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雙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遊♥DisneyLand遊行&感想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17

----- www.babyhome.com.tw/Twinbo-----   DisneyLand真的是大人小孩的夢想樂園,而且整個樂園所耗費的人力真是相當龐大 遊行完,馬上有人收繩索和掃地,樂園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 甚至考慮到遊行完,一定有大量人潮要使用廁所,還有專人在女生廁所指揮耶 利用非假日去玩DisneyLand這個決定看來是相當正確的 我們這次來玩,還是可以感受到樂園中的人潮 很難想像,如果是春節或是寒暑假時,那會是種什麼光景? 這次除了「小熊維尼獵蜜記」在整修中,沒對外開放,很遺憾以外 我們一共玩了1.「太空山」、2.「巴斯光年星際歷險」、3.「幽靈公館」、 4.「飛濺山」(二次)、5.「微縮世界探險」、6.「小飛象」、7.「白雪公主冒險旅程」、 8.「豪華輪馬克吐溫號」、9.「唐老鴨汽船」、10.「星星火箭」、11.「奇奇帝帝橡樹屋」、 12.「愛麗絲的午茶派對」13.「小小世界」、14.「大賽車場」、15.「兔子羅傑轉轉車」、 16.「搖滾樂電車」、17.「美妮公館」、18.「高飛跳跳屋」 所有有FP措施(1-5),大家說必玩的遊樂設施,我們都玩了(除了巨雷山,雙寶不敢玩外) 而且就算排隊,時間最多也都不超過20分鐘,都還在可以忍受範圍內 說到DisneyLand內的紀念品,幾乎都是大陸製的 這讓媽咪不太捨得花那麼多錢買,相對也省下不少錢 只買了些日本製Disney餅乾,讓雙寶帶去學校分給小朋友吃 當然我們這次一共看了四次遊行,都很精采唷...   1.迪士尼夢想向前大遊行 2. 3. 4. 5. 6. 7.晚上的夢之光大遊行 8. 9. 10. 11.

文--手足爭執與會心技巧

2007年05月22日
公開
39

手足爭執與會心技巧  程桂英/人本基金會森林育顧問暨文化大學  推廣部講師、父母效能訓練認證講師 -------------------------------------------------------------------- 案例:  這是一對可愛又活潑的姊妹,小學高年級了,兩人感情很好,玩在一起,上課在一起,吃飯、睡覺、洗澡都一起,簡直是形影不離。  這一天,梯隊第三天了,大夥兒輪流排隊洗澡,姊妹倆又一起抱著衣服鑽進了浴室,開心的邊聊邊洗。妹妹先洗好了穿上衣服,眼看姊姊也在穿了,便將手擺在門把上,好準備出去;姊姊一看,大吃一驚,立刻大叫了起來:「你幹嘛開門?我還沒穿好!你會害我…」又氣又急的姊姊,劈頭一陣指責,妹妹趕緊抗辯:「我沒有啊!我沒有開門啊!」「還說沒有!我明明看到你已經在握門把了!」妹妹急得哭了起來,待姊姊穿好衣服,便奪門而出,跑進寢室,找出電話卡:「媽!姊姊罵我…」媽媽在電話那一頭,立刻隔空喊話,叫姊姊來聽,把她責備了一頓。        ------------------- 我說:當父母親在遇到「手足爭執」議題時,若一心想扮演法官,居中裁判是非,很容易會被一些觀念所牽引,如:「爭吵是不好的」、「先告的有理」、「哭的比較委屈」、「先打人、罵人者就錯」、「大的比較懂事應該讓小的」…等。以本事件為例,看得出來,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便一一指向姊姊的不對。難怪,姊姊感到難以心服! 任何事件都應以真理-真正的道理來溝通。尤其對孩子而言,要先從尊重感受出發,再引領思想的理解與行動的調整。感受若未獲得關心與瞭解,再多的道理都將被情緒覆蓋而無法彰顯。  所以,我提出幾個建議:  父母親面對「手足爭執」應掌握的觀念與原則:  1.做引導者、協調者-而非法官、仲裁者  2.不要擔心衝突-差異本就導致衝突,學會溝通之道才是重點  3.自己是冷靜的-勿主觀情緒涉入  4.無論年齡大小、男女、性格、特質,都要一體尊重  5.是教育,教導溝通-不是教訓、指責、或強迫認錯道歉了事  6.先關心對象的感受與需要,再談道理、調整行為   所以,如果重來,父母親可以這樣做:(我稱之為--會心的技巧)  「手足爭執」的會心技巧:  1.聆聽妹妹-「你一定覺得很難受,你根本沒有要開門…你不喜歡她的口氣…你也生氣了…」  2.也要聆聽姊姊-「你因為很著急…怕一開門就曝光…一急之下便大聲了…你也不是故意…」  3.引導兩人互相同理對方-「你猜她為什麼那麼兇?」「她為什麼哭?」  4.並做自我省思-「自己有沒有錯呢?」  5.然後表達歉意-「願意認錯嗎?」「你想向她說什麼?」  6.肯定孩子、向孩子示愛-無論是認錯或道歉、梯隊中的互相扶持…等,表達出我的欣賞與愛,並引導他們感謝對方!  如果,電話中無法周全,回家後,請重來一次,把情緒清乾淨、把關係調一調、把愛再注一注!   愛,因而滋養  如此一來,姊妹兩人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接納與尊重。清除了內在的鬱卒,看清了事件究竟,對因果關係作了省思,行為上也有了彌補與調整。最重要的是,提升了雙方的理解與關懷…。  愛,因此而獲得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