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乖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富裕病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

....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文�陳雅玲】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二○○五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 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一名詞是一九九○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 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一六%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四百一十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二○○三年有三一%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二○○○年增加了六七%;二十五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一六%的速度快速增長(二十五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五%)。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一千四百七十八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五分之一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四○○%,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二○○三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一九九九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五百分之一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四月二十七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 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 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今年四月十六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三十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外國人稱台灣為 BossLand,因為台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台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 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 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這一代華人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斗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台灣出生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全台平均值只有一.二%,居民社經地位最高的台北市,出生率更低至一.○四%。因此,富裕病毒對華人的考驗,將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更為嚴峻。你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嗎?你的財富教育啟動了嗎?

好文章---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27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6-07-19 Page:1/1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溫柔而堅持吧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3

轉載 ~ 給孩子制定規則 -- & -- 制訂規則的技巧 存到筆記本 作者:陽。Sobieski 媽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6-06-20 15:31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盡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們要讓寶寶自由成長,但自由的底線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應該不應該要求我們的寶寶嚴格遵守規矩? “她還那麽小呢!” “他死活不肯,又能怎麽辦呢?” 媽媽們經常會搖著頭,這樣歎氣。天大,地大,寶寶最大——誰能拿他們有辦法呢? 事實上,寶寶會不會守規矩,能不能守規矩,媽媽是起決定作用的那個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爲媽媽,你應該怎麽做,做些什麽?才能讓你的孩子變成最乖的寶貝兒。 媽媽叫3歲的洋洋來吃飯,洋洋只顧著玩玩具頭也不擡。媽媽大聲說:“洋洋,再不來吃,你最喜歡的雞翅膀就沒有了!”可是叫了幾遍洋洋都沒反應,媽媽只好歎口氣把雞翅膀夾出來放在一邊,等洋洋什麽時候想吃時再吃。 錯誤:說話不算數 媽媽們經常抱怨寶寶不聽話,實際情況卻是媽媽們自己說話不算數。 這種現象其實到處可見,比如媽媽們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媽媽們發發牢騷後就只好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到時寶寶一鬧,媽媽們多半又會妥協,再多玩半小時。 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爲突出,因爲媽媽們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爲嚇唬寶寶。既然什麽時候想吃都有的吃,既然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不到”,寶寶當然會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 規矩法則1:說到做到 像上文提到的,如果洋洋不肯立刻上桌,那麽等他想吃時,媽媽就應該很平靜地告訴他,雞翅膀沒有了。如果洋洋哭鬧,媽媽也應該堅持重複自己的決定:因爲洋洋來晚了,雞翅膀已經讓大家吃完了。 媽媽們一定要讓寶寶明白,吃飯是件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點定量,如果寶寶一頓不吃,就必須等到下一頓,切忌稍後用大量零食來補充。這不僅能讓寶寶體會一下“饑餓感”,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會餓肚子。 專家評點: “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寶寶:爸爸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但你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友情提示: 最好不要在寶寶玩得正高興時,突然要求她去吃飯。最好給寶寶一個緩沖期,比如說,餐前10分鍾就開始提醒寶寶,再玩一會兒就要吃飯了。餐前洗手不僅是出于衛生考慮,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醒寶寶,要吃飯了。如果能讓寶寶參與擺放餐具,或者盛飯,那就更能增加寶寶的用餐意識。 星星在飯桌上邊吃邊玩,一會兒用果汁泡飯,一會兒把盤子裏的菜挑了出來扔得滿桌都是,一會兒又把媽媽喂給她的排骨吐出來宣布:“我不要吃肉!”星星媽媽忍無可忍,大聲喝斥道:“你怎麽這麽煩啊,怪不得幼兒園老師都不喜歡你!”星星給罵愣了,過了一會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錯誤:媽媽控制不住情緒 經常看到媽媽們指責寶寶“你怎麽就不能安靜一會兒聽故事?像你這樣,長大肯定不會好好學習!”“怎麽不叫人?你這孩子就是壞脾氣!”或是幹脆一巴掌下去,什麽話都沒有。這樣的舉動其實只發泄了媽媽們的情緒,寶寶往往委屈萬分地嚎啕大哭,全然不知道媽媽爲什麽生氣。 規矩法則2:有的放矢,就事論事 星星媽媽應該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地制止星星的胡鬧,並且解釋給星星聽,她違反了哪些用餐規矩,比如“不可以用果汁泡飯”,“不喜歡的菜可以不吃,但吃了就不能吐出來”等等。如果星星繼續胡鬧,媽媽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餐後星星喜歡的水果甜點等。 專家評點: 父母越平靜,教育效果越好。讓寶寶服從的應該是父母講的道理,而不是說話聲音的大小。 友情提示: 用餐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所以最忌寶寶不吃,卻逼著寶寶吃。如果寶寶幾頓都不好好吃,卻仍然沒有胃口,請帶寶寶去看醫生,寶寶可能“積食”,也可能有別的問題,最好按醫生的囑咐調理飲食。 兩歲半的阿龍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玩遊戲,一玩就至少1個小時。阿龍媽媽一邊苦惱阿龍的視力,一邊感歎說:“現在的遊戲就是有趣,怪不得兒子這麽小就喜歡。” 錯誤:姑息縱容,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寶寶喜歡吃糖,媽媽雖然也覺得應該適當控制,寶寶一鬧,就一塊又一塊地給。寶寶喜歡看動畫片,媽媽就一次次心軟,總是延長時間,直到一整部動畫片一個半小時全部放完。