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LIC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妳,別想在我背後耍賤!

2010年01月13日
公開
26

摘自博客來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6088 妳,別想在我背後耍賤! 作者:萳.慕尼 繪者:藍涓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6920062 裝訂:平裝 本書於美國甫出版短短不到一個月已三刷! 美國Amazon網路書店讀者書評5顆星。 妳一定要擁有的職場自救聖經,讓妳從此不再挨冷箭! 為什麼女人表面上和平共處,實際上卻在暗地裡互相較勁、扯後腿?   團結一致的職場女性可以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就,但成功的背後卻隱含的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職場女性如果要繼續往前邁進,便得坦誠面對每個人心裡,想要競爭、傷害,甚至排除異己以達目的的人性衝動。 來自女人最真實的聲音,教人無限感觸的最真實故事!   本書作者萳.慕尼根據真實案例訪談,傾聽上百位各行各業女性的職場血淚史,深層探索職場女性間所發生複雜又棘手的關係,深入了解女人又想維持友誼又必須互相競爭的矛盾情結,提供了對女人之間的衝突和競爭不同而有力的嶄新視野,也為職場女性渴望和其他女性造就真正健康和諧的職場關係,指引出一條充滿希望的康莊大道。   現在,姐姐妹妹大家一起站起來,拋開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觀念,重新檢視女性職場戰爭的衝突內幕,別再當任人宰割的職場小綿羊、迫害姐妹的職場大野狼了!   國外媒體好評如潮: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美麗佳人雜誌(Marie Claire Magazine)、美國克利夫蘭實話報(The Cleveland Plain Dealer)、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倫敦週日報(London Sunday Times)、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而且作者還接受英國電視節目「Richard & Judy」(相當於美國歐普拉讀書俱樂部)的專訪。國外專業書評一致推薦:《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任何在職場上吃過悶虧的女性,都會對這本遲來的書感到欣慰,書中對女性耍心機、扯後腿的描述,各種令人驚訝的祕辛更教人心有戚戚焉。」《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成功,不必耍心機!》引發職場女性深思自身的行為與處境。」   《書單雜誌Booklist》:「萳?慕尼不計時間與心力努力發掘女性在職場上競爭背後的原因。」 本書特色   1、作者訪問超過10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女性,以現實生活中女性親身經歷的職場經驗構成本書的骨幹,從社會文化的全新角度,深入探討職場女性之間暗潮洶湧的互動關係。   2、近年女性職場競爭激烈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本書講述的真實故事篇篇都是職場女性的血淚史,加上兼具理論基礎的深入探討,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筆調,出版後獲得許多知名媒體的絕佳評價,並引起讀者的廣大迴響。   3、職場女性經常面對的一大難題:既想互相搞好關係、互相扶持,卻又必須互相競爭的矛盾情結。作者提出精闢的觀點,教你與「穿著PRADA的惡魔」和平共處的方法。 作者簡介 萳.慕尼(Nan Mooney)   作者成長於西雅圖,畢業於加州的Scripps學院,現居紐約市。   作品常出現在《華盛頓郵報》、《Slate.com》、《西雅圖週刊》以及《The Blood-Horse》雜誌。之前著有《我心狂奔》(My Racing Heart:The Passionate World of Thoroughbreds)。   作者網站:www.nanmooney.com 詳細資料top 叢書系列:Mind Map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序top 把「限制」視為一種挑戰--104人力銀行 行銷總監 邱文仁   身為資訊科技產業的女性主管,又在人力資源行業八年,我可以說「相當了解」在目前台灣職場,大多仍然是以「男性遊戲規則」運作的職場。不過,從許多國外的書籍得知,這種現象不限於台灣,可能全世界都一樣。   女性在職場上想要出人頭地,除了必須要打破「男性思維運作的限制」外,同時也必須經過「陰性競爭」的考驗!所謂「陰性競爭」,就是「女性之間的角力」。由於兩者難度都頗高,因此「女性主管」目前仍是職場「少數民族」。   不過,我認為女性上班族與其責怪社會的既定現實,不如學習打破限制、突破困難,把「限制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   本書很深刻地剖析職場上女性的人際關係、競爭與合作,以及需要突破的種種限制,並給予實用建議,是一本很好看的職場教戰書籍。我建議有心在職場上出人頭地的妳,透過閱讀本書及思考,學習把職場上的障礙視為一種挑戰,並突破它!那妳終究會度過「職場的黑暗隧道」,並品嚐成功的甜美果實。

