寶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一般來說,多數的寶寶在7個月左右就會出現類似爬行的動作,不過,爬行是一個不簡單的動作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到了10-11個月時寶寶才能輕鬆的到處爬行。 握了鼓勵孩子爬行,平時可以讓寶寶俯臥著,增加爬行的動力;你也可以拿些玩具吸引他爬行,必要時輕推他的腳掌或稍微抬高他的腹部來幫助他移動身體。 這時可以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爬行空間,地上鋪上軟墊、放置一些玩具,並特別需要重視家中地面的清潔,並將危險的物品移開、在家中樓梯裝置安全護欄等。重要的是,請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喔!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八個月大的立雯,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將她抱起,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   但是,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又怕立雯亂抓東西,又怕她撞到,所以總是抱著她。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最好讓她坐學步車。   像立雯這樣八歲多月的寶寶,活動力和好奇心都在不斷增加,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又要擔心她的安全,真是頭疼!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2012年04月28日
公開
22

奇蜜電子報31W

寶寶咿呀愛說話!5種鼓勵語言遊戲 注意到了嗎?你跟寶寶說話時,他會安靜的聽,等你暫停下來,他才會咕咕呀呀的開始回應你。 在此之前,寶寶一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就會迫不及待的跟著發出聲音,但是到了7、8個月時就大不同了,有人說話時,寶寶常是安安靜靜的,等對方停止說話時才出聲回應。這顯示,寶寶學會了第一個語言規則-「別人說話時不要講話,因為很快就會輪到我了!」。 「輪流說話」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對話模式,也需要在生活中持續學習。因此,平時與寶寶對話的互動,您可以和寶寶說話之後,等著寶寶用微笑、瞇眼、打嗝、或咕咕聲的回應,接著才對寶寶說些別的話,並等著他做下個回應。此外,你也可以在遊戲中建立這種輪流的概念,如:你一句我一句的輪流唱兒歌。漸漸的寶寶就能學習到輪流的概念了。 銅鈴般的喃喃語∼語言發展的歷程   「你聽到沒有?他在『說話』耶!他好喜歡『說話』!」電話那頭,三個月大的子軒的媽媽,喜孜孜的對著話筒向朋友述說著。   沒錯,寶寶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發出的聲音,對每一位父母而言,都是銅鈴般的音樂。但實際上,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如何開始的呢? 在子宮邁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   胎兒早在七個月大左右,便用著兩隻耳朵,加上大腦裡上億的神經原,忙碌地展開了語言學習的工程。透過「牆壁」,胎兒在子宮這人生的第一間教室聽取人類的語言,從而形成母語音調與節奏的心智藍圖,向語言學習邁出第一步。      隨著成長,寶寶更不斷地建立「資料庫」,把環境中的聲音、他人經常重複的聲音,加以整理納入。所以當寶寶肚子餓,你靠近他並用同理的音調告訴他:「你肚子餓了,媽媽餵你喝牛奶。」寶寶的哭聲與肢體動作會變得緩和、放鬆。若是聽到電視中議會質詢的嘶吼,寶寶在哭聲與表情上則會表現出不悅。這些都顯示出他對聲音的辨別。 「前語言期」的發展   一般來講,寶寶在○到三個月時就會微笑,懂得用哭聲或肢體動作對聲音有所反應,也會咕咕作聲(氣管、舌頭等的偶發性動作)。四到六個月時,寶寶會咯咯的笑,也會喃喃出聲(會繼續到15或18個月);當你說話時,寶寶會注意到你在動的嘴巴,而將「發出的聲音」與「嘴巴動」產生聯想。   六到九個月的寶寶會模仿聲音,例如:聽到小朋友尖叫,不一會兒,他也會尖叫起來;有時,他也會發出類似大人講話的聲音,常發的有ㄇㄚ ㄇㄚ ㄇㄚ、ㄅㄚ ㄅㄚㄅㄚ、ㄅㄠ ㄅㄠ ㄅㄠ或ㄉㄚ ㄉㄚㄉㄚ──這些往往是他們將來說出的第一個字彙的音;同時,寶寶也逐漸會用聲音來表達需要,例如發出「哼哼」聲表示「要」。   到了10到12個月,寶寶開始意識到語言的意義,知道你說的話是有含意的,雖然他不見得懂。此時,寶寶的聲音開始有大小、高低起伏,甚至抑揚頓挫,有時像是在說一串話或單字;寶寶也可能在這時說出生平第一個「意有所指」的字彙,而不再只是發聲練習。   一般而言,孩子在10到18個月發出第一個字彙;不過,孩子的差異極大,有人在八個月,有人則在二歲,甚至更大時,才說出第一個字彙呢!這階段稱為「前語言期」。 善用兒語與寶寶溝通   在前語言期跟寶寶用兒語(如「小手手」)或沒有意義的喃喃音說話,只要不過度,並能隨著寶寶的成長做修正,是無傷大雅的。事實上,成人這種緩慢、高揚、像唱歌似的音調,以及逗弄時的重複、目光接觸和誇張的肢體表情,都能促進寶寶「溝通的感覺」,也鼓勵寶寶與你互動。 以下是一些有助幼兒語言發展的遊戲 1.多跟寶寶說話 平時,多跟孩子描述你們正在進行的事件,例如:換尿布時,告訴寶寶你 現在要幫他換尿布了,首先要解開扣子,或脫掉褲子、打開尿布,再換上 乾淨的尿布...。隨著動作的進行,將步驟與內容用言語描述出來,可讓  寶寶參與整個過程,也熟悉日常生活的語言。 2.念故事、唱兒歌 雖然寶寶對於書本還沒什麼概念,但念書給他聽,讓他看書中不同的圖  案,都是很具吸引力的,也能為他進入口語與文字的世界做預備。而兒  歌、手指謠、繞口令等特別的旋律與韻味,更可增加寶寶聽與說的樂趣。 3.指物命名 看著東西,邊指邊說出它的名稱。一開始,寶寶可能不懂,你指著花又發 「花」的音是什麼意思,但反覆的經驗會讓他逐漸瞭解。 4.玩口腔動作的遊戲 親一下、發個大聲響、伸伸舌頭、吹吹氣,用口腔部位做各式的組合,發 出不同的聲音。開始時盡量做給孩子看,隨著寶寶成長,當他也試著模仿 時,給予肯定,再伺機引導。 5.目光接觸 跟寶寶說話時,讓他看見你的臉與嘴唇的動作,能幫助寶寶學習如何發出 不同的音。 靜心等待孩子學習   女生、排行老大的孩子通常語言發展快些,而同時學習兩種以上語言則會發展慢些。   只要孩子聽力沒問題,在十一、二個月左右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言語(如:對自己的名字已經很清楚,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且父母能持續給予寶寶合宜的語言刺激,接下來就只需要「等待」了──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而「時間」正是孩子學習上最需要的。

