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2Y9M

2014年07月12日
公開
52

讓孩子不再賴床! 對孩子的成長與健康來說,規律作息與早睡早起絕對是有好處的。要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準時起床是不晚睡的重要基礎,所以要是孩子能每天開心起床,自然就不會再賴床。 起床儀式讓每天愉快早起 建立「起床儀式」可以讓孩子每天起床都有好心情。什麼是「起床儀式」呢?「起床儀式」與「睡前儀式」有相似功能,是希望藉由一些活動的進行,讓孩子逐漸地、愉快的甦醒,如此就比較不會有起床氣,也能減少早起食慾不佳或是總是昏昏沈沈的狀態。 創造我家專屬的起床儀式 早晨起床記得預留半個小時,親子一起進行「起床儀式」,會讓一整天都充滿活力。起床儀式該如何安排呢?針對兩、三歲孩子,你可以進行「拉開窗簾、拉開棉被→親一下孩子、道早安→輕撫孩子身體,和他說說話→讓孩子上廁所、洗臉、換衣服→全家一起吃早餐」。 提醒爸媽的是,起床儀式要根據孩子的年紀以及喜好進行安排(像有些孩子是到保母家吃早餐,有些孩子喜歡慢慢醒來,有些孩子只要聽到喜歡的音樂就會快速清醒等),當然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親子一起討論活動安排。以下為起床儀式中常見的幾項活動,提供爸媽參考: ■ 拉開窗簾、掀開棉被,讓整個房間沈浸在陽光下 ■ 輕輕的撫摸孩子的臉及身體,並對著他說說話 ■ 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 ■ 陪孩子一起上廁所、洗臉、換衣服 ■ 陪孩子玩個簡單的親子遊戲或是共讀一本圖畫書 ■ 全家人一起快樂吃早餐 ■ 走出陽台或是庭院,呼吸新鮮空氣 不再賴床的五大訣竅 要讓孩子不再賴床,除了每天早晨進行半小時的起床儀式之外,還有幾個訣竅提醒爸媽注意: ★臥房的採光要好 採光好、能明顯區分白天夜晚,是最適合當作孩子的臥室。到了起床的時間,讓陽光灑進屋內,孩子的生理機能節奏就開始運行,孩子自然會很快地清醒。 ★不要超過10點睡覺 如果孩子早上約在八、九點起床,最好晚上能在九點∼九點半之前入睡,最晚也不要超過十點。只要孩子能夠早睡、睡飽了,早上自然不會賴床。 ★讓孩子期待吃早餐 早餐很重要,能幫助大腦和身體清醒過來,如果能夠全家人一起吃早餐,更是早晨最棒的記憶。爸媽要記得變化早餐內容,或在前一晚和孩子討論要吃什麼,這樣孩子會很期待吃早餐,就比較不會賴床。 ★活動一下身體 可以指派給孩子一份早晨的工作,例如:請他負責到門口拿報紙、負責擺放早餐需要的餐具,或是讓他澆澆花,孩子會因為有責任在身而不賴床喔! 總而言之,只要睡眠足夠、保持早起的愉快心情,孩子的作息就會逐漸傾向早起。更別忘了,全家人的作息要盡量一致,爸媽早起時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孩子就會感受到早晨的愉快氣氛,而迫不及待地起床、迎接快樂的一天。

奇蜜電子報2Y9M

2014年07月05日
公開
55

互動遊戲書,讓「動腦」更有趣! 圖畫書的型式非常的多元,最近非常流行的「互動遊戲書」,讓閱讀不再是一種靜態的活動,而是透過閱讀讓孩子可以動手動腦、與人互動。 這類互動遊戲書中各種引起孩子動手和書互動的設計,正符合了這個年齡孩子必須透過動作進行學習、從動作中展現學習成果的發展需求,因此,當你看到孩子正在對書「動手」時,就代表他同時正在「動腦」呢,這也是帶領孩子進入閱讀世界、感受閱讀樂趣,進而愛上閱讀的重要橋樑。 引導孩子參與的互動遊戲書 只是,互動遊戲書不該只是為了好玩而設計,重要的是,圖書內容必須以孩子為本位,才能吸引孩子一再地與書互動。《變色龍捉迷藏》和《小黃點》就是這樣充滿巧思與驚喜的互動遊戲圖畫書,只要一打開書,就帶領著孩子進入充滿想像與樂趣的閱讀歷程。 動手和《變色龍捉迷藏》吧! 這是一個很可愛的小故事:變色龍巴弟想去找變色龍花花玩,但一路上遇到了可怕的動物,只好不斷變色隱藏自己,最後巴弟找到了花花,就跟著彩虹一塊兒玩變色的遊戲。 書中作者運用了豐富飽和的色彩以及不同繪畫媒材與技法,很快就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從封面到封底,每一頁都巧妙融入轉盤或拉條的設計,像是邀請孩子參與閱讀,讓孩子隨著故事情節動手拉、動手轉,以改變動物的姿態和變色龍的顏色,變化之中帶來很強烈的視覺驚喜感,吸引著孩子不停地動手操作,一頁翻過一頁、樂此不疲;孩子也在這樣輕鬆有趣的閱讀過程中,感受到顏色的變化、認識了各種顏色。 《小黃點》變成了什麼? 書中沒有任何折頁、拉條或是轉盤的設計,不過,只要依照著書中文字指示、看著圖案變化,就能吸引孩子一頁一頁的翻下去,過程中還充滿驚喜、笑聲不斷,這就是《小黃點》的魅力所在。 故事是從一個小黃點開始,之後的每一個情節與畫面,都讓孩子覺得十分的驚喜。按一下,小黃點會變多;摩擦小黃點,就會變色;搖一搖、吹一吹,小黃點還會跑得到處都是……。孩子聽著書中指令,透過想像力的魔法,和書玩起了互動遊戲,每一頁都帶來了驚喜;而書中時而變化顏色、大小、方位的小黃點們,更是帶給孩子深刻的視覺印象,深深吸引孩子一讀再讀。在共讀過程中,孩子除了動手之外,還得不停地動腦以完成指令,才能一頁一頁地看下去,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還學到了顏色,序列、上下左右等認知概念喔。 互動書讓孩子愛上閱讀 透過共讀互動遊戲書,孩子一邊閱讀、一邊「玩書」,自己掌控了閱讀節奏,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樣正向的閱讀經驗,對剛學著閱讀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會因為閱讀帶來成就感和無窮樂趣,進而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

奇蜜電子報2Y9M

2014年06月28日
公開
47

氣球真好玩 氣球可以踢、可以拍、可以丟、可以夾著跳,總是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不過因為氣球很輕,對小小孩來說並不太容易掌握、操作,因此,同樣都是兩歲九個月的孩子,玩氣球的動作表現卻會有明顯的個別差異。請別擔心,只要透過氣球遊戲,多讓孩子累積經驗,他就能從中學習到技巧、玩得越來越好。 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和孩子一起玩時,如果孩子聽不太懂你的指令,你可以一邊說明,一邊協助他完成動作;要是孩子已經聽得懂指令,你則可以邊示範動作邊說明,同時請孩子模仿你的動作,讓他跟著你一起試試看。總之,一定要給孩子親自模仿、探索及嘗試的機會,他的動作技巧與肢體協調性才會表現得越來越好,所以,趕快找個時間和孩子一起來玩氣球遊戲吧! 氣球真好玩 氣球踢一踢 爸爸媽媽可以在地上放各種顏色的氣球,和孩子一起踢氣球;親子也可以輪流喊出氣球的顏色,讓對方踢,以增加遊戲的趣味。 進行「氣球踢一踢」時…… ◎「踢」的動作是培養孩子肢體協調性的好方法,尤其氣球特別適合讓小小孩練習「踢」,因為踢氣球的力道可大可小,也不會踢傷人或踢得太遠。 ◎孩子的動作學習要兼顧身體的兩側,記得除了慣用腳之外,也要提醒孩子試著用另一腳踢踢看。 ◎不要一次放太多氣球在地上,免得孩子不小心誤踩而滑倒。 企鵝夾蛋跳 把氣球夾在雙腳之間,和孩子說:「這是企鵝蛋,我們要保護它喔!」爸爸媽媽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夾著「企鵝蛋」往前走、往前跳喔! 進行「企鵝夾蛋跳」時…… ◎先和孩子一起看介紹企鵝的圖畫書或影片,讓孩子認識企鵝的習性。 ◎用腳夾球不太容易,爸爸媽媽可以先讓孩子用手掌或手臂夾球前進,孩子也可藉此認識身體部位的名稱。 ◎雙腳夾著物品跳躍,需要具備比較好的肢體協調性才能順利完成,若是孩子無法夾球跳躍時,可以先試著夾球走路即可。 小小拳擊手 氣球輕輕拍打就飛起來,但對孩子來說,想要往上連續拍打氣球並不容易,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先配合孩子的高度,把氣球懸吊在天花板上,好讓孩子可以盡情拍打氣球。 進行「小小拳擊手」時…… ◎孩子對移動物體的判斷能力較差,所以把氣球懸掛起來,運用氣球在一定範圍內緩慢移動的特性,孩子比較容易追蹤拍打。 ◎一開始,先把氣球放在孩子雙手舉高即可拍到的高度;等他比較熟練之後,再提高球的高度,讓他嘗試跳著拍打氣球,練習跳躍的動作。 ◎用有趣的對話,增加孩子遊戲的興趣,比如說︰「綠色的氣球來囉,準備打擊!」。 ◎用雙手一起拍打氣球是比較容易的,所以當孩子已經熟練拍球的動作時,再鼓勵孩子試著用單手拍打。

奇蜜電子報2Y8M

2014年06月21日
公開
46

小孩沒規矩怎麼辦?用讚美鼓勵好行為 不要以為孩子年紀還小,一定會出現沒禮貌的語言或行為。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早已經懂得察言觀色,他知道在誰的面前得表現得乖巧、在誰的面前卻可以為所欲為,生活禮儀,現在就要可以落實了。 所以,在生活中、或是外出作客過程,當孩子出現不合宜的行為,請不要一笑置之、也不要當場發飆,而是應該把握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因此,爸媽可以依據孩子年紀找出適合的獎懲規則,如:不能玩玩具或是罰站三分鐘,並確實執行,接著再引導孩子覺察哪裡做錯了,進而和他討論如何改正錯誤行為,他就知道該怎麼做或是什麼不該做。 禮貌,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體,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或經由觀察習得,因此,爸媽以身作則是最重要的學習途徑。相信有你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無形中就能將禮儀內化在自己的行為裡,成為一個有禮貌、受歡迎的人。 怎樣教孩子做個有禮的人? 培養禮貌習慣,父母義不容辭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節的民族。「有禮、知進退」不但是人與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基本態度,同時也是決定一個人受歡迎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孩子品德的好壞與父母的教養有關。當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一些粗魯、不當的行為時,一般父母往往會感到沒有面子、尷尬萬分。我們疼愛孩子,也希望別人喜歡他;我們不斷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希望將來他步入社會後,能為大家所接受;我們更深信,良好的禮節習慣有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因此,教孩子成為一個有禮的人,乃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職責。 古諺有云︰「三歲住皮,五歲住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孩子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事物、觀念,或所養成的行為習慣,緊緊附著在小孩子的皮上,還有改變的可能;到了五歲就不容易改變了,因為它們已深深牢固地附著在小孩的骨骼上。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節、有禮貌的人,愈早關心當然愈好。 那麼,到底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學習各種禮節?又應該怎樣教呢? 相沿好傳統,參考新方法 大多數的禮節是從長輩那兒代代相傳而來的。這些禮節、規矩也大多能適用於今天的環境,因此,大多數的父母仍沿用傳統方式來訓練孩子學習禮節。但是,我們知道,孩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出現「失禮」的行為,因為孩子天生是自我中心的、任性的、健忘的、大膽的,既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被駕馭;更何況現代的孩子要比以前的孩子聰明、機伶得多,更需配合新的教養方法以補傳統方法中的不足。這裏介紹幾種由心理學家們研究出的「孩子學習禮節的新方法」,供父母們參考。其中有些可能早就被父母們所採用,只是未被有意識地察覺而已。 教導、提醒和指正並用 「教導」、「提醒」和「指正」這三種方法最常為父母所採用,也是相當有必要保留的傳統方法。因為孩子需要正確行為的引導,需要被提醒去做應該做的事,也需要及早被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教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舉止時,剛開始只要集中少數幾個特別重要的規矩就好,每次只教一個,同時,得挑選適當的時機來教。譬如在孩子情緒穩定、你和他的關係融洽,以及他很有學習興致時,再教他接電話、向人道謝等禮節,才會有效果。此外,一定要設法讓孩子曉得他在要求一件東西之前,一定得說出個「請」字。即使他一時忘了,也得和顏悅色地提醒他︰「你得跟媽媽說什麼呀?」等他說出了請字才能滿足他的需求。千萬別因為孩子忘記了就對他發火或顯得不耐煩,否則,只有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消極而瑣碎的事,不願主動且愉快地去學習。 寧可事先提醒孩子哪些是該做的事(例如告訴孩子︰「見到陳叔叔時,記得跟他問好哦﹗」),也不要在孩子忘了之後,當著對方的面責備孩子沒有禮貌。同樣的,指正孩子的行為時,最好用積極的口吻如︰「『請』用毛巾擦手」,而不要用「『不可以』把奶油抹在桌布上」這種語句。 多讚美、多鼓勵 提醒和指正所表現的只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遠不如「讚美」這種方法對孩子更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對孩子好的行為舉止給予讚美,會使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激起他與別人合作、和睦相處的意願。父母不妨自省一下,把讚美孩子的次數與批評、指正他的次數比較起來,何者為多? 再想想,孩子犯錯時,我們是不是很自然而然地要他「以後別再那麼做」?而當孩子不再犯錯時,我們卻只是停止指責而已,從沒想到也應該讚美他,對他的不再犯給予一些激勵的話或行動。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表現中規中矩的行為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很少主動讚美孩子︰「爸爸好喜歡你今天跟陳叔叔問好的樣子,好有禮貌哦﹗」要知道,挑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來讚美他,比孩子做錯事後再批評他要有立即而明顯的效果。 明白地指出正確行為 「指出正確行為的範疇」是讚美的另一種展現方式,它和讚美的差別是︰前者著重於孩子的整體成就;後者僅偏重於某些特殊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吧,僅稱讚孩子「學得很好」就顯得不完全,如果能直截了當地把孩子在哪一方面學得很好同時點出來,就更能激發孩子往那一點賣力前進。例如讚美孩子「愈來愈有禮貌,懂得向人問好」這句話,除了能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外,往後,他還會逐漸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進而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 給予坦誠的回饋 我們冒犯了別人時,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他們當時的感覺告訴我們,他們大都不願直言。事實上,我們最需要這種回饋反應。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某個孩子在公共場所不斷地高聲要求買這個、買那個,給人一種很不好的印象。在別的情境觀察他和他的母親相處情形後發現,他的母親從不對孩子的不好行為有任何反應,只是任孩子予取予求。我們相信,她是給了孩子一切所需的東西,但她一定沒有想到事實上她已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的機會。 這種「坦誠的回饋」就像一面鏡子,能告訴自己所作所為給別人什麼感覺,它和當面糾正不同,並不帶有指責的意味在內。以上例來說,如果母親反應︰「你那樣高聲尖叫,媽媽很生氣,媽媽不會願意買任何東西給你。」像這類的反應很有效,它不但能降低孩子的反抗心理,還能使孩子在沒有被要求該做什麼的限制下,發揮他的創造力或機智,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問題。 樹立一個好榜樣 要訓練孩子學得中規中矩最重要的不是上述任何一種方法,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潛移默化。父母的談吐舉止有禮、回答電話的禮節合宜、進食習慣良好、待人和善體貼等,孩子學得的自然是同樣的行為舉止。但是,光有榜樣,沒有教導或指正的話,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真正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僅有教導和指正而沒有榜樣也不行,因為那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或反抗心理。因此,樹立榜樣一定得和坦誠的回饋、教導、指正等方法配合起來才行。 配合孩子的發展來實施 在培養孩子任何良好行為時,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期望過高」,甚至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衡量孩子的學習能力或成果。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情形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固然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造成孩子的壓力,卻也不能完全採取沒有期望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畢竟孩子在完全長大以前,他還是得依賴父母不斷地支持才能解決問題啊﹗因此,孩子在哪些時候需要被要求表現合宜行為,哪些時候必須以孩子本身的發展條件為優先考慮,為人父母者,宜保持相當程度的彈性來處理才行。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學習與別人相處(包括成人和友伴)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課。只有先學會這一課,才會幫助孩子逐步發展出積極的待人態度和良好的行為舉止。為人父母的,不妨多鼓勵孩子這種自發性的需要吧﹗同時別忘了,孩子偶爾忘記了或犯錯是免不了的,千萬不要期望過高哦﹗

