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愛~~欣Ο呈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免費流感疫苗 開打

2006年09月26日
公開
12

台灣每年多於十一月下旬開始逐漸進入流感流行季節,約至聖誕節進入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流行期可能延長至隔年二、三月;因此今年由政府實施的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其實施對象及開打時間訂定如下: 1.6個月以上2歲以下幼兒:9月25日 2.醫護等工作人員、防疫人員:9月25日 3.65歲以上老人、機構對象及其實際照護人員、罕見疾病患者:10月11日 4.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及實際參與動物防疫人員:10月11日 政府本年度總計統籌採購約224.5萬劑流感疫苗,將由國內外3家製造廠陸續供應。疾病管制局提醒,符合接種資格之對象,請於指定期間,攜帶相關證件,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醫院診所完成接種,以達預防效果。有關各縣市辦理幼兒、老人接種作業的合約院所,屆時將於疾病管制局之網站公布(網址:http://www.cdc.gov.tw),或可洽所在地衛生局、所查詢(各縣市衛生局之流感諮詢專線如附表)。 今年使用之流感疫苗,係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適用於北半球2006-2007之病毒株組成,每劑疫苗之抗原成分包含3種不活化病毒株(1)A/New Caledonia /20/99(H1N1)-like virus(2)A/Wisconsin/67/2005(H3N2)-like virus(3)B/Malaysia /2506/2004-like virus,與前一年相較,A型(H3N2)及B型之病毒株均有更新。由於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除需視當年使用的疫苗株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型別是否相符外,因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別不一定相同,其保護力於接種4∼6個月後可能下降,故每年均需接種1次。另幼童若是初次接種流感疫苗,必須接種兩劑,兩劑應間隔一個月以上。 流感疫苗是一種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接種流感疫苗後48小時內,少數的人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倦怠的輕微反應,嚴重的副作用則極少發生。而民眾或醫師如遇疑似接種後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心跳加速等,應立即就醫並通報當地衛生單位,疾病管制局將會協調相關機關,同時邀集專家,協助儘速釐清病因。

文--做膽•報酒•收涎•抓周 寶寶從0歲∼周歲趣味習俗大公開

2006年09月13日
公開
15

