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詠詠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囟門裡的秘密

2007年05月03日
公開
52

更新日期:2007-04-09 記者: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許多新手父母,第一次小心翼翼的幫小baby洗澡時,突然摸到頭頂一塊軟軟的地方,經常嚇得六神無主,驚慌失措,不是趕緊打電話向經驗老道的阿嬤求救,就是上網貼部落格尋求答案。事實上,這塊軟軟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囟門」。「囟」門語音唸「ㄒㄧㄣˋ」,不僅多數父母唸成「ㄘㄨㄥ」,連不少醫護人員也念錯。 曾有一位兩個月大的小嬰兒因為突然喪失意識,抽搐發作被送到醫院,經過初步檢查,既沒有發燒也沒有電解質異常,但是發現前囟門有異常突出的狀況,超音波發現腦部靠近腦皮質的地方有一線狀的不明影像,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診斷為一根細針。醫師百思不解為何會有一根細針被插入如此幼小的腦袋中,經過詳細詢問,原來是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所為,而前囟門就是最脆弱的地方。上帝創造人類,為何會留下如此的缺陷呢?這麼複雜而幼嫩的腦袋瓜為何不用厚實而堅固的頭骨將它緊緊包住呢?事實上,這是有其巧妙的道理的。 囟門─寶寶的脆弱部位 新生兒的頭顱是由幾片大小不等的頭骨組合而成,而骨與骨之間都有明顯的接縫,在寶寶的頭部前後各可摸到一扁平、柔軟有彈性的頭皮組織,此部位為顱骨交接處的區域,稱為囟門(fontanel),是一個沒有骨頭的部位,外表可以看到跳動。也就是頭皮組織下面即是腦部結構,也是新生兒脆弱的部位。「前囟門」呈現菱形,它的位置就介於兩頂骨與額骨之間,約於額頭微微上方一些的地方;而位於頂骨與枕骨交接處,呈現三角形,沿正中線由前囟門往後可以摸到的為「後囟門」。通常前囟門較大,而且個別差異很大,一般而言長約3到4公分,寬約2到3公分。而後囟門比較小,有時候幾乎要關閉或是不易摸得清楚。這些顱骨交接處的縫隙,是預備留給嬰兒頭顱長大發育的空間用的,頭的後囟門約在第6到8週時關閉,前囟門則在第16到18個月關閉,但時間有可能提前或延後。 「顱骨縫」癒合時間影響頭部生長 幼兒的頭之所以可以在出生後的頭兩年快速的成長又能維持漂亮的形狀,主要是因為頭蓋骨是由5塊骨頭所組成,2塊成對且對稱的額骨(frontal bone),2塊成對又對稱的頂骨(parietal bones)及1塊枕骨(occipital bone)所構成,這幾塊骨頭彼此間都留存有縫隙,稱顱骨縫(cranial suture)。也因為這個特性,胎兒頭部經過產道時,可以受擠壓而致改變形狀,等出生後再慢慢恢復形狀。為什麼骨縫過早癒合會造成頭圍過小或是頭形改變呢?主要的原因是嬰兒在兩歲前,腦部快速成長,頭圍隨著擴大,在這個時期骨縫過早癒合會限制並減緩腦部在該方向的成長,所以頭骨朝另ㄧ方向生長,最後造成頭顱畸形或過小。而所有的頭骨縫合在6到8個月即可察覺其關閉,但真正的成熟鈣化則必須由X光檢查之。 新生的頭蓋骨是多塊組成而各自分開的,當寶寶從陰道分娩而出時,因為頭部在生產的過程中,受到產道的擠壓,有可能造成頭骨重疊現象,也就是一塊頭蓋骨的邊緣疊在另一塊頭蓋骨上。所以,很多新生兒剛出生時,頭通常是長卵圓形的,而且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地方,父母親第一眼看到小嬰兒時,有時會大失所望,怎麼頭顱長成這樣子?但這種現象在出生1週後,自然會恢復正常。 囟門蘊含寶寶的健康資訊 觀察囟門的正確姿勢,是將寶寶抱起而呈現直立的狀態,最適當的時候是寶寶安靜的時候,睡覺或是吃奶時都可以。寶寶的囟門在正常的情況下,呈現稍微凹陷的狀態,而且常常可以在囟門看到如同脈搏般搏動的情形。仔細觀察前後囟門,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有關寶寶是否健康的資訊。首先,在我們瞭解到囟門正常的大小與關閉時間後,如果寶寶的囟門與正常情況不同時,應該請小兒專科醫師審慎評估小寶寶是否生病了。一般而言,在出生時,前囟門很小或是摸不到,就要小心是不是頭骨過早癒合。當囟門膨起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腦壓升高的可能,而腦壓升高的原因就非常多了。包括:腦炎、腦膜炎、顱內出血、腦瘤、水腦等。如果囟門過度凹陷,也可能代表的是脫水的現象,通常兒科醫師在觀察1歲以前的小嬰兒時,囟門可以提供很重要的資訊。囟門太早關閉或是太晚關閉,也都是異常的現象,各種情形詳述如下: 1.囟門突出:表示可能顱內壓升高,出問題的地方包括腦組織、腦脊髓液、腦血塊。醫師需要注意小孩是否可能有水腦症、 腦瘤、 硬腦膜下血腫 、腦炎、或是腦膜炎。 2.囟門凹陷:表示可能腦脊髓液、腦血液循環出問題,醫師需要注意小孩是否可 能有脫水現象。 3.囟門關閉時間過早:可能是頭蓋骨顱縫過早癒合症,也有可能是家族性小頭症。 4.囟門關閉時間過晚: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軟骨發育不全,或染色體異常。 宇宙浩瀚,萬物生生不息,會生存下來的,必定有其道理。小小的頭蓋骨為何要留有縫隙,自然有其原因。人與人相處也是一樣,彼此之間互相留個距離,才能確保持續成長的空間。