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神奇的「啟發式教養法」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29

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神奇的「啟發式教養法」 Coaching Kids: Die neue kreative Kindererziehung 作者:菲利普.修勒、捷齊.梅 原文作者:Philipp A. Schoeller、Jerzy May 譯者:梁宇清 出版社:奧林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391558 裝訂:平裝 推薦序── 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想法   父母都希望盡可能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養。但是,什麼是「良好」的教養?在以前大家庭的時代,年長的孩子可以從和年幼弟妹的相處上學習如何對待孩童。這種特定的教養方式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反觀現代,大部分的父母因為缺乏這種具體的教養經驗,在孩子出生時,往往產生不知該如何教養孩子的疑問。   父母對孩子總是有很多、很高的期待,坊間也有許多的書籍及雜誌,希望可以消弭爸爸、媽媽對於教養的無知及不安全感,並提供了無數的建議。在這裡,我們並不希望這本書成為讀者的「建議提供者」。我們試著透過不同的生活情境,把爸爸、媽媽如何以充滿樂趣(即使是遇到困難的教養情形時)、具建設性、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呈現出來。另外,對於父母所遇到的特定教養問題,我們不會提供什麼教養祕訣,只是以清新、具創意的方式來描述父母應該如何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本質:他的行為、思想及情緒。為了盡可能加深這種感受,爸爸、媽媽們必須對既存的一些教養模式及簡單的建議提出質疑。   另一個基本的教養原則是──認真地看待孩子。這個意思並不是指父母必須一直順從孩子的要求。爸爸、媽媽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情況及能力,讓他自己試著做一些決定,比較重大的事情,仍然必須由大人決定。不過,要怎麼樣避免使用命令的方式、並讓孩子接受,爸爸、媽媽們可以從這本書中的例子裡得到答案。 如果父母無法做到「以孩童為主」的基本教養原則,讓孩子覺得受到大人的保護與尊重,那麼書中所呈現的所有優秀創意,就無法轉化為實際操作。只有大人做到了這個基本原則,孩子的內心才會準備好向大人看齊。我們在書中描述了許多大人與孩童多樣化的關係,讀者將可以從中感受到這個原則。 瑞莫.拉戈(Remo H. Largo) 特別為所有父母和孩子而寫的一本教養書 作者菲利普.修勒小時候總是有個疑問:為什麼大人時常用非常奇特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大人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的言語完全與成人對待成人的方式不同,而且和孩子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也不同。大人不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就是藉機嘲笑(他是不是很可愛呀?),再不然就是表現得很誇張 (哦,天哪!他把自己弄傷了!真可怕!)。修勒認為雖然大人缺乏正確對待孩子的經驗,無法給他合理的示範,他還是覺得自己對待孩子的方法比較恰當。除此之外,大人似乎都只是單純地以既有的經驗,不斷地選擇同樣的解決方式(大家都是這樣做!),而不是保持一顆好奇心,去獲得新的經驗(大家不是這樣做的!)。 菲利普.修勒小時候就決定要把周遭的孩子們都當做對等的夥伴。他從孩童時期就開始這麼做,長大了更是如此。第一次當乾爸爸的經驗,帶給他無比的快樂,而他對當乾爸爸這件事,還感到挺輕鬆自在的。 菲利普.