做膽•報酒•收涎•抓周 寶寶從0歲∼周歲趣味習俗大公開 文•執行�蘇麗華 採訪諮詢�實踐大學時尚媒體研究所教授阮昌銳 參考書目�金文男著的《民俗文化趣談-壽誕》、王灝著的《台灣人的生命之禮》 家中有小寶寶的家庭常會聽到長輩叮嚀,習俗規定應該要這樣,不可以那樣。寶寶一出生到滿周歲有各種不同的習俗,綿延至今仍舊有它的影響力,這些習俗究竟有什麼根據呢?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它背後的意義。 在中國的社會裡非常重視生命禮俗,特別是誕生禮更是人生的開端禮。打從嬰兒離開娘胎呱呱落地之後,誕生禮也就正式揭開序幕。 誕生的嬰孩備受關注,從街坊鄰居到親朋好友無一不前來慶賀,一直到嬰兒滿月、周歲都持續有相關的儀式為他祝賀,在眾人的祝福下,祈盼他健康、聰明地長大成人。 嬰兒滿月要請滿月酒、滿四個月要收涎、滿周歲要抓周等,這些儀式是如何傳延下來的?又有什麼根據? 其實中國誕生的禮儀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生兒育女關係著傳宗接代,無不受到重視。甚至是遠古時期的生育神話;民間的祈子習俗、到誕生前後的種種禁忌、慶賀的禮儀,融合了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娛樂等層面,成為歷史遺產的一部分。致使現代人信守不疑,仍依循傳統,因此誕生習俗在現今社會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誕後習俗篇∼ 0歲開始 1.埋胎衣 誕生習俗有哪些?從嬰兒娩出的那一刻即開始了。傳統觀念中,胎盤是嬰兒的元神,因此要經過特別的處置。胎盤在古時後稱作胞、胞衣、胎衣、人胞;中醫的說法為「紫河車」。 古時候的觀念重男輕女,因此處理胎衣的方式也不同。據說生女兒胎衣要放水流;生男孩時要把胎衣放進甕中,拌以石灰保存於床下四個月。這段期間不可以亂動,否則嬰兒容易溢奶。待四個月之後再埋到野外,稱之為埋衣。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指出胎衣要用紙包好,要深埋在自家旁邊的土地中,防止被狗吃掉。也有人說,「男人主外、女人主內」,因此生男嬰胎衣要埋在門限外;生女嬰胎衣要埋在門限內。 通常胎盤都由父親偷偷拿去踏實,不願讓人知道。這是因為胎盤是孩子的元神,一旦元神被偷走或是被利用去做壞事,這個小孩就難以養育,甚至容易夭折。胎衣通常要用瓶盛好並密藏起來,目的是不受鬼怪侵害,讓嬰兒能夠無病無災地長大。其次,有的地方則是將胎盤用竹籃盛著掛在野外的樹上,讓鳥啄食,用意是小孩可以得到天助,容易養大成人。 埋胎衣由於「埋」字有死的意思,故要說「踏胎盤」。一旦嬰兒發生溢奶情形時,表示胎衣埋得不夠深,這時候母親就要到埋胎衣的地方扣幾下,再次踏實,如此一來嬰兒就不會再吐奶了。 胎衣養顏又補身 在現代接生的過程中,胎盤大多丟棄不用,但是也有人利用它抽取胎盤素,成為美顏聖品。在宋朝就有食用胎衣來補身的記載,相傳在宋朝人張師正在《倦遊雜錄》中寫道,桂州的婦女若生了男孩,一定會將胎衣留下來,洗淨後切絲加五味佐料烹調成菜,並備酒宴請親朋好友一起品嚐,而有「人胞宴」之稱。 2.報喜 在誕生的禮俗中,如果生男孩稱之為「弄璋」;如果生女兒,稱之為「弄瓦」。在先秦時代,住家一般不設床舖,人都睡在蓆上。生男孩時,要特別為男孩設置一張床,表示對他的重視。之後再穿衣裳並佩帶貴重的玉器。反觀生女兒時,就只能鋪席睡在地上,包被不穿衣裳,佩帶陶紡錘,顯示男女有別。 以傳統習俗來說,嬰兒出生後,一定要向祖先和有關人員報喜。《禮記•內則》中說:「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意思是說,生男孩時,要在產房門的左面掛上一張木弓(弧),象徵陽剛之氣:生女兒時,要在產房門的右面掛一幅佩巾(手帕),象徵女子的陰柔之德。 待男嬰出生三天後,其家門左邊要掛桑弓,並用蓬草做六枝箭,由背負著孩子的人代替男嬰向天地四方射箭,表示男兒志在四方。 