2012年04月21日
公開
24

奇蜜電子報30W

不必扶他,寶寶就可以自己坐了! 發現了嗎?現在讓寶寶坐在沙發上,他不再是東倒西歪的「不倒翁」,好棒,寶寶會坐了! 俗語說:七坐、八爬、九長牙。現代孩子營養好發展快,所以,大約在五個月大後,寶寶在大人的扶持下就會坐了,到了現在,更進步到可以短暫的自己獨坐一會兒,身體前傾時還會用雙手來支撐著。寶寶現在很喜歡坐著四處張望,不過,6到9個月之間寶寶正在學坐,背脊還不能承受太大的壓力,所以不要讓他獨坐太久,可以用手或靠墊,當作支撐點,才能讓他坐得又穩又輕鬆! 在孩子會坐之後,很多忙碌的媽媽迫不及待的讓寶寶坐學步車作為替手,事實上,寶寶坐在學步車上,很容易對脊椎造成負擔,也很容易會有「O型腿」的疑慮,所以,非常不建議使用學步車。此外,為了加強寶寶坐立的能力,還可以在小床邊和椅背上佈置有趣的玩具,吸引寶寶坐著把玩。 鼓勵孩子學坐的玩具   自己坐穩。鼓勵孩子學坐的玩具在操作過程中所發出的聲響或視覺效果,會吸引孩子一再試驗、探索,而在玩中不知不覺學會坐的技巧。   剛開始學坐的孩子,老一輩的人常說他們屁股尖尖坐不穩,的確,這時候的孩子才坐幾秒鐘,不是一頭栽入被窩中,就是四腳朝天向後仰。孩子需要練習的機會,才能逐漸掌握平衡的重心、控制腳的角度,讓自己坐穩。鼓勵孩子學坐的玩具在操作過程中所發出的聲響或視覺效果,會吸引孩子一再的試驗、探索,而在玩中不知不覺學會坐的技巧。 孩子坐的能力的發展   孩子滿四個月後,抱著時你會發現他背部堅實,喜歡被舉著、扶著坐起來。五個月左右,有支持時可以坐上一會,如果試著讓他自己坐,約可支持五秒或更久。第六個月是孩子體能發展上的主要里程碑,這時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逐漸明顯起來,有的孩子不斷翻、坐、站、爬;有的則喜歡靜靜躺著欣賞周遭的事物和聲音。因此有的孩子可以翻、滾的很好,但玩玩具時操作卻不夠靈活,有的孩子手部非常靈敏,卻坐不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暫時減緩某些方面的成長,以集中精力於特定方面的成長是正常的。一般而言,六個月的孩子稍支持可以坐很久,可以短暫獨坐,前傾時需用手支持。   從第七個月起,孩子的體能動作迅速發展,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大部份孩子在這個月內會自己坐,顯示孩子下半身肌肉的發展及控制有很大的進步。開始時稍予支撐就能坐,之後可以穩定的坐數分鐘或更久,以前需要扶東西的小手,現在可以騰出來摸東西或玩玩具了。如果孩子坐的時候,仍須身體前傾,兩隻手撐在地上的話,那麼最好不要讓他坐太久,以免傷到下背部的肌肉。   八個月,孩子可以獨坐了,大多數這個月份的孩子都在發展「直立」的能力,這個時期孩子能扶著東西站起來,但並不表示他懂得如何坐下來,通常他想坐下來時會直挺挺的往後跌,得花上好幾個星期練習,到第九個月才逐漸掌握坐下來的技巧。 鼓勵孩子學坐的玩具 1.綜合盤面玩具 這類玩具通常懸掛在小床邊,這時期孩子進入「坐著玩」的階段,操作也 較精確,不再用誤打亂踢的玩法玩綜合盤面玩具了。有的綜合盤面玩具只 要操作盤面上的鍵,就有動物的叫聲;有的會發出沙沙的海浪聲,讓孩子 易於入眠;有的用柔軟的毛巾做成動物形狀,讓孩子有不同的觸覺感受。 共通點是色彩鮮明,聲音吸引人。 2.橫掛式座椅玩具 這種玩具通常橫掛固定於汽車孩童安全椅、推車、學步車或高腳椅上,橫 桿上有六七種玩具,孩子可以坐著按壓、嚙咬或轉動上頭的玩具。安裝拆 卸簡單,可以隨需要而裝在不同的車椅上。 3.吸盤玩具 吸盤玩具的底端有橡膠吸盤,可以吸在平滑的表面如高腳椅、學步車或浴 室牆上,當孩子玩時可以暫時固定,減少父母為孩子撿玩具的次數。 4.拍打旋轉玩具 這類玩具的特徵是很容易看到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孩子只要任意碰觸,玩 具就會旋轉,重覆多次後,孩子就容易將行為和結果串接起來。 5.驚奇盒類玩具 驚奇盒只要拍打或轉動,就會從裏頭跳出小丑、卡通人物、動物來,新設 計的驚奇盒已附加了許多功能,如音階、形狀配對等,配合孩子的需要, 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6.綜合操作活動組 綜合活動組綜合好幾個操作活動於一個玩具中,可以放在地面小床或高腳 椅上操作,這種玩具最大的功能在讓孩子有信心地做一些探索,孩子喜歡 用拍、移動、敲擊、開等方式來操作,學習動作的因果關係。常見的綜合 操作活動組囊括彩虹珠、按鈴、小滾筒、煞車桿、空氣壓力等活動。 親子同坐著玩   這類玩具通常是從孩子不怎麼會坐的時候玩起。初期,爸媽可以將玩具固定在小床、椅子或孩子容易操作的平面上,把孩子放在玩具前面,支撐著孩子,讓他坐著操作玩具,也可以用枕頭或軟墊圍在孩子四周,與孩子面對面,鼓勵他從最簡單的玩起。爸媽可以重覆操作同一個活動吸引孩子,留些時間讓他探索,並且稱讚他的努力。或者也可以試著帶著他的手經歷每一個動作。   這個時期的孩子興趣和注意力都相當短暫,經常是心情好的時候才玩一下,睡醒、吃飽、散步回來、洗完澡,都是玩的好時機,當孩子將身子轉開不想玩時,別勉強他。愛孩子是有技巧的,是負擔?是甜蜜?常在一念之間,讓我們多用肯定、鼓勵的語氣和溫柔的心對待孩子。