很多時候,不是寶寶不遵守規定,而是父母心軟,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規矩法則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像阿龍這麽小的寶寶,腦部還處于發育期。只有通過雙向交流,比如和成人對話,和夥伴一起玩,才更有益于智力發展。而電視、電腦遊戲,更多是一種被動的單向刺激,如果寶寶習慣長時間沈溺于此,就容易對外界反應遲頓,不擅長與他人交流打交道。 所以,國外專家指出,不提倡6歲以前的寶寶玩電腦遊戲,也一定要控制看電視時間。 3歲左右的寶寶,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15分鍾,一天不應超過1個小時。寶寶玩遊戲和看電視時,父母雙方應至少有一方陪伴在側。事先一定立好規矩,玩多長時間。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一個鬧鍾,告訴寶寶,鈴聲響時,就要停止。 如果寶寶不遵守約定,發出一次警告。如果還是不聽,那父母就應果斷關掉電源。這樣做也許稍嫌粗暴,卻是表明父母說到做到的最好辦法。 專家評點: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制。從小教寶寶懂得“自我控制”,長大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爲一個對自己行爲負責的人。 友情提示: 大多數寶寶需要一個緩沖階段。鬧鍾可以比約定時間定得稍微提前幾分鍾。鈴響後,請寶寶自己選擇,再玩多長時間,媽媽數到10還是20?通常情況下,寶寶都會愉快地合作。 小瑞媽媽帶兩歲半的女兒到單位玩,小瑞把一整包餅幹扔得到處都是,只挑出兩片完整的吃。同事不小心把小瑞挑好的餅幹碰壞一小塊,小瑞不依不饒地又哭又鬧。同事尴尬無比,小瑞媽媽又氣又恨,一巴掌打了下去,“不就一塊餅幹嗎?不許哭了!” 錯誤:處理問題簡單粗暴 常聽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抱怨,不就一個小髒瓶子嗎?丟就丟了,至于哭成這樣嗎!或者是,這玩具不好玩,媽媽給你買那個!結果寶寶鬧,大人怨。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媽媽們應該多從寶寶的角度考慮問題。像小瑞,其實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但小瑞媽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兩歲半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這一時期的寶寶突然發現,周圍的世界很有秩序,她希望一切都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比如說,餅幹就應該是圓圓的,沒有缺角。 規矩法則4:立規矩的同時充分考慮寶寶的感受 在家時,媽媽可以把給小瑞吃的餅幹單獨放一個盒子裏,讓她自己在裏面挑。如果小瑞發現餅幹破了,哭可以,但不可以向別人發脾氣。媽媽要讓小瑞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你不喜歡破了的餅幹媽媽理解,你也可以哭,但不可以因此傷害到別人。 如果小瑞盒子裏的餅幹只剩下有破損的,媽媽最好不要再重新給小瑞買新的。應該告訴小瑞,媽媽知道你不喜歡破的,可是別人也不喜歡破的,所以你可以不吃,但不能把破的都推給別人吃。 如果到別人家玩,事先要跟小瑞講好,這不是自己家。阿姨拿出來的餅幹你可以不吃,但不可以自己在餅幹盒子裏亂翻,更不可以發脾氣耍賴。當然啦,也可以適當跟主人打招呼,拿餅幹的時候,挑幾塊好的放到盤子裏。 專家點評: 雖然只是幾塊小小的餅幹,聰明的媽媽卻能借此和寶寶一起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體諒和理解他人。 友情提示: 媽媽帶寶寶外出時,最好多帶幾樣零食或者玩具。寶寶發脾氣時,與其勸寶寶不要生氣,不如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甜甜跟媽媽去購物,一進超市就開始亂翻貨架,到處亂跑。在結賬的時候,又非要把扔進籃子裏的零食全買下來。看著在地上耍賴打滾的女兒,甜甜媽媽只好一邊付錢,一邊恨恨地講:“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 錯誤:沒有立刻指出寶寶的錯誤 在飯店裏或者電影院裏,經常能聽到父母們氣急敗壞地抱怨:“在家說得好好的,可一到外面就發瘋。下次再不帶你出來了!”可實際情況呢?下次還是會帶出來,而寶寶還是會繼續不守規矩。寶寶根本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絕對不會因爲顧忌“下次”,而在“這次”收斂一下。 規矩法則5:獎罰分明 從帶寶寶去超市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應該明明白白地告訴寶寶:超市是選購商品的地方,不是寶寶的遊樂場。要跟寶寶約法三章,不能隨意翻貨架,拿東西要經過爸爸媽媽同意。超市的商品,一定要等爸爸媽媽付過錢後,才能拆開包裝。 如果寶寶很守規矩,那麽作爲獎勵,可以讓寶寶在超市自由挑選一份自己喜歡的商品。對大一些的寶寶,不一定非要用物質獎勵。請3-4歲的寶寶幫媽媽找出需要購買的商品,比如說在食品區找出面粉,在水果區找出葡萄。5歲以上的寶寶,請他自己拿著錢比如10元或者5元,去買回如牛奶、醬油醋等簡單商品。