一些少數民族則有他們獨特的報喜習俗,例如滿族和蒙古族生男孩時掛小弓箭;生女兒時掛紅布。朝鮮族生男孩時,由於紅辣椒象徵男孩的生殖器,因此把紅辣椒用草繩穿起並掛在門口。 浙江的「女兒酒」 浙江紹興一帶生女兒則有「女兒酒」的習俗,父親為女嬰釀製黃酒,並置於酒?中,酒?外面雕上各式花卉和人物圖案,並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時,取出來招待賓客,又有「花雕酒」之稱。 此外,不論是生男生女,一定要向祖先祭告,之後再向長輩和岳父母報喜。還有嬰兒誕生時,家裏的人要煮紅蛋分送親友。通常生男孩紅蛋要分送單數,這是因為單數屬陽,雙數屬陰的緣故,所以生女兒紅蛋要分送雙數。 出生三天 1.三朝禮 小孩出生後第三天稱之為三朝,為什麼特別選第三天,實踐大學時尚媒體研究所教授阮昌瑞表示,「三」代表多的意思,是一個福數,自古以來更是一個幸運數字,例如「三星高照」、「三元及第」等。「三」通常也代表一個關口,表示這個小孩可以存活下來。 嬰兒第一次洗沐稱為「洗三」,習俗源自於唐代。唐代《明皇雜錄》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貞觀二年元月出生的兒子舉行洗三禮。另外,在唐代宗李豫進行洗三禮時,因為先天體弱,還發生奶媽怕他受風寒而調包的事件。不過卻被爺爺唐玄宗李隆基一眼識破,堅持要孫子接受洗三禮的考驗和祝福,奶媽只好聽從。 洗三禮在古代重視之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唐代,到了宋代依然遵循洗三禮的儀式。在元代《錢唐遺事》描述宋徽宗參加兒子洗三禮的軼事:「宋高宗誕三日,徽宗幸慈寧后閣,妃嬪捧抱以見,上撫視甚喜,謂后妃曰:『浙臉也。』蓋慈寧后乃浙人也。」 由接生婆主持 到了近代,洗三禮多由接生婆主持。儀式進行時,由尊卑長幼順序,往盆裡添一勺清水,之後再放入一些錢幣。 如果放的是錢幣則保留在盆裡;如果添的是銀票,就放在茶盤裡。另外亦可添些桂圓、紅棗之類的喜果。 添清水時,產婆會在一旁說一些吉祥話,「長流水,聰明伶俐」;如果添的是喜果,產婆則會說,「早(棗)立兒子,連生貴(桂)子,桂圓桂圓,連中三元。」 添盆之後,產婆拿起棒槌往盆裡攪一攪並說一些吉祥話後,開始替嬰兒洗澡。萬一嬰兒受驚哭了也不打緊,反而是吉祥的表徵,謂之「響盆」。產婆邊洗口中邊唸著,「先洗頭,作王侯;後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洗蛋,作知縣;洗洗溝,作知州。 」 雞蛋滾臉 幫嬰兒梳頭打扮的時候,還要說,「三梳子,兩攏子,長大戴個紅頂子;左描眉,右打鬢,找個媳婦(女婿)準四親;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說話免丟醜。」再用雞蛋在嬰兒臉上滾,並說,「雞蛋滾滾臉,臉似雞蛋皮兒,柳紅似白的,真正是愛人兒。」 洗畢,幫嬰兒包好之後,拿顆大蔥在他身上輕打三下說,「一打聰(蔥)明,二打伶俐。」有的還拿稱砣比劃幾下,用意是,「長大啦!頭緊、腳緊、手緊」,有祝福小孩長大後謹慎、穩重的意思。 另外,為防止日後小孩得天花,也有儀式。將紙製的石榴花往烘籠裏一篩,說著,「槴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痘疹稀稀拉拉兒的」,祝小孩不出天花,健康長大。 沐浴完之後,為達謝賓客,會舉辦宴客,所以洗三又有「湯餅會」或是「湯餅筵」之稱。權貴人家除了宴客之外,還會搭彩棚,掛燈籠,請戲班子來祝興;平民百姓大多以一般酒席來回禮。 2.做膽 台灣的舊俗則和上述有些許不同,小孩出生後第三天,會請產婆來替嬰兒洗身換新衣。所用的澡盆要用婚嫁帶來的腰桶洗,並放桂花心、柑葉、龍眼和小石頭和水一同煮沸。