2012年04月14日
公開
20

奇蜜電子報29W

哇,好痛!「小乳牙」冒出來了! 幫寶寶清潔牙床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寶寶咬了一口。小心翼翼的掰開小嘴巴,用手指一摸,怎麼是硬硬的小突起?哇!原來是寶寶長牙了啊! 由於營養狀況改善,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在5、6個月大就長出牙齒,有的過了10個月還不見蹤跡。不過,基本上,只要在一歲前長牙就算正常,如果寶寶還沒長牙,請不要緊張,請耐心等待!如果一歲以後仍未長牙,這時候就必須請教牙醫,找出真正的原因。 一般來說,乳牙有固定的成長順序,多從下顎的第一門齒開始長起,緊接著是上顎第一門齒、第二門齒陸續冒出牙痕,下顎第二門齒與下顎犬齒也會開始萌生。 寶寶長牙後,記得在寶寶吃東西後和睡覺前用紗布或棉花棒幫他輕輕擦拭。每次吃完東西後最好喝些白開水來清潔口腔。長牙這段期間,寶寶特別喜歡拿東西又舔又啃的,你可以選購無毒、易保持乾淨的嚙咬玩具或固齒器給他,來刺激牙根的發育。嬰兒餅乾不但可以當零食吃,藉此還可以讓他練習牙齒咬食食物的技巧喔! 乳牙不重要,蛀了沒關係?   所謂「乳牙」,是指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間,分別在嬰兒上下頜骨長出的小牙。這些小牙上下總共二十顆,平均要為每個孩子服務六至十二年不等的時間,然後經過生理的脫換,再把這個重責轉給其後長出的「恆齒」來接棒。   許多爸媽忽略了乳牙的重要,認為反正乳牙將來一定會換,所以,通常只在孩子牙痛時,才帶他去看牙醫,不痛時則任其惡化。然而,這是個極嚴重的錯誤觀念。別以為乳牙不重要,其實乳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牙齒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健康唷! 乳牙為什麼重要? 影響營養攝取與飲食習慣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關,牙齒擔任的是咬斷、撕裂與磨碎食物、以及幫助消化的重要角色,如果孩子沒有健全的乳牙,食物未經完全咀嚼即嚥下,就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的疾病。或是由於蛀牙,使孩子因為怕肉類或蔬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塞牙引起疼痛而拒吃,時間一久,不但易養成偏食的習慣,甚至造成營養不良。 引起牙痛甚至損害健康   乳牙如果有病,經常牙痛,不但影響孩子的咀嚼能力,同時也會影響情緒,自然也就妨害到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學習。而且,爛牙會造成病灶,隨著血液循環把病菌帶到體內的各個器官,引起各種病症,損害孩子的健康。 影響臉型   人的臉型雖然大部份得自遺傳,但也會因後天的因素而改變。上、下頜骨是臉部發育的關鍵,而頜骨的發育則必須受乳牙咀嚼作用的刺激,才能正常發育。如果孩子的乳牙蛀了,怕咬了會痛,以至於不敢使用病牙那邊去咀嚼;或是因拔掉病牙後,長期使用沒有缺牙的那邊咀嚼,那麼,會使沒有受到良好刺激的另一側頜骨發育不平衡。又如果爛牙很早就掉光,恆齒又未能及時長出,在這段期間內,孩子無法充分發揮咀嚼功能,使頜骨發育不良,如此臉部將形成下截縮短的現象,影響容貌,很可能間接影響其人格發展。 影響恆齒的長出   乳牙還會影響恆齒的長出,也就是說,未來恆齒的生長是由乳牙來引導的。每一顆乳牙所佔的位置將來都要被一顆特定的恆齒取代,乳牙過早或過遲脫落,都會響恆齒的長出,使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牙齒的排列不整齊、咬合不良的問題,更會引發各種口腔疾病。 乳牙蛀牙率比恆齒高   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乳牙與恆齒的結構完全一樣,但乳牙的蛀牙率卻是恆齒的三倍,這是因為恆齒鈣化的程度比較高,從飲食中吸收氟的時間較長,牙齒表面硬度較高,而抗酸力較強的緣故。所以,乳牙更是得悉心愛護。   維護孩子的乳牙健康,尤其需要爸媽多加留意。爸媽應該及早讓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並且定期檢查牙齒。有爸媽的費心照料,孩子才會擁有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喔!

