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安咕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什麼是血管瘤?

2006年05月06日
公開
55

【中央社 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三日電】許多新生兒出生後,皮膚會出現鮮紅色的印記,一般人總誤以為是胎記,但這其實是幼兒身上常見的「血管瘤」,大部分會隨著年紀自然消退,不過醫師提醒,若幼兒出現大範圍、過多數量血管瘤時,便得當心肝腎可能有腫瘤問題。 血管瘤是常見的幼兒先天性皮膚異常之一,主要是因新生的血管增生過度,所造成的良性皮膚腫瘤,以頭、臉及頸部發生機率最高,往往造成父母對寶寶外觀上的擔心與困擾。 根據統計,新生兒發生血管瘤的機率為百分之一至二點六;台灣的平均發生率也在百分之零點八左右,以每年平均誕生二十一萬新生兒計算,國內每年有約二千個新生兒患有血管瘤,其中男女比率為一比三。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朱世明表示,絕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是獨立性發作於身體的單一部位,尤其在出生後的六至十八個月間,增生速度最為明顯,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五成至六成五幼兒的血管瘤會自然消退,其餘透過雷射治療,也能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 儘管若能把握二歲前的治療黃金時間,絕大多數的血管瘤都能獲得根治,但朱世明提醒,若父母發現小朋友身上出現侵犯範圍大、且數量眾多的血管瘤時,便得特別留心,因為極可能連內部的肝臟、腎臟,也發生有同樣的血管瘤問題,最好能儘早就醫診治。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張承仁則指出,血管瘤除影響外觀,若長在眼皮、外耳、嘴唇等部位,更會妨礙視力、聽力及吸吮等功能,甚至因壓迫而造成流血不止。 張承仁建議,相較於注射類固醇藥物可能引發後遺症,或動外科手術的傷口過大等缺點,能夠抑制快速增生血管,又能縮短療程、減少醫療費用的雷射療法,還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式。940723