澡盆裡要放置三個小石頭和十二個銅錢以示吉利。 柑葉和龍眼表示子孫滿堂、代代繁榮。石頭表示頭殼堅固,比喻身體強壯。古銅錢因鑄有吉祥圖紋字句,具有壓勝作用。 不過民間也有一說法,放石頭的用意是做膽,膽大如石。待日後小孩長大,膽子才不會太小。所以洗澡時要在嬰兒的胸脯輕拍三下,讓嬰兒長大有膽識。 做膽一般只用於男孩,女孩則不做膽,將來丈夫也不會被管束。另外一方面,女孩子不做膽也有重男輕女的成分在,認為女孩子的命比較賤,不用做膽也可以養活。 MEMO 準備物品 澡盆:婚嫁帶來的腰桶 物品:桂花心、柑葉、龍眼和三個小石頭和十二個銅錢以示吉利。 3.報酒 過去,一般嬰兒出生後多是用麻油擦拭身體,再用父親的舊衣包住,直到出生第三天才正式洗澡,因此對三朝禮非常慎重。 洗完澡後,穿好嬰兒服便由祖母帶入廳堂。這時要準備雞酒來祭拜祖先和守護神,如註生娘娘、床母、媽祖、觀音等,祈求她們的庇佑。 三朝禮的小叮嚀 牲禮 祭祀時有一點要注意!阮昌銳教授表示,以往祭拜的牲禮雞、鴉的腳要折彎放在腹內,但是三朝禮則要將雞的腳伸直,象徵嬰兒的腳和腿發達,健壯有力;另外也暗指腳長有食福之意。 倒酒 三朝禮敬神倒酒的方式與平時不同,平時要分三次倒;三朝則要一次倒滿,象徵嬰兒不會到處撒尿之意。 「頭殼硬」、「好育飼」 同時,產家這邊要準備油飯、雞酒送給娘家,向其報告已有外孫,謂之「報酒」。娘家則要燒金紙向祖先禮拜,並回禮,回禮項目包括各種補品及食物。另外,還要準備油飯和雞酒招待媒人和街坊鄰居,告知他們嫁出去的新娘已經生產了。 收到禮物的親友和鄰居,要在盤子上回報一些白米,上面鋪上一張小的紅色紙條並用小圓石壓住,再將原來油飯上的「油飯頭」撥一些在紅紙上,祝福嬰兒「頭殼硬」、「好育飼」。 此外,阮昌銳也說:「洗三具有一定的衛生保健用意」。洗三所使用的水質非常講究,唐代敦煌一帶,小兒初生時,煮虎頭骨,取其湯來洗,宣稱到老都不會生病。宋代則是運用具有殺菌和消毒功能的中草藥所煎的沸水來洗;明清時期至今,多半則是用艾草、槐葉來煎的沸水。 不過,洗三的儀式隨著醫學科技的發達,產婦在醫院生產,嬰兒就已清潔乾淨。故現代已鮮少有人舉行洗三禮了。 4.拜床母 嬰兒從誕生至十五歲,都有一個守護神就是床母,因此信仰習俗中七夕這一天要拜床母。除此之外,嬰兒出生後第三天、年節、二十四節氣、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也要祭拜她。 嬰兒睡覺時常會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據說是床母在作弄他。如果父母虔誠祈禱,這名嬰兒就能受到床母的保護。 拜床母的儀式是在床上舉行,以雞酒、油飯、芹菜放在床中間燒香拜拜。當紙錢燒完後就要將祭品盡快收起來,如此一來,就能受到床母的青睞。俗語說:「食飯爛,做事憚」,是指吃飯慢的人也是懶惰的人,所以要給床母吃快一點,她就能勤快的照顧小孩。 鳥母化身 床母相傳是鳥母的化身,鳥母是指註生娘娘身邊的三十六宮女,又稱為三十六婆祖或是三十六宮鳥母,是輔助生育的神。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據說以前有一對戀人礙於家庭反對而無法成婚,不久女子懷胎產下一子後過世,但是她的靈魂依然守候著她的兒子長大,直到兒子考取狀元衣錦榮歸。後人便把這名女子稱為床母。 還有一種傳說是,古時有一名書生叫郭華,在參加試途中認識一名賣扇姑娘,倆人一見鍾情並發生關係。後來郭華不幸暴斃,賣扇姑娘怕人起疑,便將郭華埋在床下。 與郭華懷胎產下一子的賣扇姑娘,為了祭拜郭華,經常在床上設酒菜並燒香祭拜,鄰居見到便問她是什麼理由,她回答在拜床母,可以讓孩子長得快,於是拜床母的傳說就此傳開。 (詳文請見94年2月《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