2012年04月07日
公開
23

奇蜜電子報28W

吃得津津有味的寶寶! 當我們拿零食往嘴裡送時,這才發現,小寶寶早已盯著你好久,小嘴巴也跟著咀嚼起來,看他認真又無辜的模樣,簡直要笑翻了。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對「吃」就會逐漸感興趣,記得要用小湯匙來餵食,這樣可以增進孩子的吞嚥與咀嚼能力,這些口腔活動對於日後的語言學習都有關鍵性的影響,父母千萬不要忽略,或是因為懶惰而疏於調製副食品。 除了調製的副食品之外,這時也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適合食用的嬰兒餅乾,在正餐之外,鼓勵他自己抓握、將食物送進嘴裡、學會囓咬與吞嚥,這些能力的培養非常的重要。只是,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健全,所以選擇食物一定要謹慎,避免食用成人的食物或零食,盡量餵食柔軟易消化的食物類型,鼓勵寶寶細嚼慢嚥。此外,為了及早培養寶寶良好的餐桌習慣,請盡量讓他在固定的地點、時間進行,養成他良好的進食習慣。 如何幫孩子添加副食品? 添加副食品的最佳時機   副食品的添加時機,和寶寶個別身心發展具有高度關聯,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嘗試,但不需要強迫,因為寶寶6個月以前,體內仍保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和營養素,只要攝取足夠的母奶或牛奶,滿半歲以後再開始補充也不遲。   我們可以隨著孩子的進食與吞嚥能力,以不同的策略讓孩子逐漸適應新食物: •4∼6個月: 在餵食副食品之初,寶寶因為還不懂吞嚥的訣竅,一開始會用舌頭將食物推出,爸媽可別急著要他吞下,因為重點不是寶寶吃了多少,而是要和他建立良好的互動;即使寶寶一口都沒吃也要抱抱他、對他笑一笑,讓他覺得吃副食品是件快樂的事。 這個時期可以提供「流質」食物,包括:果汁(以開水1:1稀釋)、菜汁和米糊(可加水、母奶或牛奶),米糊攝取一段時間後,可嘗試大麥粉、燕麥粉,小麥粉因含麵筋成分可能產生過敏,建議一歲以後再給予。寶寶6個月大左右才剛開始具備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建議滿6個月後再添加蛋白質食品。 •6∼9個月: 讓寶寶採坐姿並用湯匙餵食方式。此時,寶寶開始長牙,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除了可以準備小餅乾或烤吐司條讓他自己吃、磨牙之外,還得提供具備熱量及鐵質的「半固體」食物,增進寶寶的咀嚼能力,包括:果泥、菜泥、肉泥、蛋黃泥、肝泥和稀飯等,這對寶寶腦部和語言發展很有幫助。但是寶寶消化油脂的能力比較差,爸媽準備肉品時要記得去除脂肪。 •9∼12個月: 寶寶可以吃的食物已和成人大同小異,只要將食物切碎成小塊即可直接餵食,為了避免腎臟的負擔太大,鹽分仍需控制在少量。此外,因為奶類的攝取減少,爸媽得留心寶寶鈣質的攝取是否足夠,適量補充黃豆、魚類和雞蛋等食品,以確保寶寶骨骼發育。特別要注意的是,蛋白容易引發過敏,建議讓寶寶滿1歲以後再吃全蛋。 添加副食品,父母必備知識   幫寶寶添加副食品時,絕不是隨性的,有一些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 1. 隨著嬰兒的成熟度,作適當的調整:   副食品一定都是先由流質食物開始、半流質食物,再到固體食物。由於哪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發育狀況、食慾和食量,請爸媽在更換副食品不要過份執著自己的期望。 一般而言,在嬰兒健康情形良好時,才餵食新的食物種類,並有充裕的時間來餵食,不要因為匆忙的氣氛讓孩子減少了適應新食物的機會。副食品的選擇是以易消化、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開始;一次只能試餵一種新的食物,且應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濃度由稀漸濃。 2. 餵食後,請注意身體的反應:   每餵食一種新的副食品,必須注意寶寶的糞便及皮膚狀況有無過敏反應, 如:腹瀉,嘔吐,皮膚紅疹等。由於一次只餵食一種新食物,才可以正確知道哪種食物會引起過敏。若寶寶適應良好,3-5天後才可換另一種新食物。 如有異狀發生,必須暫停餵食,待症狀消失一陣子再餵食看看;如仍有異狀,即停止餵食該種食物,並帶寶寶去看醫生。通常添加副食品後,嬰兒的大便可能會較軟,有時一些切碎的食物會原封不動的排出,只要大便不稀就沒有關係。 3. 千萬不要強迫餵食:   可定時餵食,初期在寶寶空腹時(有「餓」的感覺)先試著餵一些副食品,之後再餵奶。給予寶寶副食品絕對不可以放在奶瓶中,以避免過度餵食。當寶寶坐的穩時就可以準備一張高腳餐椅,養成要吃東西時就坐在高腳椅上的習慣。如果他爬起來想要玩耍的時候就讓他離開,不要養成追著孩子餵食的壞習慣。 4. 食材宜新鮮,注意處理時的清潔:   嬰兒的食品仍是以天然、少人工的為優先。如要現成的嬰兒食品,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年限。一旦開罐後,通常必須在24小時內食用完。嬰兒食物,最好不要依照大人的喜好調味,避免給予太甜、太鹹、太冷、太熱等的食物,以免養成寶寶嗜吃某種口味或養成重口味的習慣。建議爸媽不要添加調味料於副食品中,盡可能以天然食物做為食物成分。 5. 將輔助食品置碗內:   應將輔助食品置碗或杯內,以湯匙餵食,訓練嬰兒漸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滿周歲後三餐可與大人同時進餐,上午十時與下午三時可給牛奶或水果,盡量不要給無益的零食如糖果、巧克力糖等,漸漸養成寶寶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

