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安咕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滿8個月囉

2006年07月02日
公開
20

• Crawling • Stand and deliver • Safety first • Remember, your baby is an individual Crawling Your baby may be creeping (pushing himself around on his belly), crawling, or moving about by bottom shuffling — scooting around on his posterior using a hand behind him and a foot in front of him to propel himself. Creeping is your baby's first method of getting around efficiently on his own. Usually, he'll first learn to pull himself with his hands and then get up on his hands and knees. Then he'll figure out how to move forward and backward by pushing off with his knees. (A "combat crawl" is a variation in which one leg is the pusher and the opposite arm the lead puller.) All of these variations on crawling strengthen the muscles that will soon enable him to walk. Whichever mode of mobility your baby's using, it'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he solves the problem of getting around. Stand and deliver Your baby may be able to pull himself up to a standing position while holding on to furniture. In fact, if you stand your baby next to the sofa, he may be able to hold himself up, although he may be hanging on for dear life. At this stage some parents put their children in baby walkers, but that's not a good idea. Walkers are unsafe: Your baby can use a walker as a stepladder to reach things he couldn't normally get to, such as a hot stove or bottle of bleach. What's more, they discourage floor play, which helps him learn to walk by giving him opportunities to crawl, pull up, and cruise while holding on to furniture — all activities that lead to walking. Safety first Your baby's newfound mobility means that he's now entering the land of bumps and falls. These are an inevitable part of childhood, and although your heart may occasionally skip a beat or two, try to enjoy watching your baby explore his surroundings and discover his limits. Restraining your innate desire to protect your baby allows him to grow and learn for himself. However, do make every effort to make your home baby-safe. A good way to do this is to get down to his level to find the possible danger zones. Secure fragile objects so they won't topple, for example, and keep rickety furniture in rooms that don't get much baby traffic. Now's a good time to move drapery and blind cords out of reach, pad sharp coffee-table corners, install toilet-seat locks, relocate hazardous houseplants to higher ground, lock away poisonous cleaning supplies and medications, cover electric outlets, and secure safety gates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each staircase. Remember, your baby is an individual All babies are unique and meet milestones at their own pace. Developmental guidelines simply show what your baby has the potential to accomplish — if not right now, then soon. If your baby was premature, keep in mind that kids born early usually need a bit more time to meet their milestone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t all about your baby's development, ask your healthcare provider.

孩子的視力保健

2006年06月27日
公開
50

孩子是透過雙眼來認識這個世界,視力不好的孩子其學習能力會大受影響,甚至影響到其人格發展。許多視力的問題,開始於年紀很小的時候,若無適當處理,問題可能會惡化,父母不可不慎。   幼童常見會影響視力的疾病 1.弱視︰幼年時期,眼睛視力的發育不良。原因包括眼位不正,或兩眼視覺品質不等(有一眼看得比較清楚),長久下來,有一眼變得較 強,另一眼則越來越少用,少用的眼睛將來可能成為弱視。 2.斜視︰兩眼眼位不正,可分內斜視、外斜視、與上下斜視,原因分先天性與後天性。 3.近視︰眼軸太長導致影像會聚在視網膜前方,看遠不清楚。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近視,除先天遺傳外,後天環境也影響很大。 4.遠視:眼軸太短導致影像會聚在視網膜後方。幼童通常會藉視調節來看清遠近,但可能會導眼睛疲勞甚至造成斜視,通常嬰兒出生時皆為遠視眼,慢慢才發育為正視眼。高度遠視會使幼兒看遠看近皆不清楚,可能導致弱視的發生。 5.散光︰角膜(黑眼珠的部份)表面不規則所造成,簡單講,沒有散光的黑眼珠是圓的;有散光的人,黑眼珠則呈橢圓形。大部份是先天生成,但後天之因素,如太胖之幼童上下眼皮壓迫眼球也會加重散光。 視力保健的方法與建議 視力保健必須從幼兒開始,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以下從環境,姿勢,飲食等各方面給您建議︰ I.姿勢一定要端正 1.閱讀寫字時保持33公分以上的距離,不要駝背。 2.雙眼與書本等距離,過短的握筆,頭會傾向一側造成兩眼與書本距離不等,可能造成雙眼不等視。 3.幼稚園學童不宜執筆寫字。 4.不要躺著或趴著看書或任何近距離工作,近距離工作30分鐘要休息5-10分鐘,將眼光看遠(六公尺以上或兩個紅綠燈以外的距離) ,有眼鏡者可戴著,若可看清遠方物體,即表示睫狀肌得到放鬆。 5.隨孩子的成長調整桌椅的高度,桌子與手肘同高,椅子深度與大腿長度相配,雙腳可踩到地板。 II.光線很重要 1.光線要明亮,最舒適的光度為60瓦的燈泡或20瓦以上的日光燈。 2.桌面照度至少350米燭光,避免燈光直射眼睛。燈管變黑或閃爍時,要更換燈管。 3.光線來自左後方最好,若是檯燈,可在左前方。(左撇子的人方向相反) 4.夜間閱讀時桌燈與室內大燈都要打開。 5.選擇不反光的桌面,不在直射的日光下看書。 III.電腦 1.建議8歲以後視力發育穩定再開始學電腦。 2.看電腦螢幕時,眼與螢幕內框上緣同高,眼睛與螢幕平行,距離約60到70公分。 IV.電視 1.避免看畫面太小,影像不清晰的電視。 2.看電視時保持約6 – 8倍畫面對角線長的距離。 3.電視畫面高度低於平視15度。 4.勿坐在太偏的位置,約畫面左右30度以內。 5.看電視時間,一天不超過一小時, 選擇有益的節目。 V. 日常作息 1.多走向大自然,接觸青山綠野。 2.多做體育休閒。 3.睡眠充足,規律作息。 4.減少孩子的壓力,多鼓勵,少雜唸。 VI.飲食 1.不偏食,多吃新鮮蔬果,補充維他命A、C、E;深綠色蔬果可增加眼睛的健康。 2.三高:高纖、高鈣、高鐵。 3.三低:低鹽、低脂、低糖,避免太精緻或高熱量的飲食形態。 目前,國小的學童每年都有視力檢查,但根據八十九年底的調查,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近視率高達20.4%,也就是每五位小學新生就有一個近視。學齡前用眼過度,太早習字,姿勢不良,近距離看電視、電腦、電玩等都是造成孩子視力不良的原因。三到六歲是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期,我們必須提前關心孩子的視力,早期偵測與治療,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嬰幼兒視力之發展

