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雄媽咪╭☆°

日期

#Tag

商業周刊第977期-溺愛戰爭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35

若要兒女安, 須待三分飢與寒.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 到前 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 方式 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 個非 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 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 , 從而 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 。 當法 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 今年 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 扭轉 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 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 不 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 的 「老 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 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 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 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 《時 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 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 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 , 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 到 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 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 原因有三: 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 裕; 二、孩子生得少; 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 教 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 (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隨 著家 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餵 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 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 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 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 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 ,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 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 。 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 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 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 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 學 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 小 。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 車 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 比 別人多得多。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常常,她讓自 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 頭 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 掏 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 子 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 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 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 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另一個主角Dorothy(化名),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 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碰撞發響。「各位同學,我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 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 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 和 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 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 的 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 ,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 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 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 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 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 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 實 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 的 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 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轉貼]阿母的巴掌

2006年09月04日
公開
36

記得小學時每次母姊會,都會看到別的小朋友媽媽,都穿穿得美美的. . .好像故事書裡的皇后喔. . . 我是班上同學獎狀拿最多的. . .可是我阿母很忙. . . 她要去電子工廠上班,我每次要求阿母去參加母姊會,阿母總是說 :「 阿母知道你最乖,可是阿母不去工作的話,我們就沒飯吃囉. . .你阿爸成天賭博,沒拿半毛錢回來,阿母再不打拼,我們都會一ㄠ死!!」說罷,便淚流滿面. . . 從此. . .我都不敢提有關母姊會的事. . . . . 「劉家祥,明天母姊會耶. . .你媽媽來不來?」坐我隔壁的小美問我。 「我媽媽很忙啦. . .」 我胡亂應著。 「 我知道啦. . .你媽媽一定很醜. . .所以都不來. . .」小美猜測的說. . . 「我阿母是世上最美的,你不要亂說。」 我生氣地說。 那一整天我都沒和小美說話耶. . .誰叫她要笑我. . . . . . 回家吃完晚飯後,我就躲回房間,愈想愈難過. . .為甚麼別人媽媽都會去. . .連最後一名大頭的媽媽也會去. . .我第一名耶. . .可是卻沒有媽媽去參加. . . 每次都是小美媽媽出盡風頭,愈想愈不甘心,便開始哭起來。 後來,阿母進來了,看到我哭成那樣便問原因,我一五一十的說,阿母臉上露出難為的表情,這是小學最後一次了. . .阿母在我苦苦哀求下. . .便答應和同事換班去參加我的母姊會。 母姊會是下午舉行的,我上完課就留在學校幫忙。 「劉家祥,你媽媽今天真的會來嗎?」小美不信的問。 「會啦..騙你是小狗啦」我說。 1:30時家長都來得差不多了. . .可是就沒看到阿母。 母姊會開始了10分鐘,才看到阿母氣喘喘得跑過來,還穿著做工的衣服 我看到小美譏笑又得意的表情,真想逃離這裡,阿母入座之後,由於聽不懂老師外省口音,便開始打瞌睡,阿母一定是昨晚又熬夜作手工了,可是對小學的我來說,我那能想那麼多. . .我只覺得很丟臉,恨不得那不是我阿母. . .母姐會結束後,我拉著阿母趕快離開學校. . .一路上我都賭氣的不理阿母,我真後悔叫阿母來,如果她沒來,或許還能使我同學對阿母保有一個完美的幻想。 「阿祥呀!!阿母今天終於去啦. . .你有沒有高興?」阿母問我。 「我才不高興咧. . .人家媽媽都美美的. . .你卻穿著工人服. . .還打瞌睡,好丟臉早知道不讓你去了。」我不滿的說。 「啪!!」一巴掌打在我臉上,一股辣辣的感覺. . . 「阿母如果有錢,我甘願意穿這樣?你是長子,你又不是不知ㄔㄨ\(家)裡的事,實在是白養你了。」阿母激動的說。 這是阿母第一次打我. . . 說真的,那時我還是不太能體會阿母的心情. . .只依稀記得回家後,我哭了好久,過沒幾天又恢復老樣子,只是同學都會笑我的媽媽,害我只想快畢業. . .離開他們. . . 上國中後,一切都是老樣子,母姊會也改稱家長會,只是國中3年,我始終沒在母親面前提過家長會3個字. . .應該是自尊心做祟吧. . .總覺得我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人,家世絕不會如此,我甚至懷疑我是不是自幼和父母離散. . .天天幻想著有一天,有一對有錢的夫婦來認我. . .現在想想都很好笑. . . 高中聯考失利,沒能上前3志願,只有掉車尾,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可是我們家的環境又供不起我唸私立學校,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去唸. . . 高一正值叛逆期,加上有點自暴自棄,成天在外鬼混,回到家和阿母講不到3句話就吵架,後來便藉口在學校唸書,越來越晚歸,混了一年差點沒留級。升上高二,由於導師的勸,加上好勝的個性,便發奮唸書拼了兩年,終於讓我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 . . 不過,我執意要離開屏東,這個,我覺得,禁錮我將近20年的家鄉,我要去外頭闖一闖. . . 志願卡阿母又不懂,都是我自己作主。放榜後,分到台南的學校,剛開始,阿母還不太願意我去唸,不過我答應阿母有空一定去打工來補貼生活費. . . 終於,我離開了家裡,獨自一個人來到台南求學. . . 剛到宿舍還蠻想家的,沒幾天,和室友熟後,便開始過著人人稱羨的新鮮人生活。打回家的電話也隨之減少,至於回家,更是少得可憐,總是推說學校很忙,忙甚麼只有自己知道. . . 「家祥!! 你快過20了吧,到那一天,大家一起去Happy喔!!」室友起鬨的說。我們便開始計劃,我的慶生活動。 記得不久前阿母還囑咐我生日回家過,我才不管那麼多咧. . .回家過,多無趣呀!!!還是和死黨過好。生日前幾天,便打電話回家說不回去了。一直期待著那天的到來. . .!!!! 生日當天,去啤酒屋喝得爛醉,一群人夜不歸營,清醒時已是第二天清晨,騎上機車,朝學校而去,心中其實蠻失落的,這樣爛醉渡過20,好好像沒啥意義說。 回到寑室,看到一個三層的便當盒放在桌上. . .旁邊還有一張字條,我看到阿母的筆跡. . . 說真的,阿母會寫的字不多,我的名字還是我教她寫的,紙上還有小弟、小妹的字跡,信上只寫了我的名字,還有用注音符號拼成的,生日快樂。 打開便當盒是豬腳麵線. . .我傻了. . . 心中的難過,不是筆墨可已形容的。我開始流淚,我已經好久好久沒哭過,自從阿母打我那一巴掌開始,我似忽再也沒為任何事掉過淚,看著冰涼的麵線,我竟,毫不猶豫地往嘴裡送,我從不知冰涼的豬腳麵線這麼可口,吃在嘴裡,暖在心裡. . . 我現在好想立刻奔回家,抱著阿母及弟妹,流浪與飄泊並非想像的瀟洒,對於一個讓家呵護了將近20年的我,初嘗展翅高飛的滋味,才發現原來幸福,只是一種踏實有家的感覺。 據管理伯伯說,我阿母下午5:00就來了,一直等到晚上9:00,還在會客室打瞌睡,還是伯伯叫她不要再等了,說要替她拿給我,聽到這裡,我哽咽的說不出話,當我在外快活時,我阿母從屏東趕來,只是為了送一份豬腳麵線給我,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兒子居然還讓她老人家白跑一趟. . . 想到阿母打瞌睡的樣子,不禁讓我想起那次母姊會,一樣是因為疲勞過度,可是我卻用了整整20年,才體會出阿母的用心良苦,我真的好不孝. . . 突然好想聽聽阿母的聲音,拿起話筒當那頭傳來母親的聲音,我竟然哽咽的說不出話,趕緊掛上聽筒。 獨自走在校園中,我想我得到了我20歲最佳的禮物,我想通了,懂事了,20了,不再是毛頭小子. . . 我要努力,我要讓阿母吃好的穿好的,我忽然發現阿母好美好美,比小美的媽媽還美,她是我心目中最美的阿母。大學畢業典禮,我特地把阿母接來,阿母錯過了許多這樣的機會分享我的成就,這次不會了! 我敢大聲地說,這就是我阿母,雖然她只有小學畢業,雖然她只是個女工,可是她是世上最偉大的阿母,我要讓她分享我人生階段上,每一次的喜悅,阿母. . .我真的真的好愛你,好感激您喔! 作人子女的總是要等到自己也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父母的苦心想一想當你和朋友歡渡生日時,有沒有同時想過,這一天也是母親受苦的日子。我想媽媽所求的不會只是希望你送甚麼昂貴的禮物,如果你不常陪她,抽個空去看看她吧,要不,打個電話,給她一個關心的問候。 現在的社會感情越來越淡,連家人間都是如此,希望藉此能喚起每個人內心深處遣藏的感情,也希望天底下的媽媽不只母親節快樂,天天都能作個幸福的女人喔!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