2012年03月31日
公開
24

奇蜜電子報27W

播下喜歡閱讀的種子 開始讓小寶寶閱讀了沒?如果還沒有,趕快來加入「Bookstart閱讀起步走」的活動吧! 其實,六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可以開始閱讀了,你可以盤腿坐下,讓孩子坐在你的腿窩窩裡,選一本「以圖為主」、「可以動手」的圖畫書,就可以開始孩子人生的第一次閱讀。閱讀是孩子一定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對這麼小的孩子,讓父母抱在懷裡的親子共讀經驗,將是孩子一輩子最溫暖的記憶;「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是一個國際性的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將給孩子和書最美好的第一次接觸,也為孩子播下一顆幸福的種子。透過信誼基金會的帶動,全省有100個以上的鄉鎮圖書館都正在進行6∼18個月幼兒免費閱讀禮袋的贈送(活動詳細訊息:http://www.bookstart.org.tw/p2.html#click),歡迎父母親就居住縣市查閱相關資訊,掌握孩子最初的閱讀經驗,誠摯邀請所有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有你、有書相陪的幸福童年。 書與嬰兒——0∼12個月大嬰兒的閱讀行為   一個喜愛圖書的孩子,不是在一夜之間爆發出他對圖書的熱情。自嬰兒時期開始與書結緣的孩子,有較多的機會累積他們的閱讀經驗,走過不同的閱讀階段,使圖書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瞭解自己與世界的一個重要來源。 共讀,應以嬰兒為中心   不同於較大幼兒或學齡兒童的是,父母與0∼12個月大嬰兒共讀時的焦點,應該放在嬰兒身上,而不是圖書。主要是讓嬰兒將成人念書的聲音和圖書與喜悅的感受聯結起來,也就是要「制約」嬰兒對共讀圖書的反應,成為正面的喜悅態度。所以主要的共讀目的,是培養與圖書的情感,以及讓嬰兒以自己的速率去探索「書是什麼?」父母應該從嬰兒的視線和行為舉止,判斷閱讀活動是否要持續、擴充,或是得先暫告一段落,絕不可以圖書為中心,堅持要看完一本書或一個段落才停止。 嬰兒的閱讀行為階段   有學者依據觀察研究,將0∼12個月大嬰兒的閱讀行為分成四個時期,雖然每一時期有它獨特的特質,但嬰兒在探索圖書時,卻有可能合併前後階段的行為。 ■第一期:接收式的圖書閱讀(0∼3個月大)   受制於孩子動作發展的有限,嬰兒在這個與圖書初次接觸的時期,只能被動地以眼、耳看聽父母手中的圖畫和念書的聲音,還不知到成人口中念的就是書裡的內容。此外,嬰兒已發展出一套示警的傳達系統,當他們對圖書失去興趣時,先是移開目光,再是拱背,然後大哭。 ■第二期:發現式的圖書瞭解(3∼6個月大)   隨著手的抓握能力及上半身肢體活動力的增長,此時期的嬰兒會從手無意間碰觸到圖書,而意識到書的所在位置,並主動用手對書搔抓、拍、打、搖等,探索書本。 ■第三期:有意地探索圖書(6∼9個月大)   隨著儀式化般的探索行為出現(例如:什麼東西都放入口中吃)、對熟悉人或物的經驗累積、及語音的擴展,此時期的嬰兒會以固定的幾個動作,主動探索圖書,並嘗試掌握圖書的操弄,像是咬書、嘗試用手掌拍翻書頁等。共讀時,嬰兒也會對某些熟悉的圖書顯出偏愛,從較靜態的眼神定睛示意,到較動態的以咯咯笑聲、短暫喃喃語音和拍打等動作來表現。 ■第四期:主動參與式的圖書閱讀(9∼12個月大)   此期最大的特點,在於嬰兒能逐漸隨著內容的進展,或跟著不同角色的出現,以聲音(長串喃喃語音或學動物叫聲)或動作來參與共讀過程。從這時期開始,嬰兒對圖書的探索,已逐漸從外形的操弄進入到內容的發現。 欣賞孩子在閱讀上的努力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之一,但父母在忙著尋找教育點子及學習教養訣竅之餘,不妨退一步、靜下來,觀察孩子現有的學習方式和想法。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觀念,會使成人真正欣賞與信任孩子在不同的閱讀階段所做的努力,自然而然就能配合孩子現有的瞭解度和探索方式,達到最有效、也最有趣的共讀與閱讀指導! 【本文節錄自:《小小愛書人》,信誼基金出版社】

