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雄媽咪╭☆°

日期

#Tag

成功父母40個特徵

2006年12月18日
公開
51

1. 能認真並很有耐性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 2. 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3. 提供場所給孩子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4.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例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種雜亂的工作空間. 5. 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份供他單獨使用. 6. 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愛他的. 7. 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8. 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活動計劃. 9. 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行. 10. 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1. 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睦相處. 12. 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仔是否確實遵守. 13. 從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 14. 從不以辱罵方式去懲罰孩子. 15. 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6. 鼓勵孩子客觀地思考. 17. 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18. 很早就教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19. 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及幻想. 20. 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21. 每天有一定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2. 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機會. 23. 從不因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24. 鼓勵孩子講故事和吟誦詩歌. 25. 鼓勵孩子能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 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來源. 27. 讓孩子利用各種物品去做遊戲. 28. 鼓勵孩子去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法. 29. 仔細地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 避免空洞的稱讚. 31. 很真誠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 每一樣主題都願與孩子討論. 33. 在孩子權力範圍內,給孩子作決定的機會. 34.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 幫助孩子找出值得看的電視節目. 36. 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亢不卑. 37. 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我也一樣做得不好"讓孩子面對而非逃避挫敗. 38. 鼓勵孩子盡量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 對孩子好的意見具有信心. 40. 寧願孩子因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不願替他做了大部份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的勤勞成果.

新光三越半日遊

2006年12月16日
公開
18

雖然今天超冷的 但已計劃好去新光換鞋子 而且停到地下停車場應該不怕吹到風 於是狠心的沒讓baby睡午覺就出發了 一個早上沒睡的他 非常神奇地在出發後沒五分鐘便睡著了 但也非常神奇地在找到停車位時他又醒來了 算一算他的午睡不到一個小時 我心想 待會兒不會心情不好擺臭臉吧 果然 一進電梯他看到那麼多生面孔全部圍著他 馬上開始ㄏ一著要抱抱 我真是巴不得新光的電梯可以像101一樣快 等到出了電梯 以為他會因為看到新奇的東西而開始興奮起來 但他還是苦著臉不情願的坐在推車裡 到了童鞋區 店員要幫他量腳長 剛碰到他的腳好心要替他脫鞋子 他卻不給面子的大哭 我問店員說:我在家裡量他腳長才13公分 為什麼實際上他卻要穿14.5的鞋子 店員覺得奇怪於是又抓著baby的腳底放在鞋底測量 結果這個動作又引起baby的恐慌 嚇得兩腳狂踢 吼 真是帶不出門耶 害我本來要再多買一雙鞋又作罷了 還好旁邊有個遊戲區 裡面好多飛舞的汽球 但那遊戲區還要門票200元真是坑人 看到裡面的小朋友個個都像隻牛一樣 我怕讓baby進去會被東撞西撞 且大部份的設施他都不適合玩 所以只好讓他站在外面看 不過即使這樣 看到滿屋的汽球在裡面飛舞著 他還是看了好開心 baby 等你長大一點 媽咪賺多一點錢再讓你進去玩個夠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54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謝謝◇泓瑋媽咪◇分享

【好文】這也要教?