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

2006年05月05日
公開
60

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 台北榮總新生兒科陳淑貞主任 初生嬰兒皮膚粉嫩粉嫩的,煞是好看。但過一陣子,就會聽媽媽抱怨說孩子滿臉紅疹,時好時壞。一般說來,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有下列幾種: 新生兒毒性紅斑 聽起來名字怪嚇人的,但實際上是不需任何治療即可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發於出生後兩星期內。疹子為白色的水膿包,摸起來硬硬的,周圍有一圈紅斑圍繞,疹子大小約一到三公分,全身都可發生,持續約3至6天,可能是一種不知原因的良性發炎反應。 脂漏性皮膚炎 多發生於出生後一至三個月之間,皮膚發紅,有許多黃油油的薄片覆蓋於上,特別喜歡沉積於頭頂、眉毛上、耳朵後面或任何有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產生龜裂流出組織液。處置方法,輕微時可以以水打溼患部,再塗上嬰兒油,待結痂片軟化後,可以拔掉的即拔掉,但不要猛力為之,否則會傷及下面皮膚之完整性,之後再以洗髮精、肥皂及清水洗淨,一般眉毛上、頭皮上及耳後之結痂片可以此法去除。其他如臉頰處之皮膚炎,多呈紅色發炎,上有龜裂、流液及粟粒狀之油狀結痂,處理方法是保持清潔,常以溫水洗臉,不要亂塗乳液或嬰兒油,龜裂、流液嚴重時,可以請醫師開藥作局部塗抹。此種皮膚炎經數週之處理後會自然消褪,再發率少。如持久不褪,必須與異位性皮膚炎作鑑別診斷。對此種嬰兒,保持皮膚的清潔是很重要的,以避免細菌、真菌感染,因組織液及龜裂的皮膚是微生物的最佳溫床。 接觸性皮膚炎 一般都發生在較胖的小孩,常見處是脖子及腹股溝,皮膚發紅,嚴重時有組織液的滲出。處理方法是保持患部之清潔及乾燥,常以柔軟的布沾溫水擦拭。天熱時,嬰孩要有適當的穿著,不要老是包得密不透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涼爽,汗多時不妨多沖幾次澡。其實嬰兒常見的尿布疹即是接觸性皮膚炎的一種。尿布疹是因為尿尿等長期與小屁股接觸所致,所以預防及治療的方法就是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局部的乾燥與清潔。現代的媽媽最喜歡用濕巾及紙尿布,我的看法是濕巾不如洗屁股,紙尿布不如用布尿布, 為什麼呢?因為濕巾再怎麼擦也是擦掉看得見的不乾淨,對於深入皮膚之尿素、氮素、、、等,即無法清除;而紙尿布常常標榜表面乾爽,基於這個理由加上經濟因素,所以用紙尿布的媽媽往往較少換尿布。其實除了方便,不用清洗外,紙尿布作得再好,均不如棉布尿布對嬰兒屁股來得柔軟不刺激,再加上環保因素,各位親愛的媽媽們,有否考慮在家時候以尿布代替紙尿布呢? 念珠菌皮膚炎 這是由於皮膚受念珠菌感染而來,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種,與香港腳的菌種是同 一類的,在亞熱帶的台灣四處存在,常發生於皮膚完整性原本已受損的地方,所以有脂漏性皮膚炎或接觸性皮膚炎的部位最易得,多於包尿布的地方及皮膚皺摺處。患部呈一顆顆突起的平台紅斑,且拌附著鱗屑,有些會變為水泡膿包。治療方法除保持清潔與乾燥外,局部藥膏的使用是必須的,但請家長不要自己隨便塗抹,須請小兒科醫師或皮膚科醫師開處方。坊間的藥膏許多都是純類固醇藥膏,擦了後會加重念珠菌皮膚炎之擴散。 血管瘤及蒙古斑 血管瘤在新生兒的發生率為6-25% ,最常見的是平平的、淺紅、鮮紅或暗紅色,多發生於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之額頭。嚴格說來,應該是微細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大部份是良性的,但如果長的部份較特別,如長在三叉神經分佈處,則必須作詳細的神經學及眼科檢查,探測同側的眼睛及大腦是否也波及到?以後定期追蹤也是必要的。另有些血管瘤是突起的塊狀物,帶點紅、藍色,摸起來軟軟的;此種血管瘤在前6個月常會變大,以後會漸漸褪化,大部份在7到9歲時會褪化完全而沒留下什麼痕跡。不過偶而有些血管瘤長得很大、很多或佔據重要部位,如眼睛、氣管、口腔,這可能危及生命或引起嚴重併發症,須迅速就醫。至於蒙古斑是一種棕色或青色之斑,常見於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多在一歲以內漸漸消螁,百分之九十的黑人及東方初生兒均有此斑。 其他 有些良性的皮膚疹如新生兒青春痘、粟粒疹、口腔齒齦及上顎上的珍珠小珠(Epstein Pearls) ,基本上都是與皮脂腺有關的皮疹,不須任何治療可自行消褪。有些與疾病有關的皮疹,則需尋求專家之診治,如母親罹患紅斑性狼瘡症致使嬰兒出現盤狀紅斑,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之膿包及大片脫屑,菌血症之細菌性栓塞導致之局部皮膚壞死、肢端壞死,或一些較少見的先天性皮膚疾病,如大皰性表皮鬆懈、魚鱗癬、淋巴瘤、巨大黑色母斑等。 新生兒的皮膚是很嫩的,因此只要有任何的刺激,如口水、奶水、汗水、油脂等,即可使紅紅的皮疹出現,因此照顧的原則是清潔、乾爽與涼快,最好的穿著為純棉質衣物,最好的清潔劑為溫水;穿著要適當,不要把小嬰孩包得滿身是汗,相反的冬季時,保暖及臉部皮膚的保護也不能忽視。不要隨便擦藥膏,嬰兒乳液及嬰兒油亦非多多益善,如果可以不擦還是不要擦。嬰兒的皮膚不可能一點疹子都沒有,所以為人父母不要有這種超高標準的要求。必要時宜請教小兒科或皮膚科專家,如果醫師告訴您這些皮疹是屬暫時性、良性的,那就請您放心吧!!