這些都會令寶寶非常自豪和高興。 如果寶寶在超市裏發脾氣耍賴,父母一定要沈得住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寶寶強行抱離現場,讓寶寶哭夠後,再慢慢跟寶寶講道理。同時,一定要立刻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原本購物後去看電影的打算。 專家點評: 獎罰分明是讓寶寶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最好辦法,獎勵和懲罰都應該是寶寶最在乎的東西,比如說晚間睡覺前的故事、每天的動畫片等等。 友情提示: 讓寶寶自由采購商品之前,一定要事先講好一個大致範圍。不然父母答應的是可以買一盒冰琪淋,寶寶拿來的卻是價值150元的哈根達斯,場面就比較尴尬了。 園園3歲半,媽媽第一次聽她說“他媽的”時,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看到媽媽的反應,園園一遍遍地重複這3個字。等幼兒園老師向媽媽反映園園說髒話時,媽媽才發覺,園園說這3個字已經成習慣了。 錯誤:媽媽的反應助長寶寶的錯誤 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慫恿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像園園這樣的年齡,通常並不理解“髒話”是什麽意思,她只覺得,只要說這3個字,媽媽就會笑,就會特別注意自己。 規矩法則6:防微杜漸,規矩要從小立起 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說髒話,媽媽們應該冷處理,裝作沒聽見,或者只當這句話和平常話沒什麽兩樣。寶寶很可能在一兩天之內,自己就把髒話都忘了。 如果寶寶一直喜歡說髒話,媽媽們就應該告訴寶寶,髒話是很不好的話,媽媽聽寶寶說髒話非常不高興。如果寶寶還是說,就應受到懲罰。 專家評點: 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如果樹苗已經長成大樹,再想修枝就晚了。 友情提示: 在說髒話的問題上,環境的配合非常重要。成人切忌聽到寶寶說髒話時哈哈大笑,甚至一遍遍逗寶寶說髒話。 巧立規矩實用技巧 把“NO”留到最關鍵的時候再用 什麽是最關鍵的時候?舉個例子來說,就是當你的孩子馬上就要咬別人的一刹那。對于小孩子來說,如果你總把“不”字挂在嘴邊,他聽多了一定會煩,很可能加劇他的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 孩子天生喜歡做決定的感覺。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上給他決定的機會,他就會非常高興。比如讓他決定今天穿什麽衣服,早餐吃點什麽等等。對于像打針吃藥,上車出發這種事,你應當堅持立場;但如果他執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兒,或者陰天戴頂遮陽帽的話,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選擇,就把權力“下放”得徹底一點。 當你嚴厲地批評完孩子之後,別忘了安慰一下他 與他所犯的錯誤同樣重要的,是你在“教訓”他之後,別忘安慰安慰那個“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盡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爲,但你依然愛他。 爲了確保所定下的紀律得到切實執行,與懲罰同等重要的是隨時發現他做得好的地方,並獎勵他們。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紀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加深印象。你越是頻繁地讓孩子注意到紀律條例(通過表揚,偶爾懲罰),越能減少孩子“越軌”的可能。隨時隨地觀察,用表揚來代替批評。把“不要”換個方式來表達,比如:“不可以打架”換成“你今天對小狗非常溫柔!” ~~~~~~~~~~~~~~~~~~~~~~~~~~~~~~~~~~~~~~~~~ 給寶寶制訂規則的技巧 孩子在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有賴于父母爲他制定適當的規則。然而,規則的制定也是蠻有技巧的。 紅、黃、綠 行爲三色區 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定義來區分他們可行與不可行的行爲,了解這個界限後,孩子會感到更安全、更踏實。建議父母將孩子的品行模擬地劃分成三個色區:綠色區,認可和贊同;黃色區,不容易被人接受;紅色區,根本不能容忍,必須堅決制止。實際上,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不僅能減少一些危險情形的出現,而且無形中,孩子會感到在家長保護下的安全。 態度堅定 解釋明確 父母給孩子定規則時,態度要堅定。猶豫不決將使父母陷入和孩子無休止的爭執中。而以一種懇求的態度要求孩子遵守規則,則等于是對孩子的一種挑逗,效果不佳。同時,父母應對規則本身解釋清楚,到底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爲。限制最好要全面、徹底,盡量避免片面,留空子。