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e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2008年05月02日
公開
19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轉貼

2008年04月28日
公開
8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亂丟東西、不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沈迷。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大人們亂丟垃圾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也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的後果,甚至會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吃。 三分鐘熱度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許多人做事情時常虎頭蛇尾、做到一半,一件事總要做很久才會完成,不僅費時,且容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如果照顧者有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們堆積木堆到一半,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開始耍脾氣、不堆了。 無視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有些照顧者可能到熟悉的親朋好友家,會自己隨意開冰箱、拿他人的東西來使用,對大人來說,對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隨意動手是種與對方熟稔關係的親密表現,然而孩子無法區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論所到何處,看著大人行為跟著仿效。 打斷談話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不少人有被打斷談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個性急躁」,有些人卻是「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禮貌,也不尊重對方,孩子本來就容易仿效週遭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本來講話即不如成人來得清楚,聽到大人們對話,很容易學會大人們因急躁而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父母有蛀牙,孩子也會生出滿口蛀牙,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其實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孩子的餵食行為及不當的衛生習慣,讓幼兒患上蛀牙。 生活小惡習 易犯指數★★☆☆☆ 原因頗析 (a)挖鼻孔 雖說看著手指從鼻子放到嘴裏很噁心,吃鼻涕並不會讓人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b)忘記洗手 經常不洗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者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c)咬指甲 可能會流血、感染,且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 來自網路轉貼

轉貼:要不要上才藝班?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7

人本文教基金會◎盧貞穎 曾經在週日的捷運上遇到精神奕奕的一家人,男孩八歲,女孩六歲,可愛聰穎又不怕生,年輕的媽媽背著兩個背包,熱情的和我談笑。原本以為他們要去郊遊呢!沒想到媽媽開心的說:「我們剛去上完合唱班,我們家老大今年考上了!接著要到鋼琴老師家裡上課!」女孩在一旁搭腔:「我要去找老師的狗狗玩!」我向媽媽投以欽佩的眼神,問她,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媽媽要做什麼?她依舊燦爛微笑:「就帶書去看呀!或者和同學媽媽聊天,沒辦法嘛!還是要帶孩子出來上課。」 小音媽媽家的婷婷姊姊,總是從容熱切的參加各種課程,只要老師待人合宜,課程有趣,有年齡相近的小朋友,她都如魚得水,「她是去交朋友的!」小音媽媽笑著說。 婷婷學過自然課,到補習班玩實驗,還上過畫畫課、鋼琴課、英文課,夏天則上游泳課,其中,鋼琴課是她最喜歡的。婷婷小時候在表姊家聽到表姊彈鋼琴,就自己央求媽媽要學,學得有模有樣,還曾說長大要當鋼琴家! 長大到六年級,她未來的志向已經從鋼琴家變成律師和CSI犯罪鑑識探員,但是她還是會自己買流行歌的琴譜,回來自彈自唱,自娛娛人。在鋼琴之外,她還開始學吹長笛。在這麼多的課程裡面,她學會檢視自己上學和放學後的休息時間,主動和媽媽說要停掉自然課,因為上高年級功課比較難,她想要回家能夠好好休息,慢慢作功課,還要有時間看電視遊玩,婷婷還建議媽媽,自然課在三年級上就好了,弟弟不用那麼早學。 