修勒在工作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在一家私人的資產公司服務,總是從與團隊對話的過程中尋求根本、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修勒認為透過討論所想出來的東西,往往是一個人想破頭都想不到的。只有和對話夥伴維持平等地位,而且把人與事分開、就事論事時,才能獲得極為重要的創意;也只有經由最可行的概念才能獲得最佳的機會。即使這個想法看來「很瘋狂」,一樣會被列入考慮。更重要的是,經過討論所得出的結果將會被徹底執行。 這個概念也可以用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小傢伙是老大,由他決定「我是小霸王」的遊戲規則,那麼,這種情形是「零溝通」。相反地,如果父母是老大,由父母設定界限、維持規定,這是所謂的「單向溝通」。教養,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位在同樣的眼睛高度,一起尋找可以達到雙向溝通的過程,這正是作者撰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 生活並不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總是平順、穩定,因此,具有「妥協」的能力非常重要。修勒的四個小孩中,有兩個是前妻所生的「快樂的離婚子女」,這顯示出孩子也可以和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 基於上述的原因,「如何啟發孩子」的理論在不同的家庭和極為特殊的親子關係結構中做了實驗,結果證實這個理論堅實而合用;因為這個方法是去適應孩子及親子間的狀況,而非由孩子及狀況去適應方法。 菲利普.修勒也把親身經歷的「品質時間」(有效利用時間)原則當做自己的核心價值系統,這個系統甚至還可以透過使用者的想像力不斷擴充。 「如何啟發孩子」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大人要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試著了解他的需要,並用與孩子相同的眼睛高度和他進行對話,建立起他持久的自信。在這個情形下,相信再也不會有孩子受苦。 這本書就是在對話過程中產生的。經由與孩子、媽媽們以及另一位作者捷齊.梅進行對話,不只使得本書內容更為充實,也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及父母臉上洋溢著笑容。 孩子屬於未來 「孩子屬於未來。」 ──波蘭教育學家 Janusz Korczak 「孩子屬於未來。」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現在呢? 只有「現在」才能為令人期待的「未來」充實實力、做好準備。 我們可以預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後,所需要的知識及能力。時代演進的幅度愈來愈大,終身學習早已是大人必備的節目,對孩子來說也一樣。但,這不是指傳統的(往往是無趣的)刻苦學習方式,而是利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資料庫知識」。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人使用這種方式來學習。因此,幫助孩子及早發展他的柔性技巧及情緒智能,掌握挑戰並從中發現新的方法,變得愈來愈重要。「以和孩子同樣的眼睛高度教養子女」,可以輕鬆增進親子生活品質,這在不斷網路化的未來世界中尤其重要。 孩子應該具備的柔性技巧及情緒智能 ◆ 誠實與自信 ◆ 動機、積極、有活力 ◆ 創造力、解決問題及研究的精神 ◆ 團隊精神及讓他人喜歡的社會行為 ◆ 溝通及建立關係的能力 ◆ 積極提問,並且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 ◆ 冒險與勇氣 ◆ 談判技巧及表達能力 ◆ 幽默及沉著 ◆ 同情心及想像力 人類雖然不斷發展智能邏輯能力,卻往往忽略了情感能力。啟發者(泛指父母、師長、甚至是某個較年長的親友)應該協助孩子發展上述生活中所需的技能。 另外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是──時間。在大人以為要透過學習計畫來讓孩子的生活遵循既定的模式之前,孩子早就開始學習了──透過「自己動手做」來學習。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同時大人以和孩子位於相同的眼睛高度對話,並且與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透過「共同動手做」,一起享受、一起探索共同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大人和孩子都是贏家的教養方法。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方法,不只可以讓大人和孩子共同創造雙贏的結果,還要讓親子間能享受互相學習、互相了解且愉快的生活。