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R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環保小尖兵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12

早上8:30美術館集合到下午4點左右 因為腸病毒的關係現在規定五歲以下幼兒不能參加 只好讓小花去上學 中午在拜託保母接回家睡午覺 早上參觀台中市垃圾焚化廠, 從污水處理,廚餘處理(做有機肥)到垃圾焚化處理, 幾乎每個過程都實地親眼目睹 漂亮的垃圾山和焚化廠望出去的台中市全景, 傳說中的垃圾, 這還只是一小部份, 聽說全台中市一天製造的垃圾量是1200公噸, 倒入垃圾儲存槽內, 焚化爐的中心設備, 垃圾儲存槽內部 大爪子把垃圾抓進焚化槽裡燃燒, 所有的東西不論美醜大小, 在850-1000度的高溫燃燒下, 全成了灰渣和飛灰, 簡報室裡導遊阿德哥哥帶大家玩動腦遊戲, 要偷偷的才能拍到維的照片, 中午到高鐵烏日站吃午餐, 順便認識一下高鐵的身世, 下午參觀台中市的垃圾變黃金大本營:寶之林 這是由搭鷹架的竹竿和廣告帆布以及一些資源垃圾搭建而成的涼亭, 正中午的大太陽下, 涼亭裡超涼快的, 難怪古時候有人愛用竹子造房屋. 廢棄光碟片做成的裝置藝術, 尤其是這隻金縷鞋, 真是閃閃動人啊! 不要的鞋子也可以做成美麗的牆上妝飾, 汰換不要的陶製水管也成了藝術作品, 學生椅也有了新生命 廢棄家具再經過整理跟新的一樣喔! 這裡每星期三日休息, 只有白天開放選購, 大概都是市價的1/3價格而已, 要撿便宜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DIY做補蚊罐, 100CC熱水+20G糖,等卻到40度以下時, 在加入發酵粉1G 瓶身包上黑紙就完成了. 還有其他作品, 看的出來材料是什麼嗎?

(轉載)打人的人也會痛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20

轉載自"南方璀璨的星星" 兩個亞斯伯格孩子的故事 亞斯伯格媽 亞氏星球社交課程 小P這學期最後一次去上高師大 「亞氏星球」社交課程活動,我因參加一場考試,由小P爸爸接送並在課堂上旁聽。這是一個集特教系志工同學及教授,動用很多人力及資源,大家放棄休假為孩子付出的一個活動,目的是希望協助亞斯伯格(以下簡稱AS)孩子最困難的社交人際互動課程。每次的活動都會介紹一位達人給AS的孩子認識,達人是由學有專精的教授來義務指導與介紹主題內容。這一次,小P及爸爸都期待著想聽聽看今天的達人會有什麼新鮮與驚奇的事介紹給大家。 通常,在達人活動後,便是社交技巧的教導,每位AS孩子將由幾位大哥哥大姐姐共同協助、輔導整個活動過程。到了中場休息時間不久,小P和另一個高二孩子一起玩,用手掐他的脖子(不是真的掐下去,因執行功能的關係致使這樣的孩子不知行為將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與無法預估推測),因這位孩子有觸覺敏感的狀況,突如其來的身體接觸,讓這位大孩子非常不舒服,直接的反應就是回擊小P往臉上打一拳,這一拳對所有在場的AS孩子而言,開啟了特別的學習之門。 *所有的發生都是一種學習 聽教授研究助理說,事情發生的很突然,前幾分鐘才教他們(AS孩子)不可碰觸別人的身體,如果被別人碰觸感到不舒服時,一定要向對方說明,並且也不可任意碰觸別人的身體。但是,休息時間不到幾分鐘,事情就發生了,而且,來得太快,快到大家措手不及。 等在教室後頭的小P爸爸往前移動觀看,倒在地上的小P已經被旁邊的人扶起來,助理及爸爸即時帶小P做清洗及處理,小P爸爸觀察傷口判斷需要縫合,緊急帶去醫院處理傷口,小P的左邊嘴角上逢了三針。 