奇蜜電子報2Y8M

2014年06月14日
公開
58

上學前,爸媽的關鍵思考 孩子再過幾個月就要滿三歲了,爸媽是否開始思考,寶貝該不該上學了呢?其實「上學」對小小孩來說是件「成長大事」,很多爸媽會從「我覺得」的角度去思考,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評估要點。本文將協助爸媽從「何時是上學最佳時間點」以及「該選哪間學校」兩大角度思考評估,以做出對孩子最適當的決定。 三大要點,確認孩子上學的最佳時機 孩子該不該上學,首先應該確認此時是不是孩子上學的最佳時機,以下三點可以做為評估孩子是否適合上學的條件: 要點 1:評估孩子所受到的照顧品質 孩子尚未上學時,主要照顧者有父母、親人(如:祖父母)或保母。如果照顧者能提供孩子良好的照顧品質,如:提供適當與安全的活動空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睡眠、穩定的作息、室內外多元的探索活動等,爸媽就不需急著將孩子送到幼兒園。要是照顧者無法提供良好的照顧品質,倒不如為孩子選擇一個優質的幼兒園,讓他擁有較豐富的成長環境。 要點 2:檢視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基本能力 上學的「基本能力」包含以下三項:(1)表達需求的能力:當肚子餓、想上廁所、身體不舒服、找不到書包時……能清楚表達;(2)理解生活指令的能力:聽得懂洗手、喝水、拿書包、收玩具、排隊等這些日常指令;(3)自我照顧的能力:能自己完成穿脫衣服鞋襪、洗手、上廁所、吃飯等動作。這三項基本能力越成熟,孩子就越容易適應幼兒園生活。 要點 3:觀察孩子是否表達對友伴的強烈需求 現代家庭幾乎都只有一、兩個孩子,往往無法滿足孩子對友伴的需求,這也是幼兒園無法被取代的重要功能。不過送到幼兒園也不是唯一的選擇,爸媽還是可以透過親友、社區、參加課程等方式為孩子建立「友伴小團體」,以增進孩子互動的機會。 七大要點,篩選優質幼兒園 一旦確認孩子已經到了上學的最佳時機,接著就要評估選擇的學校是否合宜。以下七項要點提供給爸媽參考,篩選出優質的幼兒園: 要點 1:園所的教育理念和特色 詢問園所的教育理念與特色,以及培養出孩子的強項。確認這樣的理念跟你的教養觀是否吻合。 要點 2:老師和孩子相處時的態度 觀察老師是否具親和力?會彎腰或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嗎?音量、措詞和語氣如何?孩子犯錯如何處理、處罰的方式是否合宜? 要點 3:有什麼親師溝通的管道 詢問園所如何解決家長對孩子在校狀況的疑惑,溝通管道有哪些?每個學期會安排哪些親職活動給家長? 要點 4:課程、教室和上課氣氛 課程進行的方式活潑嗎?老師上課時,孩子是自在投入、還是不太敢講話?是老師單方面的教導,還是孩子可參與老師的話題?玩具、書籍豐富嗎?若有才藝課,是否兼顧各領域的均衡發展?孩子的作品多樣嗎?如果太一致,代表教學可能較無啟發性。 要點 5:園所是否注重環境安全 是否定期做環境安全檢核?廚房門是否加裝安全門閂?樓梯間、遊戲設備、銳利的桌角及柱子等是否有加裝安全網、護角、護條等防護設備? 要點 6:孩子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整體環境與設備是否感覺舒適、明亮、通風?孩子活動空間是否過於擁擠?是否有自己的體能遊戲場或附近有可活動的公園? 要點 7 :衛生與保健設備管理得宜 園所的廚房廁所乾淨、通風?地面是否乾燥、止滑?玩具是否定期清潔?班級備有醫藥箱?有保健室或保健床嗎? 最後提醒爸媽,啟發幼兒學習的關鍵在於專業有愛心的老師,參訪時,務必找機會和老師交談,觀察老師和孩子的互動,才能找到真正適合孩子的優質園所。

奇蜜電子報2Y8M

2014年06月07日
公開
44

孩子愛問「為什麼」,爸媽怎麼應付? 兩歲多的孩子語言能力越來越好,好奇心也跟著表現出來。最喜歡追著父母問:「這什麼?」、「為什麼?」 我們常常被孩子的問題問倒、或是覺得無從回答讓人想要發火?其實,我們別小看他們的發問,兩歲多的孩子對周遭事物知識非常渴望,所以,先是不停地問「這是什麼?」,來瞭解周遭物品的名稱;漸漸地,他覺得每件事一定有原因,想進一步找尋背後的答案,所以,他就會開始問「為什麼?」。 面對「為什麼」階段的孩子,常常會讓爸媽十分頭痛,因為孩子並不會聽到你的回答而停止發問。而是,他發現只要說「為什麼」,不但可以解決疑問,父母還會和他講個不停,這樣的互動經驗可以滿足孩子想要與人對話的需求,因此,順理成章他就一直問個不停了。 面對孩子的「為什麼」,你需要的是無比的耐心,即使孩子可能不了解你的回答,但事實上他還是從中獲得許多訊息。因此,認真面對他的發問,陪他一起去找答案,這些行為都會讓他樂於探索、思考,對於將來的學習會有正面的影響。 教你脫困∼應付孩子的「為什麼」 對多數家有兩三歲孩子的爸媽來說,面對孩子各類「無厘頭」式,層出不窮的為什麼,大概都會覺得無法招架,甚至到後來都會覺得快要被煩死了。的確,要回答完孩子的為什麼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有時只要了解孩子發問的原因,分辨問題的類型,再運用一點小技巧,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幫助你即時脫困,不至於掉入「為什麼」的漩渦中。以下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供參考: 掌握問題主導權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假藉為什麼來和父母說說話而已,例如,你正在喝水或告訴他你想睡覺,這時候可能就會出現像這類「無聊」的問題: 「為什麼你要喝水?」「為什麼你想睡覺?」如果你回答他:「因為我口渴」「因為我睏了」接下來一定是沒完沒了。所以,像這類問題你只要說:「因為我口渴,你要不要喝?」「因為我睏了,你要不要一起來睡覺?」簡單回答,再把問題拋回給他,掌握問題的主導權,他就沒興趣再問下去了! 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孩子的好奇心旺盛,而發問正好可以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探索,他們急於解開所有的謎底,因此也就無所不問,於是就會出現這類的問題:「為什麼天空會下雨?」「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為什麼會有影子?」父母不妨在家中準備一套幼兒的小百科全書,或常帶他上圖書館,遇到孩子問這類問題時,就可以告訴他:「對啊,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找找看書裡怎麼說。」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遇到問題主動找答案的精神。不過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向他解釋,否則他可能會有聽沒有懂,更加「霧煞煞」。 轉移注意力 爸媽最害怕的大概是回答像這類的問題:「為什麼長大一定要上學?」「為什麼人會變老?」「為什麼人會死掉?」說實在的,有些人生的哲理連大人都還未參透,又如何來向孩子解釋呢?所以,像這種問題,只要輕描淡寫的先帶過去,然後馬上用另一件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例如:「上學才能懂很多事情呀!你要不要吃餅乾?」「就像小樹會變大樹一樣,所以人也會變老呀!走,我們去散步!」馬上轉移話題,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畢竟這樣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 適切的說明原因 兩歲開始的孩子已經有強烈的自我,凡事都要爭取主導權,也會開始質疑某些行事規則。如果你告訴他去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他的頭一個反應一定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出去玩?」「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如果不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可能就一口回絕你「不要」,或是和你強辯到底,因此,你應該告訴他:「現在外面在下雨,出去玩會淋濕,等雨停了就可以出去了。」「天黑了,你看,太陽公公也回家睡覺了,寶寶趕快睡,明天太陽公公會來叫你起床喔!」盡量減少直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這樣比較不會引起孩子情緒性反彈的問為什麼。 孩子的為什麼常令你頭大嗎?其實只要掌握了訣竅,滿足孩子發問的慾望,不但不怕孩子發問,孩子還會愈問愈聰明。

奇蜜電子報2Y8M

2014年05月31日
公開
55

孩子講話說不清楚,該怎麼幫他? 你家寶寶現在的說話表達力應該還不錯吧?只不過,在語言學習的發展過程,這階段孩子很容易出現一些發音不清楚、說不出來、甚至結巴的現象,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發展,父母無須過份擔心,不過,我們仍有一些觀念上、處理技巧上的重要作法,可以讓我們安心的陪伴孩子順利度過學說話的種種歷程。以下,我們整理出2-3歲的幼兒學說話常見的現象Q&A,幫助爸媽更瞭解自己的寶貝。 Q1:孩子說話可以對答如流,但捲舌音(ㄓㄔㄕㄖ)發得不清楚,有需要馬上糾正嗎? A: 2歲半孩子的表達能力,大多處在「多字期」,也就是只會運用2∼3個詞彙來表達意思,還沒辦法將一個句子說得很正確,2歲半的孩子如果能夠應對如流,就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 很多父母一直擔憂發音的問題,其實語音的學習不必操之過急,只要隨著孩子的發展適時引導,就會有所進展。根據研究發現,3歲半至4歲的孩子才能將大部分的語音發得正確,唯獨捲舌音因為發音方式困難、不易區辦,大約要到6歲以後才能正確發音。2歲半的孩子說錯音或發音不正確,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需要急著馬上糾正孩子。建議爸媽可以和孩子共玩一些語言遊戲,例如《玩出語言力》一書中,就包含多種語言遊戲,只要每天和孩子多多互動,就能促進發音能力的學習。 Q2:為何孩子看起來急著想說話,卻又吞吞吐吐、講不出來,還會有結巴的情況? A: 剛學說話的小小孩,通常是將自己的需求、感受、與當時的情境連結,來認識詞彙以及用法;他可能同時用「杯杯」表示口渴、肚子餓、我想玩這個杯子。隨著發展,孩子慢慢能夠分辨,有時「狗狗」可以指蹲著的、站著的所有的狗,有時又必須用「叔叔的那隻小狗狗」才能表明所指的特定目標。當寶寶漸漸可以說完一個句子、準確表達想法的時候,就容易會有吞吞吐吐、急於表達卻又說不出來、或是出現講話結巴的情形,這是因為孩子的詞彙還不夠多、心裡卻急著要表達,當口頭表達能力跟不上腦海中想要表達時,就容易出現上述這些問題。 所以,爸媽可以鼓勵孩子慢慢想、慢慢說,把話說完,並給他一些小線索,或輕輕重複他說的,但並不是幫孩子把話說完喔!只要能減少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並耐心引導,就能有效幫助他改善。例如:孩子說話時,避免打斷他,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表達意思,產生說話的信心;更不要用嚴厲、不耐煩的表情糾正他,要求他把說不好的地方再說一次;我們也不要強迫孩子在眾人面前練習說話的膽量及能力;或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在說話前先想好要說些什麼,以減緩孩子的緊張。 孩子在2∼5歲之間,大約有5%會出現口吃的現象,但是每個孩子口吃持續的時間不一樣長,有2/5的孩子會持續一、兩個月之後就自然地消失,另外2/5的孩子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時達一、兩年之久才漸漸消失,雖然會讓爸媽非常焦急,但這些現象也還算是正常的發展歷程。只有1/5口吃的孩子會持續到成人階段。因此,請爸媽多觀察孩子,若有以下現象,儘早找小兒復健科、神經科或心智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在對話中,出現語句重複或不流利的情形佔10%以上。 ●語音常重複三次以上,如:我我我……,或加上不必要的音,使句子不連貫。 ●說話時,常會做出甩頭、聳肩、頓足等怪異動作。 ●幼兒會感覺到說話時的挫折,而出現逃避說話的現象。

