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e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到底,我們是為了 什麼才學英文?--轉貼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8

很有意思讓人省思的文章… 作者是新竹的一位英文老師。 =====================================================================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每次看到有什麼 IELTS,托福,GRE考試統計成績公佈,全國一片烏鴉鴨的檢討聲浪, 身為英文老師的我,都有種罪惡感,好像自己該被拖出去槍斃一樣。 我們都知道,英文很重要。 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四通八達的網絡和別的國家取得貿易的機會; 我們是一個相對弱勢的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大陸以外的強國提供某種形式的外交、武力保護。 英文,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同時,也代表著,我們這個國家在國際發聲的可能性。 然而,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 才學英文? 我開始常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家巷口每天8點的垃圾車事件。 我家這個社區,算是新竹一流學區附近重要的社區之一。 清大、交大、竹中、竹女,還有新竹幾個升學率超好的國中都剛好非常接近我們的學區。 社區裡面的人,看得出來,都有一定不錯的社經地位,談吐、待人處世也都很得體。 我們在這邊住了一年多,一直都很喜歡這個社區的氣氛和氣質。 每天8點,大家拎著垃圾站在巷子口等垃圾車,打聲招呼就開始閒話家常, 里長也常常在這個時候,跟我們湊合著討論一些社區哪邊的路燈不夠亮,哪裡的危險路口應該要增加一些交通號誌的設備。 一切都很好,也真的沒出現過什麼讓我們非常困擾的問題。 一直到過完年之後,有一戶移民國外的住戶,搬回這個 社區。 每天8點,一樣在那個巷子口,一樣在等垃圾車,一樣大家都拎著一袋袋的垃圾等著「少女的祈禱」音樂聲越來越靠近。 但是,等了2分鐘之後,開始有人咒罵,「這是什麼爛國家,連倒個垃圾都要等這麼久?」 接著,她剛好自己站在她家冷氣的下方,被冷氣排出的水滴了幾滴,她又開始抓狂,「台灣真是個爛地方,連冷氣都這麼爛!」 最後,就在垃圾車已經近在眼前的時候,她氣呼呼的轉身,拎著她的垃圾,迸的一聲甩上她家大門, 嚷嚷著:「我不倒了,國外才不會這樣」! 接下來連續好幾天,我們社區開始出現大白天就有人不管垃圾車幾點來,直接把垃圾袋扔在巷子口。 等到晚上,垃圾已經腐壞,臭氣沖天,不然就是被流浪狗、流浪貓抓破垃圾袋,垃圾在社區四處散落、飛揚。 里長因為她家冷氣機滴水的問題,好意去提醒她會被環保局開單, 被她破口大罵:「你們不要以為我住在國外,就可以刻意刁難我!」 後來我從鄰居們那邊輾轉得知,她們一家都是學歷高、收入高,很早就申請了綠卡移民到美國去。 「她們的小孩英文都很棒耶,國小開始就請外國人來一對一家教」,一個歐巴桑用著 羨慕和崇拜的語氣這樣說著。 我開始回想,從我學英文以來,我週遭那些英文說得非常流利的身影。 在新竹公車站,一大群實驗中學的學生,明明在台灣卻刻意用英文在交談。 有一位教授說,他只要聽到人家唸「frustration」這個字,他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英文程度怎麼樣。 我在輔大英文系,一大群的「台北幫」,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一樣好,打扮、穿著也非外國名牌不可。 還有一個出書的英文小魔女,她的媽媽很驕傲的在電視上說,「我的女兒英文 學得太好,現在連說中文都有外國腔」。 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同胞把我們當成外國人一樣崇拜? 我們學英文,是因為我們發音要標準,講話才比較有份量? 我們學英文是因為,那個語言所代表的東西比較崇高? 還是,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把自己變成外國人? 又或者,要像我的鄰居一樣,學英文是為了要去外國生活,然後回來嘲諷那些乖乖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善良老百姓是沒見過世面? 那些實驗中學的孩子,我常常看到他們一大群聒噪的喧嘩,完全不理會車上的其他人要休息。 那位教授,一天到晚在挑剔別人的發音問題,卻可以講出「長的太醜的女生就應該要閉嘴」、「黑人的嘴一看就很噁心,不過,沒辦法,他們是非洲來的」這類充滿性別、種族歧視的話。 我那些台北幫的同學,把打工賺錢買名牌當主業,上課當學生才是副業。 如果你和他們同一組做小組報告絕對會倒大楣,因為他們沒空上圖書館找資料,討論沒建設性的意見, 他們只好負責上台做口頭報告的部分。 結果,輪到他們上台做小組的口頭報告的那天,他們因為前天熬夜打麻將缺席了。 這也讓我想起,我爸在住院的期間,我媽一直打電話來跟我說她不懂醫生在說什麼。 我剛開始以為是我媽很魯,很難以溝通。後來索性我請假回家一趟,我才真的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原來是那位醫生,對著一個目不識丁的鄉下歐巴桑,講了2句就要夾雜一長串的英文,那一長串的英文中還包含了英文專有的醫學名詞。 