像“少濺點可以,但不能弄得太濕”這樣的限制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當父母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則最好先不說。 給出替代物 有的時候,父母們可以嘗試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替代物來給他制定規則。例如,媽媽可以對試圖扔盤子的寶寶說:“不可以扔盤子,可以扔……”或者“弟弟的身上不能練拳擊,拳擊包是給你練拳擊的”。 指明物品的功用 當父母提出一種限制時,如果能提及相關物件的功用,有可能更易于孩子接受。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椅子是坐的,不是站的”就比“不許站在椅子上!”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積木是擺著玩的,不是扔的”也比“不許扔積木”和“真叫人煩透了,不許扔積木,太危險了”都好。 讓孩子留有希望 當孩子想得到一樣東西而父母又必須拒絕時,我們至少應允許孩子保留這個願望。父母可以對孩子喜歡玩具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原則堅決不能放棄。對特殊規定可以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例如,運用以下4個步驟可能會獲得一定的效果: 1、了解孩子的心願。“今晚想去看電影?” 2、明確表示對某一具體行動的規定。“但我們已經規定了,有課的日子不能看電影。” 3、提出一種部分滿足孩子心願的方式。“你可以等到周六、周日再去看。” 4、幫助孩子平息抵觸情緒。說出對孩子心情的理解:“顯然你不喜歡這個規定。”這樣就比直截了當地說出“有課不允許你看電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謹慎考慮,盡量避免孩子的抵觸心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爲,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秩序和權威,而不是爲了侮辱孩子。並且,管教孩子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進行的,想在一次的管教之下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溫柔而堅持吧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0

轉載 ~ 給孩子制定規則 -- & -- 制訂規則的技巧 存到筆記本 作者:陽。Sobieski 媽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6-06-20 15:31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盡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們要讓寶寶自由成長,但自由的底線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應該不應該要求我們的寶寶嚴格遵守規矩? “她還那麽小呢!” “他死活不肯,又能怎麽辦呢?” 媽媽們經常會搖著頭,這樣歎氣。天大,地大,寶寶最大——誰能拿他們有辦法呢? 事實上,寶寶會不會守規矩,能不能守規矩,媽媽是起決定作用的那個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爲媽媽,你應該怎麽做,做些什麽?才能讓你的孩子變成最乖的寶貝兒。 媽媽叫3歲的洋洋來吃飯,洋洋只顧著玩玩具頭也不擡。媽媽大聲說:“洋洋,再不來吃,你最喜歡的雞翅膀就沒有了!”可是叫了幾遍洋洋都沒反應,媽媽只好歎口氣把雞翅膀夾出來放在一邊,等洋洋什麽時候想吃時再吃。 錯誤:說話不算數 媽媽們經常抱怨寶寶不聽話,實際情況卻是媽媽們自己說話不算數。 這種現象其實到處可見,比如媽媽們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媽媽們發發牢騷後就只好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到時寶寶一鬧,媽媽們多半又會妥協,再多玩半小時。 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爲突出,因爲媽媽們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爲嚇唬寶寶。既然什麽時候想吃都有的吃,既然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不到”,寶寶當然會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 規矩法則1:說到做到 像上文提到的,如果洋洋不肯立刻上桌,那麽等他想吃時,媽媽就應該很平靜地告訴他,雞翅膀沒有了。如果洋洋哭鬧,媽媽也應該堅持重複自己的決定:因爲洋洋來晚了,雞翅膀已經讓大家吃完了。 媽媽們一定要讓寶寶明白,吃飯是件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點定量,如果寶寶一頓不吃,就必須等到下一頓,切忌稍後用大量零食來補充。這不僅能讓寶寶體會一下“饑餓感”,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會餓肚子。 