奇蜜電子報2Y8M

2014年05月24日
公開
48

不要小看扮演遊戲! 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階段的寶寶好喜歡模仿大人做事,他喜歡有模有樣的擦桌子、拿起螺絲起子修理東西…,這就是孩子的扮演遊戲,不過扮演遊戲絕對不只是好玩而已,它對孩子的發展與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 扮演遊戲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關係,這時他們特別喜歡學大人照顧寶寶、煮飯,透過扮演的過程,能幫助孩子累積生活經驗、熟悉許多生活技能。此外,當你或其他孩子的加入時,扮演遊戲會變得更豐富、更熱鬧,這時,孩子就可以增加許多與人互動時所需要的語言、肢體語言及相處態度。 此外,扮演遊戲更是他們抒發情緒的好方法,例如玩看病的遊戲,會讓孩子熟悉看病的過程,讓孩子有了心理準備,一旦去看醫生時就比較不害怕。由此可見,扮演遊戲對孩子的語言、情緒、自理能力、人際關係和認知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善用家中隨手可得的扮演道具 模仿和扮演的遊戲,對孩子的語言、情緒、社交、認知發展都有幫助,因此在家中我們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玩具和道具,讓家中成為一個適合模仿和扮演的環境。除了善用家中的各種用品成為孩子的扮演道具之外,事實上爸媽才是最好的道具與玩伴,請一起加入孩子有趣的扮演世界,這樣我們才可以親身體驗孩子的想像世界。 衣物與生活用品 隨手可得的衣物用品,是孩子在扮演中發揮創意的最佳道具,例如: ■ 打扮用的衣物,例如︰外套、洋裝、帽子、手帕、小皮包 ■ 一般用品,例如:湯匙、塑膠杯碗、小瓶罐、舊電話機 ■ 手提包、便當袋、餐盒、公事包 以上物品都適合1-3歲的寶寶用來模仿日常生活場景,這些東西自然會激發他們模仿的欲望和靈感;當然,如果家中的電話或電腦鍵盤剛好要報廢,更是適合送給孩子當作扮演的道具囉! 各式的用品 用玩具搭配衣物用品可以讓孩子的扮演遊戲更豐富,同時年齡越小的孩子也越需要嬰幼兒專用的安全玩具以確保遊戲安全、例如: ■ 推車、嬰兒車和其他有輪子的玩具 ■ 騎乘玩具 ■ 積木 ■ 玩具奶瓶和寶寶用品、扮家家玩具 ■ 與工作角色相關的玩具,例如:醫師包、聽診器、工程師積木組等等 兩歲兒喜歡推拉和攀爬的玩具,也喜歡模仿開車的場景,他們很喜歡有輪子的玩具,可以推拉也可以當車子。定期打預防針和偶爾的小感冒讓他們對醫院相當有經驗,模仿醫護人員打針也有戰勝恐懼的效果。 娃娃和玩偶 娃娃和玩偶可以是扮演中的主角、配角或旁觀者,孩子喜歡模仿媽媽餵寶寶、幫寶寶洗澡或是推著娃娃四處走動。玩偶更有用來「演戲」抒解情緒,或在孩子玩得太投入時,用來吸引孩子注意的妙用。除了真正的動物、卡通偶之外,任何東西都可以擬人化變成玩偶,孩子不喝水時,杯子就會變成會說話的杯子不停說「喝我,喝我啊!」而在上篇提到過,孩子不肯換尿布時,連尿布也可以變成可以說話的玩偶。 書籍 書籍可以擴展孩子的視界,也可以擴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提供孩子扮演所需的語言和內容,有時甚至也會成為扮演腳本的一部份,它也許不是扮演遊戲可見的主角,卻是孩子扮演能力的來源之一。 注意遊戲時的安全 自在的空間以及可以隨時自由取得的扮演道具,可以鼓勵孩子隨時發揮扮演的創意。 孩子在任何空間都可能會開始自己的扮演遊戲,你也許不需要為孩子準備一個特殊的空間,但是要注意空間和物品的安全性。當然,孩子總是不按牌理出牌,所以,不想讓他取得的東西要盡量收好,不想讓他去的地方盡量鎖起或隔開。

奇蜜電子報2Y7M

2014年05月17日
公開
43

培養同理心,為孩子埋下愛與關懷的種子 「同理心」是設身處地在對方立場上體會他的感覺,可說是關懷、助人、分享、公德心及道德感等品格養成的基本元素。要是孩子沒有辦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就等於失去了一顆溫暖、關懷的心,更不用說擁有道德正義感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所以爸媽要從滿足孩子的需求開始,營造愛與關懷的家庭氣氛,並且適時地引導孩子,他就會在被理解接納的同時,學到同理的能力。以下跟爸媽分享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六個教養原則與方式: ■即時回應,滿足需求 當你能即時說出孩子的心情、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有一種被理解的感受,自然會產生安全感及信賴感,慢慢地他也會主動注意別人的需求,逐漸學到同理他人的能力。 ■以身作則關懷生命 當你以身作則去關懷、同理別人,孩子會觀察到你的行為,並會記住這樣的方式。就像孩子受傷時,你幫他貼上OK繃,有天當他發現有人受傷時,也會去找OK繃幫他貼。除了與人相處之外,對所有生命的關懷與尊重也是必要的,你可以提醒孩子要溫柔的對待小動物、試著了解小動物的感受,如此他會更加尊重生命。 ■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和感受,因為當他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會進一步覺察並接納他人的情緒。當孩子大聲笑時,你可以引導他說:「你覺得好玩,你現在很開心對不對」;當孩子發脾氣時,你應該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說:「我知道你很生氣,可是你不應該打妹妹,她會受傷、會很痛。」孩子會從這些對話中,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也能夠學習到解決問題和體諒別人的方式。 ■ 提供孩子與友伴相處的機會 同理心的養成必須從人與人的互動開始。在一起玩的過程中,孩子會看見其他孩子的需求,這正是引導孩子同理的最佳時刻。像孩子在公園的沙坑玩沙時,要是不經意丟沙子,你要立刻提醒他:「媽媽知道丟沙子很好玩,可是這樣會丟到旁邊的小朋友喔!」孩子就會注意到他原本忽略的事,也會想到別的孩子可能因此受傷。 ■讓孩子成為小幫手 讓孩子有機會幫忙是重要的,在幫忙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從中體會對方的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給予最適當的協助。像是請孩子幫睡在沙發上的爸爸蓋被子,你可以先提醒他說:「你看,爸爸在沙發上睡著了。他會著涼喔!請你拿小被子幫爸爸蓋上。」從你的話語中,孩子會發現沒蓋棉被的爸爸會著涼,從中觀察到爸爸的需要。 ■從扮演遊戲中學習 扮演遊戲是孩子體驗他人感受的最好方式,例如你可以偶爾跟孩子互換一下角色,讓孩子當媽媽或爸爸,你當小孩,在他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他會發現當大人其實是不容易的。當孩子能夠逐漸了解爸媽的感受,他就會懂得體諒你或是主動幫忙你。 讚美鼓勵孩子的同理行為 當然別忘了,當孩子表現出同理行為時,要大大的鼓勵讚美他,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正向的、被肯定的,同時會讓對方愉快的,如此同理心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逐漸養成。

奇蜜電子報2Y7M

2014年05月10日
公開
52

教孩子學會自己穿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早就是脫襪、脫衣的高手,不過,要讓孩子自己穿衣服,那難度就高了,兩歲半孩子可以讓他自己穿衣服嗎? 當然沒問題,兩歲半之後,孩子的手部技巧能力越來越成熟,再加上模倣力又強,凡事又都喜歡自己動手做,所以,自己穿脫衣服當然也是孩子想要躍躍欲試的。 這時期讓孩子學習自己穿脫衣服,不僅是讓孩子學會何控制自己的動作,我們更是想要藉由這個機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只是,孩子學會穿衣是一個學習歷程,絕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學會,所以,每天早上起床或洗澡前時,一定要預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練習穿脫衣物,如果老是趕時間或是動手幫他,孩子一定做不好、也可能不想再嘗試。 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在孩子表現不錯時給他具體的讚美,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下,孩子自然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喔! 幼兒學穿脫,輕鬆5撇步! 想幫助幼兒學會穿與脫的自理能力,除了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生理與心理的發展與成熟,日常生活中,爸媽也應該主動提供孩子重複演練的機會。為了讓爸媽協助孩子提升穿脫衣物的基本能力,我們特別訪問了信誼實驗托兒所的陳澤佩所長,以及鼓勵孩子從作家事中培養生活能力的親子作家陳映如,希望以下的撇步,能讓你和孩子在遊戲中一起快樂學習穿與脫。 撇步1 選擇容易穿脫的衣物 想增加幼兒穿脫衣物的正向學習經驗,建議爸媽在孩子對穿脫衣物有興趣,也開始逐步練習時,要依據孩子的能力購買容易穿脫的衣物,以減少孩子學習的挫折感。陳澤佩所長提醒爸媽在選購衣服時,可儘量選擇圖案特徵較明顯,能夠分辨前後、領子開口不會太緊,另外還可選擇釦子較大的衣物、有鬆緊帶的褲子和以魔鬼氈固定的鞋子等,這類型的衣物都能幫助孩子學習得更順利。 撇步2 透過玩具或遊戲作練習 孩子要能自己穿脫衣物,其實手指和手腕靈活度以及手眼協調的能力,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成熟度。針對提升這些基礎能力,陳澤佩所長建議爸媽平常可讓孩子多玩穿「洞洞板」、「串珠」和「黏土」這些遊戲;坊間有些設計了扣釦子和拉拉鏈的遊戲布書,也可作為小小孩的練習工具之一。此外,在玩扮家家酒遊戲時,你可以讓孩子從熊寶寶這類大型絨毛玩具或人形娃娃開始作穿衣練習。 撇步3 以分解動作為孩子作示範 在「做中學」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爸爸媽媽更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當孩子剛開始學著自己穿脫衣物時,一定有很多動作是他做不來的,建議爸媽可將穿脫衣服的動作切割。 ● 穿戴手套時,孩子經常會有多根手指穿入同一個手套洞的問題,陳映如建議爸媽可將手套包覆手掌的區塊向外翻折,孩子便能清楚看見手套洞;等五根手指頭「對號入座」之後,再把手掌區塊翻下來包覆手掌,孩子就能更快戴上手套。 ● 當幼兒學扣外套的大釦子時,陳澤佩建議要先教3、4歲的孩子把釦眼對準大釦子,再以拇指和食指穿過釦眼,抓住釦子後再穿回釦眼,較容易成功;4、5歲孩子的手指靈活度進步不少,當孩子將釦眼對齊釦子套入後,只要再以食指和拇指把釦眼下的另一半釦子拔出來,就能順利扣上釦子了。 ● 為孩子示範時,爸媽也可以編個故事或唱首歌,例如,穿襪子時可以和孩子唸首〈穿襪子〉兒謠:「我會拿著小襪子,套上腳丫子,穿好小襪子,保護腳丫子。」邊做動作邊唱歌,把練習穿襪子的時間變得更有趣。 撇步4 預留充裕的練習時間 由於孩子必須在有限的經驗中摸索,學習如何應用自己的大、小肌肉,順利完成穿脫衣物的動作,反覆嘗試的時間一定會較長,因此,爸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多預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穿脫衣物。如果老是趕時間或是動手幫他穿戴衣物,不僅會讓他失去練習的機會,孩子也會以為自己的能力很差,而失去再嘗試的勇氣。 此外,如果爸媽必須趕著出門,陳澤佩所長建議可提前幫孩子把衣服選好,減少挑衣服的時間,而把多一點的時間留給孩子自己練習穿衣服。 撇步5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和鼓勵 在孩子學習穿脫衣服的過程中,挫折和衝突的發生往往來自於爸媽想插手干預、不願意等待,但孩子仍堅持要自己來。陳澤佩建議爸媽一定要耐住性子,放手讓孩子自己試。因為當孩子自我摸索後再對爸媽發出求救,此時的協助往往會讓他更快掌握解決穿脫問題的要領。