2012年03月24日
公開
20

奇蜜電子報26W

小寶寶就要開始「認人」了! 六個月寶寶長相更可愛,常叫人忍不住想要一把抱在懷裡。不過,請注意,這時候,許多小寶寶只要離開媽媽的懷抱立刻嚎啕大哭,常常弄得場面好不尷尬。 其實,六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進入「認生時期」了(6個月到一歲左右),這時期的寶寶會對媽媽特別依戀,也會辨識陌生人,對於陌生的人或地都會感到害怕。這時,只要有媽咪陪伴時,寶寶做什麼都安心自在,不過,媽媽一但離開,寶寶就會開始焦慮、哭泣。「認生」,會讓寶寶的照顧者格外的費力,會造成媽媽教養上的困擾,但這也是寶寶認知能力增進的表現,所以,當寶寶出現認生時,千萬不要責備他,也不要勉強寶寶讓不熟悉的人抱喔! 為了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帶寶寶出門的時候,除了絕不和寶寶離開之外,當有人想要接近寶寶時,媽咪可以先和對方來段愉快的談話、或做些親近的動作,這樣能讓寶寶知道這是媽咪喜歡的人,這樣也可以降低寶寶對陌生人的焦慮和不安感覺。 寶寶的愛情世界∼別怕,我就在這裡 別怕,我就在這裡   尚群剛出生時,因為皮膚白皙、臉蛋俊俏,左右鄰居都搶著要抱他,而他也總是來者不拒;但從尚群六個月左右開始,除了爸爸、媽媽及保母,他一概不接受其他人的擁抱或接觸,只要不熟識的人靠近他,他都冷漠對待或嚎啕大哭。鄰居好意地提醒我:「這孩子由乖巧順服變得不可理喻,得好好注意」,但我心裡非常明白,尚群的表現只是發展歷程中的正常現象罷了。 六個月以後開始會認人   照顧者對於嬰兒持續性、一致性的回饋與滿足,是建立依附的重要因素。所以,和嬰兒微笑、眼神接觸、說說話或擁抱,對於建立安全信任的重要性,更甚於僅是奶水的哺餵。   嬰兒在出生六個月以前,願意讓任何人擁抱;但在六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會認人,喜歡和特定的人在一起。發展學家Schaffer和Emerson表示:寶寶初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無社會性依附   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任何好、壞刺激,均表現高度興趣;直到快接近六個星期時,才會針對人的笑臉顯現特別喜好,即使是一張微笑的圖片,都會讓他手舞足蹈。 二、無區辨性依附   寶寶出生後六星期至七個月大時,對人的喜愛程度已經勝過會動的玩具;喜歡成人的陪伴,但尚無特定的偏好對象,只要能提供生理需求的滿足,縱使是陌生人,也會對他表示好感。 三、特殊依附   隨著年齡增長與知覺、動作技能的發展,寶寶在七個月左右,會對陌生人保持警覺性,並與一位特定對象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四、多重依附   漸漸地,寶寶依附的對象擴及父親、手足、同儕友伴、祖父母。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機動性地轉換陪伴的對象。 依附關係有不同類型   Ainsworth將兩歲以下兒童的依附關係,歸為以下四大類型: 一、「安全型依附」   照顧者所提供的是一致性與立即性的需求滿足,且尊重寶寶為獨立個體,離開時事前告知,也能信守諾言。此類寶寶置身於陌生環境,會表現得輕鬆自在,並能自信、獨立地玩耍與探索。 二、「抗拒型依附」   寶寶對陌生人存有焦慮,處於陌生環境時,主動探索行為較少;若未向寶寶告知即離開,寶寶將充滿矛盾情節,既想緊黏著照顧者,卻又大發脾氣,或抗拒成人的擁抱。 三、「逃避型依附」   照顧者的離開,會引發寶寶情緒窘迫與不安;照顧者再出現時,寶寶會表現出忽視或閃躲的反應,甚至刻意表現出與陌生人親暱的互動。 四、「混亂型依附」   此一類型兼併了「抗拒型」與「逃避型」之特徵,對於照顧者充滿了混亂的矛盾情結,有礙未來人際關係的發展。   許多「假日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和保母或僱傭較為親暱,或灰心地表示:興沖沖地在假日接回孩子,孩子卻報以哭泣、抗拒。其實,父母需與孩子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才能擄獲孩子的心。而當孩子看見不熟識的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或處於陌生環境裹足不前時,也切莫一味地指責,應該多給予鼓勵,孩子對陌生環境或人際互動有了信心後,自然就不再恐懼與害怕了。