專家評點: “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寶寶:爸爸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但你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友情提示: 最好不要在寶寶玩得正高興時,突然要求她去吃飯。最好給寶寶一個緩沖期,比如說,餐前10分鍾就開始提醒寶寶,再玩一會兒就要吃飯了。餐前洗手不僅是出于衛生考慮,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醒寶寶,要吃飯了。如果能讓寶寶參與擺放餐具,或者盛飯,那就更能增加寶寶的用餐意識。 星星在飯桌上邊吃邊玩,一會兒用果汁泡飯,一會兒把盤子裏的菜挑了出來扔得滿桌都是,一會兒又把媽媽喂給她的排骨吐出來宣布:“我不要吃肉!”星星媽媽忍無可忍,大聲喝斥道:“你怎麽這麽煩啊,怪不得幼兒園老師都不喜歡你!”星星給罵愣了,過了一會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錯誤:媽媽控制不住情緒 經常看到媽媽們指責寶寶“你怎麽就不能安靜一會兒聽故事?像你這樣,長大肯定不會好好學習!”“怎麽不叫人?你這孩子就是壞脾氣!”或是幹脆一巴掌下去,什麽話都沒有。這樣的舉動其實只發泄了媽媽們的情緒,寶寶往往委屈萬分地嚎啕大哭,全然不知道媽媽爲什麽生氣。 規矩法則2:有的放矢,就事論事 星星媽媽應該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地制止星星的胡鬧,並且解釋給星星聽,她違反了哪些用餐規矩,比如“不可以用果汁泡飯”,“不喜歡的菜可以不吃,但吃了就不能吐出來”等等。如果星星繼續胡鬧,媽媽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餐後星星喜歡的水果甜點等。 專家評點: 父母越平靜,教育效果越好。讓寶寶服從的應該是父母講的道理,而不是說話聲音的大小。 友情提示: 用餐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所以最忌寶寶不吃,卻逼著寶寶吃。如果寶寶幾頓都不好好吃,卻仍然沒有胃口,請帶寶寶去看醫生,寶寶可能“積食”,也可能有別的問題,最好按醫生的囑咐調理飲食。 兩歲半的阿龍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玩遊戲,一玩就至少1個小時。阿龍媽媽一邊苦惱阿龍的視力,一邊感歎說:“現在的遊戲就是有趣,怪不得兒子這麽小就喜歡。” 錯誤:姑息縱容,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寶寶喜歡吃糖,媽媽雖然也覺得應該適當控制,寶寶一鬧,就一塊又一塊地給。寶寶喜歡看動畫片,媽媽就一次次心軟,總是延長時間,直到一整部動畫片一個半小時全部放完。很多時候,不是寶寶不遵守規定,而是父母心軟,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規矩法則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像阿龍這麽小的寶寶,腦部還處于發育期。只有通過雙向交流,比如和成人對話,和夥伴一起玩,才更有益于智力發展。而電視、電腦遊戲,更多是一種被動的單向刺激,如果寶寶習慣長時間沈溺于此,就容易對外界反應遲頓,不擅長與他人交流打交道。 所以,國外專家指出,不提倡6歲以前的寶寶玩電腦遊戲,也一定要控制看電視時間。 3歲左右的寶寶,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15分鍾,一天不應超過1個小時。寶寶玩遊戲和看電視時,父母雙方應至少有一方陪伴在側。事先一定立好規矩,玩多長時間。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一個鬧鍾,告訴寶寶,鈴聲響時,就要停止。 如果寶寶不遵守約定,發出一次警告。如果還是不聽,那父母就應果斷關掉電源。這樣做也許稍嫌粗暴,卻是表明父母說到做到的最好辦法。 專家評點: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制。從小教寶寶懂得“自我控制”,長大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爲一個對自己行爲負責的人。 友情提示: 大多數寶寶需要一個緩沖階段。鬧鍾可以比約定時間定得稍微提前幾分鍾。鈴響後,請寶寶自己選擇,再玩多長時間,媽媽數到10還是20?通常情況下,寶寶都會愉快地合作。 小瑞媽媽帶兩歲半的女兒到單位玩,小瑞把一整包餅幹扔得到處都是,只挑出兩片完整的吃。同事不小心把小瑞挑好的餅幹碰壞一小塊,小瑞不依不饒地又哭又鬧。同事尴尬無比,小瑞媽媽又氣又恨,一巴掌打了下去,“不就一塊餅幹嗎?不許哭了!” 錯誤:處理問題簡單粗暴 常聽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抱怨,不就一個小髒瓶子嗎?丟就丟了,至于哭成這樣嗎!或者是,這玩具不好玩,媽媽給你買那個!結果寶寶鬧,大人怨。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媽媽們應該多從寶寶的角度考慮問題。