阿倫弟弟跟隨姊姊的腳步,還算怡然自得,他喜歡游泳,也愛畫畫,但就是受不了鋼琴課。訪問的這天,婷婷匆忙跑上樓告訴媽媽,阿倫在樓下鋼琴老師家裡一邊哭一邊上課,好可憐。小音媽媽觀察,阿倫是因為回家沒有練習鋼琴,所以上課的時候都不會彈,當然會很挫折囉!問起小音媽媽,為何要讓阿倫上鋼琴課,她說,她覺得鋼琴是一種基本的樂器,「至少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讀譜,以後要唱歌、要學音樂都會比較簡單。」她也覺得奇怪,阿倫從前看姊姊彈得一手好琴,都好羨慕,還會跳上琴椅自己亂彈得很高興,怎麼正式上了課,反而不肯練習,上課還上得那麼難過? 「其實孩子們上的才藝班,還算是同學裡比較少的呢!」小音媽媽靦腆的說,「有的家長會給孩子的行程排滿滿!不只小孩累,自己接送照顧,也很累人的!」她現在開始煩惱,如果以後阿倫說不要上鋼琴了,她和先生是該堅持讓他上課,還是就順著他的心意呢? 才藝生活大哉問:為什麼小孩要上才藝班? 說到才藝班,家長們一定有許多心路歷程,如果自己沒有苦惱,也至少聽過其他爸媽們茶餘飯後的煩惱。 有時,面對眼花撩亂的才藝補習班,到底該讓孩子學哪一種?有時候,孩子吵著要學,你又得在心中拿捏,到底該不該花這個錢,孩子半途放棄怎麼辦?有時候,也許大人有個音樂生活的夢,孩子卻偏偏不領情,邊哭邊上鋼琴課,也有的時候,大人自己都好累,卻想為了孩子好,咬緊牙根來回奔波,只為讓小寶貝多學會一些什麼,不會輸在起跑點上。左才藝右才藝,學校裡學不到還要用下課的時間學?到底學才藝,為了什麼呢? 「為什麼要學才藝?」,詢問了幾位家長,一開始幾乎都說:「看孩子想學什麼,沒想太多,就讓他去學了!」,但是,更細緻的去談孩子正在學的才藝、談取決的經驗,會挖掘出許多身為家長心中必然有的的小小期待。 有時候,讓孩子去學英語、心算、作文等智力型的補習班,是為了幫助他在學業上有更好的表現;有時候,讓孩子學一些藝術型的才藝,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藝術才能、以後生活多一些品味,也讓孩子在課業之外,有一些自信心的來源;或者擔心孩子下課無聊,時間不知怎麼打發……,這等等都是想給孩子增加生活體驗,讓孩子的生活裡多一些什麼,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豐富、更順遂。 的確,多學會一些什麼,對孩子來說不會是壞事,但是,如果因此多了壓力,多了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多了經濟負擔,多了挫折,少了自信和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樣的生活,不論對大人或小孩,都是不舒服的,又何來品味和美感呢? 此外,學習難免會有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難道不是訓練孩子挫折忍受能力、訓練孩子的毅力和責任感的好時機嗎?究竟,其中分寸要如何拿捏?要讓孩子學到些什麼,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好? 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李偉文醫師,有位朋友住在比利時,生了兩個洋娃娃般的女孩,有次舉家回台灣,住在李醫師家中,但是有個孩子偏偏感冒了,不能出去玩,留在家裡休養。感冒發燒流鼻水,病得很痛苦,但是,女孩睡了一會兒,突然爬起來,起床彈起鋼琴!李醫師看了有點擔心,問她說:「這麼不舒服的時候,怎麼不好好休息,還要跑下床來彈鋼琴呢?」女孩回答:「彈鋼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啊!我很不舒服,所以想彈鋼琴讓自己舒服一點。」 就是這個「快樂」,讓李偉文如獲至寶。「在比利時學鋼琴比較便宜,也和學校教育有連結,這是他們很幸運的地方。我覺得台灣的孩子在學琴的時候,有時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會有家人期待的壓力,這些事情很容易讓原本令人快樂的彈琴,變得痛苦。」李偉文說,「所以今天讓孩子學東西的關鍵不在於學什麼,也不在於該學多少,學英文、畫圖都好,關鍵在於孩子有沒有快樂。」 學習,讓孩子擁有心靈的沃土 快樂怎麼來?快樂和孩子的將來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想到這裡,讓我們更細緻的從「快樂學習」,來思考孩子上才藝班的議題。 我的小孩學雜耍 李偉文醫師的兩個孩子,不但是學校扯鈴隊和雜技團的團員,還參加了「舞鈴少年」、兒童相聲團的活動。他常常戲稱兩個孩子在學「雜耍」:「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表演起騎獨輪車、丟球、相聲,大家笑笑鬧鬧的很開心呀!」問他孩子說要學雜技,爸媽會不會有什麼遲疑?他摸摸頭笑著說,「不會呀,我們反而帶孩子去觀摩很多表演,假日還會帶他們一起練習呢!」 是隨著機緣和興趣走的,孩子參加了演講比賽,李醫師夫婦就帶他們去參觀各種口語藝術的表演,才發現有兒童相聲團體;孩子參加了扯鈴校隊,夫婦倆又帶孩子去看扯鈴表演,孩子看到「舞鈴少年」團裡的小朋友,可以做出那麼帥氣的表演,自己也好想學。 在雜技的學習中,有許多和學習知識不同的體驗。例如說,有的動作就是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讓身體熟悉,也讓孩子有機會沈澱身體的感覺,同時,孩子也需要學習團隊合作。當然也有許多失敗的經驗,從獨輪車上摔下來還是很痛的!