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祕子

日期

#Tag

別錯過孩子「黃金閱讀期」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32

「不論是聽課還是讀書學習,一個人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過去大腦中所存儲的經驗和知識。有豐富閱讀經驗的人,具備豐富的詞彙量,能夠快速提取、理解聽到的或看到的語言的意義。而閱讀貧乏的人,腦中所儲存的經驗和知識相對貧乏,他所聽到的或讀書看到的語言、詞彙,較少地與已知的語言、詞彙發生聯繫,聽課、讀書的理解力就相對較差。」北京前程美好教育科學研究院董麗燕副院長認為,閱讀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閱讀量大會使孩子在人生觀、世界觀、知識面、感知力、求知慾、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方面,都現出明顯的優勢。所以,在一生中的黃金閱讀期做好閱讀儲備,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   愛閱讀的孩子悟性高,注意力集中時間持久,閱讀和聽課的理解力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廣並且深入,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也強,各科成績優良。並且他們具備較好的記憶技巧。一般來說,理解性記憶比機械性記憶效果好。雖然小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比較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量的增多,孩子們的記憶能力會越來越依賴於理解力。學生的理解記憶占所有記憶的比例,在小學一年級是8%,初二是45%,高二是83%。董麗燕認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許多東西,之所以有些學生沒有學會,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理解力較差;或當時聽懂了,但過後又忘掉了。「知識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學生當時或過後沒有對學習內容進行精細加工---這是形成長期記憶的主要策略。相對於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有豐富閱讀經驗的學生能更好地綜合句子內和句子間表達的論點,更容易對知識進行精細加工,加工速度也更快。」   孩子應在什麼時候大量閱讀?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我國的升學考試制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的黃金閱讀期,只能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之間。」董麗燕認為,小學三年級之前,屬於識字階段,學生還沒有能力進行大量閱讀;而從初二下學期開始,學校又為迎接中考普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考研、實習、就業等一系列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因此,在10∼14歲這4年的黃金閱讀期內,如果學生能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將幫助他們確立積極的人生觀,提高學習能力,甚至選擇適合的專業方向。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後面各個階段的學習可能會先天不足,那時,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   把課外閱讀時間還給孩子   「每到晚上、雙休日,看到孩子們小小的身影奔波在各種補習班路上時,我都不禁會心疼。許多孩子由於家長望子成龍,從小學二年級,就開上了這樣的『小灶』,有的一直會持續到高中。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大都逃脫不了上各種課外班的命運。」董麗燕說。許多孩子因此沒有了自己玩耍、讀書的時間,沒有了思考的閒暇,而滋生出對學習的厭惡。但家長為孩子「加餐」最盛的幾年,正是孩子的「黃金閱讀期」。小升初、中考、高考,一個接一個的考試,家長和學生的「制勝法寶」就是上一個一個的課外補習班。學生假期本應該是大量閱讀、大量實踐的時間,就這樣匆匆度過了。但是,如此付出的結果,卻讓孩子閱讀貧乏,學習後勁明顯不足。結果,孩子越學越吃力,越到高年級,負面影響越大。所以,讓學生從疲憊不堪的補習牢籠中走出來,還他們一個閱讀、實踐、發展自己興趣的空間,應是許多仍然迷信各種文化補習班的家長的當務之急。   如何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   「許多老師和家長把閱讀看成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學生還未捧起書,他們就先規定了要讀什麼書,不能讀什麼書,什麼書堅決不能買,什麼書看見就沒收。結果,還沒有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已經讓他們對讀書產生了心理負擔。」董麗燕說。提供給孩子們的圖書,都應該是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好書。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首要的是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否則,任何經典都不會進入他們的視線。還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與同年齡的孩子一樣,對《大宇驚奇系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是她第一次表現出對於文字書而不是連環畫、漫畫書的興趣。但是,女兒卻很怯怯地告訴我,他們老師不讓看』大宇』,有個同學的書被沒收了。我當時的想法是,喜歡略帶恐怖、驚奇情節的故事,是這個年齡孩子的普遍心理,對於孩子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做家長的應該高興。所以,我在半年內,帶著她幾乎買全了這個系列的書。我們倆經常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時間一長,她自己就感覺到這樣的故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新奇,閱讀興趣逐漸轉移到了科幻、文學名著和名人傳記方面。當讀完文學作品,看完名畫之後,她就對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找來關於作者的各種版本的傳記;看完人物傳記,又對人物的其他作品、所處時代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就這樣,女兒的閱讀面迅速擴大,直到最終看到了《吳健雄傳》、《居里夫人傳》,就愛上了物理。此時她剛上初一,已讀過逾千本書籍。初中三年,她泡在學校圖書館裡,以每天一至兩本書的速度閱讀,直到熟悉了學校圖書館中每一個書架上的書。董麗燕說。   董麗燕告訴記者,大量閱讀不但沒有影響她女兒的學習成績,而且使她一直輕輕鬆鬆地保持在班級前幾名,文理科全優,同時她還是班長、學校小記者、文學會會長、優秀班幹部、學習部長,課餘時間做了大量的其他工作。   許多重點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有大量的閱讀經歷,有著豐富的課餘愛好。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理解力,使他們逐漸顯現出學習方法好、學習效率高、學習後勁足、文化底蘊厚的優勢,關鍵是他們學得不那麼累。當然,最讓別的同學、家長羨慕的,還是他們不怕各種考試,並能在這些考試中輕鬆獲勝。