奇蜜電子報2Y7M

2014年05月03日
公開
31

陪伴孩子成長的生活經驗圖畫書 滿2歲之後,孩子懂事多了、帶他外出的機會也更多了。這時,孩子最喜歡探索周遭環境,有很多機會體驗新的事物,做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這時期正是孩子增進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期,在生活中的各種經驗與學習歷程都與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主性養成有密切的關連。 生活經驗圖畫書是孩子的成長伙伴 順應著這樣的發展特性,所以,在閱讀時,兩歲孩子就會特別喜歡與生活經驗有關的圖畫書,只要書中內容是他正在經歷的事,他會想要一讀再讀。這類以孩子的觀點出發,描述孩子的生活經驗與心理狀態的圖畫書,就稱之為「生活經驗圖畫書」。 所以,好的生活經驗圖畫書,必須以孩子的角度與觀點來陳述故事,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與共鳴。當孩子閱讀生活經驗圖畫書時,就像是重新經歷自己的生活經驗一樣,他會認同、模仿和學習書中主角,過程中覺得自己被同理、被支持,並獲得面對新挑戰的勇氣與力量,進而得到自我肯定。 生活經驗圖畫書可分成兩大類 生活經驗圖畫書可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描述孩子的日常生活事件與新經驗為主,另一種則是以孩子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為主題。 生活新經驗:《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 適合小小孩的生活類圖畫書,就不得不提海倫•奧森柏莉的經典之作——《小雷和波波事生活故事》系列故事。《小雷看醫生》的故事,孩子就像跟著主角小雷一起經歷看醫生的歷程,他會知道看醫生會遇到什麼事,也藉由小雷和波波給了自己勇氣,就不再那麼害怕看醫生。而《小雷溜滑梯》故事中,書裡簡單的文字加上細膩的場景,道盡孩子面對新挑戰時的複雜感受:小雷第一次溜滑梯,因為害怕先讓波波溜,最後在爸爸的陪伴下終於挑戰成功,也提供了成人對幼兒感同身受的支持,孩子會知道就算失敗也不須擔心,而逐漸累積了挑戰新事物的勇氣。想知道更多… 生活自理學習書:《小豬穿褲子》 對兩歲孩子來說,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是一連串的學習與挑戰,就像是自己穿內褲這件成人眼中看似簡單的小事,卻是他們得不斷練習的大事。在《小豬穿褲子》這本書裡,每個跨頁就是穿內褲的每個步驟,簡單的文字搭配上小豬搖搖晃晃穿內褲的圖畫,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孩子學習時的狀況。孩子看著書裡的小豬,就像看到了自己,他除了學到該怎麼去做之外,也知道有人能夠同理他、知道這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最後幽默的結局,更輕鬆化解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給了他再次嘗試的勇氣。想知道更多… 生活圖書,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俗諺說「兩歲孩子、貓狗都嫌」,正說明了此時正是親子關係很緊繃的階段。親子透過共讀好的生活經驗圖畫書,讀完後孩子會覺得心滿意足,情緒從中得到抒解;爸媽則在書中像是看到了自己孩子一樣,瞭解孩子是多麼地努力地嘗試每一件事,而書中成人角色更是給了爸媽好的示範,知道如何去支持、陪伴孩子的成長,可說是一舉數得。

奇蜜電子報2Y7M

2014年04月26日
公開
42

咦!寶寶發現影子了?影子遊戲樂趣多 你家寶貝發現過自己的影子嗎?很有趣的,影子雖然和我們形影不離,但小小孩卻不一定發現影子的存在。 影子,是自己的延伸,受到光線角度的影響,影子就可以任意改變,對於2歲半活潑好動的寶寶而言,會是一個極為有趣的親子活動。在陽光或路燈底下玩影子遊戲,讓他找一找自己的影子,試著改變自己的動作、再觀察影子的變化,透過這些遊戲,孩子可以感受、探索影子的特性,影子會一直跟著物品、影子會因光線改變方向大小等,此外還能認識身體部位、促進大小肌肉發展,好處多多喔! 此外,如果你家寶貝睡覺時會怕黑,利用小夜燈和玩影子遊戲會是很適當的睡前遊戲,可以用手變化成各種動物、或是相互模仿手影造型,這些影子遊戲所帶來的愉悅氣氛會讓他忘記害怕的情緒,讓孩子可以安心入睡。 親子遊戲-和影子玩遊戲 你家的孩子,是什麼時候發現影子的存在?或者他還沒有覺察到影子的跟隨?其實,每天緊跟著我們的影子,也能成為遊戲的好夥伴。在人行道上,和地上的影子玩一玩追逐遊戲;落地窗邊,對著斜斜灑落的午後陽光,大手和小手一起比畫,演出一場影子劇,都能讓親子關係更溫暖、更甜蜜。或是在夜晚,把燈全部關掉,在一片漆黑中,拿出手電筒來玩,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氛圍和趣味呢! 活動1:影子在哪裡? 對小小孩來說,發現影子的存在,會讓他感到十分驚奇。 ● 你可以說:「你看,地上有黑黑的影子呢!」引導孩子發現影子的存在。 ● 等孩子注意到影子以後,你可以改變換你的身體姿勢,讓影子跟著你一起變化,讓他可以觀察到影子會跟著身體改變。 ● 請孩子摸一摸影子,讓他體驗影子「看得到卻摸不著」的特性。 活動2:影子模仿秀 請孩子一邊看著影子,一邊動動身體,讓他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影子間的奇妙聯結。 ● 請孩子找出自己的影子,再跟孩子說:「影子是你的跟屁蟲,你做什麼,他都會學你喔。」 ● 請孩子試試看,隨意改變身體的姿勢,看看影子會不會真跟著改變,例如,把雙腳分開,或是跳一跳、揮動雙手……。讓孩子透過親身的體驗,發現影子真的會模仿他的動作,而了解影子的特性。 活動3:影子小劇場 有趣的手影,加一點想像和創意,再配上情節和對話,就能演出一場好玩的影子劇。 ● 先從簡單的手勢開始玩起,像是用雙手打個叉、打個圈,讓孩子可以感受自己的手勢和影子之間的關係。 ● 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手影,像是伸出一根手指頭的「毛毛蟲手影」、手比剪刀的「兔子手影」,或是雙手張開的「蝴蝶手影」。 ● 簡單的情節,就能讓小小孩感受影子劇場的魅力。比如說,你可以做出蝴蝶的手影,和孩子的兔子手影打個招呼:「你好,今天天氣真好,一起出去玩吧!」 ■ 給爸爸媽媽的小叮嚀:這些看似簡單常見的手影,對小肌肉動作發展還未純熟的小小孩來說,要跟著做並不容易。鼓勵孩子多試一試,如果做得不是很像,也沒有關係喔! 活動4:小小燈光師 能在黑暗中發光的手電筒,彷彿有著神奇的魔法,讓小小孩愛不釋手。 ● 你可以說:「用手電筒的光瞄準媽媽的手,這樣子牆上就會出現手影喔!」 ● 你的手可以一邊玩邊靠近手電筒,比方說:「現在小狗要變大!」讓小小孩感受手離光源越近時,影子就會越大的特性。 ●還可以讓孩子試試看,當他移動手電筒時,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給爸爸媽媽的小叮嚀:有一些小小孩比較怕黑,在把燈光全部關掉以前,記得先打開手電筒的燈光,會讓孩子比較有安全感。如果孩子還是會害怕,也不用勉強孩子非得要在黑暗中玩,不妨到戶外的陽光下玩影子遊戲。 活動5:踩月亮比賽 手電筒的光線投射在地板上,很像圓圓亮亮的月亮,一起來玩踩月亮的遊戲吧!。 ● 對孩子說:「你看!月亮跑到地上了。我們來比賽,看誰可以先踩到月亮?」鼓勵孩子試著踩踩看! ● 移動手電筒,讓孩子可以追逐地上移動的月亮,這樣子他會覺得很有意思。 ● 問問孩子:「你想不想和月亮一起散步呢?」讓孩子拿著手電筒試試看,能不能讓地上的月亮,跟著他一起走。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4月19日
公開
52

帶孩子出遠門,該注意什麼? 兩歲半之後的孩子已經累積不少外出經驗,也比較能感受出遊的樂趣,因此,爸媽可以試著安排較遠或過夜的親子出遊行程,只要依據以下提醒,準備充分、安排得當,就能和孩子輕鬆出遊、玩得愉快。 遠行前的準備工作 *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在出遠門之前,要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告訴他要出門多久、會到什麼地方、要搭乘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把跟這次行程有關的影片、圖片、圖畫書或玩具拿出來和孩子討論,讓他有所期待。 *打包行李的訣竅 孩子很會流汗又常不小心弄髒衣服,所以衣物一定要多帶,隨身行李也要放著一、兩件替換;此外,孩子常用的藥品也要隨身帶著,還有外用的優碘、紗布、棉花棒、ok繃、防蚊液、蚊蟲咬傷藥膏等等,以備不時之需;當然,別忘了孩子睡前儀式所需物品,像是:依附物(小布偶、小毯子)、睡衣、圖畫書等,可以幫助孩子在外安然入睡。 *孩子的專屬背包 給孩子一個外出專屬背包,讓他自己決定包包裡要放些什麼,並由他隨身帶著。當孩子在旅程中覺得無聊時,就能從包包拿東西出來玩。更重要的是,打包的過程中,孩子會對即將出發的行程充滿期待。 行程中的注意事項 *自行開車 vs .大眾交通工具 帶小小孩出遠門,如果自己開車,行程安排比較有彈性,也不用擔心妨礙他人。不過,要是路程較遠或只有一個大人帶著孩子,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則是比較方便的選擇,也能趁此機會教導孩子乘車禮儀。 *過夜時的車程安排 在外頭過夜,在車程的安排上,如果一下車就要孩子準備上床睡覺,他通常會睡不好。因此,盡量在晚餐之前抵達目的地,好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熟悉陌生環境、產生安全感。 *讓車上時間更有趣 小小孩在車上吵鬧、發飆,通常是因為肚子餓、疲倦或是無聊。因此,你可以隨身帶一些容易消化的點心,孩子餓了就可以吃。記得讓孩子帶著心愛的娃娃或依附物一起上車,他會比較安定;如果孩子累了,就讓他睡一覺、休息一下。如果是開車的話,記得每隔一段時間暫停一下,讓孩子下車活動身體。要是怕孩子無聊,可以準備一些只有在車上才能玩的玩具,孩子會覺得新鮮而玩的比較久;另外,播放他愛聽的音樂CD或故事CD,也是排解無聊、放鬆心情的好方式。 在外安撫孩子的妙方 *別讓孩子太疲累 當出門時間增長,作息與在家不同時,孩子容易因睡眠不足或肚子餓而哭鬧,所以外出安排,盡量以孩子平日的作息為原則。如果孩子因為疲累而鬧情緒,這時爸媽記得找機會讓孩子休息,給孩子擁抱安撫、哄他入睡。 *父母冷靜不妥協 出門在外,孩子難免會受到吸引,吵著買玩具開始哭鬧、耍賴,爸媽千萬不要因為怕丟臉就滿足他,等孩子哭累了自然會停止。要讓孩子知道「吵鬧對爸媽是沒有用的!」,建立起明確的規矩,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制。 *延宕滿足 1歲以上的寶寶就已經有延宕滿足的能力,而且會隨著年紀增長延宕時間,爸媽可以跟寶寶商量:「如果你不哭,爸爸就變出玩具給你。」或者「乖喔,再等一會就可以帶你去吃好吃的東西。」 *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鬧情緒一直無法安定下來,最快速有效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假使孩子喜歡火車,爸媽可以指向草地的石頭說:「你看,那裡有好多石頭,可以排成火車耶!」假使孩子愛玩扮家家酒,這時爸媽可以說:「有好多石頭耶,我們來煮石頭湯吧!」讓孩子不再執著於當下的情境。 返家後的收心操 *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 返家後,要盡快讓孩子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作息。如果出遊時,就已經盡量減少孩子作息的改變,返家後需要調適的時間就越短。 *回顧旅程中的美好記憶 帶著孩子一起整理旅程中的紀念品,或是一起看著出遊的照片、影片,聊聊旅程中發生的趣事,不但增進了親子關係,美好的記憶也會讓下次出遊更加順利。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4月12日
公開
44