像小瑞,其實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但小瑞媽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兩歲半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這一時期的寶寶突然發現,周圍的世界很有秩序,她希望一切都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比如說,餅幹就應該是圓圓的,沒有缺角。 規矩法則4:立規矩的同時充分考慮寶寶的感受 在家時,媽媽可以把給小瑞吃的餅幹單獨放一個盒子裏,讓她自己在裏面挑。如果小瑞發現餅幹破了,哭可以,但不可以向別人發脾氣。媽媽要讓小瑞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你不喜歡破了的餅幹媽媽理解,你也可以哭,但不可以因此傷害到別人。 如果小瑞盒子裏的餅幹只剩下有破損的,媽媽最好不要再重新給小瑞買新的。應該告訴小瑞,媽媽知道你不喜歡破的,可是別人也不喜歡破的,所以你可以不吃,但不能把破的都推給別人吃。 如果到別人家玩,事先要跟小瑞講好,這不是自己家。阿姨拿出來的餅幹你可以不吃,但不可以自己在餅幹盒子裏亂翻,更不可以發脾氣耍賴。當然啦,也可以適當跟主人打招呼,拿餅幹的時候,挑幾塊好的放到盤子裏。 專家點評: 雖然只是幾塊小小的餅幹,聰明的媽媽卻能借此和寶寶一起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體諒和理解他人。 友情提示: 媽媽帶寶寶外出時,最好多帶幾樣零食或者玩具。寶寶發脾氣時,與其勸寶寶不要生氣,不如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甜甜跟媽媽去購物,一進超市就開始亂翻貨架,到處亂跑。在結賬的時候,又非要把扔進籃子裏的零食全買下來。看著在地上耍賴打滾的女兒,甜甜媽媽只好一邊付錢,一邊恨恨地講:“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 錯誤:沒有立刻指出寶寶的錯誤 在飯店裏或者電影院裏,經常能聽到父母們氣急敗壞地抱怨:“在家說得好好的,可一到外面就發瘋。下次再不帶你出來了!”可實際情況呢?下次還是會帶出來,而寶寶還是會繼續不守規矩。寶寶根本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絕對不會因爲顧忌“下次”,而在“這次”收斂一下。 規矩法則5:獎罰分明 從帶寶寶去超市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應該明明白白地告訴寶寶:超市是選購商品的地方,不是寶寶的遊樂場。要跟寶寶約法三章,不能隨意翻貨架,拿東西要經過爸爸媽媽同意。超市的商品,一定要等爸爸媽媽付過錢後,才能拆開包裝。 如果寶寶很守規矩,那麽作爲獎勵,可以讓寶寶在超市自由挑選一份自己喜歡的商品。對大一些的寶寶,不一定非要用物質獎勵。請3-4歲的寶寶幫媽媽找出需要購買的商品,比如說在食品區找出面粉,在水果區找出葡萄。5歲以上的寶寶,請他自己拿著錢比如10元或者5元,去買回如牛奶、醬油醋等簡單商品。這些都會令寶寶非常自豪和高興。 如果寶寶在超市裏發脾氣耍賴,父母一定要沈得住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寶寶強行抱離現場,讓寶寶哭夠後,再慢慢跟寶寶講道理。同時,一定要立刻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原本購物後去看電影的打算。 專家點評: 獎罰分明是讓寶寶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最好辦法,獎勵和懲罰都應該是寶寶最在乎的東西,比如說晚間睡覺前的故事、每天的動畫片等等。 友情提示: 讓寶寶自由采購商品之前,一定要事先講好一個大致範圍。不然父母答應的是可以買一盒冰琪淋,寶寶拿來的卻是價值150元的哈根達斯,場面就比較尴尬了。 園園3歲半,媽媽第一次聽她說“他媽的”時,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看到媽媽的反應,園園一遍遍地重複這3個字。等幼兒園老師向媽媽反映園園說髒話時,媽媽才發覺,園園說這3個字已經成習慣了。 錯誤:媽媽的反應助長寶寶的錯誤 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慫恿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像園園這樣的年齡,通常並不理解“髒話”是什麽意思,她只覺得,只要說這3個字,媽媽就會笑,就會特別注意自己。 規矩法則6:防微杜漸,規矩要從小立起 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說髒話,媽媽們應該冷處理,裝作沒聽見,或者只當這句話和平常話沒什麽兩樣。寶寶很可能在一兩天之內,自己就把髒話都忘了。 如果寶寶一直喜歡說髒話,媽媽們就應該告訴寶寶,髒話是很不好的話,媽媽聽寶寶說髒話非常不高興。如果寶寶還是說,就應受到懲罰。 專家評點: 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如果樹苗已經長成大樹,再想修枝就晚了。 友情提示: 在說髒話的問題上,環境的配合非常重要。成人切忌聽到寶寶說髒話時哈哈大笑,甚至一遍遍逗寶寶說髒話。 巧立規矩實用技巧 把“NO”留到最關鍵的時候再用 什麽是最關鍵的時候?舉個例子來說,就是當你的孩子馬上就要咬別人的一刹那。