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離焦慮

2005年12月01日
公開
49

品穎來高雄住幾天了 很黏阿媽和爸爸 就是不找我 好像很沒安全感 看了網路上媽媽的文章 知道原來這個年紀的孩子會有分離焦慮 轉貼出來 跟大家分享 談及分離焦慮須追溯嬰兒發展起源,約出生∼一個月其具有「絕對原始自戀」 的特徵,將精力集中於生理需要的滿足及體內恆定的維持對外界少有反應。 正常的共生約一個月∼五個月此期尚未能區分「自我」與「非自我」無法分辨 出內外在經驗。母子間發展出「社會一生物性的互相依賴」呈現出共生的特性 。 五個月∼二十四個月漸漸出現一種特別母子連結,所謂「裙邊寶寶」與母親維 持親密的互動而漸進斯於彼此之區分,乃是日後能舒適的從事親密身體關係的 關鍵。進而練習離開照顧者,積極的探索外界環境,它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情緒 力量。隨著孩子活動力、認知、語言技巧的增進,學習到與母親身體分離開, 享受分離後自我駕馭的自由,當然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產生對陌生人 的害羞與焦慮的行為「情緒充電」行為會增加。此期孩子會有極強的占有慾、 忌妒、攻擊、與其競爭或分享母親人、物。在互相矛盾的情緒衝突形成契合性 危機一再解決衝突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與母親穩定關係並建立「自我」。 二十四個月∼三十六個月孩子認知能力增加「物體恆定」的概念已然穩定,情 感已能內化維持恆定對離開母親之焦慮明顯減低,具有與母親分開能力。此時 孩子的遊戲具有意義目的出現象徵性的遊戲,學習各種角色的幻想和扮演,並 展開本身性別認同工作以穩定自我界線。 ≡≡何謂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按精神分析論嬰兒期常怕母親或照顧者離開他的特別恐懼稱為分離焦慮Separa tion Anxiety。「分離焦慮」這個有其意義其一為發展上稱之「依附」的正常現象 ;其二是負面的,依分離焦慮之診斷標準如下: ⊿不切實際且持續的擔心所依附的對象會受到傷害,或者擔心依附的對象離開之後會一去永不回。 ⊿不切實際且持續的擔心自己會發生諸如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成為任何不幸事件的犧牲者,導致和依附對象分開。 ⊿為了能夠和依附對象在一起或在家裡,因而持續地不願意或完全拒絕上學。 ⊿倘若依附對象不在自己的身邊,會持續地不願意或完全拒絕睡覺(包括離家在外面睡)。 ⊿為了避免單獨一個人,會持續地如影形般的緊跟著依附對象。 ⊿一再出現做惡夢的現象,且夢話的主題和分離有關。 ⊿在學校或其他可能會和依附對象分開的場合中,經常抱怨頭痛、肚子痛、噁心或想要吐等身體方面的問題。 ⊿預期自己要離開家或依附對象時,會一再的以亂發脾氣、哭鬧、拜託父母不要離開等方式表示內心的不安。 ⊿已經離開家或依附對象,會一再以吵著要回家,不斷的打電話回家等方式表示內心的不安。 依附關係乃指人際間在情感上甚為親近,且個體與欲親近之對象親近時,會感 到安全與滿足,這種關係稱之。舉凡孩子尋求接近父母,抗議與父母分離,以 父母為安全堡壘,探索陌生環境,甚至後來以各種行為,尋找父母注意與讚賞 的行為等均可視為嬰兒的依附行為。 ≡≡兒童產生分離焦慮之原因≡≡ ⊿不願離開母親、照顧者或家,因1-3歲兒童其重心,仍在與熟悉的人物保持 親密的關係,故不能離開太久,且缺乏時間觀念認為大人離開就不再回來(物 體恆定不可逆性)。 ⊿在幼稚園或托兒所的適應不良的幼兒,在園裡最常接觸的的老師及小朋友, 若老師及小朋友很兇易令孩子害怕,連帶對環境心生畏懼或怕被欺侮、冷落。 ⊿幼兒期太早入學,仍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或少與人交往,未作學前準備。 ⊿心智尚未成熟、情緒尚未穩定此期兒童情緒不能控制,易隨性所至、為所欲 為的行為,加上園裡限制多造成抗拒排斥。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歸納出孩子害怕陌生環境、怕別的小朋友和他玩、曾經碰 到挫折、對教學活動沒興趣、怕做不到老師要求、怕父母離開不再來。 ≡≡幼兒表現分離焦慮之方式≡≡ 幼兒表現出分離焦慮是因受挫折產生,並且會呈現出生理的、語言的、非語言 的方式如表: ≡≡老師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首先多與小朋友談話、拍拍他的背、握握他的手,表示關心他。 ⊿幫助他早點建立人際關係。 ⊿教學活動要適合幼兒的能力、興趣。 ⊿在他哭時,轉移其注意力。 ⊿多瞭解孩子的個性,必要時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處罰。 ⊿並運用給新生家長的信,讓家長及小朋友有所心理準備,於註冊發給家長以 助教學活動的進行。 ≡≡父母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身為父母若要讓孩子去上幼稚園或托兒所時,要先做些事前準備,以預防孩子 的敏感反應及不良影響。 ⊿允許孩子慢慢地接受幼稚園或托兒所,先建立孩子對其好感或運用假日由父 母陪同孩子參觀或遊戲,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