從遊戲中,教小小孩學會點數 科學家告訴我們:嬰兒已經具備基本的數量分辨能力,並能做簡單的加減運算。不過,要一個小小孩學習從1念到10、真正會點數東西的數量,則是另一門學問。 「唱數」和「點數」並不同 當小小孩尚未建立「數」與「量」一對一的概念之前,如果問他有幾個時,他會數一數,然後隨口說出一個數字。換句話說,當他念「1、2、3……」,只是在「唱數」,並不表示他已經會數數,瞭解數字的實質意義。 要真正會數東西的數量,孩子必須先了解:口中的「1」代表著這一件物品,旁邊的另一樣就是「2」;一樣東西只能數一次,直到每樣東西都被數過為止;此外,他還必須知道數到最後的那個數字,就代表的是物品的總數量。 從遊戲中,自然而然學習點數 兩歲之後,孩子開始有一對一的概念,如果要讓他學會點數,最好就是用遊戲的方法、生活的例子,讓他透過實際的操作和體驗,就能自然而然理解前面所說的各種原則。以下提供給爸媽五種有趣的生活點數遊戲: 遊戲1:善用生活用品 生活周遭有許多孩子感興趣的物品都有數字序列,譬如電梯、電話、日曆等。當孩子拿著電話亂按時,爸媽可以順口在旁念出他手中正在按的鍵,或是自己按照順序邊按邊念;上下電梯時,邊指著數字邊念給孩子聽,他既可以學認字,也能熟記數序。 遊戲2:用身體玩點數 身體也能玩數字,譬如兩個眼睛、耳朵和鼻孔,以及10根手指頭。爸媽可以和孩子面對面,或對著鏡子數著:「媽媽有1個、2個,兩個眼睛;你也有1個、2個,兩個眼睛。」另外,爸媽可以邊數、邊教寶寶怎樣用手指比1到10,還能教導孩子基本的加減概念:「1個再多1個,就變成2個;2個再多1個,就變成3個。」。 遊戲3:唱歌也能學點數 有些兒歌的詞句裡就含有數數,可以幫助孩子牢記數字順序,譬如「10個印地安小孩」「我的朋友在哪裡」或是「一角兩角三角形」,爸媽可以邊唱邊配上動作,以加深孩子印象。 遊戲4:邊閱讀邊點數 書本除了頁碼有數字,有些圖畫書也能幫助孩子數數,像是《好餓的毛毛蟲》(上誼)或者《月亮微笑了》(上誼)。平常手邊的DM或書籍也常出現數字,爸媽可以抱著孩子一起閱讀,數著圖片裡的動物、水果有幾個,也能認識數字符號。 遊戲5:分派任務給小幫手 兩歲多的孩子喜歡當爸媽的小幫手,因此可以分派給他一些簡單任務,譬如:請孩子幫忙「抽2張衛生紙」;玩積木或串珠時,請孩子「拿出3個紅色的方形」;問他要吃多少顆葡萄,請他自己數好並放在碗裡。當孩子達成任務時,他也學會點數了。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4月05日
公開
45

寶貝跳啊跳∼身體動作的大躍進 孩子兩歲半了,爸媽有發現孩子會跳躍了嗎?研究報告顯示,幼兒在約十八個月大時,就可藉著大人的輔助從樓梯或箱子往下跳;但要當幼兒能自地面向空中躍起,才算真正的跳躍動作。 由於跳躍的動作停留在空中的時間較長,因此相對於跑步,跳躍需要更強壯的腿力來推動身體離開地面,因此發展的時間會比跑步動作遲緩。一般而言,兩歲的幼兒已能以單腳推動自己往前並向上飛躍,且用另一隻腳著地,完成簡單的跨跳動作。而較成熟的跳高(直跳)及跳遠(立定跳)的動作則要到四、五歲時才能達成。 跳躍的練習 跳躍的形式有許多種,包含了單腳跳、側併跳、跨跳、垂直跳及立定跳等,雖有許多形式,但大部分的跳躍動作,都需具有良好的雙臂帶動起跳的動作、空中身體平衡的能力,及膝蓋彎曲的落地動作。 可讓幼兒以雙手向上擺動帶動身體進行起跳動作,及以雙腿分開屈膝進行落地動作,讓他們感覺不同動作形式的差異(一般常見幼兒以雙手緊貼身體起跳,及以雙腳併腿直膝的方式落地較不適宜);或利用不同的器材如報紙、繩子或膠帶,黏貼在地板上,設定幼兒跳躍練習的高度或遠度,讓他們嘗試不同型態、距離的跳躍方式,對其跳躍動作的發展都助益良多。 和孩子一起遊戲 幼兒時期的跳躍動作發展,對他們日後學習各種運動技巧的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如跳箱、跳遠、跳高等,但若讓孩子做太多、太難或太複雜的動作,不但會讓他很快就對這個動作失去興趣,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自信心。唯有適性的發展,陪他多嘗試、練習,孩子才能順利地完成每個動作。別忘了和孩子一起遊戲、一同成長,共享其中的樂趣。 遊戲一:地墊跳跳跳 先將地墊直排,讓孩子順著每個地墊依序往前跳躍。如果孩子已經可以直線連續雙腳跳躍時,可以試著讓他單腳跳;或讓他自行排列地墊的位置,增加跳躍時的變化性及難度,提高遊戲的趣味。 進行「地墊跳跳跳」時…… ◎如果孩子還不太會跳躍,先讓孩子練習原地跳躍,並示範、提醒給孩子「膝蓋微蹲」的跳躍技巧。 ◎剛開始玩時,連續跳躍的次數不要太多,大約一到三次即可,中間可以停下來稍微休息。 ◎地墊的間距不要太大,等孩子能夠掌握跳躍的技巧以後,再加大地墊的間距。 遊戲二:彩色地墊跳 選擇不同顏色的地墊,將地墊兩兩排成方形,爸爸媽媽和孩子輪流喊出顏色後,再跳到指定顏色的地墊上。 進行時「彩色地墊跳」…… ◎請爸爸媽媽選擇顏色鮮明且差異較大的地墊,讓孩子在跳躍時容易辨認。如果兩種顏色的地墊遊戲,孩子已經能玩得很好,可以再試著增加地墊的顏色。 ◎遊戲進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說:「水裡有鱷魚,牠肚子餓了,小心喔!要跳到葉子上,不要跳到水裡。」多加一點點想像在遊戲的過程中,讓孩子覺得更有趣,會更投入於遊戲中。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3月29日
公開
50

和爸爸一起快樂玩體能! 你家寶貝比較黏媽媽?還是黏爸爸呢?雖然多數的孩子跟媽媽較親密,不過千萬不要忽視爸爸在教養上的角色。 研究發現,小小孩就會對爸爸媽媽表現出不同反應。和媽媽在一起時,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動作會比較溫和;但爸爸出現時,他會興奮地手舞足蹈,表現出想要跟爸爸玩的樣子。相較於媽嗎,爸爸的體力好、力氣大、反應快等特質,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所以,各種體能活動不論是飛高高、轉圈圈或是把孩子高舉到肩頭上,孩子都會因為爸爸的保護與投入而玩得更安全、盡興。 你家寶寶快2歲半了,體力無限,建議媽媽們多多鼓勵爸爸運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這樣不但孩子能感受到爸爸的愛意,爸爸也會覺得樂在其中。比較沒有壓力。 小火箭,要起飛了! 孩子的活動量很大,所以大肢體的動作遊戲最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但可以增加肢體的協調性,還能促進動作的敏感度。 簡短、押韻的念謠搭配上有趣、動感的大肢體遊戲,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還能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並統合了情緒與肢體發展,讓親子互動更加親密,每個孩子都能在念、唱、玩、跳之間快樂成長。 從遊戲看發展 平衡感是由前庭平衡覺(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視覺、肌肉運動覺三者共同作用而成。當孩子六個月大之後,可以開始連結、統合這些感覺訊息,逐漸學習控制身體的平衡。 藉由搖擺、旋轉、跳躍這些動作,可讓幼兒體驗到不同的空間方位,將有助於前庭系統、平衡感的發展,還能使得動作與反應更敏捷,對於情緒穩定度、學習能力也有幫助喔! 給爸爸的貼心叮嚀 ● 由於這些遊戲都需要較強的臂力,所以很適合爸爸與孩子共玩。 ● 請先為自己與孩子暖身,您可以將孩子從腋下提起,輕輕地左右搖晃,讓他適應高度和搖晃的感覺,再開始進行遊戲。 ● 這些大肢體動作遊戲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所以進行遊戲前,請清空地面上可能造為危險的物品,或是放些軟墊、抱枕在周圍,以確保遊戲的安全。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22日
公開
42

別成為孩子創造力終結者 三歲前的孩子具備了許多「高創造力」人格特質:好奇、喜歡觀察、思考自由、富有彈性、勇於探索、不停發問、樂於動手嘗試等,而且很快樂、精力充沛、不擔心失敗,也不受規範所牽制。這些特質看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與發現者,也是有各種千奇百怪想法的創意大師,好奇心是他的靈感來源,觀察力是他的創作能量,想像力是他的翅膀,在他沒有包袱的廣闊世界裡,不經意的童言童語或是小動作,都可能是成人眼中絕佳的創意點子。 不過,當孩子逐漸長大,這樣的創造力似乎開始減退。事實上,一個被認為有創造力的孩子,其實反應了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觀,如果爸媽常對孩子說 「不可以」、「快一點」或是「你不懂」之類的話語,都可能終結孩子的創造力。以下我們整理出四個父母常見的教養迷思,並請爸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讓孩子有機會發揮他的想像與創意! 迷思:常對孩子說「不可以」 其實:允許犯錯才有創意 或許是擔心孩子受傷,或許有時是怕麻煩,當孩子正準備大展身手、往外探索時,我們常說「不可以」,阻止孩子繼續嘗試。對小小孩來說,自由探索是增加生活經驗的方式,也是滋養創造力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總是給孩子很多限制與規則,不准孩子犯錯,都會讓孩子覺得挫折、變得畏縮,甚至不敢嘗試,如此他就沒辦法體會發現與創造的喜悅。 迷思:總是要孩子「快一點」 其實:有留白才有創造力 這是一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時代,大人們的步調總是非常急促,也因為老是在趕時間,所以常常必須打斷孩子正在很專心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嗎?科學上很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坐車……這些被認為「無所事事」的留白時間裡突然靈光乍現的。因為,有留白時間才能讓人自由的聯想,也才能激發創造力。 所以請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自由或留白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想做些什麼,也許他想玩玩具、閱讀或畫畫,甚至有時想發發呆、天馬行空的聊聊天也很好。或許就在這些留白的時間中,孩子的創造力已經在無形之中滋長。 迷思:老是為孩子「打分數」 其實:保持開放欣賞的態度 開放的家庭氣氛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基本條件,你必須有顆開放的心及用欣賞的態度去看孩子的表現,不要老是對孩子說「這樣好像不太對」、「這樣會更好」,去評價孩子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心中出現「別人會怎麼打分數?」的聲音,而害怕去多嘗試,當然也很難享受創作過程中樂趣與成果。 因此,支持尊重孩子的創意、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加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都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自信更有創意。 迷思:告訴孩子「不要問」 其實:發問可以引導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要件。若你總是阻止孩子發問,或是要求孩子給你標準答案,不但侷限了孩子的想像力,標準答案更會讓孩子停止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當孩子發問時,請重視孩子的疑問,千萬別因為回答不完的問題而不耐煩。當你回答問題時要有技巧,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更不要只有一個答案。 除了,鼓勵孩子問問題,你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引導孩子觀察、假設、思考的發問者,像閱讀《好餓的毛毛蟲》時,你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毛毛蟲要吃東西?」、「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你想吃些什麼東西?」問了問題之後,記得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而這樣發問、思考與回答的一連串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統整經驗,也是激發創意的方式喔! 創造力是一個驚喜,驚喜是沒辦法預期的,所以請給孩子多一些時間、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你自然會看見一個有自信、有創造力的孩子。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15日
公開
42