牙齒矯正

2007年05月03日
公開
69

想要擁有一口美如編貝的牙齒,千萬別錯過了矯正黃金期,因為兒童的上顎骨會在9到12歲之間定型,如果能配合成長階段進行矯正,可能不用拔牙,就能打造出整齊的牙齒和漂亮的臉蛋。 一般而言,牙齒的成長,在3歲時乳牙會長出來,到了6歲再長出第一顆大臼齒,9歲是乳牙與永久牙的交叉期,12歲會開始長出第二大臼齒,13、14歲時,永久牙就會完全長出來了。 很多家長一直認為,等永久牙完全長出來之後,再來做矯正也不嫌遲。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矯正牙齒的黃金期是在9到12歲之間,錯過這段期間,若要再做矯正,恐怕就得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時間。 因為若能配合兒童成長發育,只要利用口腔擴張器,再使用快速矯正器及配合記憶彈線,就可以發揮最大功效,進而達到矯正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縮短和減少兒童配戴矯正器的時間。 倘若錯過這段矯正黃金期,往往就需要拔牙,才能達到矯正的效果,一旦要拔牙,對於原本有下顎後縮的患者而言,可能會提高睡眠呼吸症候群的罹患機率,睡覺打鼾的聲音也會比較大。 所以提醒家長們,如果家裡的小孩牙齒排列不整齊,最好在9到12歲這個階段,就要帶他們看醫生了,平均每三個月到半年找牙醫報到一次,才不會錯過珍貴的牙齒矯正黃金期。(本文作者為醫學博士、好家庭牙醫診所醫師)