2006年12月08日
公開
42

這也要教? 【王蘭芬】 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 我第一次看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也要教?」 書中列出給家長、教育工作者五十五條「超基本」的教育小學生的教條,說超基本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光看第一條就令人昏倒:「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這個誰不知道,是不是?出版這本書的是我的好朋友,我問她,這樣的書竟然有人要買?她很冷靜地告訴我:《優秀是教出來的》在美國賣出一百萬冊,在台灣也賣了十幾萬本。 十幾萬本!為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居然無法克制自己地不斷在生活裡隨時想起書中內容。在看電視新聞裡播出的立法院質詢畫面時,我想起了第四條「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腦中發出嗶嗶聲:台灣的官員和立法委員都做不到!看到某國小學生與家長不滿意獎品是一包薯條的新聞時,則想起了第十條「收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使用公共場所的廁所,發現許多穿著時尚的大人做不到第二十四條「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至最少」。當我挺著大肚子走過某個設有沉重大門的地方,前面的人明知我在後方卻順手將門一放撞到我時,不禁悲從中來地想起第三十六條「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在票價昂貴的華納威秀看電影,前後左右穿著打扮極度時髦的年輕男女除了大嚼爆米花、猛力吸飲料外,還如同坐在家裡看DVD般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電影情節,我知道,沒人教過他們第四十六條「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當我面對未來,總是感到憂心忡忡、萬分苦惱時,則很不好意思地想起第五十條「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於是終於明白了這本書賣得如此好的原因了。美國是這麼一個民主先進的國家,每個人的人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時間久了難免個人主義高張,常常會忘記別人的權益,所以這樣一本顯然是教導小朋友要處處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的書,變得如此基本而重要。 而在台灣,先不說我們的民主之「質」如何,至少我們民主的「量」可是多得嚇人。天天都有各種名目的示威、遊行、抗議;警察拿那些發酒瘋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學生家長對老師稍有不滿,便可打到學校去;立法院、市議會等等地方總是吵鬧不休;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我們只記得「我該有人權」,早就忘了「我該有教養」。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並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用這五十五條教育自己的小孩,希望他們不會被這個亂七八糟的社會污染。 這也要教?是的,要教!■ 【2005/04/26 聯合報】 我要給每個學生一個不同的人生 超基本 一 :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超基本 二 :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超基本 三 :別人有好表現,要替他高興 超基本 四 :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 超基本 五 :自己有什麼好表現,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 超基本 六 :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也要回問他問題 超基本 七 :打噴嚏、咳嗽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 八 :不可以有不禮貌的小動作 超基本 九 :別人送你任何東西,都要說謝謝 超基本 十 :接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超基本 十一 :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製造驚喜 超基本 十二 :改同學考卷時要謹慎 超基本 十三 :全班一起唸課文時,要看著正在唸的一字一句 超基本 十四 :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問題 超基本 十五 :不要主動討獎品 超基本 十六 :每天都要做完作業 超基本 十七 :換科目的時候,動作要快,要安靜,要守秩序 超基本 十八 :做什麼事都要有條理 超基本 十九 :老師在指定作業的時候,不要叫苦 超基本 二十 :別的老師來代課,也要守班規 超基本 二十一 :課堂上發言或起身,應該講規矩 超基本 二十二 :不可以上課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超基本 二十三 :見到每個老師,都要說某某老師好 超基本 二十四 :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到最少 超基本 二十五 :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超基本 二十六 :不要幫同學佔位子 超基本 二十七 :同學受罰的時候,不要看著他 超基本 二十八 :對作業有問題,可以打電話來我家,我沒接的話,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夠了 超基本 二十九 :用餐的基本禮儀 超基本 三十 :吃完飯,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超基本 三十一 :接受別人的服務要惜福 超基本 三十二 :坐校車或公車,都要坐好,別打擾到司機 超基本 三十三 :認識新朋友,要記住對方的名字 超基本 三十四 :吃自助餐,或與人同桌,取菜不可以貪多 超基本 三十五 :別人掉東西,請彎身去幫他撿 超基本 三十六 :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超基本 三十七 :別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沒有錯,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 三十八 :進行校外教學時,無論是到哪一個公共場所,都要安安靜靜 超基本 三十九 :去參觀別人的地方,要不吝於讚美 超基本 四十 :全校師生開會的時候,不要講話 超基本 四十一 :接電話時的言談要得體 超基本 四十二 :一趟校外教學結束,要謝謝所有隨行的老師和家長 超基本 四十三 :搭乘電扶梯時,要站右邊,讓趕時間的人走左邊超基本 四十四 :列隊行進時不要說話 超基本 四十五 :不可以插隊;但看到別人插隊不可以大呼小叫,讓老師知道就好 超基本 四十六 :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超基本 四十七 :不可以帶「多力多滋」來學校 超基本 四十八 :有誰欺負你,讓老師知道 超基本 四十九 :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堅持 超基本 五十 :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超基本 五十一 :別讓將來有遺憾 超基本 五十二 :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向前邁進 超基本 五十三 :不管如何,一定要誠實 超基本 五十四 :抓住今天 超基本 五十五 :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好、最好的人 傳授心法一: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二: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三:懲戒和獎勵 結語:我總是想為別人製造一些特別的時刻 ================ 謝謝"安琪 "分享