我站在那邊,聽那位醫生講了一大堆中英文摻雜的病況說明。 我用了更長一段的英文一句一句慢慢的回他,他愣住了,也嚇到了。 但是,除了當下有反擊的快感之外,我不覺得驕傲,也不覺得開心,因為我想到了,在這家醫院裡面的其他的病人,這個台北來的大醫院是怎樣的看待、對待他們。 英文很重要,但是,是否,我們都用著一種扭曲的心態奉承著這個語言? 我認識的一個外國教授,有一天忍不住對我說,台灣人常常在問外國人, "Can you speak Chinese?"他剛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很疑惑,因為他們英語系的國家,通常都是會用 "Do you speak English?" 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是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而不代表某一種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他們會用「Do you」而不是用「Can you」來造這樣的問句。 這一陣子,又聽到另外一個常常出席國際研討會的教授在思考,為什麼只有亞洲的學者,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自己的文章時, 每個人一開頭都先說,"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明明那些德國、法國的學者,他們說英文的德國腔、法國腔才真的讓人難以辨識他們在講什麼碗糕。 我在研究所的另外一個教授有一天聚餐突然聊起了他一些移民也是教授級的朋友,他說,這些朋友很妙,移民到了國外之後,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數落台灣有多差勁、有多落後。 非常相似的,一位到英國拿博士學位的學長跟我談到,他在英國的時候被一個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少聽到你們台灣人稱讚台灣?」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 文? 我們不時的在強調及早學英文有多重要,我們要一群孩子連母語都還不熟悉,就要他們去學英文, 這個教育政策底下,我們透露著對自己文化的輕蔑,是否也反應著我們這些大人莫名的自卑? 我們都在說學英文才會有國際觀,但是,說出這樣的話語的人,他們除了CNN和 BBC看得到的新聞和評論,他們還熟悉哪些外國文化和政治角力? 真的,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 才學英文? 從我們社區的垃圾車事件,我就開始不停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有一天,我花了1節課的時間,和我的學生用說的、用畫的、用唱的聊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學英文。 我們有一個結論,台灣很好,所以,我們要用英文幫助台灣走出去,我們約好,只要遇到外國人,都要跟他們說最少三件台灣很美好的事物。 台灣還可以更好,所以,我們帶著台灣的問題走出去找答案,每一次到國外去,我們都最少要找到3個答案回來幫台灣解決它的問題。 今年暑假過後,我很期待我的 學生會帶哪3個 答案回來

1∼3歲幼兒常見問題的行為(下)--轉貼

2008年02月22日
公開
2

★到處亂塗亂畫   只要父母不在眼前,2歲的孩子經常會別出心裁地在牆壁上亂塗亂畫。我們提出的建議如下:    教孩子在適當的地方寫字:具體地告訴孩子他可以在哪些地方以及不能在哪些地方寫字。領孩子在家裡轉一圈,把允許他隨便塗抹的地方指給他看。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孩子,可以讓他講講不能到處亂塗亂畫的原因。    提供替代物:這是改變亂寫亂畫行為的關鍵。如果孩子喜歡寫字和畫畫,那麼讓孩子有機會這樣做是很重要的。    ●提供美術用品。給孩子準備一個圖畫箱,裡面放上各種畫畫用具,孩子想畫畫時不必請示你就可以使用它們。你允許他在廚房的飯桌、他的書桌或地板上塗塗畫畫,並對他講清楚他只能在這幾個地方畫畫。如果他把顏料、畫筆拿進其他房間,他的用具要被沒收一段時間。    ●提供寫字用品。給孩子準備好紙張、舊文具、信封、筆記本、鉛筆等,他只能在一個地方使用這些東西,不管孩子是否會寫字,都鼓勵他寫。如果孩子有機會練習,他們常常在識字之前就發明出他自己的寫字方式。你可以訓練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你替他記錄下來,如果孩子會寫字了,讓他們替你寫購物單。    ●為孩子提供寫字的地方。你可以讓孩子在黑板上或能夠擦掉痕跡的物體表面、舊本子、石板上寫字畫畫。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在牆壁這類寬敞的畫面上寫字,你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大張的紙,或者讓他們用粉筆在家裡的走廊或車庫的牆壁上亂畫。  ******************************************************************** ★受欺負 ●對這些易受欺負的孩子來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讓他們學會用新的方式對欺負和取笑捉弄做出反應。    ●讓孩子認識到大多數取笑人的行為是很無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傷害了孩子,因而不能置之不理。    ●對取笑進行分類。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顯不真實,對此,你和孩子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話裡有真實的成分,那麼要教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阻止對方的嘲弄。    ●不要對取笑太敏感。教孩子用以靜制動的方法對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頭轉過去或轉身離開。    ●用新的方式對付欺負者。有時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發制人,伶俐的口齒是有效的武器。幫助孩子學會靈活機動地做出恰當的反應。 ********************************************************************* ★不聽話   ●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你會感到憤怒、生氣或沮喪。每天晚上,你都會因白天對孩子的反覆提醒、說好話、爭吵和嘮叨而疲憊不堪。你如果想讓孩子聽話,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首先,不要對孩子濫發指示,否則孩子會被你指使得暈頭轉向;其次,父母對孩子講話時口氣要溫和,分配的任務要合情合理。    有些孩子之所以養成不聽父母話的習慣,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不立即對父母的話做出反應也沒有關係,他們把父母對自己的忍耐程度摸得一清二楚,並且猜得出父母是否會做出讓步或索性自己把事情幹了。儘管有些孩子不聽話純粹是故意搗亂,但有時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一次提出的要求太多或沒有把要求解釋清楚。    如果你的孩子聽懂了你的要求就是不肯去做,你可以試用以下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很有效。    指示要簡明、具體:我們常常總是忙著向孩子發指示,但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理解了這些話。孩子可能並不理解你說的話的具體含意,他對一些話的理解可能與我們大不一樣。有時孩子不服從命令是因為父母一次給他們的指示太多,而他們記不住。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但他們卻表述為要求孩子做這件事情。    ●指示要明確,易懂,具體。    ●每次只提一兩個要求,等孩子完成後再提新要求。    ●講究策略。如果你並不想聽到孩子說「不」字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詢問的話,你完全可以用果斷但並不專橫的口吻做指示。你還可以使用激將法,比如,你可以說:「我敢說我一數到10你就能走下汽車。」    讓孩子注意聽你講話::孩子玩得高興時根本注意不到周圍的事情,他很可能並沒有聽清你的話。你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保證孩子確實聽見了你的要求。讓孩子注視你,並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這個辦法也很有用。    說到做到:父母都是大忙人,他們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往往以為孩子一定會照辦的,以後也就不再提這件事了。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後,一定要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這樣孩子就不會把你的話當作耳旁風了。同時也要避免對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使任務有趣: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所需的時間要比孩子爭辯的時間少得多。如果你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幫助大人幹活的習慣,他們就會把這當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可以用計算時間的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幫助大人做事實際上用不了多少時間。  ********************************************************************* ★坐不住 ●學會安靜地坐著對小孩子來說是最難的一課。即使只讓他坐上幾分鐘都會感到很難熬。小孩子必須能夠理解父母所說的「好好坐著」究竟是什麼意思,而父母也不能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但是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訓練學會在飯桌前、候診室及其他場合坐上很長的時間。    