2006年06月27日
公開
50

嬰幼兒視力之發展 可愛的小寶寶一出生,父母最關心的就是他各器官是否正常,以下介紹眼睛的發育及視覺的發展: 眼睛的發育 一、母親懷孕的第22天開始,眼睛的構造開始發育。若是母親在懷孕期間發生感染或不當使用藥物,都可能對眼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引起先天性眼疾。 二、眼瞼: 在嬰兒誕生時,已可對強光有所反應,會有閉眼的動作。但是對於突然靠近眼前的物體,要到 2 至 5 個月後,才會有眨眼的反射動作,藉以保護眼睛。 三、瞳孔:誕生時,已可對強光有收縮的反應。一般在出生後頭幾週內,瞳孔都呈現縮小的狀態。在生下來一個月左右,瞳孔光反應才完全。 四、虹彩: 嬰兒虹彩前面的色素在誕生時非常少,顏色較灰藍,光線的透過性較大,以後顏色逐漸增加,至 6 個月左右,成為我們常見的深棕色。 五、水晶體: 誕生時,幾乎呈現球形,內部柔軟,具有很強的折射力。加上角膜在誕生時,形狀較突,亦具有較強的折射力,使光源或影像的焦點,能夠集中在比較短的眼軸上。隨著年齡,其水晶體與角膜的形狀,緩慢的變成較為扁平,折射力亦較為降低,配合眼軸長度的增加,眼球本身需要的折射力較少,使光源或影像的焦點,能夠繼續集中在比較長的眼軸上。   六、視網膜: 對視力最敏感的區域即黃斑部,在出生時結構上仍然不夠完全。視力仍然很差,在誕生後會繼續發育。在 4個月後,才會有和成人相當數量的錐狀感光細胞,但機能上尚未完全。   七、新生兒的視野: 在出生時較為窄小,上下各不超過 15 度,左右各不超過 30 度,在2 個月以後才明顯的增大,大約到一歲以後,才慢慢接近成人視野寬度的大小。   八、眼球運動方面: 出生時多為無目標的施行眼球轉動,僅有部份的固定視線的動作。出生一個月後,可見到大一點的東西,過了 2 個月後,才會追視人或手勢,左右眼開始有完成同時聚合運動的能力 。3個月大時,可追視移動的小物體,也可以辨別各種不同的顏色。4個月大時,會看自己的手,也會伸手摸看到的東西,具有看遠看近不同焦點調視作用的能力。到 6 個月大時,看東西可以有深度的感覺及立體感。等到3歲左右時,有精細的視覺反射運動的功能。 視覺的發展 人類並非一出生便擁有1.0的視力,而是隨著外界的刺激才慢慢發育出各種視覺機能,出生後到三歲期間是視力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研究發現,出生時嬰兒可以看到光及一些簡單的圖案。但二十公分外的東西對它來說是模糊不清的。兩個星期的小嬰兒可以辨識細線條,而且慢慢開始有深度感。適量而柔和的光線,提供物體足夠的照明,讓嬰幼兒可以辨認不同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可以幫助眼睛視力的發育。此時可常變換嬰兒床的位置或改變睡覺的位置,讓他感受不同角度的光線;也可從不同角度吸引他的注意,以訓練眼球之靈活度。四到六個月大時,眼睛不再游移不定。六到八個月大時,雙眼可以對準焦點。此階段眼球逐漸成熟,可學習分辨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立體感的建立也接近完成,所以建議在六個月大時時應作第一次眼科檢查。 一歲的幼兒視力大約有 0.2,在 2 歲起開始逐漸進步,3 歲時視力大約可達 0.6左右,大致在 4 歲前後,視力才會達到1.0。三到六歲期間其視力逐漸發展至成人階段,而且六歲以前是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期。到了十歲後視力則已發育成熟。 嬰幼兒常見的眼疾 眼睛為靈魂之窗,人類大部分的學習,需要透過眼睛來接收訊息。因此,若眼睛疾病導致視力不良,將對個人及家庭影響甚大。基本上,會發生在成人的眼疾也會發生在嬰幼兒,因此,從一般性的結膜炎,到會影響視力的白內障、視網膜腫瘤等,均有可能發生。