2012年03月17日
公開
38

奇蜜電子報25W

寶寶已經會看你的「臉色」了! 你有沒有發現?寶寶會「看臉色」了呢!有時候寶寶過份吵鬧時,如果大聲喝叱時,寶寶可能會突然安靜下來,不敢再造次了。 現在寶寶的確是可以分辨成人的各種表情與聲音,可以瞭解哪些是快樂、生氣、或憤怒的情緒,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進步和能力,可以幫助寶寶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該出現哪些感受和行動。這年齡孩子,通常有人和他說話時,他都會用喜悅或興奮的表情加以回應,只不過,這時寶寶的動作控制力還不成熟,很容易出現拉人的頭髮、眼鏡或衣服等行為,這時,只要將小手移開就好,無須斥責。 在這時,寶寶已經會模仿你的情緒表達方式了,他會觀察你對人的方式然後複製下來,所以爸爸媽媽不但要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更要示範好的行為模式,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社交禮節,好比:kissgoodbye、搖手說掰掰、點頭說謝謝,這些都是很基礎的禮貌喔! 孩子怎麼解讀他人的行為呢   人是群居的動物,如何與人適當地互動,擁有社會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功課。從嬰兒期起,寶寶就開始學習這項能力,別忘了適時運用智慧和機會教育引導他喔! 出生∼一歲   剛下班的爸爸,甫踏進家門,就高興的朝弘弘走去,還向前伸出兩隻手臂;弘弘也即刻轉身面向爸爸,臉上堆著甜甜的笑,高舉兩隻小胖手臂,並且挺高上半身,於是爸爸順當地把弘弘抱個正著。弘弘出生只有幾個月,話也還不會說,但是,不僅能瞭解爸爸「伸出手臂向我走來」代表「要來抱我」的意思,還更厲害地做出了適當的回應,他是怎麼學會的呢? 靠感覺和動作學到的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兩歲內幼兒透過「感覺」和「動作」學習。   以弘弘來說,打從他出生,只要眼睛睜開,爸爸就會靠過來,伸出兩隻大手把他從胳肢窩下抱起來,摟進懷裏,近距離地露出最慈祥的笑容給弘弘看;弘弘也舒服地被爸爸抱著、逗著,對於「看到爸爸伸手走來→被抱起→被逗弄→覺得很高興」的一連串感覺與動作,學會了「當爸爸伸出兩手向我走來」,就是「要來抱我」了,他也就會有回應,歡迎爸爸的摟抱,與爸爸來個「完美的搭配」。   這種「觀察、瞭解別人的行為,給予解釋,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就是孩子的「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 固定而穩定的照顧與互動   一歲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走,不會說,但是他的社會能力已經開始培養了。 兒童心理學家一再強調,一個嬰兒若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溫暖的關係,長大後會有較好的社會人際關係。而要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照顧者就不可能一下是張三,一下又是李四,一定要是固定的人,才能「日久生情」。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或行為模式,由固定照顧者照顧嬰兒,有助於嬰兒從固定的行為模式當中學習、培養對行為的解釋,並試著做出適當的回應。此外,身為嬰兒主要、固定的照顧者,也宜盡力維持自己照顧孩子時的沈穩,莫讓情緒起伏太大,或行為乖張多變,增加孩子培養社會能力的難度。 培養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專家常強調親子間要有良好的「互動」。寶寶出生後,不可否認地,這「互動」是由大人開始的。大人先有溫柔、善意的對待,寶寶旋即會有甜美、可人的回應,而這又引發大人對他更深的眷顧與疼愛。只要照顧者固定且沈穩,對寶寶發出的訊息又能有即時、溫暖的回應,不「一邊一國,各自表述」,除了大人可以從中享受照顧孩子的最大樂趣之外,孩子也會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2012年03月10日
公開
28