這些方法全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實驗所獲得,而不是由冷僻的理論得來的,而且是經由創意讓平凡無奇的生活充滿幻想。例如佛教把打掃解釋為冥想,《湯姆歷險記》中的哈克與湯姆將油漆籬笆視為是一種讓人覺得興奮的「歷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把週末的購物變成遊戲、刷牙成為偵探工作、去外婆家成了環遊世界之旅……在這種情形下,「壓力」的威脅性完全消失不見了,反而帶來了娛樂。 啟發的關鍵之鑰 ◆ 積極溝通 ◆ 幻想 ◆ 一點耐心 ◆ 對孩子充滿愛心及興趣 想要「啟發孩子」,大人必須「與孩子共同成長」以及懂得「授權」。在情況允許下,父母應該盡早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因為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隱藏在這份責任中。 大人在啟發孩子的過程中,應該不時變換觀點,有時甚至要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也就是提出問題,讓孩子有機會探索出答案,而這就是啟發者所要做的事。一旦孩子自己找到了答案,發現整個過程中許多細節間的關聯性,並了解父母或長輩是為自己著想,那麼,他的抗拒就會和緩許多。 「界限」不是只由成人一方訂定,而是由大人及孩子共同討論、訂立,並相互遵守。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界限教養」,那麼,孩子幼時的頑固期或破壞性的青春期問題就不會發生了。此外,在啟發式的教養中,除非孩子提出問題,否則父母不要給予任何建議。大人應該讓自己處在和孩子同樣的眼睛高度,以詢問的形式和孩子進行真誠的對話。 但,這並不表示孩子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透過遊戲式的啟發,能夠讓孩子「自然地」順從,並由此建立父母的權威。研究證明,孩童並不需要被迫聽話,他們在生理上及基於求生意志等原因,已經準備聽從大人的要求。因此,大人不應該干擾這種自然的現象。 受到啟發式教養的孩子會想要共同承擔責任,以尋求解決潛在危機的方法,而且能以創意的方式完成這項責任。不斷糾正孩子,只會讓孩子緊張,過於主觀的結果,容易造成孩子產生壓迫感,更糟的是父母可能直接動手毆打孩子。 「啟發式教養」的好處 ◆ 「啟發式教養」不只能增進孩童對特別事物的注意力,也會讓大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試試看一整天都不對孩子說「假如你不要……」這句話。)。 ◆ 「啟發式教養」雖然也會有一些儀式,但並不是一成不變,也沒有例行程序。啟發式教養能提升啟發者和孩子在一起時的緊密度,也就是能夠促進孩子與啟發者相處的時間品質。 ◆ 在協助孩子自助的過程中,「啟發式教養」能創造他們對啟發者的信任,而且能夠使有創意的孩子運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不管是過度保護或毫不關心,都會使孩子無法成為生活的探索者、研究者及藝術家。經過評估、可掌握的風險就像防治傳染病的「疫苗」一樣,可以協助孩子適應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危險。 而只有讓孩子把所有的情緒都釋放出來,他才可以練習適應人類眾多的感覺。不斷被壓抑的情緒總有一天會爆發。「啟發者」可以協助孩子發現自己情緒上的「新」感覺,使他的適應性更寬廣,就像讓樂器的音頻變得更寬廣一樣。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音樂來比喻:啟發式教養並不是提供孩子樂譜,而是給他和弦符號,讓他隨心所欲地即興演奏。他不需要精湛的技巧,只要演奏幾個音節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音色與韻律;同時注意他人的韻律、相互協調,讓整個樂團的演奏合諧。 這本書不是要當個「提供建議者」,告訴讀者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應該採取什麼樣「正確」的反應,而是要「啟發」讀者自己的創造力。 剛開始,雖然依照書中的建議去進行啟發式教養所花費的時間,會比按照「例行方式」所花的時還要來得多,但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因為,由父母與孩子共同訂立界限,基本上較不會發生衝突,而且和只由父母單方面制定界限比較起來,可以縮短孩子抗拒的時間。另一方面,父母可以集中精神在解決新產生的問題上,而不是一再重複面對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爭執(例如父母規定九點要上床睡覺,但雙方事前沒溝通好,所以每天到了九點孩子就會哭鬧、不肯睡覺)。 啟發者是孩子值得信賴的夥伴,卻不是孩子生命計畫的規劃者。