對于小孩子來說,如果你總把“不”字挂在嘴邊,他聽多了一定會煩,很可能加劇他的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 孩子天生喜歡做決定的感覺。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上給他決定的機會,他就會非常高興。比如讓他決定今天穿什麽衣服,早餐吃點什麽等等。對于像打針吃藥,上車出發這種事,你應當堅持立場;但如果他執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兒,或者陰天戴頂遮陽帽的話,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選擇,就把權力“下放”得徹底一點。 當你嚴厲地批評完孩子之後,別忘了安慰一下他 與他所犯的錯誤同樣重要的,是你在“教訓”他之後,別忘安慰安慰那個“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盡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爲,但你依然愛他。 爲了確保所定下的紀律得到切實執行,與懲罰同等重要的是隨時發現他做得好的地方,並獎勵他們。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紀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加深印象。你越是頻繁地讓孩子注意到紀律條例(通過表揚,偶爾懲罰),越能減少孩子“越軌”的可能。隨時隨地觀察,用表揚來代替批評。把“不要”換個方式來表達,比如:“不可以打架”換成“你今天對小狗非常溫柔!” ~~~~~~~~~~~~~~~~~~~~~~~~~~~~~~~~~~~~~~~~~ 給寶寶制訂規則的技巧 孩子在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有賴于父母爲他制定適當的規則。然而,規則的制定也是蠻有技巧的。 紅、黃、綠 行爲三色區 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定義來區分他們可行與不可行的行爲,了解這個界限後,孩子會感到更安全、更踏實。建議父母將孩子的品行模擬地劃分成三個色區:綠色區,認可和贊同;黃色區,不容易被人接受;紅色區,根本不能容忍,必須堅決制止。實際上,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不僅能減少一些危險情形的出現,而且無形中,孩子會感到在家長保護下的安全。 態度堅定 解釋明確 父母給孩子定規則時,態度要堅定。猶豫不決將使父母陷入和孩子無休止的爭執中。而以一種懇求的態度要求孩子遵守規則,則等于是對孩子的一種挑逗,效果不佳。同時,父母應對規則本身解釋清楚,到底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爲。限制最好要全面、徹底,盡量避免片面,留空子。像“少濺點可以,但不能弄得太濕”這樣的限制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當父母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則最好先不說。 給出替代物 有的時候,父母們可以嘗試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替代物來給他制定規則。例如,媽媽可以對試圖扔盤子的寶寶說:“不可以扔盤子,可以扔……”或者“弟弟的身上不能練拳擊,拳擊包是給你練拳擊的”。 指明物品的功用 當父母提出一種限制時,如果能提及相關物件的功用,有可能更易于孩子接受。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椅子是坐的,不是站的”就比“不許站在椅子上!”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積木是擺著玩的,不是扔的”也比“不許扔積木”和“真叫人煩透了,不許扔積木,太危險了”都好。 讓孩子留有希望 當孩子想得到一樣東西而父母又必須拒絕時,我們至少應允許孩子保留這個願望。父母可以對孩子喜歡玩具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原則堅決不能放棄。對特殊規定可以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例如,運用以下4個步驟可能會獲得一定的效果: 1、了解孩子的心願。“今晚想去看電影?” 2、明確表示對某一具體行動的規定。“但我們已經規定了,有課的日子不能看電影。” 3、提出一種部分滿足孩子心願的方式。“你可以等到周六、周日再去看。” 4、幫助孩子平息抵觸情緒。說出對孩子心情的理解:“顯然你不喜歡這個規定。”這樣就比直截了當地說出“有課不允許你看電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謹慎考慮,盡量避免孩子的抵觸心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爲,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秩序和權威,而不是爲了侮辱孩子。並且,管教孩子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進行的,想在一次的管教之下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