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乖麻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換下尿布的事

2005年05月05日
公開
1

Q比家的資料 請拔拔看看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op=detail&mid=10166&no=917725 前言: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討論區文章...

麻麻的擔心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27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在「進化的終點」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害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時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高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份,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今年五月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份(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聯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絡。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比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炮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作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裡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的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 看電視時,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看書時,眼睛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而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臺。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嚴重,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以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裡學家勒維指出,兒童看書的時候,必須自己創造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種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孩童習慣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務賦予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以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 ....網路的資料...但麻麻也這樣覺得... 今天乖6點上4樓..先上5樓彈琴 後來畫一下圖..玩新的ABC玩具 7點陪麻麻洗澡 陪麻麻看書聽音樂 8點看一下天線寶寶的網頁 http://www.bbc.co.uk/cbeebies/teletubbies/funandgames/ 這不錯唷..大家可去玩玩 玩COCO跟外婆說電話 8點半找麻麻上床...9點前睡著 希望明天乖仍是準7點微笑起床 沒有電視真好 現在頂多在樓下看5點的YOYO新樂園

拔拔真辛苦

2005年04月30日
公開
1

話說今天早上跟拔拔麻麻整理房子 乖也閒不住 玩起口風琴.. 後來外公外婆一起來找乖 到台北出發... 停好車...經過一家店... 忍不住逛了一下.. 又讓外婆破費了...買了一雙鞋和有雷絲的襪襪 大家飲茶...乖還一直叫服務的ㄚ姨唷.. 跟人家打招呼....可惜麻麻忙著吃忘了拍 後來經過一家麥當勞...忍不住先去吹個冷氣 乖也玩得粉開心...都捨不得走說 再經過拔跋最愛的咖啡店... 乖也和外婆進去坐一下 乖也捨不得走說 本想去大安森林公園的... 但經過花市又忍不住想逛一下.... 放電放的差不多...乖撐不住了.... 在拔拔身上睡著.... 我們到大安森林公園走走... 是外公第一次去唷...還有人在比賽呢 可惜乖睡著了...我們在湖邊坐下聊天啃雞爪 ㄞ...忘了照乖的睡樣 等乖睡飽自然醒....我們又往內湖好士多出發 乖又開始試吃活動... 首先是黑麥汁和水果汁比賽...黑麥汁乖較愛 後來還去坐搖搖椅...乖還會拉大人一起來 到一樓...當外公在排隊買烤雞時 乖也在一旁試吃無仔葡萄吃夠本的 直到阿姨沒葡萄收工才罷休 還一直叫ㄚ姨...當然是要買一盒回家ㄌㄡ 所以回家乖又繼續吃葡萄...連奶都不喝 快快洗好澡....10點睡著離目標晚一小時 都是大人的貪玩...就是麻麻們 拔拔們是陪顧小孩當司機.付錢...真辛苦了.. 麥當勞逛花市在好士多坐搖椅好吃的葡萄

給乖拔看..補發ic卡

2005年04月26日
公開
4

請問如何申請換補領健保IC卡?(需要什麼證件?要不要繳交工本費?到何處辦理?需等待多久?)↑top 申請換補領健保IC卡時,請填寫「請領健保IC卡申請表」(背面應黏貼國民身分證、居留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影本),並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請領健保IC卡申請表」取得地點     健保局各分局或各地聯絡辦公室、全省各郵局櫃檯,亦可於健保局網站(http://www..nhi.gov.tw)下載     取得。 (二)申請換補健保IC卡類型   1.應繳交工本費200元:    身分資料變更(如變更姓名)、更換照片、遺失、毀損(如卡片折損、斷裂)    ※身分資料之變更,應由投保單位先行填送「變更事項申報表」並檢具證明文件,送轄區分局辦理   2.免繳交工本費:    首次領卡(如新生嬰兒、新聘外籍勞工)    其他原因(如卡片未毀損、變形且晶片無刮傷、凹痕,卻無法使用)應繳回原卡    ※新生嬰兒、新聘外籍勞工等新加保者,應先透過投保單位向所屬健保分局辦理加保手續,同時填送     「請領健保IC卡申請表」,一起送交所屬健保分局申請領卡。   3.如健保IC卡上要印上申請人的照片時,請於申請時,攜帶最近3個月內2吋半身、脫帽不戴有色鏡片之    照片乙張,貼在「請領健保IC卡申請表」上一起辦理健保IC卡申請手續。 (三)申請換補卡地點   1.應繳交工本費者:各地郵局櫃檯、健保局各分局   2.免繳交工本費者:健保局各分局及聯絡辦公室、郵遞方式 (四)領卡等待時間   1.分局現場收件:30-60分鐘內完成。   2.聯絡辦公室收件、郵局櫃檯代收、郵寄申請:7個工作天內可收到。 (五)身分驗證    民眾到健保局各分局現場申請換、補健保IC卡時,應攜帶身分證件正本,如果委託他人辦理,則申請    人與代理人之身分證正本皆應備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