下面介紹一些訓練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的方法。    ●打拍子的訓練法。如果你的孩子1歲左右,你把他放在椅子上坐好,告訴他你要看他能否在你數數時安靜地坐著。你用手比劃著數到5,然後你為孩子能好好地坐著鼓掌,並抱抱他,讓他在地上跑一會在繼續練習。這一次,你可以數到10或更多一些,並再次鼓掌和擁抱。這樣就可以逐漸延長孩子訓練時坐著的時間,而你的興高采烈則可以使孩子感到成功的快樂。    ●「我是木頭人」遊戲。和孩子面對面坐好,讓孩子把手放在膝蓋上,孩子當然可以呼吸,但他必須像木頭人那樣一動不動,甚至動動手指、聳聳鼻子也不行。練習之後,孩子可以保持1分鐘不動,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堅持5分鐘或更長時間。每隔幾天做一次這個遊戲,它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定要表揚孩子的每一微小的進步 ********************************************************************* ★不肯分享 ●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裡和夥伴一起好好玩。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給孩子怎樣去做。    ●學習合作。讓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兩個人分享。    ●告訴孩子必須分享。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的對這些東西仍有控制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    ●不要期望太多。雖然孩子能夠學會分享,但它對孩子來說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讓別人玩時,一定要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承認孩子的所有權會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    ●對孩子每個慷慨舉動都要表揚。 ********************************************************************* ★打人和咬人  ●這些全是不成熟的行為。許多二三歲甚至四五歲的孩子在受挫或興奮的時候就這樣做。我們的任務是防患於未然。    ●同孩子討論。如果孩子還不會講話,就對他簡單的說不能怎樣,並做出嚴厲的表情。但是不要生氣。    ●講清後果,對孩子講清如果他繼續打小朋友會有什麼後果,如失去某些權利,星期天不能去公園玩等。    ●搞清孩子在什麼時候會這樣做。注意孩子打人咬人的時間和場合,以次做出預防。如果孩子累了就愛咬人,那麼在他沒睡午覺前,就不要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指導孩子。有的孩子,當別人碰他的玩具時就咬人家。父母可以教他對想碰他玩具的孩子說:「你可以玩一會,下次輪到我了,好嗎?」還可以告訴他,如果其他孩子搶他的玩具,他可以請大人幫助。    ●預防措施。平時多跟孩子進行團結友愛,為別人著想的教育。玩的時候,在旁邊照看著,減少引起爭吵的機會。

"體能課"與"畫畫課"之初體驗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7

受孝萱麻的邀約 今天讓小品去試上體能課和畫畫課 畫畫課本來在去年底就有的想法 小品也很想嘗試看看 體能課倒是孝萱最近推薦的課程 沒什麼想法就過來看看 沒想到還真有趣呢~身體的平衡 肌力 柔軟 體力和記憶力(記動作的順序) 守秩序 反應等等.. 看小品為了一定要做到一個動作 硬是"擠"出動作來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 這些運動對小朋友來說 並不簡單 不過是可以激發一些潛能 而且我們在家是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訓練 像是走過或爬過獨木橋 或一隻腳各站一隻柱子走過等等 這些都是手(腳)眼平衡 專注力及一些小肌肉的訓練 7.8個小朋友 各有各的特色 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與長項 小品和許俏妞(小S的女兒)是唯一的小女生 兩個都很厲害 都不惶多讓呢~~^Q^ 接著畫畫課 小品本來就很有興趣 大金剛老師很厲害 是一種多元又創意十足的教學方式 也很接受小朋友無限的想像 這次是用有著各式輪胎的車子當工具 然後幫車子加油(輪子滾在各種顏色顏料上) 然後讓小朋友在自己的一大片紙上任意去發揮 可以開到你想去的地方 或是創造自己的路 小品用車車滾了一會兒 就說要走自己做的路!兩腳就踩進她所畫下的世界 開始快樂的玩起來了 雙手雙腳滿滿的五顏六色 小品的笑容比這色彩更美~~ 後記 這兩堂課實在都不錯 小品也都意願很高 所以就決定讓她玩玩看吧!! 這樣一個星期 加上音樂課 就有3堂課!! 爸比和媽咪也覺得這已經是最高的課堂數了 媽咪真的覺得現在的小朋友真的很幸福 爸比和媽咪都很用心也很捨得讓小朋友有多方面的接觸 其實也要媽咪願意這樣陪伴 孝萱麻就是這樣 上的課比我們多更多 很佩服她的努力不懈 更尤其是單身照顧小孩的哩!!