把自己限制在自我設限的區域裡,您將無法發現新的地平線。 另外,「妥協」並不是負面的字眼,而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能夠讓所有參與者獲得驚喜的結果,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達到「雙贏」。 我們的孩子將在十年、二十年後成為大人,而我們自己所接受的教養又可回溯到三十至四十年前,前後就相差了將近半個世紀!看看今日的科技發展,許多以前的經驗已經不適合今天使用。如果我們只是堅守以往的教養原則來教育孩子,那麼,想要達到「良好的教養」,將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如果父母和孩子只是不斷地在「爭執規則」與「界限拔河」間渡過,實在是浪費時間,而且這兩種情形還會對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父母清楚了解自己與孩子在無盡的「可以」與「不行」之間發生爭執的原因,以及充滿樂趣的啟發式教養實例。 本書也希望父母們能夠與孩子以夥伴關係及充滿愛心的方式相處,讓彼此生活得更輕鬆、更愉快。透過第二篇中的許多例子,您會發現我們所要傳達的輕鬆、有趣的「啟發式教養精神」。 另外,我們還在每個例子之後特別規劃「深度討論」及「啟發技巧」兩個部分,好讓讀者更仔細了解書中所提供的方法,以及享受遊戲式的教養樂趣。 「孩子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 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你們可以努力仿傚他們, 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紀伯倫,《先知》 目錄top 前言: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想法 特別為所有父母和孩子而寫的一本教養書 孩子屬於未來 Part 1 啟發式的教養方法 啟發式教養的遊戲規則 和孩子位於同樣的眼睛高度對話 啟發式教養:看見孩子與父母臉上的喜悅 Part 2 真實生活中的實例 Chapter 1 和孩子「一樣的眼睛高度」 例1 在餐桌上大叫,並不表示就是肚子餓 例2 散步時抱抱:爸爸媽媽加油站 Chpater 2 和「時間」玩遊戲 例 食物掉到地上:想像力的溫床 Chapter 3 從錯誤中學習的對比遊戲 例 下雨不穿雨衣:在雨中遊戲 Chapter 4 和「好心情」玩遊戲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Chapter 5 和「危險」共舞 例1 沒有柵欄的樓梯:一步一步來 例2 過馬路:引導的能力 例3 注意力不集中:駕帆船 例4 學習游泳:穿著充氣球泳衣 Chapter 6 和「問題」共舞(談論、縮小問題) 例1 不再學爵士舞了:怯場 例2 渡假的差異:普吉島真夠遜的! 例3 遊戲衝突:引起爭端的金蘋果! Chapter 7 和「直覺」玩遊戲 例1 刷牙:刷出麵條、布丁、巧克力…… 例2 繫安全帶:把飛機變成玩具 Chapter 8 和「責任」玩遊戲 例1 想要養小狗:證明自己可以承擔責任 例2 不打網球了:難以啟口的對話練習 例3 玩具交換:布偶換汽車 Chapter 9 和「慣例」玩遊戲 例 坐車與午睡:安全座椅中的紅綠燈指揮 Chapter 10 適時適地進行遊戲 例 爬山:經驗豐富的印地安人 Chapter 11 和「協商」玩遊戲 例 上床睡覺:請求 Chapter 12 和「鼓勵」玩遊戲 例1 散步時的玩具伴侶:有趣的遊戲路程 例2 看電視與整理房間:談判的訣竅 Part 3 柔性技巧: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很重要的能力 對孩子的現況重新審視 現在的孩子所要面臨的挑戰 提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教養技巧一覽表 內容連載top 內文123456789 §內文1 Part 1 啟發式的教養方法 「我能提出最重要、最有用的教養規則嗎? 這不是贏得時間,而是浪費時間。 請原諒我這個明顯的矛盾。 假使人們經過思考就可以了解,我愛矛盾更勝於偏見。」 ──尚.賈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一個「啟發式教養」例子 小男孩興奮地跑進廚房,告訴媽媽一個故事。他非常激動,用高分貝的音量敘述故事裡的金字塔、駱駝及蛇。媽媽想要更了解這個故事,要求小男孩把故事裡的主角畫出來。媽媽走出廚房去拿紙。當她回來的時候,發現小男孩的手裡早已拿著一枝蠟筆,故事裡的主角們正裝飾著廚櫃,還有一隻恐龍在洗碗機的門上張牙舞爪。 當下媽媽有點震驚。但她猶疑了一下──該不該開罵呢?她知道廚房是一定要清理的了。於是她放下紙,拿起一張小椅子,坐在兒子身旁聽他講故事。兒子的想像力可是比她的清潔劑和打掃時間重要多了呢! 您知道這個小男孩是誰嗎?他就是史蒂芬.史匹柏。史蒂芬.史匹柏以他無邊無際的想像力,成為現今好萊塢偉大的說故事者。 