然而嬰幼兒並非只是縮小版的成人,許多眼疾的處理方式與成人不盡相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嬰幼兒的眼疾都能獲得良好改善,但由於嬰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一不小心常會視而不見,為人父母者應提高警覺,即時發現問題,早期治療,才不會造成錯失良機。   嬰幼兒眼疾的成因 嬰幼兒眼疾的可能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大類。先天性因素如遺傳、染色體變異、代謝異常、早產、胎內感染、或不明原因等。後天性的因素包括感染、眼部外傷、藥物、毒性物質、放射線物質的副作用、營養不良等。   嬰幼兒常見之眼疾 1.新生兒眼炎:經由產道出生的小嬰兒有可能受到感染而得到新生兒眼炎,眼睛出現很多分泌物,可用抗生素治療。 2.鼻淚管阻塞:嬰兒的鼻淚管可能尚未完全暢通或是太狹窄容易阻塞,容易造成淚眼,甚至感染發炎;治療方面:要控制感染,並要常按摩鼻淚管,若仍無效可用通條及淚管沖洗以鞤助其暢通。 3.先天性眼瞼下垂:上眼皮下垂,外表看起來兩眼大小不同,有些小嬰兒會下巴抬高或抬高眉弓以幫助視力。一般以手術治療。 4.睫毛倒插:有些幼兒,下眼瞼贅皮過多,常會造成睫毛倒插、眼睛刺痛,甚至角膜上皮會有糜爛的情形,幼童常以揉眼睛來表現。若倒睫毛的情形沒想到隨年齡增長而改善,可藉眼瞼手術來矯正。 5.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的發育從懷孕十六週開始,一直到足月四十週才發育完全,因此在懷孕週數小於三十六週,體重小於二千公克的早產兒,很容易形成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有可能造成失明的後果,因此必須於出生後四至六週起定期檢查,適當治療才能預防失明。此外,早產兒特別容易合併有高度近視及散光,因而形成弱視,也必須注意。 6.視網膜母細胞癌:瞳孔出現白色反光。視病情可做冷凍治療、雷射治療或手術切除。 7.先天性青光眼:怕光、流淚、眼壓高,甚至形成牛眼。 8.先天性白內障:一般以手術治療。 如何及早發現?   視力異常會造成的行為上的改變,對小兒視力異常的發現非常重要。因幼兒不會自己表達自己的視力狀況,一般的視力檢查方式也不能適用於幼兒,但是旁人細心的觀察,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1.眼球震顫,或者只是無目標的轉動眼球 。 2.一般的視力行為發展比正常嬰兒差,眼球不會追隨人的動作或移動的小物體。 3.對於眼前的奶瓶玩具等物體,沒有主動抓取的動作 。 4.在地板上爬行時,時常先碰到東西,才有感覺,沒有一定的目標或方向。 5.在家裡可以自己走動,但是一到陌生的環境,就一定要父母牽手才敢走路。 6.出外時常常瞇著眼睛、低著頭走路、怕光、或者喜歡揉眼睛。不敢自己上下樓梯,走路時常跌倒、撞到人、或者踢到東西。 7.眼睛斜視。 8.眼睛外觀異常,如眼皮下垂等。 9.不喜歡用眼力專注的工作,或視力專注後易感浮燥不安。 10.每次需要用眼力時,頸部傾斜歪一邊。 11.用眼時,經常揉眼睛或皺眉頸。 12.經常陳述看不清楚或眼睛癢、痛。 13.眼瞼經常紅腫、帶垢。 14.眼睛會怕光、流眼淚、眨眼次數增多。 15.兩眼瞳孔大小不等或有異常反光。 結語 嬰幼兒時期是視覺發育的黃金階段,但目前尚無強制學齡前幼兒做視力篩檢,全賴父母注意嬰幼兒眼睛是否異常。因此,如何及早發現並治療是重要課題。以現今眼科醫學的進步來說,許多的小兒視力不良是可以醫治的,重要的是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尤其是有家族史、早產兒、或懷孕期有胎內感染可能者,更應在出生時就接受眼睛檢查,以免以後視力上的缺陷,影響到各方面的發展。 http://www.socialwork.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