奇蜜電子報24W

其實寶寶很聰明∼記憶力的萌芽 小寶寶醒來時,常會哇哇大哭,但是,只要聽到「媽媽在這裡、媽媽在這裡」,哭聲好像就稍稍緩和,還會瞪大著眼,希望你快快出現在眼前。 這年齡的寶寶已經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重複接觸的某些事件或訊息),讓他學習到簡單的因果概念。例如:寶寶聽到媽媽聲音回應時,便知道等一下會獲得媽媽的安撫;看到爸爸提著特定的包包走向大門,便知道爸爸要出門了。這時,寶寶也會努力的熟悉身邊的各種事物,累積各種能力與知識。例如,他會知道每當走到家附近的某個轉角,就會出現一隻大黑狗或看到捷運列車。 這些簡易的因果關係,是孩子最重要的認知學習,所以,和孩子相處時,可以用口述的方式,主動告知正在做的事和為什麼要如此做,好比對他說:「媽媽在放熱水了,等一下寶寶就可以洗個香噴噴的澡囉!」日積月累,他就會逐漸了解到,每一種事物或規則都有其原因和意義,如此可以培養寶寶主動理解或追尋事物原因與意義的好習慣。 我記得喲!∼記憶力的提昇   齊齊約四個月大的時候,媽媽每次餵奶,總喜歡一面跟他說「大野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每次說到大野狼吃小羊時,媽媽就把齊齊的小胖手放進嘴裡又親又啃的。起初,齊齊只是靜靜的看著媽媽動的雙唇及豐富的表情;但是,隔了二個星期以後,媽媽竟然發現,只要說到「大野狼」時,齊齊就會緩緩把小手舉起,靠近媽媽的嘴,彷彿自願當那白白胖胖的小肥羊...。 運用感官認識身邊親近的人   事實上,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幾個星期,就能區辨母親的聲音,這稱之為「感覺情緒性記憶(Sensory-emotional memory)」,也就是嬰兒已經會運用他們的感官--視覺、聽覺、味覺,來認識他身邊親近的人。 高層次的記憶力早早即萌芽   而更高層次的記憶力,在嬰兒很小的時候也已表現出來了。對二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一張臉的圖案,讓他看到失去興趣為止;過了幾分鐘後,再讓嬰兒看原先的圖案,並加上另一個新的臉孔圖案,他會只注視新的圖片,而對舊的圖片興趣缺缺,這就是嬰兒記憶力的表現。   大約七個月左右,大部分嬰兒都喜歡玩一種找東西的遊戲,他們能夠找出在幾分鐘之前被蓋(藏)起來的玩具。在玩這類型的遊戲時,嬰兒必已在他的腦海中存有這個玩具的形象了,這稱之為「認知性的記憶能力」。   「回憶能力(recall memory)」則是另一種高層次的記憶力表現,大約在嬰兒九個月大時開始萌芽,週歲左右就具備了。   運用一塊長形及一個三角形積木,建構成一個簡單的蹺蹺板,再把一個小玩具放上去,之後,將這些東西交給嬰兒,並要求他重複上述動作。大約在九個月大時,嬰兒就會嘗試去做,週歲時就能夠依照原有的步驟進行。這種能力透露出,嬰兒已經具有儲存及擷取資訊的能力了。 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   父母是不是可以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呢?答案是肯定的。父母只要仔細的去解讀孩子們所流露的線索,再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練習的機會,其餘的並不需要多做。需要注的是,當嬰兒在進行下列活動時,就已是在增進他們的記憶︰ 1.喜歡重複做同一件事(例如聽同一個故事、同一首歌),雖然您已覺得厭煩極了,但他還是興趣盎然。 2.喜歡主動動手去做,而非僅是看別人做而已。通常親自動手的經驗,更能增進孩子的記憶力。 3.較易記得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也就是當事件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先後順序時,對記憶有相當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