1∼3歲幼兒常見問題的行為(上) --轉貼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7

★亂發脾氣   ●多數父母都會碰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    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必須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它不能幫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責任,讓父母改變主意。  置之不理:這是幫助孩子擺脫髮脾氣習慣的最好方法。因為孩子發脾氣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為好。   不理睬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氣。   ●轉身離開。孩子發脾氣時,你儘管去做你的事。   ●適當地勸說。如果你還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對孩子反覆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說明什麼事是不會被允許的,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   ●不要議論他。孩子不再發脾氣時,只要歡迎他能停下來就是了,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鬧,你覺得除了讓步沒有別的選擇了,你可以告訴他如果願意哭就儘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歡他的哭聲。   不要讓哭鬧左右你的決定:  ●搞清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可能發脾氣。   ●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絕不讓步。  盡量避免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場合和情況:找出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因素並避免它們是可能的。   ●避免孩子發脾氣。每個孩子動手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任務或玩具太複雜,孩子會因完不成而感到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安排得簡單一些。    ●必要時提供幫助。讓孩子看你是怎麼用另一種方法解決他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有時候寥寥數語、關鍵性的提示,足以緩和孩子一觸即發的緊張情緒。    ●避免孩子過分疲勞和興奮。這種時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盡量使孩子處於平靜的狀態。 ********************************************************************* ★毀壞東西   ●孩子毀壞東西的原因很多。    活潑衝動的孩子:他們毀壞東西往往是無心的,這些孩子往往精力過剩。    好奇的孩子:他們很想弄清楚某件東西的工作原理,還想看看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他們把它拆開來,並不想損壞它,但是不知道怎麼再弄好。    不能控制情緒的孩子:他們還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習慣。    不愛惜東西的孩子:孩子得到東西太容易了,就會覺得無所謂。    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少數孩子故意毀壞東西,是想讓別人知道他的厲害。有這種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存在更嚴重心理問題的跡象。    你要根據孩子的行為類型選用策略。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玩具:    ●處理掉多餘的玩具,扔掉或送人。    ●選擇適宜的玩具,不要太複雜。    約束過分好動的孩子:    ●在家裡劃出不允許孩子隨便出入的範圍,這樣可以減輕你監督孩子的任務,減少孩子闖禍的可能性。    ●不易碎的東西放在安全的地方。    ●獎勵孩子的小心行為。    提供替代物:如果孩子的求知慾特別強,你要幫助孩子把拆散的東西組裝起來,或者允許他拆些舊東西。    ●給孩子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    ●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收集廢舊東西,允許孩子隨意拆卸它們    教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情: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給孩子示範怎樣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 ********************************************************************* ★不愛整潔   如果你像許多父母那樣有一個小淘氣包,你一定時常納悶,那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能在一瞬間就把房間搞得一塌糊塗。孩子喜歡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實際上,年齡很小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什麼是亂七八糟,他們周圍能玩的東西越多,他們也就越高興。    如果你看到周圍一團糟,你就不停地嘮叨孩子,讓他們收拾好玩具,或者你自己動手收拾了,那麼你就最終做了不該由你做的事情。更糟的是,孩子知道了會有人替他收拾東西了。    家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把弄亂的東西收拾好。