寶寶會用「行動」表達吃醋的情緒 孩子愛吃醋的行徑,你一定不陌生吧?!無論我們抱別的孩子、小動物,或是爸媽互相擁抱時,孩子都可能出現抗議的聲音或行動。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表現已經分化得很細膩,像「吃醋」這種包含害怕、生氣、渴望關愛的複雜心情,早在孩子兩歲之前就很容易自然會表露出來。 只不過,每個孩子「吃醋」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反應比較激烈的孩子,只要感覺爸媽的愛被分享時,他就會想盡辦法表達自己的不滿,通常都是先出現哭鬧,嚴重一點時,甚至還會出現拉扯、動手打人,以企圖表達抗議、並將對方拉離父母的懷抱。我們面對孩子因嫉妒而出現的攻擊行為時,千萬不宜過度反應或是故意去激怒孩子,否則孩子的醋意會更深。 為了要打破孩子愛吃醋的惡性循環,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經常用肢體語言、或是口頭語言讓孩子你有多愛他,這些源源不絕的「愛的保證」才是化解嫉妒的最佳策略。 談兩歲孩子的情緒表達 二歲大的安安有許多填充玩偶,其中一隻「熊寶寶」更是她的最愛,有時看她很溫柔的學著媽媽的樣子,拿奶瓶餵牠,家人都覺得有趣。這一天,安安抱著熊寶寶到房裡找媽媽,媽媽正在餵妹妹喝奶,看了安安一眼,沒說什麼又繼續低頭餵奶,過了一會兒,媽媽聽到客廳傳來奇怪的聲響,跑出去一看,卻看見安安猛力的把熊寶寶向地上一丟,兩腳還踩上去,使勁地踩……。 也是一種進步哦! 其實許多二歲左右的孩子,都可能會出現像安安一樣的行為,這表示他們已能利用象徵性的方式--行為,表達內在的情緒及感覺了。 在此之前,一個一歲大的孩子,只會用最直接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需求︰如果餓了、累了,或是難過,他會哭;如果還想留在遊樂園玩不想回家,他會賴在地上不走或尖聲哭叫。 然而,一個二歲大的孩子,已經進一步能感受到自信、焦慮、害怕、嫉妒、關心……等更為複雜的情緒,只是,由於語言發展上的限制,這時候他還沒有辦法「說」出來,只能藉由一些「行為」來表達這些他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 最需要爸爸媽媽的瞭解 孩子這種表達情緒的象徵性行為,除了表示他在發展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成為一個有獨特情感、思想的小人兒之外,更表示了他們需要爸媽的幫助--由於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需要爸媽幫助他們瞭解、知道自己心裡的感覺,還有,如何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 爸媽在處理二歲孩子的情緒問題時,有二個重點需要特別注意,讓孩子知道︰第一,感覺沒有所謂好的或壞的,都是可以表現出來,可以被接受的;第二,不論有什麼事情讓他感到生氣或不高興,他都有能力控制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二歲孩子的這種象徵性行為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您的孩子表達憤怒和嫉妒的方式,和安安一樣,您首先要做的,就是緩和他的情緒,例如告訴他︰安安覺得生氣是嗎?要不要過來坐在媽媽旁邊,等一下媽媽說故事給安安聽,安安就不會生氣了。讓孩子知道你瞭解她的感受。 告訴孩子他的感覺是什麼 待孩子平靜下來後,您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剛才的感覺是「什麼」。正如同每個東西有一個名稱,每一種不同的情緒也有它的「名字」。在上述例子中,您可以對孩子說︰「你一定很生氣,才會把熊寶寶丟在地上,還用力踩它。」 接納他、回應他 另外孩子有時出現的退化行為,像變得跟寶寶一樣黏人、容易發脾氣、只肯用奶瓶喝奶等,也是一種象徵性行為。這種行為傳遞的訊息是︰孩子對目前的處境感到不安、焦慮,需要你像以前一樣的保護、照顧他。這種情形通常會發生在搬新家,或家中新添了小寶寶之後。 一旦孩子出現退化行為,與其嘲笑他「那麼大了還像妹妹一樣……」,倒不如理解他的焦慮,容忍他暫時「孩子氣」的行為,等待他重新找回自信,這樣對孩子會更有幫助。 正視孩子所表現的情緒,並給予正向而積極的回應。孩子不僅從你的態度中學會接受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認知,幫助他在人生的路程中,走得更快樂、更有自信。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01日
公開
64

幫助孩子學說話的圖畫書 兩歲之後,孩子的語言表現通常會讓爸媽感到十分驚喜。滿兩歲的孩子已經會用兩、三個詞彙組成句子,和成人進行簡單的對話;還會回答像是幾歲、叫什麼名字等簡單的問題;喜歡模仿、重複說出聽到的話,並在遊戲或閱讀中反覆練習。兩歲半之後,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完整,會說出三個詞以上組合的句子;特別喜歡問「什麼?」、「哪裡?」、「為什麼?」;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的犯錯機率逐漸減少;對於自己熟悉的故事,也會用背的或參雜自己編的情節講出來。 兩大類協助孩子學說話的圖畫書 面對「多話」的兩歲孩子,圖畫書是孩子練習說話、擴展說話力的最佳媒介,其中又以預測性圖畫書,例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以及念謠圖畫書,例如:《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對於這年齡孩子的語言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預測圖畫書的經典:《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是一本句型模式重複的預測性圖畫書,整本書運用了重複的一問一答句型:「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隨著每次翻頁、新角色的登場,置換句子中的「顏色」和「動物」。 這類型的預測性圖畫書有著重複且有節奏感的句型,只要和孩子共讀過幾次之後,他就能跟著成人一起念出下一頁內容的片段。因此,和兩歲孩子共讀這本書時,念到句中顏色或動物的前一個字時,爸媽可以故意拉高音調、拉長聲音並停頓,以鼓勵孩子主動說出顏色或動物(像是「棕色『的——』」);等到對故事內容更熟悉時,甚至有些孩子可以用相同的句型,編念出自己創作的內容。想知道更多… 念謠書增加口語學習:《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 簡短、有押韻的念謠,讓人非常容易朗朗上口,可說是兩歲孩子的最愛。這類念謠圖畫書孩子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節奏與韻律,增加了對字音的區辦能力,可說是語言學習的最佳啟蒙書。 念謠的內容鮮明、富有節奏感,總是讓孩子不知不覺中想要跟著「動」起來,運用這樣的特性,《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隨著念謠詞義搭配以人物為主角的圖畫,還設計了手指動作或大肢體動作遊戲,因此非常能夠吸引孩子閱讀。而當孩子透過動作、圖像以及語言的連結,能夠更深入理解念謠的內容,進而激發孩子的語言創造力,依樣畫葫蘆地創作出自己獨特的念謠內容,可說是一舉數得。想知道更多… 好書可以同步提升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閱讀」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嘴巴念出來。運用語言特性所創作的預測性圖畫書和念謠圖畫書,對於正在快速發展語言能力、對各種語言特質都很敏感的兩歲孩子來說,是最棒的語言學習素材。更重要的是,親子透過共讀此類圖畫書,孩子能夠很快累積成功的閱讀經驗(例如:記得書裡的內容,能跟著大人念出來;或是可以補白,甚至創作新的內容),不但增進了孩子對使用語言的自信心,更同步提升了閱讀的能力。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22日
公開
51

套杯玩具的神奇學習效果 套杯是屬於認知類的玩具,除了有趣好玩之外,同時也可以透過遊戲的過程,讓孩子獲得各種基礎的認知概念,例如大小、序列、記憶等。此外,有非常多的研究都指出,爸媽詳盡的語言描述以及和孩子的豐富對話,不但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更能讓孩子對周遭事物的特性有更多的認識,促進概念的形成。 所以,在玩套杯遊戲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將正在進行的活動,以及發生的因果關係,跟孩子描述說明。像是孩子玩套杯遇到困難時,可以提醒孩子「因為杯子比較大,所以套不進小的杯子」。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玩,不但增加了遊戲的樂趣,還能將玩具的學習性延展到極致呢! 好玩的大小套杯 五個大小不同的彩色杯子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呢?疊成高樓大廈,排成小火車,或是拿起杯子玩「乾杯」的扮演遊戲,都能讓孩子一玩再玩、充滿興趣!這些大大小小、色彩豐富的套杯,不僅吸引孩子,在多樣的遊戲玩法中,他會不斷嘗試、反覆操作與比較,逐漸察覺比較大小和序列的概念。現在,趕快準備好家裡的套杯遊戲,和孩子一同探索、發現套杯的樂趣吧! 扮演遊戲 將大大小小的套杯放在桌子上,先讓孩子自由的玩,再一起和他玩扮演遊 戲。 ■ 當你和孩子各拿起一個杯子時,你可以說:「哪一個杯子比較大呢?」或說:「喔!你的杯子比較小,媽媽的杯子比較大。」再跟孩子一起「乾杯!」 ■ 透過玩扮家家酒的遊戲中,可以讓孩子自然地學到杯子大小及顏色的概念。 序列遊戲 邀請孩子把套杯排成一列火車,對孩子說:「小火車要出發囉!」 ■ 當孩子試著把套杯排成列時,你可以問他:「大的排前面, 還是小的排前面呢?」 ■ 你也可以示範一些比較大小的用語,例如:「紫色的最小,排在綠色的後面。」也能提醒他觀察套杯的大小序列。 記憶遊戲 孩子十分喜歡玩「躲貓貓」,用大杯蓋住小杯,讓孩子猜一猜,當孩子打開杯子的那一剎那,他會露出驚訝的表情。 ■ 先將所有套杯倒蓋,用大杯蓋住小杯,請孩子記得藏起來的杯子,再隨機移動位置,然後跟孩子說:「猜猜看,紫色的杯子藏在哪裡呢?」 ■ 打開杯子前,孩子等待是否猜中的緊張感,會讓他想要一玩再玩。 ■ 當然還可以請孩子負責把杯子藏起來,換你來猜一猜。 收納遊戲 孩子試過把小杯子藏在大杯子裡後,接下來,他還會發現所有的套杯都可以收納進去! ■ 把所有的杯子轉成杯口朝上,將小杯子放進大杯子,對孩子說:「咦?小杯子放進去了。」鼓勵孩子試著把所有的杯子通通裝在一起。 ■ 在他嘗試的過程中,你可以問孩子說:「還可以再放一個杯子進去嗎?」或是「這個杯子太大了,放不進去。」鼓勵孩子再試試看。 ■ 孩子會從操作中,逐漸觀察到杯子彼此間的大小關係。 堆疊遊戲 套杯除了往杯裡頭裝,還能往上疊高,玩堆疊遊戲! ■ 當孩子試著把套杯往上疊高時,你可以鼓勵他說:「你能再疊高一點嗎?」 ■ 遊戲時,你可以適時提醒孩子說:「這個杯子疊上去,好像會搖呢,你要不要試試別的杯子?」讓孩子透過操作發現:原來要循序放上比較大或小的杯子,才能越疊越高。 ■ 不論孩子選擇杯口朝上或朝下來疊,都能從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與自信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15日
公開
53

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四種方法 相較之前,孩子現在的語言能力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發現孩子學會了一些新詞彙,不但讓我們覺得驚訝與驚喜,更是有成就感。 不過,仔細去聽,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能說的詞彙還是很有限,而且還常會用同一個詞來概括所有類似的事物,如:他總是用「狗狗」或「喵喵」來稱呼所有四隻腳的動物;或是看到蘋果掉到地上,會說出「蘋果跌倒了」這類有趣的句子。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是孩子的「解碼器」,往往要透過你的講解,旁人才能瞭解孩子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此外,除了學習新詞彙之外,兩歲半孩子也在學習使用「你、我、他」這些代名詞,但是他常會搞錯該用哪個,最常見的就是把別人對他的稱呼用在自己身上,如:原本想說「媽媽抱我」,卻說成「媽媽抱你」。所以,請不要太心急而嚴厲地糾正孩子的錯誤,畢竟代名詞的轉換對孩子來說仍稍嫌困難,犯錯是在所難免,相信再過幾個月的練習,孩子自然會表現得更好。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提供一個豐富且有品質的語言和閱讀的環境對幼兒學習是利多。多和他對話、多唸書給他聽,可以增加他的詞彙和認知能力的運作。說話對幼兒來說不只是溝通,也是練習思考和各種語言形式的時候。父母與照顧者要鼓勵孩子說,更要容忍他的多話。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一、說給孩子聽 幼兒學說話,從聽話和模仿開始。父母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聽覺,提高聽音能力和語感,例如:常常找孩子聊天,多和孩子說說話;陪孩子聽錄音故事、聽廣播節目;甚至帶著孩子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像風聲、雨聲、雷聲,或是聽聽大海的聲音。還可以引導孩子仔細聽小動物的聲音,然後鼓勵孩子模仿、想像。在聽的過程中,同時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聆聽習慣,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 二、鼓勵孩子說 或許有些爸媽會想,提供孩子「多聽」的機會不成問題,但是該如何讓孩子多說話、說好話?其實,只要善於誘導,讓他說話的機會也不少呢。例如: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在堆積木時,說說自己想堆成什麼,每塊積木為什麼要這樣放?堆完後,還可以讓他評論一下自己做得怎麼樣。或者,帶孩子去商店買東西,如果他需要什麼,可以鼓勵他自己對服務生說,也可以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互動中多開口說話。凡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事,只要是孩子能勝任,就鼓勵他用自己的語言去嘗試表達。 平時在家裏,爸媽可以根據生活情景即時地提出一些話題,例如:吃飯時,可以問問孩子,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在什麼地方吃過?趁著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問問這一天在幼兒園做什麼?這樣一來,隨著回憶的開始,孩子的「話匣子」不就打開了嗎?你將發現,只要願意用一種平等、耐心的態度傾聽,孩子自然也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的。 三、腦筋急轉彎 因為語言與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1.聯想 初期可以透過單字組詞的遊戲,訓練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運用及聯想,為語言的連貫和整體運用作準備。例如大人說「綠」,孩子可回答:「綠色、綠葉、綠燈、綠衣服、綠鉛筆」。 2.描述 接下來,可以嘗試「描述物品功用」的練習。例如爸媽說:「手錶可以做什麼用?」或許孩子回答:「手錶可以用來看時間的。」藉由描述不同事物的功用,能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3.相反詞 還可以採取活潑的形式與孩子進行反義詞對話。例如,爸媽說「高」,孩子答「低」;爸媽說「開始」,孩子答「結束、最後」。這樣的遊戲不僅對豐富孩子的辭彙量有所幫助,而且也促進他創意思考。 四、說故事 除了這些有目的的語言遊戲之外,「說故事」也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爸媽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問問題 首先,在講故事前預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例如,在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聽完故事後你要告訴我「金魚為什麼要幫助老漁夫?」如此提醒他可以有目的地去聽,學習主動地聽明白、聽清楚。 故事講完後,也可以問些問題延伸。當然,提問題也要恰當,必須能夠引導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地「是」或「不是」來回答。「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這類開放式的提問,能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培養孩子認識情境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編故事 另外,我們可以啟發孩子重新編故事的結尾。我曾經看過一位幼兒教師講《烏鴉和狐狸》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通常在烏鴉受騙上當之後就結束,老師卻提了一個問題:「烏鴉怎樣才能把這塊肉奪回來?」這下,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烏鴉哇哇地叫,請來一群小蜜蜂。蜜蜂把狐狸刺得滿臉都是包,肉就奪回來了。」有的說,「烏鴉看到狐狸把肉銜在嘴裏,就對狐狸說:『這塊肉有毒,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裏去呢。』狐狸一聽,嚇得『呀』的一聲,肉就掉下來了,烏鴉一口叼著肉飛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不錯!一旦思維啟動,語言表達也就展現出來了。 還可以讓孩子編故事,聽完故事後,要求他把主角、環境稍稍改變,但情節不變,自編成另外一個故事。關鍵在於孩子編故事過程中,能否運用原來提供的語言模式來組織成自己所要說的話。孩子如果經常接受這樣的挑戰與練習,可以從優質的故事中學到大量詞彙、正確的句子和語法,使口語更流利、更符合語用。 抓住一切可以引起孩子興趣的機會吧,即時地引導孩子說話,與孩子交流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08日
公開
42