啟發者必須是可靠的! 一個真正的孩子啟發者知道他自己的知識並不比別人來得高尚,也承認自己無法知道所有事情。他會接受有時他的理由可能不夠充分、甚至是錯的,他知道自己是孩子的朋友而非獨裁者。 因此,啟發式教養可以帶來神奇的結果: ◆哭鬧也可以變成歡笑 ◆固執可以轉化為好奇 ◆讓孩子自己主動 ◆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幽默的一面 ◆讓共同的時間成為緊張、刺激的經驗 用和孩子同樣的眼睛高度對話 與孩子溝通時,完全是透過言語。如果啟發者面對的是十歲以下的孩子,「同樣的眼睛高度」往往意味著接近地板的距離。也就是成人(經驗較豐富者)要設身處地去感受孩童的觀點,以及他們所遇到的特殊困難。 您可以簡單地想像,當您處在和孩子相同或類似的情形下,自己又能表現得多好呢?這時您會突然發現:孩子手中的湯匙就像成人初學打高爾夫球時的球桿一樣重;他要說出一個簡單的字就像您初學外語時一樣困難。您不妨試著練習正確地唸出下面這個字:szczypiorek(波蘭文的香蔥)……這樣一唸,或許您就可以體會一個初學講話的孩子的心情。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隨意進行類似的比較,這會有助於您設身處地的了解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以同樣的眼睛高度對話」應該避免直接給孩子答案,因為「學習成就」是透過學習的過程達成的。這樣的談話方式並不只限於孩子與父母之間而已。 「教導」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概念。它可以是「年長的人(成人)」教導「較年輕的人(孩子)」,也可以是孩子教導自己,甚至是孩子教導成人。也就是「協助自助」及「教學相長」的混合。 啟發式教養:看見孩子與父母臉上的喜悅 「可以」與「不要」是一般的字彙,也是正常的反應,卻常常讓大人和孩子都很不愉快。特別是當孩子不斷說「不要」時,常會引發親子之間的爭執。但透過「啟發式教養」,我們會很快地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竟打開了未曾料想到的可能性。 「啟發」也是進入好奇王國的開門之鑰,很適合相互學習者(如前面所提到的不僅啟發孩子,也從孩子身上學習)。重要的是要拋棄「成見」。所有針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都應該重新思考、準備,就像做菜一樣,只有這樣,極具創意的食譜才能不斷出現、源源不絕。在啟發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了另一個刺激、具娛樂性的方式,那麼,原先已經制定的目標或約定也應該要進行修正。 我們應該放棄「只有標準方式」的刻板想法,而是要去發現其他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以及「親子共同研究」的樂趣。 內文123456789 內容簡介top 固執 彆扭 大吵大鬧 放聲哭喊 為反對而反對 你說東他往西…… 憤怒 抓狂的情緒觸發你的每一吋神經 對於孩子種種難以溝通的狀況 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1個啟發式教養方法 23個啟發技巧 將讓爸爸媽媽變得更好 教出人人都想要擁有的孩子   本書原文為德文。作者提出啟發、引導、遊戲式的教養概念,並以真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遇到的情況為例子,讓你以積極的態度及適合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的情況,使原本烏煙瘴氣的親子生活變得充滿想像力與愉悅。   平常生活中,提到和孩子的相處,很多父母對這些狀況一定是司空見慣了──   天氣變冷了,孩子怎麼樣都不願穿上外套;   孩子不好好吃飯,大匙一揮,盤子、飯菜全都掉到地上;   天哪!門上、牆壁、沙發一片塗鴉,只見孩子手裡拿著一枝筆;   到超市,孩子固執地堅持要推手推車;   過馬路時,孩子不讓你牽手,就是要自己過馬路;……   多數的父母都會碰到這些他們不知該怎麼辦的狀況。對於孩子這種難以溝通的情形,父母該如何積極對待孩子,引導而不是強迫、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用權力壓制?父母如何感受孩子的立場、思想、行為及情緒呢?   作者在書中籍由豐富的實例展示以「尊重」及「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與避免衝突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父母所用的方法必須配合孩子與實際情況,而不是反過來迫使孩子接受這些方法。   「父母氣得抓狂,孩子哭得聲嘶力竭!」、「摩擦、爭執不斷上演,父母和孩子僵持不下。」,這樣糟糕的場面其實真的可以變成另一種美好的畫面!只要身為父母的你先改變你的教養方法,那麼孩子一定也會變得更好!