【好文】家-- 不是講理的地方

2006年12月06日
公開
34

<給步上婚姻這條路的人必看之文章> emma麻麻的分享 寫在前頭: 這是我的好友在異國結婚時,他父親從大陸寄來的信, 結婚當日司儀當眾就把全文朗頌出來, 那是我見過最安靜的一次請客場合, 在場學生無不為其父母的摯愛而感動, 雖然事隔多年但那個場景仍然深深印在腦海中, 這篇文章後來流傳開了,我則是一直保存到現在, 在父親節從新校謄,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啟示. 家-- 不是講理的地方~~一份不在婚禮上的家長致辭 萍兒: 爸媽聽到你要結婚喜訊,真為你高興, 遠隔千里,我們不能參加你的婚禮, 不能在婚禮上獻上我們的家長致辭, 這是我們內心的一點遺憾. 但你是我們的女兒, 相信你能理解爸媽的一份感受. 那天放下電話,我和你媽沈默了良久-- 我們的孩子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 後來,你媽對著鏡子淡淡地說: 你看,我的白頭髮又多了,萍兒也該結婚了. 我數著你媽的白髮,那些白髮竟像許多往事, 一件一件浮上心頭.你媽提醒我: 還是給女兒寫一封信吧!就算是我們送你的一份新婚禮物. 萍兒,我們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父母, 我們的孩子也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女兒, 我們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踏上婚姻之路, 走向人生之旅後,能滿懷感恩, 一路平安在這裡,給你一個我們的生活體會. 先要告訴你: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這句話聽起來,很沒有道理,但千真萬確, 這句話是真理,是至理, 是多少夫婦,多少家庭(包括我們家) 用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 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混亂中,梳理出來的一個最後結論. 當夫婦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家裡便開始布上陰影. 兩人都會不自覺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 敵視對方,傷害對方,最後只能兩敗俱傷,難以收拾. 多少夫妻,為了表面的一個〔理〕,落得負心無情. 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何為〔家〕,家是什麼地方? 萍兒,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也像許多夫妻那樣,為一點小事爭鬧不休. 那一年為了你小叔的調動問題, 我和你媽大吵了一場,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 只是在那個時代我們還缺乏勇氣.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戰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 〔希望你白頭偕老,相愛永遠〕時, 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心裡. 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該是講愛的地方. 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 這裡面有許多妙處需要我們去總結和體會. 其次我們要告訴你:婚姻是個空盒子, 你必須往裡面放東西,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 你放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許多期盼, 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 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空盒子. 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 去給,去愛,彼此侍奉,彼此讚賞, 日後,那個空盒子才會日漸豐富起來. 空盒子最先該放的應該是〔思念〕, 思念是一種使我們刻骨銘心的東西. 它是兩個人有了肯定,有了情感, 然後進而關懷,進而疼愛的一種情緒. 〔思念〕是疲憊時通向家?的一條小路, 是寒冷冬夜裡的一股暖意, 是匆忙推開家門後撲面而來家飯香.... 空盒子裡還要放進〔藝術〕,婚姻生活中的藝術. 在婚姻生活中,需要講藝術的地方無處不在, 生氣有藝術,吵架有藝術. 有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了五個孩子, 其中之艱難,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 一天,夫妻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來, 越吵越厲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說: 等一下,我要去生孩子了. 這句話,就是吵架的藝術. 婚姻的盒子裡,除了放〔思念〕和〔藝術〕外, 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放進去, 這有待於你們自己去填補. 寫到這裡想到一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 〔你們生養他,教育他,你們的責任已盡, 而你們給他最好的禮物,是一對翅膀〕. 萍兒,這封信,就是爸媽送給你的結婚禮物, 我們希望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快樂的飛翔! 爸爸,媽媽 愛 一 個 人 … … 要 了 解 , 也 要 開 解 ; 要 道 歉 , 也 要 道 謝 ; 要 認 錯 , 也 要 改 錯 ; 要 體 貼 , 也 要 體 諒 ; 是 接 受 , 而 不 是 忍 受 ; 是 寬 容 , 而 不 是 縱容 ; 是 支 持 , 而 不 是 支 配 ; 是 慰 問 , 而 不 是 質 問 。

【好文】做父母是一輩子的事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29

小孩有很強型的想取悅心愛的父母的期望,也知道達成父母的期許是使父母高興的最好方法,他們也一直在努力著。   努力著 努力著.....卻發現陸雖然是自己走的,目標 行程表和速度卻是父母訂的。這中間,路況也許崎嶇,又刮風下雨,也許體力不濟,心神不寧,也許欣野鴨,忘了趕路,也許鞋子打腳,疼痛難行.....,這些都會影響達目標的間間。所以做為目標的訂定者,必須隨時考慮到小孩的資質 性向 能力 興趣 情緒以及外來的環境影響等而調整自己的期望,否則小孩有可能因為害怕困難,怕達不到目標,受不了挫折而中途放棄!   父母的期望常常以愛做為包裝,許多父母 小孩也以為這是同樣一件事,互為表裡。於是當期望太高時,這愛也就變得很沉重,而當小孩無法達到這些期望時,他就會以為愛也會跟著減少或甚至遠去,或自以為已不值得人愛,有的人還會以大吵大鬧 離經叛道的行為來反抗父母的愛!       期望是以目標為導向,目的在行事的完成。    鼓勵是以心志為導向,目的在心的安撫與激勵。    不要訂太高的目標,才不完不了事,又失了孩子的信心!                     ∼諾貝爾 教研組 來自 emma麻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