小小孩的專注力 許多父母都很擔心,小小孩現在的「不專心」將會影響日後的學習成果。不過,嬰幼兒的專注力有一定的發展進程,孩子真正的專注力表現,有時往往與父母所認定的「專心程度」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通常都會高估孩子該有的專心時間,你所認為的「不專心」,往往正代表了孩子積極的探索與學習。所以,讓我們先從孩子的發展觀點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才能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養策略。 0-2歲的專注力特徵 孩子在二歲之前,每聽到一個新聲音、看到一個新影像、摸觸到一個新感受,在腦袋裡就會形成新的連結。這些豐富的經驗,就成為負責智力發展的腦區——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最為重要的刺激來源。但是,這些刺激連結的種種行為,像是:到處探索、事事好奇、靜不下來,往往就是小小孩被父母認定的「不專心」表現。爸媽其實不需要刻意糾正, 孩子只要在具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加。一般而言,到二歲左右,如果孩子專注於某件事的時間,能達到7分鐘左右,就是很正常的發展表現。 2-5歲的專注力轉變 二歲之後,大腦的發展有了明顯的改變, 孩子的學習方式似乎已不再是漫無目標的探索行為,而是轉變成有特定目標的學習,例如:學會移動身體、學習溝通表達、建立基本概念……等。所以,針對這年齡層孩子的專注力引導策略就必須隨之改變。一般說來,營造出一個愉快、沒有干擾的學習環境;教導孩子如何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這都是最為重要的引導原則。 隨著認知能力的逐漸成熟,孩子專心的時間也會慢慢增加。不過要提醒父母的是,因為孩子面對的事件不同,能夠專心的時間也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只要孩子能專注於有興趣的活動中,注意力時間的長短就不是這麼重要了。 讓孩子更專心的六種方法 專注力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養成,而且培養專注力最有效的場所,是在家庭中養成。因此,想要增進孩子的專注力,就從現在和孩子一起從生活中做起吧! 1.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絕對不要小看規律生活的重要性。每天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對於0~3歲的孩子更是格外的重要。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僅會讓寶寶覺得很有安全感,情緒的穩定度也會隨之提升,毛毛躁躁的現象就會明顯的減少。 2.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孩子有許多自我探索的時間,當孩子正忙於自己的「工作」時,請不要任意打擾、或要求他用別的方式來操作。父母過多的指點或打斷,往往不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是打壞了孩子原本高昂的興致。再者,電視的聲光效果,也是干擾專注力養成的主要原因,通常當我們想要安靜的與孩子互動時,請記得先將電視關掉。 3.重視生活的規範 可以與孩子一起設定家中的規範,如:吃飯時不可以邊吃邊玩、看電視有一定的時間……等,當孩子越來越能夠理解規範、並能遵守規則時,你就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與控制力也就跟著提升了。 4.營造「專注」的家庭氣氛 專心的聽孩子說話、專心的跟孩子說故事、全家人都專心的吃飯……你的「專心」和「專心」的氣氛,能讓孩子養成穩定的情緒及專注的好習慣。 5.引導孩子學會專注的技巧 其實,專注的技巧並不需要刻意的教導,只要多多運用親子相處的時間,就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專注」,例如:散步時,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聽聽不同的聲音;進行美勞遊戲時,鼓勵孩子自由創作,讓樂趣與成就感延伸成專注力。 6.養成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和孩子共讀圖畫書,除了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與認知學習,其實,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一般說來,喜歡閱讀的孩子專注力表現也比較好。所以,每天一本圖畫書,就是最是方便、也最省錢的專注力培養課程。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01日
公開
60

玩沙好處多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玩沙,卻也有少數的孩子一到海邊,就吵著要人抱、不敢接觸沙,這是因為孩子的觸覺過份敏感、或誤認為沙子很髒,其實,只要幫他多按摩,或是多接觸不同材質的物品(軟硬、冷熱),就能幫助孩子減低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度;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怕髒或是不敢嘗試新事物,就可以鼓勵他穿著鞋子或坐在墊子上玩沙,循序漸進地多鼓勵他嘗試幾次,逐漸的孩子就能體驗到玩沙的樂趣。 沙對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當你帶孩子去當你帶孩子去玩沙時,,並不需要特別的教導,教他該怎麼玩,只要把他放到沙坑裡,讓孩子他自己就會去感受、體驗沙的質感與特性,只是。對2歲4個月大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他正值喜歡使用工具的階段,如果可以你能為他準備一些簡單的玩沙玩具,他就能變化出更多玩法,或是邀集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沙」這個遊戲一定會讓孩子流連忘返的、玩到樂此不疲。 沙,真好玩! 沙,可說是最具可塑性的玩具了,沙的千變萬化,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創造出不同的玩法,如果加上使用道具的話,更是會讓孩子百玩不厭。 一歲大之後,孩子就很喜歡握沙、摸沙,把沙倒來倒去,也會試著用腳踏一踏沙,去感受沙的觸感。如果給他一個小鏟子,他也會試著用鏟子舀起沙子,或是舀起沙子後倒進杯子裡(不過大部分的沙可能都漏在外面了)。 在兩歲之後,孩子已經比較會使用工具。他可以很快地把沙子倒來倒去,也可以把沙子舀起來裝到罐子裡。在沙子裡藏寶藏、挖寶藏和在沙子上作畫也非常有趣。 若是在海邊,沙子有些濕潤的話,還可以在沙堆中挖洞、用杯子做布丁,做馬路讓車子走、玩辦家家酒或是做沙堡,都是非常好玩的遊戲。 玩沙的好處多多 在玩沙的過程中,不但促進了孩子的小肌肉發展與手眼協調性,更豐富了全身的觸覺經驗。曬過陽光的沙子是暖暖的,沒有曬到的沙子是涼涼的,如果把水倒進沙子裡,沙子就變得濕濕軟軟的,真的是變化多端。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1月25日
公開
50

讓孩子自然而然學分類 當孩子在玩積木時會將不同顏色積木放成一堆、或是收拾玩具時會喃喃的說著:『小熊和洋娃娃要收在一起、車車要放這邊才對』,這時,表示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具有「分類」的能力囉! 「分類」是孩子認知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分類能力包括了辨識物體、找出各個物體的相似、相異點,還有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與規則。孩子的分類能力,不需要特別訓練,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提升孩子的分類概念。 利用玩具學分類 一開始,孩子大都是利用相同的形狀或顏色來作為分類的依據。在兩歲時,孩子就已經能夠分辨出物體的大小、形狀及顏色(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差異,還喜歡進行簡單的配對遊戲,這時爸媽可以選擇形狀鑲嵌箱、形狀配對玩具,讓孩子在遊戲中探索形狀、大小等特性,還可以利用家中的撲克牌,將不同花色的牌隨意放在桌上,跟孩子玩顏色或是形狀分類的遊戲,例如:跟孩子說,我們來看看誰和誰是同一國的?可以用顏色來分類(紅色和紅色的一國)、也可以用形狀來分類(這些都是方塊,所以它們是一國的)。 參與家事學分類 除了遊戲之外,家庭的收納工作也是教導孩子各種分類概念最自然的方式。例如:在廚房裡可以跟孩子說明餐具要依照不同的功能或形狀來擺放,例如筷子和湯匙、叉子可以收在一起、把圓的盤子疊起來、碗都放在一起等等;或是在衣服晾乾後和孩子一起摺疊衣物,要依照不同家庭成員、以及衣服的類別分開收拾,包括媽媽的衣服放在一疊、襪子收在籃子裡、冬天和夏天的衣服要分開放等等。 利用圖畫書和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學分類 除了簡單的分類之外,爸媽還可以利用說故事或共讀的機會,讓幼兒在有趣的故事情境當中學習各種不同向度的分類概念。例如,爸媽可以在介紹故事內的名稱時加入簡單的階層類別說明:「小狗、小貓、馬都會吃東西、跑來跑去,他們都是『動物』;或是針對孩子特別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分類的討論,例如若孩子喜歡恐龍,所以當書本上出現一隻新的恐龍時,和孩子一起討論牠和以前看過的哪一隻恐龍比較像,除了請他主動說出原因之外,也可以提供孩子新的分類觀點(例如:孩子如果說因為牠們兩個顏色一樣時,可以問孩子那牠們是不是都會飛、或是都吃草等)。 生活中養成分類好習慣 分類這項能力除了有助於兒童學習世界的規律性、提昇他們理解事物的經驗之外,透過分類的方式還能夠提昇學習和記憶的效率,所以爸媽可以試著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孩子主動將事物分類的好習慣。例如:和孩子在戶外散步或者遊玩時,共同蒐集各種葉子、小石頭、貝殼等,和孩子一起觀察它們不同的特徵,並討論可以怎麼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或是爸媽也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個和孩子高度相當的櫃子,並且和孩子討論該如何把玩具分門別類,然後一起製作玩具的照片或圖片貼在櫥櫃上作為標示,這樣除了提供孩子日常生活當中隨時練習主動分類機會之外,還可以養成自己收拾玩具的好習慣呢!

奇蜜電子報2Y3M

2014年01月18日
公開
50

如何處理幼兒的紛爭 當小小孩第一次與友伴接觸,因為語言的發展尚未成熟,不太會跟友伴溝通,動手直接搶是最快速的方法,雖不文明但卻是互動的第一步,偶爾也會見到雙方僵持不下,大打出手,需要大人立即的介入;再者,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雙方剛開始有良性的互動,但最後總以爭奪收場,握著共同想要的玩具,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向大人發出求救信號(大聲尖叫),最後看誰能獲救。別小看這些小小的爭執,這些都是孩子友伴關係發展必經的歷程。 處理孩子紛爭的方式 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面對並介入孩子之間的友伴爭執呢?大人介入時,可先詢問當事者各自的堅持,提供建議;接著,幫他們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之道,並在大人的陪同下完成輪流或交換。這樣的妥協對小小孩來說並不容易,一旦他們都能遵守並完成任務之後,一定要給他們讚美與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很棒。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已趨於成熟,可先觀察孩子們自己的處理方法,因為每個孩子的經驗不同,他們會討論出「彼此認為公平」的方法來解決,這時,請尊重孩子們的想法,這或許不是大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方法,別擔心,他們未來還有機會學到其他不同的解決之道。 處理爭執是社會化歷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對於「爭執」亦有自己的想法與處理態度。有的孩子從不與人爭執,喜歡和平的遊戲,寧願自己吃虧來成全別人;有的孩子則是為爭執而爭執,有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享受贏的快感;也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很能接受理性的溝通,很多時候,他只要對方的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彼此間的深仇大恨。 無論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在這個群居的社會之中,他們都必須學習與人相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化的歷程」,孩子們學習如何應對進退、如何表達自己並尊重別人。 介入幼兒爭執重要原則 孩子們的友伴關係很微妙,或許前一分鐘他們惡言相向,但下一分鐘他們卻握手言和,別因為孩子們的爭執而傷了大人的和氣。 由於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觀點不同,因此,對於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但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當家長介入處理問題時,「對事不對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從你身上學會更好的解決問題之道。 原來如此!嬰幼兒遊戲行為放大鏡