★☆遊戲中學溝通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18

★☆遊戲中學溝通☆★ 文�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看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有空都願意拿書念給孩子聽,這是很可喜的現象。不過,遊戲還是孩子的天職,遊戲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父母除了念書給孩子聽,還須帶他去跟別人玩。   有個孩子,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懷裡親子共讀,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是一個愛看書的乖孩子。五歲進了幼稚園,老師卻說他過動,愛打人推人。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玩。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在公寓長大,不懂得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在幼稚園中,跟其他孩子玩時,他便去拉人家,或把玩在一塊兒的另一個孩子推開,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這時母親才驚覺: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裡是錯的,孩子需要從小學習跟別人相處。   這個母親之前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因為現在社會太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車子多、壞人多、空氣髒,如果帶到公園玩,一個不留神,被壞人抱走就糟了;加上公園的玩具是共用的,她認為不衛生,不如讓孩子在家玩樂高。所以,她的孩子長到五歲,才第一次經驗團體生活。想不到,在公寓中單獨與母親互動的那一套,在團體不適用,於是孩子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以肢體接觸去溝通,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   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描述過一個部落孩子的童年,他說:「三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加入遊戲團體了,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解釋遊戲規則,也會告誡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例如,搶別人的東西,或愛打人會被驅逐出團體。所以孩子的『社會化』,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一開始時,年長的孩子會容忍年幼孩子的行為,但是容忍有上限,再犯就不跟他玩了。從團體遊戲中,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是規則,一定要遵守。」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孩子的社會化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的。   遊戲除了學習團體生活之外,還教孩子類化已學到的規範。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嬰兒的腳踝上綁一根絲帶,絲帶另一端綁在搖籃上面的走馬燈上,當嬰兒醒來踢腳時,走馬燈就轉動,嬰兒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關係,會一直踢,並咯咯的笑。但是一旦換了不同顏色或花樣的走馬燈,或把嬰兒床從臥室移到客廳,他們就不知道套用原來的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轉以取樂。   實驗者更發現,只要在嬰兒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看不同種類的走馬燈,或在幾個不同環境練習踢動,嬰兒就會知道套用類似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獲得樂趣。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多樣性的刺激,對他學習的彈性(類化)是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情境相似,那麼在這個情境中行得通的,在另外一個情境下,也應該可以。缺乏了這樣的彈性,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互動的方式,在外面跟小朋友就不可以。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跟別人玩。書本帶給他知識,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   在發展的理論上,「遊戲」甚至比「讀書」還重要,因為人品也比知識重要。現代社會,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而領袖力則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