90/10 的定律

2007年09月27日
公開
26

[史蒂芬.柯維博士] 發現了 90/10 的定律 Discover the 90/10 Principle. 發現了 90/10 的定律 作者 : Stephen Covey It will change your life (at least the way you react to situations). 它將改變你的一生(最低限度,它將改變你對不同情況的反應)。 90/10 的定律就是--生命的 10% 是由你的際遇所組成,餘下的 90% 則由你的反應而決定。 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無法掌握 10% 的際遇。 我們無法控制汽車壞掉、航班誤點,延誤行程,甚或因為一個魯莽的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 我們無法控制那 10% 的際遇,但餘下的 90% 則不然。你可以決定餘下的 90% 。 如何做到呢? ... 憑你的反應。 你不能改變一個紅燈,但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別讓他人操控你的情緒,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 讓我們舉個例子。 你與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兒不小心把 咖啡潑倒在你的襯衫上,這件事你無可奈何。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由由你的反應而定。 你開始責罵。 你狠狠地臭罵女兒一頓,她開始哭了起來。然後你又把怨氣發洩在太太身上,責難她把咖啡放在桌邊。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夫妻爭辯。 你生氣地上樓更換你的襯衫。 你下樓時,發現你的女兒正一面哭著吃早餐,一面整理上學的書包,結果,她錯過了上學的巴士。 太太趕著上班,你匆忙開車把女兒送回學校。因為已經遲到了,你以時速四十英里在一條限速三十英里上的路奔馳。 由於被警察延誤,並付了六十元罰款,你到達女兒學校時,已經遲到十五分鐘。你的女兒沒有跟你道別,便急急忙忙跑入學校。 而你到達公司,已是九時二十分了,這時你竟然發現 ──你忘了帶公事包。 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而你感到你的運氣每況越下,你開始渴望回家。 可是當你下班回家,你感到你與太太及女兒的關係上出現微小裂痕.......... 為什麼? ... 一切皆由你早上的反應而起。 為何你會有如此糟糕的一天?(選擇題來了) A)是咖啡所造成的嗎? B)是你的女兒所造成的嗎? C)是警察所造成的嗎? D)是你所造成的嗎? 正確答案是D。 你無法控制女兒打翻咖啡一事,但你在緊接那五秒內的反應,讓一整天的壞事開始發生。 接下來是由於你不同的反應,造成所有的事情有所不同的故事 ........ 咖啡翻倒在你身上,你的女兒幾乎要哭了,但你溫柔地說:「親愛的,這並不算什麼,但你下次得小心一點了。」 你拿起毛巾便上樓去。在你更衣完畢並拿起你的公事包後,你走下樓去, 望出窗外,你看到你的孩子正在上巴士。她回頭並向你揮手。你早了五分鐘回到公司,並親切地與你的同事打招呼。 你的上司亦對你新的一天給予正面的評價。 看到兩者的分別嗎? 由同一個開端所引起的兩個情境,但結局完全兩樣。 為什麼? 皆因你的不同的反應而起。 你或許真的無法掌控 10% 的際遇,但剩下的 90% 則可以由你的反應而定。 **以下有一些實踐 90/10 定律的方法。 如有人說起你的是非,千萬別當一塊「海綿」,讓那些攻擊性的說話像擋風玻璃上的雨水般的流走。別讓那些負面評價纏繞著你! 對際遇適當的回應能夠使你的生活不受破壞。一個錯誤的反應能夠使你失去朋友、過度生氣、甚或讓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車子拋錨了,你會如何感想?你會生氣嗎?你會否猛擊車上的方向盤? 我的一個朋友就把方向盤打得掉下來! 你會怒罵嗎?你的血壓是否急速上升?你會否嘗試去打車子? 誰都不會在意你上班遲到了十秒?何必讓一輛拋錨的車破壞你的心情? 記著 90/10 的定律,別在意。 你被通知說你被辭退了。你為何失眠與憤怒 ? 事情總是發生了。不如用你拿來擔心的精力及時間去找尋新工作吧! 航班延誤了,而它將影響你一整天的行程。為何將你的怒氣發洩在服務員的身上?她並不能阻止事情發生。 你大可以用延遲的時間看一些書,或認識旁邊的乘客。 不要憤怒,它將令你的一天變的更糟。 現在,你懂得了 90/10 的定律。實踐它,你將會發現它的驚人效果。嘗試實行它,你將不會有任何損失。 90/10 的定律非常神奇,而只有很少數的人懂得運用它。 你實行的結果會如何呢? 超過百萬人沈溺在痛苦、挫折、陷落在各種問題與心傷之中。我們必須理解並實踐 90/10 的定律。 它將改變你的一生。願與各位共勉!