這時候,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對自己的挫折,找出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也是在實際體驗自己的毅力,「父母的陪伴在這裡就很有用了!我們曾試著去找電影、故事等等,也鼓勵孩子和同學、老師談,製造很多機會讓他知道,挫折每個人都有,可以怎麼樣化解。」李偉文說。 快樂學習不是讓孩子什麼都不學、或者完全順著孩子的心意、當然也不是沒有挫折。李偉文舉了人本教育基金會史英老師的例子:「他說,今天電視廣告要賣給孩子一個十幾塊錢的玩具,都要絞盡腦汁吸引孩子,何況是這麼重要的教育和學習呢?我們要用更多的心,去培養和誘導孩子,讓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產生興趣。」 就算父母沒有很多時間,或者孩子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也可以找出其中的價值感,因為孩子多看到了些什麼,也多了些話題,可以和父母互動,「我覺得父母親當然是要陪伴孩子去學習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親本身就要樂在學習之中,樂在與孩子共同面對學習。」李偉文說。 培養孩子成長的沃土 到底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社會時該學的?全球化社會快速變遷,這是所有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然關切的,市場上的各種才藝班也常針對「增加競爭力」而來,然而,時間有限、孩子會累,不可能什麼都學,你自問,究竟父母該幫助孩子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談到這裡,李偉文醫師坦承的說,他覺得,家長真的無法逃避未來世界的複雜需求,「所以,父母要苦惱的,也許就不是『孩子該學什麼?』,而是,我們怎麼樣給孩子基本上的學習過程?當父母的我們,沒辦法拿掉大環境裡未來的挑戰,但是,至少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抒解壓力的窗口,讓他培養幾個心靈的活水源頭,這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 有一個國中孩子的雪芳媽媽,也努力地讓孩子在學習中「快樂」。小時候,她曾經刻意鼓勵孩子學習繪畫,和爸爸用心的稱讚、支持孩子,也把孩子的作品、卡片都留下來,到現在,繪畫已經變成孩子有自信的來源之一,孩子的生活中,也因為愛畫圖,增加了許多與人溝通的方式,在課業繁重的時候,畫圖也成為一個抒解壓力的窗口,「在意的不是她的繪畫技巧,而是可以賞析、並且樂在畫中的能力。」雪芳媽媽快樂的說。 除了抒壓解壓,父母一定也能觀察到,孩子在這些課外的學習中,有什麼不同的轉變。 例如李偉文家中的妹妹,本來是個害羞的女孩,從不敢在公開場合表達意見,練習相聲的經驗,讓她變得比較敢表達,更有自信。而在「舞鈴少年」、「荒野炫蜂團」等社團當中,除了開拓視野,孩子也因為參與了混齡團體,更有機會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李偉文醫師笑著說:「這很好玩,雖然未來是個競爭的社會,可是競爭的社會中如果要能夠有所成就,是需要和別人合作的。所謂合作,就是要能清楚表達你的意見、同時要能夠理解別人在表達什麼、能夠面對衝突和挫折,能夠在領導和被領導中自處。這在一般的教育中很少有機會做到。」 此外,國小階段正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李偉文也會希望,透過各種的學習,讓孩子有機會面對自己、體會世界,「讓孩子體會到各種生命,體會到很好的人事物的應對,體會到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調整自己面對外界的回應。這些是很重要的。」 他很喜歡美國生態文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話:「假設知識是種子的話,一定要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發芽。』,「而什麼是肥沃的土壤?我認為就是他有豐富的感受、他的情緒感受能力夠強,有探索的心、有學習的能力,沃土裡還包括大人給他的愛,讓他覺得安全受肯定,這些都是培養的沃土。之後會有哪些種子落下來?會不會發芽?就是要看他的機緣。如果沒有注意沃土的培養,你把知識的種子丟下去,丟在水泥上有什麼用呢?」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要幫助他準備的是肥沃的土壤,他只要有夠肥沃的土壤,什麼東西都有可能開花,他可能會變成一個藝術家、變成一個醫生、變成一個老師,都無所謂,我們只要幫他準備好,讓他發芽。」 學習的不只是技藝、技術、或知識,而是能力,讓能力在快樂、良善的互動中自然養成,「孩子該學什麼才藝?」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輕鬆以對了,因為不管如何,孩子最終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人生,大人們能夠幫他裝備的,也許總不及科技進步的速度,但是在這個陪伴的過程當中,大人可以為他們裝備滿滿的愛,陪伴他們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人和社會、世界互動。 一旦孩子有了肥沃的心靈沃土,他可以在生活中,自由長成各種姿態,也許,會是在爸媽的想像之外的,一種嶄新的樣子,也說不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