牙齒矯正2

2007年05月03日
公開
60

前牙錯咬(anterior crossbite)即是俗稱「戽斗」的不正咬合,在牙齒特徵上是指上顎前牙咬在下顎前牙的內側;在臉型特徵上,由側面觀常有中臉部凹陷或下臉部突出,使臉型近似一輪新月的輪廓,所以就有人稱它為月亮臉。在過去的年代,因醫學知識的缺乏,或許有人視下顎突出為福氣的象徵,但以現代社會重視外型、以第一印象取勝的驅使之下,再加上外觀對年輕人心理層面的影響,很多的病患漸漸會尋求牙醫師的協助,希望藉助齒顎矯正的治療,達到咬合及美觀改善的雙贏成果。 病因 兒童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在乳牙階段,甚或換牙期,均有可能造成前牙錯咬的情形,前牙錯咬可分齒源性、骨骼性、功能性三方面討論。 一、齒源性(dental origin):是單純的上下前牙咬合異位,可一顆或多顆前牙同時發生。其發生原因可能是牙弓空間不足使得牙齒排列擁擠,或是牙齒受到外傷導致牙齒移位,或是乳牙延遲脫落、多生牙、不良習慣如吸手指等等,均有可能造成牙齒萌發路徑受影響。 二、骨骼性(skeletal origin):是上下顎骨發育異常,可能是上顎顎骨發育不足,或是下顎顎骨發育過度,甚或合併上述兩種原因,連帶使得牙齒相對位置改變,造成前牙錯咬,在此種情況下,前牙錯咬通常包含全部前牙。 三、功能性(functional origin):主要是受後天因素影響,可能原因有牙齒排列不整造成咬合干擾,為了要避開此咬合干擾,下顎自然的往前移位,以建立新的咬合關係,同時造成前牙錯咬。另外下顎閉合時,後天性肌肉的反射作用,甚至因呼吸道阻塞或蛀牙過多,也可能使下顎前移,造成前牙錯咬。 盛行率 前牙錯咬在分類上是安格氏三級(Angle's class III)不正咬合的病症之一,而安格氏三級不正咬合其發生率東方人遠多於西方人,約是西方人的2至3倍。依據對3,162位高雄市小學生所做的疾病調查(1984; Liao S.C., Chang H.P.)發現,在所有受檢學生中,安格式三級不正咬合約佔9%,而且在12歲的受檢學童中,女孩所佔比率(16.83%)多於男孩(9.9%)。再就造成前牙錯咬的病因來分類,發現有40個百分比以上的病例是單純由下顎前突所造成。 臨床上的症狀 前牙錯咬在臨床上的症狀大致可分為美觀及功能兩方面。 一、美觀:一般對顏面外觀的影響,首當其衝的便是嘴唇,如下唇外翻或上唇內陷,甚至於上下嘴唇閉合不全,使得下臉部不協調。另外由於咬合的關係,亦可能造成下顎偏移、下臉部歪斜的症狀。甚者,由於美觀的影響造成心理方面的問題。 二、功能:由於前牙錯咬,加上其他因素造成咬合干擾,長期下來顳顎關節、咀嚼肌群等均受影響,有可能惡化成顳顎關節症候群TMD(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致使咀嚼功能不佳,發音能力受影響。 如何治療 前牙錯咬的治療,目的不外乎:1.解決病人咀嚼功能的異常,維持牙齒及牙齦的健康。2.改善病人下臉部外型的美觀,包括上、下唇型的協調,下巴過度外突的矯治等。當然,如果應病患期望的高低或病例嚴重度的考量下,成人患者可配合外科手術讓臉部外型面目一新,更增自信。 一般治療的方式,依發病年齡,可簡單分為乳齒期約5到6歲的治療,混合齒列期約7到13歲的治療,成人齒列期的治療等三個時期。為什麼要依年齡來區分?一方面是考量下顎骨發育的快慢程度,如青春期發育高峰骨骼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有助於病患或病患家屬的了解。 一、乳齒期:乳齒期的治療以觀察監測病症發展為主,每半年由矯正牙科醫師或兒童牙科醫師負責檢查監測,這期間若發現咬合異常導致牙齒、牙齦的咬合創傷,或是因前牙錯咬伴隨後牙錯咬造成的發育異常如臉部歪斜,以及其他身體疾病導致前牙錯咬如呼吸道阻塞而有口呼吸習慣,則應及早矯治。除此之外,若太早治療,因小病人合作度不佳,易延長整個療程,治療效果大打折扣,金錢和時間的消耗更難以估計。 二、混合齒列期:混合齒列期不僅有齒列的變動,顏面骨骼的發育也進入一個高峰。其發育時機與青春期有極密切關聯,女孩大約在9到11歲間,男孩則大約在11到13歲間。矯正科醫師在作診斷時,常須藉助手部X光片和側顏面X光片來判斷病人的實際骨骼年齡,參考臨床表徵包括齒列的咬合和臉部外觀,來擬定治療計劃。初期治療目標以去除前牙咬合干擾,並作骨骼生長引導為主,此時矯正科醫師會針對診斷採用一些活動裝置或頭部牽引裝置,改善病人的牙齒咬合及上、下顎骨骼關係;晚期治療則要考慮下顎骨的持續生長量,一般女性在16歲,男性在18歲會有較定型的下顎骨發育,並參考軟組織的生長,來決定是用積極的固定式矯正裝置治療或是持續觀察下顎骨的生長,另外並不排除成年後併用外科手術治療。 三、成人齒列期:先前提過在成人齒列期的治療,矯正科醫師因對下顎骨生長量較易掌握,所以矯正術式以固定式矯正裝置或合併外科手術為主,當然在治療計劃擬定時,病人對治療的期望應充分與醫師協談,以助於醫病雙方達到滿意的結果。 治療裝置 茲將前牙錯咬治療裝置簡述如下: 一、斜板裝置(inclined plate):是最簡單的治療方式,特別是對齒源性前牙錯咬特別有效。可使用壓舌板或於下顎前牙黏著一塊樹脂斜板,迫使上顎前牙咬之,使上顎前牙受力往前移動,以改善前牙錯咬關係。此種治療方式大約兩三個星期,便可有顯著的療效。 二、活動式裝置(removable appliance):顧名思義是一種可以自由取下的矯正裝置,其原理是取病患的牙齒石膏模型,利用此模型設計一些彈力裝置,施力於特定的牙齒下,藉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因為是活動的裝置,因此必須要小朋友的配合,確實配帶才有效。 三、固定式裝置(fixed appliance):不同於活動式裝置,是於特定牙齒上,黏著矯正器,藉由矯正線、彈力線及其他輔助裝置的作用,在短時間內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四、合併正顎手術(orthognathic surgery):有些骨骼性前牙錯咬,單純的解決牙齒問題,並不能達到理想的咬合及美觀,必須合併口腔外科的正顎手術,將骨骼問題一併解決,如此才能有和諧的外觀,此種治療方式通常須等發育完成後才施行。 前牙錯咬不難發現,難的是治療時間的掌握,定期牙科檢查及專業諮詢,隨時觀察其變化,一有問題隨即解決,不僅可簡化治療的複雜性,亦可節省時間和金錢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