讓孩子認識到整潔和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的重要性。孩子養成愛整潔的習慣,用完東西就放回原處時,你要表揚他。    「誰弄亂東西誰負責收拾」,應該成為家裡的一個規矩。使孩子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是最理想的,如果你未能做到這一點,你可酌情選用幾種解決方法。    事先安排:做事情有一定之規,可以節省時間,避免麻煩,使你的周圍井然有序,花一些時間為孩子創造保持整潔的便利條件。    ●為孩子準備好放東西的地方。告訴孩子,他的每種東西也應有固定的住處。讓他把玩具、體育用品、繪畫材料都分門別類地放好。大的東西最好放在架子上或櫃子裡,不要放在玩具箱裡,因為玩具混放在一起容易攪成一堆或損壞。積木或許多部件的玩具最好放在分開的塑料格子裡。不管你怎樣安排,你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放處。    ●便於取放。從孩子的角度環顧一下房間,一定要把每個架子、櫃子、衣櫥或掛衣棍都安置在孩子便於取放東西的位置。    ●標明用途。在每個放東西的用具上都貼上不干膠的標籤說明用途,甚至畫個圖也可。小孩子還可以通過它學習識字。    指導和監督:為孩子做個好樣子,這就是說你本人必須講衛生和做事有秩序。不要指望一個從不動手收拾東西的孩子一夜之間來個突變。所有的孩子,無論大小,都必須瞭解你的標準,他們只要把表面收拾乾淨就行呢?還是每個角落都必須打掃得乾乾淨淨?記住,你的孩子會逐漸瞭解你的要求的,因此,你對孩子的期望必須切合實際。    ●做好幫助孩子的準備。即使是最整潔的孩子在收起大型的組合式玩具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是這樣做的,她先讓孩子自己盡量把玩具收拾到一起,然後她幫助孩子把玩具放好。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他可以把更多的玩具收在一起了。最後,他終於能自豪地獨自承擔收拾玩具的任務了。    ●養成好習慣。督促孩子玩過玩具以後立即收拾好。如果孩子很小,你可以和他一起把玩具拾起來,孩子一學會拾東西,你就開始訓練他把玩具放回原處。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他會把拾起玩具當作遊戲的一部分。    命令明確:你對孩子的要求要簡潔明瞭,你的態度要溫和而嚴肅,但不要像是下命令。如果她沒有反應,你等片刻後再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她聽到你的話可就是不去做,你要採取一些措施。 ********************************************************************* ★爭吵和打架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愛與別人爭執。愛打架的孩子有各種情況,有些孩子不會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還有的僅僅是模仿別人。    ●正面指導。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爭執時怎樣做,比如可以對同伴講講道理。    ●態度要冷靜。孩子們發生爭吵時,讓他們做一次深呼吸,每個孩子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的理由,不能罵人。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的方法。    ●退出爭吵。有時解決爭吵的方法是走開或讓步。    ●獎勵。制定一個可行的目標,約定好獎勵的辦法。如果孩子和夥伴爭吵的次數減少了,就允許他做一件他喜歡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處罰。  ********************************************************************* ★不講禮貌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告訴孩子禮貌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去做。你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育階段合理地提出希望,同時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練習。孩子最早是從家裡學習禮貌的,如果孩子有效仿的榜樣,他們很快就能學會。你應認真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否都得當。如果你對孩子或者他人的態度不夠禮貌,儘管你教育孩子要懂禮貌,他也會按你的壞樣子去做的。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能做到。    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逐一解決每個問題,要比同時對付所有的問題好得多,欲速則不達。如果你認為當務之急是教孩子學會說「請」和「謝謝」,那麼,你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不要又去解決其他問題。    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同孩子促膝談心,告訴他講禮貌的重要性以及你的期望。鼓勵孩子講禮貌的最好方式就是隨時對他的好表現進行表揚。必要時,同孩子談一談他不懂禮貌的問題。把舉止粗野的人指給孩子看。提示小孩子應該學習的禮節。    糾正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已根深蒂固,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練習正確的行為。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意識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得好一些要更省事。比如,孩子沒有說「請」字,你要讓他用「請」字講10句話。    ●懲罰。如果你的孩子吃飯時總是不守規矩,那麼一個合乎邏輯的後果就是他不改變行為就不能到餐館用餐;或者,如果他在宴會上坐不住,他以後就不能參加宴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