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手牽手我們一起走

日期

#Tag

練習的時間管理-要他練琴 也要教他如何練習

2013年11月11日
公開
42

練習的時間管理-要他練琴 也要教他如何練習 謝苑玫/國立台南大學音樂系教授 練習的時間管理 練習對於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是肯定的,但只有一味累積練習的時間卻不一定能有良好的成果。 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練習發揮最大的效益,必須妥善規劃、運用練習的時間與方法。 規劃練習時間需要考慮樂器演奏者的年齡、動作協調性、專心度等個別的條件, 因為條件不同的人練習時間的安排會有所差異。 例如:初學和進階的學生以及專業的音樂家三者演奏程度大不相同, 練習時間的持續力、專注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 對於技巧、練習曲目的時間分配上就需視其個別狀況來加以安排。 再者,演奏樂器的不同在練習時間的規劃上也有區別, 假使同樣是一小時的練習時間,而有三個用功程度相當的學習者, 一位彈鋼琴、一位拉小提琴,另一位則吹奏小號, 那麼這三人為這個小時所進行的練習時間分配與練習內容規劃會有所差別。 心理學上提供一些相關的通則可以提供音樂唱奏者進行練習時間管理時的參考: 1.分次練習進行比集中一次練習有效;除非是已經十分專業而嫻熟的演奏家。 2.長期練習所累積出來的流暢度會優於短期密集訓練出來的成果。 3.簡短的時間適合做簡單的動作練習,複雜的動作則需要較長的練習時段。 4.音樂基本能力強的人能夠練得比較久;兒童隨年齡增加也能練習得久些; 然而,即使是職業的演奏家也要注意練習時間的分配,避免練習時間過度集中而導致的疲勞。 5.在團體中練習時,因為很少有人需要從頭到尾不停的演奏,中間大多會有一些休息,因而可以維持在最佳練習狀態的時間比個別練習長。 任何樂器的學習都要注意練習時間的安排, 千萬不要星期一到星期六都不練,星期日一口氣練六小時。 不管是什麼樂器,教師均應從第一次上課就開始指導學生如何練習, 剛開始由教師來分配好練習時間與練習重點,利用示範及各種紀錄表單來協助學生, 讓學生逐步學習自行練習的方法與練習時間的管理。 若是總練習時數相同的練習期間,那麼分散多次進行,效果通常會比較好。 例如:總練習時數是14小時的兩星期,若每天練習兩次,每次30 分鐘, 持續進行兩星期就有 28 次練習, 而同樣的總練習時數是 14 小時,分別安排在第 1、5、8、14 日, 每次各練習 1 個半小時,那只有四次練習。 除非練習的人本身已經在音樂上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 否則,這兩種時間分配的結果,前者的效用通常會比後者好。