研究副食

2006年05月02日
公開
39

副食品   在寶寶六個月前,母乳是最完美的食品,沒有需要添加任何食物或飲料(包括開水)。這樣的作法可以使媽媽的奶水充足,同時減少過敏的可能。   即使在頭一年後,母乳仍可持續提供相當量的重要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寶寶六個月大時,神經發展也讓他適合嚐試他種餵食方式。他的頭控制較好,眼睛可以直視前方,稍加扶持可以坐得穩,並且會用手抓東西放至嘴裡。我們可以觀察寶寶的情形,如果有五、六天在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情況下,而他每次伸手抓東西就往自己嘴巴送,而且不停的想吃奶時,就可試著讓他吃一點熟香蕉或馬鈴薯,如果他吃得很高興而且不會用舌頭把食物推出來,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他已經準備要吃其他食物了。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個體,幾個月的差別是正常的。 添加副食品10大原則 原則1. 持續哺乳 持續在寶寶需求時就哺餵母乳,避免因為過多的副食品取代母乳所提供的營養素及免疫方面的好處。 原則2. 漸進添加 一開始先讓寶寶吃一兩湯匙以母奶或是開水泡成糊狀的米粉,如果寶寶吃得不錯,幾天後可以另外再餵一餐。通常約在開始進食兩個月後左右,可以一天吃到三餐的副食品。一旦寶寶熟悉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時,可以慢慢改變食物的性狀,增加食物的黏稠度,並且添加其他的食物。一般建議先是水果泥、及青菜泥,最後是肉類。 原則3. 多樣化內容 每天提供多樣化的食物,母奶、米麥粉、水果、蔬菜及動物性食物。添加鐵的穀類米麥粉及肉可以提供適當的鐵。豆類、小魚、起司、優格等可以提供鈣。(一歲之前不建議喝鮮奶。)避免給太多的果汁,(一歲前不要超過每天120cc,之後不要超過每天240cc),因為它們只有提供少量的能量,但是卻取代了更營養的食物。為避免寶寶習慣高膽固醇的食物,有人建議蛋黃一週不要超過三個。 原則4. 準備一些可以用手抓的食物 當寶寶的咀嚼吞嚥功能越來越熟練時,約在八個月大左右,可以嘗試讓他以手抓東西吃,例如:撕碎的土司、小塊雞肉、熟的香蕉切片、煮熟的紅蘿蔔、地瓜或是麵條。不同的味道和質感,會讓他有興趣抓來吃。要注意不要讓他嗆到。不宜給他花生,爆米花,翠果子,瓜子、硬糖果或其他硬而圓的食物,以免造成異物吸入。 原則5. 天然為主 製作副食品時,以天然食品為主,無需添加調味品。製作之前,除了用具要乾淨外也記得要洗手。 原則6.避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牛奶、蛋白、花生、帶殼的海鮮類、酸性的水果,如:草莓、柑橘、蕃茄,都是比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一歲之前不要食用。不要給一歲以下的寶寶食用蜂蜜, 以免引起肉毒桿菌中毒。一歲之前不要給寶寶一般成人吃的牛奶,兩歲之前不要給寶寶脫脂牛奶,已免缺乏必需脂肪酸,並造成不必要的腎臟負荷。 原則7. 注意反應 一次從少量開始添加一種食物,注意是否有不良反應──如氣喘、皮膚紅疹、腹瀉等。如果適應不錯,可逐漸增加量,一週之後再添加另外一種新的食物。 原則8. 愉快的用餐氣氛 選擇大人最輕鬆的時間開始嘗試餵寶寶副食品,可以是中午或是晚上。一開始寶寶可能不太習慣不同的進食方式及食物,需要有耐心。可以一邊餵食,一邊鼓勵他:「好好吃喔!」用餐時讓寶寶坐在固定的椅子上,培養他良好的進食習慣。可以在餵食前讓寶寶先喝些母奶,以避免他太餓。維持用餐時的氣氛。每個人的胃口及對食物的偏好不同要勉強寶寶,當他不想吃時,就抱離椅子。儘量給他多種食物去選擇。 原則9.不要怕髒 當他習慣於吞嚥食物後,可試著讓他自己拿湯匙。當他湯匙拿得不錯時,讓他穿圍兜,地上舖報紙或塑膠布,會讓妳比較容易清理。通常在一歲以後,他可以做得較好。 原則10.不需要用奶瓶 副食品不要放在奶瓶中,以免過度餵食,或是讓寶寶嗆到。 試著讓他用杯子喝飲料,而不需使用奶瓶。市面上很多寶寶用的杯子,有兩個把手,杯子有蓋子使裡面的液體不易溢出。可先放一些開水在裡面,讓寶寶知道怎麼使用它。剛開始他可能會拿來當玩具玩,不要著急,他慢慢會學會使用杯子,等他使用得順手時,可以放些果汁或奶水讓他飲用。 注意: 當寶寶開始進食副食品時,寶寶大便的形狀、顏色、或味道有可能會改變。有時你會看到食物原封不動的排出來,例如:紅蘿蔔絲、蔬菜葉,這是很常見而正常的。有時米粉、米飯、蘋果泥、或是香蕉會讓寶寶的大便較硬不好排出,可以嘗試換別種食物看看。 藉由使用適量的糖、鹽、及油,不以食物當作鼓勵,提供均衡的食物,你可以培養寶寶正確的飲食習慣。   總而言之,當寶寶開始表現出對大人食物有興趣,或是他的神經發展到可以控制頭部及手的動作時即可嚐試讓他吃副食品。不要著急,不要怕髒或麻煩,維持進餐時的愉快氣氛,和他一起享受用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