事後,小P爸爸跟我提到,當他一出高師大的大門時,心裡就決定還要載孩子回來繼續學習未完的部份,他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孩子來到高師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社會技巧,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孩子要透由這個事件的發生來學會如何和人的互動,這也是一種機會教育。 觀看地上的血漬,其他孩子終於明白小豬受傷了,最棒的部份是小P爸爸帶著小P再度回到教室之時,今天這堂特別的課外課才算真正開始。 *實地演練所學之社交技巧 教授及助理藉此機會教導這群AS孩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其他孩子該如何適時地表達對小P的同理心(因為同理心上一堂才剛剛教過,這部份是不容易的課程)。孩子們一個個輪流對小P說出關心的暖暖話,一群AS的孩子共同靠過來關心小P的傷口,而且關心的柔軟話語比你想像得到的都還要好,誰說他們沒有同理心呢? 只見有人說: 小A:小P,都沒有看見到你喊痛,你好勇敢喔~ 小 P:我經常在學校被圍毆,司空見慣啦!(不知這是該高興他的EQ很高還是該苦笑!) 小 B:小P,你這樣不能吃好吃的東西喔~好可憐喔~ 小 P:剛好減肥 ! 大Q:小P,我打你我也好痛啊 ! (誤傷小P的孩子) 小 P:哪裡痛? 大Q:這裡痛!(指心的部位,泛著紅眼框說話) 雖然我是聽研究助理在描述整個過程,但是內心非常的感動,這是一位多麼真誠有愛的孩子。而小P一點也不對這位孩子生氣,我再強調一次,是一點情緒也沒有,仍舊和大家一起參與活動直到結束,孩子展現連一般人都少有的高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商﹞,值得所有人為此拍手讚賞。 小P嘴角因為縫合的關係不方便張口說話,一站到台上,小P還是很積極的想發言談自己的感想,口齒不清的聲腔,惹得大家都感到有趣、可愛,鬆綁了大家因剛剛突發事件時的緊繃心情。 *疼惜亞斯伯格孩子 我非常心疼這位誤傷小P的孩子,他在小P去醫院的時候看到地上的血,意識到事態嚴重,深深表示後悔。小P再度回到教室時,研究助理詢問曾詢問這位孩子是否要跟小P及小P爸爸道歉,他表示願意。我心疼孩子的原因是孩子有衝動控制上的困難及觸覺上的問題,這是他腦神經上的關係所引發的,不是他的本意或預謀要攻擊別人,而且孩子也不會有這樣的動機,你如何去責怪因生物性因素而不小心犯錯的孩子? 這也非他所願啊!我想,他內心一定為此非常沮喪焦慮。 這樣的說法也許讓大家誤以為是在寵孩子或縱容孩子犯錯而找出來的理由,說什麼因為他們腦子上的問題所以不是他故意的,根本就是沒有教好,父母親的教法有問題!這些說法常常是身為AS家長最常遭受到的誤解。在瞭解AS孩子的特質之後,你會真正知道他們本質上那份善良的可貴,不會懷有蓄意害人的預謀存在,而他們透過教導可以慢慢學會很多社交技巧,幫助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困境,只是這樣的技巧需要長時間不斷的累積,方可看出一些成效。身為家長的我們就在這樣一點一滴,一點一滴的教導及累積下陪著孩子一路顛頗成長,直到有一天再跌倒時,根本感受不到這是一種痛,而將這份痛當成上天恩寵所帶來的禮物來接受。 *我們都是亞斯伯格媽 當這位大Q孩子的媽咪打電話給我的時候,表示一定要到家裡來看看小P,從聲音語調中,可以聽出她心中不可預知的擔心與焦慮。我跟媽媽說,我們同樣地都有這樣的孩子,心裡也都很清楚亞斯伯格孩子遭遇到什麼樣困難需要我們協助。今天,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一般人輕而易舉就擁有的社交技能,所以需要在高師大一起上社交課程彼此互相學習。