【專訪】番紅花:做個有原則的母親

2013年10月24日
公開
45

採訪撰文�BabyHome內容發展部 劉懿驊 攝影�黃郁真 親子作家番紅花,說話時語氣輕柔,散發一股恬淡的優雅氣息。 摩羯座的她,個性堅毅不隨波逐流,對於教養抱持著理性、實際的態度, 認為父母在教養時,最重要的是必須懂得堅持原則, 而對教育有長期規畫與想法的她,認為媽媽回家陪孩子的時間,也應該花在「刀口上」。 < 對我而言,陪孩子最重要的時間,應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的階段, 因為那時父母對孩子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小學中高年級,正是準備迎接國中, 面對台灣升學挑戰的階段,這期間父母的關注是很重要的。」 > -------------------------------------------------------------- 審慎評估的育兒計畫 有別於大部分的媽媽,會選擇在孩子三歲以前回家帶小孩, 番紅花在當了母親的那一刻起,就已決定在孩子十歲的時候,要離開職場回到家庭陪伴孩子, 在此之前,她要努力的工作、存錢,儲備孩子未來的教育基金, 並在孩子十歲前完成許多事情的階段性的任務。 個性務實且擅於規劃的番紅花,認為小孩最花錢的時候,不是在嬰幼兒時期, 而是在長大唸書時的教育投資,因此懂得把時間和金錢運用在最關鍵的時刻。 雖然是經過審慎規畫的決定,初離職場回到家庭的番紅花,仍經歷了一段適應期。 「雖然知道回歸家庭是我想要的,但不曉得原來在家的生活會如此安靜, 或許因為我原本的工作步調很快、壓力也很大, 回家後生活氛圍的落差,必須自己花時間去消化整理。」 雖然回家帶孩子能有更多時間可以對孩子的教養、人際關係、飲食等層面投注更多心力, 但工作經驗豐富的番紅花,始終覺得自己不會只是回家專心「帶孩子」, 而是會延續對工作的熱情,找一件喜愛的事情投入。 「我喜歡工作,如果我們可以讓身邊的人或這個世界更好一點,就應該要這麼做, 例如,如果我寫書能帶給讀者一些觀念或想法上的調整,這是很棒的事。」 -------------------------------------------------------------- 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嗎? 於是她開始在部落格分享自己的教養觀點與育兒點滴,也獲得廣大迴響。 番紅花並不鼓吹媽媽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捨棄工作回家照顧孩子, 對她而言「回家帶孩子」這件事需要經過審慎的考量, 且是夫妻雙方彼此達成共識才能有的決定。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若全然把經濟壓力放在爸爸一個人身上,也未必是個好的做法。 「我最怕別人看了我的書,會想回家帶小孩」 「現在很多高學歷的媽媽回家帶小孩,因為覺得小孩需要妳、童年需要妳; 但妳確定妳十年後想要的生活是這樣嗎?因為妳不是十年後的妳,妳是現在的妳。」 番紅花說,孩子很小的時候,不是一定非得要媽媽看顧, 媽媽應該理智的衡量家庭經濟狀況、 並設想十年後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來決定是否要回家帶孩子。 ---------------------------------------------------- 讓孩子自己為「遲到」負責 面對教養,番紅花是個堅守原則且嚴格的母親。 許多媽媽的早晨時光,總是在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點的快速步調中度過, 為的就是害怕小孩遲到,但番紅花的兩個女兒,卻完全不需要催促, 每天自律的準時上學,她是如何做到的? 「小孩是很靈敏的,他知道爸媽會催促、會算計時間,所以不管他動作有多慢, 媽媽一定會PUSH整個流程,把他準時送到學校去,所以他當然不緊張。」 番紅花說,訓練孩子不遲到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真的「遲到」。 她認為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上學遲到的後果,而不是每天不斷的催促, 所以,她長達兩個星期都不催促,讓孩子每天遲到, 等孩子發現媽媽真的不催她們了,就開始懂得要為自己的上學時間負責, 漸漸的,她們上學時間一天天往前提,終於養成可以自動自發準時上學的好習慣。 「如果家長一直每天的催促,無法養成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 也無法建立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那麼父母反而是失職的。」 番紅花說現在的小朋友獨立性已經夠低了,如果家長在某些可以施力的地方卻沒有去做, 那麼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 未滿13歲申請臉書,NO! 番紅花對於孩子的媒體接觸把關的十分嚴格,家中除了沒有電視,網路也鮮少使用。 她提起女兒剛唸國一時,學校有一堂電腦課運用「臉書」當作題材,學生需申請帳號, 但當時女兒才12歲,尚未到網站官方規定可註冊的年齡(13歲), 卻為了完成註冊而填寫不實年齡,番紅花得知這件事後,就寫信到學校反映, 表達自己把關孩子網路使用的決心。 「必須讓小朋友知道父母是很堅持的,父母說不行的事情就是真的不可以。」 番紅花認為現在國中生普遍都有使用「臉書」,衍生出嚴重的「網路霸凌」問題, 在網路上肆無忌憚的互嗆、漫罵,或是發佈一些敷淺、語句不完整的火星文, 這些對孩子都有負面的影響。 所以在女兒年齡符合「臉書」帳號申請資格時,番紅花與孩子做好約定, 在「臉書」所發表的文章,每篇都必須寫滿300字,且要言之有物, 成為一個提升自己質感的場域。 番紅花聊起目前部分美國企業,在面試時會要求看求職者的「臉書」, 因為它會展現個人的興趣與特質,成為主考官錄用新人的審核參考之一, 所以若臉書沒有用心經營,那麼錄取率也就相對減低。 -------------------------------------------------------------- 情緒管理更勝考試分數 關於人格特質的培養,番紅花十分看重孩子的社交與情緒管理能力。 「在工作時,你的經理人並不會在乎你求學時考試的分數, 而會在意你在團隊中的溝通能力、同理心與想像力, 這些關乎於你能不能去達成一個目標,並協助這個團隊向上發展。」 她認為一個孩子如果在群體中發生人際關係問題, 父母應該要先檢視自己的孩子的人際相處模式, 而不是一昧的認定是別人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小孩。 因此在與老師溝通這方面問題時, 番紅花認為用較客觀、平和的態度去詢問校方事情發生的原委,比較能找出問題的關鍵。 而番紅花也說,學校老師對於兩個孩子的評價通常不是「功課好或學習能力很強」, 而是「情緒管理非常好」,對於這點她覺得十分欣慰。 她認為孩子的情緒管理需要長時間的磨練, 家長在管教時若太強調「愛的教育」,那麼孩子反而會沒有訓練抗壓性的機會。 「現在很多小朋友在物質上不虞匱乏,可能因此比較驕縱, 在學校容易哭鬧、有情緒問題,或是容易和同學起衝突,有的小朋友更禁不起老師講他; 如果在家中爸媽都沒罵過你,那麼在職場上老闆責備你的時候,孩子承受的了嗎?」 她說西方的教育太強調愛的教育,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是好好說, 但東方社會畢竟不同,不能相比擬。 ----------------------------------------------------------- 當季當令 全家擇食的首選 番紅花向來對飲食多所關注,還是職業婦女的時候,雖然晚餐由公婆打理, 但孩子的早餐與中餐,都是由她每天早起親手料理而成。 她偏愛當季當令的食材,也鍾愛自然健康的飲食模式。 「從孩子出生,我就想要了解他們吃的食物,作好把關的動作, 因為等孩子長大到外面工作後,外食的機率變多, 所以至少在現階段,要先建立好他們正確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番紅花補充,如果平常就是個關注飲食資訊的人, 自然會去研讀許多與飲食安全相關的書籍,做長期的觀察與研究, 那麼就可以分辨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最好少吃, 如此就不會等到新聞報導出來,才怪政府沒有把關了。 對於吃的口味,番紅花也認為應該是孩子要配合大人的口味, 而非大人改變口味去配合孩子。 因為自己與先生都是喜愛吃辣的人, 所以她覺得要訓練兩個女兒吃辣,才能跟上家庭想要吃的菜式。 番紅花認為可以為家中帶來幸福的餐點, 就是隨著季節,採買當季當令的食材回家料理, 讓孩子對食材有所認識,吃起來就會特別起勁。 她也十分推薦「當令食材產地的親子旅遊」, 例如秋天三芝盛產筊白筍、平溪盛產山藥,就很適合安排北海岸旅遊, 順道去萬里看小螃蟹,既好玩又有教育意義。 從番紅花溫柔堅定的言語中,所拼湊出的母職樣貌,不僅只是母親天性愛的展現, 更有女性擔任母職角色時,理智與感性比例拿捏得宜的智慧, 她讓我們知道在養兒育女的路上,父母懂得堅持教養的原則理念, 是親子之間建立良好溝通的基石。