奇蜜電子報2Y3M

2014年01月04日
公開
27

用黏土來累積美感與創意 除了塗鴉之外,黏土是培養孩子美感與創意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玩黏土可以對於增加手部的力量、手指的精細操作以及協調性都有很好的幫助。不過,2歲多的孩子玩黏土的技巧尚不成熟,他只會按壓或拍打黏土,或是用手指按壓出花紋;至於將黏土搓長、搓圓、或將黏土混色都是較高難度的技巧,可以等孩子稍長之後再教他, 這時,陪孩子一起玩黏土時,不必要求孩子做太複雜的造形,而是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做出熟悉的物品,如:大麵包、扁盤子,請記得不要對孩子說出指導式的批評,而是應該用陪伴引導的態度,鼓勵他做的更多、說得更多,這些過程都將累積成孩子美感與創意的來源。最後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玩黏土習慣:不要將黏土放進口中、遊戲之後一定要記得洗手。 有趣的黏土想像遊戲 黏土的可塑性極高,有各式各樣的玩法,能夠揉來揉去、搓成球或是拿玩具小刀子切一切,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孩子手指和手臂的力量,促進大小肌肉的發展和手眼協調能力。黏土搓一搓變小蛇,捲起來就成了一隻小蝸牛,還可以戴起來當項鍊和手環,再用豆子和通心粉做一塊好吃的餅乾,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快準備好材料,一起進入黏土的想像世界吧! 麵團黏土DIY 選擇小小孩玩的黏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安全無毒,你可以買市面上販售的幼兒專用黏土,也可以選擇自製麵團黏土。 ●材料 麵粉……… 300g 沙拉油……… 3湯匙 鹽巴……… 100g 水………… 適量 色素水………… 食用色素加水混合 ●做法 1.將麵粉倒入盆中並且加上鹽巴。 2.倒進沙拉油和色素水,開始攪拌。 3.攪拌均勻以後就可以倒出來,灑上一些 麵粉,用手搓揉成團。 活動1--搓一條長長的繩子 活動2--壓一塊扁扁的餅乾 從遊戲看發展 大小肌肉發展★★★★★ 活動中孩子能從揉捏、搓長、搓圓、按壓的動作中伸展大小肌肉,增加手部的力量。 激發創意與想像力★★★★☆ 一團黏土可以當成是包子或是湯圓,孩子能夠盡情的發揮創意。 手眼協調能力★★★★☆ 孩子如果想要將黏土搓成粗細相同的長條或是搓得很圓,需要手眼的協調能力。 語言發展★★★☆☆ 想像時的對話能引起孩子說話的動機,擴展字彙,這都有助於語言上的發展。 ●給爸爸媽媽的話 ★食用色素可以到烘焙材料店、化工行購買,作黏土前請先將適量的色素加在水中完全溶解。如果水加多一點,顏色就會淺一些,可以按照個人喜好調配。 ★麵團中的鹽巴具防腐的作用,如果將黏土保存在冰箱,大約能放置一個星期。 ★在攪拌的過程,如果覺得太乾,加水即可;太黏稠,就再灑一些麵粉。 ★塑型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不用急著一定要捏出什麼樣的形狀或是圖案,只要孩子能夠盡情隨意柔捏,就是最好玩的黏土遊戲。 ★做餅乾的時候,請注意不要讓孩子將裝適用的小豆子或是通心粉放進嘴裡,避免吞食的危險。

奇蜜電子報2Y3M

2013年12月28日
公開
36

如何教養沒耐性的孩子? 小小孩常常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翻臉就像翻書一般,所以,許多爸媽都會覺得孩子很沒有耐性,,完全不考慮要求是否合理,或是否可以馬上做到。當我們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時,爸媽的脾氣可能就要爆發出來了…. 「耐性」需要心智發展的配合 幾乎每個小小孩都有沒耐性的行為,其實「耐心」對小小孩來說真的是一件難事。主要是因為耐性是需要有多項心智能力發展的成熟配合,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就是時間觀念與對因果關係的認知成熟,此外,還要有情緒控制的能力,例如:延遲慾望滿足及容忍挫折能力也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換句話說,當孩子出現缺乏耐性的行為,並非無理取鬧,而是他還沒有發展出成熟的心智能力。 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耐性 雖然心智能力與情緒控制都需要等待孩子的能力成長,但是,孩子的耐性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逐漸養成的,請記得,當孩子沒有耐性時,父母千萬不要隨之起舞,一定要「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來面對: 1、耐心處理孩子沒有耐性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得沒有耐性時,爸媽必須更有耐心地去解釋、處理。像是:孩子想疊高積木卻總是失敗,就大發脾氣、故意把積木亂摔一地,此時爸媽必須告訴孩子要珍惜玩具、不該亂丟,接著可以陪著他一起試試看,並適時提醒他怎麼堆疊才不會倒的訣竅,之後再放手讓他自己試試看。當孩子能在過程中克服困難、感受樂趣,他自然就會表現得越來越有耐心。 2、幫助孩子控制情緒、轉移注意力 當不得不等待時,想想還沒有發展出相當挫折容忍力的孩子,心裡會多麼不好受。這時,除了在言語上對他表示完全的理解外,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幫他轉移注意力。比方說,孩子因為遊樂場某項遊樂設施排隊的人太多、等了太久而鬧情緒時,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玩,可是前面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樣想玩啊!所以大家都要乖乖排隊。」、「來!我們來算算有幾個小朋友在排隊?」、「待會你還想玩什麼啊?」 …… 3、讚美孩子有耐性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有耐性的行為時,爸媽別忘了大大地鼓勵讚美一番,例如:「你好棒喔!媽媽剛剛在忙的時候,你都有乖乖的玩玩具,現在媽媽已經忙完了,我們可以出門玩囉!」孩子因為有耐心而被稱讚,並且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就會加強他想要再表現得耐心。 4、堅持該有的行為規範 如果爸媽每次都因為怕麻煩,而妥協孩子沒耐心的行為,孩子非但學不會有耐性,還會知道只要自己堅持胡鬧就可以達到目的。所以,像是「把飯吃完才可以看電視」、「把玩具收好才能出去玩」等行為規範,爸媽必須要清楚傳達絕不妥協的立場,並且確實做到。 5、爸媽是最重要的好榜樣 當然爸媽自己表現得有耐心,對孩子會有很大的示範效果。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爸媽說一件事,即使是芝麻小事,也要耐心聽完;或孩子在做一件事,即使做得很慢,也要耐心等他做完。反之,如果爸媽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急驚風個性,孩子自然也很難學會有耐性。 只要爸媽耐心地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相信過了一些時日,就會看到孩子越來越有耐性的表現了。

奇蜜電子報2Y2M

2013年12月21日
公開
39

拼圖,可以玩出專注與自信 很多人都誤以為,拼圖是大孩子的玩具。事實上,玩拼圖,兩歲絕對是最好的起點。一般說來,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完成10片之內、圖案簡易的大塊拼圖,所以,孩子現在兩歲三個月大,一定有能力可以玩拼圖了。 不過,玩拼圖是極富挑戰性的遊戲,不但需要手、眼、腦並用,還要有一定的專注力與耐心,更要去學習找出拼圖線索的技巧。所以,要讓孩子喜歡玩拼圖,為孩子選則合宜的拼圖是第一要件,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玩拼圖的技巧,則是讓孩子願意接受拼圖挑戰的重要關鍵。 如何為孩子挑選拼圖? 選擇孩子喜歡且熟悉的圖案,可以增加玩拼圖的吸引力與動機;且,拼圖難度應能符合孩子的能力,建議每片拼圖的切割形狀最好都不一樣,具有明顯的外型特徵及清楚的拼接線索,如此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拼接技巧與策略。更重要的是,爸媽應依據孩子的能力,挑選片數適當且大小適中的單片拼圖,再逐漸增加難度,便能引起孩子想要挑戰新拼圖的欲望。以下整理出挑選拼圖的要點,提供爸媽參考: ● 選擇孩子熟悉的圖案,可以增加吸引力。 ● 根據孩子年齡以及現有能力,挑選適當的片數以及單片拼圖的大小。 ● 切割後的每一片拼圖,應該有不同於其他片拼圖的明顯特徵以及清楚的拼接線索。 ● 切割拼圖的軋型設計,最好每一個都不相同,才不會誤導孩子拼錯。 怎麼陪孩子玩拼圖? 拼圖,有許多不同的造型,原則上,剛上手的孩子可以從鑲嵌式的有鈕拼圖開始玩起,引導孩子將有鈕拼圖放入適當的位置;再來,可以嘗試一張對應一張的接接排和兩片拼圖;之後再根據孩子的能力,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 玩拼圖時,你應該先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每個孩子會歸納出適合自己的拼接策略;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再逐步提供一些訣竅,如:父母先行將大致拼圖完成,再將最後一片拼圖讓孩子自己完成,或是教孩子用「旋轉」的技巧將圖片旋轉至正確的角度,這些父母從旁協助的小技巧都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若是孩子若對拼圖沒了興趣、或容易感到挫折時,大人不僅不要責備,我們的陪伴反而是格外重要。爸媽可以和孩子輪流拼,一邊拼、一邊說明為什麼要這樣拼,例如:「這裡是邊,可以先放上去」、「這裡有一樣的花紋,可以和這塊放在一起」等等。 建議爸媽先有技巧的引導孩子觀察、學習拼接的方法與策略,等到孩子對拼圖較熟練之後,還可以和孩子比賽誰拼得快,讓孩子贏個幾次,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更有自信,進而願意挑戰難度更高的拼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更喜歡玩拼圖了。

奇蜜電子報2Y2M

2013年12月14日
公開
40

推薦給【2∼3歲寶寶】的圖畫書 兩歲左右孩子的注意力越來越長,他們已可以坐著聽父母唸完一本文字較多的故事書。在聽了很多次之後,他們還可以一邊聽父母唸,一邊在該翻頁的時候翻頁。另外,他們對「書」也有越來越多的認識,例如他們能正確的持書,也知道書有封面和封底。 兩歲半的孩子開始注意到書上的文字,瞭解父母唸的故事原來是從文字而來的。慢慢的他們還知道文字的書寫具有方向性,也知道每個字形都有其相對應的字義和字音。對於熟悉的圖書,他們可以自己背出書中的內容,在共讀時還會糾正父母不小心漏掉或說錯的部份。 三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想知道他記憶的內容是寫在書上什麼位置,欲將書中文字與他背誦部份作對應,此時他們也開始能夠指認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字,例如他自己的名字。這些對文字的基本認知,都是孩子未來學認字的基礎呢。 如何為2∼3歲的寶寶挑書 根據上述的發展特質,大人在為2∼3歲寶寶挑書時,可注意從以下幾個方向幫助孩子選購好書,陪著孩子一起探索有趣的書中世界。 1.主題與生活經驗相關 幼兒喜歡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的情節,例如上廁所、睡覺,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增進對自我的認識。這階段的孩子在共讀時喜歡發問,喜歡討論書中主角的情緒、想法,並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書上的內容作連結。父母在挑書時,可以根據自己對孩子的觀察,選擇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相信必能引起孩子的喜好和共鳴。 2.故事情節簡單而重複 兩歲多的孩子開始能理解情節簡單的故事,但剛開始讀故事性讀物給孩子聽時,不必堅持要從頭唸到尾,因為此階段的幼兒對圖上的細節也很關心,因此有時可讓孩子來主導共讀的進行。故事情節具有重複模式的圖畫書特別受到孩子的喜愛,除了可以讓他們更容易預測故事的進行,也幫助幼兒記憶,當父母唸到不斷重複出現的文句時,幼兒便會加入背誦,而這些句型還會被幼兒運用在生活當中呢。 3.兒歌童謠類讀物 雖然兒歌或童謠的內容較不容易理解,但由於具有節奏和韻律,幼兒雖然不懂內容,但重複聽幾次聽很快就可以朗朗上口。此外,兒歌或童謠之類的韻文都含有許多語文系統的常識,例如韻腳、詞性等,雖然幼兒還無法理解,但兒時聆聽的經驗感受,將成為他們未來正式學習文學時的基礎。 4.介紹概念的圖畫書 除了認識具體的事物之外,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三歲左右的幼兒也開始學習抽象的概念,例如分類、顏色、形狀、空間、數字、相反詞等。父母在選擇概念類的圖畫書時,需要注意這些概念是否以貼近幼兒的方式呈現,例如幼兒是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與歸納來學習,因此在介紹大、小、遠、近之類的概念時,需以日常可實際接觸到的事物、場所來作說明。 ********************************************************************* ◎推薦給2∼3歲寶寶的好書 生活故事書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一輯》 《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第二輯》 《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 《我的朋友》 《月亮晚安》 《莉莉和好朋友系列書(套)》 數學認知書 《小波會數數》  《三頂帽子幾個人》 《新數學寶盒》 遊戲書 《變色龍捉迷藏 》  《紅圓圓和黑圓圓》  《張開大嘴呱呱呱》   《一起玩顏色》  《一起玩形狀》 童謠/兒歌 《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 《你幾歲?》 《小青蛙幼幼童謠集》 《伊比丫丫幼幼童謠集》 圖畫書/繪本 《小老鼠找新家》  《小鵪鶉捉迷藏》  《窗外送來的禮物》  《神祕的生日禮物》

手足爭吵最大原因:「被迫分享」

2013年12月13日
公開
62

「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手足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自然也是我們最先結怨的「死對頭」。不論我們是三歲或九十三歲,似乎很難擺脫從小吵到大的「宿命」。 根據美國《真實簡單》雜誌,小朋友吵架的點和大人想的不一樣。我們都以為小孩吵架不外就是在爭寵、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但《社會發展》期刊曾發表過的一項手足吵架的研究,卻發現事實完全相反。 * 小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 最能引發學齡手足鬥爭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東西」,如玩具、三輪車等。「為了讓爸媽注意自己」這個原因反而墊底。小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被平等對待」,而他們對比對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沒有「拿到一模一樣大小的蛋糕」、「一樣多的樂高積木」、「有沒有分到爸媽另一隻腿上的寶座」……絕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綠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沒想過要計較這些事,但對於老大來說,「家裡多了一個寶寶就好像先生對太太說,我要娶小老婆,從今以後,你們要一起擁有我一樣,」《兒童與青少年手足關係》作者、心理學家麥弗斯基(Avidan Milevsky)生動勾勒出手足間的微妙情結。 * 2∼4歲手足,每10分鐘吵一次架 美國親職教練、作家瑪克罕(Laura Markham)從手足互動的研究發現:年紀愈小的小孩,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或尚未發展同理心時,就愈容易用放大鏡去看他人與自己個性上的差異,而這會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她舉例3∼7歲小孩搶玩具(一方搶走,另一方再搶回來)的頻率,平均一小時會發生3.5次,但2∼4歲年段的幼兒發生這類爭吵的頻率更高,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