在教養過程中,一路走來,孩子的狀況從來不會是一個零,只有少一點或多一些的時候。情況少一點時,我們在每一天過去的時刻感謝上帝、感謝諸佛菩薩,讓一天可以安然過去,慶幸這一天是幸運的,可以暫時放鬆。而當孩子因各種因素狀況多一點的時候,我們要窮於處理、教導、不斷不斷的提示、演練、直到精熟,之後,拖垮一身的疲憊攤在椅子上。在孩子還沒完全學會一些人際互動等等技巧,直到足以單獨應付日常生活情境之前,我們無法期待AS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不發生狀況。媽媽,沒有關係 ! 「早發生、早練習!早學會!」 一口氣和這位媽媽說了很多話,是來自我內心的疼惜,我在揣測大Q的媽媽此刻心情一定很自責,不願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充滿著想跟我道歉的心情,事實上,在電話中,她真的是一路的道歉個沒完,忽然,在這樣的道歉聲中,我內心升起一陣酸楚,其中有很多很多的不忍與不捨。 從我經常與亞斯伯格和自閉症父母相處及聽聞各種故事中,看到每位父母在一路陪伴孩子成長歷程,或多或少都曾經發生與人相處的狀況,正因為社會互動是他們核心症狀之一,加上很多人對此症狀不了解和不接納,所以才會令父母這般的辛苦和心力交瘁,朝夕憂心以致於常常繃緊神經,深怕孩子又出了哪些情況,一顆心常常是懸在半空中。大Q媽媽的道歉聲,讓我聯想到大Q媽媽背後隱藏多少的辛苦,這一段陪孩子成長的路上曾有多少次的道歉聲呢? *亞斯伯格孩子的輔具是人 當孩子有行為及狀況發生時,是他們還沒有學會一些社會互動的技巧,這不是在過度包容或寵壞他們,而是你確實瞭解孩子有他的「不能」,而非他「不願意」。我們的孩子不是學不會社交技巧,只是無法用一般孩子的成長速度來看待他們,我們怎能叫小兒麻痺的孩子去跑馬拉松? 先天上的限制讓他們在社交能力上就輸人一截,但是「他們只是走的比較慢,不是學不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需要同學、師長及整個環境的支持。孩子的隱性障礙,常常容易讓週遭老師及同學不小心忘了,忘了亞斯伯格孩子社會互動上種種困難而造成排擠亞斯伯格學生的現象或沒有給予協助,他們所需要的輔具是老師及周圍大人的介入。 *常人的一點點是亞斯伯格孩子的一大點 當小P嘴角上的傷口拆線時,我請大Q媽媽轉告大Q,小P已經好了,請他放心。為何我要做這個動作? 排除這是一般人會做的舉止之外,我的目的是希望讓大Q能夠放心,不因為小P的事件而自責過深,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很多感受上會「放大」,你給他一點點,對他而言,可能是難以負荷的「很大點」,我們難以想像他們內心與感官上所承載的重量是如何讓他們產生痛苦,因此,預想可能生的情況可以減輕孩子的焦慮及擔憂。大Q媽媽跟我提到,大Q很驚訝的告訴媽媽,小P的爸爸都沒有罵他耶 ! 我心想,大Q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被別人罵到臭頭? 有多少次是別人用力的拍手鼓掌? 哪個孩子不希望獲得別人的鼓勵與讚賞? *需要靠一群人共同協助教導以及用愛與接納的孩子們 這個事件的發生,對兩位有衝突的孩子及在場所有AS的孩子而言都是一種難得的學習經驗。感謝高師大劉萌容教授及馬樂穎研究助理的契機引導和適時協助,還有一群長期辛苦的志工學生們共同幫忙,藉由大家的幫助和教導,讓這群孩子能夠漸漸的學習如何和人玩、和人聊天、如何學習一般人所會的互動方式,從中感受人與人在一起的那份情感與友誼,讓「感動」也發生在這群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