心疼ing

2013年07月03日
公開
7

從台中回來以後我們都沒練鋼琴. 今天晚餐過後又超過九點,邀約judy來練琴, 怕吵到鄰居只能用電鋼琴先練習了. 她很棒,興致勃勃的拿著譜子前來, 乖巧的搬了琴椅置放在電鋼琴前面. 然後自己計畫先彈哪首,哪首要我幫忙伴奏. 手指姿勢是每次練琴時我唯一嚴謹的要求. 她興匆匆的從頭開始彈,但每次都會在中間被我要求手型,手指站好,指尖彈... 今天知道她很累,在外面一天yuna中間還睡了兩次, 只有她一直在硬撐. 還去做了一個黏土作品,逛了一圈書店. 到了練第三本課本,被我關切到有點不耐煩, 雖然還是雙手在琴上彈,眼睛也盯著琴譜看, 還是被我打斷. 我說:媽媽知道妳今天很累,所以練琴精神不是很好,收起來明天再彈. (ps.我的語氣是平穩的,沒有生氣喔!) 語畢她馬上大哭. 而且哭到停不下來. 她哭著說她要彈, 問她那為什麼要哭, 她說我要她不要彈,可是她就是要彈. 我說妳既然要彈就不應該用哭的,哭著更沒辦法彈. 就這樣僵了快20分鐘. 一開始我完全沒發脾氣,一直鬧到我一把火上來. 數了好幾次123,還是沒用,她沒止住哭泣. 最後我走出琴房,放我的被單進洗衣機, 不理會她的哭鬧.讓她自己平靜下來. 她哭著出來客廳找把拔, 把拔在看電影,她才回復情緒跟著把拔坐在沙發. 稍後她平靜了,自己來跟我說對不起. 她啜泣的說: 媽媽對不起! 我問:妳做錯什麼了嗎? 她回答說: 對不起!我鋼琴不好. 天啊! 我馬上抱緊她跟她說:"妳沒有不好! 沒有人都沒學習就會彈鋼琴啊. 如果都會彈就不需要老師也不需要練習了阿! 妳彈的很好,媽媽只是希望手指站好~ " 其實我有微微紅眼眶. 我的寶貝女兒怎麼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 我平時會對她要求太高嗎? 不不不! 她是一個對自己很嚴格的孩子. 我應該要找對方法幫助她才是, 是不是我的語氣讓她覺得自己很差勁,什麼都做不好.... 當下我不斷反省自己對待judy的態度. 她真的是個很棒很乖的女兒,也是個有責任感的姊姊, 我要學著透視她的內心世界, 仔細聆聽她的需要.

(文) 為什麼美國孩子那麼自信

2013年06月17日
公開
15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 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誇得不知天高地厚」「誇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台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台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台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絃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台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後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發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